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认识评课稿

2024-05-21

分数的认识评课稿(精选9篇)

篇1:分数的认识评课稿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更注重的是“让学生在做中学”。沈明老师执教的《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她以独具匠心的设计、细腻机智的引导,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充分利用直观教学将学生推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使学生自始至终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操作、创造等活动,让学生在思考、动手、交流、倾听、争执、发现中获得知识。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入手。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最重要的。教学时,沈老师从分苹果入手,从分4个苹果到分两个,再到分一个,复习近平均分的概念时得出每位小朋友分得2个、1个和半个。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然后出示分数二分之一,这样对于分数的认识放在了一个宽广的背景下来学习,学生体会到任何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一个1/2来表示。

二、加强直观教学。

分数的知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理解分数的意义有一定的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在本节课中,沈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对学具的操作,通过画图折纸涂色让学生对分数的含义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加深对分数概念含义的理解,降低了对分数概念理解上的难度。

三、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

在认识1/2的基础上,沈教师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放手让学生借助学具自己去创造分数、研究分数。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分数,他们有各自独特的发现。不仅顺利地认识几分之一,并且还能举生活中的实例来验证,说明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这“做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创新火花不断地迸发出来,不断体验到创造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我们的数学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获得怎样的结果,更应关注他们是否经历了自主探索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的实践、探究与交流的过程,才有可能懂得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让学生在“做中学”,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篇2:分数的认识评课稿

今天听了路青好老师的课我觉得这节课,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向一个集体的几分之几的过度,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在意义上学生初步学习分数会感到困难。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路老师这节课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起点,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情境,并通过自主探索、实践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具体表现在:

一、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的过程

通过这节课可以感受到路老师设计中力求体现新课程强调的体验性学习,创设了让学生去涂一涂、说一说、写一写等情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分数。不仅让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用身体去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体验,其中一个重要理念就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再次感悟平均分的概念,结合平均分,通过画一画、写一写,充分认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从而认识几分之一。教师都能够以建构理念为依托,在原有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引导学生明确为什么桃子的个数不同,而其中的一份都是二分之一,每盘桃子都是六个其中的一份却可以说成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六分之一,八分之一等等,使学生加深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加强直观教学,降低认知难度

人教版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定位为:本册教材主要是利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通过画一画、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的方式,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大小。三、一些建议

1、对于几分之一的意义,老师说的太多了,建议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多说。

篇3:《分数的由来》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西施版小学数学文化丛书——《历史与数学》, 本书主要是将数学跟历史相结合, 针对小学生数学文化知识匮乏而做的知识储备, 书中介绍了很多知识的发展历程, 而我所承担的是其中第十一课——《分数的由来》。

通过研读丛书及查阅相关资料, 对分数及历史有了一定的认识。分数的历史悠久, 几乎和整数同时出现, 在很多国家都有不同记载。最早记载在古埃及的“莱因德纸草书”上, 但最早使用分数的国家是中国, 在我国1800多年前的一本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第一章《方田》里就讲了分数四则算法。中国使用分数比其他国家要早出1000多年, 所以说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数学文化, 但学生并不知晓, 所以我认为这段历史是学生应该深入了解, 以便更好地传承数学文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知道分数的历史由来, 更好地理解分数的含义, 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以及感受中国悠久而卓越的数学文化, 自然生成民族自豪感。分数由来的认识还能为学习小数和进一步学习分数打下必要的基础。本课应该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完分数的初步认识之后的补充教材, 在学生已经掌握分数概念的基础上, 拓展学生对分数起源、发展、及在各国的不同文化。

根据上述的内容分析, 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知分数概念的基础上, 利用预习卡按照要求, 课前搜集资料, 自主探索, 对分数形成初步认识。

2.学生通过课上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来加深对分数的历史的了解。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感受数学文化几千年深厚的底蕴,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目标虽然制定好了, 要想实现可谓难关重重, 这个难关就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分数的历史演变过程, 体验古代各国分数的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掌握古代对分数的运用, 学会知识迁移, 自主出题。

难关就在前面了, 如何克服呢?就要在教法和学法上下功夫。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我把设疑诱导法、讨论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发现法, 相结合体现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在整个过程中,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 探索规律, 发展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 并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手段巧妙的架起一座求知的桥梁。

