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学习心得

2022-08-22

第一篇:情境教学法学习心得

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学习心得

张艳梅

最近学习了李吉林老师创立的情境教学法,学习心得如下:

情境就是具体的场合、景象或境地。构成情境内容的,无论是人是物,是造化天然的,还是认为创设的,都是具体存在的,都是可以感知的对象。这些对象,或者用眼可以看到,用耳可以听到,用手可以触摸到,或者用多种感官可以同时感知到,可见形象性是情境教学的首要特征。

语文教材给情境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形象因素,为情境教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提供的形象因素大体可以分为三类:①人物形象。“文学是人学”,教材中文学作品占了70%以上。一套语文教材犹如从古到今各种人物艺术形象的画廊,这些形象各具特点,栩栩如生。②具体形象。语文教材在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了人们赖以生活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些自然景物形象对指导学生认识生活,提高观察能力,陶冶感情,净化心灵,都是大有裨益的。③事物形象。语文教材中记叙、说明、议论的文章,必然牵涉到具体的事物,这些事物构成了一种特殊的“人化自然”的形象,体现人类改造世界的无穷威力,揭示了人类文明进化的程度。这些形象对学生具有增志益智的作用,能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激励他们做创建人类文明的主人。

情境教学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教学需要出发,创设教学情境,做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在情境中”。这就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并存,同时发挥作用,实现情知对称。语文情境教学情感性是关键。知识的传递不应该是冷冰冰的,冷冰冰的知识、冷冰冰的思想,学生是不会接受的,即使强制接受,也是暂时的。知识的传递伴随着浓烈的感情,才能达于学生的心胸。也只有饱和“感情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我们提倡情境教学,是在批判旧学校对学生冷酷无情的基础上,主张情感教学,归还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感情,让教学充满爱,让教学对象在爱中学习,在爱中茁壮成长,实践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爱满天下”。

情境教学又叫暗示教学。保加利亚情境教学的倡导者洛扎诺夫认为,情境对人的心理具有明显的暗示作用。情境教学中的智能暗示是一种认知暗示。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与情景之间发生种种信息交流,能极大的开发人的潜力,使人茅塞顿开,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顿悟,似有聪慧之神启开心扉,记忆的仓库打开了,联想的脉络疏通了,想象力张开翅膀腾飞„„到了“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情境教学,除了有条件把学生带到实体的场景中亲身体验外,如指导学生命题作文《春天在哪里》,把学生大自然中去找春、访春。因为教材中的人物、事物、景物、事件等,实在是不能一一搬到教室,而且没有这个必要,所以情境教学谋求意象相似性,即教学情境与教材所规定的情境在意象上相似。

第二篇:《应对教学情境的教学智慧》学习有感

从教二十余年,自己感觉课堂教学水平一般,没有特别精彩之处,也从来没有跻身于市级优秀课的行列。我思考再三,感觉我所欠缺的很多。因此我选择了《应对教学情境的教学实践智慧》这一门的学习。这次学习给我带来了深深的震撼、惊喜和激动。让我深深体会到这些教师深厚的知识底蕴和独具慧眼,以及他们处理课堂“意外”时的睿智。

虽然这两节课的片段都是语文课,貌似数学课堂的“意外”不如语文课的发生频率高,辐射面宽,但孩子们的好奇、好动、好问、好表现的天性是不变的。他们会无所顾忌地自己想到的说出来。这就引发了课堂“意外”。每一次意外的发生都是对我们教师素养和机智的考验。

我们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功底,时刻准备迎接“意外”。采取积极的态度,顺着学生的思维,果断改变自己课前的备课方案,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的机会,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合作交流,获得比老师课前设计内容要精彩的多的教学效果。当然,有时孩子的思想也会发生偏差,就如《课堂中“别样的声音”》中孩子们对“好色”一词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因势利导,让孩子们产生正确的认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力争做到“世事洞明皆学问,用心方能长知识。厚积薄发炼内力,睿智应对意外生,课堂精彩接连呈。”

第三篇:巧设教学情境 快乐学习英语

语言学家克鲁姆说过:“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创造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来优化教学效果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参与,唤醒学生的各种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语言材料与实际生活的结合点,充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去感知所学语言,体验语言的意义和交际功能。如何更好的创设真实、自然、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情境,以便给学生提供接触英语和运用英语进行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使课堂成效凸显呢?

