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汽车产业集群

2022-09-13

第一篇:重庆市汽车产业集群

亟待解决四大谜题 关注汽车产业集群总结篇

2003-10-13 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产业集群势在必行。因此,《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特别推出“关注汽车产业集群”系列报道,详细探讨我国几大区域汽车工业的发展前景。今日,本报推出这组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篇“总结篇”,对我国未来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的几个核心问题进行探讨与归纳,也是对前5篇报道中涉及问题的一个全面总结

●中国最终会形成几个汽车产业集群?

●中国出现成熟的汽车产业集群还要多长时间?

●政府与市场在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中该如何分工?

●形成汽车产业集群亟须弥补哪些缺陷?

从8月29日开始,本报连续推出了“关注汽车产业集群”系列报道:8月29日,推出第一篇“东北篇”;9月5日,推出第二篇“西部篇”;9月12日,推出第三篇“长三角篇”;9月19日,推出第四篇“京津篇”;9月26日,推出第五篇“珠三角篇”。

在这5篇文章中,本报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出发,对目前我国汽车工业中产量最大、最集中的四大区域:东北三省、湖北与重庆、上海与江苏、北京与天津,以及近年来迅速崛起的以广州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的汽车工业的集群趋势,采访有关专家,搜集相关资料,对这些区域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的条件、前景、途径等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报道。今日,本报推出这组系列报道的最后一篇“总结篇”,对我国未来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的几个核心问题进行探讨与归纳,也是对前5篇报道中涉及问题的一个全面总结。

当代的国际经济竞争是产业集群的竞争。地方产业集群不仅构成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空间构架,还常常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竞争力之所在。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是世界汽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这更多的是从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汽车市场角度而言,从产业竞争力的角度而言,我国汽车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仍然上不了台面。

“我国要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变,提升竞争力,产业集群势在必行。”——这是本报此前5篇报道中始终贯穿着的一个主题。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这一点,而汽车生产集中的几大区域也都正朝这个方向努力。

中国需要几个汽车集群

说到汽车产业集群,美国底特律是全世界最典范的蓝本,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集团全部聚集于此。与美国每年数千万辆的汽车产量相比,我国2002年才突破300万辆的年产量,实在有些小巫见大巫。但我们汽车企业的数量,搞汽车工业的城市的数量,却大大超越了美国。

过去我们有个提法,叫“三大六小”,随着近些年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企业数量更大大超越了这个范畴。根据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目前81家汽车生产企业,分布在全国22个省市区。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家袁钢明总结道:“现在如果以中心城市来算的话,中国起码有10个产业集群。从广州到浙江、河南、海南、广州、云南、贵州、四川、陕西、山东、天津、北京、沈阳与长春,这一共有多少个?汽车诸侯都在相互竞争,呈现很分散的态势。”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发展汽车产业集群,我国究竟需要多少个,最终能够形成多少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专家钱平凡、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专家赵英、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在接受本报采访时,一致认为,由于我国地域广阔,而且地区之间发展十分不平衡,对汽车产品的需求差异性极大,因此,我国发展汽车产业集群,必然是“多中心”的。

东北三省有我国最大的汽车企业一汽集团,此外,还有华晨、哈飞等重量级企业;上海既有全国最大的轿车生产企业上汽集团,又背靠通用、大众两大跨国公司,同时与江浙一带又可形成紧密合作;在珠三角,本田、日产、丰田逐群而居广州,一个颇具有底特律味道的汽车产业集群假以时日,必将出现;重庆有上百家的汽车相关厂家,从最小的零部件到最精密的零部件都有,它本身又有机械制造和大型兵工厂的基础。这些地区,应该说都具备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的潜力与现实条件。

此外,京津地区后劲十足,融合将是大势所趋。以丰田为龙头,天津汽车产业群配套能力不断增强。丰田项目以商招商效应日趋明显,7月又有包括亚进汽车门锁、安赛冲压、丰田工机汽车部件在内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韩、日汽车配套企业落户,使汽车产业群配套能力不断增强。

