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平仄规律范文

2022-05-25

第一篇:对联平仄规律范文

对联的平仄: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又可分为两大类:平声与仄声。现代汉语中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对联要求一联之中平与仄相间,一般是两个音节一转换;上下联之间平与仄相对。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余味。

按现代汉语标调,一声为阴声,音高而平;二声为阳声,音由下往上。(以上为平声)、三声为上声,音由上往下再往上;四声为去声,音由高往下(以上为仄声)。古入声字已消失。 对联平仄口诀: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诗句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这种“交错”包括:

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

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基本格式。它们是:

(一)五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律诗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办法。

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了解。

第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

一、

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

二、

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的禁忌。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9 | 评论

第二篇:对联平仄常识

对联常识:对联平仄

作者:佚名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

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一)平仄归类标准

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

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

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

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1、句脚平仄正格举例

二句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平仄)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仄平)

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

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平平)

三句联: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

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

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仄平平)

四句联:

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仄平平仄)

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平仄仄平)

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平平仄仄)

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仄仄平平)

五句联以上以此类推,不再举例。

2、句脚平仄变格举例

民意顺,国运兴,四海讴歌称盛世(仄平仄)

春风和,日色丽,九州景物换新颜(平仄平)

此例句脚平仄没有遵循“两两交替”规则(没有从“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截取),故为变格。

四句、五句及以上的长联,有时为了联意需要或者运用特殊联格的缘故打破“两两交替”规则,即为变格。例: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识、值、夕,古韵仄声)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句脚押韵)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拆词分总)

循规曰圆,循矩曰方。当圆则圆,当方则方。或舍圆求方,或舍方求圆,圆方岂可随心变。

明事为觉,明知为悟。错觉非觉,错悟非悟。有以觉求悟,有以悟求觉,觉悟缘由阅世来。(觉,古韵仄声。普通话jue2平声)

(句脚越递)

3、句中平仄正格举例

一言句:

旧(仄)

新(平)

二言句:

诗癖(平仄)

画痴(仄平)

看水(仄仄)

听泉(平平)

三言句:

独生子(平平仄)

特种兵(仄仄平)

龙胆草(平仄仄)

马兰花(仄平平)

四言句:

四方来宝(仄平平仄)

八路进财(平仄仄平)

恩来立志(平平仄仄)

马到成功(仄仄平平)

五言句:

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

无钱请退之(平平仄仄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一

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

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

——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八方盈正气(平平平仄仄)

四化涌春潮(仄仄仄平平)

——五言句律诗格之二

六言句:

梅报九州春讯(平仄仄平平仄)

——六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

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句:

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

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句律诗格之一

诸葛大名垂宇宙(平仄仄平平仄仄)

——七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碧海红霞辉玉宇(仄仄平平平仄仄)

东风旭日荡神州(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句律诗格之二

八言句以上多为拆分句,拆分后按每个分句的字数套用上述规则即可。不再举例。

4、关于句中平仄变格

句中平仄变格之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

此规则的要点在于:只注重双音节词组第二个字的平仄交替(第一个字则可以灵活处理)。

此规则一般应用于以“两平”或“两仄”起头的格式中,且单言句不计最后一字。

具体说(上联):三言句“一不论”(□平仄),四言、五言句“一三不论”(□平□仄、□仄□平仄),六言、七言句“一三五不论”(□仄□平□仄、□平□仄□平仄),八言、九言以上通常按拆分成两句以上的多句联另论。

举例:

柳三变(□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此例变格:仄平仄)

张九成(□仄平。正格应为:仄仄平,此例变格:平仄平)

风清云静(□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变格:平平平仄)

九州溢彩(□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平仄仄)

四言句特例:

百花齐放(□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实为:仄平平仄,符合第一平仄杆,反而为正格)

明月几时有(□仄□平仄。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此例变格:平仄仄平仄)

我欲乘风归去(□仄□平□仄。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仄平平平仄)

电信九州枢纽(□仄□平□仄。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仄仄平平仄)

草亭闲坐看花笑(□平□仄□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此例变格:仄平平仄仄平仄)

“一三五不论”变格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1)忌孤仄/孤平

孤仄/孤平导致联句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一般应在五言、六言、七言联句中避免此问题。

如何避免孤仄/孤平?记住一句话:不能只对第三字作变格。以上联为例:

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

六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

七言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平平平仄平平仄(第四字犯孤仄,下联孤平)

此外,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也不能只对第一字作变格:平仄平平仄。如此上联犯孤仄,下联犯孤平。

(注意:五言、七言句孤仄/孤平的概念是不含最后一字。)

纠正孤平/孤仄的办法:将其他单数位置的字也酌情作变格处理(其依据正是“一三五不论”规则)。例:

明月几时有(平仄仄平仄)

重见六朝名胜(平仄仄平平仄)

前途无限未来日(平平平仄仄平仄)

(2)忌三仄尾/三平尾

忌三仄尾/三平尾的理由同样是“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

切记: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平平平仄仄)第三字、七言第二种律诗格(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不能作变格处理。否则就会在上联出现“三仄尾”,下联出现“三平尾”:

平平仄仄仄(下联:仄仄平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平)

因此,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和三仄尾/三平尾的禁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一字作变格,七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

一、三字作变格。

句中平仄变格之二:特殊联格

在很多特殊联格中,其平仄运用可以视作马蹄韵的变格,这些特殊联格包括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另外,上联全仄、下联全平联句也是很典型的变格。在这些变格联句中,平仄安排几乎没有了任何规律。

举例: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复字格,上联全仄)

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

国事 家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复字格)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

(回文格)

管他三七二十一

醉我三百六十五

(谐趣、数字格。联脚上平下仄,极为特殊)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

(此联联脚上平下仄,实因联意需要)

逝水载往事此去不返

新人说真情常来重游

(全平对全仄,古来有之)

羊年阳春扬州杨柳飏絮洋洋洒洒

燕乐艳日雁塔彦英宴宾嬿嬿姝姝

(同音异字格。2003中华世纪坛征联一等奖。本来是变格出句,但是对句做到与出句平仄字字相反,整体对仗十分工整,给人一种物极而反的完美感)

另有一些规则此处略去。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第三篇:古诗词的平仄规律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以及使用最广泛的《平水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一、近体诗的一般规律

首先看看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首八句,共分为四联。第

一、二句称为首联,第

二、三句为颔联,第

五、六句为颈联,第

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中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这首诗的平仄格式为:

○○●●○○●,●●○○●●△。

⊙●○○○●●,◎○⊙●●○△。

○○●●○○●,●●○○●●△。 ⊙●○○○●●,◎○⊙●●○△。

格式中“○”表示平声字,“●”表示仄声字,“◎”表示本应是平声字而改用了仄声字,通常称为“盘”音字,“⊙”表示为本应是仄声字改用了平声字,通常称为“赞”音字。盘音和赞音字都属于平仄可通用的字。“△”表示是韵脚字。因近体诗必须压平声韵,所以就不标出仄声韵的符号了。

从上例可以找出一些规律来,即每句中各自的平仄关系为双音交替,也就是每两个“平”音字或每两个“仄”音字交替;每联中出句与对句之间的平仄关系为相反的,这一规律称作“对”,如不符合这一规律便叫做“失对”;相邻两联之间的平仄关系是下联出句前四字与上联对句的前四字平仄相同,后三字将顺序颠倒,称之为“粘”,如不符合这一规律称之为“失粘”。这些粘对关系可将诗中的平仄声调进行调配,使之吟读时有起伏感,有回环感。总之,从这首诗我们可以归纳出如下几条: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本联内是相反的。

3、平仄在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之间是相粘的。

4、凡偶句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字,且为韵字。

二、律诗的平仄格式

(一)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一般有四种格式,即第一句的格式。记住第一句的格式,以下只要按照粘对的关系就可以将全诗的平仄格式写出来了。那么哪四种格式呢?

(1)平起首句入韵式

这是指第一句第一个字为平声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为平声押韵,具体格式如下:

○○●●●○△

因最后两字为两个平声字,也叫平平脚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这是指第一句第一个字为平声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为仄声字不押韵,具体格式如下:

○○●●○○●

因最后两个字为平仄,也叫平仄脚。

(3)仄起首句入韵式

这是指第一句第一个字为仄声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为平声字押韵,具体格式如下:

●●○○●●△

因最后两个字为仄平,也叫仄平脚。

(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这是指第一句第一个字为仄声字,第一句的最后一字为仄声字不押韵,具体格式如下:

●●○○○●●

因最后两个字为仄仄,也叫仄仄脚。

古诗平仄规律2

下面举诗为例:

第(1)种格式平起首句入韵式(刘长卿《寄友人》)

○○●●●○△新年草色远凄凄, ●●○○●●△久客将归失路蹊。

●●◎○○●● 暮雨不知涢口处,

○○●●●○△春风只到穆陵西。

○○●●○○● 城孤尽日空花落,

⊙●○○●●△三户无人白乌啼。

⊙●○○○●● 君在江南相忆否,

○○●●●○△门前五柳几枝低。

第(2)种格式平起首句不入韵式(白居易《城上夜宴》)

○○●●○○● 留春不住登城望,

●●○○●●△惜夜相将秉烛游。

⊙●◎○○●● 风月万家河两岸,

○○●●●○△笙歌一曲郡西楼。

○○●●○○● 诗听越客吟何苦,

●●○○●●△酒被吴娃劝不休。

⊙●○○○●● 从道人生都是梦,

◎○⊙●●○△梦中欢笑亦胜愁。

第(3)种格式仄起首句入韵式(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 千寻铁索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 人世几会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第(4)种格式仄起首句不入韵式(杜甫《阁夜》)

●●○○○●●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霄。

◎○●●○○●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 野哭千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音书漫寂寥。

