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学教学如何避免“霍布森选择效应”

2023-02-18

1 何谓“霍布森选择效应”

经济学上有一个案例, 1631年, 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 他说, 你们买我的马、租我的马, 随你挑选, 价格都便宜。但是, 他附加一个条件, 只允许人们在马圈的出口处选, 然而出口只有一个小门, 尽管霍布森的马圈很大、马匹也很多, 但高头大马出不去, 能出来的都是瘦马、赖马、小马, 来买马的左挑右选, 不是瘦的, 就是差的。大家挑来挑去, 自以为完成了满意的选择, 但最终结果很糟糕。

人们自以为作了选择, 而实际上思维和选择的空间是很小的。有了这种思维的自我僵化, 当然不会有创新, 所以它是一个陷阱。后来, 管理学家西蒙, 把这种没有选择余地的所谓“选择”讥讽“霍布森选择”, 其实质是小选择、假选择、形式主义的选择。

“霍布森选择”给我们教育教学有深刻启示, 不可否认, 大多数教师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制造不同程度"霍布森选择”困境。下面, 我结合高职经济学教学实践谈谈如何避免“霍布森选择效应”。

2 经济学教学如何避免“霍布森选择效应”

2.1 教材选择避免“霍布森选择效应”

(1) 考虑高职生的特点选择好主教材。经济学虽然是一门人文学科, 但学好经济学不仅需要人文学科的知识, 也需要较好数学知识, 西方经济学中充斥大量的图、表、公式、数学模型。高职学生学习基础差, 尤其数学基础薄弱, 这一知识结构特点决定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 对定量分析的方法不擅长且不愿深入。而且学生在思维方式上侧重感性认识。如果教师出于良好愿望, 想让学生接触和学习更多的经济学知识, 选择内容丰富全面、论述严谨详尽、图表数学公式繁多的教材, 以为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了选择, 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选择多一点内容, 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选择较浅部分内容学习, 不看公式和逻辑推导, 但从多年教学实践来看, 学生看到“厚、难”教材, 就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根本懒得翻看教材, 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不从高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想给学生在学习内容宽度和深度上更多选择, 最后学生只选择“不学不看”结果。因此, 应选择那些通俗易懂, 小故事、生活事例点缀其间的教材, 反而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 指定不同类型的经济学书籍作为参考教材。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与选择, 弥补主教材的不足, 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经济学读物。作为参考教材的读物必须多样化, 至少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经济学原著。如亚当·斯密《国富论》、曼昆《经济学原理》等;二是专为高职生编写教材。这类书比较多, 质量参差不齐;三是通俗经济学读本。如《生活中的经济学》《每天学点经济学》等。

2.2 课堂教学避免“霍布森选择效应”

(1) 倡导教学改革, 减少“一言堂”教学。教学中避免“霍布森选择效应”与教学改革中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观念相呼应的。传统教学往往片面注重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强调了教师的教, 而忽视了学生的学, 学生成了听众, 没有任何思考的余地与机会, 被动接受知识, 做出大同小异的回答, 这样做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扼杀了创造性, 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经济学是一门重要人文学科, 采取满堂灌的后果, 导致学生死记硬背经济学概念、原理, 只能僵化学生思维, 培养不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教师采取“一言堂”教学可能有苦衷, 受课时少限制, 想多讲一点, 让学生多学一点, 殊不知让学生陷于“霍布森选择”。为了避免产生了“霍布森选择效应”, 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课堂教学要以“传为辅, 学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作用, 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变“一言堂”为“多言堂”教学。

(2) 正确运用教师的引导。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院校不断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 根据课堂类型与学生特点, 组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经济学作为文科课程, 案例教学法和讨论法被普遍运用于课堂教学中, 改变了传统讲授法单一模式。不论案例教学法还是讨论法, 教师引导必不可少。若教师引导作用发挥不当, 本身一个开放性讨论, 却有可能让学生陷于“霍布森选择”。