一、情境创设生活性

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会使学生有主人翁的感觉,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所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有可能实现的情境至关重要。

【案例】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 7 At a snack bar B部分时,待学完pies, hamburgers, sweets, biscuits, noodles, chocolate,tea,coffee,juice,milk 等单词后,在教室一角的墙上贴上了代表这些食物的卡片,把教室的一角布置成“饭馆”,并让学生分别扮演服务员和顾客,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对话练习。

【分析】

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富有真实感,还有极大的生活性,既活用了所学的单词和对话,又贴近学生生活。这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很容易被调动起来,教学的效率自然也就高了。

【反思】

最优化教学时教学活动的理想目标,良好的情境创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是教学过程受到教师、学生、媒体等许多因素影响,创设情境毕竟只是进行教学的一种手段。因此,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

观现实,所创设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实性和现实意义,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情境创设真实性

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上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要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还要考虑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情境,创设适合不同学生特征的情境,从而完成语言知识的意义建构。

【案例】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2 More Exercise对副词比较级的教学: T:We had a sports meeting last month. What sports did we have? Ss:Running race,long jump, high jump„

T:In our class,who took part in the running race/jump high„? Ss:„(参赛人员姓名)

T:Who ran faster/jumped higher„?Can you guess?

Ss:(对同学的参赛情况进行猜测、描述)„ran faster/jumped higher„ T:出示学校运动会中本班运动员的成绩单,请学生用英语描述。

【反思】

小学生由于认知、心理、年龄等原因,的确需要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但“生动”、“有趣”并不是有效情境的唯一标准,关键点是这些情境是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只要是基于学生实际、有助于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英语的情境,就是有效的课堂情境。

三、情境创设童趣性

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课堂活动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情作为情境的载体,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交际氛围。

【案例】

在执教《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6 Whose gloves?时,以学生熟悉和喜爱的

童话故事《灰姑娘》为背景,让学生“帮助灰姑娘挑选合适的服装去参加舞会”。在挑选衣服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句型“Look at my„ It’s so„ Try this one on.”等谈论服装;在试穿衣服的过程中,学生运用了句型“It’s big/small/long/short.”等对衣服进行评论。最后,学生还灵活地使用本课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对话表演。

【反思】

《灰姑娘》这一童话故事富有童趣,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将经典的童话故事作为课堂活动的主线,很巧妙地将本课的知识点串联了起来,使词汇和句型教学不在孤单。学生对灰姑娘的遭遇都很同情,因而他们对帮助灰姑娘挑选衣服的任务十分关心,在学习时表现出了极大地热情。当他们完成任务的时候,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并且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英语教学中给学生营造一种生活化的氛围,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他们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我通过创设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导入教学内容,使句型在语言环境中富有了生命力,也使新知的呈现一气呵成。这种情境的设计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与他们产生共鸣,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英语课堂上真实地感受英语,轻松地学习英语,使英语教学真正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总之,我们必须明确,课堂情境必须为英语教学服务,要讲究有效性。课堂情境要做到朴实、实用,要从教学条件水平、学生实际操作性等方面去考虑,要注意每一个情境要有助于学生学习,要重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并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要善于多途径、多形式创设情境,善于将课堂预设与生成有效结合,使课堂教学实现真实、自然和高效。

第四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情境创设微探究

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学习情境设计常见问题与解决对策

厦门市湖滨中学 郑银叶

摘要: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新课程的教学设计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创设有声有色的学习情境已经是语文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但学习情境的创设也存在不少问题,导致了情境与目标分离的现象。分析问题所在探讨有效的学习情境如何创设的对策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学习情境,类型,存在问题,方法,对策。

高中新课程实验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特别重视学习情境的设计,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设备的普遍使用,大部分的城市中学的课堂已经全部配备多媒体设备。于是,在语文课阅读课公开课教学研讨中,大部分的教学设计会使用多媒体的音频视频作为学习情境创设的重要环节。音频视频确实让课堂有声有色起来,但这些设计是否是必要的、有效的,和实际的学习任务有没有直接的关系,会不会影响课堂主要学习目标的达成,值得我们好好思考。

笔者所在的地区四个语文学科公开课课例(《伶官传序》、《出师表》、《雪》、《再别康桥》)很典型,它基本上可以代表语文阅读教学创设学习情境的最普遍做法,本文想借这些课例来分析学习情境创设的问题。