七言律诗以首句起韵为正规格式,因而在这四种格式中,(1)和(3)为最基本的格式,(2)是把(1)的首句后三字进行顺序颠倒,即将(1)的“仄平平”改为“平平仄”,其余不变。(4)是将(3)的首句后三字顺序颠倒,即“仄仄平”改为“平仄仄”,其余也没变化。

以上是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写律诗时可根据此规律进行创作。当然还有一些手法将在后面谈到。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3

(二)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比七言律诗的每句少两个字,也就是把七言律诗每句的前两个字去掉,就成了五言律诗,所以,五言律诗也是和七言律诗一样有四种格式。以诗为例:

第(1)种格式平起首句入韵式(刘禹锡《闻新蝉》)

○○●●△蝉声未发前,

●●●○△已自感流年。

●●○○● 一入凄凉耳,

○○●●△如闻断续弦。

○○○●● 晴清依露叶,

●●●○△晚急畏霞天。

⊙●○○● 何事秋卿咏,

○○●●△逢时亦悄然。

第(2)种格式平起首句不入韵式(李白《送友人》)

○○○●●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第(3)种格式仄起首句入韵式(王维《送李使节》)

●●●○△万壑树参天,

○○●●△千山响杜鹃。

○○◎●● 山中一夜雨,

●●●○△树杪万重泉。

●●○○● 汉女输橦室,

○○●●△巴人讼芋田。

○○○●● 文翁翻教授,

●●●○△不敢倚先贤。

第(4)种格式仄起首句不入韵式(杜甫《春望》)

●●○○●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五言律诗是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规格式,所以第(2)种和第(4)种格式为最基本格式。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4

三、绝句的平仄格式

(一)七言绝句

绝句是每首四句,也就是律诗的一半,同样也分为四种格式,其实就是律诗的每一种格式的前半首。

(1)平起首句入韵式(李白《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窦巩《南游感兴》)

○○●●○○● 伤心欲问当时事,

⊙●○○●●△惟见江流去不回。

●●○○○●● 日暮东风春草绿,

◎○⊙●●○△鹧鸪飞上越王台。

(3)仄起首句入韵式(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王维《忆山东兄弟》)

●●◎○○●●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五言绝句

和七言绝句相同,也是律诗的前半首。

(1)平起首句入韵式(李嘉祐《白鹭》)

○○●●△江南渌水多,

●●●○△顾影逗轻波。

●●○○● 落日秦云里,

○○●●△山高奈若何。

(2)平起首句不入韵式(李贺《莫种树》)

○○◎●● 园中莫种树,

●●●○△种树四时愁。 ●●○○● 独睡南床日,

○○●●△今秋似去秋。

(3)仄起首句入韵式(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4)仄起首句不入韵式(王维《相思》)

⊙●○○●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5

四、近体诗平仄的一些讲究

(一)避孤平

所谓“孤平”就是指在平收的句子里,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如七言诗中将“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改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句式,很显然,由于第三字本应是平声字而由于在作诗时用了仄声字,使得整个句子除韵脚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这就是犯了“孤平”的毛病。所以,在这样的句子里,第三字就不能用盘声字而是必须用平声字。同理,在五言诗的“平平仄仄平”句式里,也不能写成“仄平仄仄平”,这也犯“孤平”。如果因为创作的需要,七言的第三字,五言的第一字必须用仄声字,就必须在七言的第五字或五言的第三字想法补救。“孤平”是诗家的大忌,切记要注意。

在仄收的句子里,全句即使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只算是一个“拗句”,也就是不规整的句子。

(二)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近体诗的平仄口诀,是对七言诗说的。意思是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可以不论平仄,随意使用,而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则必须按照声律规定的规则,该平声的不能用仄声,该仄声的不能用平声。由此可知,在五言诗里面,就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一口诀对初学写诗的人来说,确实很方便,但是并不能全面概括,但是像前面说的关于犯“孤平”的问题时,就是七言的第三字和五言的第一字,这就不能随便用了,而是要注意不能犯“孤平”。

(三)拗救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不符合平仄规律的字都叫做“拗”字,但在近体诗中那些不论平仄的字,就不能算是“拗”字了。只有在二四六分明而不分明时,一三五不能不论而不论了的字才算真正的“拗”字。如果出现拗字,就必须进行补救,救过来以后就不算毛病了。拗救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1)本句自救

七言诗的第三字拗,第五字救。如“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苏轼《新城道中》)中,本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但是对句中第三字用了仄声字“自”,则第五字就必须改用平声字“沙”,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起到了自救的作用。需要说明的是,此句中第一字本应是仄声而用了一个平声字“溪”,因其位置不重要,所以第五字必须进行自救。

五言诗中第一字拗则第三字救。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中,本应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但出句中第一字用了平声字“挥”,那么第三字就要用一仄声字“自”进行自救,变成“平仄仄平仄”。 (2)对句相救

七言诗出句的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对句的第三字就将该用仄声字而改用平声字。如“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李贺《南园》)中,本应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出句的第三字用了仄声字“若”,对句中第三字就改用平声字“归”进行对救。同理,七言诗出句的第五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对句的第五字就该用仄声字而改用平声字。如“身无拘束起前晚,路足交亲行自迟”(刘禹锡《答白宾客》)中,本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出句中第五字本应平声字而用了一个仄声字“起”,对句中第五字则必须用一平声字“行”进行对救。