学法渗透交织在学习活动中, 而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分数的由来”这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因为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 又是一次质的跳跃。分数概念抽象, 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又由于不了解分数的重要作用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浓。因此在教学上我指导学生课前对分数由来相关知识收集整理为课上交流讨论做储备, 并利用学生已有分数知识经验, 设疑“分数从何而来”, 然后学生自己出题, 最后小节反馈等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积极实施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让学生会学、乐学、善学的目标。

那么如何才能把教法和学法结合起来, 和谐统一的为这节课的教学服务呢?在结构上我设计了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 他们环环相扣, 循序渐进, 为实现新课标中所提到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这一教育理念提供了真正的发展空间。接下来我具体谈一谈这四个步骤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 设计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 课前收集, 课内交流

1.学生课前收集内容

(1) 分数的起源。结合历史典故, 弄清各国分数的来龙去脉。

(2) 各国古代分数表示的不同方式。通过练习, 加深对分数历史的理解。

(设计意图:先了解本节课要学的知识, 这种有目的的学习方式更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3) 收集古代与分数相关的小故事

2.接下来教师通过学生举例说明对分数的了解, 并设疑这些分数从何而来?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学生对已学分数相关知识的介绍, 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 由此更具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其次, 后面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顺理成章的引入教学。)

3.组内交流自己在课前收集的关于分数的起源和表示的知识, 每组推选一位发言人介绍本组所收集的资料。 (设计意图:课前资料的收集让每个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 自主探索, 课堂上组内交流并反馈这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又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 直观展示, 自主构建

1.通过课件直观展示分数的起源、分数的表示, 以及分数和除法的关系。

分数的起源:通过一段视频播放展示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分数是因为均分和度量时不能得到整数结果.

分数的表示:先介绍目前发现分数最早出现在古埃及的“莱因德纸草书”上, 及其表示方法。接下来介绍古印度人表示分数的方法, 他们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分数的, 比较接近现代的表示方式, 只是中间少了现在的分数线而已。后来阿拉伯人用一条短横线把分子分母隔开, 最后被意大利数学家裴波那契将这种分数介绍到欧洲并沿用至今。

分数与除法: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 中国出现把两个数相除的商看作分数来认识, 这正是现在分数概念的基础。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直接呈现, 将学生独立收集的零散资料进行整理同时教会学生知识整理的方法)

2.通过故事了解古代分数的运用

介绍《九章算术》的相关内容, 了解中国使用分数比其他国家要早出一千多年。通过故事了解我国古人具体使用分数的实例:

(1) 秦始皇规定一年时间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

(2) 《左传》中诸侯都城大小比例规定。

(3) 请同学分别介绍他们在课前收集的关于分数的小故事。

此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故事的讲解, 达到了“乐学”的效果。到此学生对分数的由来已经有了初步了解, 如何深化这一表象有赖于第三个环节。

(三) 自主设计, 寓学于乐

1.表示分数

介绍了这么多种有趣的古代分数表示方法, 再让同桌互相给出一个分数, 请每个同学用喜欢的古代的方式表示出来并展示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分数这种方法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并通过交流展示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2.出题计算

根据《九章算术》中“方田”一章的知识及学生现有知识水平, 例如:

今有四分之一, 四分之二, 问合之得几何?答曰:四分之三

今有四分之三, 四分之一, 问分之得几何?答曰:四分之二

请同学根据上面分数加减, 对子用中国古代的方式提问及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出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课堂总结、课后延伸

1.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2.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的?

3.还有什么疑问?

通过这几方面, 让他们互相交流, 畅所欲言, 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关注了学习结果, 还反思了学习过程, 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

课后延伸, 请同学课下查阅《九章算术》中“合分”、“减分”、“乘分”、“经分”、“课分”、“平分”分别指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的了解, 认识到分数, 乃至我国古代的数学文化在世界数学文化中的地位, 激发学生的名族自豪感!)

