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域经济论文范文

2022-05-09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镇域经济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镇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部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城乡统筹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镇域经济也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效果,但是在其具体发展中也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影响了镇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步伐。因此做好这些问题的解决,为镇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营造有利条件成为了必须。

第一篇:镇域经济论文范文

近郊镇域经济发展模式思考

本文所指近郊城镇主要是指那些距离城市中心较近,车程较短的城镇。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最远的朱沱镇距离永川城区约48公里,车程约50分钟。这种近郊城镇在重庆中西部地区广泛存在,且有着鲜明的特点。因此,熟悉近郊小城镇的特征,对推进小城镇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近郊城镇的特点——以吉安镇为例

(一)吉安镇发展优势分析

1.近郊城镇普遍具备的发展优势:

因距离城市近,近郊城镇普遍具备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1)处于城市辐射范围内,受益于城市发展带动。城市辐射是指以城市为经济发展的基点,通过其较强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人才等资源优势,带动周围乡村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近郊城镇往往处于城市辐射范围内,可以与城市共享学校、图书馆、体育馆、商贸中心、运输站点等大型公共设施,其经济发展也往往规划在城市规划之内,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先天优势。(2)交通便利,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相较而言,近郊城镇往往在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较高,建设较为完善。以吉安镇为例,S205和S109两条省道横贯全境,1条县道途径吉安,镇内有村道近15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镇内有卫生院1所,卫生室16个,学校(含幼儿园)5所,敬老院1所,文化教育卫生设施配套完备。建有35千伏安变电站、污水处理厂,水和天然气由永川区惠永水务和永康燃气公司供给,水电气等基础配套齐全。(3)人口和资金流动性强。一方面,相对远郊城镇来说,近郊城镇居民外出务工的选择更多,而出行成本也更低,外出务工的人员更多。另一方面,近郊城镇经济相对发达,会有更多欠发达地区的人员前来务工。这样的双向流动导致人口的流动性更强,从而带动资金流动,相较远郊城镇来说,引入人才和资本的可能性也更大。

2.吉安镇独有发展优势:(1)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吉安镇位于川渝交界处,与四川省泸州市立石镇接壤,距离永川城区35公里,距离泸州市区58公里,连接永川区和泸州市S109省道(新永泸路)横贯全境,镇守永川西大门。受益于地处交通要道的优势条件,吉安镇交通便利,物资、人员、资金流动更加迅速。(2)矿产资源蕴藏丰富。吉安镇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和开采的矿产资源有煤、石灰石、石英砂、粘土、白泡石等。现有企业近40家,工矿业发展潜力巨大。吉安镇工矿产业总产值12亿元,是吉安镇最主要的经济来源。(3)水果产业发展成熟。吉安镇地处永川区黄瓜山水果长廊核心区,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镇内广泛推广黄花梨,仅尖山村、铜凉村两个村栽种面积就达到1万余亩。经过30余年的发展和改良,目前吉安镇栽种有黄花、黄冠、翠冠等10余个品种的梨树,并通过页面导入技术在镇内试验推广富硒高钙梨2000亩,富硒脐橙200亩,全镇水果产业发展已经成熟。

