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2024-04-15

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精选6篇)

篇1: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社会学复习内容 名词解释

一:

①社会角色:

定义一: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角色是指,有人的互动行为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地位、身份所决定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模式行为,既指人们对具有特定地位和身份的人的行为的一种期望,也包括人们的相应行为,是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内容。

定义二:指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们的行为期望,它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定义三: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着一个人活动的范围和权利义务,是社会对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②文化堕距:文化堕距:即文化滞后。由于社会的非物质文化往往慢于物质文化而变迁,正是由于两者的不同步,从而产生了差距。

③社会制度:人们在共同体的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社会制度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这体现在对传播的控制方面即为传播制度。

④社区: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

二:

①集合行为:是指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织行为,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②社会解组:

定义一:社会规范和制度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减弱、社会凝聚力降低的一种社会状态。当社会发生急剧变迁时,旧的规范不适用了,新的规范又未建立起来,或某些规范功能发挥受到阻碍,或几种规范体系互相冲突,人们失去了行为准则,于是发生社会解组。

定义二:因为社会变迁,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微弱或者不协调,社会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失去约束,从而社会的组织程度低,以及处于无组织状态的现象。社会解组有三种形式:一是失范,二是文化冲突,三是价值崩溃。因此需要重建社会规范和秩序

③社会流动:

定义一:指一个自然人因着本身的个人成就或失败,从而达至社会阶层的转变。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定义二:指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的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移动。因此,社会流动被人们看作是社会变迁的指示器。

④交换理论:

定义一:产生于50年代末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定义二:是研究人的外显的社会交往活动的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的交往实际上是一种交换活动,这既包括物质交换也包括非物质的交换。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采取了类似经济学的成本、价值、利润原则,人们之间相互交往也是想通过付出成本而追求最大的价值和奖赏。人们对自己付出成本和所得价值得判断影响着他们的继续交往活动。

三:

①科层制:科层制是韦伯提出一种行政管理模型,是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法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

②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③社会分层:社会分层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和现象。

④芝加哥学派:是指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师生以城市研究为中心所形成的学术思想的统称。1892年美国社会学家A.W.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社会学系创立后,斯莫尔先后聘用了文森特、W.I.托马斯、R.E.帕克等人,形成了该系强大的师资阵容。到20年代,在帕克等人的努力下,该系日臻完善,每年招收 200余名研究生,300余名本科生,开设 40多门课程,成为同期美国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系。以后影响日益扩大,逐步形成了芝加哥学派。

简答题

1、现代社会初级群体的衰落表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功能的外移。社会分工加剧,初级群体的社会化功能发生转移。(如在传统社会,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主要是在家庭这个初级群体中完成的,而现在儿童的社会化则更多的是在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得以进行的,即在次级群体中完成的。)

其次,初级关系逐渐松懈。现代社会使人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普遍参与社会生活,使初级群体的交往时间和深度都在减少,仍然存在的一些交往活动也趋于形式化,人们的初级关系不如以前那样亲密。

某些初级群体解体。如邻里关系。(现代高层单元住宅的兴起以及社会流动和迁徙的发展,以及家庭成员的高节奏生活等因素导致在社会交往中,邻里交往减少,由同质邻里向异质邻里关系转变)

2、简述文化的特征。

文化石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是长期创造的产物,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综合。①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后天习得,不能通过生理遗传。②复合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多种文化要素复合在一起。

③象征性。文化的意义超过文化现象所直接表现的范围,具有更为广泛的意义。④传递性。会被他人模仿和利用,发生纵向和横向的传递过程。⑤ 变迁性。文化总是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文化堕距)

3、简述达伦多夫社会冲突理论的主要内容。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西方社会学流派。以率先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而著称,它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刘易斯·A.科塞、拉尔夫·G.达伦多夫。

社会冲突来源于利益不均等。冲突破坏原有秩序,产生新秩序。冲突是社会的正常现象,它对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起到积极的作用。

(百度)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社会学不仅需要一种和谐的社会模型,同样需要一种冲突的社会模型。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

在《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1957)中,达伦多夫主要吸取了韦伯关于权威和权力的理论,以此为基础建立其阶级和冲突理论。

4、简述社会角色失调的几种情况。

(1)角色冲突:

角色间的冲突: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

角色内的冲突:个人所承担的多种社会角色同时对他提出了角色要求,使他难以胜任,这时便发生了角色内冲突。个人所承担的集中角色,其行为规范互不相容这时也会发生角色内冲突。

(2)角色不清:社会大众或角色的扮演者对于某一角色的行为标准不清楚,不知道这一角色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3)角色中断:角色中断是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4)角色失败:角色承担着不得不中途退出角色。虽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证明是失败的。

5、简述合理社会流动对社会运行的作用。

合理的社会流动是指那些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流动。

它对社会运行的协调作用表现为:

1、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取代封闭、固定分层结构,有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2、能够拓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利于各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了社会整合程度;

3、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于活力,从而推动实现高水平的良性运行。

6、简述社会化的主要功能。

1、文化传承的功能——前人的文化向后人的纵向转移,文化遗产继承全体社会成员社会化的共同结果,文化传承与转移社区文化横向渗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基本社会化,文化遗产的传递和内化过程(人不能选择文化环境)预期社会化过程

2、社会稳定功能——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既是社会化的成果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对人的行为形成了统一的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生活秩序的正常化.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

社会化对个人的作用就是促使个人获得人格和完善自我,社会化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人格——指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与习惯等,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需要,动机,信念,理想,态度)

7、简述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关系。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虚拟社区的特点:1.超时空性:身体的“缺场”代替了“在场”2.匿名性3.符号性4.松散性 5.自由性 与实在社区的关系

