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押韵范文

2022-05-17

第一篇:平仄押韵范文

五言绝句的平仄对仗及押韵

五言绝句的平仄对仗及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以律诗

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

古体诗。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因此,本文就将古

诗格律的讨论,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

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押韵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

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

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

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例(一):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4页

这里的“苔”、“栽”和“来”的韵母都是“ai”,自然属于“同韵”,所以,它们是押韵的。

例(二):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昼出耕耘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中的“麻”、“家”和“瓜”的韵母分别是“a”、“ia”和“ua”,但其主要韵母都是“a”,在古韵中属于“同韵”字,所以,它们也是押韵的。

例(三):山行(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较“斜”、“家”和“花”三个字的读音可以发现,“xie”和“jia”“hua”不应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作“sia”(相当于xia),因此在当时,它们也是押韵的。所以,

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官方颁布的“韵书”来押韵的。

律诗中,一般是在

二、

四、

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

三、

五、七句

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

多般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例如:

(一) 送魏大将军(唐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将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二) 咏煤炭(明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一)诗中“戎”“雄”“中”“功”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入韵。(二)诗中“金”“深”“沉”“心”“林”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押韵,且首句即入韵。

二、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

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 2/4页

果。这种“交错”包括:

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

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例如:“金

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

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

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

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基本格式。它们是:

(一)五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律诗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

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

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 3/4页

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

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

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

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

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

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

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

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

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

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

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办法。

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

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

(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

了解。

第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

一、

三、五字

的平仄可以不拘,第

二、

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

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

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先说“一

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

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的禁忌。至于五言第

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

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

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

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

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

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4/4页全文完

第二篇:《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篇一: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

教学参考

1110 2203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备课参考

一、本节学习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押韵”和“平仄”。古典诗词讲究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汉字的押韵和平仄是构成这种乐感的重要因素。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对于学生认识汉语的特点和掌握汉语的发音都是有作用的。

二、课堂活动指导

2.1 课本课堂活动

●韵里情思

这个课堂活动通过鉴赏古今诗歌词曲,使学生对写作诗文时的韵律和谐有所了解。

一、课堂活动步骤

(1)诵读儿歌,体会韵感。在开展课堂活动前,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学习“同韵童趣”的儿歌,并请学生再朗诵一些他们熟悉的儿歌。

(2)鉴赏诗歌,分析韵脚。教师和学生一起鉴赏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分析诗词歌曲的韵脚,体会诗歌押韵的作用。

(3)举例扩展,总结归纳。教师可以再举一些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或歌词,分析诗词的内容主旨,同时分析诗歌的韵脚和平仄等,探讨诗词的形式如何为内容服务,从而达到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4)活跃气氛,现场创作。教师可以让学生现场创作和朗诵一些押韵的诗歌或文段,加深对诗歌押韵的认识。

二、相关知识补充

(1)古代诗词鉴赏。《客中作》没有直白地表达思乡的感情,而是通过写客中作乐来写作客他乡的飘零感,整首诗全方位调动人的感观——嗅觉、视觉,还有触觉。而这首诗的韵脚也恰是感观的落脚点:“香、光、(他)乡”。《商山早行》首联开宗明义“客行悲故乡”,全诗寓情于景,写到了“残月、晨霜、槲叶、山路、枳花、驿墙、凫雁、池塘”,这些意象都带着伤

感的意味,其中有些也构成韵脚:“霜、墙、塘”。而《虞美人》则是移句换韵:“了”和“少”,“风”和“中”,“在”和“改”,“愁”和“流”,音律的变化与心情起伏回转配合,可以说在形式和内容、情绪上达成了高度的和谐。

(2)现代诗歌鉴赏。现代歌词中也有对押韵的要求,不过远不如古诗词那么严格。《娃娃的故事》歌词儿歌化、口语化,作为韵脚的字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用的词:“话、家、下、它、妈”。而且考虑到孩子的特点,每句最后一个字都是语气词。这些词并不影响押韵。《乡愁四韵》歌词比较注重文学性、抒情性,而且题目就明确显示了要借“韵”传情,用到“水”和“味”,“红”和“痛”,“白”和“待”,“香”和“芳”。歌词一韵一情,同韵复沓,把思乡之情逐步推向高潮。

2.2 补充课堂活动

●集句妙对

这个课堂活动主要是通过集联游戏使学生对对联的基本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将名句名联重新组配,可以活跃课堂,启发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一、课堂活动步骤

(1)将学生分成几组,课前请学生整理学过的古典诗文及名联警句(不限于中学教材中的诗词),摘抄收集到的名句、名联,分发到各组。活动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