京津冀地区既有资源优势,又有便捷的交通网络,建立紧密的经济联系是必然趋势。北京现代的人士表示,尽管目前北京现代与天津的汽车产业还没有形成产业链对接,但随着丰田在天津扩大投资规模和北京汽车工业的振兴,许多新项目将建在京津高速公路旁边,今后北京与天津必然会形成一个汽车产业带。天津设有中国优秀的汽车研究机构,可为北京现代与天津未来的合作提供平台。

在武汉,三大跨国汽车企业密集布局,汽车产业集群的出现令人期待。近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汽车产业分析报告显示:到2007年,开发区汽车年产量可达60万辆,产值842亿元,加上汽车零部件行业贡献160亿元,汽车产业总产值将突破1000亿元,为目前5倍。

开发区介绍,今年世界三大汽车企业——法国PSA集团、日产、本田会师沌口,吹响了武汉汽车产业的冲锋号角。跨国汽车企业如此密集布局一地,全国少见。9月28日,有中国“二汽”之称的东风汽车公司总部新址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基,东风的到来将在未来大大提升武汉在全国汽车工业中的地位,并可成为未来武汉汽车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

美国资深咨询公司高盛公司分析,到2006年,跨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轿车市场的新增产能约150万辆。刨除神龙公司目前11万辆年产能力,开发区新增的50万辆汽车产量可“三分天下”,形成中国汽车市场的“武汉集群”。

形成集群还要多久

形成产业集群至少可获得三大优势:首先,集群加强专业化。集群经济对专业化的加强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个层次是整个集群对一个产业的专注。这样才能把这个产业做出品牌,做出最好的质量和最低的价格来;另一个层次是集群内企业间出于分工协作的需要而对生产链细分下的专业。

其次,集群降低成本。在专业化分工合作的基础上,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最有益于提高效率的特点在于,它用市场交易关系取代了内部管理关系。它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被单拎出来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使得每一个环节的生产和经营都是根据效率和经济原则而非其他关系进行广泛的分工与协作,最终使交易成本最小化。而且,集群内的交易费用比大公司内部的垂直融合更有效率,因为通过外包或者由集群内不同独立企业进行分工协作,可以得到更低的价格与更高的效率。

第三,集群利于创新。创新常常来自国家或集群内部企业间的互动中,因为在产业群中,新工艺、新技术能够迅速传播,新思想、新观念易于被接受,使创新费用降低。这正如一位创新理论的先驱所说:“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并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地分布,而是相反,它们趋于集群,或者说成簇地发生。”

在发达的国家中,一个产业集群经过10年的发展可以趋于成熟。袁钢明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我国出现成熟的汽车产业集群“用不了多久,至多10年”。

从理论上分析,中国具备了成为汽车生产大国的条件:一是已经奠定了发展汽车工业的基础;二是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需求,三是可以利用市场换取跨国公司的资金和技术投入,缩小与汽车工业先进的大国之间的差距。

竞争的激烈也使各地区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的迫切感空前强烈,应该说,今年上半年我国汽车工业统计数据中所表现出的生产集中趋势,给发展产业集群开了个好头。10年后,我国汽车年产量有可能突破千万辆,而10年的时间,对于我国一些很有潜力与现实条件的城市来说,发展出成熟的汽车产业集群,应该并非难事。

政府、市场如何分工

钱平凡在与本报记者座谈时指出,产业集群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战略方式,意味着它不需要消极地等待自发形成,而是可以有意识、有目标的“自上而下”地培育出来。尤其是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我国要发展汽车产业集群,不可能完全凭借市场的自然发育,政府必须进行必要的参与和扶持。

但袁钢明却并不同意这种提法,他认为政府不应该参与其中,而应该致力于“企业做不到而独有政府能够做到的事情”,如提供服务(比如全方位的准确信息)、创造适合于产业发展的经济环境。袁钢明指出,多年来国家一直大力扶持的“三大集团”,垄断地位仍未形成,将来有被其他集团取代的可能。

归结起来,这个分歧的焦点在于:在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市场与政府应各自发挥怎样的作用?