1.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区别

一是空间属性不同:虚拟社区属于非地理性空间,实在社区属于地域性空间。二是共同体的属性不同。虚拟社区是一个“身体缺场”的共同体,实在社区是一个“身体在场”的共同体。2.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的联系

虚拟社区是对实在社区的反映与重构;虚拟社区反作用于实在社区,影响实在社区。

8、简述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

1、社会变革的需要:这种现实的社会需要是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沉重地打击了上帝创世说和各种非科学学说,开拓了人们对宇宙的新认识,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更深远、广大的空间。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首先是从社会统计发展出来的英国“政治算术家”约翰·格劳恩特和威廉·配第为现代人口学奠定了基础,并制定出一套从数量上研究社会规律的方法。其次 是对社会问题的专题调查研究积累了一些社会研究的经验和资料。这两方面经验的社会研究为社会学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内容和方法。

9、简述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社会制度是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它是制约社会行动的重要结构框架

1、对人而言,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社会制度具有行为导向功能

2、从社会层面上看,社会制度具有社会整合作用

3、从文化层面上看,社会制度起到了文化积累和延续的功能

10、简述家庭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

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决定因素之一,主要是通过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结构、家庭背景等把社会的规范和准则等转交给个体,使之逐渐社会化。

1、家庭教育是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

父母对人对己对物的态度,使子女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和熏陶,往往就是个体的行为标准。

2、家庭教育是一种个别化的教育

家庭教育主要是在一定的家庭环境之中通过日常的生活有意无意、有形无形的影响中进行

3、家庭教育具有长期性,连锁性和反复性它是一种终身教育

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度过。在次级社会化阶段中家庭对个体的社会化影响仍会继续,个体将会在自己独立的家庭中扮演丈夫、妻子等各种新角色。

4、家庭教育具有天然性和权威性,它是一种定向教育

家庭教育是建立在父母的血缘关系上,这远比师生之间的社会的爱来的自然、彻底、持久。

11、简述现代城市的社会文化特征。代表人物:滕尼斯的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齐美尔大城市的精神生活、沃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城市性。他们都看到了城市代替乡村的必然性,但是却带有悲观色彩

特点:

1、城市人口规模大、密度高;

2、城市人口异质性强;

3、城市社会分工复杂,专业化程度高;

4、城市社会关系具有匿名性与非人情性;

5、城市社会活动科层化;

6、城市社会阶层结构趋向开放,社会流动性高;

7、城市文化世俗化;

8、城市生活方式现代化;

9、城市社会控制以正式手段为主,社会整合度低。

12、简述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

社会问题是指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包括三条:社会性、紊乱性和破坏性。

一般认为,社会问题由四个要素构成:①必须有一种或数种社会现象产生失调情况;②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的社会生活;③这种失调引起了多数的注意;④这种失调必须运用社会力量才能予以解决。

13、简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政治社会化:政治意识社会化、政治能力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实现方式:政治宣传;思想教育;日常生活习惯。(2)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的内在机制(3)情感社会化。基本情感:生气、厌恶、害怕、幸福、悲伤、惊奇。表达情感:在不同的环境下表达自己的情感(4)角色社会化。教导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是社会化的一个基本内容。社会化也是一个人学习角色、获得角色、胜任角色的过程。

14、简述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定义:一个人的自我形象是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或者说是这个人认为别人看他是什么样子的反映

库利是在1990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镜中我”概念的。他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15、简述社会网络的特性

社会网络是指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进行信息交流的关系网,由节点和关系两部分组成。

社会网络关系具有以下特征:(1)社会网络在静态上体现的是一种组织结构;而在动态上,社会网络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互动中不断演进、扩展甚至重构的。(2)社会网络由具有一定特征的社会关系连接而成,没有固定方向。(3)社会网络中的节点在哪个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位置在网络整体中的处境和地位。(4)社会网络中,节点之间的连接没有时间要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网是为了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而形成的,这种为了某工作的需要而建立的关系网络与“虚拟企业”类似,其形成不受时间的限制。(5)社会网络中,节点间的关系体现的是利益集中,由于节点之间的关系包含着重要的资源与信息,可以通过关系所代表的特定社会关系的行为,为节点所代表的利益方创造价值。论述题

1、论述社会学的三种主要理论视角。

(1)功能论

代表人物: 涂尔干、帕森斯、默顿

它将社会结构和社会整体作为基本的分析单位,致力于研究:一个社会系统为了维持其存在,有哪些基本条件必须得到满足,以及这些条件是如何得到满足的。(2)冲突论

代表人物:米尔斯(1916-1961)、科塞、达伦多夫

社会冲突来源于利益不均等。冲突破坏原有秩序,产生新秩序。冲突是社会的正常现象,它对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起到积极的作用。(3)互动论

代表人物:米德;布鲁默

人类社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符号互动,人们相互之间总是对对方的行为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定义,并以此为依据而进行互动。

基本理论:库利的“镜中我”;米德的自我形成;

2、运用研究社会问题的有关理论,举例分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

这个答案应该不是唯一吧

例子:

我国转型中的婚姻家庭问题

1、离婚率上升。自从1950年开始贯彻第一部《婚姻法》出现全国离婚115万多件的高峰以后,中国的离婚数一直稳定在每年40万对左右。1983年以后,这一稳定开始有了突破,以每年递增4万对以上的速度迅速发展。(注意离婚率的两种统计方法)

2、违法婚姻增多。由于法律不够完善,重婚纳妾、姘居、婚外恋等丑恶现象在近几年不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呈蔓延趋势。

