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的快慢》评课稿

2024-05-22

《运动的快慢》评课稿(共9篇)

篇1:《运动的快慢》评课稿

《运动的快慢》评课稿

(一)这节课已经结束,要我们听课者还沉浸于刚才热烈的课堂氛围中,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我觉得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教师的教。二学生的学,下我将从这丙角度支做一下点评。

评价:

一。教师的教

1.老师能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教学。例如关于速度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准备了与学和际生活相关的图片—— “百米跑”使教学能够由浅人深,由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都分成几了个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前面所学习的知识能为后一步学习提供固着点,使新的教学既能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和生活经验之上又能逐渐有所提高。

2.教师充分做到了面对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发展,做到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3.教师能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了教学手段多样化,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探索、质疑、发现。在教学中分别采用了“想想议议”、“合作交流”、“观察思考”“模拟表演”、“ 现场编题”等学习活动,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有了不同表达方式,满足了多样化学习的需要,又通过六个“你知道吗?”将所学知识引入到生活中,不仅带给学生以科学和震憾,而且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最终双服务于生活。

二。学生的学

看学生的学我觉得应该主要看学生是否“会学”、“乐学”、“学会”.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创设了所有学生都能进行有效学习的问题情境,所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习愿望,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做到了主动解决问题,并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具体表现在:

1.学生的表现上 从开始的小游戏到小组合作交流,再到后来的编题、竞赛,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显得异常兴奋,体现了学习“乐学”几名男同学对问题的分析和切入角度,看出学生学会了分析物理的方法,可见达到了“会学”的目的。

2.学生的参与度上,这节课有22人参与了板演,45人参与了发言,参与人数达了100%,说明老师的每个问题的设计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所以他们才有话可说,才争先恐后的说。

尽管课堂教学中老师有口误,尽管课堂中老师没能进行达标测评,可这仍然是是一节成功的课堂,是一节值得推广的课。

《运动的快慢》评课稿

(二)同江二中 周桂华

这是一堂实用、有效的物理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教学线索清晰,使学生在感性认识运动快慢的基础上,层层推进,引出理性需求:既速度的概念、公式、计算。围绕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突出了速度概念的构建过程。我个人认为,本堂课有以下优点:

优点一:整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那就是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在学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非常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学生参加游戏,结果引发学生思考,切入正题。导入环节,涉及到与运动快慢有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认知冲动,与后续内容的关系上做足文章。通过百米赛跑情景提炼出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再通过教师的层层设疑,自然引出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取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生成新的问题,教学效果显著,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感悟,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亮点二: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把生活中与速度有关的信息整合后,以课件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百米赛跑现场”的图片,情景再现,让学生仿佛又回到运动会的比赛现场;合作交流速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交流,目标明确;“汽车速度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物理就在身边;用课件逐步展示1m/s=3.6km/h 的换算过程既节省时间,又突破重点;平直轨道运行的列车、疯狂过山车对比鲜明,一下就让学生分辨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磁悬列车,即拓展资源又进行情感激励。以上课件的设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课件的运用使教学环节更加流畅的同时,也大大节省教学时间,保证学生在编题解题环节有效展开。

亮点三:本堂课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时间。

本堂课,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有4 次,用时合计15 分钟,分别是:课前导入的小游戏;速度的意义、单位、公式、的五道题,全体学生分组讨论,又分组板演;用物体或肢体模拟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最重要的一次是编题解题环节:2 人编题12 人做题8 人纠错。其余学生正式书写了4 道题。由于课堂给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突显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多人次参与编题解题进行汇错纠错,有效的完成了速度的计算这一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几点建议:、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要用书面语言,地方土语尽量避免。、可见要与教学同步 课件有一次延缓之处。、避免口头语“那么”、合理利用教学时间,学生纠错后,教师的点拨点到为止,不用过度的强调,这样可以节省下来达标测评的时间。

《运动的快慢》评课稿

(三)同江二中 王友云

这节课已经结束,要我们听课者还沉浸于刚才热烈的课堂氛围中,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我觉得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教师的教。二学生的学,下我将从这丙角度支做一下点评。