一、学习情境创设五种类型

1、用老师的真实的经历、下水作文创设真实的有吸引力的情境。比如《伶官传序》课里老师用了自己的滁州游记来引入课文。

2、采用和教材内容有关的音乐,渲染课堂氛围。比如课例里的《雪》,采用彭丽媛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引入就是这个类型。

3、从作家生平材料入手,知人论世,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进一步深化。这个类型使用非常普遍,几乎是所有的老师,所有的课文大多采用这种方式。当然这是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的表现,文如其人,文以载道,所以要通过对作者生平的分析来促进对作品的理解。比如《雪》的鲁迅生平的介绍,《伶官传序》里欧阳修的生平。

4、选择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影视作品片段,引入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出师表》选用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引入。

5、选择和作品相关的图片,让学生把抽象的文学语言转化为视觉形象。比如《雪》中“雪”的图片,《再别康桥》里精美的的康桥的图片。

这些做法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激发兴趣,渲染氛围方面有比较好的效果。但如果从学习情境设计的有效性来分析的话,可能就会发现有很多方面可以进一步改善。

二、存在问题分析

首先我们来分析《伶官传序》这个课例。学习情境创设的效果评估要紧扣教学目的,所以我们的分析都以教学设计里表述的学习目标为评价依据。

这篇教学设计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这样表述的:

知识与技能 ①文言积累,重点字词句点拨。②理清作者写作思路,领悟作者创作动机,体会名言警句的思想感情。③评析文章篇章结构的特点,进行写作迁移训练。过程与方法 :初读文本,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文意;再读文本,研讨作者写作思路,文章篇章结构的特点;三读文本,延伸拓展,进行写作迁移训练。情感、态度、价值观:研读文本,了解古圣人及其思想风貌,领悟作者创作动机,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很显然,我们可以看出学习情境的设计只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关。我们可以从六点来分析:第一点: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看,本课学习情境设计是教师的真实活动,老师的游历文章,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和榜样作用,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第二点:目标达成方面,本课学习情境的设臵对学习目标的了解古圣人及其思想风貌有帮助,但这个学习内容实际上在初中的《醉翁亭记》已经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是复习而已。本课的学习情境对领悟创作动机,体会本课的作者在本篇史论中渗透的思想感情的关联不强,对学习目标的达成帮助不大。第三点,从适合教学内容与否这一点看,对欧阳修的评价内容要适当改造。不应注重对欧阳修人生情味的欣赏而是对欧阳修的历史观,儒者的家国情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共情。第四点,从严格意义上讲,在符合学习者的特征这一点上,有对旧知识的复习,没有对新知识的有效拓展来提升学生的知识面,能力水平。第五点,是否尽量采用真实的情境方面,本课例是满分。第六点,时间、时机是否恰当。理想的的学习情境蕴含学习主题,学习活动。悬疑性和活动性蕴含其中。很可惜,这个可以后面的学习主题与情境无关。

第二课课例,鲁迅先生的《雪》。课例的学习情境设计是采用和教材内容有关的音乐——彭丽媛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引入就来渲染课堂氛围,创造一种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对雪产生美好的情感。教师的课堂学习目标是:

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分析这些目标和情境可能有关的是前三点。但文章内容和情感和《我爱你,塞北的雪》相距太大,而且教学内容里没有两者

的对比,因此对三个目标都没有帮助。这样的设计尽管有很多喜欢音乐的人一进课堂非常愉悦,表扬图片精美,但这样的情境有效性不高。

第三个课例《出师表》,学习情境是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出师表”片段。学习目标是:

1、品析语句体会作者忠君爱国的深情。

2、结合自己阅读感受,在品读中体会诸葛亮忧国忘身、知恩图报、勇担重任、鞠躬尽瘁的精神。这两个目标都指明了达成目标的途径是品析语句,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尽管播放影视片段的时候学生,听课教师都很有兴趣,但播完之后进入文本的阅读反倒产生读文章不如看电视有趣的感慨。影视片段的作用没有和授课的目标联系,自然也就对目标的达成意义不大。

第四个课例《再别康桥》,学习情境是徐志摩的复杂的感情生活,剑桥的美丽的图片。学习目标是学习鉴赏诗歌的语言美、绘画美、建筑美。学习情境的设计里最吸引学生的徐志摩的感情生活实际上不仅没有促进学习目标达成的作用反倒把学生引入学习主题的旁支,浪费了时间。剑桥的的精美图片可以给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提供形象化的帮助,可同时也混淆了图画和文学语言的最大差别,文学语言比绘画更抽象,是一种需要生命体验和想象力的一种艺术形式。所以文学作品的鉴赏是一种审美的活动,需要想像。“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那种含羞带怯的柔情,有什么样的图片能表达这样的风韵呢?而且提供了图片反倒妨害了学生想象的自由,不利于想象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很多常见的阅读课的学习情境的设计方案,有待改进!