3、大龄未婚和独身浪潮。这里的大龄未婚人口,是指那些过了社会上通行的结婚年龄即“结婚适龄期”而尚未婚配的28~49岁的男女,不包括离婚、丧偶。

4、注意大龄未婚人口总数、年龄段以及男女在文化水平上和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家庭暴力。据有关部门调查,中国女性犯罪率一直是偏低的,如今女性犯罪率有所增加,与她们在家庭中遭受暴力和虐待有着直接关系。

3、论述个人社会化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一)社会教化,接受教育

①家庭教育。家庭在社会结构中是一个独特的社会化场所。从家庭教育方式、家庭结构、家庭背景等方面对个体施加影响。②学校教育。学校是专门为社会目的而创立的学习机构。学校中的社会化带有半强制性和专门性

③同龄群体:是指由哪些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比较接近的人们所自发结成的社会群体。如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对许多人来说,工作 是生活的主要内容,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工作单位中度过的,不同的工作单位以多种形式 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化。

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录音、录像网络等迅速地向人们大量提供有关社会事件与社会变 革的各种住处使人们开阔视野,看到一些自己无法亲身经历的情景,很快地学到各种知识与规范。

(二)个体内化

社会教化是个体社会化的外部动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体必须接受社会影响,并把外部现实或客观现实转化为内部现实或主观现实。这个过程称为个体内化。

主要方式:观察学习、认知加工、角色扮演、主观认同、自我奖赏

篇2: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1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认为,解决不稳定问题的治本之道还是要靠()。(1.0分)1.0 分 A、政府 B、社会 C、法治 D、群众 我的答案:C 2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的社会群体特征不包括()。(1.0分)1.0 分 A、有将近一半人接受过中高等教育 B、更为彻底地接受了都市生活方式

C、社会关系逐渐由同学同事网络转向亲属老乡网络 D、自身的发展定位主要放置在城市 我的答案:C 3社会学导入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严复译介了以下那本书()(1.0分)1.0 分 A、《群学肄言》 B、《社会学导论》 C、《共同体与社会》 D、《社会学研究》 我的答案:D 4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不包括()。(1.0分)1.0 分 A、政治层面的农村治理体制与治理结构的问题 B、经济层面的农村发展问题,包括贫困问题的解决 C、制度层面的以农民为本位的问题 D、社会层面的人口与劳动问题 我的答案:C 5与农村社区相比,都市生活的特点不包括()。(1.0分)1.0 分 A、生活更加丰富和复杂 B、陌生人的社会,事本主义 C、文化更为异质化

D、个人主义、个体自主性更弱 我的答案:D 6泰坦尼克号上,二等舱乘客的幸存率是三等舱乘客的()。(1.0分)1.0 分 A、0.5倍 B、0.8倍 C、1.4倍 D、1.7倍 我的答案:D 7一般来说,公司内部的个体之间的一定具有的关系是()。(1.0分)1.0 分 A、强关系 B、弱关系 C、正式关系 D、非正式关系 我的答案:C 8斯梅尔塞的价值累加理论认为六个特定条件在特定情况下结合起来或相互作用时才能导致集体行为的产生,这六个特定条件不包括()。(1.0分)1.0 分 A、结构型诱因 B、概化信息的产生 C、诱导性事件的出现 D、社会控制能力的上升 我的答案:D 9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国家是在一个特定的疆域范围内垄断了()的合法使用权的人类共同体。(1.0分)1.0 分 A、法律 B、文化 C、暴力 D、权力 我的答案:C 10孙立平提出的“转型陷阱”指出,在中国社会变革和转型的过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格局希望能够将某些具有()特征的因素定型化。(1.0分)1.0 分 A、长期性 B、随机性 C、过渡性 D、主观性 我的答案:C 11哈贝马斯提出了一下哪一理论?()(1.0分)1.0 分 A、场域 B、细化权力分析 C、风险社会 D、公共空间 我的答案:D 12社会学的三位奠基人不包括()(1.0分)1.0 分 A、布迪厄 B、涂尔干 C、马克思 D、马克思·韦伯 我的答案:A 13以下属于英克尔斯现代化发展指标的一项是()(1.0分)1.0 分 A、社会形态

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C、政体类型 D、人口死亡率 我的答案:B 14孙立平提出的鉴别好的市场经济与坏的市场经济的标准不包括()。(分)1.0 分

A、市场经济的体制是否相对完善 B、法治是否基本健全

C、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均衡机制是否建立 D、市场经济投入与产出比的评价机制是否建立 我的答案:D 15实质民主指的是()。(1.0分)1.0 分 A、民主的道德理念

1.0B、民主的经验主义理念 C、民主的法律制度理念 D、民主的理论层面理念 我的答案:A 16卡尔·弗里德里克和布热津斯基提出的集权社会的标识不包括()。(1.0分)1.0 分

A、一个由独裁者个人领导的政党 B、一种直接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 C、一种影响遍及四方的恐怖体制 D、杜绝任何思想体系对个人生活的渗透 我的答案:D 17社会组织的基本特征不包括()。(1.0分)1.0 分 A、社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明确的目标

B、组织成员之间是一种普遍性的关系,表现为契约性关系 C、组织具有人格化特征,有着共同的行为规范和明确的规章制度 D、组织具有复杂的结构 我的答案:C 18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李强教授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分)1.0 分 A、丁字形 B、V字形 C、倒丁字形 D、倒V字形

1.0我的答案:C 19关于再社会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再社会化与继续社会化的根本差异在于社会新的要求与初级社会化的内容是否存在根本矛盾。

B、总体性机构经常承担再社会化的责任 C、少管所不属于再社会化场所

D、通常会对再社会化对象进行剥夺自我。我的答案:C 2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领域()(1.0分)1.0 分 A、亲属制度 B、人类的体质演化 C、宗教与仪式 D、政治权力关系 我的答案:B 21我们关注研究方法的原因不包括下列那一项?()(1.0分)1.0 分 A、方法论的自觉