据悉,产业集群的形成方式有多种,一是通过关键性企业的衍生、裂变与被模仿而逐步形成;二是通过对大企业的拆分,将原有的内部交易转化为市场交易,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个产业集群;三是根据产业集群的战略规模,出台一些鼓励性的政策与措施,吸引投资者前来创办相关企业,或直接迁移进一些需要的企业,从而较快地形成一个产业集群等等。

钱平凡认为,我国在一些大汽车企业附近采用综合性方式发展比较合理。具体来说,一是在一些特大型企业周围,结合一些国有企业转制与改革的方案,利用精干主业与分离“企业办社会”的方式,将一些“大而全”的国有特大型汽车企业的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资产租赁等方式转制,就近形成一个外部市场配套群体;二是对原有零配件供应商,通过一些扶持政策与措施,将它们尽可能地迁移到集群中,对于那些迁移确有困难的配套商,要求它们的新增投资必须落入集群中;三是通过业务扶持的方式,吸引新的投资者进入集群内投资;四是鼓励原有企业内的职工离开本企业,在集群内创业等等。

为此他建议,汽车行业协会应该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与业内人士,对我国汽车产业集群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选定几个汽车产业集群地,并协助当地政府、汽车企业、相关机构共同制订汽车产业集群的战略远景与发展规划。当地政府应该根据本地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划,提供基础设施完备的工业园区,制定吸引投资的一些优惠政策,优化制度,美化环境,强化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企业形成良性竞合关系,实施整合营销,通过产业集群内各行动主体的共同参与,树立产业集群的地域品牌。

以市场形成为主,政府积极参与其中,这应该是目前我国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的最佳途径。

亟须弥补哪些缺陷

在发展汽车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我们汽车产业链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亟须弥补。

据一家北京媒体报道,中韩合资的北京现代汽车及中日合资的天津汽车生产基地相距只有100多公里,但二者之间未有产业联动。为何京津冀地区形不成长三角、珠三角那样紧密的产业链?有关专家认为,京津冀地区既缺乏像长三角那样的政府全力推动,又缺乏像珠三角那样的市场发育程度。京津冀地区尤其是京津两市缺乏协调,更多考虑自身发展规划。

专家认为,京津冀要培养产业链,政府起码要研究三个问题:一是本地区有哪些产业链缺失需要补充;二是怎样加强链条的薄弱环节;三是如何整合既有产业链。

京津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钱平凡所言,政府与中介机构在产业集群形成中未尽其能。产业集群之所以有集群效应,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政府与中介机构的积极参与。在产业集群中,政府不仅要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而且要促使市场更为有效,以便集群内的专业化程度更高。由于我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对产业集群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意识不到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政府所应发挥的作用,尤其是不知道如何发挥作用,致使一些重要的作用没有发挥。

他举例说,如诚信是产业集群得以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诚信的产业集群中假冒伪劣产品遍地、欺诈行为盛行,这样的产业集群只能是短命的。

另外,行业协会是产业集群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众多规模较小的企业是通过协会而能联成一个整体。我国很多产业集群中没有协会,或是存在一些官方派出机构的协会,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如欧盟指控欧洲市场上来自温州的防风打火机是倾销行为,并要求销往欧洲市场的温州防风打火机加设安全锁装置。此指控与要求会导致温州防风打火机产业集群遭受灭顶之灾,但该产业集群却没有协会来处理此事,而是几家企业被迫赴欧去应对。 作者:晏成 来源:经济参考报-汽车周刊

第二篇: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竞争力发展趋势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汽车零部件企业要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方向,企业可以在市场机制的约束和刺激下,通过优势互补设法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也可以通过联合、重组等形式,强强联合从而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1-2016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行业领先企业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1. 系统集群。从国外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经验来看,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应走系统集群之路。系统集群是指产业链条覆盖整个产业链,实现上下游无缝对接,中间无空缺,从原材料、零部件、设备制造、联合加工到组装出厂,集群内部分工配套,形成一个区域集合[3]。为此,需要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其中,推动区域内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完善区域服务功能; 集群内的企业要提高自身的专业化程度及生产能力,创新管理模式; 要加强汽车零部件企业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构建社会性的公共研发平台,加快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研发体系,提升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

