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句规律范文

2022-05-17

第一篇:顺句规律范文

积的变化规律规律

一教材分析

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的例题学习,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计算,去比较,再通过我的适时引导,让孩子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积随因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积的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随因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 五教法

我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来自主探索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 六学法

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提出猜想、验证猜想、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自主探索过程,获得探索教学规律的一般经验。 七教学具及相关资料 小黑板 八教学流程

谈话导入——猜想规律——验证规律——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应用规律——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九教学设计过程 1谈话导入

课的开始我与孩子进行谈话“学校为了奖励参加大扫除的学生,每人发一本笔记本,每本笔记本6元,买2本需要多少元钱?买20本,200本呢?孩子你们算算。”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板书三个算式及其结果: 6×2=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设计理念:我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将纯粹的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孩子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猜想规律

(1)我提出问题:观察这三个算式,你会发现什么规律呢? 我引导孩子从上向下观察:因数到因数,积到积有什么规律。

(2)小组交流,集体汇报。让孩子把自己发现的规律讲给同伴听,经过小组内交流,孩子不难提出猜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就乘以几。

(3)我引导孩子再次从下向上观察,这次孩子很快提出新的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 设计理念:孩子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流,使学生真正体验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同时,我活用教材,用一组算式揭示两条规律,先后有序,主次分明。 3验证规律

孩子都看出规律来了,那么这些规律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呢?下面请孩子自己来验证一下。

我出示小黑板,男生女生分为两组,一组应用规律直接写出结果,另一组用笔算或计算器验证。两组交换角色再次验证。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体验验证数学规律的过程。 4表述规律,小结探索方法。

我首先让学生说规律,趁势解释说明“乘以几=扩大几倍,除以几=缩小几倍”,学生在以往的基础之上,很容易接受这点。然后引导学生如何把两条规律归纳成一条,得出积的变化规律: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几倍。我板书规律,揭示本课主题。最后我让孩子们说说这规律是如何得来的? 设计理念:孩子通过对探索过程的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策略。 5应用规律

孩子自己完成教材1-4题。指明孩子自己说说如何得出结果的。个别孩子可能会提出:我用笔算也挺简单的,那我今天学的有什么用呢。好问题出来了,进入下一环节。 6拓展延伸。

(1)一个数乘以18积是270,如果这个数乘以54,积是()。 (2)36×10=360 (36÷2)×(36×2)= (36×3)×(36÷3)= 设计理念:通过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7课堂总结,内化规律。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的高兴吗?

设计理念: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学习能力。 十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我创造性地活用教材,营造了宽松、自主的学习氛围,孩子们通过看、想、说、做等数学活动,去经历主动观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提出猜想——验证规律——运用规律的过程,丰富了学生学习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凑千数、积变化规律的过程。

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教学重点:

1、探索、归纳凑千数的特征,并熟练进行口算练习。

2、掌握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1、归纳、总结凑千数的特征。

2、理解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凑千数的规律

1、口答:(出示幻灯片2)

(采用推火车的形式及时鼓励同学,)师谈话: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现在老师再给大家出一组更有难度的口算题,大家有没有信心完成呀!迅速完成答题卡中的口算题)做完的同学就将你的小手举好。

2、学习凑千数。(出示幻灯片3) (汇报交流,指同学回答)

师提问:观察这组口算题,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生:得数都是1000,

师谈话:像这样相加和是1000的两个数它有什么特征呢?仔细观察这组算式。 生:(学生反应不到位是,继续进行引导)

师谈话:像这样相加和是1000的两个数它的个位上的两个数字相加有什么样的特征呢?十位上的两个数字相加有什么特征?百位上的两个数字相加又有什么特征?看看哪位同学最聪明,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

生:个位上的两个数字相加得10,十位上的两个数字相加得9,百位上的两个数字相加得9 师:像这样相加和是1000的两个数,我们把它叫做凑千数。那么凑千数的特征我们再精炼一下应该总结为:

总结:末位两个数字相加得10,其余各位上的数字相加凑9

拓展:利用这个规律能再举几个例子吗?(迅速在答题卡上完成并汇报) 师生互动:现在老师说一个数同学们说出它的凑千数:346 864

指同学说数字,其它同学说出它的凑千数。

师:现在老师就来考考大家:(出示幻灯片4,迅速完成答题卡上的练习) 拓展延伸:

37+(

)=100

3428+(

)=10000 师:通过刚才的测试,大家对凑千数都有了很好的认识,老师相信只要你掌握了凑千数的规律,那么凑百数、凑万数的这一类题就能轻松拿下?希望大家把它牢牢地记到心里。

师:今天我们从口算中探索了数学中有趣的规律,有这样一组口算我们大家再来看一看。

二、积的变化规律。

1、扩大:(出示口算题):6 × 2= 12 ①

6 × 20 = 120 ② 6 × 200 = 1200 ③ (教师边说边将算式的结果补充完整)(出示学习要求: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 师:看看它有什么学习要求?(出示幻灯片5)

1、独立观察后思考:观察这组算式中的第一个因数你发现了什么?第2个因数你又发现了什么?积呢?

生:第一个因数都是6,第二个因数依次扩大

10、100倍,积也扩大

10、100倍。

2、合作学习:将①、②、③进行对比,观察因数和积分别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小组内互相讨论。

师:为 了方便研究我们将算式从上往下以此命名命名为:

1、

2、3。分析时就以2式子与1式对比,引导学生观察第与第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的10倍,积也扩大到原来的10倍,并板书向下的箭头。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引导学生再进行3与2式对比谁来说一说;引导学生再进行3与1式对比谁来说一说?;) 师:能不能将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用一句话总结出来呢?

教师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出示幻灯片6,学生齐读)

接下来,我们在观察一下这一组算式,刚才我们从上往下发现了一些规律,现在我们就从下往上观察,看看它有什么规律

3、 缩小(出示幻灯片7) (同桌合作讨论,学习;出示讨论问题:

1、仔细观察算式,2式与3式相比,1式与2式1式与3式相比,因数和积有什么变化?

2、总结你发现的规律 学生汇报:

(教师强调:我们先从第一个因数入手观察,第二个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来分析)教师边说边补充板书。)

师:这两个规律相似吗?谁能用一句话把刚才我们发现的两个规律概括成一句话呢?(出示幻灯片8)

师:你能再举例说明一下积的变化规律吗?

同学们你们的表现真棒!通过一组口算我们发现了因数、积有什么的变化规律,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那么通过我们的观察, 提问:引起积变化的前提是:必须是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它的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应的倍数。(课件出示,学生齐读)下面我们就完成几道练习: 练习:

1、完成数学书P58页做一做(重点讲解第

1、3小题)

2、完成数学书P59页第3题。(学生讲解,及时鼓励)

3、(课件出示数学书P59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及时鼓励出示幻灯片9)

4、(课件出示数学书P59页第2题。(重点讲解第二种利用积的变化规律讲解,重点讲解:增加到和增加了的区别,及时鼓励。出示幻灯片

10、11)

增加到:包括原来的宽在内,它现在的宽总共是24米。应用积的变化规律也可 以解这道题:前提是长方形的长不变,宽由原来的的8米,增加到24米,也就是扩大了3倍,则面积也应扩大到原来的3倍。

增加了:不包括原来的宽在内,增加的宽度就为24米,则现在的长方形的宽应为24+8=32米。应用积的变化规律也可以解这道题:前提是长方形的长不变,宽由原来的的8米,增加到现在的32米,也就是扩大了4倍,则面积也应扩大到原来的4倍。

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谁来说一说?你觉得本节课谁表现得最好?(表现好的向他挥挥手)

课堂作业:P63页第10题和P59页第4题。(出示幻灯片12)板书设计:(1)(2)(3)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学校开表彰会,需要一些文具盒作奖品,如果每个文具盒6元,买2个需要6×2=12(元) 6×20=120(元) 多少元钱?买20个,200个呢? 6×200=1200(元)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三个算式及结 果。

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

1、有一个因数都是6。 什么?

