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论文范文

2022-05-09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虚拟经济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角度,本文首先对虚拟经济理论、实证研究和思辨以及虚拟价格文献的最新研究发展给出了分析;其次对其在能源虚拟经济的应用从能源期货市场、能源价格等不同层面进行了述评。该述评为能源虚拟经济以及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拓广了视野。

第一篇:虚拟经济论文范文

论虚拟经济的核心范畴——虚拟价格

[关键词] 虚拟价格;虚拟经济;货币资本

[摘 要] 虚拟经济的核心概念是虚拟价格。虚拟价格是预期收入资本化形成的价格,是货币资本独立化运动、利用金融工具再分配利润的手段。不论在虚拟价格的国内运动阶段还是国际运动阶段,虚拟价格总是要由实体经济领域形成的未来收益支撑。虚拟经济永远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独立运动,由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形成的虚拟价格泡沫必然破灭。

概念是对某一矛盾本质的规定,核心概念则是对系统中主要矛盾的本质性规定,是系统中所有概念的灵魂,规定着整个体系的性质。虚拟经济系统和实体经济系统,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系统,具有不同的核心概念,这就表现在在生产社会化条件下,实体经济的核心概念是价值,虚拟经济的核心概念则是虚拟价格。虚拟经济运动就表现为以虚拟价格为核心的货币资本的独立运动过程。

一、虚拟价格的本质

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的价格系统……如果从广义上来为虚拟经济定义,虚拟经济是观念支撑的价格体系,而不是成本和技术支撑的价格体系”,[1]这个系统的典型特征是,它不像实体经济那样依赖于社会物质系统,通过对物质资源的有效配置为整个社会带来价值量的增长,相反,虚拟经济的发展是可以脱离物质基础的,它可以直接从流通领域获取增值,人们占有财富的多寡与物质形态无关而与其价格总额直接相关。由运动特征决定,实体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依托社会物质系统进行价值创造;而虚拟经济的核心问题则是如何引导预期、坚定信心,拉动虚拟价格,引致货币流入,进行价值再分配。在虚拟经济中,价值生产变成间接和次要的,价格和货币处于系统的中心点。

所谓虚拟价格,就是预期收入资本化形成的价格,是货币资本独立化运动、利用金融工具再分配利润的手段。

“预期收入资本化”是虚拟价格形成的技术公式。虚拟经济是预期的未来价格体系在现时的镜像。在虚拟经济中,资本、价格和增值之间的运动关系与实体经济是完全相反的。也就是说,虚拟资本品价格的确定不像实体经济中资本品的价格确定那样,是以其内在价值为基础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形成的,相反,大多数虚拟资本品本身是既无使用价值也无价值的,比如证券、期货、期权证书,它们作为纸质凭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完全不是因为它们是“纸”而具有经济意义,只是因为是未来能够获得收益的一种凭证,因此才会被买卖,并具有了价格。由此可以看出,虚拟资本品的价格基础不在于它们的物质形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相反,虚拟资本品的价格确定要完全脱离它的物质基础的束缚,它的价格恰如马克思所说“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在这里,价格表现是虚幻的,就像数学中的某些数量一样”。[2](P123)虚拟价格的表现是“虚幻的”,它的形成完全是观念中“资本化”的结果,也即在一定关系下,人们对本来没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象,可以凭借想象赋予它资本的身份,以及一定的价格。

虚拟价格的确定公式可以表达为:P=R/i,其中,P代表虚拟资产的价格,R代表虚拟资本品的预期收益,i代表折现率。在一定的折现率基础上,虚拟资本品的预期收益水平越高,则虚拟价格越高。

虚拟经济中虚拟价格的形成是技术过程,而虚拟价格运动的目的,则是为了帮助“货币资本独立化运动,利用金融工具再分配利润”——后者是虚拟价格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在传统经济中,资本主要是以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的形式发挥职能,直到现代,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资本越来越倾向于采取货币资本的形式,直接“以钱赚钱”。事实上,资本采取哪种形式对资本本身而言没有实质性差别,盈利才是资本的本质。当高利润率来自实体经济,包括制造业、服务业部门时,资本主要以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的形式出现,但当实体经济利润率持续下降时,资本就会摆脱它的实体形态,而以货币资本形态构造虚拟经济,“无中生有”地进行单个资本的扩张。当然,这种“无中生有”也不是无端地幻化出更多货币的影子,它吸引来的是真实的货币,通过改变既存货币的分布格局,将存量货币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虽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一方依靠虚拟价格运动增加的货币不过是另一方持有货币数量的减少,虚拟经济的膨胀并不会带来社会真实财富量的增加①;但是,对于利用虚拟经济增值的单个资本所有者,却会实实在在地表现为货币量的增加,并实现该个主体真实财富的增加。

恩格斯曾说过: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地患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媒介而赚到钱。对于总资本而言,脱离生产过程的价值创造是不可思议的“狂想病”,但对于个体资本而言,摆脱生产的缓慢进程、通过价值转移实现自身财富量的增加却是现实的。实体经济依靠生产过程,通过资本积聚推进社会总财富的增长,虚拟经济则在一旁搭建了一条财富的再分配渠道,这条财富再分配渠道不是通过暴力维系的,它的运作完全是市场化的,是用虚拟价格这个经济手段构筑的。虚拟经济的本质不过是以虚拟价格为核心,以资本化为手段,利用货币资本配置资源形成实际财富转移的一种经济形态。

二、虚拟价格的特征

1.基于预期和信心。

虚拟价格不是基于资本品的内在价值形成的价格,它的定价方式是资本化定价,P=R/i。其中,无论是虚拟资产的预期收益R,还是折现率i,都与人们的心理预期有很大的关系,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特别是预期收益水平,它不是对现期收入的衡量,而是表示预期的也即未来一段时间的收入水平。由于关于未来经济状况的信息严重不足,人们很难对预期收益进行准确的判断。虽然西方经济学者们不断地调整预期方法,先后推出静态预期模型、适应性预期模型、理性预期模型,并将心理学理论引入经济学范式中研究人们的决策行为,但直到今天,预期收入水平的准确判定依然是一个经济学的“歌德巴赫猜想”。于是,在现实操作中,经济学者不得不寄希望于“总体理性”的存在,预期被构筑在了总体性的市场信心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如果人们普遍对未来经济增长有信心,那么经济学就认为预期收益水平会上升;如果人们普遍对未来经济前景表示悲观,那么经济学就认为预期收益水平会下降。于是,经济学有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内涵,“预期”被改头换面成为“市场信心”。这也是为什么每当虚拟经济萎缩时,经济学者总是大谈提振信心,提出“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的原因。

2.投机性。

正是由于预期收益水平难以测量,由市场信心所形成的对未来预期的主观判断一般情况下总是与真实的未来收益水平存在差距,由此才形成了投机的空间。从公式上可以看出,我们将由真实未来收益水平决定的虚拟价格称为理论虚拟价格:

 理论虚拟价格(P)=预期收益(R)/折现率(i)

但在预期收益为由市场信心所形成的预期收益判断所替代的情况下,公式发生了改变:

市场虚拟价格(Pp)=由市场信心决定的预期收益判断(Rp)/折现率(i)

预期收益判断Rp是心理判断的结果,它是根据市场信心变动的。虚拟价格从由真实的预期收益决定变成由主观心理判断决定,实际上是对价格的再一次虚拟化,市场虚拟价格不仅与虚拟资本品的内在价值量无关,甚至与该资本品的实际获利能力也不再一一对应。当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预期恰好和实际经济发展吻合时,Rp可以等于实际预期收益水平R,但通常情况下,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预期收益判断Rp与实际预期收益水平R是不等的,Rp与R的差距取决于市场信心偏向的方向和强度。Rp与R折现后的差距,构成市场虚拟价格与理论虚拟价格之间的差距,也即Pp-P,这一差距便是虚拟经济中投机的空间。

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投机是指为了再出售(或再购买)而不是为了使用而暂时买进(或暂时售出)商品,以期从价格变化中获利的经济行为,因为从价格变化中获利必须把握好买卖时机,因此称之为“投机”,投机的做法多为贱买贵卖、快进快出。如果预期收益水平是可以准确判断的,那么虚拟价格就会是一个确定的价格而不会发生频繁的价格变动,针对虚拟资产的投机也就无从发生。在虚拟经济中,市场主体购买来股票、债券、金融衍生产品等虚拟资产后,他可以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长期持有,他可以按照未来真实的预期收益水平获取收益,这属于投资行为;第二种做法是投机,即短期持有虚拟资产,利用虚拟价格的短期波动交易获利,当售卖时的市场虚拟价格水平(Rp2)大于购买时的市场虚拟价格水平(Rp1)时(Rp2和Rp1都可以与P不相等),市场主体就可以通过投机盈利。