2. 注重产业环境建设。地方政府在建设产业集群时,需充分考虑当地是否具备条件,因地制宜,理性的投资商非常重视产业环境能否给企业带来持久的发展优势。产业集群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部分,具体包括区域基础设施、载体服务功能、产业环境、政策环境、人力资源服务环境、法制及人文服务环境等。改善产业集群区域的硬环境可以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优化产业集群区域的软环境可以为产业集群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地方政府可以通过有计划地打造优良的汽车产业配套条件,吸引优秀的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和服务企业进入产业集群内,从而带动本地区相关配套企业的发展。

3. 合理布局规划产业园区。汽车产业链冗长而复杂,一辆整车的零部件供应和装配至少要经过二三级配套。制定科学合理的园区发展规划,可以促进该区的产业布局与地方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 另外,通过整合、优化、提升产业在工业园区的集聚度,可使园区发展与产业集群发展相衔接[4]。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规划可以考虑以就近的大型整车企业为龙头,实现产业园区单一供应。就近规划产业圈之后,零部件产业链各单位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物流费用,同时为各企业间资源共享实现规模效益提供了可能。另外,在一个完整的集群内部,政府的审批、行政监管、公共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的成本也会因为规模效益的出现而大幅下降。

4. 优化零部件产业结构。中国在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提到,将对“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化”,国家为此还将在今后三年出资100 亿元作为汽车企业

技术改造与技术提升的专项资金。为此,地方政府可以积极引导产业集群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以带动企业品牌战略的实施; 或者引导关联企业和社会资源向骨干企业集聚,延长产业链、培育骨干企业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我们的汽车零部件企业要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方向,企业可以在市场机制的约束和刺激下,通过优势互补设法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也可以通过联合、重组等形式,强强联合从而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培育、形成一批不仅具有自行系统开发能力,又有良好模块化配套能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集团,从而推动整车与汽车零部件产业密切联系、高度相关的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科学构建一个区域性相对完整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体系[5]。

5. 支持海外并购。自金融危机以来,出现了京西重工并购德尔福、吉利汽车收购澳大利亚变速箱企业DSI、万向集团收购美国DS 汽车转向轴业务、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日兴电机工业株式会社79. 13% 的股权,以及中国北京太平洋世纪汽车系统有限公司收购美国通用汽车NEXTEER全球转向与传动业务等海外并购案。零部件企业收购海外企业,可以获取对方的管理理念和核心技术,以及部分自主知识产权。整合国外先进企业的资源又将有助于提速我国零部件行业的技术积累,有助于汽车自主零部件体系的建设,从而打破跨国公司的垄断,获得产业链中的高利润。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出现的必然现象,要促进国内汽车零部件业的良性发展,产业集群是必然趋势。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依靠产业集群,可以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提高技术含量和水平,带动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集群的聚集,形成更为强劲的竞争优势,从而缩短与国外企业的距离,提升其国际竞争优势。此外,各地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发展要靠整个国家及各地区整车企业的发展来带动,所以要依据实际情况,合理布局发展规划。这样零部件行业才能更好地发展,产业集群的效应才能发挥到最大。

第三篇: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之四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

三门峡市打造五大千亿元产业集群之四

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提速驶入“快车道”

转型发展的新突破

7月11日,在陕县河南骏通车辆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十几辆自卸车排队守候在生产流水线旁,等待进入工位完成工序。厂房里的机鸣声、敲击声、电焊声,声声入耳,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停车场上,矿山劲霸等系列产品排成汽车阵,蔚为壮观;公司汽车主题公园项目正待时启动。