(2)主持人每次出示一个用于征对的上联或下联,各组抢答。对出对联后,学生要说明如此对联的理由。然后要求学生朗诵原诗,分析诗词的押韵、平仄情况。

二、相关知识补充

(1)集联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手法。“集”是聚集、集合的意思。它是从古今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等中分别选取两个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平仄、对仗等要求组成联句。既要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集联还可使人自然地联想到所集的原作,无形中给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空间。集句联可集同一的不同诗文,也可以集不同的诗文,既可以集同代的诗文,也可以集异代的诗文。

(2)集联创作示例:“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这副对联采用大家较为熟悉的古诗词名句。上联出句用的是唐代李商隐《乐游原》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诗属于仄起仄收式(首句首字不入韵),韵脚是“原、昏”(用普通话读似乎已经不押韵了)。下联对句选自宋代苏轼《水调歌头》中的句子“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这首词的韵脚是“天、年、寒、间、圆、全、娟”。新组配的对联写出了晚风扑面、凉意袭人的意境。此联属于宽对。“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副对联采用唐代诗人王维和李白的名句。上联出自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属于平起平收式(首句首字入韵),韵脚是“尘、新、人”(“新”的古音与“尘、人”同韵)。下联摘取了李白的七言古诗《将进酒》的最末一句。古诗《将进酒》的韵脚(用普通话读)是“停、听、醒、名;裘、酒、愁”。这两句两相配合成为流水对。“红杏枝头春意闹,乌衣巷口夕阳斜”这副对联上联选自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首诗是平起平收式,韵脚是“好、棹、闹、少、笑、照”。下联取自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是仄起平收式,韵脚是“花、斜、家”。此联字词句对得十分工雅,“红杏枝头”与“乌衣巷口”是方位名词相对,“红”与“乌”是颜色相对,“口”与“头”又是动物器官,“春意闹”与“夕阳斜”,意蕴深远,令人回味。

三、课后练习指导

3.1 “小试身手”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古代诗词的掌握情况。参考答案:A,①②③⑤。B,C。解析:①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②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古体诗)。③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张志和《渔歌子》,词)。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晚)景》,绝句)。⑤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古体诗)。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宋·柳永《雨霖铃》,词)。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平仄、押韵、对偶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参考答案:

1.A-C-D-B。根据绝句押韵的原则,D“柳条折尽花飞尽”应该是第三句,因为其他三句的最后一字都押韵;再根据绝句对偶、平仄规则:A“杨柳青青着地垂”(平仄平平仄仄平),C“杨花漫漫搅天飞”(平平仄仄仄平平),以及“柳条折尽花飞尽”判断应该先写“柳条”,后写“杨花”,判定应该先A后C。

2.A。“梨花院落溶溶月”是“花+处所+形态+自然景物”,只有A“柳絮池塘淡淡风”符合要求;B“榆英临窗片片雪”是“花+动作+形态+自然景物”;C“带水芙蓉点点雨”是“动作+花+形态+自然景物”;D“丁香初绽悠悠云”是“花+动作+形态+自然景物”。 3.①D。清风“拂”面,轻柔、生动。其他的或缺乏美感,如“吹”;或太猛烈,如“掠、袭”。②A。月“落”枝头,有动感。其他的或不合当时场景,或太普通、缺乏动感。③C。船“横”浦口,有动感,船随水轻荡,很形象。其他的没有这种形态感。④D。“一声”与“数只”相对,声音清晰明亮,穿透力强。其他的缺乏美感,也对不上“数只”。

3.2 补充练习题目

一、请模仿下文,①继续完成童谣;②另作一首类似的儿歌(题目自定)。

①一九得九,爷爷爱喝酒。二九十八,袋子吹喇叭。三九二十七,嫂嫂刷油漆?? ②一排鸭子,个子矮矮,走起路来,屁股歪歪。翅膀拍拍,太阳晒晒,伸长膀子,吃吃青菜。

二、拟写广告词(均20字以内):①拟一条以“购买体彩”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②拟一条以“护花护绿”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③拟一条以“注意交通安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注意押韵。

三、选择在下面一首七律中的括号处应填入的最贴切的句子。江中看月作(清·袁枚)

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

(

),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精宫。

A.半树佛花香易散B.万里鱼龙争照影

C.二月郊行最有情D.三千组练挥银刀

四、判断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

1.每逢深秋时节,、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迭翠④层林迭翠,白云缭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五、阅读下面四首杜牧的诗,把下面四句诗分别填入到上面四首原诗中去。

《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①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②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③

《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④

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B.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C.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D.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六、把左右两组中相对应的诗词名句连成线,并说明出处。