评价 :

一。教师的教

1.老师能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教学。例如关于速度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准备了与学和际生活相关的图片—— “百米跑”使教学能够由浅人深,由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每一个知识点的教学都分成几了个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前面所学习的知识能为后一步学习提供固着点,使新的教学既能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和生活经验之上又能逐渐有所提高。

2.教师充分做到了面对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发展,做到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知方式,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3.教师能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了教学手段多样化,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探索、质疑、发现。在教学中分别采用了“想想议议”、“合作交流”、“观察思考”“模拟表演”、“ 现场编题”等学习活动,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有了不同表达方式,满足了多样化学习的需要,又通过六个“你知道吗?”将所学知识引入到生活中,不仅带给学生以科学和震憾,而且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最终双服务于生活。

二。学生的学

看学生的学我觉得应该主要看学生是否“会学”、“乐学”、“学会”.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创设了所有学生都能进行有效学习的问题情境,所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学习愿望,引发了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做到了主动解决问题,并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具体表现在:.学生的表现上 从开始的小游戏到小组合作交流,再到后来的编题、竞赛,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显得异常兴奋,体现了学习“乐学”几名男同学对问题的分析和切入角度,看出学生学会了分析物理的方法,可见达到了“会学”的目的。.学生的参与度上,这节课有22 人参与了板演,45 人参与了发言,参与人数达了100% ,说明老师的每个问题的设计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所以他们才有话可说,才争先恐后的说。

尽管课堂教学中老师有口误,尽管课堂中老师没能进行达标测评,可这仍然是是一节成功的课堂,是一节值得推广的课。

篇2:《运动的快慢》评课稿

这是一堂实用、有效的物理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教学线索清晰,使学生在感性认识运动快慢的基础上,层层推进,引出理性需求:既速度的概念、公式、计算。围绕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突出了速度概念的构建过程。我个人认为,本堂课有以下优点:

优点一:整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那就是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在学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非常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学生参加游戏,结果引发学生思考,切入正题。导入环节,涉及到与运动快慢有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认知冲动,与后续内容的关系上做足文章。通过百米赛跑情景提炼出观众和裁判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再通过教师的层层设疑,自然引出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取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逐步生成新的问题,教学效果显著,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感悟,完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亮点二: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把生活中与速度有关的信息整合后,以课件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百米赛跑现场”的图片,情景再现,让学生仿佛又回到运动会的比赛现场;合作交流速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时,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交流,目标明确;“汽车速度表”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物理就在身边;用课件逐步展示1m/s=3.6km/h的换算过程既节省时间,又突破重点;平直轨道运行的列车、疯狂过山车对比鲜明,一下就让学生分辨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磁悬列车,即拓展资源又进行情感激励。以上课件的设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课件的运用使教学环节更加流畅的同时,也大大节省教学时间,保证学生在编题解题环节有效展开。

亮点三:本堂课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空间和活动时间。

本堂课,学生主体参与活动的有4次,用时合计15分钟,分别是:课前导入的小游戏;速度的意义、单位、公式、的五道题,全体学生分组讨论,又分组板演;用物体或肢体模拟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最重要的一次是编题解题环节:2人编题12人做题8人纠错。其余学生正式书写了4道题。由于课堂给学生充足的发展空间,突显出学生的主题地位,多人次参与编题解题进行汇错纠错,有效的完成了速度的计算这一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几点建议:

1、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要用书面语言,地方土语尽量避免。

2、可见要与教学同步 课件有一次延缓之处。

3、避免口头语“那么”

篇3:《运动的快慢》评课稿

一、教材设置有不妥之处

1.速度概念引入时比较的都是平均速度

教材在让学生设计方案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时, 列举了自行车、汽车、百米赛跑, 为了找出统一的标准比较汽车与百米赛跑运动员的快慢, 从而引入速度这一物理量.而在比较中的速度都是指一段时间、一段位移内的速度, 即平均速度.

2.速度的定义定义的是平均速度

从教材中速度的定义来看“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 它定义的应该是平均速度.