在市区,三门峡速达电动汽车科技公司项目建设正加快推进,生产厂区初显轮廓。7月4日,3辆全新设计开发的纯电动汽车正式下线;7月底,第二批4辆试验样车交付试车运行。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把以汽车及零部件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培育成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三门峡打造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国内知名的专用车及纯电动汽车制造基地,建设国内知名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一个令人瞩目的汽车及零部件装备产业已驶入发展“快车道”。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支撑的战略性产业,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核心产业。

我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跳出资源“陷阱”,建设生态、环保、绿色的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标志着三门峡在实施“四大一高”战略,特别是推进“一高两化”,加快转型发展方面实现了新突破。

- 1 -

近年,市委、市政府把以汽车及零部件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作为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而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接续替代产业,集中要素资源予以扶持,为加快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装备制造业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发展最快、创新能力最强和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特别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骏通公司已成为中西部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汽车装备民营生产企业,汽车单产跃居全国首位,拥有年产分别达到1万辆的自卸车、半挂车、罐式车生产线各1条,年产2万辆的节能型矿山运输车生产线即将建成投产,其产品远销山西、陕西等全国近30个省区,并批量出口中亚、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该公司销售专用车1.5万台,销售收入12亿元;汽车出口1487辆,货值近7000万美元。

作为我市汽车及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千亿元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骏通公司远景规划令人振奋。加快推进年产各1万辆的起重举升类专用车、多轮驱动专用车、环卫作业类专用车等项目,规划项目面积3至5平方公里,着力打造产能10万辆、产值350亿元、带动就业1.5万人、实现税收30亿元以上的专用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园;引进英国多轮驱动高新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占地600亩的汽车起动机项目正在施工,2014年投入大规模生产;作为陕县汽车产业园的“龙头”,骏通公司正在计划建设汽车主题公园,即一座汽车城3 -

械公司、亿龙机械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使我市初步形成了以专用汽车、纯电动汽车、轿车轮毂、化工机械等产品为主的产业基础。

2012年,我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同比增长23%;实现工业增加值40.36亿元,同比增长21.2%。其中,汽车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7亿元,同比增长22.6%;实现增加值6.1亿元,同比增长29.4%,以汽车及零部件为主的装备制造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产业调整优化的引领者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就业和消费能力强。汽车行业能否率先转型升级,拉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既考验着三门峡人的智慧,又是三门峡人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我市深入实施“四大一高”战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紧紧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突出“高端化、集群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坚持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重点项目为抓手,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壮大产业规模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为主线,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专用汽车“一重一轻”两大类汽车产品以及化工机械、精密量仪、水工机械等专业设备,着力提升零部件产业配套能力,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新格局。

- 4 -

只有自主创新,才能促进转型发展,推动汽车产业的发展。

打造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我市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规模扩张”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以整带零”与“以零促整”相结合,引导企业逐步由依赖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积极研发先进适用、高附加值的主机产品和核心基础零部件,支持我市技术成熟、有竞争优势的产能向区外扩张,推动装备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广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促进产业升级。通过发展纯电动汽车整车和吸引专用汽车整车落户我市,带动相关零部件产业发展;通过发展汽车及零部件,形成本地配套优势和整车制造成本优势,促进整车发展。同时,大力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产业,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带动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并围绕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引进零部件企业,吸引整车企业进驻我市,形成整车与零部件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每一个园区都将成为一个经济支撑点,形成关联性,集聚合力,集群化发展。三门峡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依托速达公司等,以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主导产业,发展纯电动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陕县专用汽车产业园以骏通公司为龙头,积极引进整车生产企业及专用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发展专用汽车及其配套产业;三门峡产业集聚区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高档铝合金轿车轮毂、缸体、 - 5 -

农机等产品;湖滨机电制造专业园区重点发展精密量仪、干燥设备、织针及制针设备等专用设备制造业。这几个园区辐射全市,又相互关联,形成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这一产业集群必将成为带动和支撑我市转型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之一。