五言诗第一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对句的第一字就该用仄声字而改用平声字。如“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中,本应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出句的第一字用了仄声字“不”,对句中第一字就改用平声字“何”进行对救。五言诗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对句的第三字就该用仄声字而改用平声字。如“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杜甫《促织》)中,本应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出句的第三字用了仄声字“甚”,对句中第三字就改用平声字“何”进行对救。

需要说明的是,对句相救都是仄拗平救,而没有平拗仄救的,因为如果平拗仄救就容易犯孤平。

(3)既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

再看前面曾举过的例子:“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中,出句的第五字本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竹”,对句的第三字本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自”,在对句中第五字“沙”就既自救了本句的第三字,又相救了出句的第五字,这就是一字两救。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6

古体诗的平仄规律

古体诗的平仄要求不像近体诗那样严格,特别是汉魏六朝及以前,其平仄几乎是毫无约束,完全自由的。但自唐以后,有些诗人在写古体诗时为了有意避免律句,反而为古体诗的平仄造成了许多特点。但也有人受近体诗的影响,在写古体诗时故意掺进一定的律句,就形成了有别于古体诗的“入律古风”的风格。

古体诗每句的最后三字称为三字尾。就三字尾而言,常见的平仄类型有平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四种类型。在平脚的句子里,五古第三字,七古第五字以用平声为原则,仄脚的句子里,五古第三字,七古第五字以用仄声为原则。下面以五古为例,分别看一下这四种类型的具体情况。

一、平平平,也称为三平调

这是古体诗的专用形式,用得最多,一般分为四类。

(一)仄仄平平平

如:“欲取鸣琴弹”(孟浩然《怀辛大》)。

(二)平仄平平平

如:“穷巷牛羊归”(王维《渭川田家》)

(三)仄平平平平

如:“醒时同交欢”(李白《月下独酌》)

(四)平平平平平

如:“长歌吟松风”(李白《下终南山》)

二、平仄平

这种形式也是分为四种。

(一)平平平仄平

如:“清光犹为君”(常建《宿王昌龄隐居》)

(二)仄平平仄平

如:“草深狐兔肥”(崔颢《古游侠》)

(三)仄仄平仄平

如:“草色新雨中”(邱为《寻西山隐者》)

(四)平仄平仄平

如:“松月生夜凉”(孟浩然《宿叶师山房》)

三、仄平仄

这种形式也是分为四种。

(一)平平仄平仄

如:“心随雁飞灭”(孟浩然《秋登兰山》)

(二)仄平仄平仄

如:“况之异乡别”(王昌龄《行子苦》)

(三)仄仄仄平仄

如:“竹露滴清响”(孟浩然《怀辛大》)

(四)平仄仄平仄

如:“衣上灞陵雨”(韦应物《长安遇冯著》)

四、仄仄仄

这种形式也是分为四种。

(一)平平仄仄仄

如:“登临出世界”(岑参《登慈恩寺浮图》)

(二)仄平仄仄仄

如:“十觞亦不醉”(杜甫《赠卫八处士》)

(三)仄仄仄仄仄

如:“幼为长所育”(韦应物《送杨氏女》)

(四)平仄仄仄仄

如:“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7

七古的平仄规律和五古的平仄规律相同,也是有四种形式,不过由于七古比五古多两个字,变化样式也就要更多一些,这里就不再多述了。

入律古风在平仄方面有别于一般古体诗,诗人在写作时尽量多用律句,因而相近于律诗的平仄格式,但和律诗又有所不同,一般为:

(1)入律古风句数不定。

(2)入律古风既可用平声韵又可用仄声韵,而且平声韵和仄声韵可交替使用。

以王维的《桃源行》为例:

渔舟逐水爱山春, ○○●●●○△

两岸桃花夹古津。 ●●○○●●△

坐看红树不知远, ●○○●●○●

行尽青溪不见人。 ○●○○●●△

山口潜行始隈奥, ○●○○●○▲

山开旷望旋平陆。 ○○●●○○▲

遥看一处攒云树, ○○●●○○●

近入千家散花竹。 ●●○○●○▲

樵客初传汉姓名, ○●○○●●○

居人未改秦衣服。 ○○●●○○▲

居人共住武陵源, ○○●●●○△

还从物外起田园。 ○○●●●○△

明月松下房栊静, ●○○●○○●

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

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

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

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

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

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

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

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 ○○●●○○▲ ●●○○●○▲ ○○○●●○○ ●●○○○●▲ ○○●●●○△ ●●○○●●△ ●●○○●○● ●○○●○○△ ●○○●○○▲ ○○●●○○▲ ●●○○●○● ○○○●○○▲ ●●○○●●○ ○○○●○○▲ ○○●●●○△