而这里所给的定义式undefined, 也不含有数学中的微分和极限意义, 所指的也应该是平均速度.

3.速度方向的规定有点突然

平均速度的方向应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 当物体运动的位移或时间趋向于无限小时, 其方向为该点的切线方向, 即瞬时速度的方向.尽管两者可以统一为教材中所说“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但是显得很突然.

二、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建议

1.先直接引入平均速度, 介绍其物理意义、定义、定义式、大小、单位、方向

在列举自行车、汽车、百米赛跑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时, 指出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一般是变化的, 因而“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只能粗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引入平均速度.然后, 介绍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定义式、大小、单位、方向.

2接着由平均速度出发引入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方向, 并介绍其大小——速率

当物体运动的位移或时间越来越小时, 平均速度越来越趋向于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而当上述小量趋向于零时, 速度就是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此时的平均速度方向即为该点切线方向, 也就是瞬时速度的方向.对极限思想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并理解极限思想, 可例举身边实例, 例如将粉笔不断等分, 粉笔越来越趋近圆柱体.然后, 介绍瞬时速度的大小——速率, 并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速率.此处若能让学生练习教材“问题与练习”第2小题效果会更好.

3.最后让学生思考、交流、讨论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最根本的区别是“段”与“点”的区别, 它们都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不同的是有“粗略”与“精确”之分, 瞬时速度是平均速度的极限值…….通过学生间交流、讨论得出的结论, 既能抓住重点, 又丰富多彩, 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一目了然, 重难点轻松突破.

三、关于增加x-t图象的建议

图象是处理物理问题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通过x-t图象能够直观形象地反映物体的运动情况, 看出任一时刻物体的位置, 物体通过某一位置经历的时间, 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相遇点等, 它也是学习振动图象的重要基础, 而且作为学生涉及的第一个图象, 应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作图、识图、用图的一般方法, 养成良好的习惯.

笔者在教学中, 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室编著,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 物理第一册2003年6月第1版, 第22面“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增加了x-t图象的研究课题, 大致思路如下:

(1) 提出课题——如何研究一辆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汽车的运动情况?

(2)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引导学生得出“可以在公路旁每隔100 m站一名拿着停表的观测者, 记下汽车到达每个观测者的时间, 利用数轴分别表示物体的位置和时刻.将测量的结果填入表1.” (学生受知识水平限制, 一般不会提出用x-t或v-t图象)

(3) 得出结论——让学生分析表中数据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 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并引导学生将“相等时间”理解为“任意相等时间”,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特点.

(4) 提出新问题——由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与时间的正比关系, 提出是否可以用图象来描述汽车的运动?

(5) 探究活动——让学生回忆初中数学作图的一般步骤, 试作汽车运动的x-t图象, 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特征.小组合作探讨以下问题:

①x-t图象是物体的运动轨迹吗?

②从x-t图象你能看出物体的运动速度吗?

③你能说出图1和图2中①②③④所描述的各物体的运动情况吗?

④ 在x-t图象中两图象的交点 (例如图2中P点) 有何意义?

(6) 汇报交流——指定小组代表汇报本组的探究结果.

通过以上探究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图象的作法, 能直观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知道x-t图象的物理意义, 知道图象所反映的物理量, 能将图象和物体运动相对应, 教师还应特别引导学生关注物理图象与数学图象的不同之处.

(7) 提出新问题——让学生模仿匀速直线运动定义变速直线运动, 并说出其x-t图象特点, 探讨图3中变速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情况.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用极限思想分析问题.)