2、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不同,积也不同。

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

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一、创设情

1、我引导孩子从上向下观察:因数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经过小组景,提出问到因数,积到积有什么规律。 内交流,学生提出猜想:一个因题。 我引导孩子再次从下向上观察。 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二.自主探

2、大家都看出规律来了,那么这些就乘以几。

究,发现规规律是不是适合所有的算式呢?下孩子很快提出新的规律:一个因律。 面请孩子自己来验证一下。 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

三、解决问出示:8×50=400 就除以几。

题,拓展延

16×50= 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应用规伸。

32×50= 律直接写出结果,另一组用笔算

四、总结课

8×25=

或计算器验证,结果相同。 堂,内化规

3、首先让学生说规律,趁势解释说两组交换角色再次验证,结果依律。 明“乘以几=扩大几倍,除以几=缩小几倍”,然后引导学生如何把两条规然相同。

律归纳成一条,得出积的变化规律。 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

1、学生自己完成教材练习九1-4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指明孩子自己说说如何得出结果的。 积就扩大(或缩小)几倍。

2、相机引导进入拓展环节。 有的学生可能会觉得用计算的方(1)一个数乘以18积是270,如果这个法解决这些问题也挺简单的。 数乘以54,积是(

)。 (810)

(2) 36×10=360 积先随第一个因数扩大2倍,再随(36×2)×(10÷2)= 第二个因数缩小2倍,还是360。 (36÷2)×(10×5)= 积先随第一个因数缩小2倍变为说说你是怎么想到结果的。 180,再随第二个因数扩大5倍,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最终结果为900。

学的高兴吗?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积的变化规律

6×2=12(元)

36×10=360

6×20=120(元)

(36×2)×(10÷2)=360

6×200=1200(元)

(36÷2)×(10×5)=900

设计意图

给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孩子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孩子通过独立观察,小组交流,真

正体验自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过程。

通过学生分组协作,体验验证数学规律的过程。 孩子通过对探索过程的反思,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策略。

通过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练习,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

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培养学生自我总结、自我反思的学

习能力。

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几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太平三小的师生响应党的号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党的号召,向北川灾区学校献出爱心捐款,灾区学校的学生准备用得到的捐款购买图书。如果每本图书用5元,他们买2本图书要用多少元?买4本呢?买8本呢?买16本呢?

学生独立列出算式,汇报,师依次板书:

5×2=10(元) ————(1)

5×4=20(元) ————(2)

5×8=40(元) ————(3)

5×16=80(元)————(4)

师问:学们观察这四个算式,发现了什么?

生1:本图书的价钱没变;

生2:买的本数在变化;

生3:每本图书的价钱虽然没变,但是买图书的本数变化了,买图书共用的钱也变化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感知规律

(1)师引导:以第一个算式作为基础,另外三个算式与第一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其中一个因数“5”没变,另一个因数“2”依次乘“2”、“4"、“8",积也依次乘“2”、“4"、“8"

小组讨论探究、交流:谁能用一句话来表述你们的发现?

师引导组织语言归纳表述: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也跟着乘以几。(课件出示)

(2)师:以第四个算式作为基础,观察比较另外三个算式与第四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生深化探究、合作交流。

指派小组代表汇报。

师生共同小结(师再次引导学生组织语言表述):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跟着除以几。(师特别强调:这里的几能不能是“0”)(课件出示)

2、抽象概括、总结规律

我们能不能把上面探索到的两个规律合二为一呢?

(1)、分小组讨论交流

(2)、指名代表汇报,师板书: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或者除以)几,积也跟着乘以(或者除以)几。(“0”除外)

3、学生分组验证规律,师到各组巡视,汇报验证结果

4、全班齐读这一规律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3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课件出示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教师板书课题)

2、教材及练习册练习、反馈

3、拓展选做(1个)

第二篇:体育教学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解析

体育教学规律

体育教学是通过体育课来进行,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是通过体育课来让学生掌握的。一个课时的体育课就是一个教学过程。同样,一个单元的体育课、一个教学期的体育课、都可以看作是一个教学过程。凡是教学过程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理,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也应该是这样。

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联系。它制约这体育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可分为一般教学规律和特殊教学规律。

一、体育课应遵循的一般规律 1.社会制约性规律

体育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培育人的过程,它会受到社会的物质、文化条件与社会需要,特别是受到一定社会教育目的及其内容的制约。所以,各国的国情不同,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也不尽相同。我国的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并和其他学科一道成为学校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同时,体育教学的条件和手段(体育教师、场地、器材设备等)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更具有依赖性。因此,体育教学必须与社会的条件和需要相适应,并随着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变化而 变化。

2.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体育教学中制定体育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措施等,都必须从不同的年龄,不同性别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和体质状况,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断提高。 3.认识事物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过程。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认识活动的规律。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将感知、思维、实践三个环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感知是认识事物的开始,是形成表现的基础,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感知能力;思维是形成理性认识,掌握运动动作的关键,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发展变化过程;实践巩固知识运用,改进提高动作技术,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的必要途径。这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 4.教育,教养和发展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教师应结合对学生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播,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个性,使他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道德情操、意志品质等都受到熏陶和提高,这是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又是学生的认识过程,要以一定的、系统的知识、技术、技能武装学生,这是体育教学的教养目标;教学过程也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必须充分发展学生的体力和智力,使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具有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体育教学的发展目标。教育、教养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统一整体,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统一于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中。

5.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辩证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矛盾运动过程。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用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就其本质意义而言,是由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到用的转化过程,这就是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所在。但是,教师主导作用只是教与学关系的一个方面,是外 部条件,即外因;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内部根源,是内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主导感知、思维、实践,即对所学的知识、技术、技能反复练习,加工消耗的过程,但凭教师的灌输,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是无法实现的。这说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教师是否发挥了主导作用,及其程度如何,主要是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只有教师的努力和学生的努力积极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体育课应遵循的特殊规律

特殊教学规律是指体育教学过程所特有的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体育实践课的教学,以运动动作的练习为主,学习掌握动作技术技能的教学过程,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和提高动作阶段、以及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这三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的。但由于教材的难易程度、教师的组织教法水平、学生的基础,以及其他有关条件的不同,三个阶段的具体特点和所需的时间,也有所不同。因此,三个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没有严格的、明显的界限。但在不同阶段中,动作技能的教学各有特点,以及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只有根据这些特点、目标和要求,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

人体进行运动时,体内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机体对这些变化有一个适应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当人体开始运动时,身体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体内异化作用加强,能量储备逐渐下降,这一时期称为工作阶段。经过休息和调整,体内能量储备逐渐恢复到接近或达到运动前的水平,称为相对恢复阶段。再经过合理休息,机体的恢复功能可以超过原来的水平,称为超量恢复阶段。根据这一规律,为了使学生达到增强体质的实效,必须合理安排体育课的间隔时间,才能产生运动动作练习的效果积累,提高学生的机能水平。如果间隔时间过长 ,失去了负荷后的痕迹效应和最佳时间,机体工作能力就会降到原来水平,称为复原阶段。