B、研究方法不仅仅是具体的方法、经验和技术问题,同时更是理论问题 C、研究方法是获得认知的主要手段 D、布迪厄所提倡的反思社会学 我的答案:C 22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性特点不包括()。(1.0分)1.0 分 A、强调先赋性身份地位,传统社会很少流动 B、长老统治 C、道德与行为规范是特殊主义伦理 D、依礼法、依传统而行事,重诉讼的社会 我的答案:D 23户籍制度带来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也说明影响流动的()的存在。(1.0分)1.0 分 A、经济因素 B、阶级因素 C、制度因素 D、资源因素 我的答案:C 24温家宝前总理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正式提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1.0分)1.0 分 A、2007年 B、2008年 C、2009年 D、2010年 我的答案:D 25下面有关定量研究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1.0分)1.0 分 A、定量研究是从特定假设出发,将社会现象数量化的一种研究方法。B、冰淇凌销量增加导致游泳溺水量增加是一组虚假相关。C、大数据的数据收集是问卷调查的一种形式 D、自变量是影响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我的答案:C 26在找工作过程中,()可以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1.0分)1.0 分 A、强关系 B、弱关系 C、正式关系 D、非正式关系 我的答案:B 27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提出“地球村”概念。(1.0分)1.0 分 A、1945年 B、1950年 C、1955年 D、1960年 我的答案:D 28马克斯·韦伯认为,社会组织是近现代社会才出现的,其重要影响因素是()。(1.0分)1.0 分 A、科技和工厂 B、科技和商会 C、军队和工厂 D、军队和商会 我的答案:C 29乔治·奥威尔的《1984》中,政府部门与其机构对应有误的是()。(1.0分)1.0 分

A、富裕部-负责物资的分配与控制 B、和平部-负责战争和暴行 C、真理部-负责宣传和传播思想 D、仁爱部-负责酷刑和洗脑 我的答案:C 30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认为中国的()是仅次于农业劳动者阶层的第二大阶层。(1.0分)1.0 分 A、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B、产业工人阶层 C、农业劳动者阶层 D、办事人员阶层 我的答案:B 31关于社会学对中国独特的社会运动的研究,下列说法有误的是()。(1.0分)1.0 分

A、研究关注行动者本身 B、研究关注抗争的结果

C、研究注重行动相对于结构的优先性 D、方法上更接近于实践社会学的研究取向 我的答案:B 32中国社会阶层在()开始出现定型化的趋势。(1.0分)1.0 分 A、80年代初期 B、80年代末期 C、90年代中后期 D、21世纪初期 我的答案:C 33社会结构的分析视角上看,()。(1.0分)1.0 分 A、不同的社会位置或阶层会导致不同获得资源的机会 B、不同的社会位置或阶层会导致相同获得资源的机会 C、不同的社会位置或阶层不一定会导致不同获得资源的机会 D、不同的社会位置或阶层不一定会会导致相同获得资源的机会 我的答案:A 34()强调将国家,政府与政治领袖都置于法律的规范之下,没有任何人或机构可以凌驾法律。(1.0分)1.0 分 A、法理 B、法礼 C、法治 D、法制 我的答案:C 35下列观点是卡西尔提出的是()(1.0分)1.0 分

A、我们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将人定义为理性的动物。B、人应被定义为“社会动物”,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C、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D、人是“有责任的”存在物,是一种道德主体。我的答案:A 36阿玛蒂亚·森认为,公正最终是与()相关。(1.0分)1.0 分 A、文化的长期影响 B、经济的平稳发展 C、周遭的制度 D、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的答案:D 37依附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探讨()。(1.0分)1.0 分 A、有些国家为什么没有实现现代化 B、如何使所有国家实现现代化 C、为什么所有的国家都可以实现现代化 D、是否所有的国家都需要现代化 我的答案:A 38中国的社会转型研究更为关注的是()两种因素的组合模式及其对于整个社会结构的意义(1.0分)1.0 分 A、分配与阶层 B、分配与市场 C、权力与阶层 D、权力与市场 我的答案:D 39通常认为造成城乡差别的三类因素是()。(1.0分)1.0 分 A、制度障碍 B、产业差别 C、人力资本差别 D、文化建构差别 我的答案:D 40秦晓认为的,我们所讲的社会转型应该是()。(1.0分)1.0 分 A、现代化建设 B、现代性社会的构建 C、国强民富 D、大国崛起 我的答案:B 41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提出,社会情况民主的国家需要用()自由去防止政党专制或大人物专权。(1.0分)1.0 分 A、言论 B、出版 C、结社 D、游行 我的答案:C 42现代化趋同的假设不承认()。(1.0分)1.0 分

A、现代化是一个朝着欧美型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系统演变的过程 B、有些社会的现代化并未成功

C、向着现代迈进的国家的情况是非常相似的 D、现代化不成功只是暂时的现象 我的答案:C 43关于社会组织,下列说法有误的是()。(1.0分)1.0 分 A、社会组织需要有某种特定目标 B、社会组织有明确的组织安排 C、社会组织催生了社会分工 D、社会组织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我的答案:C 44关于道德理念和经验主义理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经验主义理念以古代和现代思想为基础

B、经验主义理念系统地阐明了政府运行的理论基础

C、道德理念以出现在社会中通常被认为是民主的一系列事实为根据 D、道德理念阐明作为民主社会运作所必需的条件 我的答案:D 45从西方农业转型过程来看,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前提是()。(1.0分)1.0 分 A、农业技术的跨越式进步 B、农业劳动人口的转移 C、农业方面投资的迅速增加 D、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迅速展开 我的答案:B 46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有思想、会选择、能行动的主体,因此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比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更不易研究。

