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莺歌柳的音调形态与审美价值

2023-01-12

莺歌柳又叫莺歌柳书、柳书, 俗称脚蹬梆。曾流行于豫北、豫东、鲁西、鲁东及皖北、苏北一带。20世纪初期, 莺歌柳因与河南坠子合流而逐渐消亡, 很多莺歌柳艺人改唱河南坠子。

据相关资料记载, 莺歌柳应由明清中原俗曲演变发展而来。其唱腔音乐结构为板腔变化体, 基本板式为【平板腔】、【节子韵】和【垛子板】等。

莺歌柳艺人以小三弦为主要伴奏乐器, 腿板击节。初期为一人自弹自唱的单档形式, 即一人怀抱三弦、蹬腿板坐唱, 少有表演;后吸收饺子和八角鼓, 发展为一人弹三弦蹬腿板伴奏, 一人打饺子或八角鼓演唱的双档形式;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再创作的曲目《双回门》中, 出现了多个角色共同表演的形式。

莺歌柳的曲目以中篇和短篇为主, 长篇书目较少。目前在《中国曲艺志·河南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河南卷 (上) 》、《河南曲艺音乐集成·资料汇编 (七) 》《河南曲艺音乐集成·资料汇编 (十三) 》等曲艺集成中, 仅记录了五首莺歌柳唱段, 分别是《大实话》、《纺花车走姥娘家》、《煎年糕》、《双回门》和《诸葛亮招亲》。其中, 《诸葛亮招亲》为豫东睢县莺歌柳作品, 与前四首 (均为濮阳及附近地区作品) 风格差异较大。本文中, 笔者主要以豫北的莺歌柳书目为例, 分析豫北莺歌柳的艺术特点。

一、豫北莺歌柳的音调形态

(一) 【平板腔】的音调形态

【平板腔】是莺歌柳唱腔中的常见板式。【平板腔】的总音域大都超过两个八度, 唱腔音域一般为两个八度以内, 例如:在曲目《大实话》中, 伴奏音域为, 唱腔音域为。【平板腔】唱腔部分的调式均为徵调式, 以五正声和变宫构成的六声音阶为主, 偶尔出现或#1等音。伴奏部分的音阶构成与唱腔基本一致。【平板腔】中, 乐句的旋律总体呈下行, 起音大都高于落音, 中间部分的旋律自由起伏、跳度不大。

(二) 【平板腔】的音调形态

【节子韵】的唱腔音域一般不超过十二度, 以六声的徵调式 (加变宫音) 为主, 个别的唱腔中会出现变徵音。【节子韵】的唱腔中, 乐句 (包括乐句中的每个腔节) 的旋律大都呈下行的旋律线条。此外, 很多的上句唱腔中, 乐句结尾常是拖腔, 拖腔的旋律与其前方的旋律形成了特殊的对应关系, 如谱例1:

从谱例中, 我们可以看到, 第九、十小节中的反了复三次, 形成了一定的音乐张力, 后句中的两次以及其后自然地过渡到主音, 很好地解决了之前的音乐紧张感, 形成较强的稳定感。

(三) 【垛子板】的音调形态

【垛子板】的唱腔旋律音域较窄, 大都不超过九度, 调式与【节子韵】和【平板腔】一致, 均为徵调式, 常为加变宫的六声调式。【垛子板】的旋律线起伏不大, 多为六声调式音阶的级进, 偶尔出现四度以内的小跳音程, 几乎无超过四度的大跳音程出现。这样的旋律进行特点与其描述性、叙事性的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上述分析, 豫北莺歌柳的三种主要板式的音调呈现出一些共性, 即:以六声徵调式 (加变宫) 为主;旋律线以下行为主, 旋律发展以平稳进行为主;音域相似, 唱腔部分的音域一般都十二度以内。这样的共性使整个莺歌柳的音乐风格保持统一。

二、豫北莺歌柳的板式结构特点

(一) 【平板腔】的板式结构特点

【平板腔】唱腔多为一字一音, 少部分为一字二音, 乐句结束时常一字多音。乐句字数不定, 常见的有六字句、七字句、八字句、九字句、十字句和十一字句, 其中, 七字句和八字句使用最为频繁。上下句唱词字数可相同, 也不不同。根据演唱内容的不同, 字数安排相对自由, 且上下句大部分情况下不押韵。如“张家学生张家的童, 李家的学生李相公”;“三月里来三月三, 下边有地上边有天”。

完整的【平板腔】唱段一般为五句腔。每个段落均由两对“上下句”构成, 在四句唱腔的某个位置, 常会出现一句小短句。小短句一般占两个小节的长度, 具有过渡性质和提示性质的特点, 如谱例2和谱例3。小短句的位置比较自由, 有时位于一组上下句之间, 有时位于上下句之间。

【平板腔】的乐句以眼起板落为主, 起音大都为衬词, 如“那”、“那个”等。其唱腔结构较为丰富, 基本结构为【上句+下句】+【上句+下句】。在此基础上, 形式变化多样, 常为:第一、上下句之间常加入过门, 两对上下句之间常加入过门;第二、小短句位置自由, 在四个乐句的任意位置出现 (最后一句的句尾除外) ;第三、在一组上下句中, 其中一句常会分为两个腔节, 腔节之间用小过门连接, 但不会出现两个乐句均分为两个腔节的情况。

(二) 【节子韵】的板式结构特点

【节子韵】唱腔以一字一音为主, 腔节末和拖腔部分一字数音。乐句以七字句和八字句为主, 十字句、十二字句也常有出现。上下句常不对称, 可押韵, 亦可不押韵, 根据具体内容而定。乐句常以“哎哇”、“那个”等虚词开始, 以“哼哎”、“哼”、“啊”之类的拖腔结束。