清溪几度到云林。 ○○●●●○△

春来遍是桃花水, ○○●●○○●

不辨仙源何处寻。 ●●○○○●△

这首诗全篇共三十二句,几乎全部都是律句,且平声韵和仄声韵交替使用。如一至四句押上平十一真韵,五至十句押入声一屋韵,十一至十四句押上平十三元韵,十五至十八句押入声十四辑韵,十九至二十二句押上平十五删韵,二十三至二十八句押入声十七霰韵,二十九至三十二句押下平十二侵韵。

古诗词的平仄规律8

词的平仄规律

词是一种通行的名称,最早是被称之为“曲子词、曲词”等。这一名称,在唐、五代时就出现了,说明古代词与曲是不可分开的。清人刘熙载在《艺概》里曾说到“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同曲子词类似的还有“长短句、乐府”等名称。如苏轼的词集《东坡乐府》,辛弃疾的词集《稼轩长短句》等。到宋代又有“歌词”之称,还有将歌词换称为“乐章”,如刘永的词集《乐章集》。由此可见,在古代词与曲是分不开的。后来曲子词、曲词、歌词等名称都简化为词,说明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而逐渐脱离了音乐。

由于词起源于曲,所以词的所有格式,包括句数、字数、平仄规律、押韵等都是按照音乐的规律而规定的,所以“词”包括词牌、词调和词谱三个部分。词牌是指词调的名称,词调是与词相配的乐调,词谱是出于音乐的要求在句数、字数、声韵等方面的格律规定。

词调的来源有来自民间,有来自外域,有乐工歌女创制,有文人墨客自度。对应每一个词调,就有一个词牌和词谱,因而词调越来越多,词牌和词谱也越来越多。清代查培继辑编的《词学全书》收集了683个词谱,清代万树的《词律》收集了1180个词谱,《钦定词谱》中共收集了词谱2306个,可见词谱之多。其实《钦定词谱》中是否把所有的词谱都收录进去,也不敢保证。

词的平仄格式可以说有多少词牌,有多少词谱就有多少格式,这与律诗不同。因为律诗的句数、字数相同,只押平声韵,所以就规定出四种基本格式。而词的句数、字数、押韵都不同,也就决定词的格式必然变化多样。

词的平仄虽比律诗的平仄要多种多样,但就每一种格式来说,却比律诗的平仄更为固定,除原调规定可平可仄的字外,填词者是不能随便改换平仄的。

词的平仄格式很多,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但是也不是无规律可循。下面将二字句到八字句的平仄规律作一分述。

(一)二字句

二字句无论是叠句、起句还是上、下阙当中的位置,通常都是以“平仄”式出现。当然,偶尔也能看到“平平”或“仄仄”式,但极少见。如:

“杨柳,杨柳……断肠,断肠” (王建《调笑令》)

“……谁怕……微冷……归去……”(苏轼《定风波》)

“……知否,知否……”(李清照《如梦令》)

(二)三字句

三字句一般用律诗的三字尾。即:

平平仄如“霜风劲”(张孝祥《六州歌头》)

平仄仄如“秋已尽”(李清照《鹧鸪天》)

仄平平如“日犹长”(李清照《鹧鸪天》)

也有其他形式但较为少见,如:

平平平如“愁摩愁”(顾夐《荷叶杯第二体》)

平仄平如“湘水流”(刘禹锡《潇湘神》)

仄平仄如“岸花老”(李甲《望云崖引》)

(三)四字句

四字句一般用律诗的前四字,即:

平平仄仄如“栏干拍遍”(辛弃疾《水龙吟》)

仄仄平平如“雾薄云轻”(韦庄《河传第六体》)

除此外还有:

仄平平仄如“试花桃树”(周邦彦《瑞龙吟》)

平仄平仄如“人在何处”(李清照《永遇乐》)

(四)五字句

五字句相当于五言律诗中的三种,即:

仄仄平平仄如“睡觉寒灯里”(陆游《夜游宫》)

仄仄仄平平如“落日水熔金”(廖世美《好事近》)

平平平仄仄如“天憎梅浪发”(周邦彦《菩萨蛮》)

(五)六字句

六字句是四字句的延伸,在平起的四字句前加仄仄,在仄起的四字句前加平平,即:

仄仄平平仄仄如“雪晓清笳乱起”(陆游《夜游宫》)

平平仄仄平平如“西园夜饮鸣笳”(秦观《望海潮》)

此外常见的还有:

平仄仄平平仄如“霜送晓寒侵被”(秦观《如梦令》)

仄仄仄平平仄如“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平平仄仄平仄如“今宵酒醒何处”(柳永《雨霖铃》)

(六)七字句

七字句相当于七言律诗,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如“平冈细草鸣黄犊”(辛弃疾《鹧鸪天》)

仄仄平平仄仄平如“老却英雄似等闲”(陆游《鹧鸪天》)

仄仄平平平仄仄如“料峭春风吹酒醒”(苏轼《定风波》)

平平仄仄仄平平如“当年万里觅封候”(陆游《诉衷情》)

(七)八字句

八字句最常见的是上三下五的句型,如果第三字为平声字,则第五字用仄声字,如:

“想小楼终日望归舟”(张元干《满江红》)

句中第三字“楼”是平声字,第五字“日”为仄声字。

同理,如果第三字为仄声字,那么第五字就必须是平声字。如:

“图画里峥嵘楼阁开”(刘过《沁园春》)

句中第三字“里”是仄声字,第五字“嵘”为平声字。

关于古诗词的平仄规律简单地介绍这么多,这只是一点基本常识,要想真正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所有格式还需要认真钻研!