B、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一概念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在1838年10月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第 4卷中正式提出的。C、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那样一般的、有力的理论。

D、社会学是累积的,通常透过不断检证、否证既有的理论与经验,在此基础上修正、说明并改善原有的社会学的知识。我的答案:B 47根据涂尔干的理论,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1.0分)1.0 分 A、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自杀,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更容易自杀,富人比穷人更容易自杀。

B、自杀有利己型自杀、利他型自杀和宿命型自杀3种类型。C、涂尔干发现人的自杀跟人在社会中的整合状况有关 D、涂尔干的《自杀论》发现了一个人类自杀的普遍规律。我的答案:B 48我国大陆城镇人口在()年末才首次超过农村。(1.0分)1.0 分 A、2009年 B、2010年 C、2011年 D、2012年 我的答案:C 49不属于定性研究方法的主要特点的是()(1.0分)1.0 分 A、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相关性。B、对动态过程的动态性研究。C、获得广而浅的认识。

D、注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我的答案:C 50城市数量增长与规模扩大的两个影响因素是()。(1.0分)1.0 分 A、人口和全球化 B、人口和工业化 C、市场和全球化 D、市场和工业化 我的答案:D

二、判断题(题数:50,共 50.0 分)

12013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的基尼系数为0.48,即将超过警戒线。()(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2点头之交属于一种弱关系。()(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3阿伦特赞美雅典城邦,认为其特殊意义在于,“由于雅典人在一起行动和说话,雅典成为一个人民的组织。”(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4毛泽东早在1944年就指出,“中国人民非常需要民主,因为只有民主,抗战才有力量,中国内部关系与对外关系,才能走上轨道,才能取得抗战的胜利,才能建设一个好的国家,亦只有民主才能使中国在战后继续团结”。()(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5公民正当的利益诉求与表达不应视为不稳定因素。()(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6一般认为强势群体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经济精英、政治精英和知识精英。()(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7中国的市场转型过程是在基本社会体制框架和主导意识形态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渐进式”改革。(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8托克维尔认为,身份越是平等,个人的力量就越强。()(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9赵鼎新认为,影响和决定社会运动之产生和发展的宏观因素包括变迁、结构、话语等三个。()(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10中国传统社会中,因为在熟悉的环境与不流动的社区里生活,人们产生了一种不善于适应而且想回避新事物的性格,比如安土重迁,不愿冒险,一神崇拜等。()(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11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建设”概念,强调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12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于2000年重建,距被取缔的1952年相隔已48年。(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13产食经济的产生带来技术、社会组织、生活方式和象征体系等多方面的新发展。()(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14无论是官二代、富二代,还是贫二代、农民工二代,这些现象同样都突出地显示了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定型化的问题。()(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15通过定量研究可以对研究对象获得广泛的认知,并能把握一定特征,深入理解。()(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16泰坦尼克号上船舱的分级和仓位的分布导致了不同层级的乘客有着截然不同的幸存率。()(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17乔治·奥威尔的《1984》描述了一个意识形态全面控制人们社会化的世界。()(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18世界体系论与依附理论都强调整体性分析,正是发达国家的发达导致了不发达国家的不发达,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单向依附。()(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19威权政体基本上不具备民主国家之要素,也不具备极权主义国家之要素。()(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20从社会结构角度看,中国20世纪80年代多种家用电器需求迅速扩大后迅速萎缩的原因是上级阶层的缺失。()(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21城市化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化和以人的交往、交换即商业活动为基本形式的城市化,如果背离这两个方面,就无法达成真正的城市化。()(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22“社会趋同论”的主要根据是认为资本和全球化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23中国的改革起始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经过30多年的努力,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框架。()(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24农民工生产体制中拆分型劳动力再生产制度强调实质上农民工的赡养父母、养育子女等安排交由他们所在乡村地区的老家去完成,而教育、医疗、住宅等则是由城镇和工厂负担。()(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25先赋角色在资源分配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的社会是一个更为开放的社会。()(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26布迪厄提倡反思社会学,是指利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27欧洲的新社会运动论融汇了欧洲19世纪以来的涂尔干、马克思和韦伯三大社会学传统,不仅强调社会运动组织的重要性,而且强调话语、心态和个体意识的重要性。(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28社会结构会对个人行为与个人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29广义的全球化不仅仅指经济上的相互依赖,而是意味着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文化关系的强化。()(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30社会运动也需要懂法,坚持守法精神。()(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31担心社会不稳定,成为现代中国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忧患情结。()(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3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社会学最早在中国被翻译为“群学”。()(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33于建嵘认为中国通过上访解决的问题数量远比上访过程中反应的问题数量少得多。()(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34时至今日,吃什么、怎么吃的问题仍然是阶级分化和社会分层的重要标志。()(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35对事物的理解及知识生产是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另一主体)互动过程的产物。()(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36实证主义认为,现实事物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主观价值因素的影响。()(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37一般认为,极权主义社会中,基本上不存在闲暇时间,需要不断参与各种国家指定的集体活动。()(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38社会恐惧症会对社会主体性产生怀疑、排斥和否定,会把主体性社会视为一种具有破坏性的威胁力量。()(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39威权政体既是一种中间形态的政体,也是一种过渡形态的政体。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政体是相当稳固的。()(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40汉娜.阿伦特认为,极权主义的本质乃是抹平人间世界的所有界线,以及把人之多元性压缩成单调如一的集体同一性。()(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41中国的制度背景下,社会运动的参与人员一般都不是谋求对体制的反叛和对抗,而是因基层官员对体制的破坏而来寻求高层的保护,因而上访者所使用的理由和话语恰恰是维护体制的话语即官方主流话语。()(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421950年3月,潘光旦在《社会学系怎样改造》一文中提出主动改造的建议,以期社会学系继续存在。()(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43秦晖教授认为文化无高下之分,而制度有优劣之别。()(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44根据调查数据,在全球每年100万自杀身亡的人群中,超过四分之一来自中国。()(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45社会网络分析有助于了解一个组织或群体内部真正的运作模式。()(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46公地悲剧说明,许多对于人类社会而言至关重要的事情与对于个人而言至关重要的事情是相互一致的。()(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47克利福德.格尔茨认为人类学对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48涂尔干在《自杀论》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自杀的理论。()(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49戈夫曼提出“拟剧论”,即强调在社会互动中,人们需要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来行动。()(1.0分)1.0 分 我的答案: √