【节子韵】不成组出现, 也不单独构成一个独立的段落, 而是和【平板腔】和【垛子板】的唱腔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唱段。

【节子韵】的乐句大都是眼起板落, 唱腔中的每个乐句, 均分为2—3个小部分 (腔节) , 中间用小过门连接。其中, 最后一部分均为拖腔性质, 且腔节大都为眼起板落。

(三) 【垛子板】的板式结构特点

【垛子板】为没有拖腔的上下句结构乐段, 常由连续的小短句构成 (上句或下句分为两个腔节) 。常见的板式结构为“上句+过门+下句 (腔节1+小过门+腔节2) +小过门+上句 (腔节1+小过门+腔节2) +下句 (腔节1+小过门+腔节2) ···”。一般情况下, 【垛子板】由多组上下句结构的乐段构成, 且开头乐句为不细分的乐句, 其后的乐句大都分为两个腔节。【垛子板】结束后, 常接【节子韵】乐段来结束整个唱段或唱段片段。

【垛子板】唱腔多为一字一音, 且以上下句均为七字句的样式为主, 七字句一般为“4+3”的样式。这使得【垛子板】唱腔显得非常规整。如:

上句:他把饺子包完备,

下句:日落西山到天黑。

上句:两口烧罢辞岁草,

下句:移到上房去安歇。

上句:一更二更三更半;

下句:邻居放炮接新年。

在一段完整的书目中, 三种板式或单独存在 (如《大实话》主要运用【平板腔】) , 或综合出现。综合出现时, 一个唱段常以【节子韵】开始, 中间穿插使用【平板腔】和【垛子板】, 最后以【节子韵】结束。

三、豫北莺歌柳的审美价值

(一) 深远的伦理道德教育意义

豫北莺歌柳以生活琐事、历史故事和传说为主要题材。其中, 很多书目常通过讲故事来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和美德。如《龙三姐拜寿》讲述了知恩图报的龙王报答刘员外的故事;《刘云打母》描写了妻子通过假装摔死自己婴儿的做法劝解丈夫要孝敬老母的故事;《双回门》通过母女之间的对话, 展现了濮阳油田上的工程师以努力工作、报效祖国为荣的故事;等等。

莺歌柳书目中积极的“正能量”为当时的观众树立了良好的道德模范, 使很多没有机会接触正规伦理教育的普通百姓了解了很多中国的传统美德。

(二) 描写手法生动细腻

豫北的莺歌柳, 书目中对人物、事物的描写以细腻、精致、准确见长。通过对人物心理、事件过程细腻的描写, 引领听众渐入佳境, 陶醉其中。《煎年糕》中, 通过对人物动作进行详细的描写来反映“儿媳妇”偷拿年糕后的心理状态:“馋嘴媳妇她会想点, 装模作样她扭扭脸儿, 掀掀袄襟、丐丐裤腰, 热年糕丐到那裤兜内···”;《纺花车走姥娘家》通过对过年场景的细致描写, 准确地表现了“小佳人”想娘家的心情:“他把饺子包完备, 日落西山到天黑。两口烧罢辞岁草, 移到上房去安歇。一更二更三更半;邻居放炮接新年。小佳人儿她听着邻居家放鞭炮, 十里长街去拜节。”

(三) 河南风味浓厚

中国传统音乐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地方风味浓厚, 豫北莺歌柳即使如此。其唱腔、唱词中流露着浓浓的“河南味儿”。首先, 豫北莺歌柳的唱腔音阶为河南典型的调式音阶:五正声和变宫音为主, 变徵音偶尔出现;其次, 书目中的唱词大量使用河南方言, 如:“我里娘啊!”、“紫醭燎” (一大片烫伤) 、“介” (衬词“这”的意思) 、“拾掇” (收拾东西的意思) 、“当节” (正中间的意思) ;等等。这些地方方言和音调的使用, 使得莺歌柳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 贴合了当地群众的语言习惯和审美习惯。

综上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豫北地区莺歌柳的三种主要板式虽各有特点却又风格相似。其稳定、统一的风格, 加之书目中浓厚的河南风味和细腻叙事的品质等, 共同造就了莺歌柳在当地曾产生较大影响力、深受人们喜爱的事实。同时, 书目中的教育意义, 使其具备了更高一层次的社会意义。因此, 虽然莺歌柳这一曲种已然消失, 但是其中蕴含的优秀品质对河南坠子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仍以另一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摘要:莺歌柳曾是河南省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之一, 深受人们的喜爱, 与河南坠子合流后, 逐渐消亡。莺歌柳在豫北主要流行在濮阳及其周边地区。其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 调式统一、旋律动人、地方色彩浓厚, 且很多书目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 对豫北地区留存下来的莺歌柳艺术特点进行研究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豫北莺歌柳,音调形态,板式结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曲艺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河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河南卷 (上) [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 1996:453.[1]《中国曲艺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河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河南卷 (上) [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 1996:453.

[2] 中国曲艺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 《中国曲艺志·河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河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 1995:14.[2]中国曲艺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 《中国曲艺志·河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志·河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 1995:14.

[3] 张平.春色无悔“莺歌柳”[J].东方艺术, 1994, (06) :21.[3]张平.春色无悔“莺歌柳”[J].东方艺术, 1994, (06) :21.

上一篇:高职冷链物流实训课程设置探究下一篇:平面视觉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