3.人体生理和心理活动起伏变化的规律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身心同时参加活动,在反复的练习和休息的交替过程中,学生的生理机能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一节体育课来看,呈上升-稳定-下降的趋势。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健康状况及训练水平不同,教师选择的教材和采用的组织教法的差异,以及气候变化条件的差别,机能活动曲线上升的坡度和进入高峰阶段的高度及延续的时间等,也会有所不同。对少年儿童来说,机能活动能力曲线一般是上升的时间短而快,但维持高峰阶段的时间较短。身体训练水平越高的学生,机能活动能力提高的时间较短,达到和保持最高阶段的时间延长,并可承受较大的生理负荷。在体育教学中,由于练习与休息进行反复地,合理地交替,练习的负荷时有起伏,学生生理机能变化呈现出一种波浪式的曲线运动。与生理活动相适应,学生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指注意、情绪、意志)也呈现出高低起伏的曲线图像。这种波浪式的曲线变化规律,形成了体育教学鲜明的节奏,也是体育教学应遵守的规律。

总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都是根据上述规律围绕活动,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有相互区别的。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师生之间是双向信息交流的一个有序的可控过程,在相互交叉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来完成教学。

2、体育课的进行还应遵循自己的规律,这些规律有:

(1)要遵循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规律。教育和教学必须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一条基本规律,体育课也必须遵循这条规律。

体育课要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这就要求体育课的目标要定得适当,教学方法,手段等也要适当。要达到这点,就必须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促进其不断发展。

(2)要遵循学生生理和心理指标起伏变化规律。在体育课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生理和心理方面,都承受着不同强度和数量的负荷,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指标的变化。由于在体育课的

教学过程中,学生有各种不同的学习活动方式,如听讲、观察、进行身体练习、帮助同伴以及休息等等,这些方式的改变,对学生身心有着不同的影响,于是学生机体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的

变化便呈现出波浪型,这种高低起伏的变化是体育课教学特有的,是客观存在的,体育课的进行要遵循这个规律,保持合理的生理、心理起伏变化的节奏。 (3)要遵循感知、思维和实践结合规律。体育课上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从事身体练习,耳、眼和机体等感官直接感知动作,大脑积极思考如何行动,机体去协调做动作,其中,直

接感知是基础,思维是核心,实践是归宿。这三个环节是紧密结合的,缺少哪一个都会影响体育课教学的效果。因此,这也是体育课必须遵循的。

(4)要遵循掌握体育知识技能螺旋式上升的规律。体育课教学要向学生传授有关的知识、技术、技能等。一种知识、技术、技能掌握以后,如果不及时强化,就会遗忘或消退。在前面传授

的知识、技术、技能,有时由于某种原因面中断复习、巩固,便会出现知识、技术、技能衰退现象,后面的体育课就应改变这种现象,使前面学习的知识、技术、技能得到巩固、完善和提高

。所以,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螺旋式上升,也是体育课教学应遵循的一条规律。

3、体育课教学还应遵循其它学科所揭示的有关规律。例如:(1)运动生理学所阐明的人体工作能力变化的规律是逐渐上升,达到一定的高度水平后,保持一段时间,再逐渐下降,达到或

接近开始时的水平。所以体育课开始时要做准备活动(热身活动),然后进行强度更大的练习,下课前做整理活动。这种安排程序与人体工作能力变化规律是一致的,也是不应当违反的。(2)

运动心理学所揭示的动作技能形成为泛化、分化和自动化三个阶段的规律,是体育课应遵循的又一条规律。

第三篇:记忆过程及其规律、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每一过程又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一、识记 (一)什么是识记

识记是人脑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区分、识别并留下一定印象的过程。是记忆的起始环节,是获得事物映象和经验的首要过程。识记效果直接影响着以后的保持、再认和回忆。因此,了解识记规律,有助于改善记忆效果。 (二)识记的种类

1.根据识记的目的性、自觉性及意志努力的程度,可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1)无意识记。无意识记也叫不随意识记,是没有明确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识记。在日常生活中,有时虽然没有给自己提出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也没有付出特殊的意志努力和采取专门的措施来识记某些事物,但这些事物都自然而然地保留在大脑中,成为一个人知识经验的组成部分,这就是无意识记。所谓“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等都是无意识记的结果。

无意识记在人的实际活动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人的相当一部分知识经验是通过无意识记获得的。在教学中正确组织学生的无意识记,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收到良好的记忆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正确地组织和适当地运用无意识记是必要的。

无意识记具有极大的选择性。一般情况下,进入无意识记的内容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刺激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是符合人的需要、兴趣以及能产生较强烈情绪体验的内容。具备这些条件的信息才能进入无意识记,所以,无意识记具有极大的偶然性、片面性,单凭无意识记不能迅速获得系统的知识经验。

(2)有意识记。有意识记也叫随意识记,是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识记。识记的目的性决定了识记过程是对识记内容的一个积极主动的编码过程。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出识记某些定理、公式、历史事件或外语单词的任务,这时学生不仅有了明确的识记目的,而且会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经过一定的努力进行识记,这种识记就是有意识记。人们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主要靠有意识记,所以,有意识记在学习和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的知识经验都是通过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获得的。就识记效果而言,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作为教师,了解识记的这一规律,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合理地给学生布置任务,使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根据理解的程度,可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1)机械识记。机械识记是在识记材料本身无内在联系或对识记材料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按照材料的顺序,通过机械重复的方式而进行的识记。机械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多次重复或复习。如对无意义的音节、人名、地名、历史年代、数字、不理解的词语等的识记。这种识记具有被动性,但能够防止对记忆材料的歪曲。对学生而言,这种识记是必要的,因为有些学习内容,如历史名称、专有名词等需要以机械重复的方式才能记住。也有些内容,由于学生知识经验的局限性,暂时不能完全理解,也必须进行机械识记。机械识记在学生学习中有着突出的意义。(2)意义识记。意义识记也称理解识记,是在对识记内容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所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理解。理解是对材料的一种加工,根据人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来反映识记材料的内涵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将其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中。理解了的识记材料,记得快、记得牢,也容易提取。

实验研究证明,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尽量进行意义识记。但最好布置一些机械识记的内容作为必要补充,使意义识记与机械识记结合起来。

(三)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任务。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对识记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因为有了明确的识记任务,人们就会把全部的识记活动集中在所要识记的对象上,而且会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方法去实现它,所以识记的目的越明确识记的效果越好。实验证明,长久的记忆任务比短暂的记忆任务巩固性要好得多。依据这一规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应当使学生知道要记什么,记到什么程度,保持多长时间,而且应当使他们知道长久记忆学习材料的必要性。或者实行一种定期检查的制度,使学生主动地设定长期记忆的任务。否则,学生会平均使用力气去识记一切东西,影响学习效果。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材料的数量对识记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一般来说,识记需要的时间常常随着材料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要达到一定目标的识记水平,材料愈多,所用的平均时间和次数也就愈多。

材料的性质对识记效果也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识记直观形象材料优于抽象材料,视觉优于听觉。

根据这一规律,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适当地安排学生识记材料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要求识记材料的数量不宜过多。如果过分加大数量,会降低识记效果,也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3.识记的方式和方法。首先,无论是无意识记还是有意识记,凡是识记材料是直接操作或活动对象时,识记的效果就大为提高。有人做过编写识记提纲和不编写识记提纲的对比实验。识记同一段文章,九天后检查,不编写识记提纲组遗忘43.2%,编写提纲组只遗忘24.8%。因此,教师应设法把要求学生识记的材料组织成学生活动的对象,并要求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其次,多种感官协同参加识记活动能提高识记效果。每种分析器都有专门的神经通道。识记中有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把眼、耳、口、手、脑等的活动结合起来,可以使同一内容在大脑皮层建立多个通道联系,从而大大提高识记效果。例如,在学习地理时,如果学生仅看现成的地图,往往难于记住山脉、河流、城市等的名称。如果让学生在独立绘制地图的活动中来记,那就容易多了。最后,识记方法直接影响识记效果。不论是在全面性和深刻性上,还是在精确性和长久性上,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效果为好。因为只有理解了的材料才能在头脑中长期保持,才能在以后运用它们时很快地被提取出来。这是因为理解了的东西与过去巩固了的知识经验建立了内在的联系。相反,不理解的东西即使暂时记住了,很快也会遗忘的。

