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战略指导我国的反贫困实践

2022-09-11

一、中国贫困地区致贫原因分析

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 贫困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繁荣健康发展的全球性难题, 也是制约着世界稳定、和平发展的核心问题, 历史上的社会动荡的成因中都能找到贫困的影子。贫困问题已被联合国在1995年召开的社会发展问题世界首脑会议中, 认定为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三大核心问题之首。贫困是“无声的危机”, 它引发众多社会问题, 不仅严重阻碍了贫困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医疗的完善, 而且也是当前地区冲突频发、恐怖主义蔓延、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2]。

(一) 基础设施亟需完善

一般来说, 贫困地区的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较差, 经济发展势必受到基础设施的制约, 无论发展第二或第三产业需要引入相应的产业企业, 这些企业的经营活动对基础设施具有相当的依赖[3], 所以自古就有要想富先修路之说, 现代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对道路提出较高要求, 还对水电天然气等商业能源资源的供应提出了要求, 尤其是电力。虽然大多数贫困地区在电力方面已经有所发展, 但对于耗电巨大的现代产业来说仍然不够, 加之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健全, 造成越是贫困地区企业越不愿意安家落户的尴尬局面。同时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导致使得防旱抗汛能力差[4], 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阻碍着商业的发展, 使得贫困地区整体脱贫效率不能快速增长[5]。

(二) 经济结构略显单一

我国大多数贫困地区由于地处山间, 地势崎岖, 人口较少, 且以老年人居多, 缺乏产业支柱, 也不具备生产条件和市场, 购买力不足, 因此, 经济发展十分滞后。长期以来, 贫困地区的村民都以传统的农业耕种为生[6], 普遍依靠人力耕种, 技术落后且产品单一, 所中作物大多为价格低廉的粮食作物, 难以提高农民的收入, 加之近年来农业生产成本节节上升, 贫困地区越发贫困, 这对原本就不发达的经济形势来说, 无异于雪上加霜[7]。长年以自给自足为主, 很少进行买卖交易, 村落中仅有一家商铺, 却也不常开放, 商品经济更是无从谈起。村民很难有其他收入来源, 加之通车不便, 村民如果需要购买生活必需品, 还需要去十几里地之外的小商店, 或者每五天才有的集市, 这造成了农民的生活成本大幅上升。大部分食物靠自给自足, 蔬菜水果等都可以靠种植自给, 区域内需也难以激发, 商品的流通受到阻碍[8]。

(三) 医疗卫生条件滞后严重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 没有全民健康, 就没有全面小康。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落后积弊已久, 恶劣的医疗卫生条件导致贫困人口极易患病, 缺乏好的医疗卫生条件会导致小病成灾, 没有便利的医疗机构会给村民增加治病成本, 大量因病致贫的例子都说明, 医疗卫生条件是贫困的重要诱因。长期的治病过程给村民未来生活埋下了隐患, 严重影响了病愈后的劳动能力和收入水平, 即使疾病得以治愈, 经济条件也很难恢复如前[9]。因此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在提升村民生活质量方面占据重要地位, 必须予以解决, 完善村民的医疗卫生保障。通过普及农村地区医疗保险的参保率, 提高医药报销的比例, 增加医疗器械和药品报销的种类与数量, 简化异地报销的手续能够切实提高农村人口的脱贫能力[10]。

二、精准扶贫的“六大精准”指导实践

(一) 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全面完成扶贫对象动态管理的任务, 动态管理要做到扶贫对象精准识别, 即要做到“贫困对象情况清”、“致贫原因准而清”。准确弄清贫困对象不仅仅对切实完成精准扶贫工作大有裨益, 还能够将用于扶贫的财政资金的效用发挥到最大, 节约扶贫资金以增加精准扶贫对象的数量[11];准确弄清致贫原因才能够做到对症下药, 药到病除, 同时还可以有效避免大水漫灌式扶贫做法所带来的惰性思维。习近平认为, 扶贫就要扶人民的贫, 贫困地区的人民才是扶贫的核心[12]。

(二) 精准安排扶贫项目

一直以来, 我国的扶贫项目大都以民生工程为主题, 改善受惠群众的生活水平, 完善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 帮助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提供就业社会保障, 提升受惠群众的生活尊严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这是就整个地区而言的改善, 基础设施的改善固然对所有人有益, 但相较来说受益最大的却并非真正的贫困人口。扶贫项目就是要宏观和微观相结合, 除了注重整体基础设施完善, 更要注重引进针对性更强的, 适用于贫困人口创收的具体项目, 做到宏观微观两手抓[13]。

(三) 精准使用扶贫资金

在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中, 一改以往扶贫资金“碎片化”的现象, 防止因为资金被截流或者挪作他用, 必须做到扶贫资金精准使用。将扶贫资金集中起来统一管理, 每笔资金的使用都应该登记造册, 在资金投入时秉承着严格和弹性相结合的原则, 减少真正的扶贫项目因申请不下资金而贻误商机的情况, 同时也要杜绝扶贫资金投入的盲目, 防止人情扶贫、关系扶贫所造成的社会不公平现象, 争取扶贫资金真正用在了刀刃上。