①野旷天低树 ⑨不破楼兰终不还

②会当凌绝顶 ⑩燕山月似钩

③鸟宿池边树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大漠沙如雪

江清月近人 ⑤黄沙百战穿金甲半江瑟瑟半江红

⑥长风破浪会有时一览众山小

⑦春潮带雨晚来急僧敲月下门

⑧一道残阳铺水中野渡无人舟自横

3.3 补充练习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押韵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举例略。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押韵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广告词参考示例:①爱心要长久,奇迹伴左右;奉献是无私的荣誉,大奖是爱心的赞许;体 篇二:语言学习7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诗歌有关押韵、平仄的知识。

2 根据所学能够为较工整的律诗排序

【教学重点】

同目标

【课时安排】: 2 课时

一 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

【诗歌的分类】

按类型分:古诗、律诗、绝句

按格律分:古体诗(古风)、近体诗(今体诗、格律体)

按字数分:五言诗、七言诗

格律体:绝句、律诗、排律

【律诗的四个特点】

【押韵】

作用是什么?绝句和律诗在押韵上有何要求?

押韵是说韵脚的字必须同韵;作用是使诗歌曲调和谐,朗朗上口;律师和绝句的首句都可压可不压,偶数句必须押韵,一般压平声韵,中间不能换韵,奇数句最后一字限用仄声字。

(以上各点举文中例子加以印证。)

【平仄】

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三声。

结合书中例子了解常见的平仄格式。

平仄的作用是增强诗歌的节奏、音乐美,同时具有参差美。

【对仗】

对仗:字数相同、结构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

类型:工对、宽对、借对、流水对。

二 能力训练

1 课后练习

2 【补充练习题目】

一、请模仿下文,①继续完成童谣;②另作一首类似的儿歌(题目自定)。

①一九得九,爷爷爱喝酒。二九十八,袋子吹喇叭。三九二十七,嫂嫂刷油漆?? ②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走起路来,屁股歪歪。翅膀拍拍,太阳晒晒,伸长膀子,吃吃青菜。

二、拟写广告词(均 20 字以内):①拟一条以“购买体彩”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②拟一条以“护花护绿”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③拟一条以“注意交通安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注意押韵。

三、选择在下面一首七律中的括号处应填入的最贴切的句子。

江中看月作 (清·袁枚)

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

( ),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精宫。

A. 半树佛花香易散 B. 万里鱼龙争照影

C. 二月郊行最有情 D. 三千组练挥银刀

四、判断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

1. 每逢深秋时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 远眺群山环抱, ;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迭翠④层林迭翠,白云缭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五、阅读下面四首杜牧的诗,把下面四句诗分别填入到上面四首原诗中去。

《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①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②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③

《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④

A.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B.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C.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D.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六、把左右两组中相对应的诗词名句连成线,并说明出处。

①野旷天低树 ⑨不破楼兰终不还

②会当凌绝顶 ⑩燕山月似钩

③鸟宿池边树11 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大漠沙如雪12 江清月近人

⑤黄沙百战穿金甲 13 半江瑟瑟半江红

⑥长风破浪会有时 14 一览众山小

⑦春潮带雨晚来急 15 僧敲月下门

⑧一道残阳铺水中 16 野渡无人舟自横

补充练习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押韵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举例略。

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押韵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广告词参考示例:①爱心要长久,奇迹伴左右;奉献是无私的荣誉,大奖是爱心的赞许;体彩牵动人心,幸运走近彩民;体育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体彩是我们永远的朋友;彩民共托朝阳,足彩再创辉煌。②红花绿草满园栽,蜜蜂彩蝶引伴来;花草丛中笑,园外赏其貌;欲揽春色入自家,无可奈何成落花;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小草有生命,足下多留“青”;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③手握方向盘,时刻想安全!

三、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七言律诗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正确选项是 B 。这是一首律诗,所要填写的一联是颔联。根据律诗对仗的原则,颔联是遵守对仗的,第四句“一船鸡犬欲腾空”是“数量+动物+能愿动作+动作”,观察选项,只有 B “万里鱼龙争照影”符合。

四、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句子衔接能力。正确选项是 D 。①②两句选②,因为从后文看,是四字句式,为了对称,从最后一句“美景尽览”看,“美景”指前面内容,那就不指“俯瞰”,所以选②不选①。③④两句选④不选③,③④的句式是相同的,但从押韵的角度看该选④。另外,从“山”到“林”,是正常顺序,“白云缭绕”应是对“山林”的缭绕,所以从这方面看,也应选④,“白云”在最后。

五、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七言绝句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正确选项是:① C ,②