根据这些规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差异以及学习科目和记忆材料的不同,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识记方法,增强识记效果。

二、保持和遗忘

(一)保持及其变化规律

保持是识记过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积累、储存和巩固的动态过程,是记忆过程的中心环节。从信息论讲是信息的编码、储存过程。识记的内容被储存后,并非一成不变,其变化有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

1.保持内容在质的方面的变化。记忆内容质的变化主要指由于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材料的认识、加工能力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表现为:(1)内容更加简洁、概括,不重要的细节被省略。如让一位同学复述所看过的一部电影的故事情节,一般只能讲个大概。(2)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具体、合理和有意义。如有人在续成故事实验中发现,被试在复述时增加了识记时没有的细节,使故事内容更绘声绘色,更接近具体事物。(3)内容变得更为夸张和突出。如巴特莱特曾用图画复绘方法测验保持情形,结果发现,经过十位被试者的轮流复绘,枭鸟竟变成了猫的形状。

2.保持内容在量的方面的变化。记忆内容的量变包括记忆回涨和遗忘两个方面。

记忆回涨也称记忆恢复,指识记某种材料经过一段时间后测得的保持量大于识记后立即测得保持量的现象。这种现象表现为,儿童比成人明显;无意义材料比有意义材料明显;完全不熟悉的材料比不够熟悉的材料明显。

记忆的恢复现象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一般认为,(1)学习者理解水平低。识记时不能立即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通过知识经验的逐渐积累新旧知识间才建立了内在联系;(2)材料的相互干扰。识记后的即时测验由于受前后材料的相互干扰,各部分之间不易建立有机联系,形不成对材料的整体认识。过一段时间后,干扰消失以及材料间联系增多,整体性加强,识记的材料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3)识记时的累积抑制。连续学习产生了神经疲劳,出现了累积抑制,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后,疲劳解除,抑制消失,引起回忆量的回升。

保持内容量变的另一种情况就是遗忘。

(二)遗忘及其规律的应用

1.遗忘的含义。遗忘是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地再认和回忆。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是记忆内容的消失。

遗忘是一种自然的正常合理的心理现象。因为感知过的事物没有必要全部记忆,任何识记的材料都有时效性,同时遗忘也是人心理健康和正常生活所必需的。

2.遗忘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把遗忘分为不同的种类:(1)根据遗忘时间的长短,可把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暂时性遗忘指遗忘的发生是暂时的,在适当的条件下还能重新回忆起来。如提笔忘字,一时想不起熟人的名字等;永久性遗忘指不经过重新学习,识记的内容就不能恢复的遗忘现象。(2)根据遗忘的内容,可把遗忘分为部分遗忘和整体遗忘。部分遗忘是指对识记材料部分内容的遗忘,如对材料细节的遗忘;整体遗忘是指识记材料整个内容的全部遗忘。

3.遗忘的原因。遗忘既有生理方面的原因,如因疾病、疲劳等因素造成的遗忘;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四种学说。(1)消退说。这种理论认为,记忆痕迹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消退。遗忘就是记忆痕迹消退到不能再激活的程度下发生的。这种理论一般用以解释永久性遗忘。(2)干扰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所识记的先后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暂时性遗忘多属于材料或情绪的干扰所致。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都是支持干扰说的有力例证。

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例如学生学习了汉语拼音,当他们学习英语时,经常用汉语拼音的发音来代替英文字母的发音,这就是前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来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例如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数学公式时,最近学习的新公式总是不断地出现,从而影响了对前者的回忆,这就是倒摄抑制的表现。由于这两种抑制是引起遗忘的重要原因,因此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的注意。大量研究不仅证明了这两种抑制的存在,而且对造成这两种抑制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材料的相似性。即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在意义上、组成上或排列的顺序上有某些相似或相同的成分,会产生较大的抑制效果。②学习的巩固程度。先后两种学习材料的巩固程度也是影响抑制的重要因素。如果其它条件相同,插入材料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将随着原材料学习的巩固程度的提高而减少。③先后两种学习的时间安排。实验证明,先后两种学习之间的时间间隔越大,倒摄抑制的作用则越小。

(3)压抑说,也叫动机性遗忘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某种动机的压抑作用造成的。如人总是想法忘记那些给人带来不愉快、痛苦、忧愁的往事,往往把它们压抑到潜意识中去。有人认为,人对愉快事的回忆明显高于对不愉快事的回忆就是压抑的结果。

(4)同化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当人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之后,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了认识并减轻记忆。在真正的有意义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的,因为有意义学习总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后面的学习则是对前面学习的加深和补充。 4.遗忘的规律。遗忘是有其规律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先快后慢的遗忘进程。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现象进行了研究。他用无意义音节作实验材料,自己作被试。在识记材料后,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学习,以重学时所节省的时间和次数为指标,测量遗忘的进程。他将实验结果绘制成一条曲线,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见图5—2)。该曲线反映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的关系,揭示了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即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 图5—2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图

(2)识记材料的特点对遗忘有显著影响。熟练的技能遗忘得最慢,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容易长久地保持;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遗忘慢些;理解了的内容遗忘慢,不理解的内容遗忘快;识记材料很多时遗忘快,较少时遗忘慢。对于系列材料,首尾容易记住,中间部分容易遗忘。这是因为开头部分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结尾部分也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所以首尾容易记住。中间部分同时受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所以保持的效果最差。

(3)学习程度对遗忘的影响。学习程度越高,遗忘得越慢。对材料记得越牢固,遗忘的自然就慢。研究证明,过度学习能提高保持的效果,减少遗忘。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进行到刚刚能回忆起来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学习。一般来说,过度学习所用时间以150%为效果最佳。这样既不浪费学习时间,也能取得好的保持效果。

5.科学复习,避免遗忘。复习是巩固知识,防止遗忘的有效手段,而且可以理解以前所没有理解的内容,同时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但复习并不是对已学习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根据记忆规律,采取如下有效措施: (1)及时复习与经常复习结合。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及时复习能够阻止识记后立即会出现的快速遗忘。原因是及时复习能及时强化暂时神经联系。如果复习不及时,识记的材料遗忘后再去恢复,就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见及时复习,“趁热打铁”,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及时复习后并不能万事大吉,还应有计划地经常复习,这样才能使暂时神经联系易于复活,更好地巩固知识。

(2)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结合。研究表明,在时间和条件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当然合理分配复习时间要视复习材料的特点而定。数量少、难度小的材料应当集中复习;数量多,难度大的材料可以分散复习;属于思考式的材料,宜集中复习。

(3)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在对复习材料没有完全熟记之前不宜采用一遍又一遍地单纯诵读,而是要积极地试图回忆,即读几遍后合起书来回忆其中的内容或尝试背诵,遇到回忆不起来的部分再阅读,这就是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的方法。实验证明:这种方法比一遍一遍地阅读,省时省力,效果更好。因为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复习方法,能够及时发现哪些记住了,哪些没有记住,使复习更有目的性。可以看到成绩,增强信心。