三、方法与对策

鉴于常见的设计误区,情境与学习目标、学习主题、学习的活动相关严重不足的教训,在实践中我总结出四种问题情境创设方式,这四种方法得益于孙绍振教授的微观文本分析理论——还原法、比较法,还有多年以前上海特级教师彭仕强老师的启发。

(一)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提供多面性,逼迫学生找立场。

在文学鉴赏领域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早已是评论界的共识。传统教学理论以传授知识为核心,教师的思维会陷入一个怪圈,那就是把教学参考用书上文学鉴赏的观点用各种办法让学生理解进而接受 ,实际上,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传统教学参考书上的意见还经常是落后于时代的不代表学术界较高水平的鉴赏,让学生记忆这样的内容徒增学生的记忆负担。好在新课程的教师参考用书已经改变做法,一般同一篇选文他会选择几种不同的观点提供给老师作参考。 培养阅读能力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信息、接触不同立场、不同的观念,让学习者自己判断、选择,在判断选择中培养他的判断选择能力。这种情境创设方法我称之为——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提供多面性,逼迫学生找立场。比如在执教苏东坡经典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时候,我把本课的学习情境设计成一个问题情境:《念奴娇 •赤壁怀

古》一词的情调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同时提供给学生古诗词评析的大家叶嘉莹先生的赏析文章和教参上持反对意见的文章。千古名篇尚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同时课堂的学习活动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学习,协作交流,发表意见,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二)自相矛盾为哪般——追踪历史 ,呈现变化 ,引导学生究根底 。

现实生活中,小到一个人说话 ,大到两国外交发言 ,前后措辞不一致是常见的现象,探究这种变化,往往能有独到的发现。文学作品版本不同,表述的文字不同的现象甚至发展为一门专门的学说。文学鉴赏课运用这种创设情境法往往有好效果。比如2006年11月第2版2011年4月印刷的人教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部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选入了杜甫的名篇《登岳阳楼》,其中有一个字做了修改。“乾坤日夜浮”其中的“夜”由第一版的“月”改成了“夜”。那么到底那个字用得好呢?为什么出版社和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要做这个更动?这个问题的后面就是诗歌的意境的揣摩,鉴赏能力的培养。我设计的学习情境是:品味诗歌,和出版社的专家商榷这个版本的用字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短文,阐述自己的观点。

这类的学习情境的设臵语文课阅读教学可以大有作为,因为作家的修改稿、不同版本 、不同译家的翻译非常丰富,都可以作为学习情境设计的资源。

(三)情人眼里出西施——揭开情感面纱回归理性,引导学生析文本。

文学作品之所以是文学作品,不是它们如何客观精准的反应了客观现实,而是它们体现了作家个人强烈的个性特征,给予读者千姿百态的审美体验。文学的奥秘价值往往就蕴含在这种个性化里。但是,我们的学生往往被作家的高超技巧直接俘虏,陷入一种感觉得到说不出来的困境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只有更深 的理解文学形象构成的秘密才能更好的理解,这也是培养提升学生鉴赏力的必经之路。

所以,揭开作品的情感面纱,发现它与理性逻辑的差异,设臵学习情境就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鉴赏作品。

这个方法几乎可以适用于所有的阅读课教学。

比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开头就讲,作者最喜欢故都的清、静、悲凉。喜欢清、静可以理解,喜欢悲凉就是一个有违理性的表达,完全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感受。愿意将生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来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更是一种非理性的爱恋,把这个非理性设计为学习情境就能深入文本。林语堂的《动人的北平》也是这样的。如果说“珠玉之城”华贵富丽,“国王的梦境”应有尽有,城市宜居,动静合宜是动人的理由是比较能理解的,但“北平有法律与触犯法律的人,守法的警察与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与保护盗贼的人,乞丐与乞丐之王。 ”这一部