B ,③ A ,④ D 。这四首都是绝句,都应该符合基本的押韵规则。选项 A 韵脚是“箫”,与之相配的是第三首诗《寄扬州韩绰判官》,韵脚字“凋”;选项 B 韵脚是“名”,与之 相配的是第二首诗《遣怀》,韵脚字“轻”;选项 C 韵脚是“如”,与之相配的是第一首《赠别》,韵脚字“初”;选项 D 韵脚“枝”,与之相配的是《叹花》,韵脚字“时”。

六、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对古代诗词名句的掌握情况。①-相配,出自唐代孟浩然《宿建德江》;②-相配,出自唐代杜甫《望岳》;③-相配,出自唐代贾岛《题李凝幽居》;④-相配,出自唐代李贺《马诗(其五)》;⑤-⑨相配,出自唐代王昌龄《从军行(其四)》;⑥-相配,出自唐代李白《行路难(其一)》;⑦-相配,出自唐代韦应物《滁州西涧》;⑧-相配,出自唐代白居易《暮江吟》。 篇三:第四节 声情并茂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语言文字应用》第二课:

千言万语总关“音”

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一、本节学习目标重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和学习汉语的同音字词现象。汉语的音节少,但是文字和词语要多得多,这就使汉语中的同音现象特别突出。通过本节的学习,帮助学生一方面了解形成同音字词的原因和同音字词的类型,另一方面了解同音字词在实际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分化以及同音字词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第四节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感受古典诗词讲究语言的音乐性、韵律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鉴赏古今诗歌词曲,使学生对写作诗文时的韵律和谐有所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之美。

教学重点: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基本的押韵、平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诵读儿歌,体会韵感。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到,打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我来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天上雪花飘,我把雪来扫。堆个大雪人,头戴小红帽。安上嘴和眼,雪人对我笑。

○小手绢,像照片,小猫小狗在上边。洗手绢,晾晾干,一根绳子晾一串。猫来瞧,狗来看,好像参观摄影展。

○糖果娃娃进嘴巴,舌头搂它牙躺它。舌头悄悄告诉牙,糖果是个好娃娃,你要生病别怪它,怪你自己不刷牙。

一、请模仿下文,①继续完成童谣;②另作一首类似的儿歌(题目自定)。

①一九得九,爷爷爱喝酒。二九十八,袋子吹喇叭。三九二十七,嫂嫂刷油漆?? ② 一排鸭子,个子矮矮,走起路来,屁股歪歪。翅膀拍拍,太阳晒晒,伸长膀子,吃吃青菜。

这些儿歌同学们可能回到了快乐的童年。我们看看这些儿歌有什么特点呢?押韵。那么都押什么韵呢?学生回答。

①四九三十六,小叔去磨油;五九四十五,大伯去打虎;六九五十四,哥哥写大字;七九六十三,弟弟吃饼干(妈妈把饭端);八九七十二;姐姐扎小辫;九九八十一;妞妞穿花衣。

②熊猫宝宝,走路摇摇,翻个筋斗,让你瞧瞧。吃着竹子,肚子饱饱,扭着屁股,到处跑跑。

●(2)鉴赏诗歌,分析韵脚。 学生朗读诗歌,找出韵脚。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韵脚是“尘、新、人”(“新”的古音与“尘、人”同韵)。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首诗是平起平收式,韵脚是“好、棹、闹、少、笑、照”。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是仄起平收式,韵脚是“花、斜、家”。

补充:对课本上的诗的分析

1)古代诗词鉴赏。《客中作》没有直白地表达思乡的感情,而是通过写客中作乐来写作客他乡的飘零感,整首诗全方位调动人的感观──嗅觉、视觉,还有触觉。而这首诗的韵脚也恰是感观的落脚点:“香、光、(他)乡”。《商山早行》首联开宗明义“客行悲故乡”,全诗寓情于景,写到了“残月、晨霜、槲叶、山路、枳花、驿墙、凫雁、池塘”,这些意象都带着伤感的意味,其中有些也构成韵脚:“霜、墙、塘”。而《虞美人》则是移句换韵:“了”和“少”,“风”和“中”,“在”和“改”,“愁”和“流”,音律的变化与作者心情起伏回转配合,可以说在形式和内容、情绪上达成了高度的和谐。

(2)现代诗歌鉴赏。现代歌词中也有对押韵的要求,不过远不如古诗词那么严格。《娃娃的故事》歌词儿歌化、口语化,作为韵脚的字都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常用的词:“话、家、下、它、妈”。而且考虑到孩子的特点,每句最后一个字都是语气词。这些词并不影响押韵。《乡愁四韵》歌词比较注重文学性、抒情性,而且题目就明确显示了要借“韵”传情,用到“水”和“味”,“红”和“痛”,“白”和“待”,“香”和“芳”。歌词一韵一情,同韵复沓,把思乡之情逐步推向高潮。