(二)吉安镇发展劣势分析

1.近郊城镇普遍具有的发展劣势:(1)规划不科学,布局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建设缺乏长远科学的规划,存有较大的盲目性。城镇规划和布局受短期利益的驱动,缺乏长远打算。有些地方没有编制配套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有些地方虽然编制了镇区的总体规划,但是规划并不合理,有些地方出现不按规划建设甚至不规划就建设。在建设过程中,受执政领导个人想法和上级扶持项目介入的影响远比受建设规划的制约大。由于项目实施缺乏宏观控制和整体规划,出现很多重复建设和毁坏性建设的情况。这不仅加大了城镇基础設施建设的难度,也增加了城镇管理的困难,影响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2)城镇规模小,辐射效应弱。近郊城镇由于其靠近城市,大多规模小,一些城镇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城镇的就业空间和容量十分狭窄,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微弱。自身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城镇经济难以繁荣起来,阻碍人口和其它资源的进一步集聚,聚集效应发挥不理想。同时,规模过小,使基础设施的修建与服务业的供给不能产生规模效益,很多城镇存在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在低水平上重复建设的问题。(3)环境条件和发展方向受城区发展影响大。在环境方面,一是如果城区污染(特别是空气污染)严重,由于与城区的距离有限,城镇环境必然受到影响,二是为了建设宜居的城市环境,多数地方选择将污染较大的企业搬迁至近郊城镇,造成近郊城镇的污染。在发展方向上,由于邻近城区,在受益于优良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近郊城镇发展往往也依赖于城市发展,养成了发展惰性,难以有清晰明了的发展思路和鲜明突出的成长个性。(4)发展资金短缺。虽然城镇的投融资体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政府仍然是最重要的投资者,各类企业、个人参与投资的很少,在吸引社会资本上缺乏有效的机制,不能调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城镇建设中来。财政体制上,镇一级财政不能完全独立,多收不能多得,使镇级财政无力来办镇发展与建设上的事情。投资体制上,适应市场化的投融资渠道不通畅,乡镇企业发展和居民消费亦缺少中长期贷款支持。多种投资方式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民间资金投入的积极性未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2.吉安镇个体具有的发展劣势:(1)工业产业结构单一,抵御风险能力差。镇内工业产业以工矿产业为主,工业产业结构十分单一。单一产业结构受经济环境影响大,风险规避能力弱。近年来,受经济形势影响,工矿产业受到极大的冲击,镇内整合关闭工矿企业6家。(2)农业缺乏有效的产业带动,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农业发展上,缺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企业规模小,产品的科学、技术、知识含量偏低。分散、独立、无序的个体经营小产业与城市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产业无法相联,城乡、工农之间的产业链分离,无法形成产业链之间的良性循环和有效衔接。(3)第三产业薄弱,发展短板突出。由于城镇容量小,人口少,服务行业发展乏力,第三产业短板是导致吉安镇产业结构单一的重要原因。

二、城镇发展中应该避免的几个问题

(一)要避免城市范围内布局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由于近郊城镇距离城区近,受城区发展影响大,特别容易出现相邻城镇发展思路雷同、抢夺发展资源的情况,不利于形成分工明确、布局科学的城镇体系和空间格局。因此,需要上一级政府做好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明确划分功能分区,指导城镇编制符合自身实际、有鲜明特色的发展规划。

(二)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城市发展老路

城镇发展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前提下推进,要吸取城市发展的教训,避免破坏自然环境和浪费自然资源的情况出现。要严格对引入企业进行环评,避免不达标企业入驻。要进一步加强对入驻企业的污染物排放监控,对超标排放的企业要督促其及时处理排放物。

(三)要避免盲目发展,破坏传统文化

一方面,城镇建设风格雷同,千城一面。另一方面,城镇建设量大面广,建设与保护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一些城镇在建设中不注意保护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出现了不少建设性破坏现象,致使传统消失。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保持城镇原滋原味,特别突出原有特色和文化,才能实现城镇的个性化发展。

三、近郊城镇发展思路

根据对吉安镇优劣势分析,在保持其现有优势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走“园区+城区+景区”的发展之路。

(一)着力发展“园区”,丰富产业结构

一是要加快工矿企业转型升级。适应经济新常态,加快工矿产业纵深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推动原料开采产业向原料加工产业升级。例如,煤炭企业可采取股份合作引资、与科研院校合作等形式,向煤化電热一体化、液化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合成氨尿素等方向转型。石灰石产业生产企业则可向石灰石造纸方向发展。二是要招商引入中小企业入驻,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要进一步完善基地设施配套,扩大园区容量,做优投资发展环境。大力招商引入中小企业,以这种灵活多变的经济个体逐步构建多元经济结构,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着力发展“城区”,扩大城镇容量