3.波动性。

由于市场中虚拟价格的决定不仅远远脱离其成本运行的价值关系,而且可以脱离其实际的未来收益水平,直接由市场信心这一主观心理因素决定,因此虚拟价格的运动会显现出极大的波动性、不稳定性。市场信心增强,则虚拟价格在折现率的作用下发散性地增大;市场信心下降,则虚拟价格发散性地缩小,二者同向运动。

市场信心的衡量指标是购买虚拟资本品的货币增量,也就是说,市场信心的变化总是表现为虚拟经济中货币存量的变动。市场信心增强,意味着有更多的货币流入虚拟经济;相反,市场信心减弱,也即货币开始流出虚拟经济,当市场信心减弱到极端即市场信心出现崩溃时,货币会从虚拟经济领域大逃亡,奔涌而出。

由于市场信心要受到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很多看上去与虚拟资本品的盈利无关的因素,在复杂心理机制的作用下,却可以对虚拟价格形成决定性影响,表现出强烈的“蝴蝶效应”特征,某一偶然因素的出现,却会在虚拟经济领域导致一场大地震。

4.泡沫性。

当预期收益判断Rp远远大于虚拟资本品的实际预期收益水平,从而使市场虚拟价格Pp与理论虚拟价格P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前者远大于后者时,我们就说虚拟经济存在泡沫。虚拟经济泡沫并非是虚拟价格与虚拟资本品的现期价格严重不符,而是指虚拟价格与虚拟资本品根据未来真实收益水平形成的资本化价格严重不符。换句话说,虚拟经济泡沫的来源不在于虚拟经济与现期实体经济的脱离,而是虚拟经济与未来实体经济的脱离。

利用虚拟价格形成机制,虚拟经济往往通过引导群体心理预期发生改变,催发“跟风效应”,积聚泡沫。所谓“跟风效应”,是指个体在信息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盲目效仿其他主体行为的一种行为方式。在虚拟经济中,跟风效应是必然和普遍的。因为虚拟市场中,大部分主体不但对虚拟资本品的未来收益水平无法预测,甚至对虚拟资本品的实际构成和现期运作水平都缺乏了解,在这种情况下,理性的投机判断是难以做到的,于是,类似经济学服从“群体理性”的假设一样,个体投机者也会盲目地服从其他投机者的判断,而且,越是享有信息量少的主体越会倾向于“跟风”。当市场中有越来越多的投机者盲目并错误地提升信心时,市场虚拟价格Pp就会被一再地提高,当它超过理论虚拟价格P时,泡沫开始形成。Pp超过P越多,泡沫越大。

但无论泡沫多大,Pp的最终命运总是回归P。随着时间的发展,当虚拟资本品的真实未来收益愈加清晰地呈现时,之前毫无根据的市场信心就会崩溃,这时,市场虚拟价格Pp会迅速地跌回理论虚拟价格P。之前的泡沫越大,市场震荡就会越明显,市场主体所遭受的风险就越大。

由于以上因素的影响,在虚拟经济中,泡沫总是难以避免的,而每一次泡沫的形成,又都是短暂的,泡沫总会破灭。于是,在虚拟价格的忽升和骤降中,虚拟经济的脉动得到记录。

三、虚拟价格发展的两个阶段

根据虚拟价格的作用范围和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遵循历史和逻辑统一的原则,可以把虚拟价格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虚拟价格发展的国内阶段。

这一阶段从虚拟经济出现,到20世纪80年代结束。其主要特征是,虚拟价格依附于一国国内的实体经济,其发展规模、扩张幅度都受到国内实体经济增长的限制,虚拟资本品的种类有限,由股票、债券等构成的证券市场是虚拟经济的主体市场。虽然,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虚拟价格运动,但是,由于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还是相对独立的,各国经济的内在融合度较低,这就使得国际虚拟市场的发展水平较低,虚拟经济具有明显的国内化特征,即当某一个国家虚拟价格过度上涨时,往往表现为该国内部货币的异常流动,即大批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转移到虚拟经济领域牟利,境外资金的参与度较低;而当一国的虚拟泡沫破裂引起金融危机时,危机的国际扩散能力不强,金融危机往往被限定在一国的主权范畴内,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直接影响和冲击力较小,即使影响到其他国家,也往往是通过影响本国实体经济从而间接影响其他国家实体经济的方式发生作用,各国金融危机的直接传染性较差。而且,由于在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前,各国的货币发行量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世界黄金存量保持对应关系,流动性水平有限,市场信心高涨所能引致的货币数量有限,因此这一时期各国的虚拟经济泡沫能够被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下,当虚拟泡沫破灭时,对总体经济的破坏性相对较小。

由于虚拟价格存在着国度性,这一时期理论界对虚拟价格从而虚拟经济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其对一国个人财富的影响效应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关系上。当虚拟价格的运动被限制在某一国度空间内时,它的上涨或下降会很快影响到财富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再分配,当虚拟价格急剧上升并迅速缩小后,部分市场主体所持有的货币会在短期内被转移到另一部分人的手中,这种财富的迅速转移往往会导致市场正常秩序的混乱,乃至引起社会动荡;而且,由于虚拟价格的上涨是通过代表市场信心的货币大量流入虚拟经济领域实现的,因此,虚拟经济的高涨在一国缺少国际资金注入的情况下往往导致实体经济出现流动性不足,从而影响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转和盈利率水平,对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在以上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理论界对虚拟经济的认识从总体上说是消极的,虚拟经济通常被认为是需要严加控制的。同时,由于一国国家财富仍来源于实体经济,各国国民经济学的主要研究领域还集中在实体经济范畴,核心任务是论述如何保障实体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对虚拟经济的认识是从属的和次要的。

第二阶段:虚拟价格发展的国际阶段。

20世纪80年代后,虚拟价格发展进入第二个阶段。这是在一系列事件的共同作用下促成的:

(1)信息技术的发展,它为虚拟经济的国际化运动提供了技术基础。(2)经济全球化下以美国为首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世界产业结构链条,它是虚拟价格国际化运动的内在根源。20世纪80年代,在利润率引导下,美国国内产业结构向高科技的信息产业、军工产业和金融产业集中,承接被转移出的一部分重化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世界生产基地,成为“世界实体经济中心”,世界价值增值主要由发展中国家提供。全球化一方面使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和资金越来越依赖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价值增值则越来越倚靠发展中国家,需要构筑庞大的虚拟经济从发展中国家转移新增价值,这使虚拟价格运动对发达国家GDP的贡献率越来越高,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命脉,“一个需要颠倒过来的观念是,资金的流动不再主要是为了在国际范围内配置自然资源,而是在国际间支持高增长地区的发展和分享其高收益。……富国经济主要是靠观念和资金支撑其价格的经济活动来发展,而穷国则靠成本支撑其价格的经济活动来支撑”。[3]可以说,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空心化或者说脱离生产性是其经济高度依赖虚拟经济的内在原因。(3)牙买加体系导致的货币虚拟化,为虚拟价格的国际运动提供了资金支持。“如果货币本身具有价值,那么货币就不能随随便便创造出来,它的增加必须有社会投入的劳动量增加。这时证券所代表的虚假价值受货币量乃至真正价值量的制约,不能过度膨胀”。[4]只有货币摆脱使用价值的束缚,发展到纸币、信用货币阶段——货币量不受劳动价值的制约,由一定的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创造出来,虚拟经济市场上的虚拟价格才“可以借助信用货币数量的增加而迅速膨胀起来”。[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牙买加体系的建立是货币虚拟化的标志,它彻底终结了金本位的时代,使世界货币的发行完全不受黄金存量的限制,货币供应量可以无限制增加。从1971年美国宣布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到今天,全球基础货币量数百倍地增加,1971年只有381亿美元,而今天已经超过了6.2万亿美元。[5]全球过剩的流动性,为虚拟价格的国际化运动和过度波动提供了条件。(4)世界范围的金融自由化。它破除了虚拟价格国际运动的国界障碍,使虚拟经济的全球化进入“无障碍”发展时期。在“华盛顿共识”的影响下,许多国家出于各种原因,或主动或被动地实施金融开放和资本自由流动,这使货币资本跨国运动的障碍越来越小,成本越来越低。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虚拟价格发展结束了国内阶段,上升到国际阶段。资本化定价方式开始泛化,不仅信贷、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传统的金融产品可以作为虚拟价格的载体,任何能够带来未来收益的有价值或无价值之物,包括房地产按揭、石油期货及期权、谷物期货及期权、无形资产,甚至某些高技术产品等等,都可以凭借预期收益被资本化;而且,各种各样的虚拟价格载体在世界流动性的投资或投机需求下,又以各种虚拟资本品的形式被创造出来——他们不仅能够凭借其未来收益直接被证券化,而且这些已经被虚拟化的证券还可以被结构化成为金融衍生产品,即依托虚拟资本品进行再次的虚拟化创造,于是,预期收益可以生出更多的预期收益……只要有足够的市场信心,虚拟经济就能够繁荣,庞大的虚拟泡沫被不断催生出来,整个世界金融体系的联动性、震荡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不论在虚拟价格的国内运动阶段还是国际运动阶段,虚拟价格总是要由实体经济领域所形成的未来收益支撑的,虚拟经济永远不可能脱离实体经济独立运动,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所形成的虚拟价格泡沫总是会破灭的。虚拟经济必然要受实体经济的束缚是虚拟经济运动的一个基本规律。但是这个规律,在虚拟价格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却是不容易辨识的。因为,在虚拟价格国际化运动价段,当一国主要依靠转移其他国家的利润实现价值增值时,如果我们仍然把目光局限在一国国内,就会看不出这个新增价值的真实来源。实际上,世界总体的新增价值量是社会劳动投入的结果,社会劳动投入得多,世界的新增价值就多,反之则反是。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来源,脱离生产过程的虚拟价格运动是不会创造出新价值的。如果某个个体国家仅仅依靠虚拟经济实现财富增加,那么这个个体国家的新增财富也只能来自对其他国家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国际转移,是世界价值再分配的结果,而并不是说虚拟经济自身成了价值的来源。但是,如果脱离整个世界的货币运动封闭地看待此国GDP的增加,结论就可能发生相反的变化,似乎虚拟经济自身是可以独立于实体经济并能够自身增值的,于是,各种各样的经济学假象便出现了。例如认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出现了“分离现象”,探讨虚拟经济的自我增值能力,进而,更把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的发展说成是世界产业结构升级的一般规律——这是可笑的,如果各国产业结构都升级到了虚拟经济阶段,那么这个世界的价值增值就真的成了无源之水了。伴随着虚假的认识以及虚拟经济对于发达国家重要性的提高,国民经济学对虚拟经济的评价从之前的否定渐渐转为积极的赞誉,实体经济的理论研究开始让位于虚拟经济的理论研究,金融相关领域研究的意义越来越大,如何利用和发展虚拟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学探讨的重要课题。