四、说板书

见图1。

板书我力求简单明了, 形象地展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以及知识的发展过程, 重难点突出, 并把学生作品展示, 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篇4:《分数与除法》评课稿

关键词:分数;除法;教学

一、善于研究教材,用好例子

教学围绕教材上提供的例题分蛋糕,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同时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制成分蛋糕的动画课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

二、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是深刻的,教学方法把握得当

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观察发现法、合作探究法、范例讲授法等,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法。因此课堂结构紧凑,逻辑性强,过度清新自然。

三、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新知识

本课中,马老师让学生充分动手分圆片,让他们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给学生留下了操作的空间。在教学中,马老师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块饼的。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

四、准确把握了分数和除法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列式计算、观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进行练习等教学过程,做到突出重点

1.合作探究把握非常好,操作非常到位

两种分法: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块?3÷4___(块)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马教师的处理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值得我学习。

2.练习达标十分到位

马老师的教学设计结合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符合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求。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3.拓展延伸,方有尺度

马老师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获得。课堂上给了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学生有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重点把握准确,教学过程做到了突出重点,同时在这个教学环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得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然后教师抓住这个重点,加以巩固。教学线索清晰,使课堂内容紧凑而井然有序。讲授新知的过程注重学生的自我探究。比如,在研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让学生小组交流后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探索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课本上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归纳出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算理,在这个环节上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李静.改进评课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7(02).

篇5:《认识分数》评课稿

一、联系平均分引入新课,过渡自然。

本节内容大部分教师都采用这样的导入方法,但邓老师在这里,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分数和整数的不一样,而且还在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表达上对学生加以规范,我想这样对学生后面叙述分数的意义有很大的帮助。

二、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描述粉饼的过程是,有小朋友说出每个小朋友分的二分之一。这时,教师追问,正方形的二分之一和刚才月饼的二分之一大小一样吗?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描述,将重要的读出来、重读。随后教师点拨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如果教师在这里能让学生比较自己的说法和书上有什么不同,我想学生会对“这块月饼的”理解的透彻一些,或许引导学生发现与分到整数个的结果的描述有什么不同,由此来理解分数与整数表示意义的不同。

三、有效预设将错误扼杀在摇篮中。

学生在读分数时会读,但写出读的方法时经常会大小学混淆,教师在课上故意出错引起学生注意吧,我想学生在练习时这样的错误会很大程度的降低。

四、多问为什么,激发学生的思考。

分数是1说明什么?分母不一样说明什么?为什么是四分之一不是六分之一?

等有价值的提问很好的帮助学生巩固了对分数各部分的理解。

五、练习给学生充分自我展示的平台,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在形象的图形帮助下进一步巩固了对分数的认识。

篇6: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教学方法把握得当,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⒈尊重学生的知识体验,找准学生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是重要的,它是促使学生从“实际发展水平”向“潜在发展水平”的桥梁,学生的思维从已知世界自然而然滑向未知领域。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过程。教学时,陆老师都注重从学生的这一数学现实出发,从学生熟悉折纸入手,明确一半是怎么分的,从而引入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所有事物的“一半”。创设具体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知识体验,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

⒉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实施的一个突出变化,就是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不再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是提倡教师依据自己所追求的,想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现的是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陆老师整节课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来理解各种分数的意义,学生通过折、画等方式在动手中理解分数。这样的设计更贴近生活,而且将知识化静为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在“生活”与“数学”的一拍即合之下,才生成了如此经典的课堂。

⒊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篇7:分数的初步认识评课稿

李敏老师:活用操作材料,构建各种分数

尊重教材而不受制于教材,使用教材而不是拘泥于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再造,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教师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在情景导入时选用了学生熟悉的分鸡翅,分可乐和分比萨的生活情景,课一开始就有一股浓浓的生活味。在感知1/2时教师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喜爱的蝴蝶、枫叶等图形,让学生充分体验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此情况下把教材中“涂一涂”一题作为选做内容,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与开放性,取舍得当。数概念教学就其本身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还为每一个孩子准备了彩笔、正方形纸,一张圆片纸和各种图形纸,给了学生充分感知的素材。分数“1/2”作为第一个让学生认识的分数,教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感知材料,有圆片和各种图案纸。正方形的纸使用也十分充分,同一分数不仅可以折法不同,还可以在同一折法下表示不同的分数,并发现其变化规律,可以说将其使用发挥到了及至。