篇3: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8年9月~2009年2月, 我教研室接受了2006级七年制共4个班的教学任务, 合计217人。其中第1~3班为普通班, 共167人;第4班为双语班, 共50人。双语班学生除了要求掌握同样的诊断学专业内容外, 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外语, 综合素质较前3个班高。4个班均采用全国规划教材第6版《诊断学》, 使用相同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共8位见习课带教教师, 工龄4~15年, 教龄1~3年, 其中博士2人、硕士3人、学士3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助教3人。

1.2 评价方法

4个班学生的期末考试试卷专业知识内容一致, 但是双语班40%的考卷内容以英文形式出现, 难度增大。由见习课带教教师统一阅卷。比较普通班与双语班学生的考卷平均分和及格率, 再探讨见习课带教教师的工龄、教龄、学位、职称与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之间的关系。

1.3 统计分析

连续型变量形式的数据以±s表示, 2组数据间的比较用t检验, 2样本率比较用χ2检验, 2分类变量相关分析用秩相关分析。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普通班与双语班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比较

七年制4个班学生的诊断学期末考试成绩为22~90分, 平均分为 (73.1±9.7) 分, 及格率为91.7%。普通班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为 (72.5±10.5) 分, 低于双语班期末考试平均成绩 (75.0±6.3) 分 (P<0.05) , 普通班的及格率 (89.8%) 低于双语班的及格率 (98.0%, P<0.01) 。

2.2 相关分析

教师工龄长短与4个班期末考试成绩无相关性 (r=0.064, P=0.349) , 教师教龄长短与4个班期末考试成绩无相关性 (r=0.061, P=0.374) , 教师学位高低与4个班期末考试成绩无相关性 (r=0.045, P=0.512) , 教师职称高低与4个班期末考试成绩无相关性 (r=0.052, P=0.450) 。

3 讨论

3.1 成绩评价及相关因素分析

考试是用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检测的活动, 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惯用手段。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指标, 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反馈[1]。通过对我校七年制学生诊断学期末考试成绩的分析, 发现学生的成绩呈正态分布, 说明本次考试的命题及阅卷是科学的, 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实际掌握诊断学理论知识的水平。另外, 绝大部分学生的成绩及格, 最高分为90分, 说明了诊断学的教学效果良好, 与七年制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 医学理论水平高, 实践工作能力达到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水平的高级临床医师是相符的。但是我们也发现, 有个别学生考分偏低, 仅为22分。我们试图从师资方面寻找原因, 探索教师的素质与学生成绩的内在联系。但是结果表明, 教师的工龄、教龄、学位、职称并不是学生成绩的独立影响因素。本科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教育, 关键是教师要用心去做, 与教师本身的硬件条件关系不大。此外我们发现, 原来基础好的学生, 诊断学期末考试成绩也高, 这点体现在双语班学生的成绩高于普通班。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无论是双语班还是普通班学生, 都能在课前进行预习, 能在课堂上及时领悟教学内容, 对提问能准确回答, 考试成绩相应均较高。

3.2 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通过此次考试分析, 我们认为影响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诊断学期末考试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学生, 我们应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认识到学习诊断学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另外, 应选派热心于教学又有一定资质的教师承担见习课带教任务。

总之, 通过此次诊断学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一方面, 肯定了我校七年制教育的成果。另一方面, 提示教师要采取措施提高七年制学生学习诊断学的积极性, 以便提高诊断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4: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本文结合“概论”课新教材特点和笔者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探讨了在高职院校中“概论”课“案例+实践”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和操作实践,以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教学模式  案例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28-02

一、“概论”课教学运用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概论”课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我国各类高校的必修课。上到中央,下到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一直以来均对其进行重点建设,各高职院校也纷纷强化对这门课的引导和改革。然而,当前“概论”课在高职院校仍是以传统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即教学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环境、以教师为主体,从而学生的主体地位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被动接受。因此,这就对“概论”课的实效性建设构成了严重制约。

“概论”课运用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教学方式上,过分强调灌输理论,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之间形成了“一言堂”、“满堂灌”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有效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也不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获取知识渠道多、信息量大、独立意识较强等特点。因此从教学效果来看表现为:“过程 —无趣; 结果—无用”。

其次,我们使用的“概论”教材内容涉及面广,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内容,教材的理论性、系统性、科学性都很强,因此就容易导致教师在对教材的把握上严格按照章、节、目的体例来贯穿讲授。“概论”课应用这种“讲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来教学,虽然信息量大,体系完整,但相对于我院高职学生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时安排偏紧的实际,很容易囫囵吞枣,弄成夹生饭,也制约了教学内容的丰富多彩性。

再次,考核方式单一,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考试以期末“一考定乾坤”,但这种考核方式仍然侧重于对知识记忆的考核,局限于教材、教师划定的范围,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因此,往往不能完整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造成当今大学生“知行脱节”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概论”课中的应用

1.“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

“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概论”课的应用,是在网络环境下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的学习手段,把专题式案例教学与社会实践耦合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指教师通过引领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核心理论,引导学生阅读原著领悟伟人们思想的精华,带领学生社会实践,让他们感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真正含义,以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学习。具体而言,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采取自主学习、案例分析、研究讨论、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方式,有组织、有计划的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和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