四、虚拟价格运动规律

第一规律:虚拟价格运动是脱离虚拟资本品的内在价值影响的。市场信心的调整,从而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判断是虚拟价格涨跌的决定性因素。当虚拟价格上升时,市场需求量会随之增加。

实体经济中的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运动可以受供求影响出现波动,但必然要受到其内在价值的约束。与实体经济的价格决定相区别,当虚拟资本品的价格上升时,它代表的并非商品的价格相对于同等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提升,而是表示该商品的预期收益水平相对于折现率的提高。这一转变使消费者对于虚拟资本品价格提高的态度与真实价格提高的态度发生变化。在实体经济中,价格水平的上升会使消费者认为商品的性价比关系在恶化,从而减少需求;而虚拟资本品价格水平的上升,则是在发出这样的信号:相对于一定的折现率,未来收益水平在上升,其结果会增加购买者的购买欲望,从而使需求上升,这样,就出现了“虚拟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大”这种与实体经济价格运动背道而驰的现象。

第二规律: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虚拟价格不一定会呈现下降趋势。只有当社会总利润量减少时,虚拟价格的长期运动趋势才是下降的。

由于虚拟价格运动不受虚拟资本品内在价值的约束,因此,当社会生产力发生改变时,虚拟价格并不一定会发生改变。在实体经济中,由于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时,商品价格会呈现下降趋势。但在虚拟价格中,这样一个趋势是不存在的。只要社会的总利润量在增加,虚拟价格就会提高,而不管社会总利润量的提高是由技术因素导致的,还是其他因素形成的。

第三规律:虚拟价格的运动,会通过流动性的传导机制,影响到实体经济的价格水平,使实体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现象。

虚拟价格的运动,是由市场信心决定的,而市场信心的衡量指标,是购买虚拟资本品的货币增量,即虚拟经济中流动性的变动,因此,虚拟价格的升降,从市场可测度层面看,就表现为货币量变动的结果。每当虚拟价格提升时,总有大量的货币进入虚拟经济领域,每当虚拟价格下降时,又有大量的货币流出虚拟经济领域。而且虚拟市场上的流动性越多,则虚拟价格的上升幅度越高。由于虚拟市场中流动性的运动目标是投资或投机获得增值,而非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因此流动性在进行一次交易后不会退出流通,它们不断地进入和退出,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使流入虚拟经济中的货币以乘数效应影响虚拟价格的攀升以及下跌。当虚拟经济中的货币量或者说流动性增加时,在社会总体货币量一定的情况下,就意味着实体经济中的货币量在减少。这种情况,将使实体经济部门的价格水平发生变化。如果实体部门货币流出是暂时的,那么短时间内会使商品和服务市场上的流动性不足,使实体经济的价格水平下降,出现通货紧缩症状;但当实体经济部门的货币流出是长时间的、持续的,影响到厂商资本量从而生产供给水平时,就会由于总供给的减少而使实体经济的价格水平上升,于是,这时在虚拟价格上升的同时,实体经济价格也会上升,宏观价格变动就表现出通货膨胀特征。

第四规律:整个社会的货币存量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共享。由于虚拟价格运动会对社会的货币流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必须将虚拟价格的浮动考虑在内。社会虚拟经济规模越大,其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效力的影响作用也越大。

货币进入或退出虚拟经济领域会引起整个经济体内货币数量的重新分配。虚拟经济部门开始起着调节货币流动的功能,因此,虚拟资本品价格的暴涨和暴跌都会对实体经济中的货币数量造成重大影响,并对政府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重大干扰。在20世纪中期以后,很多国家都出现了“货币需求之谜”,“即用传统的货币需求方程估测的结果大于实际的货币余额,从而出现了一个‘失踪的货币’的扭曲”。[6]实际这种“货币失踪之谜”,无非说明了在当今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并行的格局下,仅仅考虑实体经济中的产品和服务与货币数量的关系已经不够了,必须考虑虚拟经济对价格指数的影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是三个因素——产品和服务、虚拟资本品、货币三方面共同运动的结果,单纯考虑实体经济和货币数量已经无法对宏观经济走势和宏观调控方法进行有效的预测和把握了。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有学者指出,应该重新构造货币数量公式: M1V1=P1Q1+P2Q2,其中,M1为货币供应量,V1为货币流通速度,P1、Q1、P2、Q2分别为实体经济领域的商品价格和数量、虚拟经济部门证券的价格和数量①。这样,当进行货币政策制定时,应将虚拟价格因素考虑在内。

第五规律:虚拟价格的崩溃只是斩断了个体利用货币资本继续转移他人财富的通道,并不表示之前已经形成的增值消失。财富的转移已经形成。

虚拟经济中,当市场信心狂泻,流动性急剧外流时,虚拟价格会迅速下跌乃至出现崩溃,其结果会导致货币资本利用虚拟价格再分配利润的能力减弱,也就是说,货币资本的盈利率水平会下降,当资本在权衡货币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的盈利能力后,有可能从货币资本形态再转化成产业资本或商业资本形态,之后,只有待货币资本的盈利率再次提高后,才能再转化回虚拟经济领域,由此说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存在着相互替代、此消彼长的关系。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虚拟价格水平的下降,并不意味着之前已经吸引来的财富会消失,货币资本利用虚拟价格转移来的货币已经进入了个体的资产表中,当这些货币被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时,就实实在在地形成了个体财富的增加,所以,虚拟价格的崩溃并不等同于财富的蒸发,这也是虚拟价格不能被称为虚拟价值的原因。价值的源泉是劳动,虚拟价格作为价值分配的一种机制,泡沫的破灭改变的是价值分配格局,而不是财富和价值总量,即使泡沫破灭,新的价值分配格局已经形成。

当然,通过货币资本运动转移来的财富,首先是货币,在牙买加体系下,或者是作为世界货币存在的美元,或者是其他国家发行的纸币,它们代表一定的价值,但它们本身并非像黄金一样具有价值,这些纸币是由国家信用支撑的,具有贬值的风险,不能充作贮藏手段。因此,当通过虚拟价格运动实现个体持有纸币量增加时,还仅仅代表个体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增加,而并非是个体的实际价值量的增加。如果要实现后者,还必须利用实体经济,将纸币转换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品、生产品、新技术产品以及应用于促进个体自身发展等等可以实际扩大社会物质生产和价值增加的环节中去,以此使财富的增加从虚拟形式转化为实在形式。

参考文献:

[1] 王爱俭.关于虚拟经济几个重要问题的再讨论[J].现代财经,2008,(2).