(4)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单调的复习方法,会使学生产生疲劳和消极的情绪。多样化的复习方式可以使学生感到新颖,激发学生积极地从事智力活动,从而提高复习的效果。在复习时也要尽可能利用多种分析器参加活动。如复习英文单词时,要仔细看字母组合,留心听发音,认真读单词,反复书写练习,专心记词义等,通过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能够大大改善复习的效果。

(5)科学用脑,劳逸结合。学习时间长了,就会引起大脑神经疲劳,从而降低记忆的效率。这时如果让大脑积极休息一下,就会迅速提高大脑活动的机能,从而防止遗忘。研究证明,学生如果在课间有十分种的积极休息,便可以使脑力活动的效率提高30%。另外适当睡眠也是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措施。

三、再认和回忆

(一)再认及其规律

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过程。再认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心理过程,不同的人对不同材料的再认速度和正确程度有一定的差异,这与影响再认的因素有关。一般认为影响再认的因素有三:一是对事物识记和保持的程度。识记得越清楚,保持得就越牢固,再认也就越容易。识记模糊,当然保持也不稳定,再认时必然会发生困难。二是当前出现的事物和经历过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程度。如果当前出现的事物和过去的印象完全相同,便可以立即再认出来;如果当前的事物和过去的印象不完全相同,就不易把它再认出来。三是当前呈现事物的环境与过去被识记时环境的相似程度。一般来说,当前出现的事物与过去感知它时的环境差别越小,越容易再认,否则,就会给再认带来一定的困难。事过境迁,对往事难于识别就是这个道理。

线索是再认的支点,当再认出现困难时,人们往往需要寻找再认的线索,通过线索达到对事物的再认。如对久别重逢的朋友的再认,一般要以身体的某些特征作为再认的线索。

(二)回忆及科学回忆方法的应用

回忆也叫再现,是指在一定诱因的作用下,过去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独立地再现出来的过程。如学生根据考题回忆起过去学过的内容。

根据回忆时是否需要中介物,回忆可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直接回忆指不需要中介物直接回忆起过去感知过的某一事物,如学生对十分熟悉的公式、单词、课文,通常都可以直接地回忆起来。间接回忆指需要中介物,才能想起过去感知过的某一事物。

根据有无明确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把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有意回忆指有明确的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回忆。如学生课堂上对教师提问的回答。无意回忆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回忆。如“睹物思人”、“触景生情”。

有意回忆有时不需要太大的意志努力就可以实现,有时则需要较大的努力,进行复杂的思索,才能在头脑中呈现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这种回忆叫追忆。要顺利地进行追忆,一要保持平静的情绪状态,二要根据中介线索进行正确的联想。 由一个事物想起另一个事物的心理活动叫联想,联想是事物普遍联系规律在头脑中的反映。追忆时常用的联想有:①接近联想:由一个对象联想到在时间、空间上与之接近的另一个对象,如由河想到桥,由笔想到墨,由春想到夏等。②类似联想:由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进行的联想,如由李白想到杜甫;由严冬想到冷酷。文学中常用的比喻就是类似联想。③对比联想:由一个对象联想到与之对立或相反的另一个对象,如从上想到下、从好想到坏、从错误想到正确等。④因果联想:由事物之间内在的因果关系展开的联想,如由下雪想到寒冷,由勤奋想到成就,由生病想到吃药等。

(三)再认与回忆的关系

再认和回忆都是过去经验的恢复,它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在保持的巩固程度方面还是有差别的。一般情况下,能回忆的一定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因此,再认容易,回忆困难。