韩志华老师:活动探究为主,多种学习方式有机融合,体现小班化教学下的互动学习优势。

知识不能是被动地接收,必须由学生主动获取。教师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经历了分数的产生、发展,并形成了初步的分数概念。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眼、耳、手、脑不同感观的参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中“创造分数”这一环节,引发了学生的思维风暴,课堂生成丰富,是设计中不可多得的亮点。教师在概念建构中三次最主要的活动。其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图形的1/2,重点展示1/2的不同分法。其二: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表示正方形纸表面的1/4,重点引导学生用语言正确的表述。其三:折出四分之几的分数,从而归纳出怎样的数是分数。三个活动各有侧重,又有联系,层层推进,其设计体现了让学生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的课改思想。教师组织活动井然有序,学生交往充分,思维灵动,师生情感融洽,展现了小班教学的民主和和谐。

邱瑞改老师:多向互动、精彩生成《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从学生分鸡翅、饮料开始到折纸,表示出几分之一的分数;从用涂色表示分数到写分数等活动的安排,钟老师让学生有条理地感知,逐步抽象,逐步内化成自己的认知,层次清楚,要点突出,真正的体现了做中学,做中想,做中思考。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安排,其最大的特点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手脑并用的活动中去,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思维的广阔空间,老师的作用则是帮助学生学习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利用“已知”,架设探究“未知”的桥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扶、放结合,鼓励学生通过学猜想,动手操作等多种策略去探究,去发现,使每个问题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如闯关练习4中老师将图中的等分线作了隐藏处理,先出示第一条,告诉学生把一张纸条全部涂色,可以用数“1”来表示,请学生估计一下,现在涂色部分是几分之一。

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分数,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在学习活动中探索和创造的乐趣。又如,课的最后,以多美滋广告,让学生在画面中联想分数(关于小朋友分蛋糕的故事情景:冬冬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了4份,可他转身一看,共 8个人,他会怎么办呢?正当把问题解决好的时候,又来了第9个孩子,他又会怎么办呢?)提出要求,“边看广告的边注意广告中的画面让你联想到每人分得蛋糕的几分之一?看完广告,这些定格的画面中你联想到了几分之几。”从广告中找分数,提升认识分数,使学生在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有利于学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总之,李书娟老师的教学充分的体现了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在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而学生在这种体验中,不仅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尊重。每个孩子不仅在课堂上享受到尊重带给自己的快乐,也学会了尊重别人的学习成果,这一切的获得是来自老师潜移默化的引导。在老师的引导中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我能行”,每个孩子都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对事物的认识总是有个过程的,怎样体现这种过程,并在尊重学生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去体现,我努力尝试提供这样一个途径,让每个学生自由去展示自己想象——图像——抽像的探究过程。通过教学实践证明了我对这节课的这种想法和设计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基于生活,数学的知识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刚上课,我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猴子分桃子。在观察图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强调“平均分”是分数的本质特征。

第二,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我将动手操作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加强了对知识的认同和理解,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课堂上,教师讲得再好,教学环节设计的再恰当,如果没有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那也只是一厢情愿,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实现“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我在学生认识了1/2时,先让学生折一折,让学生全体参与体会,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基础上形成的。然后再认识几分之几时,让学生选择例举的分数用图形折出来或者自己把一个图形折一折创造出一个分数,并互相说说创造出来的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些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个个动手操作,积极动脑探索,从而初步理解分数所表示的意义。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隐性的心理参与和情感投入也加大了。当然在学生全体参与的同时,我们忽视老师的引导者的身份,在学生反馈的情况和动态生成中我们老师要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予以适当的调整。

第三,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于是我不仅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个数学活动,还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数学交流环境。比如,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表示二分之一时,先让学生自己折纸、涂色,再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感受不同的折纸涂色方法,却可以得到同一个分数;再如,在学习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大小时,也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就扩充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培养了学生赏识他人的良好心态,促进了学生合作意识的发展。

第四,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本节课我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通过直接操作认识理解分数。还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课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动画呈现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场景,让学生在表示“几分之一”的学习习惯的驱使下,对“如何表示半块蛋糕”这一新的问题进行了大胆尝试、猜想。这样设计,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经验储备,重视了生活对数学学习的作用力,尊重了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意识,使课堂成为多层面、交互式活动的窗口,探索成果异彩纷呈,学习热情高涨。在拓展运用中,想分数、分巧克力、分糖吃的游戏中等习题的安排也都体现了这一点。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理解分数的产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联系常见的事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分数的含义,强化应用分数的意识。

第五,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尊重学生,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了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了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得到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习得知识。把“学习数学”变成“做数学”,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由此,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教师如能给孩子搭一个舞台,孩子们就能舞出最精彩的人生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 “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会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直观演示、观察、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途径,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体验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学具准备:水彩笔、各种图形的纸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分”的情境,从自然数过渡到“新数”。

师:春天来了,小熊和小猴准备去野餐,他们带了4个苹果、2瓶水和1个蛋糕。谁能帮他们将这些食物分一分呢?

