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的调色板评课稿

2022-08-13

第一篇:画家的调色板评课稿

第二课《画家的调色板》(1)

教学目标:

1、促使学生理解色彩的概念和作用。

2、增强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感知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色彩基础知识的理解,并感受色彩给人带来的情感效果。 难点:理解并体会什么是复色、间色和原色,以及复色的调配与运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相关图片、文字资料等。 学生准备:画笔,调色板和水粉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 教学设计:

1、课堂导入。

(1)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色彩场景引入。(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色彩元素)

(2)教师: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世界里,放眼望去,红的杜鹃、紫的罗兰、粉的桃花,五颜六色,绚丽多姿。然而同样的场景,当夜色降临之后便是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为什么?白天的美丽是谁装点?夜晚为什么就看不到呢?为什么光到达地面就变成五颜六色呢?

2、课堂发展。

(1)教师揭示自然界光与色的物理现象。

同学们,如果没有光(人工光 自然光)那么我们什么也看不见,因为有光的作用,我们才能看到五颜六色的景物,因为颜色是一种视觉信息,不同的颜色会给我们产生不同的感觉。

那么我们又如何能看到色彩呢?

学生活动:讨论色彩的物理特征,理解色彩的三要素。

教师总结:颜色是一种视觉信息,当光线照射到物体上,物体发射出部分色光,色光进入我的眼睛,我们便会感受到某种色彩。因此,不同的光线可以令我

们对色彩产生不同的感觉。

(2)教师介绍和引入色彩三要素的基本知识。

学生理解色彩三要素的含义。

4、课堂练习。 (1)作业要求:

a、看一看:画家怎样使用丰富的颜色表现景物。 b、议一议:分析一块复色是由哪几种颜色调配而成。 c、试一试: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一副由复色组成的作品。 (2)学生作业,教师巡堂指导。

5、讲评作业。

将优秀作业生生之间相互传递,以资鼓励,并指出作业中的通病,提出修改意见。

板书设计

画家的调色板

1.原色、复色、间色

2.色彩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教学反思:

第二课《画家的调色板》(2)

教学目标:

1、促使学生理解色彩的概念和作用。

2、增强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感知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复色的调配与运用。

难点:利用复色的调配与运用,创作一幅优秀的复色作品。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相关图片、文字资料等。 学生准备:画笔,调色板和水粉等。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重点突出复色、间色、原色的知识概念。 二:欣赏优秀复色作品,如《我养的花儿》,《方色块的组合》。 三:学生创作尝试复色的调配与运用。 1.注意色与色、色与水的调配与比例。 2.注意色与色、色与形的搭配。 四:作品展示,自评、他评、师评相结合。 五:总结,收拾整理。

板书设计 画家的调色板

1. 《我养的花儿》,《方色块的组合》。 2. 色与色、色与水的调配与比例 3. 色与色、色与形的搭配 教学反思:

第二篇:2015教师招聘美术学科“画家的调色板”教案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5教师招聘美术学科“画家的调色板”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对颜色进行区分,了解生活与色彩之间关系,以及配色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参与配色练习,以及用色彩来绘制一幅图画,从而掌握一些配色的小技巧,能够更加流利的运用色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色彩的调配,激发了学生的绘画兴趣,同时对绘画也有了新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生活与色彩之间关系,学会掌握运用复色的方法来进行调色练习。

难点:掌握运用间色与间色的调配方法来进行调配出多种颜色,并能够熟练的运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参观教学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准备】水粉颜料、笔、水、调色盘

【教学过程】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1.导入:

老师:同学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色彩的环境中,那么大家抬头环顾一下四周,是不是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一些星星点点的颜色存在呀,那么如果突然有一天在我们生活中没了颜色的存在,那么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呢,下面同大家一起来最一个小游戏来感受一下,同学们请拿出大家准备好的布拿出来,然后把她蒙在自己眼睛上,大家感受一下如果我们的世界没了色彩将会是什么样。(10秒)下面我请同学们来回答一下

学生:感觉一片漆黑,灰蒙蒙的给人感觉很压抑。

老师:刚刚听了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可以感觉到我们的生活中缺少不了色彩的存在,那么既然同学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里,我们为何不用我们手中的画笔绘制出来呢。今天呀我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绘制一幅充满色彩的世界。在此之前先带领大家熟悉一些基础知识。

2.讲授新知:

老师:同学们抬头看一下老师手中所拿的图片,然后同学们仔细欣赏一下老师手中的图片观察一下图片中三原色的运用,在欣赏的过程中大家来思考一下上节课我们所提到过得三原色是什么?请同学回答一下。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学生:红、黄、蓝