到2015年,初步形成5至8家主业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一批特色装备制造产品群,全市专用汽车综合产能达到8万辆、产销5万辆以上;突破纯电动汽车的关键零部件技术,构建完整的产业链,纯电动汽车产能达到5万辆、产销2万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进一步巩固和增强检测量仪行业在国内生产基地的地位,扩大和提高大型化工机械压力容器、大型电站设备、水工设备行业优势,再造数控机床在行业内的优势,力争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超500亿元,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到2020年,规划重点项目77个,总投资336亿元,全部建成达产后可新增销售收入1031亿元、利税149亿元,使我市以汽车及零部件为主的装备制造业集群总销售收入达到1181亿元。

利用已经形成的发展基础,抢抓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大好机遇,吸引更多的项目入驻,三门峡打造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业千亿元产业集群的目标一定能变成现实。汇聚发展合力,凝聚美好愿景,三门峡汽车产业正阔步迈入发展新时代。

- 6 -

第四篇:产业集群发展

一、集中一集聚一集群

(一) 集中

在集群发展的起始阶段——集中过程中,产业园区的政策环境要素和设施配套要素是吸引园外企业入驻的最大原因。

在此阶段,园内企业因为地理上的集中而形成了有别于分散的单个企业的生产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即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优势和基于议价能力提升的成本优势。但是,由于集中仅仅是整个集群过程的最初状态,初步地表现出集群的地理集中性特点,产业关联及其薄弱,不能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协作和产业链关系,产业层面的集群优势几乎为零。同时园区企业对地域的嵌入性和依附性不强。

因此,处于集中阶段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利用空间上集中的已基本形成了园区经济总量上的规模,赋予了集群企业一定的竞争优势,但难以较好发挥集群的外部规模效应。

(二)集聚

产业园区由集中而集聚的提升,是产业园区向集群方向发展的中间阶段,在此提升过程中,园区企业依托的主要是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市场规范和服务配套要素,四者构成了园区企业向某一产业集聚的基本条件。由此,在具备了上述四大要素的企业集中的园区中,产业具备了明显的行业特征,产业园区的发展指向了特定的产业,从而形成集聚。

此时,产业园区的竞争优势逐步扩大;生产效率优势一方面表现为基于资源共享的效率提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专业分工引起的效率提升;产业园区内的产业协作增强,企业间的合作规模扩大,使得成本优势覆盖了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部分。

(三)集群

集群是产业园区的发展方向,而集群形成的基本要件除了上述两阶段的要素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环境、集群特色、产业配套及创新企业家群体四大要素。

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中,例如中关村、硅谷、新竹等,都具备了地理集中性、根植性、柔性精专、合作网络性、创新性、自组织性等特征,创新体系逐步形成,产业园区的发展进入新的层次。同时,产业园区也不再是集中于集聚状态下的“松脚型”的产业园区,而是嵌入本地社会文化中的园区集群。

二、辐射接受中心一向内辐射中心一向外辐射中心

(一)辐射接受中心

在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层次上,园区进入集群发展阶段,相对集聚,辐射接受中心的产业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产业,显示出较好的产业链效应和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但是,辐射接受中心往往只实现了产业园区的生产加工功能,园区功能相对简单,其竞争力的提升相对而言是被动的,有赖于外部技术的流入。

因此,此类园区具备一定的集群优势与产业竞争力,但产业升级与竞争力提升主要依靠接受外部产业辐射。

(二)向内辐射中心

辐射接受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将超越生产加工的简单功能,而跃升到向内辐射中心的层次。在此阶段,产业园区的优势产业形成了面向集群内部辐射作用,即优势产业中的具备了较高的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等各方面实力的龙头企业,首先产生了寻找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的意识,并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扩张,从而对园区集群内部相对弱小的企业发挥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带动整个集群共同提升竞争力。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充分扩大到整个地域范围,区域品牌逐步形成,区域创新功能得到发挥,集群在当地的根植性也有所增强。