课件演示:

师:(分完苹果和水后)听出来了,你们不偏不向,每人分得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在数学上叫做——平均分。(板书)

师:蛋糕只有一个我们要怎么分呢?(出示蛋糕实物图)生:一半、半块(用蛋糕图片演示)

师:你们知道,所说的“一半”,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吗?

生:二分之一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像这样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数无法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表示了,于是我们就迎来了数学中的新朋友——分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

【评析:通过创设一个平均分的情境,激活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表达“分”的结果时产生认知冲突,体会到:自然数不能表达一些结果,于是引出了数的扩展的需要,由此引进“新数”。】

二、理解二分之一的含义。

师:同学们说的“一半”就可以用表示。那蛋糕的到底指的是哪部分呢?谁来指一指?

师:“二分之一”怎么写呢?先用尺子画一小横,叫做分数线,表示平均分。下面的数字“2”,它叫做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两份。上面的数字“1”,叫做分子。表示取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

【评析:基于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概括出“一半”的共性特征:把一个图形分成大小相同的两部分,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为了强化对分数意义的进一步了解,教师结合分数的读写,再一次强化意义,即“—”表示平均分,“2”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1”表示这样的1份。】

三、在动手操作中感知和初步理解分数

1、深入理解二分之一 师:我们找到了蛋糕的,这张长方形纸的,在哪里呢?请大家折一折。

折之前请读一读“活动提示”。课件展示:

学生交流,作品展示:

师: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却都能表示长方形的呢?

生:将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师;看来折法不是关键,只要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评析:教师的追问让学生感受到分数的本质:不管怎么对折,只要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小练习:判断正误 学生判断,集体评议。

师:为什么第一和第四幅图不可以用分数表示呢? 生:没有平均分。

师:再看第四个图形,大家大胆的猜一猜,它不能用二分之一表示,那可以用哪一个分数来表示呢?

生:三分之一(课件演示)。活动二:认识几分之一

师:折出了二分之一,认识了三分之一,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下面请大家继续用纸折一折,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学生折纸并合作交流,展示部分同学的作品。

师:这么多同学表示出了四分之一,请几位同学介绍一下。

生1:我将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

生2:我将圆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

生3:我将三角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

生4:我将长方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

师:这四位同学所用的图形不同,涂色大小也不同,为什么却都能表示呢?

生:他们都是将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四份,每份就是它的。

师:看来什么图形也不是关键,只要将它们平均分成四份,就会得到它们的。

【评析:通过让学生“折图形”认识几分之一,为学生提供“再创造”的机会。并通过适时的追问,使学生体会到:四分之一具体代表的大小不同,是因为被平均分的整体不同。这是在向学生渗透分数的基本属性:无量纲性,即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时,不需要考虑物体的形状、大小,只看把这个物体或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要表示这样的几份,分母、分子就对应的是几。在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正确认识分数的无量刚性这一核心知识,就建立了清晰、稳定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师:这位同学折的格子真小呀!请介绍一下你表示的分数。

生:我表示的是六十四分之一,我是将正方形平均分成64份,每份就是它的六十四分之一。(同学们发出一片惊叹声!)师:同学们真棒!表示出了那么多不同的分数。有没有表示出1/100的?(学生摇头)如果我想表示出1/100,该怎么办呢?还得折纸吗?

生:折纸太麻烦了!可以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100份,每份就是它的1/100。(课件演示)

师:那我如果想表示1/9999呢?折纸行吗?

生:不行!可以将一个物体平均分成9999份,每份就是它的1/9999。(课件演示)

师:回顾刚才认识分数的过程,想一想,我们可以怎样表示出几分之一的分数?必须得折纸吗?

生: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

篇8:“小数的认识”评课反思

教材在编排这一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并以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为学习小数的形象支撑,让生活化的数学走进教材。要想上好这节课,必须把握好两点:一是不要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一定要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的意义;二是小数的认、读、写内容,仅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王老师是如何处理这一重点环节的呢?请看片断。

师:1分米可以写成米,谁还能把它写成其他形式的数?