●(3)举例扩展,总结归纳。

◆押韵

一、诗歌押韵

(1)律诗押韵通则:

★A.都用平声韵(唐代刘长卿、白居易,宋代苏轼、黄庭坚写过少数押仄声韵的律诗)。

例如: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韵脚为“森,阴,心,砧”此四字都是平声字。 ★B.通常一韵到底,中间不换韵。只有首句用韵时可以用邻韵。

例一: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韵脚分别为:村chun昏hun魂hun 论lun 例二: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韵脚为“州 zhou 休xiu筹chou 牛niu 愁chou ★C.句尾不能连三平,也不能连三仄(但也有少数例外)。

如上两首诗末句分别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为平仄平。

分明怨恨曲中论。 为仄平仄。

不及卢家有莫愁! 为仄仄平。

★D.律诗基本上不能出现重复字,但也有少数是内容突破了形式。

★E.“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只要不造成句尾连三平或连三仄,一般都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绝句四首(其三)(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F.句式一定是整齐的五言或七言,没有长短句。

(2)古诗押韵规则:可用仄声韵,可用平声韵;平仄韵可以转换,不必一韵到底;不押韵的句尾之平仄,可与韵脚相同。

二、词的押韵

词的押韵方式比诗复杂,而且变化很多。大致的情况有:(1)一首一韵:如范仲淹的《渔家傲》。(2)一首多韵:如李白《菩萨蛮》。一首词用韵最多的要算薛昭蕴《离别难》,共七部韵,交互错杂,最为复杂少见。(3)以一韵为主,间押他韵:如李煜《相见欢》,此词即以平韵“楼、钩、秋、愁、头”五韵为主,间入仄韵“断、乱”二韵为宾。(4)同一韵部平韵仄韵通押:同部平仄韵,如“东”协“董、送”。“支”协“纸、寘”,“麻”协“马、祃”等。称作“同部三声叶”在词中最常见的,有《西江月》、《哨遍》、《换巢鸾凤》等调。如苏轼《西江月》,“霄、骄、瑶、桥”四平韵,与“草、晓”二仄韵,都同在第八部。这类平仄通协的词调,以平韵与上、去韵通协者为多,平韵与入韵通协者甚少。这是因为在宋词中入声韵往往独用,不与他韵通用。(5)数部韵交协:如陆游《钗头凤》。此词即以上片的“手、酒、柳”与下片的“旧、瘦、透”相协,又以上片的“恶、薄、索、错”与下片的“落、阁、托、莫”相协。(6)迭韵:如白居易《长相思》,迭二“流”字、二“悠”字。(7)句中韵:宋词在句中押韵的例子很多。如柳永《木兰花慢》上下片的第六七句:“云衢见新雁 过,奈佳人自别阻音书”,“归途纵凝望处,但斜阳暮霭满平芜”;又如《惜分飞》的上下片结句,毛滂作“更无言语空相觑”,“断魂分付潮回去”;汪元量作“泪珠成缕眉峰聚”,“断肠解赋江南句”等等都是。除以上七种情况,词的押韵还有四声通协(一首词中平、上、去、入四声韵通押)、平仄韵互改、平仄韵不得通融(词调押韵有的有严格规定,有些词调决不可通融平仄韵通押)、协韵变例等四种情况。

◆平仄

一、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 (1)组句规则──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依此类推。

(2)组联规则──上下句相对。以五言为例,如上句为“平平仄仄平”,下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下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

(3)组篇规则──上下联平仄相“粘”,即相同。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

两联之间平仄相粘,就是第1联的后一句,和第2联的前一句,的第2,4,6字平仄应该相同。

如一首律诗:

1平平仄仄仄平平,2仄仄平平仄仄平。3仄仄平平平仄仄,4平平仄仄仄平平。5平平仄仄平平仄,6仄仄平平仄仄平。7仄仄平平平仄仄,8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联的后一句就是例中的“2”句,和第二联的前一句就是例中的“3”句,这两句就需要“粘”,也就是第2,4,6字平仄应该相同 。

以此可知,一首律诗的8句中,12句,34句,56句,78句分别需要平仄相“对”23句,45句,67句分别需要平仄相“粘”

例如: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4)灵活原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如果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春望》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第

一、

三、五)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第

二、

四、六)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第三篇:【高考语文复习教案】(选修)2014届高三《语言文字应用》:2-4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范文