第四篇:规律词语大全

Aabb式的词语

口口声声 断断续续 浩浩荡荡 稀稀拉拉 琐琐碎碎

松松散散 密密麻麻 冷冷清清 来来往往 踉踉跄跄

来来去去 来来回回 风风火火 匆匆忙忙 忙忙碌碌

骂骂咧咧 里里外外 跌跌撞撞 山山水水 兢兢业业

勤勤恳恳 认认真真 规规矩矩 端端正正 仔仔细细

马马虎虎 详详细细 反反复复 明明白白 指指点点

老老实实 大大咧咧 大大落落 恭恭敬敬 鱼鱼雅雅

扭扭捏捏 唯唯诺诺 快快乐乐 嘻嘻哈哈 高高兴兴

开开心心 疯疯癫癫 蹦蹦跳跳 吞吞吐吐 隐隐约约

犹犹豫豫 迷迷糊糊 含含糊糊 恍恍惚惚 朦朦胧胧

大大小小 男男女女 千千万万 红红火火 生生世世

风风雨雨 严严实实 零零星星 歪歪扭扭 叽叽喳喳

乒乒乓乓 地地道道 叮叮当当 滴滴答答 朝朝暮暮

沸沸扬扬 舒舒服服 郁郁葱葱 三三两两 洋洋洒洒

轰轰烈烈 鼓鼓囊囊 完完全全 弯弯曲曲 结结实实

形形色色 三三五五 原原本本 吹吹打打 纷纷扬扬

昏昏沉沉 洋洋洒洒 战战兢兢 嘻嘻哈哈 停停走走

哼哼唧唧 唠唠叨叨 哭哭啼啼 庸庸碌碌 影影绰绰

堂堂正正 唯唯否否 唯唯诺诺 悠悠荡荡 老老少少

偷偷摸摸 磊磊落落 懵懵懂懂 葱葱茏茏 严严实实

痴痴呆呆 冒冒失失 蹦蹦跳跳 老老实实 郁郁葱葱

鬼鬼祟祟 絮絮叨叨 浑浑噩噩 结结巴巴 袅袅婷婷

断断续续 扭扭捏捏 白白净净 推推搡搡 原原本本

嘟嘟囔囔 嘀嘀咕咕 轱轱轳轳 比比划划 踉踉跄跄

干干净净 唠唠叨叨 利利落落 冷冷清清 吞吞吐吐

大大方方 客客气气 说说笑笑 的的确确 反反复复

歪歪斜斜 方方正正 实实在在 踏踏实实 扎扎实实

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 严严实实 世世代代 星星点点

吹吹打打 蓬蓬松松 迷迷糊糊 熙熙攘攘 唧唧歪歪

陆陆续续 啰啰嗦嗦 层层叠叠 结结实实 辛辛苦苦

舒舒服服 勤勤恳恳 慌慌张张 抽抽搭搭 战战兢兢

稳稳当当 急急忙忙 暖暖和和 整整齐齐 双双对对

匪匪翼翼 沸沸扬扬 纷纷攘攘 纷纷扬扬 恍恍惚惚

轰轰烈烈 家家户户 白白胖胖 安安稳稳 清清楚楚

磊磊落落 林林总总 落落穆穆 明明赫赫 马马虎虎

婆婆妈妈 期期艾艾 卿卿我我 生生世世 铮铮佼佼

是是非非 堂堂正正 陶陶兀兀 偷偷摸摸 唯唯否否

唯唯诺诺 熙熙攘攘 蝎蝎螫螫 心心念念 形形色色

煦煦孑孑 洋洋洒洒 潇潇洒洒 熙熙攘攘 明明白白

欢欢喜喜 快快乐乐 平平安安 奇奇怪怪 疯疯癫癫

开开心心 郁郁葱葱 郁郁苍苍 平平稳稳 晃晃悠悠

快快乐乐 三三两两 马马虎虎 轰轰烈烈 平平庸庸

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 严严实实 世世代代 星星点点

Abcc式的词语

神采奕奕 文质彬彬 想入非非 威风凛凛 气势汹汹 无所事事 瘦骨嶙嶙 白发苍苍

含情脉脉 兴致勃勃 忠心耿耿 众目睽睽 不过尔尔 不甚了了 长夜漫漫 此恨绵绵

白雪皑皑 波光粼粼 薄暮冥冥 炊烟袅袅 得意洋洋 颠毛种种 钉头磷磷 独行踽踽

大才盘盘 大腹便便 大名鼎鼎 谠论侃侃 风尘碌碌 风尘仆仆 风度翩翩 来去匆匆

风雨凄凄 福寿绵绵 俯仰唯唯 负债累累 聊复尔尔 两手空空 目光炯炯 气喘吁吁

人情汹汹 气息奄奄 千里迢迢 杨柳依依 情意绵绵 死气沉沉 天网恢恢 逃之夭夭

天下汹汹 铁板钉钉 铁中铮铮 童山濯濯 万目睽睽 相貌堂堂 小时了了 小心翼翼

万目睽睽 相貌堂堂 得意洋洋 小心翼翼 心旌摇摇 心事重重 信誓旦旦 生机勃勃

心旌摇摇 心事重重 信誓旦旦 生机勃勃 行色匆匆 行色怱怱 书声琅琅 兄弟怡怡

行色匆匆 行色怱怱 书声琅琅 兄弟怡怡 雄心勃勃 羞人答答 血迹斑斑 血泪斑斑

血债累累 言笑晏晏 言之凿凿 杨柳依依 野心勃勃 一息奄奄 衣冠楚楚 虎视眈眈

野心勃勃 一息奄奄 衣冠楚楚 虎视眈眈 仪表堂堂 议论纷纷 喜气洋洋 英姿勃勃

佣中佼佼 热气腾腾 逃之夭夭 人才济济 神秘兮兮 秋风习习 可怜巴巴 情意脉脉

繁星点点 余音袅袅 神经兮兮 深情款款 雨雪霏霏 来也匆匆 泰山峨峨 江河洋洋

暮气沉沉 怒气冲冲 其乐融融 秋风瑟瑟 瓜瓞绵绵 饥肠辘辘 顾虑重重 怪事咄咄

好善恶恶 鸿飞冥冥 吉祥止止 得意洋洋 天理昭昭 果实累累 文质斌斌 庸中皦皦

忧心悄悄 余子碌碌 剑戟森森 流水潺潺 战功赫赫 妙手空空 人心惶惶 磨刀霍霍

杀气腾腾 大名鼎鼎 白雪皑皑

Aabc式的词语

步步为营、比比皆是、楚楚动人

津津有味、依依不舍、娓娓道来、洋洋得意

步步高昂、耿耿于怀、蠢蠢欲动

芸芸众生、咄咄逼人、津津乐道、念念不忘

源源不绝、姗姗来迟、面面相觑、面面俱到

息息相关、喋喋不休、循循善诱、郁郁寡欢

亭亭玉立、铮铮铁骨、飘飘欲仙、夸夸其谈

孜孜不倦、莘莘学子、跃跃欲试、绰绰有余

沾沾自喜、蒸蒸日上、振振有词、惶惶不安

欣欣向荣、循循善诱、息息相通、心心相印

惺惺作态、熊熊大火、奄奄一息、

熠熠生辉、遥遥领先、郁郁寡欢、孜孜不倦

跃跃欲试、洋洋大观、源源不断、泱泱大国

赫赫有名、翩翩起舞、涓涓细流

空空如也、摇摇欲坠、滔滔不绝、冤冤相报 楚楚可怜、字字珠玑、泱泱大国、盈盈秋水 源源而来、怏怏不乐、洋洋自得、遥遥无期 彬彬有礼、草草了事、蹙蹙靡骋、草草收兵

绰绰有余、咄咄逼人、昏昏欲睡、恢恢有余

鼎鼎大名、代代相传、斤斤计较、岌岌可危

愤愤不平、忿忿不平、赫赫有为、久久不忘

格格不入、呱呱堕地、九九归

一、赳赳武夫

津津乐道、寂寂无闻、侃侃而谈、恋恋不舍

夸夸而谈、侃侃而言、空空如也、

落落寡合、碌碌寡合、历历可辨、历历可见

历历可数、寥寥可数、落落难合、恋恋难舍

朗朗乾坤、累累如珠、琅琅上口、朗朗上口

寥寥无几、碌碌无能、碌碌无为、碌碌无闻

历历在耳、历历在目、绵绵不断、闷闷不乐

绵绵瓜瓞、脉脉含情、面面俱到、面面皆到

茫茫苦海、茫茫苦海、蔓蔓日茂、默默无闻

默默无言、面面相睹、面面相看、面面相窥

目目相觑、脉脉相通、面面圆到、靡靡之声

靡靡之音、念念不忘、呶呶不休、诺诺连声

喃喃细语、念念有词、袅袅余音、喃喃自语

仆仆道途、仆仆风尘、翩翩风度、翩翩公子

翩翩年少、翩翩起舞、翩翩少年、飘飘欲仙

区区此心、拳拳服膺、戚戚具尔、谦谦君子

切切私语、窃窃私议、窃窃私语、拳拳盛意

拳拳在念、切切在心、区区之众、拳拳之枕

穰穰满家、人人自危、生生不息、生生不已

施施而行、道道俱全、姗姗来迟、珊珊来迟

滔滔不断、滔滔不绝、滔滔不竭、滔滔不尽

途途是道、亭亭玉立、亹亹不倦、步步登高

恶恶从短、娓娓动听、娓娓而谈、唯唯连声

轩轩甚得、循循善诱 惶惶不安、忽忽不乐

息息相关、欣欣向荣、惺惺相惜、心心相印

栩栩欲活、休休有容、贤贤易色、欣欣自得

惺惺作态、幺幺小丑、源源不断、源源不断

悒悒不乐、郁郁不乐、鞅鞅不乐、依依不舍

泱泱大风、洋洋大观、洋洋得意、扬扬得意

翼翼飞鸾、郁郁寡欢、遥遥华胄、龈龈计较

盈盈秋水、遥遥无期、永永无穷、冤冤相报

遥遥相对、翼翼小心、牙牙学语、洋洋盈耳

英英玉立、峣峣易缺、跃跃欲试、盈盈一水

淹淹一息、摇摇欲坠、扬扬自得、洋洋自得

芸芸众生、遥遥在望、惴惴不安、孜孜不辍

孳孳不倦、孜孜不倦、谆谆不倦、啧啧称羡

啧啧称赞、谆谆告诫、谆谆告戒、谆谆教导

凿凿可据、湛湛青天、蒸蒸日上、谆谆善诱

铮铮铁骨、孜孜无怠、孜孜无倦、粥粥无能

铢铢校量、振振有词、凿凿有据、作作有芒

孜孜以求、铮铮有声、沾沾自好、字字珠玑

昭昭在目、沾沾自满、沾沾自喜、沾沾自炫

字字珠玉、点点星光、条条大路、步步高升

默默无闻、欣欣向荣、莘莘学子、嗷嗷待哺

哀哀父母、哀哀欲绝、昂昂自若、步步高升

Abac式的词语

毕恭毕敬

悖入悖出

匪石匪席

藏头藏尾