(学生积极思考,短暂的思考后)

生1:还可以写成米。

师:能不能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1: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1分米,也就是110米;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10份就是1分米,所以1分米=10100米。

师:你真聪明,通过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联想到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2:还可以写成0.1米。

师:(故意表现出很惊奇的样子)哦?说说你的想法。

生2:因为8角钱不够1元,超市就标成0.8元,我想1分米不够1米,就应写成0.1米。

师:回答得太精彩了,大家掌声鼓励,他通过8角钱不够1元钱推导出1分米=0.1米,这种类推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板书“1分米=米=0.1米”)

可以看出,王老师在教学“把分数写成小数”时,创造性地重组了教材,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直接告诉学生“米=0.1米”,而是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通过类比得到答案。

在课后评课时,有教师提出小数的认识属概念教学,王老师把米=0.1米直接抛给学生去思考,大多数学生不知道小数,就想不到分数可以表示成小数,而个别想到的学生也是因为今天学习了小数,就往小数方面猜,所以这部分教师认为数学中的概念教学就是要教师把概念准确、肯定地叙述给学生。也有教师认为王老师的设计很好,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发现了数学概念,加深了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针对以上教学片断和教师们的不同意见,我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要创设合适的情境,把数学问题生活化。

王老师在教学中是注重了学生的思考,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但在教学中只有个别学生参与了思考活动,大多数学生没有加入到思考的行列中来。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建立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以及人民币的使用和常用长度单位基础之上的,王老师如果准确地把握了这一点,巧设生活情境,挖掘现实生活中蕴涵的小数信息,通过商品的价格、同学的身高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学生熟识的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就不仅不会让学生感到从整数到小数这个认知上的跨越难度,而且让他们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其次,要合理处理课堂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当课堂上出现了和预设不一样的生成时,我们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马上否定?还是抓住其中的闪光点?这都需要我们来思考。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的表示方法有没有错?是不是简练?教师要分析并捕捉学生给我们的信息,正确的要鼓励表扬,错误的不能一棒子打死,应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并改正错误。如,课堂上当学生将1分米表示成米的时候,虽然没有回答出米=0.1米,但王老师能给学生及时的肯定并鼓励,从而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篇9:百分数的认识评课稿

本节课上得扎实有效,可以说是“实”中求“动”, “动”中有“新”, “新”中“务实”,实而有效,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上注重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本课是一节概念课,以足球比赛中谁来罚点球这一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通过比一比,算一算等多种形式与方法来感悟学习百分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设臵了引起学生认知矛盾冲突的情境来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引入百分数即百分数引入的必要性,什么是百分数, 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我认为这里杨老师情境的创设是非常有效的,又能看出此情境创设是非常适合我学区孩子实际生活的.在老师简单的点拨之下,在具体的学习生活情境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活与发展。在教学中还渗透了相对的数学核心思想,由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分别算出三种罚中球数与罚球总数的比值,这就是一个由绝对到相对的过程,渗透了“相对”的辩证思想,这样做才能考虑得更全面,做出正确决策。这个辩证思想的体现,自然而然的渗透于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2、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本课重点是引到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领悟到百分数在实际生产、工作、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过程,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对概念的理解落到实处,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3、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预设是巧妙无痕的,生成是精妙自然的。注重学生对于百分数概念的理解过程,机智地运用学生的迁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急于牵引学生回到标准答案上来,而是诱发学生自觉地反思、体会,逐步靠近准确的概念。从中也能看出数学教学就要给学生多一些机会,引导学生多去体验,多给学生制造矛盾与认知冲突,让学生去探索,多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去创造,这应该是教师和学生所共同追求的。

4、合理的安排。

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扶放结合,详略得当,层次感较强。课堂练习的设计突出练习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既有促进学生对百分数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牢固掌握百分数概念的练习,也有巩固百分数读写的练习,同时还安排了根据实际数据提出数学问题的开放性练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课前调查,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课堂上互相交流手机到的信息,变一为几十,甚至变一为百,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掌握到许多百分数的有趣信息,是当今新课程标准所推崇的教学方法。进一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课前调查,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课堂上的信息交流,是用最短的时间知道世界上最多的事情,这是高效教学的妙招!