老师:接下来同学们想一想这几种颜色能调制出颜色吗,如果能会调制出什么颜色呢,下面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来验证下,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工具,找出红黄蓝三个原色,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下颜色的调配,完成的小组举手示意老师,然后请几位同学来回答一下三原色能够调制出什么颜色。

老师总结学生回答:通过以上的实践,可以得出另外三种颜色:红+黄=橙、黄+蓝=绿、蓝+红=紫。

老师:刚刚同学们做的都非常好,那么同学们再来看一下咱们课本中所为大家展示的莫奈所作的垂柳这幅图画,那么大家跟之前的几张图片来比较一下看一下这两幅画中在色彩上有怎样的区别?

学生:莫奈的色彩比较沉稳,而之前的作品色彩比较明亮

老师:刚刚同学观察的非常仔细,回答的也非常好,那么大家会想为什么用同样的颜色进行绘画色彩会有这样不同的变化呢,下面老师就为大家来解释这一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我们在颜色调配方法上有一些的不同,莫奈作品的颜色是运用复色的调配方式调配出来的,所谓复色就是间色与间色或三原色不等量相而成的颜色。通过老师刚刚的讲解同学们可以拿起手中的颜料,来进行一下实践。然后我们来进行一下绘画练习。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3.巩固新知:

老师:请同学们结合我们的生活,绘制一幅以夏季色彩为主题的作品,老师进行巡视指导。

4.展示、评价、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挑选出一幅好的作品在班级里进行展示评价,可以通过自评,互评,师评来进行评价。

第三篇: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第2课《画家的调色板》教案

美术学科教案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

第2课画家的调色板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在三原色的基础上了解复色如何调配,知道复色具有变化多样、层次丰富的特点。 2.学习调配复色,并采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创作复色组成的作品。

3.学生知道大自然中显现的色彩多位复色,感受大自然中丰富而多变的色彩,热爱自然,乐于探索大自然中光与色的变化。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实践,掌握调配复色的方法,并运用复色创作绘画作品。 【教学难点】运用复色创作一副美术作品,做到色彩层次丰富。 【教学准备】教师:水粉颜料、绘画工具。学生: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设置实验,导入新课

准备一个透明玻璃杯,先在杯子中放入黄色,然后加入蓝色,最后白色,引导学生观察色彩的变化。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黄色与蓝色形成绿色,然后加入白色形成淡绿色,所以颜色之间是可以相互调配而成的。 引入课题。

二、交流探讨,新课教学

1.回顾三原色与间色有哪些,并请同学回答。

2.展示调色板分别运用三原色调配间色,然后间色再进行调配,调配处复色,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复色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并讲授复色的概念:复色是间色与间色或三原色不等量想混而成的颜色。 3.出示色相环,请同学指出哪些是三原色,哪些是间色,哪些是复色?并拿起手中的画笔尝试调色,将调好的复色展示在黑板上,师生共同分类,并指出学生常见的问题:出现一些脏暗的颜色。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调出丰富而明快的复色?”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总结:调色不可反复多次,色彩种类不宜过多。

1

美术学科教案 四年级上册(人教版)

三、欣赏示范,加深理解

1.展示作品莫奈的《垂柳》与穆特的《四季》,引导学生观赏并分析“画家是如何运用复色的?复色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2.教师示范绘制的方法。

四、实践练习,体会复色

1.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绘制一幅复色的作品,题材不限;要求构图饱满,主体突出。 2.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五、展示评价,作业小结

1.学生自愿分享作品,并从构图、色彩等几个方面进行自评、互评、教师点评。 2.以提问的形式回顾本节课的知识。 3.布置课后作业:观察生活中存在哪些复色? 【教学反思】

为了更好地展示学生自己动手调配出的颜色,我通过引导学生将画纸当成调色板,用线条随意地分割画面成大小、形状不一的若干块面,再将调好的颜色根据自己的喜爱程度填充到分割出的大小不一的块面中,最后悔自然而然的构成一幅色彩丰富的抽象画,这一安排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2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美术上册第二课画家的调色板

第2课

画家的调色板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绘画的颜色是“调和”出来的。 2.能够简单的用三原色调出其他颜色。

3.意识到颜色的变化需要多加练习。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简单调色; 2.增加对调色尝试的兴趣; 3.增加调色的理性认识。 课前准备:

水彩颜色、调色盘、水彩笔、水彩纸。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 谈话:颜色是不是都是从“商店”买来的?