新教材一方面不要求x-t图象, 另一方面在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中又有所涉及, 笔者认为如果我们能补充这样一个探究课题, 对整个图象的学习都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对“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的建议

篇4: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说课稿

关键词:化学反应,分析,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167-01

板书一化学反应的放慢和限度

教材分析:化学反应的放慢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在第一节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的实质,本节教材将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这一新视角,继续认识化学反应,在选修模块中,学生将深入学习化学反应的方向速度及限度,因此,本节教学不求深,只要求学生能通过实验和已有经验总结出一些简单的结论,为解决“如何更好地利用化学反应”这一问题打下基础。

目标分析:

1.了解化学反应速度的概念,理解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对化学反应速度的影响

2.通过活动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对化学反应的快慢有了比较感性的认识,本课时的关键是使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规律化、系统化。

教法与学法:

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来完成对化学反应速率的认识,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创设教学情景

投影幻灯片:美丽的烟花,锈蚀的铜器,塑料的降解以及硫酸工业生产中接触室的图片,从生活情景引入深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陈述:

通过刚才的图片,可以看出化学反应有快慢之分,有的反应在瞬间完成,有的反应则需要很长时间,提出问题:

1.如何表示化学反应的快慢?

2.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

3.如何表示某个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

学生阅读教材P40第三自然段进行自主学习。

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板书

一、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2.表示

创设问题情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产生怎样的影响?

学生参照教材P49页活动探究提供的试剂、仪器,在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评价。

并提出问题:

1.通过观察哪些现象来判断化学反应的快慢

2.一个实验后果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为了使实验后果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

通过最终确立的实验方案,实施以下五组实验:

第一组:表面积大致相同Mg条与Fe片与0.5ml·L-1HCI溶液的反应

第二组:Mg条与不同温度下0.5ml·L-1HCI溶液反应

第三组:Fe片不同浓度HCI溶液反应

第四组:块状CaCO3粉末状CaCO3与3ml·L-1HCI溶液反应

第五组:取5ml3%的H2O2溶液一份不加任何试剂一份加入MhO2进行对照

五组实验的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让他们体会猜想一操作一验证这一解决化学问题的基本程序。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习小组内进行学习,记录实验现象,明确实验结论,最后各小组推举代表发言,总结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和外因。

板书二、影响因素[内因][外因]

在学生理解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基础上,投影下列问题,学生进行交流讨论;

1.人们为什么会用冰箱保存食物?

2.为什么用棕色试剂瓶保存见光易分解的物质

3.在硫酸工业生产中,SO2的催化氧化为什么采用较高的温度和加入催化剂

4.硫在纯O2中比在空气中燃烧的剧烈

多媒体投影练习对本课时学习的内容进行巩固提升

组后给学生3分钟对本课时的内容做出概括整理

时间分配:学生练习约占12分钟学习速率影响因素约占20min

认识化学反应速率约占10min

效果分析:

篇5:运动的快慢说课稿

本节课是九年级的教学内容学生对物理有了一定的了解,所要讲授的运动的快慢是在学习了机械运动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对运动和静止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进一步学习运动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了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中学生进行了不少的有关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重公式的理解和有关单位的换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时间,路程,速度的概念。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长短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及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来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以及平均速度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公式,v=s/t的物理意义和使用方法。

本届九年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好,但后进生面大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关注他们教学过程中要从易到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活动。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可能很全面具体的探讨。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我们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的降低教学梯度,注重基础教学,同时,尽量运用实物演示、多媒体课件等使教学形象直观。每个知识点都尽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经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以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学有所得,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能进行速度单位间的换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

2.理解和掌握速度的概念

3 v=s/t的理解和具体应用

难点:1.速度单位的换算

2.利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说教学过程

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归纳总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运动的视频资料。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播放了自已录制的我校运动会的100m和3000m视频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分析学生的运动情况,他们的运动情况都一样吗?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并得出结论:视频中的物体都在运动,有的运动得快,有的运动得慢。然后,引出新问题: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这样,利用视频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的实例分析入手,来引出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易于学生轻松的融入到课堂气氛中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故事激趣,观察比较,形成概念。

利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片:龟兔赛跑

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开始阶段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裁判认为谁跑的比较快?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以小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让同学们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并互相讨论,充分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分析、比较、讨论中得出结论,使学生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并能描述所观察现象有什么主要特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从交流讨论中找到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开始阶段兔子跑得快,是因为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跑的路程长。最后裁判认为乌龟赢得比赛,是因为在整个比赛过程中,路程相同而乌龟花的时间少。