5、教学语言简练。

教师语言简练,干净利落,并能对学生的发言能够给与及时、恰当的评价,较好地调控课堂氛围,给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总之整体看来整节课是由实际生活抽象出具体的数学问题,在尝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各种能力的形成情况,再将抽象的数学思想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百分数的认识评课稿

1,一:首先谈一下对课的评价.听了杨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有如下感受,本节课上得扎实有效,可以说是“实”中求“动”, “动”中有“新”, “新”中“务实”,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在具体情境中促使学生“动”起来

本课是一节概念课,由于数学概念的学习主要地是一种“文化继承”,而非独立创新的过程,因此,这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很好的去处理“文化继承与学生主动意义建构”这两者的关系.这里,教师没有直白地将百分数的意义告诉学生,而是创设了生动而有效的“315”购物情境,并且设臵了引起学生认知矛盾冲突的情境来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引入百分数即百分数引入的必要性,什么是百分数, 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中,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我认为这里杨老师情境的创设是非常有效的,又能看出此情境创设是非常适合我学区孩子实际生活的.在老师简单的点拨之下,在具体的学习生活情境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活与发展.二,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引导学生有“新”发现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和分析,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而对于本节百分数的认识,要将学生个人原有的模糊的生活经验上升到大家认同的准确的数学概念,在此过程中,交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杨老师的引导就体现在如何促使数学交流的深入,当学生有认知冲突时,杨老师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师生互动交流中学生有了发现,有了创新.例如当学生在选择产品时产生了比较冲突时,有的学生想到了百分数,杨老师没有满足学生的回答,而是继续追问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以使学生模糊的理解逐渐清晰,就因为有了教师一语中的的点拨,才有了学生的新理解,新发现,从中也能看出数学教学就要给学生多一些机会,引导学生多去体验,多给学生制造矛盾与认知冲突,让学生去探索,多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去创造,这应该是教师和学生所共同追求的.三,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中“夯实”双基

在听课中我们会发现杨老师课堂教学总是能围绕着学生的思路,紧紧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去调控课堂,也就是说教师能时刻关注学生,在教师对学生不断的关注中,教师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与学生共同书写着一段段不可重复,不可复制的生成的精彩.从教学环节看,既灵活而又开放,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遵循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合理,在课中我们可以看到杨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发现什么情况下产生了百分数,接着引导学生认识百分数,而后深入的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最后通过一系列有趣实用的练习设计,使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都得到了有效的落实与突破,极大的建立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坚实地夯实了双基,这也又一次说明了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心中有教材,更重要的是心中有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骤被动的执行者,转化为主动探究者,在教师有意创设给予学生展示矛盾的认知冲突中,在学生争辩中理解了百分数的概念,加深了对百分数的意义的理解.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认识到: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体验了愉快的学习过程之后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也只有这样的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更有价值的数学.五年级《百分数的认识》评课

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是听课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我认为黄老师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设计上注重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

以足球比赛中谁来罚点球这一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通过比一比,算一算等多种形式与方法来感悟学习百分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教学中还渗透了相对的数学核心思想,由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分别算出三种罚中球数与罚球总数的比值,这就是一个由绝对到相对的过程,渗透了“相对”的辩证思想,这样做才能考虑得更全面,做出正确决策。这个辩证思想的体现,自然而然的渗透于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教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2、教学目标落实到位。

本课重点是引到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使学生领悟到百分数在实际生产、工作、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过程,让学生真正的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对概念的理解落到实处,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3、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预设是巧妙无痕的,生成是精妙自然的。注重学生对于百分数概念的理解过程,机智地运用学生的迁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急于牵引学生回到标准答案上来,而是诱发学生自觉地反思、体会,逐步靠近准确的概念。

4、合理的安排。

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上,能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年龄特点合理安排,扶放结合,详略得当,层次感较强。课堂练习的设计突出练习的针对性和全面性,既有促进学生对百分数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牢固掌握百分数概念的练习,也有巩固百分数读写的练习,同时还安排了根据实际数据提出数学问题的开放性练习,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课前调查,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课堂上互相交流手机到的信息,变一为几十,甚至变一为百,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掌握到许多百分数的有趣信息,是当今新课程标准所推崇的教学方法。进一步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课前调查,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课堂上的信息交流,是用最短的时间知道世界上最多的事情,这是高效教学的妙招!