如在讲到需求时, 引用一个小故事, 让学生讨论,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渔翁在河边钓鱼, 十分奇怪, 每逢钓到大鱼, 又把它们放回河中, 只有小鱼才放到鱼篓中。在一旁观看他钓鱼的人感到很迷惑, 就问他为什么?渔翁回答说:“我只有一个小锅, 所以煮不下大鱼, 并且小鱼的味道更鲜美。”从案例中你悟出了什么?标准答案是经济状况决定消费需求。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答案五花八门, 比如:需求具有多样性、多层次性, 渔翁就喜欢吃小鱼;还有的人说渔翁不懂得交换价值, 缺乏商品意识, 用大鱼换小鱼, 不仅换到小鱼, 还可以换得钱, 变得富有些等等。教师若只认定标准答案或朝标准答案引导, 用“唯一”桎梏学生, 不可避免产生了“霍布森选择效应”。

因此, 如何正确运用教师引导作用, 是这些互动教学方法成功的关键。首先, 教师对案例或讨论材料不能预设唯一正确答案, 要事先预料可能出现的结论与结果, 这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的视野要更开阔, 思维要更开放, 教师必须花更大精力钻研案例或材料。其次, 容忍讨论过程出现的“出格”和“偏题”, 容忍学生的质疑, 要求教师有大度的心胸和敏锐反应力。最后, 在讨论组织过程中, 不能急于求成, 通过不断暗示和提示, 让学生们朝设定的标准答案快速靠近。

2.3 考核考试避免“霍布森选择效应”

(1) 不以选拔为目标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应以小论文作业为主。日常作业主要的目的让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知识, 经济学课程若简单布置名词解释、简答题, 照书一抄, 所有作业千篇一律, 教师批阅简单, 但其作用确实有限。因此, 经济学作业布置应以考查学生应用能力为主, 采取比较灵活方式, 其中小论文是一种较好形式。但在布置小论文时必须给学生比较自由的选择, 避免产生“霍布森选择”。一般而言, 小论文不应该命题作文, 只给出方向, 让学生自己选择素材和命题。如讲完“供求原理”后, 我要求学生写一篇供求原理应用的小论文。学生选题角度五花八门, 其中一个学生应用供求原理分析了工科学院女生受“待见”缘由。给学生更多选择, 学生思路活了, 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2) 以追求结果的期末考试, 卷面应以主观题为主。尽管分数不再是高职学生评价的“唯一”, 但是给高职学生一个终结性评价分数还是很重要, 因此, 期末考试仍采取卷面考试的形式。卷面题型从经验来看, 一般少不了选择题, 包括单选和多选题, 分数占比超40%, 对于数学等带计算类科目, 选择题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 而对于文科类课程就不是很合适。选择题虽然给出了四个或以上选择项, 但却容易让学生遭遇“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困窘。原因有二, 一是由于教师专业认知偏狭, 设计选择项不合适, 学生被迫选择一个认为老师认可的选项。这是难以避免的, 学科的特点决定教师认识局限性。二是由于教师对学生认知的偏颇, 设计超出学生背景知识的选择题, 陷学生于“无法选择”的困境。由此可见, 选择题等客观题对学生评价并不“客观”, 反而给学生更大发挥空间的主观题, 对学生评价更客观。当然, 过多主观题给阅卷带来了较大的工作量, 但为了学生, 教师做出一点牺牲也是必需的。

在当前经济面临转型, 社会急需创新人才的背景下, 如何尽量避免“霍布森选择效应”在教育教学中产生的负面作用, 是学校、教师必须认真研究一个重要课题。

摘要:让学生陷于“霍布森选择”就等于扼杀了学生创造性。因此, 本文以高职经济学教学为例, 从教材选择、课堂教学、考核考试三个角度, 阐述了如何避免“霍布森选择效应”的发生。

关键词:高职,经济学,教学,霍布森选择效应

参考文献

[1] 春之霖, 黄晓林, 赵伟编著.每天学点经济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2] 牛致远.运用效应理论指导教育教学[J].内蒙古教育, 2009 (1) .

上一篇:试论国企党组织怎样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下一篇:肺转移瘤外科手术治疗42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