据此,对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总结并提出新问题:若路程、时间均不相同时,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这样,采用边观察、边引导分析,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方法组织教学,通过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看”、“想”、“说”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

展示问题: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3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比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老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步步激疑启思,采用启发式教学,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通过演练得出:可以比较他们在1秒内或1分钟内通过的路程,由此引出什么是单位时间,得出并理解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样逐步的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慢慢的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在课堂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后进生学习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进生反应慢些老师要理解他们,多肯定他们的成绩,多表扬他们的进步。增强学生求欲望。

根据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和单位以及它们的符号含义,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在讲解单位换算时,要引导学生根据时间单位和长度单位来逐步的推导出米/秒与千米/小时之间的换算关系,使学生慢慢的领会和理解单位之间是如何换算的,()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物理注重的是理解,要学会理解的记忆,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3.应用新知,加强巩固,体验成功。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

例题1:学校的校运会 女子100米短跑记录是13.5s, 请运用知识计算出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

解: v=S/t=100m/13s=7.61m/s

答: 运动员百米短跑的速度为7.61m/s

例题2: 例题:保靖至吉首的路程为100Km,一辆汽车从保靖县开往吉首,这辆汽车的速度是40Km/h,几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已知:S=100Km ,v = 40km/h

求:t

解:根据公式v=s/t得

t=s/v

=100km/40km/h

=2.5h

答:这辆汽车2.5小时后可以到达吉首。

例题3: 例题:月7月12日,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洛桑田径黄金联赛中以12秒88打破了由科林杰克逊保持了之久的110米跨栏世界纪录,则这项记录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如果一辆正在行驶的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30km/h,哪一个速度比较大?

解:

利用公式v=S/t计算出刘翔的速度为

v1=S/t=110m/12.88s=8.54m/s

摩托车的速度为

v2=30km/h=30/3.6m/s=8.3m/sv1>v2

所以,刘翔的速度比摩托车的大。

第一道题是公式v=s/t的直接应用,这道题比较简单易懂,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的做出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第二道题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目的是懂得公式如何变形,学会变形公式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无处不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第三道题涉及单位之间的换算,教学难度稍大一点,后进生对这题是难了点,教师要多讲,多让学生提问让学生弄清这题。目的是让学生领会速度的物理意义。

通过这三道习题的讲解,让学生养成先分析题意,再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要求学生在做计算时要写,已知,求,解,答四步。

匀速直线运动的引入: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见不到,因为它是一种理想化的运动。我们有时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简化物理问题,会近似的把一些运动看做是匀速直线运动。

老师简单介绍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使学生注意区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课堂小练习:

1、单位换算:

(1)108 km/h=____m/s [2] 15m/s=------km/h

2、汽车在平直的高速公路上行驶,1 min通过了1800 m的路程,汽车的速度是

A.1800 m/s B.108 m/s C.90 m/s D.30 m/s

4.归纳总结

最后,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本节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养成先学习后总结的良好习惯,并培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就应遵循人们的认识规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就决定了物理概念的教学,要重视直观性,即以直观为基础来进行物理概念的教学。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比较来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二是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觉认识,再结合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比较、分析、概括形成概念。

观察实验讨论、对比归纳、练习提高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分析点拨和帮助下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为主,老师的提问分析为辅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列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循序渐进的归纳出速度的概念。

首先,多媒体课件能较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观察,分析现象。更能方便的进行对比、归纳,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练。通过练习,来学会应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以及速度单位的换算。再次,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加深对速度的物理意义的领会。

六、说板书设计

篇6:图形的运动(评课稿)

刚才肖凤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伟大的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肖凤老师采用了导学案中的“导+教”模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利用导学单“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的数学活动,体验知识的形成建构过程,并让学生利用平移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更让学生领悟了“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及“转化”的数学方法。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体现:

一、创设情景,数学教学生活化。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课始,肖凤老师让学生观察几张图片复习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再同过观察一些物体运动的图片,如拉门,推拉窗户,升旗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现象。用动作表示,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发现平移的特点,从而导出课题使整节课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拉开帷幕。把抽象的概念通过让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自身体验化为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现象。不仅强化了对平移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感悟,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会。