[2] 马克思.资本论[M].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刘晓欣.当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虚拟经济全球化[J].南开经济研究,2002,(5).

[4] 张俊山.论虚拟经济中虚假价值的形成及运动规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5] 向松祚.美元霸权制度才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Z].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0/200901/64507.html,2009-01-04.

[6] 王千.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指数、资产价格关系分析——从虚拟经济角度看“货币失踪之谜”[J].价格月刊,2007,(3).

[责任编辑 陈翔云]

作者:马 淮

第二篇:能源虚拟经济与价格文献综述: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

摘要: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角度,本文首先对虚拟经济理论、实证研究和思辨以及虚拟价格文献的最新研究发展给出了分析;其次对其在能源虚拟经济的应用从能源期货市场、能源价格等不同层面进行了述评。该述评为能源虚拟经济以及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拓广了视野。

关键词:广义虚拟经济;能源虚拟经济;能源价格形成机制

本文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研究文献的最新进展,对其在能源经济应用的相关文献,从能源期货市场、能源期货价格以及能源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等,给出简要述评,为能源经济和价格研究汲取新思维与新方法,拓广研究视野。

一、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实证研究与思辨

(一)理论与实证研究

1 概念体系与认识论

开广义虚拟经济研究之先河者林左鸣(2005,2010)首先提出广义虚拟经济的概念,他认为各种经济形态因‘跨界’而形成交叉,所以有必要将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经济的总和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二元价值容介态,即传统商品价值不断融入旨在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介质而进化为更高级的商品价值。依据价值论,他认为经济系统是一套价值系统,包括物质价格系统和资产价格系统。与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的物质价格系统不同,资产价格系统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由于资本化定价,人们的心理因素会对虚拟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广义地讲,虚拟经济除了目前研究较为集中的金融业、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经济、博彩业、收藏业等。这一论述大大扩充了虚拟经济的研究视角,奠定了广义虚拟经济的概念与认识论之基石。也为能源经济的虚拟范畴研究拓广了范围。

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看,前期文献中所指的虚拟经济大多属于狭义虚拟经济,包括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是金融深化的产物。如刘骏民(1998,2003,2008)认为虚拟经济是从具有信用关系的虚拟资本衍生出来的,并随着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发展。理论框架包括虚拟经济的行为基础、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和虚拟经济的相关宏观调控等。

2 应用研究、问题与方法领域

目前许多学者借鉴广义虚拟经济的价值观、财富观和产业观及科学思维,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与探索。

(1)产业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除了对狭义虚拟经济领域(金融系统)开展研究外,在房地产、能源、旅游、文化、环境产业等诸多领域都有涉入;如王子龙,苏州(2011)利用我国30个大中城市1998~2009年的季度数据,建立了房地产财富效应模型,对广义虚拟经济条件下房地产财富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我国城市广义房地产财富效应存在明显个体差异,总体房地产财富效应为负等;周德群(2011)对碳金融市场的虚拟经济形态开展了初步研究;唐齐防(2011)对媒体应用广义虚拟经济二元容介态的价值效应给出了分析,等等。

(2)研究问题与方法逐步深入和多元化。问题包括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经济学研究,经济核算、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组织制度研究、经济增长、财富标志与效应、国家贸易领域等;方法上目前虽然还是以定性研究为主,但也开始借鉴数理、计量、博弈、复杂科学管理方法等等。在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基础研究上,陈昂,宋宁(2009)对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范式进行了初探,从哲学基础到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的研究方式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给出了广义虚拟经济价值函数;李小宁(2010)对广义虚拟经济下的经济增长范式给出了研究思路,认为不可直接定价的广义虚拟变量,如环境质量需求、公平需求和声誉需求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拓广了经济增长研究领域;郑海涛,任若恩(2010)对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框架下的核算体系给出了有价值的探索,张丽(2010)则从经济思想史角度对国际贸易中的广义虚拟经济学展开研究。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上,成思危(2005)对虚拟经济特征及与实体经济关系给出了分析;刘骏民、伍超明(2003)构建了货币数量方程修正模型,分析了两者相互偏离的关系;刘金全(2004)采用二元VAR方法,认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也具有显著的反馈作用;刘思峰,袁潮清等(2011)采用种群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构建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模型,研究了二者协调发展的均衡点及稳定性。其他问题研究上,黄劲松(2010)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品牌的虚拟价值与实物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表明品牌实物价值对其虚拟价值有显著影响,而人们的消费意愿更受虚拟价值的影响,等等。

(二)探讨与思辨

由于虚拟经济及广义虚拟经济尚属于新兴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在研究领域、研究角度、研究定位上还存在不同认识和思辨,带动了该领域的蓬勃发展。如国内学者白战伟,张红星(2010)总结了国内在虚拟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与争辩焦点。包括虚拟经济的概念和研究范畴、虚拟财富与财富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四个方面;刘晓欣(2008,2009)提出了虚拟经济前沿问题研究范畴。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虚拟经济核算理念与方法、虚拟经济货币利润来源与动力、财富与风险的积累、人民币国际化、银行呆坏账的处置、房地产资金聚集效应和虚拟经济流动性储备池功能。

国外学者对虚拟经济的认识比较多元化,这与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多元化和复杂思维取向一致。研究角度主要包括以下方向:一是从金融学角度对货币虚拟价值与期货市场展开研究,如McKinnon,Ronald I.McKinnon(1991)分析了货币虚拟价值的构成[223,Gaddy,Ickes(1998),VladIvanenko(2004)对俄罗斯经济采用美元计值(虚拟价值)下的价格扭曲与效率损失做出比较,An-Sing Chen,Jyun-Cheng Wang(2009)分析了金融期货市场角度的虚拟经济形态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二是从网络虚拟经济角度对虚拟组织、虚拟社区、虚拟商务、虚拟货币、虚拟财富进行分析。如Jinwoo Kim(1998)的企业虚拟组织分析,Beomsoo Kim,Anitesh Barua(2002)对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虚拟经济(数字化经济)下的消费者行为以及信号识别策略研究,Jingzhi Guo,Angelina Chow(2010)对网络经济下的虚拟财富展开研究,Dong Hee Shin(2008)采用TAM模型分析了虚拟货币交易时对消费者行为变量影响因素,等等。

二、广义虚拟经济在能源经济与价格中的应用研究

(一)广义虚拟价值与虚拟价格研究

主要是对广义虚拟经济价值与价格形成的关系,波动性研究等。林左鸣、尹国平(2011)提出了广义虚拟经济对价值理论解释框架包括生活价值论、二元价值容介态经济以及新要素价值观,将对虚拟经济的价值核心理论研究起到开拓作用。刘骏民(2004)强调了虚拟经济与虚拟价格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以及风险,认为市场经济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系统的区别主要在于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同,实体经济是成本技术支撑的价格形成机制,而虚拟经济是观念和心理支撑的价格形成机制;宋可为(2009)用虚数概念表达了广义虚拟经济中的实体价值和虚拟价值之间的联系,并构建了二元容介态与经济波动的关系模型,提出经济失衡是因为人们的生理(物质)需求与心理(信息)需求之问变化速率不同而导致比例失衡,自组织临界则可以揭示经济体不断自我演化的规律,有望克服经济波动。沈军,白钦先(2008)运用GARCH模型选取了股市价格指数和房地产价格指数及CPI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价格波动存在明显差异,房市价格波动对股市价格波动有一定的溢出效应。

(二)能源虚拟经济应用研究

目前广义虚拟经济在能源经济中的应用研究文献较少,对能源虚拟经济的认识还停留在金融领域层面,主要表现为对能源金融以及能源(石油、天然气与电力)期货市场的研究。如佘升翔,马超群(2007)指出能源金融可以从能源虚拟金融与能源实体金融两个层面来分析。能源虚拟金融是指能源市场主体在能源商品期货、期权市场、国际货币市场以及与能源相关的资本市场上进行能源实物、期货、期权、债券、汇率、利率、股票以及相关衍生品等金融资产的套期保值、组合投资或投机交易。能源实体金融是指能源产权主体、效率市场和传统金融市场通过有机联络,利用金融市场的融资、监督、价格、退出机制。该研究扩充了能源虚拟经济的认识层面,但是还主要停留在金融领域。何凌云,刘传哲(2009)在对能源金融研究框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能源金融产品创新属于能源虚拟金融范畴,需要注重风险控制。

(三)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应用研究

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主要是对石油、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的价格制定方法、影响价格形成的因素、相关的经济政策等一般综合或个别研究。从广义虚拟经济角度看,该领域的研究还主要还停留在对能源实体价格与能源金融虚拟价格(能源期货、期权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价格)方面。