第四篇:近体诗的平仄规律规则

【 近体诗平仄规则 】

------------------

〖 简介 〗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

〖 规则 〗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

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

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

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

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

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

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

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 下面 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

〖 五绝 〗

五绝即五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

平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晚”字属仄声,末字“适”也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惊风,

仄仄仄平平

将军夜引弓。

平平仄仄平

平明寻白羽,

平平平仄仄

没在石棱中。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暗”字属仄声,末字“风”是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

二、四句押韵。

3、平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

平平平仄仄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不感高声语,

仄仄平平仄

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楼”字属平声,末字“尺”是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3、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听鼓 (李商隐)

城头叠骨声,

平平平仄仄

城下暮江清。

仄仄仄平平

欲问渔阳掺,

仄仄平平仄

时无祢正平。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头”字属平声,末字“声”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

二、四句押韵。

------------------

〖 七绝 〗

七绝即七言绝句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还。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两岸猿声啼不住,

仄仄平平平仄仄

轻舟已过万重山。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

二、四句押韵。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夜读范至能„„ (陆游)

公卿有党排宗泽,

平平仄仄平平仄

帷幄无人用岳飞。

仄仄平平仄仄平

遗老不应知此恨,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亦逢汗节解沾衣。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苏台揽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

仄仄平平仄仄平

菱歌清唱不胜春。

平平仄仄仄平平

只今惟有西江月,

平平仄仄平平仄

曾照吴王宫里人。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

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绝句四首(其三)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

〖 五律 〗

五律即五言律诗的简称,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

仄仄平平仄

无花只有寒。

平平仄仄平

笛中闻折柳,

平平平仄仄

春色未曾看。

仄仄仄平平

晓战随金鼓,

仄仄平平仄

宵眠抱玉鞍。

平平仄仄平

愿将腰下剑,

平平平仄仄

直为斩楼兰。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月”字属仄声,末字“雪”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

仄仄仄平平

将军猎渭城。

平平仄仄平

草枯鹰眼疾,

平平平仄仄

雪尽马蹄轻。

仄仄仄平平

忽过新丰市,

仄仄平平仄

还归细柳营。

平平仄仄平

回看射雕处,

平平平仄仄

千里暮云平。

仄仄仄平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劲”字属仄声,末字“鸣”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平平平仄仄

天气晚来秋。

仄仄仄平平

明月松间照,

仄仄平平仄

清泉石上流。

平平仄仄平

竹喧归浣女,

平平平仄仄

莲动下鱼舟。

仄仄仄平平

随意春芳歇,

仄仄平平仄

王孙自可留。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后”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晚晴

(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

平平仄仄平

春去夏犹清。

仄仄仄平平

天意怜幽草,

仄仄平平仄

人间重晚晴。

平平仄仄平

并添高阁迥,

平平平仄仄

微注小窗明。

仄仄仄平平

越鸟巢干后,

仄仄平平仄

归飞体更轻。

平平仄仄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居”字属平声,末字“城”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

〖 七律 〗

七律即七言律诗的简称,也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初闻涕泪满衣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却看妻子愁何在,

平平仄仄平平仄

漫卷诗书喜欲狂。

仄仄平平仄仄平

白日放歌须纵酒,

仄仄平平平仄仄

青山作伴好还乡。

平平仄仄仄平平

即从巴峡传巫峡,

平平仄仄平平仄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外”字属仄声,末字“北”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2、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仄仄平平仄仄平

锦官城外柏森森。

平平仄仄仄平平

映阶碧草自春色,

平平仄仄平平仄

隔叶黄鹂空好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两朝开济老臣心。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出师未捷身先死,

平平仄仄平平仄

长使英雄泪满襟。

仄仄平平仄仄平

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相”字属仄声,末字“寻”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3、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酬乐天扬州„„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

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十三年弃置身。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

仄仄平平平仄仄

到乡翻似烂柯人。

平平仄仄仄平平

沉舟侧畔千帆过,

平平仄仄平平仄

病树前头万木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今日听君歌一曲,

仄仄平平平仄仄

暂凭杯酒长精神。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山”字属平声,末字“地”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4、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

如:

(例)

(标准格式)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平平仄仄仄平平

凤去台空江自流。

仄仄平平仄仄平

吴宫花草埋幽径,

仄仄平平平仄仄

晋代衣冠成古丘。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山半落青天外,

平平仄仄平平仄

一水中分白鹭洲。

仄仄平平仄仄平

总为浮云能蔽日,

仄仄平平平仄仄

长安不见使人愁。

平平仄仄仄平平

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凰”字属平声,末字“游”也属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