二、巧妙突破识别平移距离的难点。知识的本质是活动。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十分重要的是要科学,合理地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看图识别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了几格,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常常误认为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就是平移了几格。因此,肖凤老师分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肖凤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小树向左平移7格和向上平移5格的图形,让学生活动单填完整,并想一想是怎么数出不同方向平移的格子数的?学生汇报时意见产生分歧:有的是看整个图数(即数间隔数),有的是看格子数,有的是看某一个点来数。第二层次,学生在两幅图中找对应点确定平移格子数,通过多媒体一格一格地演示,学生动手来验证,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感知位置变化,这有助于有效、直观地形成平移距离的正确观念。通过动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实践体验思考的过程,把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再让学生交流汇报,互帮互学,这样在突破本节课教学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只要起一个指导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主人,还获得成功的喜悦。第三层次错误呈现:图图这样数行不行?引导学生质疑,进而进一步理解平移的特征:对应点之间的距离都相等。图形平移几格,图形上任一点都像向同方向平移了几格。三个层次的教学,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不断得到完善。达到了做中学,乐中学的目的,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境中感受教学体验教学。

三、运用多种感官,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使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平移现象在生活中虽随处可见,但其特点要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很难。于是,肖凤老师让学生运用手势比划的动作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让学生在比划演示中感知平移的运动方式,充分调动学动手,眼.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化的情景中学习,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的矛盾,而且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对平移现象更深刻的理解。鼓励尝试,解决问题自主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注意自己的位置,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本课设计了探索性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学生从中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规律,把“引”和“探”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教学例2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去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合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本节课内容是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如果本课教学时,没有动态素材的呈现,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中,感知平移现象时,课件动态出了运动现象,加强了对概念的巩固;研究平移距离时,课件上可以随机点小树上的每一个对应点进行移动,解决了学生回答随机性的困难,突破了教学难点;综合应用时,动态呈现富有情趣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练习的兴趣,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到平移现象在设计中的作用,也让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篇7:《运动的快慢》评课稿

授课老师:王笑梅评课人:项仙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它惯穿整个高中物理教学的始终,即是静力学和运动学的综合应用,也是后续物理规律应用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上应把握好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具体的事例分析和练习,培养学生学会应用物理规律解决有关物理问题的基本能力和要求。

王笑梅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整体教材处理得当,教学重点明确,在教学中注重物理方法的渗透教育,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并在课堂上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反映情况恰如其分地控制教学程序,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

1、在教材处理方面:牛顿运动定律在会考复习中比较全面,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基本能掌握牛顿运动定律的内容及相关的知识要点。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于基础知识的处理言简意赅,通过与学生共同回顾方式直接指明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物理问题的两种题型。已知运动求力和已知力求运动。并且直接指明在两类问题在应用中的关键物理量是加速度。

2、教学重点明确:在教学中明确告诉学生,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目标明确,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物理方法的渗透教育:在介绍整体法和隔离时,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教材有关整体法和隔离法的方法介绍,使学生对整体法和隔离法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接着通过一个比较简单的例题(两个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小车从足够长的光滑斜面自由下滑,小车上吊着一个小球情况,证明悬线与天花板垂直。通过简单的分析说明应用整体分析法的简单巧妙。接着比较全面分析一个题目:重为G的链条通过等长的轻绳悬挂在等高的天花板上情况,如何确定出绳子的张力和链条在最低点的张力。在教学上渗透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从简单到复杂、从整体到个体的基本物理方法。

4、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在介绍具有相同加速度的两个物体可以采用整体法处理后,通过斜面上一个物体加速下滑情景,要求学生求出地面对斜面体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从课堂反映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专心投入,体现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而后在分析过程中提出若把M和m当作整体情况处理,让学生明确:具有不同加速度的几个物体也可以采用整体法处理。下面提出本人的两点不成熟看法,让大家共同探讨。

1、在介绍牛顿运动定律的整体法处理问题时,是否可以采用另外一种方式:同样是斜面的物体加速下滑情景,通过提出两个问题:(1)地面对M的摩擦力大小和方向?(2)地面对斜面体的支持力?学生通过隔离法分析计算求出,而后引导学生分析两个答案的特点和作适当的补充f=macosα+M*0,N=(M+m)g-(masinα+M*O)得出。这样处理是否更体现出现代教学理念中的探究式?