积累与运用

1.选择在下面一首七律中的括号处应填入的最贴切的句子

江中看月作 清·袁枚

江风送月海门东,人到江心月正中。 (

),一船鸡犬欲腾空。 帆如云气吹将灭,灯近银河色不红。 如此宵征信奇绝,三更三点水精宫。

A.半树佛花香易散

C.二月郊行最有情

B.万里鱼龙争照影 D.三千组练挥银刀

(

) 解析 这是一首律诗,所要填写的一联是颔联。根据律诗对仗的原则,颔联是遵守对仗的,第四句“一船鸡犬欲腾空”是“数量+动物+能愿动作+动作”,观察选项,只有B“万里鱼龙争照影”符合。

答案 B 2.判断依次填入下面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

) (1)每逢深秋时节,___________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___________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迭翠 ④层林迭翠,白云缭绕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 ①②两句选②,因为从后文看,是四字句式,为了对称,从最后一句“美景尽览”看,“美景”指前面内容,那就不指“俯瞰”,所以选②不选①。③④两句选④不选③,③④的句式是相同的,但从押韵的角度看该选④。另外,从“山”到“林”,是正常顺序,“白云缭绕”应是对“山林”的缭绕,所以从这方面看,也应选④,“白云”在最后。

答案 D 3.按合理顺序排列下面李白的诗句《沙丘城下寄杜甫》 ①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②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③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④我来竞何事?高卧沙丘城。 A.①②③④

C.②①③④

B.④①②③

D.①④②③

(

) 解析 律诗偶句要押韵,中间两联是对偶句。 答案 B 4.诗歌创作常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

(

)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 D.鹤鸣楚山静,霜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 解析 B项诗句中没有静境,不是动静衬托。 答案 B

创新迁移

5.下面的词句是清代文学家俞樾临终前撰写的自挽联的组成部分,请把它们整合为上下两联,将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①辛辛苦苦 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 ③浩浩荡荡 ④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 ⑤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⑥著二百五十余卷书 ⑦吾其归乎 ⑧流播四方 ⑨放怀一笑 ⑩是亦足矣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上联: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辛苦苦著二百五十余卷书流播四方是亦足矣 下联: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浩荡荡数半生三十多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答案 上联:④①⑥⑧⑩ 下联:⑤③②⑨⑦

6.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仗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适当调整下联词语的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请将修改后的下联写在后面横线上。

上联: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下联:桥下过扁舟,何处问箫声,有人吹到月三更。 (扬州二十四桥联) 改后的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从平仄上看,上联前两句为平声,最后为仄声,相应下联应为仄仄平,由此推断下联的前两句均需调整。第一句动词对仗成立,它前后的两个名词颠倒对仗就合理了;第二句“问”应对上联的“看”,“箫声”应对上联的“云影”,“何处”置后。

答案 扁舟过桥下,问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7.阅读下面的材料,拟写一副对联,表达对王选院士的崇敬和赞美。

王选的一生,是对创新孜孜以求的一生。他大胆提出直接研制当时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他和他的团队一连串的创新,促进了汉字激光照排产业的形成,取代沿用了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推动了我国报业和出版业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王选的一生,是追求人格完美的一生。尚在盛年,他毅然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扶持青年科学家。“要想做好学问,先要做个好人。认识自己的不足,懂得要依靠团队,千方百计地为优秀的年轻人创造条件,使他们脱颖而出。”鼓励、支持青年人创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锐意创新,成就出版新时代;勇做伯乐,支持青年早成材。

(示例二)锐意创新,促出版业跨入新时代;励勖后进,助年轻人投身改革潮。(只要从做事、为人两方面概括,写的对联符合题意、有文采即可) 8.根据所给的上半句拟写下半句,使之成为一个有完整意思的对偶句。 (1)年年植树,________。

(2)杨柳拂面杏花开,____________。

解析 上下句组成完整的意思;符合对偶的要求。 答案 (1)岁岁添绿 (2)大地披绿新春来

9.请根据以下材料,为悼念史铁生写一副挽联。不需要拟横批。

据新华社专电 著名作家史铁生未能走过2010年的最后一天。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59岁的史铁生因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

北京市作家协会秘书长王升山介绍,根据史铁生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年轻时双腿瘫痪,后来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一直靠透析维持生命。“文革”期间,史铁生下放陕北,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成名作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小说《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其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影响最大,感动了无数读者。史铁生在电影创作上成绩丰硕,所创作的电影剧本《多梦时节》《死神与少女》等充满诗意,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并在国内外获奖。