碍手碍脚

不三不四对

暴饮暴食

笨手笨脚

难分难舍

若即若离

若隐若现

称王称霸

诚惶诚恐

楚弓楚得

大手大脚

呆头呆脑

多才多艺往

动手动脚

恶衣恶食

吠形吠声

风言风语

非驴非马

怪模怪样

古色古香

敢作敢为

活灵活现

绘声绘色

诲盗诲淫暗

忽隐忽现

患得患失

将信将疑

戒骄戒躁

假仁假义

尽善尽美

尽心尽力

可歌可泣

刻肌刻骨

快人快语

克勤克俭事

可亲可敬

旅进旅退

离心离德

冷言冷语

屡战屡胜

利人利己

满谷满坑

美轮美奂

能屈能伸

捏手捏脚

蹑手蹑脚鬼

偏听偏信

平起平坐

全心全意

群威群胆

倾城倾国

群策群力

任劳任怨

人山人海

如痴如醉

如火如荼

如诉如泣美

缩手缩脚

速战速决

数一数二

善始善终

所作所为

成双成彻头彻尾 独来独非亲非故 忽明忽见仁见智 快人快屡战屡败 疑神疑窃钓窃国 十全十同心同德

土头土脑

土生土长

惟妙惟肖

畏首畏尾

我行我素

先知先觉

亦步亦趋

倚门倚闾

宜室宜家

疑神疑鬼

忧国忧民

再接再厉

作威作福

载歌载舞

知彼知己

各种各样

真心真意

Abab式词语

安排安排 安静安静 按摩按摩 帮助帮助 布置布置 拨拉拨拉 碧蓝碧蓝 比划比划 比较比较 比试比试 彼此彼此 表扬表扬 参与参与 伺候伺候 尝试尝试 打量打量 打扮打扮 打探打探 打听打听 打扫打扫 锻炼锻炼 调查调查 分析分析 放松放松 讽刺讽刺 感受感受 恭喜恭喜 观察观察 高兴高兴 鼓励鼓励 沟通沟通 干冷干冷 关照关照 火红火红 活动活动 活跃活跃 糊弄糊弄 忽悠忽悠 积极积极 紧张紧张 精神精神 搅和搅和 教训教训 教育教育 交流交流 叫唤叫唤 检查检查 开心开心 考虑考虑 考验考验 勘察勘察 溜达溜达 练习练习 了解了解 凉快凉快 麻利麻利 暖和暖和 努力努力 飘扬飘扬 品尝品尝 评价评价 品味品味 轻松轻松 清醒清醒 清理清理 切磋切磋 热闹热闹 思考思考 商量商量 收拾收拾 舒活舒活 说道说道 擞抖擞抖 讨论讨论 体会体会 体验体验 透露透露 通融通融 孝敬孝敬 鲜红鲜红 辛苦辛苦 欣赏欣赏 羞辱羞辱 休息休息 炫耀炫耀 学习学习 雪白雪白 享受享受 研究研究 娱乐娱乐 运动运动 照顾照顾 整理整理 整顿整顿 琢磨琢磨

Aab式的词语

(1).AAB1 :这类重叠结构是由一个双音节词AB通过部分重叠第一个语素而成,这类重叠结构大部分是离合动词.例如:

摆摆手 帮帮忙 变变法 变变样 冰冰冷 吃吃茶 出出场 点点头 叮叮当

愤愤然 过过秤 过过风 过过瘾 哈哈腰 惶惶然 挥挥手 记记账 见见面

解解恨 开开心 开开眼 聊聊天 咧咧嘴 努努嘴 散散步 散散心 扬扬手

摇摇头 咬咬牙 应应急 悠悠然 游游泳 眨眨眼 招招手 吱吱声 打打球

(2).AAB2 :这一部分重叠结构不是由一个词AB通过部分重叠方式重叠而成的,而是由一

个AA式词或AA式的重叠结构加上B构成的.

例如:

代代花 玳玳花 嘎嘎叫 刮刮叫 呱呱叫 哈哈镜 浩浩乎 芨芨草 拉拉队

拉拉蛄 啦啦队 溜溜转 麻麻黑 麻麻亮 茫茫然 毛毛雨 蒙蒙亮 懵懵然

面面观 囊囊膪 泡泡纱 泡泡糖 飘飘然 婆婆嘴 悄悄话 团团转 娃娃亲

娃娃生 娃娃鱼 碗碗腔 欣欣然 茫茫然

(3).AAB3 :这一部分重叠结构是由两个单音节词A和B通过部分重叠A的方式重叠而成的.

例如:

滴滴涕 豁豁嘴 急急风 碰碰车 碰碰船 跷跷板 觑觑眼

Abb式的词语

(一)颜色:

红——红艳艳 红通通 红彤彤 红扑扑 ……

金——金灿灿 金闪闪 金亮亮 ……

黄——黄澄澄(dēng) 黄灿灿 ……

绿——绿茵茵 绿油油 ……

白——白茫茫 白蒙蒙 白花花 白惨惨……

黑——黑乎乎 黑糊糊 黑漆漆 黑洞洞 黑黝黝 黑油油 黑压压……

蓝——蓝盈盈 蓝汪汪 ……

紫——紫盈盈……

灰——灰蒙蒙……

(二)气氛、感觉、心情、形象、外貌:

沉甸甸 阴森森 凉飕飕 乱哄哄 孤零零 皱巴巴 湿漉漉 水淋淋 脏兮兮 血(xiě)淋淋

轻飘飘 亮铮铮 亮晶晶 热乎乎 热腾腾 胖乎乎 胖嘟嘟 骨碌碌 雾朦朦 毛绒绒 软绵绵 淅沥沥 圆滚滚 圆溜溜 娇滴滴 水汪汪……

(三)动作:

慢吞吞 慢腾腾 骨碌碌……

(四)表情:

笑嘻嘻 笑眯眯 笑哈哈 喜盈盈 骨碌碌 水灵灵 水汪汪……

(五)气味:

香喷喷 臭烘烘 臭乎乎 甜滋滋 ……

(六)声音:

响当当 娇滴滴

(七)一##:一颗颗 一簇簇 …… (注意:abb式词语的“bb”要把原音变为阴平)

第五篇:找规律

<<找规律>>教学设计

刘 艳

教材分析

二年级下册教材继续学习找规律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本套教材注意体现这一要求,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所现规律稍复杂一些。 学情分析

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通过了解学习效果很理想,大家兴趣浓厚,总想跃跃欲试,所以这部分内容安排我比较注重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猜测去发现规律。从而得到了与人合作的机会,或得了亲身体验。 教学目标

1.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事物排列的规律中隐含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有规律的排列”,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简单的循环排列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猜一猜下一个是什么颜色? 就此激趣导入新内容——找规律。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1. 魔法儿童房,欣赏儿童房地面砖设计,感知规律。 (1)先看一下儿童房什么样的规律?

(2)合作交流,探索规律,然后汇报各组发现的规律。

(3)引导、总结、评价、演示。(先引导学生说说每一行都有哪些颜色的地砖?它们是怎样排列的?第一行和第二行有什么关系,第„行和第„行有什么关系?——借助课件演示,使学生发现相邻两行的前一行的第一块砖移到第二行的最后,其他的统统往前平移一格)

(4)当学生行与行之间的规律发现后,引导其观察列与列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发现变化规律同行与行之间的变化规律相同。

2.魔法水果乐园,进一步探索验证规律。 (1)继续摆。

(2)学生自由观察水果图,观察前三组的水果有什么样的排列规律? (3)再次边观察边思考:第四行应该按什么顺序摆水果呢?能不能用地面砖的规律来找水果的规律呢?

(4)同桌交流一下发现的规律,然后动手摆一摆,补充第四行。 (5)质疑:如果接着摆下一行,应怎样摆? (6)观察后回答问题。

(7)教师引导发现并揭示“循环”概念。 3.魔法游戏乐园到了,游戏中进一步验证规律。 (1)指名四人到台前进行排队游戏。

(2)教师依次指同学当排头,问:原来的排头应挪到什么位置? (3)学生自己变换位置,其他同学订正。

三、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数学魔法乐园)玩儿的开心吗?可是老师这儿出了点烦心事儿,咱们都这么熟了,要不帮帮咱?我们家牛牛昨天请假了,不知道你们愿不愿意帮他补习一下课程?