2.“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概论”课中运用的必要性

“概论”课教学能否带来实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高职学生群体中,许多学生因为专业偏见,认为像“概论”这样的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没有实际作用,导致其缺乏进一步学习的动机,面对理论性较强的“概论”课,更是“索然无味”。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政治理论课缺乏系统性的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积累不足。因此,进入到大学阶段后,对于老师所教授的政治理论内容往往不甚了解,更无法产生共鸣和实现进一步提高,在实践中也就逐渐失去了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不足。

因此,要增强“概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只有从高职学生实际出发,达到理论教学同高职学生在思想实际、成长需求以及全面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最佳结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思路与视野,使他们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为此,一是,根据现有《概论》教材体系的框架结合,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对“概论”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选择,设计了符合学生思维习惯的12个专题教学内容。二是,每一个专题教学以案例引导,针对学生思想上的困惑进行重点讲解和分析,抓住理论的重点和闪光点,紧密联系实际。让他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找到解决自己思想困惑的最佳钥匙。三是,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案例教学效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每个专题根据教学内容插入文本案例、音频、图片、视频等材料,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四是,紧密结合学科体系和课程结构的科学性要求,仔细推敲高职学生接受特点、接受心理和接受规律,制订“概论”课程社会实践教学大纲和社会实践教学方案。“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采用“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学生自主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以3-5人组成团队的形式开展“概论”课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撰写社会调查报告并以PPT等多媒体方式进行汇报总结(占“概论”课程总分30%)。而教师在课堂进行总结性评价,以激励为主,指出学生写得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帮助学生认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践性很强的理论,要很好地把握它们,必须要紧密联系自身的实际来学习、领悟。这种社会实践教学形式克服了以“课堂为环境”的传统教学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学生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发挥教学的动态生成性。

众所周知,理论只有与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出切实的功效,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尤为如此。

三、“概论”课“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来看,高职院校“概论”课应用“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虽已积累一些经验,但总的来说仍不尽如人意。与“概论”课理论教学的规范性和系统性相比,“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还不成熟、不完善,在具体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使用“案例+社会实践”模式教学,教学形式活泼、生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填鸭”或“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一定的锻炼。但由于“概论”课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合搞案例教学。再加上高职学生本身就对“概论”这样的理论课缺乏兴趣,因此在对互动性要求较强的案例教学的评估分析中,会出现学生参与不够,甚至会出现冷场、僵局等问题,而教师又慢慢的回到了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当中,导致案例教学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此外,即便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时很感兴趣也很主动,重视了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却缺少对基础理论知识及理论的强化与总结,加之学生课后不看书,更不会有意识地去记忆相关知识点,缺少对理论知识的系统把握。因此,只有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讲解透彻的基础上开展案例讨论,才能较好地取得实效。

第二、“案例+社会实践”的教学模式冲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内容和形式上的限制。教学也以课堂和课外的不同方式同步进行,尤其是在社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师 “一包到底”的现象,即从确立实践主题、制定实践计划、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总结、成果汇报,都由教师主持进行,依然没有充分体现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地位;同时又由于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性,加之“概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涉及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教师很难完全跟踪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只能对其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有限地监督,由此也就不能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进行有效地指导、监督和考核,从而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比如,一些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社会调查,如何撰写调查报告,导致学生认真参与的愿望降低,学生对“概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敷衍了事的心理增强,甚至有的学生的调查报告都直接从网上下载,复制和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不仅反映出某些不良学风,而且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在“概论”课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四、小结

高职院校“概论”课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变长期以来“概论”课教育实效性不高的情况,就要立足于教学实际去深入研究“概论”课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施现状。“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高“概论”课实效性的有效手段,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本文对高校“概论”课教学应用“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在总结归纳“概论”课教学已有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当前的实施现状进行梳理,发现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使“概论”课“案例+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成为一个完整的运作体系,使其在现实的实施途径上有章可循,从而更好地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

篇5: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Ⅰ.Directions:Read ea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carefully and put the letter A,B,C or D in the brackets.(2%×15=30%)1.The study of sound systems and patterns is called

()A.semantics B.phonetics

C.phonology

D syntax

2.The distinction between vowels and consonants lies in

.A.the place of articulation

B.the obstruction of air stream C.the position of the tongue

D.the shape of the lips 3.The study of how words are combined to form sentences is called

().A.syntax

B.morphology

C.phonetics D.semantics 4.“Sweets” and “candy” are used respectively in Britain in and America, but refer to the same thing.The words are

synonyms.()A.collocational

B.stylistic

C.complete

D.dialectal 5.The word “ smog” is formed through

.().A.backformation

B.blending C.clipping

D.derivation 6.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ve Grammar was introduced by

in 1957.()A.L.Bloomfield

B.F.Saussure C.M.A.K.Halliday

D.N.Chomsky 7.The words that contain only one morpheme are called

.()A.bound morphemes

B.affixes C.free morphemes

D.roots 8.Speech act theory was first proposed by

.()A.John Austin

B.John Searle C.Noam Chomsky

D.John Firth 9.

is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relation to the mind.()A.Psycholinguistics

B.Sociolinguistics C.Linguistics

D.Semantics 10.Which word can be analyzed as +HUMAN-ADULT-MALE()A.boy

B.girl C.man

D.woman 11.The pair of words “young” and “old” are_______().A.gradable opposites

B.converse opposites C.co-hyponyms

D.synonyms

12.There are

deixis in the sentence she has sold it here yesterday.()A.3

B.4

C.5

D.6 13.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ruit” and “apple” is

.()A.polysemy

B.hyponymy

C.homonymy

D.synonymy 14.is defined as the study of meaning.()

A.Phonetics

B.Morphology

C.Syntax D.Semantics 15.