“城区”,即吉安场社区及其周边区域。要建好“城区”,一是要建好吉安大道3万平米城镇综合体建设,打造吉安小城镇建设新地标。要完成两栋电梯高楼建设,做优场镇配套设施建设,做细场镇运营管理,积聚场镇人气。二是要着力发展商贸物流产业。要充分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和人口流动优势,打造川渝商贸物流平台,加速资金流通和人气积聚。

(三) 着力发展“景区”,引入外来资本

“景区”,即黄瓜山城乡统筹示范区吉安板块。在下一步工作中,要着力引入民间资本,加快从粗放型到集约型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积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合理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要引导龙头企业发挥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带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主体发展特色产业,帮助广大农民致富增收。要进一步加强景区统筹管理,规范辖区内农家乐和水果销售点管理,形成良好的运营秩序,营造良好的旅游观光氛围。要创新宣传营销方式,丰富乡村旅游主题产品内涵,大胆使用网络媒介和体验营销等宣传方式,整合社会营销资源,探索地方政府与辖区企业的“联合营销”模式,定制“秀美吉安”旅游新名片。

总之,在近郊城镇的发展过程中,要立足于城镇自身优势,避免发展短视和产品同质化,发扬城镇优势和个性,独树一帜,出新亮点、新特色,才能吸引游客和投资者的目光,实现城镇的持续发展。

作 者:中共重庆市永川区吉安镇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马 健

作者:黄海东

第二篇:关于我国镇域经济科学发展探讨

镇域经济是我国区域经济的重要部分,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城乡统筹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镇域经济也取得了不错的发展效果,但是在其具体发展中也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影响了镇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步伐。因此做好这些问题的解决,为镇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营造有利条件成为了必须。当前,如何提升镇域经济发展的水平,改善民生,推动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重心,因此本文就我国镇域经济发展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探究,找出其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从我国行政区划方面来看,镇属于我国基层行政区单位,是处于市和乡之间的低层级居民点,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镇在城乡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桥梁以及纽带的作用,不仅能够更好地对城乡发展进行科学化统筹,而且也是非农产业和乡村人口的集聚地。因此镇域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对于城乡经济有较大的影响,做好镇域经济的科学化发展对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城镇化建设都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一、镇域经济的概念以及特点

(一)镇域经济的概念

可以从两个方面出发对镇域经济的概念进行解释,首先,从行政区方面来看,镇域经济主要是指镇级行政区中的区域经济,在实际发展中会受到行政区划边界的制约以及影响。从经济区方面来看,镇域经济是将镇作为核心而形成的一种开放性的经济系统,属于一种相关产业和要素共同构成的经济综合体。

(二)镇域经济的特点

从镇域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概念来看,其特点可以总结为三个:首先,镇域经济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从区划范围方面来看,镇域经济所涵盖的范围并不大,但是其所包含的内容却比较多,是由不同经济领域、产业以及各个要素所组成的一种综合体,带有十分显著的区域经济综合性特征。其次,镇域经济具有地域性的特点。镇域经济是一种区域性的经济形式,其经济类型是比较多的,并且具有较为显著的地域特色,因此其动力机制、发展模式、产业构成以及经济结构等都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最后,镇域经济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从范围上来看,镇域所涵盖的范围是比较小的,而正是因为其地域范围小,所以具有更高的专业性和开放性。

二、推动镇域经济科学化发展的具体意义

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镇域经济是基础,做好镇域经济发展能够为县域经济总量的提升以及县域竞争力的有效增强奠定基础。从具体的发展情况来看,镇域经济强通常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强,而县域经济强则能够推动省域经济强,因此做好镇域经济的科学化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而统筹兼顾则是其手段,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城乡经济发展 并不均衡,这就使得我国的城乡矛盾日益突出,而通过镇域经济的有效引导,推动镇域经济良好地发展,则能够更好地进行城乡产业、城乡资源等统筹,这就能够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镇域经济是将乡镇作为具体单位的区域经济,其属于农村性的综合经济,能够直接面向“三农”,同时镇域经济又是与城市发展相联系的经济,因此其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大力发展镇域经济能够更好地带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落实。