① 找出油画风景作品给学生看,放大之后问学生某些特定的颜色是怎么来的?自己的画具里有没有这个颜色?

② 学生意识到画家的颜色是自己“生产”出来的的,引出学生对于调色的兴趣。

③小结:综合第一节课颜色冷暖的只是让孩子们在自己的调色盘上试试调色,看看能不能调出自己心仪的颜色。

2、 欣赏名家作品,观看塞尚等大师的风景油画作品,让孩子体会到不同光线下同一种事物的颜色的变化。

3、老师用自己的工具给孩子示范一些简单颜色的调节方法,告诉孩子理性认识颜色的变化。

二、创作阶段:

提出作画要求:

A、用不同颜色来表现画面。

B、用画面造型可以抽象的,也可以具体的。 C、结合冷色或暖色或冷暖并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学生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展示作品,引导评价。 教师总结,提出意见和建议。

学生在上节课对冷色、暖色有初步了解了,这节课重点继续引导学生进入更高级的色彩领域。 板书设计

画家的调色盘 三原色 混合展示

第五篇:湘教版七年级美术画家笔下的色彩说课稿、反思

《画家笔下的色彩》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从走进色彩、寻找色彩、观察色彩和体验色彩中让学生认识和感受色彩的魅力。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通过多种色彩活动,初步感知色彩情感。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学会选择和运用色彩特性,能熟练大胆地表达和应用色彩来表现思想

与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爱国主义情怀,促进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3、说教材的重点、难点:

(1)重点:不同色彩引起不同的心理联想和情感体验。

(2)难点: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利用色彩情感特性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4、说课时安排:本课可分为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第二课时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色彩的特性并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在这里,我将以第二课时作为我的说课内容。

二、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色彩基础知识,所以本课对色彩的产生及原理不作重点介绍。本堂课将在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色彩情感的应用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感受体验色彩情感,引导学生发现身边色彩的神奇和魅力。

(2)、自主探究法: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评价,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热情。

四、说学法:

遵循“学为主体”的原则。(解说):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的方式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学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

(一)、创设情境,认知色彩情感

首先,我先播放下面这段视频为本节课的导入部分。 播放结束后向学生提出问题:“威武的国庆方阵再次呈现在我们眼前,最为吸引人的莫过于方阵中绚丽多变的色彩。请哪位同学说说你对视频中的色彩感受。”根据学生回答,我作出归纳:红色方阵带给我们热烈、喜庆,欢乐的情景,黄色方阵又带给我们成熟的丰收景象。而这样的感觉就是色彩所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色彩的情感世界!

(二)、自主探索, 感知色彩情感

“什么是色彩的情感呢?”通过设问,引出色彩情感的含义,即:色彩的情感是指色彩能够表达感情,或者说人们观看色彩时所产生的某种情感反应。

接着,我通过展示下面这两张图片,向学生提出问题:“照片中的红色军服和蓝色军服带给我们什么样的色彩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我作简要小结:红色的军服给我们青春亮丽的感觉;蓝色的军服给我们清新干练的感觉。而这种感觉就是色彩的情感反应,这种反应是人们通过长期积累的社会经验和丰富联想而产生的。根据这一理论,再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当人们看到红色的时候,会让我们联想到哪些事物呢?”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我边总结边展示课件:火红的太阳、熊熊的火焰、浪漫的玫瑰、飘扬的红旗„„接着我再阐述,对于中国人而言,“中国红”已经成为一个特有的名词和概念,在西方,说到红色就会使人联想到中国。如:红色的灯笼、红色的中国结等都会使我们有一种热烈、喜庆、吉祥的情感体验。

接着,我再通过画面讲授黄色带给我们的联想和情感体验。在众多色彩中黄色是最明亮的色彩,看到黄色我们会一下子联想到柠檬、油菜花以及明媚的阳光。因为黄色的灿烂和辉煌,画家梵高笔下的向日葵才显出旺盛蓬勃的生命力和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播放梵高《向日葵》)黄色还是古代皇帝的专用色,无论是龙袍还是皇宫,都给人金碧辉煌的贵族气质。此外,黄色又是引人注目的色彩,交通标志上的黄灯、学生的黄帽子都给人警示危险和体现注意的情感体验。

接下来,我将对红色和黄色作一个小结:这两种色彩会让我们联想到火焰、阳光等事物,而这些事物又给我们温暖的感觉,所有我们将这类颜色称为是暖色。“那哪些颜色是冷色呢?”通过学生讨论回答,引出蓝色。