.theories hold that experience is of more importance than innate contribution in 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A.nativist

B.environmentalist

C.functionalist

D.motivation II.Judge i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1%×10=10%)Linguistics may be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A syllable is a phonological unit that is composed of one or

more phonemes.()The smallest meaningful unit of language is called allomorphs.()There is only one morpheme in the word “went”.()The sentence “ He is jogging” belongs to material processes.()Flour/flower, pale/pail, whole/hole are homophones.()The bachelor is unmarried.This sentence is contradiction.()8.Leech proposes the politeness principle.()9.The positive role L1 plays is called interference.()10.A regional dialect is the form of a language us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communication media, taught in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Ⅲ.Paraphrase the following ambiguous sentences.(5%×3=15%)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s.Can you see the man with a pair of binoculars? Tom hates his boss and so do I.Ⅳ.Explain the following terms。(3%×5=15%)1.language 2.stress 3.pragmatics 4.euphemism 5.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Ⅴ.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10%×3=30%)1.Sentences are believed to be both linearand hierarchically structured.Tree diagrams are often used to illustrate such structures.Draw a tree diagram for following statement: 1)The man in the red coat is my brother.2)The boy lives in the old house by the road.2.What are the Four Maxims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3.Discuss any FIVE of the 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that distinguish it from animal communication system.2004级英语专业(专升本)语言学概论A卷答题纸 题号

总分 得分

教师签名

得分

阅卷教师

Ⅰ(40%)得分

阅卷教师

II..(15%)1)

2)

3)Ⅲ.(5%×3=15%)

得分

阅卷教师

4)

5)6)

7)8)

9)10)

1.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1)2)

2.Can you see the man with a pair of binoculars? 1)2)

3.Tom hates his boss and so do I.1)2)Ⅳ.Explain the following terms。(3%×5=15%)1.language 2.stress 3.pragmatics 4.euphemism 5.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Ⅴ.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10%×3=30%)1.Draw a tree diagram for following statement: 1)The man in the red coat is my brother.2)The boy lives in the old house by the road.2.What are the Four Maxims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 3.Discuss any FIVE of the features of human language that distinguish it from animal communication system.2003级英语专业(专升本)语言学概论A卷参考答案 Ⅰ(30%)

1)C

2)B

3)A

4)

D

5)

B

6)D

7)C

8)A

9)A

10)B 11)A 12)B

13)C

14)D

15)B II..(10%)

1)T

2)T

3)F

4)F

5)T

6)T 7)F

8)T

9)F

10)F Ⅲ.(5%×3=15%)1 1)Planes that are flying can be dangerous.2)It can be dangerous to fly planes.2.1)Can you see the man who has a pair of binoculars?

篇6: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题目及答案

1、法的适用: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定的职权和程序,采取某种带有强制性的措施,实现法律对特定社会关系调整的活动。

2、法的定义:法是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和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以权力和义务为其内容,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一种行为规范。

3、法的渊源:作为行为规范的法由特定的国家机关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法律上的效力,这种用以表现法的规范的具体形式,法学是哪个称为法的渊源。

4、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为保证宪法、法律好热行政法规的遵守和执行,结合本行政区内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通过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

5、法律关系:是由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表现为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6、法的解释:法的解释或称法律解释是指对法律条文的含义和适用条件所作的说明。

7、执法必严:是指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执行法律都必须严格、严肃、严明,一丝不苟地按照法律规定办事,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8、社会主义民主:即人民民主。就是对全体人民在共同享有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形式的所有权,支配权的基础上,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利的一种国家政治制度。

9、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提高各自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9、法律监督:从广义上说是指对一切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党、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是的行为是否合乎法律要求实行监督;狭义的法律监督是指国家机关之间的法定监督。

10、宪法:宪法是集中反映一国政治力量对比关系,确认和保障该国民主制度的国家根本法。

11、宪政运动:亦称立宪运动,就是争取制定宪法,实现民主政治的运动。

12、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内,在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之下遵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和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13、人身自由:狭义的人身自由是指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非法拘捕、限制、搜查、审问和侵害;广义的人身自由还包括与人身想联系的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以及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权利。

14、行政起诉: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请求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以保护其合法权益的行为。

15、行政诉讼: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及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做出的具体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按照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起诉并由人民法院审理和作出裁决的一种诉讼活动。

16、被告:是被原告诉称其具体行政行为为违法,侵犯原告的合法权益,由受诉人民法院通知其应诉的行政机关。

17、证据:行政诉讼的证据,指能够证明行政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18、国际法:即国际公法,旧称“万国公法”。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律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和优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

19、国家继承:一国丧失其国际法律人格或丧失一部分领土时,它的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别国的情况。

20、庇护:国家对于因政治原因而遭受外国当局通缉或受迫而来避难的外国人,允许其入境和居留,并给予保护的一种国际行为。庇护的对象主要是政治避难者。因此,庇护又称政治避难。

21、国家责任:也称国家的国际责任,指一国因违反国际法,侵害他国或国际社会的合法权益,从而构成国际不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形式有限制主权、赔偿、道歉。

22、行政法的概念:调整由于行政活动发生的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总和。

23、行政法的渊源:是行政法的表现形式。

24、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法定原则、公平公正原则、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保障当事人权利的原则、监督制约原则。

25、民事诉讼法:就是国家为调整发生在民事诉讼活动中的各种关系而制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6、审判监督程序:人民法院对已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或裁定,发现确有错误,依法撤销原来的裁决或裁定,进行再次审理的程序,属于审判监督程序。

上一篇:初三化学总复习计划下一篇:谈课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