(二)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

党和政府不断努力带领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向小康社会迈进,而民生问题是构建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要想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做好民生问题的解决。当前我国很多建制镇都存在经济实力弱、人口规模小以及社会保障水平低等现象,如果不做好这些问题的解决,势必会影响我国小康社会的构建。而通过镇域经济的有效建设与引领,则能够使得镇域发展更加健全,各项规划得以顺利实施,从而能够带动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壮大,这就能够为政府更好地带领人民奋斗,进行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丰富的资金基础,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改善民生。

三、当前我国镇域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

(一)镇区人口规模较小,产业集聚的整体水平较低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镇区的人口规模都比较小,这就无法更好地发挥镇区综合集聚的功能,特别是西部地区,很多小城镇在发展中都普遍存在缺少主导产业的现象。而也正是因为人口较少,没有强有力的主导产业来支撑,这就导致小城镇没有较多的就业机会,无法全面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对于镇域经济的发展而言带来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做好该方面问题的解决十分必要。

(二)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公共服务的整体能力低下

我国很多建制镇的经济实力都比较弱、人口规模较小,并且环保、排水、电力以及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公共服务的水平十分低下,这就无法为镇域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保障,从而会导致其经济发展面临严重阻碍。当前,在政府的带领下,虽然部分建制镇已经开始进行公共建设整改,提升了公共建设的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整体来看,还有很多建制镇的公共服务能力较低,无法满足镇域经济良好发展的需求。

(三)缺乏高素质人才以及技术

当前我国多数建制镇在实际发展中都存在高素质人才欠缺的现象,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十分明显的,由于小城镇的环境卫生交差、各项发展较慢,并且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没有健全的配套设施,这就容易导致其自身的吸引力下降,无法更好地为高素质人才提供就业环境,不能满足高素质人员的就业需求,从而会导致高素质人才欠缺。另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以及城乡的差距不断加大,中心城市具有更多的优势,因此各种专门化的人才以及高素质人才更倾向于向大城市汇聚,这就不利于小城镇技术水平的提升。

(四)筹资以及融资较为困难,资金不足

当前,随着我国银行商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很多商业银行都逐渐开始由农村向城市,由小城镇向大中城市收缩,因此很多镇上的银行也仅仅是开设吸储功能,并不放贷,这就使得小城镇中很难有资金流动,银行的大部分资金都流向了大城市,从而会导致小城镇面临较为严重的投资以及融资问题。而加之我国很多镇域都将传统的农村经济以及农业作为发展主体,很少会关注非农产业发展,从而導致镇级政府面临较大的财政压力,没有较强的资金积累能力,这就无法带动镇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推动我国镇域经济科学化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合理进行人口引导,促进产业集聚

地区政府应当积极对自身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人口进行引导,推动人口以及非农产业向中心镇镇区集中,从而更好地提升集聚水平,推动小城镇更好地发展,使得小城镇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多,为产业更好地发展做好支撑。比如,我国中央、省、市以及县财政可以按比例进行资金的发放,根据具体的规划拿出一部分資金,针对于在建制镇镇区开展非农产业或者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吸纳的企业进行小额贴息贷款补助。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本地人员回到家乡进行创业投资,开展各类企业,而政府在水电气供应、用地等方面给予相关的补助或者支持。

(二)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应当依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对建制镇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尤其是应当做好通讯、供水、供电以及交通等方面的建设,推动小城镇更加开放化发展,并构建多元化的投资或者融资机制,促进其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环保、体育、文化、消防以及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得以良好建设,形成科学化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建制镇整体公共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使得建制镇与城市的发展更加协调,缩小双方之间的差距。

(三)实施人才强镇政策,更好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引导

首先,应当构建科学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并做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根据具体的人才情况制定相对应的培训方法、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形式等,使得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单位自主培训与政府培训相结合,形成综合性、开放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其次,做好人才选拔机制的创新。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做好全面性分析,将会办事、有本事、靠得住的人才作为重点选拔对象,推动人才能力的良好发挥。最后,要强化用人管理体系。应当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才需求情况构建相对应的人才培养以及开发体系,为镇域人才的更好挽留以及发展奠定基础,以便有效带动镇域经济的良好发展。