1 能源实体价格研究

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能源价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国内学者侧重的主要研究点,定性研究较多。能源价格的不完全性与波动性、传导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较少。

一般能源实体价格研究。Franz Wirl(1993)采用博弈理论对外部成本纳入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中的政府与企业行为进行了分析;王虎(2009),郭海涛(2008)认为目前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存在不能反映供需变化、资源短缺、成本不完全、电、煤价格脱节、电力价格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认为能源产业的垄断与外部性问题,不仅是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的主要障碍,也导致在不同能源和同一能源不同环节上的定价机制具有不同特征,提出要建立能源价格形成的监管和成本核算等建议。Eva Regnier(2007)则分析了能源价格波动性的原因。

分类能源实体价格研究。主要侧重于石油、煤炭与电力的研究。史丹(2000,2007)分析了石油价格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能源价格上涨的原因;王勇(2009)从我国石油的原油定价、成品油定价与燃油税改革角度分析了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主要是成本加成的管制成本定价方式;刘树杰(2005)、刘劲松(2009)则定性地分析了煤炭等基础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中存在的价格扭曲、成本不完全、市场化不足等问题。温桂芳,刘喜梅(2003,2006)认为需要加快对资源、能源的环境成本测算,以及扩充了影响电价形成因素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将管制、垄断、交易成本、产业结构等纳入分析范围;李冲(2009)认为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的目标是提高目前电价价位消除交叉补贴现象,在电价中体现供电成本与环境成本,实施售电端的市场化改革。天然气价格机制的研究文献较少,张伟(2008)等指出中国天然气的成本加成法的定价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足,需要建立市场导向的定价机制。

定量研究上,梁广华(2010)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构建了能源需求函数,认为合理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能够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孙军,侯超(2009)构建了简单的国际石油供需模型,建立了均衡价格影响因子方程,认为长期石油价格主要受世界GDP、OECD石油储量、上期油价的影响;王浩(2008)选取了国民收入、燃料价格、技术进步、工业化指数和规制五个影响因素,构建了回归计量模型,检验其对我国电价的影响。

2 能源虚拟价格研究

主要是对能源期货与衍生品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以石油期货为主。潘省初(2009)从供需因素、金融因素、政治因素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供需因素包括石油储备量和成本、全球经济发展、对供需的预期等。金融因素主要指美元汇率和石油商的投机行为。政治因素包括欧佩克和国际能源署的政策干预以及战争等突发事件;马登科(2010)认为石油价格已不再被供需所决定,而是由其金融属性所决定。由美元主导的全球货币信用体系和浮动汇率制所引发的流动性过剩是全球石油价格暴涨暴跌的本质;Massimiliano Matzo,Paolo Zagaglia(2008)采用GARCH模型测算了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燃料油、天然气期货价格变动的相关性,James s,Doran,Ehud I,Ronn(2008)结合能源期货价格的波动分析了能源市场效率与风险,Catherine K,,Anastasios G,(2009)采用了VAR,the McLeod-Li,Engle,and Tsay检验对能源定价中的金融波动、产业组织结构等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Robert J,Elliott,MatthewR,Lyle(2010)在对能源供需函数建模的基础上,结合欧洲能源期权交易市场的现货与期货价格,建立了随机排放成本下的能源价格均衡模型。

3 能源实体价格与虚拟价格关系研究

主要是对石油价格采取协整理论予以研究。如宋玉华,林治乾(2007)通过协整分析发现国际石油市场上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问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发现,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主要来自期货市场。马登科(2010)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2000年至2009年WTI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认

为期货价格主导了现货价格,场内交易左右了场外交易,虚拟经济严重背离并扭曲实体经济。

4 能源价格与通胀或其他宏观变量关系的研究

如国内学者杨柳、李力((2006)基于19962005年的时问序列数据,就国能源价格变动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我国实际GDP、能源价格以及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能源价格变动对经济增长短期出现负向冲击,成本推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胡宗义等(2008)将能源替代模块和能源强度指标纳入一般均衡(cGE)模型——MCHUGE模型,研究提高能源价格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提高能源价格在短期和长期均能显著降低能源强度;Benjamin(2008)从能源价格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给出了深入研究。分析能源虚拟价格对经济总量冲击效应的研究文献较少。

三、文献综述简评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研究正在不断地扩充、研讨、思辨和认识深化中,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在不断地扩大和创新,尤其是广义虚拟经济的二元容介态的价值体系和理论核心,以上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经济学以及能源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修正、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为该经济思想在能源以及其他产业领域的应用研究拓广了思路。然而,由于这是一个新兴领域,理论上还处在萌芽期,正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能源经济学与能源价格的应用研究也还很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经济管理学前沿理论的吸收还有所不足;二是从广义虚拟经济角度对价格机制的研究较少,对虚拟价格的研究框架还需完善;三是广义虚拟经济在能源领域的应用研究还局限于与金融研究范畴,借鉴不足;四是对能源虚拟价格的研究还主要局限于能源期货价格研究;五是定量研究工具较少,是缺乏多方法比较研究。

不过,由于广义虚拟经济的二元容介态价值观,以及自适应性、动态性、混沌性、多元化、非加合性的复杂科学思维模式,该理论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将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创新以及在能源经济与价格领域的应用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富想象力的应用前景。大力推进广义虚拟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拓广我国能源经济与价格研究领域,借鉴多方程联立计量经济模型、一般均衡模型与计算机模拟、情景分析等多方法、多角度对能源虚拟价格形成机制进行实证研究,不仅可促进两个研究范式的交融发展,实现经济学理论创新,而且对科学推进我国能源体制改革、提高能源产业效率、促进能源发展方式转变等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林左鸣,虚拟价值引论——广义虚拟经济视角[Jl_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5,

[2]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l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l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4]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经济学[J],开放导报,2008(6):5—11,

[5]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4-40,

[6]王子龙,苏州,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2):16-29,

[7]周德群,孙作人,苏州,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碳金融市场[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2):47-55,

[8]唐齐叻,《华尔街日报》的二元价值容介态分析[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2):65-70,

[9]陈昂,广义虚拟经济研究发展综述[J],管理学家——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09,(2):45—53,

[10]宋宁,广义虚拟经济研究范式的初探[J],管理学家——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09,(2):54-64,

[11]李小宁,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扩展[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0,1(4):42-53,

[12]郑海涛,任若恩,广义虚拟经济核算方法初探[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3):5—11,

[13]张丽,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中国潮”潮起潮落的广义虚拟经济学分析[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143):11—22,

[14]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管理评论,2005(1),

[15]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一对我国当前股市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4,(4),

[16]刘金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联性的计量检验[J],中国社会科学,2004(04):80-90,

[17]刘思峰,袁潮清,王业栋等,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模型研究[Jl_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1,2(2):35_40

[18]黄劲松,品牌的虚拟价值及其影响[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3):64-72,

[19]白战伟,张红星,国内虚拟经济理论研究进展与争论焦点[J],经济纵横,2010(4):6—12

[20]刘晓欣,虚拟经济研究八个前沿问题[J],开放导报,2008(6):12—17,

[21]刘晓欣,虚拟经济研究八个前沿问题(续)[J],开放导报,2009(1):30—35,

作者:刘喜梅 周东

第三篇:虚拟经济的经济学

编者按: “虚拟经济”是以成思危为代表的一批国内学者提出的经济学命题,其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一个中国土生土长的“虚拟经济学派”正在形成,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命题、分析方法和针对热点问题的独到见解。“十年磨一剑”的执着值得钦佩和提倡。

近几年来,虚拟经济的研究开始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正确处理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肯定了虚拟经济的研究;2008年11月16日胡锦涛主席在全球金融峰会一再指出“这场金融危机正在从局部向全局蔓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已经对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温家宝总理10月25日在亚欧首脑会议闭幕式的演讲也表示“我们要认真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要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要始终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虚拟经济要与实体经济相协调,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本刊关注“虚拟经济”研究,并将其列入重点选题,始于三年前,是国内这一研究领域最早和最主要的阵地,已经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我们认为,虚拟经济学派的研究将带给我们新的视角、新的理论,研究特色也会越来越鲜明,这将有利于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朝着更加有序和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也有利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形成。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对虚拟经济的讨论中来。

[摘要]虚拟经济视角下的经济学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看作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关系,强调市场经济虽然是物质生产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但是其本质属性是价值的不是物质的;强调在不断虚拟化发展的市场经济中,货币功能的演变及其决定性影响,强调虚拟经济是第一序的资源配套机制的功能,更强调虚拟经济蕴含的风险。