蓝色通常会让我们联想到碧蓝的大海、湛蓝的天空以及无边无际的宇宙。蓝色会给我们凉爽、沉静、理性的色彩情感体验。医学家曾发现:当高烧狂躁的病人住进这样的蓝色调的卧室时,情绪会很快稳定下来。此外,清冷的蓝色调也常常是画家笔下钟爱的色彩,如这幅毕加索蓝色时期的《悲剧》则带给我们悲凉、贫苦、惨淡的情感体验。

以上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了解了红、黄、蓝这三种色彩在不同方面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学生已经对色彩的情感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将让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总结出橙、绿、紫这三种色彩带给我们的情感体验。

然后我通过下面的表格总结出本节课的内容:(课件展示)

以上都是我们讨论的有色系的内容,除了红、橙、黄、绿、青、蓝、紫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种色彩,相信大家都有自己偏爱的颜色,请几位学生说说你喜欢什么样的颜色,并说出理由。在学生的回答中,我再次总结:据说对于不同颜色的喜好还能代表不同的个性呢:比如说喜欢红色的人热情、果断、勇敢,性格比较外向;喜欢蓝色的人冷静、沉默、忧郁,性格比较内向。

(三)、综合练习,表现色彩情感

这一过程主要是以学生课堂练习为主,我将布置以下作业内容:

1、给自己的房间设计一种你喜欢的色调(事先给出素描设计稿);(学生作业展示说明)

2、选择下面任何一个成语用色块来表现你内心的感受。(作业展示) (花红柳绿、骄阳似火、霜天红叶、冰天雪地)

(解说)作业的设计是从易到难,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做出对应的选择,目的是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四)、评价交流,体验色彩情感

为了充分体现多元综合评价的内涵,我将采用以下评价方法:

1、作品展示学生自评;

2、学生互评。

3、典型作品,教师点评。(展示几张学生作业)

(解说)色彩情感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在点评时我会鼓励学生自己发表自己的看法,多多肯定和激励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五)、课后拓展·深化色彩情感

(边解说边展示课件)课后建议学生从味觉、嗅觉多方面联想中找出色彩在各个方面带给我们的心理感受。

作业形式:让学生尝试用剪贴、电脑绘画、版画等创作方法;

我们的美术课,不是要培养画家和大师,关键是能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有所审美收获,身心能够得到愉悦体验,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这才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标。

六、课堂总结,升华色彩情感

请同学们问一问自己——你为你的人生选择什么样的色彩,你又该如何舞动这缤纷的色彩呢?

《画家笔下的色彩》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学案

教学目标:

1学生欣赏《向日葵》作品,了解色彩和笔触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2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良好的审美情感。

教学重点:色彩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笔触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水粉颜料等工具

第一课时

一、预习反馈,明确目标:

1.同学们,在我们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每天看到的景物大自然都赋予了其各自的颜色。比如:天空是蓝色的,树叶是绿色的等等,那么,向日葵是什么颜色的呢? (生答) 揭示课题:《向日葵》

2.欣赏各种在生活中的向日葵图片

提问:①向日葵的生长特性是怎么样的?

②它本身代表了什么样的精神? (生答)小结:向日葵始终向着太阳生长,生机勃勃,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代表着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1、正因为向日葵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所以它成为许多画家绘画的题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荷兰的画家——凡•高。

(简单介绍生平事迹)

2、欣赏凡•高的《向日葵》。

提问:感受这幅作品,有什么特点?(学生谈感受)

师提示:可从色彩上和笔触上进行分析

讲解的过程中可根据生的回答可适当的色彩的有关知识,如对比色、邻近色、色调等。

总结: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我们能感受到凡高对向日葵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发现色彩和笔触是表达情感的重要的手段。

三、 展示交流,点拨提升

1、感受色调

欣赏两幅不同色调的《乌鸦群飞的麦田》让生思考在同一幅画,画面色调不同,给你们的感觉相同吗?

(学生谈感受),师一边进行引导,一边给予评价。

2、感受同一种颜色,在不同色彩衬托下,给人感觉相同吗?