(四)做好投融资体制改革

首先,应当对当前现有的镇域金融体系进行科学化改革。要做好农业银行的科学化改革,并做好改革目标的明确,使得镇域的银行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寻找更为健康的发展空间,为镇域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有力的作用,促进镇域资金更加充足。其次,应当根据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新型信贷机构的培育与发展。当前,由于镇域投资以及融资体系不健全,很多小型企业无法取得资金支持,因此其发展十分困难,不利于镇域经济的发展,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新型信贷机构的培育,则能够使得这些信贷机构与银行实现有效协作,引导民间资金的有效流动,这就能够为很多企业提供有利的资金渠道,推动其更好地运转。最后,应当构建科学化的镇域保险机制。政府应当合理进行税收优惠,使得良好的税收政策鼓励商业保险机构进入到镇域保险市场中,并合理进行资金筹集,构建巨灾风险基金,为镇域企业的良好发展做好保障,以便更好地带动镇域经济发展。

五、结语

镇域经济的良好发展是现实国家整体经济良好发展的基础,因此我国政府应当认识到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镇域进行引导,推动镇域经济实现科学持续发展。同时,还应当对不同镇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进行分析,根据各个镇域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政策的采取,更好地实现镇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实现一体化发展,带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广东盛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作者:杨剑波

第三篇:如何推进丰都镇域经济生态涵养发展

镇域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支撑力量,是壮大县域经济总量、提升县域经济活力的关键,是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引擎。地处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重庆市丰都县面临着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双重压力,要求镇域经济的发展必须立足生态涵养和环境保护,因此,如何探寻一条镇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当前丰都镇域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丰都县镇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目前,丰都县共有30个镇乡街,行政区划面积2900.86平方公里,乡镇总人口83.53万人。近年来,丰都镇域经济发展表现出良好势头。

(一)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逐步增强

镇域经济是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劲动力,一方面,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15年,丰都全县30个乡镇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2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3.1%。另一方面,镇域的综合实力逐步增强,目前,全县建成全国重点镇3个、市级中心镇3个,市级特色风貌集镇4个,其中高家镇、社坛镇入选重庆市经济百强镇,三元镇成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全国绿化百佳乡镇。

(二)财政收入稳步增加,经济带动作用显著

2015年,丰都县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5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2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亿元,年均增长16%;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3902元、9729元,年均分别增长12.4%、15.9%。镇域经济的发展带来地区经济的飞跃,促进了城镇化进程,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明显的带动作用。

(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就业结构显著改善

镇域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丰都县第一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22%下降到2015年的20.6%;第二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38.1%上升到2015年44.2%;第三产业比重稳中有降,由2010年的39.9%下降到2015年的35.2%。产业结构的优化带来的是就业结构的明显改善,农村劳动力逐渐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化。2010年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结构是61%、13.6%、25.4%,2015年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结构调整为51.6%、19.7%、28.7%,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下降了9.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分别上升了6.1和3.3个百分点。

(四)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乡镇企业作为镇域经济的支柱,近几年丰都县大力推进民营经济发展,使得民营企业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2015年,丰都县乡镇企业达285家,较2010年增长了1.1倍,营业收入总额达59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2.42倍,实现净利润4.7亿元,比2010年增长1.98倍。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为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一方面,带动了镇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基本实现了“一镇一特色”;另一方面,有效拓宽了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使农民收入实现稳步增长,经济效益显著。

(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区功能更趋完善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镇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仅2015年,就完成27个乡镇和75个村庄规划编制,扩大城镇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达到15.8平方公里;完成高家镇主街道整治改造二期、社坛镇污水处理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龙河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等五个重点项目,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86%;新建改建城镇道路3.3公里,建成农村通畅公路180公里;水利设施加快改善,项目储备资金达16亿元。与此同时,推进乡镇“六通”、“10个有”工程,不断提升场镇社区和新村功能。随着镇域经济的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服务事业取得明显进展,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社区功能进一步提升。