篇8:《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评课稿

一、能经历图形抽象的过程, 发展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几何教学的核心词, 它包括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 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许教师让学生从校园中找图形, 完成了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的抽象。这样经历图形的抽象过程, 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图形的来源以及研究图形的背景, 进而理解数学这门学科所研究的问题具有的抽象性。建议:多给学生时间, 让学生充分观察实物并抽象出图形。

二、能经历分类与思考的过程, 感悟数学思想

分类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图形分类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地对图形进行比较、概括, 从而深入体会图形的特征。纵观本节课有四次分类活动:第一次, 找出画出的图形, 并说出它的名称。这是简单的分类。第二次,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找出它们的本质的联系和区别, 这个地方引起争执, 教师应顺着学生的争执, 创设矛盾, 引起冲突, 既然都是直角, 平行四边形不是直角, 长方形和正方形怎么可能是平行四边形呢?这样引导学生思考, 让学生自己找到本质的、主要的东西。只要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就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对边都平行, 符合条件, 只不过很特殊, 特殊在哪儿?四个角都是直角, 通过分类、辨析, 越来越清。第三次, 让学生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之间的关系?教师上课要注意倾听学生发言, 如, 有一个学生说只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是梯形。应该及时纠正。第四次, 练习设计, 让学生经历不同的分类标准, 最好让学生在练习本做一遍。再让学生汇报。分类标准不一样, 结果不一样, 进一步体会图形的特征。

三、能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单靠教师讲是行不通的, 必须以学生的空间知觉和体验为基础。而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于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作用尤为明显。因此, 在这节课中,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 创设了一系列的层层递进的活动。

1.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活动

学生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请学生拿出课前发的平行四边形, 在小组里用看一看、量一量、画一画、移一移的方法, 探究一下: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特点?你们同意他们的观点吗?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画一画或量一量) 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 在“操作”活动中, 深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

2.创设了自主思考的机会

教师在创设研究四边形关系时给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我们认识了四边形这个大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员, 他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那你们能不能用喜欢的数学符号语言来表示他们的关系吗? (学生动手设计) ”并在活动中积累了经验。

篇9:浅谈“运动快慢题”的参考答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235-01

现以人教版八上课本为准,将教参“运动快慢题”的参考答案简述如下,用以跟同行交流,并望得到各位师长指教。

一、没给p19.“想想议议”第3题提示:

小聪同学100m跑成绩为17s;小明同学50m跑成绩为8s,……他俩谁跑得快?

说明:课本p20上1行:“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上网查询可知:两个量的“比”跟“比值”的含义是不同的!故建议把速度的定义修改为:“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值叫做速度”。这样定义也跟现在使用的、2010年3月第3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课本p15所述:“物理学中用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通常用字母υ代表”相衔接了。

新解1:比较速度(注:p22课文“旁批”写道:“……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

∵υ聪=s聪/t聪=100m/17s≈5.88m/s(注:此处下角标用“1”和 “2”,担心学生分不清表示谁);

而υ明=s明/t明=50m/8s=6.25m/s>5.88m/s=υ聪(注:“>5.88m/s=υ聪”不能遗漏!这是作“答”的依据)。∵υ明>υ聪,∴小明比小聪跑得快。答:小明比小聪跑得快(注:以下“答”均省略)。

新解2:比较路程有两个形式:

(1)∵υ聪=s聪/t聪=100m/17s=(100/17)m/s(注:此处决不能取近似值),小聪以此速度在t小明=8s内能跑的路程:(注:这才叫“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下同):

s聪′=υ聪t明=100m/17s×8s≈47.07m<50m= s明! ∵s聪′

(2)∵υ明=s明/t明=50m/8s=6.25m/s;小明以此速度在t小聪=17s内跑的路程: s明′=υ明t聪=6.25m/s×17s=106.25m>100m= s聪! ∵s明′>s聪,∴小明比小聪跑得快。

新解3:比较时间也有两个形式:

(1)∵υ聪=s聪/t聪=100m/17s=(100/17)m/s(注:此处也不能取近似值);

小聪以此速度跑50m所用的时间: t聪′=s明/υ聪=50m/(100/17)m/s≈8.5s>8s= t明!∵t聪′>t明,∴小明比小聪跑得快。

(2)∵υ明=s明/t明=50m/8s=6.25m/s;小明以此速度跑100m所用的时间: t明′=s聪/υ明=100m/6.25m/s=16s<17s= t聪,∵t明′

新解4:该题若作为填空或选择题型亦可用“心算法”:比如,如果小明的速度保持不变,他跑=50m×2=100m、所用的时间=8s×2=16s<17s,故知小明比小聪跑得快;或假如小聪速度保持不变,他跑=100m÷2=50m、所用时间=17s÷2=8.5s>8s,故知小聪比小明跑得慢。

待学生学完图像知识,还能增加一种解题方法!

教师小结:凡是需要通过计算结果、才能做出正确判断的物理问题,公式里有几个物理量,通常就会有几种解题方法或证题途径!希望同学们能够重视这种解题的思路方法。

二、课本p22.习题参考答案:

1题. ……能不能用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来表示运动的快慢?

教参答案:也可以用这个方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如果按照这个规定,物体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越短,物体运动得就越快;……但采用这种方法比较起来很不方便……

新解:事实证明:运用这种方法解题有时却十分快捷!例如:摘引义教版p25.例题2:郑州到上海铁路线长1000km,客车运行约需14h;若郑州到南京铁路线长700km,从郑州开出的客车须多长时间能到南京(要补写“假设客车运行速度保持不变”)?以下只用心算法:∵1000km要运行14h,∴每km要运行0.014h,∴700km需运行9.8h!注:9.8h不符合生活用语、要换算成9h48min!故建议教参答案最后一句应修改为:“用这种方法不太适合人们的习惯”。

4题. 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的G11次高速列车运行时刻表(2011)如表1-3所示:根据旅客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各题:

(1)列车由北京南站驶往上海虹桥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列车在哪个路段运行得最快?在哪个路段运行得最慢?

教参答案:(1)约268 km/h;(2)列车从济南西站到南京南站运行得最快,从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运行得最慢。

我们认为:

(1)《旅客列车时刻表》应如右表所示:会看《旅客列车时刻表》的要求有:①知道G11次高速列车什么时刻从某站开出、什么时刻到达某站;会算出该车在这段路程上的运行时间;②会算出在这段运行时间内该车通过的路程;③运用平均速度公式,会算出该车在这段运行时间内、或通过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2)计算平均速度的难点是:运行时间=到站时刻-开车时刻=用时刻表示的运行时间,例如北京南站到济南西站,运行时间=到站时刻-开车时刻=09:32-08:00=1:32,1:32是不能代入平均速度公式的!按常见的方法是:须把1:32转换成用h表示的时间:t=1:32=(1+32/60)h=(23/15)h(此处决不能算出近似值!);

(3)交通运输应采用km/h为速度单位、不用m/s!本题速度单位若采用km/min则更简捷!注:北京南→济南西:υ1≈264.78km/h或4.413km/min;济南西→南京南:υ2≈276.27km/h或4.605km/minn;南京南→上海虹桥:υ3≈264.18km/h或4.403km/min;全程υ≈268.07km/h或4.468km/min。原答案没有给出各段的平均速度,怎么比较哪段快哪段慢?

因受篇幅限制不再赘述。向提供图表和提出很好修改建议的王秀峰高级教师致谢!以上谬误难免,敬请各位师长斧正。

上一篇:企业宣传文案实例—东台金桥不锈钢下一篇:试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