[关键词]虚拟经济经济学

[作者简介]刘骏民(1950—),河北平山人,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虚拟经济。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基本上是沿袭和追踪西方经济学的传统和热点而发展的,虽然谁也不会真的认为中国经济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拜服西方理论的结果,但在课堂上,在学术圈子里多数人都认为,既然西方经济这么先进,西方经济理论又这么严谨,中国人实在没有什么必要特意在经济理论上搞什么创新。其实,理论创新的风险很大,要在很长时期被看作另类,结果也很难料。虚拟经济的提出就冒着这样的学术风险。

一、 虚拟经济的运行方式及膨胀的原因

为“虚拟经济”下定义之前,先要说明定义的目的是什么。

1. 我们要界定什么

区别一个烧饼和一张股票(假如股票还是一张单据的话)并不困难,前者可以吃,后者不可以吃却可以带来货币收入,而货币是可以用来买烧饼的。于是就有两个选择,是直接烙烧饼吃呢还是先炒股票,赚到钱再买烧饼呢?“人类生产各种物质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是一直与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人类借助货币来实现生产和资源配置的历史却并不长,至少在欧洲的封建社会中,资源的配置和收入分配还不是主要靠市场,而是靠贵族统治的一套封建制度来完成。人类在股票等金融资产帮助下来完成自己经济活动的历史就更短。而现在,我们不但需要理解一个人怎样可以靠炒股票活着,更重要的是理解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能不能或怎样才能靠炒股票等活动生存和发展,当然还包括理解这种经济运行方式带来的风险。给虚拟经济下定义首先就是要界定一种并不直接为人们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在历史上,土地一直是人类最主要的财富,为土地引发的战争也屡见不鲜。在古代,土地的价值是用面积和土地的肥沃程度来衡量的,但是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土地的价格成了土地财富性质的核心衡量标准。当一亩地从1万元炒到1000万元的时候,土地没有增加,“财富”却增加了,这种财富增加往往与任何技术进步、土地改良等等无关,而是与进入炒作活动的行为主体所持有和投入的货币数量有关。股票、金融衍生物等等可以炒作的“资产”都有类似的性质,它们可以在瞬间增加1倍、10倍、100倍,当然也可以在瞬间缩水90%甚至完全消失或“蒸发”。当人们发现这种财富创造方式的时候自然是欣喜若狂,这意味着可以在瞬间从一贫如洗暴富成百万富翁,而不必经历几乎是“痛苦”的生产过程,当然也可以反过来使百万富翁瞬间一贫如洗。土地是财富不假,但是当它的财富性质越来越脱离其物质形态,越来越取决于交易条件决定的价值形态的时候,这个财富就具有一定的甚至是完全的虚拟性质。给虚拟经济下定义也就是要给财富的虚拟性质下定义。

虚拟经济是在追求货币利润的目标下,通过单纯的“买卖”、“资本化”运作以及价值“炒作”等相对脱离了“物质生产过程”的价值增殖活动;当用货币衡量的财富增加时,其价格增加而其物质内容或为人们提供的实际效用不变的时候,这个增加的财富就具有虚拟性质。虚拟经济是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各种可以用货币衡量的财富都可以进入虚拟经济运行的领域,但股票、房地产、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收藏品市场以及外汇市场和金融期货市场等等都是市场经济中具有较大炒作空间的经济领域,它们可以被看作是虚拟经济运行的经常性领域。

2. 虚拟经济的运行方式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虚拟经济的性质。但要事先声明:举赌博的例子并不是将虚拟经济比作赌场,而是用一个极端的例子容易给人较深的印象,记住事物的负面影响往往要比记住它的好处更重要一些。

假定在某个经济体中大家除了赌博之外什么都不干。从宏观上看,赌博永远是零和交易,这个经济体是没有利润的。但是,如果有一个贷款机构为参加赌博的人贷款,情况就不同了。假定最初总赌资是100万元,如果没有贷款机构,不但输赢之和为零,每一轮赌博的规模也都不变,赌博规模的增长率也为零。如果有了贷款机构,且赌博参加者每轮赌博时贷款总量假定为总赌资的10%,也就是假定每一轮赌博都会有人去贷款充实赌资,这个经济就有10%的增长率。如果是一个正式的赌场,其服务费是按赌资的1%收取,那么,第一轮100万赌资有1万元的服务费,也就是创造1万元的GDP。第二轮增加到110万元赌资时的GDP为11000元,GDP也增加了10%。由于贷款增加,赌资增加,意味着每一轮赌博后大家口袋里的钱平均比上一轮增加了10%,这增加的货币收入,就是总的利润。假定所有参与人到这个贷款机构借款时都要打欠条,如果这些债务凭证标准化,这个金融机构不但是贷款机构,还是这个经济体中债券的发行中介,也就是这个经济体中的货币发行机构。当进入虚拟经济的货币数量持续增加的时候,就可以创造出不断增加的货币收入,货币利润可以通过向赌博者提供贷款的方式创造出来,也就是通过货币发行创造出来。其增加幅度如果不考虑货币乘数和收入乘数的话,至少不低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幅度。

现在我们来分析这个经济体得以维持的外部条件,也就是赌博经济体怎样维持其生存。赌博的人需要生活必需品,他们可以直接用赌博赢来的钱中的一部分,假如20%(在我们的例子中的第二轮就可以拿出110万×0.2=2.2万),去购买其他经济体的产品,赌博经济体得到了生活必需品甚至奢侈品,现金则流到了其他经济体中。这就是说,赌博经济体的实际生存必须依赖于外界提供生活必需品(它必须是开放的)。用成思危教授的术语,这就是“虚拟经济的介稳性”和“寄生性”。它需要与外部的交换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内部的稳定。对于得到现金的其他经济体来说,他们与赌博经济体可能产生的另一重要关系就是:要么参加赌博经济体的赌博;要么就购买其金融机构对外提供的赌博者发行的债券,以分享赌博经济增长的一杯羹。如果其他经济体的成员真的去参与赌博经济体的赌博,结果大致会输得精光,因为赌博经济体都是专业人士,外人很少可以全身而退的(日本每当获得大量顺差美元之后,总是要参与美国人的游戏,结果一定是输得精光,这次金融危机亦不例外)。剩下的选择就只有购买赌博经济体的债券了,这对赌博经济体十分重要。如果有一天赌博经济体的债券卖不动了,就意味着人们或者对其货币失去信心,或者对其债券失去信心,赌博经济体的介稳性就要遭到破坏,就可能产生危机。结论是这个纯粹的虚拟经济必须依赖对外的经济循环:一是要由外界不断提供生活必需品和必要的资源;二是虚拟经济体必须对外提供各种金融资产,相应的服务不能中断。

这个经济体要长期维持,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赌博经济体的货币必须是其他经济体接受的“国际货币”,如果赌博经济体不能发行国际货币,它就必须用自己的产品换回“外汇”,然后再用“外汇”去购得其他经济体的产品,我们假定的赌博经济体除去赌博外什么也不做,它就只有依赖其他经济体来参与赌博时得到的“外汇”去购买其生活必需品,这对于小经济体尚可维持,对相对大一些的经济体就不可能维持了。这样,本币是主要国际货币就成为赌博经济体得以维持的一个必要条件。

我们用这个简单的模型说明了虚拟经济体的生存方式:通过创造不断增加的货币收入,而不是直接生产所需各类产品来生存。其生存的必备条件是保持对外循环不中断。

3. 虚拟经济创造货币收入的“高能公式”

上述这个简单的模型仅仅说明了虚拟经济的运行方式,却没有说明虚拟经济的膨胀速度为什么会超过实体经济的内在动力。让我们来看一个经济学中的流量与存量关系式。用Y表示货币收入流量,用r表示利息率,用A表示资本存量。有如下关系式成立:

这个公式本来是说:用A的资本存量,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了Y的收入流,r可以是利润率也可以是利息率,它是这个时期资本A的收益率。资本A狭义上是指正在工厂用来生产产品的机器设备,广义上还包括生产出收入Y所需要的技术、人力资本等其他条件。当股市出现之后,资本化开始盛行,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的证券化大潮,使得这个公式有了新的意义。它变成了一个货币收入流资本化的公式,其中蕴含了虚拟经济如何会超过实体经济的基本原因。

A已经是包括厂房、设备以及其他生产条件构成的资本了,它生产出了收入Y,现在要将Y拿到市场上去出售,也就是到股票市场去上市,于是在股市又创造出一个新的资产,代表A的所有权的股票资产A’。 A’是A在股市上的影子,但是它的价格波动却独立于现实资本A。如果A’仅仅是A的所有权证,就没有什么虚拟经济,但它却在相对独立地进行买卖,这就是一笔资产的双重存在,A需要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当A’越来越多,并成为一个独立行业的时候,股市就诞生了,股票交易也需要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一个是实际资本的机器设备行业,一个是股市,两个行业会同时并存。一个属于实体经济,一个属于虚拟经济。