解析 对联符合“仄起平收”原则,选取的两个角度合理,如从多病、早逝和写作成就等角度,字数相等,结构相当,词性大体相对。

答案 腿残肾衰心犹壮;文丰笔劲风长存。斯人已逝,地坛只剩旧辙; 英灵宛在,文坛永存福音。一生痛苦长存《病隙碎笔》;数载思考感悟《我与地坛》。六十度春秋半生以病为业截肢瘫痪尿毒症轮番来袭忍受多少痛苦;卅余载文坛一直笔耕不辍老屋地坛清平湾交相生辉留下无限沉思。

10.拟写广告词(20字以内)。要求:主题鲜明,感情真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注意押韵。

(1)拟写一条以“购买体彩”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拟写一条以“护花护绿”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拟写一条以“注意交通安全”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1)奉献是无私的荣誉,大奖是爱心的赞许;体育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体彩是我们永远的朋友;彩民共托朝阳,足彩再创辉煌。

(2)红花绿草满园栽,蜜蜂彩蝶引伴来;花草丛中笑,园外赏其貌;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绕一绕。

(3)手握方向盘,时刻想安全!

第四篇:2019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习题:(七)声情并茂_押韵和平仄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七) 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本节训练点:撰写对联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贴春联是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人们通常在除夕这天,将写好的春联贴于门上,春联的字数可多可少,但上下联必须构成对仗,如四言联“春安夏泰,秋稔冬祥”。六言联“冬尽梅花点点,________”。春联寓意吉祥,言简意赅,深受人们喜爱。

春联是仅在春节这一特定时节张贴的对联,而对联还有其他种类,如婚联、寿联、挽联,以及为园林建筑题写的楹联等。对联的撰写,往往注重其内涵与品味。尤其是名联佳对,文辞讲究、意蕴丰富,吟咏起来朗朗上口,齿颊留香。对联或镌刻或书写,楷行隶篆,其中不乏艺术精品。

(1)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万户杨柳依依

C.春回爆竹声声

B.千家喜气洋洋 D.春来微风缕缕

(2)下列关于“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 B.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 D.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

2.(江苏高考)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水面风回聚落花 C.楼上春容带雨来

B.数峰无语立斜阳 D.蝉曳残声过别枝

3.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春蕾文学社决定举办一次宣传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活动。为营造氛围,彰显主题,请你从清明、端午和中秋三个节日中任选一个,为它们撰写一副对联,要求突出特征,主题鲜明。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请根据对联的特点,写出下联。 上联: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孔孟儒家道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四首杜牧的诗,把下面四句诗分别填入到上面四首原诗中去。 《赠别(其一)》: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①________

《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②________

《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③________

《叹花》: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④________

A.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B.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C.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D.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6.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园 千里绿

春绣锦

座凝香

万山金

上联

新春对联下联

上联

教师办公室对联下联

7.有人读完《水浒传》和《西游记》后,写了一副对联,下面是下联,请你拟出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梁山好汉疾恶如仇杀富济贫得人心

8.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析字联”又是对联中的一朵奇葩,变化无穷,妙趣横生。

据说,有两家联姻,男方姓潘,女方姓何,在举行婚礼这天,有客人赠联祝贺:嫁得潘家郎,有水有田方有米;又对下联:娶得何家女,添人添口便添丁。上联以“水、田、米”合成“潘”字,下联以“人、口、丁”合成“何”字,既暗含双方的姓氏,又反映了双方的愿望,幽默诙谐之中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传说,康熙求才若渴,一旦发现,便不拘一格地重用。一天,康熙听说一位和尚很有学问,便请他来宫中下棋。康熙连输三盘,出上联试和尚:“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此联析“岩”“枯”“柴”三字而成,文字连贯。和尚随口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康熙一听,和尚也妙析了三字,对得无懈可击,心中十分高兴,便委以重任。

请你写出和尚对的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把下列对联补充完整。 (1)朝霞映窗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开卷读美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色与灯光辉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晨曦中书声琅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七尺小屋,承载父母殷切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请根据下列内容,拟写一副对联,再加一个四字横批。要求对联能从“形、色、香、味”四个方面概括龙井茶的特点,横批对龙井茶作总的评价。

龙井茶素以“形、色、香、味”俱佳而闻名于海内外。它的色泽并非翠绿,而是嫩绿中略透黄色;悠悠的香气沁人脾胃,有芝兰似的清香;外表扁平光滑,中间宽,两头稍尖,有人说像麻雀的舌头;细细品饮有淡淡的甜味,浓醇可口。

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横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请运用相关知识,把下列短语组合成一副赞颂我国南宋一著名诗人的对联。