(出示黄色在不同颜色的衬托下的图片)

(学生谈感受),师一边进行引导,一边给予评价

总结:不同的色彩搭配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3、小活动:让学生尝试用色彩表达自己的对喜怒哀乐的理解与感受。

生展示自己的作业。

四、师生互动,拓展延伸 (感受不同的笔触)。

1、出示不同笔触的图片,让学生谈感受。师评价。

2、出示不同色调的《乌鸦群飞的麦田》,再次感受笔触带来的情感体验。

五、达标测评,巩固提高

小活动: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色彩和笔触表达自己对下列词语的理解与感受。

①风和日丽

②狂风暴雨

生展示自己的作业,学生自评和互评,从中了解自己作业的优缺点。

《画家笔下的色彩》五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展示中,学校、老师、学生对我的的配合和帮助,让我真的很是感动。课后经过专家、领导和其他老师的点评,心中感触颇多,最关键的是让我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高效?让学生真正享受到美术课的快乐?我想这些都是值得我好好思考的。在此先简单谈谈本次教学展示课后的几点感悟。

一、导入中的遗憾

通过对向日葵图片的欣赏为导入点 ,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便可以很自然的引出梵高的油画《向日葵》,然后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感受用不同方式表现同一题材的作品的区别。引导学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通过什么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切入至了教学重点。与其他两位老师相比较,我觉得本课导入显得比较简单与平实,对学生的吸引力不是很强,也就是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在下一次试教时,我想是否可考虑直接从作品对比分析设计导入?或者找更贴近学生的关注点入手?也许这样效果会更好,希望下次这个遗憾不要再重演。于我而言,高效而有创新的导入,是一个挑战,我想我会积极努力去应战。

二、目标达成上的遗憾

色彩与情感的联系,笔触与情感的联系。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为了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欣赏《向日葵》作品,然后具体分析讲解梵高《向日葵》从色彩、笔触上的变化传达出的色彩与情感的联系,最后又通过视频等让学生了解梵高的生平。如此设计的本意是想从学生的看、听、品入手,通过讲解、感知、探究、对比等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艺术感受,提升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和认识美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预设目标。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对笔触与情感之间的联系,这个难点讲的比较少,未能分析透彻,使学生在理解上产生了一定的难度。同时对学情的不了解,加之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引导还欠缺方法,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同学们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起来,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三、生成上的遗憾

我知道,真实的课堂教学是靠课堂的“生成”来诠释的,因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行进”过程中,教师难以预计和预料课堂上可能发生的事情,对学生的“反应”也难以预测。有效利用教学中的“动态生成”,这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更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要求。就本节课而言,自我感觉总体教学环节较为清晰,特别是在讲色彩与笔触之间的衔接时,我觉得用音乐的节奏诠释色彩中的节奏,这一点较为满意,学生接受也不错。但整体感知部分有放不开的现象。比如,对学生的提问方式上不够多样化,小组的合作等方式也难以体现新课程所要求的,有存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每个环节之间的衔接有些地方还好,但教学设计上不够倾向于某个知识点,有点讲得太散,尤其是色彩方面总觉得有些泛泛而谈,结果导致许多学生一时半会儿难以接受。我自己讲得太多,不仅掩盖了检验学生知识获取情况的机会,更糟糕的是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最直接的后果便是生成的东西太少,因为学生的想法肯定和我的想法有一定的冲突,这正体现他们的个性特点,是我们不能磨灭的东西。在这方面没能突破,也是本课最大的遗憾。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多创设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多元思维,开发创造潜能的教学情景,备课时细细斟酌,做到少讲多练,有主有次,将知识点真正讲透,并能由点到面有所拓展。我想,每一节课堂上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如果能抓住他,发展他,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更精彩。

四、作业设计上的遗憾

美术作业在美术学习中担任着特殊的角色,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交汇,它是检验美术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本次在作业的设计上我采用书本上的建议并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在统一的向日葵白描稿上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虽然作业的效果比较好,但是和其他两位老师相比,就显得沉稳有余创新不足,过于偏重传统形式又过于强调学习任务的完成,忽视了作业形式的创新与学生能力层次的差异性。我觉得精彩的美术课堂,应该有更精彩的作业形式来配合它,单一枯燥、机械重复的作业已不能适应新时期学生的需求。所以今后在作业的设计上我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多下功夫,通过富有色彩,充满情趣又关注差异的作业,让学生能真正主动又兴趣盎然的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来。

这次的教学展示让我学到了学到,看到了许多,更明白了自己许多的不足。记得叶澜教授曾对“好课”提出了“五个实”的标准:(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我想有“问题”的课并非都不是“好课”,它也是留有“遗憾”的课,一堂平时的美术课,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暴露,如果我们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认真研讨并反思改进,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有效、高效。

上一篇:合格党员的具体标准下一篇:化工生产安全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