从A衍生出A’,于是也就衍生出资本化公式:

需要强调的是,A'的存在及其价格高低,不是取决于实际资本A的存在,而是取决于收入流Y。只要有收入,就可以被资本化。一个每月三千万收入流的网络企业,其实际资本可能仅仅是数百台电脑,加上其他设备不过是其一个月的收入。但是如果其股票上市(假定月利息率为0.005),理论上其市值将达到60亿。显然,收入流资本化的虚拟资本的价值与实际资本的价值根本就是两回事。虚拟资本是盈利能力的市场价值,实际资本则是机器设备的成本价值。

这样,美国大约12万亿美元(2007)的国民收入,理论上可以幻化出10倍(利息率为10%)、20倍(利息率为5%),甚至更高(利息率低于5%)倍数的资产。美国2007年未到期债券总额就达到了110多万亿美元。还不包括房地产和股票。公式(2)也可以看作是任何收入流都可以“虚拟化”为大量金融资产的“经济虚拟化关系式”,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实体经济为什么可以“幻化出”巨大的金融资产,正是这个潜在的巨大货币利润的关系导致了虚拟经济的膨胀。

4. 虚拟经济是追求货币利润与资本化运作方式的必然结果

人类是靠物质生产活动生存和发展的,在没有货币、金融和股票的情况下人类社会已经生存了若干万年。人类生产活动的基本目的是为自己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资料。随着交换的发展,货币出现了,它最初是交换的媒介,但是由于它可以换回任何物质资料,于是商人开始将其作为目标来追求。最初,是那些追求贱买贵卖的商人将“追求货币利润”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后来“为卖而生产”的方式出现了,才有了为利润而生产的企业。只有追求利润的生产方式产生了,才有了市场经济,才有了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但这个时候,价值增殖过程还必须与物质生产过程结合在一起。当资本化的运作方式出现以后,追求货币利润的目标与资本化的运作方式结合在一起,就有了不必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就可以获得更大货币收入的机会,也就出现了单纯的价值增殖过程,它相对脱离了物质生产过程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不象是制造业那样二者是统一的。

“投资”这个导致物质市场过程不断扩大的市场概念开始在金融投资的概念下模糊了。凯恩斯认为金融投资是储蓄不是投资,因为它不直接构成对机器设备的购买需求,所以实际投资被宏观经济学看作总需求,而金融投资则被看成是储蓄的一种方式。实际投资与物质生产过程有关,而金融投资则与此无直接关系。但是,对于赚取货币收入的目标来说,二者并无本质区别。只是金融投资赚取货币利润数量大,来的快,且没有实际生产过程的约束,而实际投资不但有价值方面的约束还要有自然资源、技术等物质条件的约束。单纯的价值增殖过程可以利用金融杠杆来放大货币利润,而实际生产过程则没有杠杆可用,必须遵循技术过程的一切约束。单纯的价值增殖过程比附着在“物质生产过程”上的价值增殖过程的货币收入要高,风险要大。

人们从单纯的物质生产活动,到物物交换,再到货币交换;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及原始部落)的单纯追求物质财富,到货币出现后的追求货币财富;从一般意义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价值增殖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的统一,到资本化、证券化这些纯粹的价值增殖活动成为某些人,后来是某些城市、地区甚至国家的生存方式。这个市场经济发展的漫长过程一方面是经济虚拟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经济日益社会化和全球化的过程。

二、美国的例证

上世纪70年代前后,美国经济对外的循环形式和运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个变化中,虚拟经济的兴起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1.美国经济对外循环方式的转变

在战后的50~60年代,美国经常项目一直是顺差,金融项目一直是逆差,这个时期美国经济的对外循环方式是:通过资本项目逆差如对外贷出美元和对外美元援助输出美元,得到美元的国家再用美元购买美国制造业生产的产品。这种对外的经济循环方式导致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外部需求持续增加,刺激了美国实体经济的发展。所以战后到70年代之前,美国三大支柱产业:汽车、钢铁和建筑体现着美国实体经济的强大。1971年美元停止兑换黄金以后,美元流出美国失去了黄金储备的约束,为美国持续经常项目逆差开了绿灯。经过70年代的转向期(美国经常项目有五年逆差、五年顺差)之后。从1982年至今,美国开始了持续经常项目逆差的时代,从此美国对外经济循环完全反转:美国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用美元现金买回其他国家的产品和资源,其他国家再用得到的美元现金购买美国的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美元现金通过经常项目逆差流出美国,又通过金融账户流回美国。这个过程中,美国一方面消费了别国的资源、商品、劳务;另一方面又在境外留下了越来越大的美元债券和其他美国的金融资产(美国13万亿外债),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金融账户不断回流的美元刺激了美国境内可以炒作的“虚拟资本”(包括房地产、股票、债券及其他可以反复炒作的金融资产)的不断膨胀。也就是说这种特殊的循环方式刺激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并造成了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

2.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实体经济的衰落

斯坦福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麦金农首先提出了美国经济的“去工业化”问题,他认为美国制造业正在大规模向外转移,制造业是技术进步最重要的部门,故美国很难在没有制造业的情况下保持技术上的领先。我们认为,麦金农所讲的“去工业化”实质上反映的是美国实体经济的衰落。第一,战后美国GDP占世界GDP的一半左右,而到2004年以后美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已经低于30%了。第二,从战后到现在,美国GDP的内部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我们用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业表示美国的实体经济(依托于实实在在物质生产和服务的产业),用金融、保险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表示美国的虚拟经济(依托于房地产、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炒作的产业)。美国实体经济创造的GDP占其全部GDP的比例从1950年的61.78%,下降到2007年的33.99%,且实体经济中最具代表性的制造业,1950年创造的GDP占总GDP的27%,到2007年则只占11.7%;而其虚拟经济创造的GDP占全部GDP的比例则从1950年的11.37%上升到2007年的20.67%。美国战后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钢铁和建筑业早已不再有往日的辉煌了,代之而起的支柱产业是金融服务业和房地产服务业。第三,值得指出的是,上述美国官方提供的制造业统计数字仍然过高,对制造业依赖金融资产创造和炒作产生的GDP还要大打折扣。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曾经是美国制造业强大的象征之一,现在,它的技术开发能力并不弱,但是卖车挣得的货币利润远远不如其从事金融活动的利润。福特汽车公司2004年全年税前利润58亿美元,其中,有50亿美元的税前利润是福特公司经营信贷和租赁等金融业务所得。卖汽车赚的利润不过8亿美元,其中大部分还与亚洲的销售市场有关。靠制造业赚钱对企业家已经失去了吸引力。许多像福特这样的制造业企业多在从事各类虚拟经济的活动。美国实体经济创造的GDP中,隐藏着越来越大的虚拟经济创造GDP的活动,这些收入中的绝大部分会被记入制造业的GDP。这就是说虽然GDP统计数字反映出的“虚拟经济不断增大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但还是不足以说明虚拟经济在当代美国经济中的地位。

3.美国经济的“虚拟化”发展

在美国经济“去工业化”不断发展的同时,美国经济的“虚拟性”却在不断加深。美国债券(其中就包括次贷)、股票、外汇、期货、金融衍生品市场、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房地产市场成为美国人创造货币财富的机器。根据国际清算银行保守估计,2006年底美国境内的股票、债券、外汇、大宗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值约为400万亿美元,为2006年美国GDP的36倍左右。这就好比美国是一支股票,用其虚拟资产总市值除以美国GDP算出的“市盈率”已经高达36倍左右,而其他国家类似计算出来的“市盈率”最多只有十几倍,如日本是16倍左右、中国是10倍左右(2006年中国虚拟经济发展报告),充分说明美国经济已经如一只市盈率过高的股票一样,具有了一定的泡沫性。