池馆重新接草堂 宦游西蜀 烟尘誓扫还金阙 志复中原 诗继少陵 派开南宋 更入清风明月 高吟铁马铜驼

对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面这副对联明显有对得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分别调整上下联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要求。

纵目登阁鸢飞鱼跃千帆竞 览胜抒怀水木清华万类荣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选C 本题考查对联及修辞的运用。对联要求上下联对仗,词性相同,字数相等。题目中和“冬”对应的是“春”,排除A和B,第一段写过年习俗,所以应该选C。

(2)选D 此题直接考查对联的相关知识。对联字数上不固定,不只限于四言和六言,故A项错;对联不必押韵,故B项错;对联不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在丧葬等场合也可使用,故C项错。对联的书写是书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所以D项正确。

2.选A 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偶。对偶,首先要注意词性相对。先分析题干诗句,“墙头”是名词,“头”是对“墙”的补充;“雨”是名词,“细”补充说明了“雨”的状态;“垂”是动词;“纤草”是名词,且“纤”是形容词,说明了“草”的状态。然后分析选项:A项,“水面”对“墙头”,“风回”对“雨细”,“聚”对“垂”,“落花”对“纤草”,意义相称,词性相同,对仗工整;B、C、D三

项中的“数峰无语”“雨来”“蝉曳残声”词性都与题干句不对仗。

3.(示例)清明节:春风重拂地 佳节倍思亲

端午节:拴五色线挂荷包吃粽子度端午 饮雄黄酒去百病赛龙舟过夏日 中秋节:三秋桂子十里荷 一轮明月两地心 4.(示例)纵观千里,横溢才华,独尊韩非法家术

5.解析:这四首都是绝句,都应该符合基本的押韵规则。选项A韵脚是“箫”,与之相配的是第三首诗《寄扬州韩绰判官》,韵脚字“凋”;选项B韵脚是“名”,与之相配的是第二首诗《遣怀》,韵脚字“轻”;选项C韵脚是“如”,与之相配的是第一首《赠别》,韵脚字“初”;选项D韵脚是“枝”,与之相配的是《叹花》,韵脚字“时”。

答案:①C,②B,③A,④D。

6.解析:对联讲究字数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从结构上看:四字短语都是主谓结构,但“芝兰”“桃李”为并列式,“黄牛”“翠柳”为偏正式;三字短语中“千里/绿”“万山/金”结构一样,“春/绣锦”“座/凝香”结构一致。然后依据平仄确定上下联:上联最后一个字多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则应为平声。

答案:新春对联:翠柳迎春千里绿 黄牛耕地万山金 教师办公室对联:桃李满园春绣锦 芝兰绕阶座凝香

7.(示例)西游师徒从善如流降妖除魔应天道 8.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更妙

9.解析:注意满足三点要求:①描述宝黛初会的情景;②用对偶句;③不超过30字。 答案:(示例)娇黛玉一见惊疑似何处见过宝哥哥 痴宝玉初识欣喜如梦里重逢林妹妹

10.(示例)(1)晚灯伴书声;(2)抚琴奏妙音;(3)天籁共琴声奏鸣;(4)月光下琴音泠泠;(5)三更灯火,照亮学子锦绣前程。

11.(示例)形如雀舌色(呈)黄绿,香似芝兰味(觉)甘醇。 四绝佳茗或驰誉海内。

12.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更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13.登阁纵目鸢飞鱼跃千帆竞;览胜抒怀水清木华万类荣。

第五篇:对联的平仄: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又可分为两大类:平声与仄声。现代汉语中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对联要求一联之中平与仄相间,一般是两个音节一转换;上下联之间平与仄相对。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余味。

按现代汉语标调,一声为阴声,音高而平;二声为阳声,音由下往上。(以上为平声)、三声为上声,音由上往下再往上;四声为去声,音由高往下(以上为仄声)。古入声字已消失。 对联平仄口诀:

“平对仄,仄对平,平仄要分清;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诗句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达到“谐和”的音韵效果。这种“交错”包括:

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

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基本格式。它们是:

(一)五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律诗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则。“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避免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办法。

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了解。

第四,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

一、

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

二、

四、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的禁忌。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9 | 评论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平仄押韵范文】相关文章:

平仄和押韵范文05-20

押韵与平仄范文05-22

诗歌平仄对仗押韵07-14

诗歌的押韵与平仄07-14

绝句的平仄押韵规律08-15

平仄表范文05-15

古诗平仄范文05-16

起名平仄范文05-17

平仄查询范文05-17

取名平仄范文05-17

上一篇:女人婚姻范文下一篇:那么爱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