(四) 精准实施措施到户

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后, 在扶贫资金发放到位、扶贫措施制定完善后, 就要进行措施的精准实施, 以保证按照预定计划达成扶贫成效。这需要有相关制度的保障和地方政府的持续投入。按照地区环境、个人情况的不同, 确立精准扶贫效果保障长效机制, 保证扶贫措施能够按计划顺利进行;同时应确立精准扶贫专业指导人员, 处理扶贫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 保障精准扶贫举措的实施。

(五) 精准配备帮扶力量

精准扶贫过程中, 配备了较为完备的帮扶力量, 包括人财物, 除了村中统一发放生活补助外, 每户人家都有扶贫干部定期回访, 了解贫困户家中概况和变化情况, 做到有困难了及时发现, 能解决的及时解决, 困难严重的及时上报, 有措施后及时实施。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在扶贫过程中配备回访人员, 更是安排了一个解决问题和积累经验的专职人才。通过解决在扶贫项目实施中的问题, 可以积累大量的扶贫经验, 在未来新的扶贫项目开展前的筹划阶段提出建设性意见, 减少项目实施中的内耗和损失, 提高扶贫效率。同时通过长年累月的扶贫工作会使相关工作人员积累大量实践经验, 成为专项人才, 为我国下一步扶贫工作的开展积聚了人才和大量的经验。

(六) 脱贫成效精准备案

对于贫困地区脱贫成效的备案归档, 应做到及时准确, 将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以及成效显著的解决措施、手段和经验归纳整理成为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文字资料, 进而汇编成册。做到将扶贫的成果总结好、巩固好和发展好, 在未来扶贫工作的开展中, 有据可依、有理可查、有例可参、有案可考。

三、加强对精准扶贫成效的监管

(一) 做好建档立卡工作是基础

要做好建档立卡工作, 首先要从源头上抓起, 对驻村扶贫干部不断开展政策学习和思想监督, 正确认识建档立卡工作对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意义, 杜绝敷衍了事的懈怠之风, 在建档立卡工作中, 必须秉持严谨的工作态度, 不能急于求成, 准确录入与实际信息相符的档案资料, 尤其在村民贫困程度和致贫原因方面务必做到不差累黍, 防止贫困人口未被识别或遗漏帮扶的现象发生。

(二) 完成脱贫攻坚需要长期坚持

贫困地区在扶贫开发过程中, 需要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原则, 对本地区的优势劣势进行深度的研究, 对现实的机会和威胁有大致的预见。在开发本地区特色产业的时候, 既要有核心意识又要有大局意识, 既要有创新意识又要有危机意识。“十三五”规划提出, 到2020年我国要在现行标准 (即“2010年标准”) 下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 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自建国以来, 我国一直在扶贫减贫的道路上不遗余力、开拓创新, 使得我国的扶贫效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近年来, 大面积贫困现象已经有了明显改善, 需要重点突击、精准扶贫, 减贫事业进入到了一个更加艰难的时期, 减贫进度逐渐放缓, 扶贫开发进入攻坚阶段。

四、结论

“十三五”规划提出, 到2020年我国要在现行标准下实现农村贫困人口的全部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 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消除贫困、改善民生, 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 只有挖掘致贫根源, 实施精准扶贫, 才能走上打赢扶贫攻坚之路。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将扶贫资金的发放精准到位, 让扶贫资金用于“扶真贫”这一刀刃上, 加强监管, 措施到位。贫困如病扶贫如治病, 只有对症下药, 才能药到病除。当前, 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但部分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 在扶贫过程中都或多或少遇到了某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只有坚持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坚持精准扶贫措施到位、合理划分扶贫主体, 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战略为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 才能取得扶贫攻坚的最后胜利, 为中华民族全面小康的道路打好坚实的路基。

摘要:21世纪以来, 人类社会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 社会环境一日千里, 生产生活日新月异, 人类财富急剧增加, 贫困却依然存在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为了更好地解决贫困问题, 世界各国也在反贫困政策中勇于创新, 在反贫困实践中不断尝试。经过长期发展, 反贫困理论也越来越丰富, 其中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现如今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中, 运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并结合本国国情开展反贫困的探索实践尤为重要, 需要进一步挖掘和分析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不断地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 各地区之间进行深层次的理论交流和经验借鉴。我国也在反贫困道路上不断探索,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扶贫工作先后经历了体制改革推动扶贫 (1978-1985年) 、大规模开发式扶贫 (1986-1993年) 、扶贫攻坚阶段 (1994-2000年) 以及系统式扶贫 (2001-2010年) 四个阶段,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精准扶贫战略是新形势下理论结合实际的新探索[1]。

关键词:反贫困理论,精准扶贫战略,中国贫困治理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洪朝辉.论中国城管你是社会权利的贫困[M].社会学.2003 (7) .

[4] 辛秋水.论文化贫困和贫困文化[M].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196.

[5]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 (上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2.

[6] 马克思.资本论 (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15-18.

[7] 马克思.资本论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1.

[8]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1.

[9]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

[10] 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R].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1.

[11] 兰旸.新中国以来国家治理结构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 2016.

[12] 刘牧.当代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 2016.

[13] 范拥军.乡级治理现代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6.

上一篇:新课程理念下的“新”作业——初中数学作业设计的新理念下一篇:翻转课堂情境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