二、生态涵养视阈下丰都镇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

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镇域经济发展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一是对镇域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充分认识到镇域经济发展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新型城镇化、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二是“经营城镇”的理念淡薄,对镇域的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先进经验学习不够,导致思维受限、对城镇发展缺乏深层次的思考;三是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存在重城镇设施建设、轻产业培育,重经济发展、轻城镇管理,重GDP总量、轻发展质量,重工业化、轻农业产业化,重资源开发利用、轻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

(二)整体水平较低,发展不均衡

丰都镇域经济虽然逐年递增,但横向来看,整体水平仍处于较低位置,2015年镇域经济实现生产总值150.2亿元,低于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198.5亿元的平均水平,更是大大低于316.6亿元的全市平均水平。除整体水平较低外,县内各镇经济发展极不平衡,镇域经济各项指标表现出明显差距,各镇生产总值参差不齐,2个街道生产总值均超过30亿元,而23个镇的生产总值最高者湛普镇才13.29亿元,最低者南天湖镇和许明寺镇仅为1.14亿元,5个乡均未超过亿元,三建乡更是仅为0.2亿元,差距巨大;各乡镇财政收入也存在明显差距,全县第一的三合街道达到9980万元,而保合镇仅为265.96万元,相差37倍。

(三)产业结构失衡,特色不明显

产业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丰都镇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失衡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比例不科学,一二三产业比重为20.6∶44.2∶35.2,而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三产比重为14.4∶48.5∶37.1,重庆全市三产比重为7.9∶50.6∶41.5,一产比重过大,三产比重占比较小。二是各城镇的产业结构相似度高,产业布局和功能划分同质化趋向严重,追求小而全,造成重复建设,致使城镇特色不突出,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招商引资中出现恶性竞争。三是产业融合度低,大多乡镇工业经济基础薄弱,产业布局不合理,产品缺乏关联性,形不成产业链,导致一些企业无法开展合作,产业融合、整合资源的能力十分有限。

(四)企业层次较低,竞争力不强

一是规模小实力弱,2015年,丰都县共有乡镇企业285家,规模以上企业只有13家,镇属企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且小企业居多,乡镇企业的总体特点是“少、小、弱”。二是结构层次单一、产业化程度低,多数乡镇企业依靠资源低成本和产品低价格生存,缺乏产品的深层次挖掘,转化率低、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低下。三是管理水平滞后,乡镇企业在管理、技术、设备及人才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足,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差、辐射能力不强,在带动镇域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

(五)生态矛盾突出,发展不协调

一是发展方式粗放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在“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模式下,城镇的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垃圾和固体废物污染、土壤污染呈现出加剧趋势。二是缺乏科学的环境建设规划,规划编制的重点在经济社会发展而忽视环境生态保护,导致污染影响面扩大,从源头上埋下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隐患。三是投入不足,环保设施缺失,具备排水系统、污水及垃圾处理系统等公共基础配套设施的建制镇不多,全县30个乡镇,建有污水处理厂的仅有14个,其中6个因资金问题建成尚未投入使用,远不能适应镇域经济生态涵养发展的需要。

三、推进丰都镇域经济生态涵养发展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树立协调发展意识

作为发展镇域经济主体的各乡镇党委、政府,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思维观念对于镇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用。

1.要树立环境保护与镇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要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二者不是此消彼长、难以调和的矛盾双方,而是彼此促进、相互依存的关系。环境保护是我县当前的重点工作,是镇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镇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和保障。当然镇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又会反过来促进环境保护的不断提高和加强。

2.要树立经济建设与公共服务协调发展的意识。强化镇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这就需要基层政府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来保障。所以,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公共服务的关系,公共服务需要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但公共服务对经济发展也有促进作用,例如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人力资本积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增强社会的凝聚力等等,直接间接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二)调整结构,打造绿色支柱产业