分不是很奇怪吗?有守法的警察说明北平治安良好,有作奸犯科的警察、盗贼和保护盗贼的人不就说明北平治安不好吗?从这个非理性入手就可以深入林语堂的林语堂对北平的情感的独特点之所在。再举一个诗歌的例子,比如《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悄悄的我走了”,还可理解,“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可能吗?这是符合现实的吗?如果这不是生活的真实,而是诗人情感世界的真实,那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就深入了文本的核心。

(四)纸做的花儿不结果——真实的任务情境,激发学生高投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真实的问题情境,认为真实的学习情境有特别的学习意义。人本主义的罗杰斯认为,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是对学生个人最有意义的学习,只有针对真实的问题情境 ,学生才会全身心的投入。所以在上面的三种学习情境的设计中最好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校的实际、环境的实际设计出 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同时又是与任教课程相关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上例中的写一篇600字的文章和教材编写者互动就是一个结合巧妙的例子。在戴望舒的《雨巷》的学习中,笔者也设计过这样的学习情境:假设你是央视一个MTV的导演,你要给《雨巷》的诗歌朗诵配上一个合乎诗歌意境的画面,你需要选择一个女主角,请你根据诗歌的意境,描述她的气质类型,写一份招聘的广告。同时写出一份造型设计说明,给片中女主角做形象设计。这个学习情境紧扣文本,只有深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意蕴才能做出恰当的活动设计说明。活动完成了,学习的目标也实现了。

以上四种情境创设方式是笔者多年听课、上课、学习的个人总结。许多有经验的教师出于各种教学目的也在自觉不自觉地使用,并不是只有在新课程实验中才运用的。只是可能没有新课程的理论自觉罢了。当然,学习情境的设计一定还有很多种巧妙的设计思路,这仅仅是笔者个人的有限的思考罢了。

参考文献:

【1】百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何克抗编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何克抗主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4】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 .上海教育出版社. 【5】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日报出版社. 【6】潘新和.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7】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8】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

【9】期刊.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研究.

【10】郑银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初探.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2.第2期

第五篇:在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所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主要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以供同行进行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主动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把数学教学变成真正的生活体验,学生才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才能对数学产生兴趣。那么,如何把小学数学教学变成一种生活的体验呢?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只有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做到以“情”促“动”,促使知识、能力、情意三维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感受数学,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0页《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我为学生回放2010年广州亚运会跳水比赛的情境,并出示某选手的比赛成绩:8.9

2、9.8

5、9.

56、9.7

5、9.25。根据比赛成绩,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我及时提出评分要求:根据比赛规则,选手的最后得分应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谁能来做一回裁判呢?此时,学生已沉浸在现场比赛的情境中,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他们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很快判断出结果。这时,我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最高分和最低分,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知道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呢?”顿时,课堂热闹起来,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课堂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序进行。上面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促使他们带着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新知的教学活动中。

二、开放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做各种运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从而乐于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途径有许多种,其中数学开放题的教学是我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涉及开发思维的例子,需要教师去设计,去挖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成功的快乐体验,这样不仅达成了知识目标,还促进了能力和情意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教学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85页《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3个例题后,在上练习课时我设计了下面的开放题:

甲仓库有货物240吨,________,乙仓库有货物多少吨?

我问学生,这题能做吗?学生都说条件不足做不了?我提示如果题中所缺条件与百分数有关,那怎么办呢?下面请谁来当小老师补充适当条件呢?本来枯燥无趣的练习课顿时又热闹起来了,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分别补出了符合如下列式的条件:

(1)240×20%

(2)240÷20%

(3)240×(1+20%)

(4)240×(1-20%)

(5)240÷(1+20%)

(6)240÷(1-20%)

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找准单位“1”是解题关键。他们通过分析、判断、对比使自己的数学思维得到了提升。

三、巧用游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新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8页《统计与可能性》时,我很神秘地向空中抛出一枚硬币,并快速用两手夹住,让学生猜猜硬币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有的说正面,有的说反面。这时我提议请两人小组试一试,并统计结果。接着追问学生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学生便展开热烈的讨论,课堂上知识的传授也水到渠成。

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教学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王定铜.素质教育的真谛在课堂:“六要素”教学方式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6.

[2]周成平.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小学数学卷[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 广州市萝岗区东区小学)

上一篇:期末表彰大会讲话稿下一篇:秋季女性养生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