(三)向外辐射中心

向外辐射中心具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和技术输出效应,是所属行业的品牌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它不仅对园内企业有辐射力,使集群整体呈上升式发展,同时对于同行业的园外企业都有极强的示范效应和辐射力,使大批的外部企业成为其代工生产企业,甚至使外部企业形成专门的集群为其提供配套支持。

分散的企业由集中而集聚而集群,产业园区的集群由辐射接受中心而向内辐射中心而向外辐射中心,这就是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逻辑轨迹。

第五篇: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什么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的空间区域内,企业集中在同一产业,在相关机构的支持下互相之间既合作也竞争的一种生产组织方式或企业制度。例如我省西樵的纺织、古镇的灯饰、石龙的电子等。产业集群是广东经济的特色,也是形成广东的竞争优势、推动广东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的生产组织方式和企业制度。广东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如何

我省初期产业聚集主要发生在镇域范围,呈现“一镇一品”的格局,镇政府是推动产业聚集的重要行动主体。广东的一些专家学者将这种产业集群的形态称之为“专业镇”。省科技厅在一些专家学者的协助下率先以技术创新为切入点,通过建立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试点推动专业镇的发展,并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打下基础。

随着产业聚集的发展,一些企业在专业镇的周边落户,产业逐步超出镇域范围。同时出现了跨镇域的分工格局,例如顺德乐从以家具销售为主,龙江以家具生产闻名,伦教以木工机械见长,形成跨镇域的生产链条。也有相同或相似的产业集群重复产生的现象,例如在汕头市的16个产业集群中,有4个与服装有关,分属4个不同的区县。在这种情况下,镇之间相互竞争,重复建设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的综合利用。再以专业镇指称这种产业聚集现象已不合时宜,以没有行政管辖范围指向的产业集群来概括产业聚集的现象比较合适。

产业集群升级有哪些模式

产业集群升级是指通过创新实现集群整体附加值的提高和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竞争力的增强,升级有4种形态。一是流程升级:通过重组生产系统或引入高级技术使投入产出更有效;二是产品升级:通过转向更高端生产线增加产品单位价值;三是功能升级:进入价值链的较佳环节,如从单纯生产进入研发和营销,或者沿着基本加工→贴牌生产→自主设计制造→自有品牌制造的方向提升;四是部门升级:将从一个领域获得能力应用到新领域或进入新的全球价值链。例如从电视机产业转向计算机产业。

我省大多数的产业集群还处于发展阶段,部门升级的时机尚未成熟,但是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已经开始并有成功的经验。例如枫溪企业在政府的支持鼓励下,将传统烧煤的窑炉改造为石油气窑炉,推广低温快烧的工艺,不但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提高了陶瓷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我省目前着力推进的区域国际品牌试点工作实际也是实现功能升级的举措。

广东产业集群升级路径是什么

结合我省实际,实现产业集群升级可在四条路径上迈进。

首先是技术创新能力提高。根据我们的研究,我省推进产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西樵为典型的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建构市场化运作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模式;二是以枫溪为典型的政府投入少量资金激励、扶持大企业创办工程研究中心。两者各有利弊。

其次是产业组织优化。我省一些产业集群虽然产业聚集程度较高,配套也较齐全,但是许多企业“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缺乏紧密分工合作,专业化程度不高。如何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营造共赢的分工合作的制度环境,使无机聚集走向有机合作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必经途径。

再次是相关制度、政策的调整。早年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是镇政府,由于行政分割,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使产业集群零散化,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空间布局的合理调整。现在在省政府领导下,成立由省经贸委等十多个部门组成的“省促进产业集群发展联席会议”,负责指导和协调全省产业集群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这是制度调整的重要举措。

最后是社会资本的积累和提升。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积累和提升需要扶持行业协会的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服务、沟通、自律的功能。我省的产业集群行业协会已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例如大涌红木家具协会通过要求运输公司交押金,解决本地企业的运输风险问题。平洲玉石协会通过建立石玉拍卖制度,解决会员的交易成本和风险问题。

上一篇:中秋节国旗下演讲稿下一篇:装配式施工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