产业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要实现镇域经济的生态涵养发展,丰都各乡镇应该因地制宜地打造具有镇域特色的绿色支柱产业。

1.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打造特色品牌。丰都许多乡镇位于山区,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形成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例如三元红心柚、栗子大米、江池红心猕猴桃、丰都花椒等等。因此,应着重将生态农业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一是培育具有镇域特色的生态农业品牌,从镇情出发,塑造“一镇一品”,沿江乡镇、城郊乡镇、北岸中山地区和南岸高山地区的乡镇应各自挖掘自身农业资源优势,形成错位发展。二是推进生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标准化示范园区的建设,加大对本镇龙头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使生态农产品的生产集约化。三是强化生态产品认证,大力推广生态农业实用技术,加强对农村合作社和农产品生产企业的指导,鼓励其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生态产品的认证,提升农产品品质,形成产品核心竞争力。

2.科学推进环保工业,提升经济质效。一是要立足镇情和环境承载力进行镇域产业规划,要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有针对性的进行招商引资和有选择性的承接产业转移。二是着眼发展和培育一些环保、低碳、节能的产业,例如可以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储藏、保鲜、运输业等。三是强化乡镇企业的转型升级,通过推进小微企业的集中、集聚和集约发展,对企业生产技术进行升级换代,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等措施,使传统产业高端化、高碳产业低碳化、新兴产业科技化,努力实现镇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充分发展生态旅游业,转化资源优势。一是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发展休闲旅游,大力开发农家乐、生态农庄、农业观光园、农事体验园、采摘园等项目。二是与特色文化相结合,发展文化旅游。丰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对生态资源赋予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打造文化体验游。三是与服务业相结合,强化生态旅游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生态住宿餐饮、生态产品销售、休闲娱乐等相关的生态服务业发展。

(三)提升内涵,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镇域经济要实现生态涵养发展,必须提升城镇内涵,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1.打造“硬件”,提高城镇建设品质。首先,从镇情出发,结合功能定位和以人为本的要求,提高城镇的空间环境、功能设施、建筑特色等规划品质,使土地利用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及各类公共设施规划实现有效衔接。其次,城镇建设要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围绕产业定位和方向推进城镇建设,打造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的特色城镇,例如旅游型、工业型、商贸型等特色产业型城镇。第三,城镇建设要强化环境保护,避免“大搬迁”、“大造城”,要尊重自然规律,注重与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高度融合,坚持可持续发展。

2.升级“软件”,完善城镇服务功能。一要推进城镇管理的现代化,倡导城镇共建共管意识,大力推进城镇管理的网格化、信息化和专业化,根据本地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城镇的管理模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小政府,大服务”。二要推进城镇文明建设,在城镇发展中营造遵规、守序、和睦、文明的良好氛围,以创建文明乡镇、文明单位、生态文明村等活动为抓手,着力提升城镇居民素质,为镇域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三要提升乡镇政府的服务水平,尤其是服务镇域经济发展的水平。

(四)完善机制,提供坚强制度保障

1.完善法律规范制度。强化乡镇环境保护的立法,细化和明确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主体的权利义务,加大对因保护生态环境而使自身利益受损的人或者企业进行生态补偿和对违反环境保护的责任人的惩罚力度。制定镇域经济生态涵养发展的监督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和权利,强化外在约束力。建立乡镇政府行为约束机制,把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经济发展作为考核硬性条件,强化责任追究机制,从机制上防止基层政府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短视行为。

2.完善企业培育机制。地方政府要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探索长效企业帮扶机制,对满足条件的弱势企业在政策、项目、资金方面提供有效帮扶并强化跟踪反馈,着力提升其造血功能;强化经验交流机制,组织企业进行地区间的考察交流,学习取经、博采众长,同时向外大力推介本地企业、展示发展成果,吸引资金扩大市场,实现乡镇企业的更好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丰都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宋英俊

作者:严长安

上一篇:知识共享论文范文下一篇:自身素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