4.美国特殊的经济运行方式

上世纪80年代的证券化浪潮以来,美国经济运行方式正在悄悄发生着重大变化,上世纪50~60年代美国实体经济的雄风早已不再,美国人的生活已经不再依赖于“自己能生产什么和生产的数量、质量如何”,而更多的依赖于“美元能买到什么”和“怎样创造出更多的货币收入”。炒股票,炒房地产等等非制造业的经济活动完全可以不通过任何实体经济的增长而增加人们的货币收入。只要有货币收入不断被创造出来,人们消费支出就可以维持在高水平上,而只要有高的货币收入,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就可以确保人们的消费品供应。因此美国国内的经济运行方式不是“为人民生产什么”,而是为人们能保持购买力来“生产”货币收入。它造成了两个值得重视的现象:一是虚拟经济活动的繁荣。只要能创造出货币收入,不管生产不生产产品和劳务都无所谓;二是其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也只将高价的生产环节留在国内,将低价环节转移到国外。虚拟经济发展和保留高端高价生产的同时,美国富人也在增加,靠劳动工资生活的人少了,靠资产收入生活的人多了,越富有对资产收入的依赖越强。这种曾经使我们一些经济专家羡慕不已的经济运行方式在危机进一步深化时也会带来巨大的麻烦。金融危机最显著的一个功能就是将富人迅速变穷,特别是那些缺乏自保能力的中产阶级。当消费减少时,高价产品会先于低价产品萎缩,虚拟经济会先于实体经济萎缩。这就是说虚拟经济越强对金融危机的抵抗能力越弱。

5.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

我们已经指出虚拟经济扩张的动力是资本化运行方式带来的巨大利润。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人们趋之若鹜,甚至放弃传统制造业去经营金融业,放弃产品的技术设计去专攻金融产品创新的复杂设计。现在人们已经大致看清了虚拟经济的另一面,也就是资本化的另一面——“杠杆化”。美国特殊的经济运行方式使得美国人在国内将几乎所有能够资本化的收入流都纳入了其创造货币收入的洪流。低收入者的收入流被资本化,实际上是美国金融业对收入流开发的最后资源。它标志着“金融杠杆的泛化”,将金融杠杆推向社会各个阶层,从而推向整个经济,也就将“金融脆弱性”带到了美国经济的各个角落。其本质不过是美国人兴高采烈地分享资本化创造的巨大价值财富的同时,也就将虚拟资本的虚拟性质推给了整个经济。正如刘晓欣教授所说,美国人正在通过虚拟经济进行着“价值化的积累”。

6.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失衡的含义

如果美国金融危机仅仅是监管问题,危机持续的时间就不会太长,而且危机过后,世界也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如果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即使救市措施奏效,这个根本问题没有缓解,危机就会反复发作,直到开始触及和缓解这个问题。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的失衡是美国长期积累的问题,不是短期内可以解决的,美国需要一个较长时期重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并需要时间重建其实体经济。因此对美国当前金融危机的持续时间要有更长远的打算。

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经济虚拟化是同其过去相比,这并不是说其实体经济很弱,相反,与英国相比,与西班牙相比、与爱尔兰,甚至与中国的香港相比,其实体经济要强大的多,这也就是为什么欧洲问题比美国严重的原因之一。

三、 虚拟经济的功能

在虚拟经济领域滞留着大量的货币资金,它们从房地产炒作到股票市场,从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到收藏品市场,从各种债券的买卖差价到外汇市场,总之,在可以反复交易的各类资产市场之间流动,并随时从虚拟经济中流出或流入,这就是虚拟经济流动性储备池的基本功能,虚拟经济越大这个功能就越是不可忽视。流动性储备池功能也派生出两个其他重要的功能:一是资金配置功能,它已经先于价格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第一序的机制;二是虚拟经济起着对货币资金冲击实体经济的缓冲器的功能,或者说虚拟经济是隔在货币冲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货币能量吸收器。

1. 货币是市场经济中的能量

古典经济学家将货币看作是交换的媒介,因此,在其解释相对价格决定机制的一般均衡理论中,货币是不存在的,在整个微观经济学中都没有货币的影子。新古典学派也认为有没有货币对实际经济过程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凯恩斯则将货币看作是一种资产,于是古典经济学的两分法被打破,凯恩斯主义者承认货币和货币变量对实体经济是有影响的。但是,凯恩斯效应的核心是货币变量影响利息率,利息率影响投资,投资影响实体经济。将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看作是间接的,通过影响利息率才对经济过程施加影响,并没有充分重视货币的功能。我们则将货币看作一种经济能量,对任何经济领域,当货币大量流入的时候就繁荣(尽管这种繁荣可能完全是虚拟的),流出的时候就萧条。货币既然是经济能量,其流向和流量就决定着经济各个领域中名义经济变量的兴衰,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虚拟经济的兴衰和实体经济的兴衰。

2. 虚拟经济的流动性储备池的功能

虚拟经济领域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其投机性和可以重复买卖(炒作)的性质,无论是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以及金融衍生品市场、外汇市场等等都是可以滞留大量资金的地方。从它们的共同特征来看这些市场之间有着高度的替代性,因此我们会经常见到股市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也可以看到房地产市场和股市的资金在某些政策压挤下流入收藏业市场、大宗商品期货市场等等的现象。也正因为如此它们越来越具有整体性。因此传统上将它们各自分属某个实体经济领域的分类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情况。必须整体给予研究才可能从根本上理清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对经济各个领域的消长作出正确的判断。

资金在虚拟经济内部各个领域之间的流动往往不会引起消费物价上涨。当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发生关系时,最经常的就是资金分流的关系。货币供应量增量中的多数可能进入虚拟经济领域导致房地产市场、股市等大涨,而实体经济却不受太大的影响,CPI不变或上升轻微。也可以出现货币供应量不变,由于虚拟经济受到过大挤压,导致大量资金流出,促使消费物价(CPI)和生产者物价(PPI)不断攀升的结果。从理论上说,当虚拟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整体的流动性储备池功能就显现出来。这时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是单纯货币数量的控制,而是在控制货币数量的同时,考虑虚拟经济对货币数量的吸收能力情况下,货币供应量分流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数量及其综合性的结果。

3. 货币资金流的资源配置功能

西方主流经济学中,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所谓市场指的仅仅是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现代微观经济学中没有货币,更没有规模庞大的金融市场,资源的配置是靠相对价格形成机制,一旦相对价格决定了,资源配置就决定了。金融和财政则一直是被看作“再分配机制”。它是在“相对价格决定机制”这个第一序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机制之后的调整机制。但是现在我们已经看到美国由于享有国际货币的发行权,而直接通过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虚拟经济领域的交易配置着资金和货币收入,也就是通过虚拟经济体系配置着获得产品和资源的权利。这就是说,有了货币就有获得资源和产品的权利,有了国际货币资金的配置机制就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资源配置的权利。显然,当经济虚拟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货币资金的配置就成了第一序的资源配置机制。这个配置机制以美国最为发达,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通过各种虚拟经济的运作方式,配置货币资金和货币收入,而相对价格机制则是在此之后,才发挥着资源配置功能的,也就是说相对价格系统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正在降低到第二序的机制。以金融为核心的虚拟经济是第一序的资源配置机制,而相对价格系统是第二序的资源配置机制。

4. 虚拟经济的“外部冲击缓冲器”功能

在现代经济中,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躲不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而全球化经济中最重要的不是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全球化,而是以金融和房地产交易为主的虚拟经济的全球化。它的基本含义是虚拟经济被资金的大规模全球性流动联系在一起,显现出空前的同步性。虚拟经济在世界范围内正在上升为领导者的地位,虚拟经济正常,实体经济正常,虚拟经济出问题,实体经济一定会受到影响。也正因为如此,当资金大量涌入某个国家和地区的时候,虚拟经济就成了隔在外部冲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缓冲器,这个缓冲器的功能也源于其吸收大量货币资金的能力,也就是虚拟经济流动性储备池的基本功能。

总之,虚拟经济视角下的经济学遵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强调市场经济虽然是物质生产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但是其本质属性是价值的不是物质的;强调在不断虚拟化发展的市场经济中,货币功能的演变及其决定性影响,强调虚拟经济是第一序的资源配置机制的功能,更强调虚拟经济蕴含的风险。虚拟经济视角下的经济学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看作现代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关系。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当市场经济越来越依赖于虚拟经济的健康状况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人类生存的基础是物质的和技术的,人类社会总有一天会避免马克思所说“头脚倒置”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面对金融危机的不断打击,人们也许最终会认识到并且可以抑制虚拟经济的负面影响,维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恰当的关系,实现一种可以有效避免金融危机,避免周期性衰退的市场经济模式。

[参考文献]

[1] 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南开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2).

[2] 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3] 刘骏民,张云.寻找全球流动性膨胀的根源[J].资本市场,2008,(6).

[4] 刘晓欣. 解析当代经济“倒金字塔”之谜——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虚拟资产日益膨胀现象的思考[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1).

[5] 李宝伟. 经济虚拟化与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6] 约翰.G.格利、爱德华.S.肖著,贝多广译.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Economics of Virtual Economy

Liu Junmin

(Research Center of Virtual Economy and Management,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China)

Key words: virtual economy; economics

(收稿日期:2008-11-25责任编辑:张朝中)

作者:刘骏民

上一篇:公路项目论文范文下一篇:市场监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