2.教学例1 出示例1:◇◆□■ ◆□■◇ □■◇◆ __ __ __ __ (1)请学生按规律摆出第四组图形。 (2)请学生说规律。

(3)如果让你接着摆出第五组,你会摆吗?试试看!

(4)在这五组中,你发现哪两组是相同的。(师:经过了几次变换,从第五组开始又重复了前面的排列,我们把这样的排列叫做循环排列)

3.画一画。(完成作业纸)

☆★◈● ●☆★◈ ◈●☆★ __ __ __

四、联系生活,运用规律。(创作游戏:谁是小小设计师。)

太好了,为了感谢你们的帮助,牛牛带你们一起去了创意魔法乐园,那里的世界精彩极了,(课件显示一组组有规律的图,请生欣赏。)你们也想有这样的创作作品吗?

每一位学生用准备的正方形纸(当作小手帕或桌布)设计美丽的花边或图案,要求花边或图案要有规律。(借助课件展示引导,学生可以画可以利用学具摆。)

1、生自由活动,教师巡视。

2、展示作品并介绍作品,适当评价和鼓励。

3、互相欣赏作品。

五、总结

1. 学生自由说收获。

2.教师结语: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探索了许多有趣的规律,同时也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我们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它,运用它,在我们的数学乐园里也还有许多更有趣的知识等待我们大家去继续探索,有信心吗?来吧,一起加油!

《找规律》教学反思

抱着让学生乐学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愿望,我设计了本节课,《找规律》(人教版二年级数学第四册第七单元) 是按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新增加的内容。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去探索图形的排列规律。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要透彻理解图形中的循环排列的规律,不是易事。从学生表现来看,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我的预期效果。这堂课我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点:

一、目标达成度较好。

本课我的教学目标简单说来,就是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和图形的排列规律。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只有来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并产生探索的欲望。为此复习旧知,引入新课后,根据儿童喜欢小动物的天性,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切入主题,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吸引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去观察不同的排列顺序,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发现规律,来揭示出其中循环排列的规律。在钻研教材和了解了白板的各项功能后,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从课堂教学和技术支持两方面做思考,在合理的地方用上合理的技术,让两者有机的统一,利用白板的功能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避免出现课堂教学跟着白板走的现象。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的设计分散了难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其中复杂的循环排列规律,教学效果很好。

二、注重给学生营造氛围,大胆想象

本节课中值得关注的地方,是我为学生营造了大胆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设计的氛围。例如 根据下列的排列,你能接着画吗?在学生画后请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在交流中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加深了理解。又如当我说:“你能根据我们刚才学习的循环排列规律,给a、b、c三个字母排列吗?快来试一下吧。”话还没等说完,很多学生就开始动手设计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发挥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极其精彩的。有的学生都能自己总结出一行三个物体就三行一组循环一次,甚至能推想出一行5个、6个他们的循环规律。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尽量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切入主题后,以活动的图片在白板上依次排出前三队,提问:“第四队应怎样排?”让学生先猜猜再说出自己这么猜的理由,在说理由的过程中让自己说出今天学习的规律。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如:“接下来,应怎样写?”先故意让学生猜错,再讨论:这样有没有规律呢?它的规律是什么?从而让学生加以掌握。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本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每当出现学生的意见不一致时,我及时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质疑、争论,直到意见统一。

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我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并放手让学生进行大胆地猜测与推理。教学中,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合理化推测我都给与了充分的肯定,用生动、亲切的语言给予积极的评价。尤其是潘越格同学我一再鼓励她,使学生充分相信自己,增强信心,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不断品尝成功的喜悦,学得轻松而有意义,愉快而有价值!

我还不太满意的地方:

一、缺少了张扬学生的个性。

二、拓展得大多,缺少一些最基本的练习。

三、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急于求成。

改进调整:

一、对学生的课堂评价再积极些。

二、自己的语言要简练些,尽量让学生多说。

三、素材的选择少一些,让学生研究得透彻些。

四、练习的设计面广些,关注到每一位孩子,让每个孩子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找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位置及其作用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找规律》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学生继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的周期排列后第二次学习找规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教材设计了小东家厨房装修的画面,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都是按循环规律排列的。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去发现规律。然后在学生探索完它们的排列规律后,安排了同桌合作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再进行全班交流的情境。

2.教学目标

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和本节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看、猜、操作、讨论等活动发现循环排列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看、猜、操作、验证、合作等活动中,探寻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意识。

(2)感受生活当中隐含着数学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探寻“循环排列规律”的过程和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1.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利用现在热播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来创设情境,整节课围绕“去懒羊羊装修的新家做客”为主线展开一系列的活动,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 2.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师要紧扣学生已有的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互动、合作、讨论等活动探索新知。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体会图形的排列规律,同时让学生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4.尊重学生,和谐发展。

今天的教育是关注人的教育,因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基点便是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营造一种新型的、更有人情味的课堂教学形式。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我做出了以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已有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或是枯燥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因此,我利用现在热播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来创设情境。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出示喜羊羊的房间图,让学生找出其中隐藏的规律。这样安排既复习了旧知,又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回归课堂。

接着我出示懒羊羊的房间图(这是利用教材的主题图改编的),让学生再找找其中的规律。这时,学生会根据图形的形状和颜色发现规律,但不能发现循环排列的规律。这时,我首先肯定他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而告诉学生:其中还有规律!从而揭示本节课课题——找规律。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做好了铺垫,同时学生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引导探究,寻找规律。

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而不是唯一的资源;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特别是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因此,我从懒羊羊的房间图中抽出墙面图作为例题,让学生小组合作,通过看、猜、操作、验证,探寻循环排列规律。在小组汇报时,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选择正确的答案让其他学生操作验证,之后进行多媒体演示。然后,我归纳总结方法,并同时多媒体演示主题图中的几种不同的排列方式,着重点明“循环排列”。最后,我把地面图作为一个反馈练习,让学生说一说其中的规律。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给他们创设轻松、愉悦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课上到这时他们的注意力会有所分散,所以,我以“懒羊羊邀请大家去做客”为情境展开练习。

练习一:这是教材上的例1,我把它改成解懒羊羊家门上的新式密码锁。这样设计不仅照应课开始的情境,又让学生明白循环排列不仅可以竖着往下排,还可以横着排。

练习二:摆水果图。这一情境是以懒羊羊没想到学生们这么快就解开了密码锁,水果没来得及摆好,让同学们帮忙接着摆。这里主要是运用学生喜欢的水果做一些变式练习。

练习三:画桌布花边(这是教材上的“做一做”)。这样以桌布的形式出现,做提高性练习,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更易于学生解决。

练习四:小小设计师。让学生根据学习的循环排列规律,给懒羊羊设计一幅图,送给懒羊羊。我让学生可以采用画、贴、印等多种方式完成。目的是让学生创造性应用知识。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欣赏一系列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中藏着数学的很多规律,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为以后学习有关知识打好基础。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顺句规律范文】相关文章:

名词规律范文05-17

七大规律范文05-17

故事找规律范文05-19

探索找规律范文05-21

探索规律一范文05-21

循环找规律范文05-22

找规律反思范文05-22

找规律技巧范文05-22

对联平仄规律范文05-25

规律探索答案范文05-26

上一篇:社区品社范文下一篇:散文思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