二、

四、

六、八句押韵、三四句、五六句要求对仗。

第五篇:诗词平仄入门

对诗词平仄的认识

欲知平仄, 先悉四声。

其实我们于四声并不陌生,只是这里面有个差别而已。

在《汉语拼音方案》里,普通话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符号,也就是我们自小学起就熟悉的俗称

一、

二、

三、四声的声调,如妈、麻、马、骂的声调。

但我们所熟悉的四声,只是现代汉语的四声,而格律诗词里使用的四声,却指的是古汉语的四声,这就是差别。也正因为这个差别的存在,所以在格律诗词里,平仄对于现在来说,最不容易掌握好。

古汉语里的四声(以下简称古四声),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在《康熙字典》的前面有“分四声法”的歌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虽然现在看来这样的分法不是很科学,但是难能可贵的是让现在的我们多少知道古四声的大概区别。

古四声与现代四声比较起来,是“平分阴阳,入声消失;上去仍在”。

“平分阴阳”,也就是古音里的平声在普通话里分成了阴平和阳平两种声调(也有变为去声的,如看:看守与看见),此处略过,后面再提。

“入声消失”,不是自推广普通话后开始的,最早应当是自宋朝以后,在当时的北方话里,已经没有了入声(细究元曲,就基本上没有入声了),而现在有些方言里,仍然保留了入声的声调,比如从1数到10,用上海话或者广东话说一遍,再用贵州(或者贵阳话)说,比较一下就基本清楚入声调的变化,江浙和广东等地的方言里还保留有入声的音调,而西南的方言(属于北方话语系)里,入声一律变成阳平音调了。比如

一、

六、

八、

十、月、雪等等。

但入声的消失(相对于现代普通话而言),并不仅仅是转进阳平这一个声调里。就普通话而言,按王力先生的说法,是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

“上去仍在”,主要是从形式符号上来说的,部分字在上声和去声之间的变化,一般的不影响平仄关系,因为上、去声的字均同属于仄类声调。

综上所述, 我们可知以下粗略的古今四声对应关系:

古四声

现代普通话四声

阴平

阳平 上

上 去

阴平、阳平、上、去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说写格律诗词,如果用今天普通话的读音(即今韵或新韵)来写,一般要在题目后特别说明,否则用古声调来套格律,难免误会。如果是多音字,还得注意字义上的区别。

四声既明,平仄易懂。

平仄是诗词格律里的一个术语,只是一种符号象征,硬要探究这个词组的意思,那就权作“平和不平”(仄的字义为不平)解释。

作诗填词者把古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声为平类,上、去、入声为仄类。按照现在普通话的四声,则阴平、阳平为平,上声、去声为仄。有人把普通话的阳平也划为仄类,就阳平的个别字而言可以如此,因为今古音的变化,不排除有的字古音为上、去或入声,今音已变为阳平,但把普通话的阳平划作仄声我认为是不太妥当的。

格律诗句一般为五言、七言(言,代指字数),一般是两字一顿作为一个音节的节拍,节奏点在每个音节的第二字上。因此,一般地,五言诗有三个节奏点:第

二、四和最末一字;七言诗有四个节奏点:第

二、

四、六和最末一字。因此,平仄与节奏点有直接关系。

近体诗的平仄格律,是“句中交替,句间相对,联间相粘。”

“句中交替”,意思是说,每一句子中节奏点上的字,除句末一字外,第二字用平类声调的字,则第四字用仄类声调的字,第六字又换平类声调的字;反之亦然。这样平仄交替,目的是使声音有高有低,灵动又悦耳。符合该标准的称律句,否则称拗句。

“句间相对”,意思是说,一对句子的上下句之间,句中节奏点上的字,除句末一字外,在声调上要相对。即如果七言句中上句节奏点上的字(第

二、

四、六字)在声调安排上是“平仄平”,那么下句节奏点上的字(相同位置,即第

二、

四、六字)在声调安排上就应该是“仄平仄”,反之亦然。符合该标准的称为“对”(即平仄相对),违反了则称“失对”。

“联间相粘”,我们知道,绝句一共四句,律诗一共八句(排律除外),按照两句为一联的说法,绝句第

一、二句组成一联,称为首联,第

三、四句所组称为尾联。而律诗除首联和尾联(第

七、八句)外,第

三、四句称颔联,第

五、六句称颈联。故“联间相粘”的意思,就是本联的末一句,与下一联的第一句,句中节奏点上的字的平仄声调,必须相同。这称为“粘”。违反了称为“失粘”。

粘对是包含在平仄中的,作用主要是使声调跌宕起伏多样化。

既知平仄,可看格式。

以这首七绝为例来看看格式:

欢歌唱罢舞翩跹

(1)平平仄仄仄平平 青海花儿与少年

(2)仄仄平平仄仄平 策马昆仑天路上

(3)仄仄平平平仄仄 冰泉玉树水晶妍

(4)平平仄仄仄平平

句中交替:

第(1)句中节奏点上的字“歌、罢、翩”的声调为“平仄平”。余不一一。

句间相对:

第(1)节奏点上的“歌、罢、翩”三字声调为“平仄平”,和第(2)句节奏点上的“海、儿、少”三字声调“仄平仄”相对。第(3)句和第(4)句也是相对。

联间相粘:

本联[首联<第(1)、(2)句>]的末一句[第(2)句]节奏点上的“海、儿、少”的声调是“仄平仄”,与下一联[尾联〈第(3)、(4)句〉]的第一句[第(3)句]节奏点上的“马、鞭、路”的声调是“仄平仄”,相同。

律诗的平仄同理,此不举例。

从上例中可以印证:

1、 上例的格式称为“平起式”,即第一句第一个节奏点(第2字)用平声字。同理,“仄起式”就是第一句2一个节奏点(第2字)用仄声字。

2、 上例的格式第一句最末一字用的是平声字,称为“平收”,有的又习惯称“平脚”,把头尾结合起来,称为“平起平收”式,有的又习惯称为“平平脚”。

3、 把头和尾进行排列组合,格律诗的格式有四种:平起平收、平起仄收(平仄脚)、仄起仄收(仄仄脚)、仄起平收(仄平脚)。要注意的是每一种格式全篇的平仄次序都不一样。

4、 首句用不用韵不强求,格律诗是偶数句必须用韵,且必须是平声韵(这也是前面介绍平仄节拍时多处提到“除最末一字外”的主要原因),韵位上的字还要不重复。奇数句末不用韵,且必须用仄类声调的字。

5、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句中第

1、

3、5个字可用平声字也可用仄声字,一般情况下可以说如此,但不绝对。特殊情况下一三五也是要讲究的。

6、 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把头上两字去掉就是五言。五言格律诗无论是五律或五绝,同样得遵守押韵、平仄、对仗等格律。

平仄是格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规则确立以后,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和(元)

曲。格律诗中平仄规则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是避免孤平。一般的说,就是除最末一字外,句中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

二是句末避免三连平和三连仄。即句末三个字(术语称“三字尾”)不能连着都用平类声调或仄类声调的字。

三是写古典诗词不可因噎废食,毕竟抒情表意才是根本,如果出现拗句现象,可以采取本句自救、对句相救(术语称“拗救”)的办法弥补。不过拗救是一种技巧而非格律。

词的平仄:

可以说,词是长短句形式的格律诗,因为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字数、句数和押韵、平仄等规则。由于词的形成与格律诗有密切关系,并且有些词是从格律诗演变过来,词到后来又与所合的音乐分离,以律句作词句无形中成为一种习惯,所以总的来说,格律诗的平仄规则,一般的,词也适用。

但差别也有:

一是在于因为词是“长短句”,在“粘对”上得因词牌的不同而灵活应用。

二是有的词牌中对平仄的要求比格律诗对平仄的要求还严格。

简单的说,是因为词与音乐分离了,为了保证分离后的词仍然具有音乐美所致。格律诗中,平类只平声, 仄类有三:上、去、入声,实际意味着凡是规定用仄类声调字的位置,上、去、入声三种字用哪一种都行。而在词中,规定用仄声字的位置,有的词牌规定更细,细到必须用上声或去声或入声;用平声字的位置还得分别阴平还是阳平-------平分阴阳最早即是如此而来。如李清照论词就说“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分五声,就是平分阴平、阳平,加上上、去、入三声。如此过细的规定,在〈宋词三百首〉里有迹可循,如周邦彦一改初期词只分平仄不问四声--------和格律诗对平仄的运用一样--------精密的运用四声平仄。但是这样过分的拘泥却又害得词不达意,既不如苏辛词,又不如婉约派。然而也因此形成并延续了一些词牌中必须分阴阳辩五音(唇、齿、喉、舌、鼻五个不同发声部位)的仔细。

词中避免孤平,一般的主要指五字句以上的词句,五字句以下除四字句比较特殊外,一到四字句其实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格律诗只限于

五、七言,最短的律句是五言,少于五字 的在诗中不作律句要求(六言格律诗虽有,但少见,在本文中不提)。

词不仅和格律诗一样要避免句末(三字尾)三连平和三连仄,而且还因词中有三字句,故三字句也得遵守避免三连平和三连仄的规则。

词中也有拗句现象。自从词和音乐分离以后,词句中的平仄一般就按律句来处理了,故词中凡是不合律的句子都是拗句,不能因为前人词中用了拗句,就当作固定的词的格式了,词也总得按照词谱的平仄格式来,否则和新体自由诗没什么差别吧?方文山的自由诗歌还一韵到底呢。

词虽然和音乐分离了,但由于词整体上也遵守平仄格律,故词的音乐美依然存在。由传统诗词特别讲究音乐美来看,是否可以认为,中国人的天性,本来就是乐天的呢?

平仄查询表

2011-09-02 17:36:46| 分类: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仄

智慧 | 标签:字号大中小 订阅

|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上一篇:读教书匠有感范文下一篇:动漫行业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