5、教学语言简练。

教师语言简练,干净利落,并能对学生的发言能够给与及时、恰当的评价,较好地调控课堂氛围,给学生创设了轻松的学习氛围。

总之整体看来整节课是由实际生活抽象出具体的数学问题,在尝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与各种能力的形成情况,再将抽象的数学思想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会数学学习中的乐趣。

《百分数的认识》 评课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与交流。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作为一种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样的教学理念,执教老师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努力营造一种认知、生活、情感、人格等谐调互动、共同融合的,多层次、立体型的生活大课堂。纵观整节课的教与学,我认为以下几点是达到预期效果的:

1、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活动前提,营造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学习环境。

在本课的导入中采用了生活中的事例,激发了学生心中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与兴奋状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深层次思考。使学生体会他们所学习的是“有价值的数学”、“生活的数学”,从而将原本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将数学的材料实践化,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与争论中看到了知识的成因,凸现了思维的过程。

2、教学材料的组织实现了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统一。

在丰富的“数学现实”中学习数学,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流。执教老师课前就组织学生调查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在课堂中让学生在充分讨论后说出自己调查的资料,再说说表示的意思,这样更进一步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也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3、利用教材,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执教老师在组织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百分数的素材时,同学们更是兴趣浓厚,对其中的百分数也倍感亲切,老师趁机让学生说说你感兴趣的百分数表示的意义以及想说的话,学生对此滔滔不绝,在实践中体会到百分数的意义,老师更是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在听了这节课后,给我的感触很深!首先,这位老师讲的很精彩。让人受益很多,老师的教具准备的很充分,提高了教学效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动手亲自实践!

其次,课堂的气氛也很活跃,划分了学习小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利用课堂时间有效的讨论百分数的意义。并且还能扩展有关的知识,既增强了基础知识,又提高了实践的能力。

再次,老师起到了很好的带领作用。让学生独立的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们能在活动中,等到收获的快乐!

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积极的配合,共同研究学习,共同进步。并且每一个学生都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快乐!

当然,这节课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改进与思考的地方:如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怎么教才能更加透彻、扎实……基于这个问题,我想也许应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强调、深化、提练。听了《百分数的认识》一课后,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学习进程不是简单的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的叠加,而是一个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经验的递次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认知冲突引发学习欲望的自主过程,而要使学习过程具备这样的特点,这就对教师的前期思考和备课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实践,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课《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优点:

1、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注重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在价值目标的取向上,不仅仅局限于“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与读写”这个知识技能目标,而是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百分数去研究百分数的意义,让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应用意识,了解了数学的生活价值,体验了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得到了发展。刚开始先出示一些信息由学生通过阅读了解信息,提出“为什么要使用百分数?”完成第一次揭题。在揭示百分数意义时,由几个个例子让学生体会得出百分数的意义,在次基础上通过计算练习了解

2、作为一名参加工作两年的教学新手,于老师已经有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意识,如:教学设计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平等对话。

不足之处:

1、没能让学生领悟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的不同之处,概念模糊。百分数和分数这两个概念既有其相通的地方,也有其不同的特点,意义上的区别弄清楚了,单位名称的区别也就迎刃而解了。而于老师恰在此处跟着学生的思路走了,没能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意义的总结,导致后面学生在做题时出现很多问题。

2、教学中过于急。如:刚出示例题,学生还未看清题目内容,就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到底选几号,应该让学生说清楚,因为这个过程正是学生理解百分数意义的思维过程。

《认识百分数》评课

听了一堂杨爱君老师的《认识百分数》一课,让我受益匪浅。

应该说整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本节课上教师紧紧围绕“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关键,在教学中,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生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对百分数的意义有了具体的认识、深刻的理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重视学法的指导。

教师的教学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坚持以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来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和操作法,学生借助电脑,通过看、思、说、试,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创造百分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教学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和联系时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使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相结合,学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2、把生活引进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的注意问题中,明确指出,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而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的例子,去发现生活中的百分数,利用学生已有的分数知识的基础与生活中对百分数的认识,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体验到现代生活中数学应用的意义,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体现“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服务人生”的教学。

3、把课堂交给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这节课教师主要通过创设“初步感知——合作探究——实践应用”的学习过程,留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应用,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理解。

上一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情境创设浅探下一篇:教育法制工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