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儿童社会工作服务路径探究

2022-09-11

一、灾后儿童社会工作相关概念与研究

(一) 儿童社会工作 (儿童群体的定义)

儿童社会工作是指以儿童为对象的社会工作。根据中国的情况, 我们一般把儿童年龄的上限划在11-12岁。我国内地1993年出版的《社会保障词典》设置的“儿童社会工作”条目中, 对儿童社会工作做出了如下的定义:“以儿童为案主的社会工作, 不仅限于对贫苦无依儿童的收容教养, 而且扩展成为对全体儿童的福利服务。”

(二) 灾害社会工作

灾害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以遭遇自然灾害或社会灾害, 影响了正常生活的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 坚持“助人自助”的价值观, 运用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等专业方法, 协助救灾相关部门, 有效利用社会资源, 帮助受灾的个人、家庭、组织和社区脱离危险、走出困境、重树生活信心, 协调灾后新型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灾害发生后出现的社会问题, 恢复正常生活的专业服务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 我国的灾害社会工作是从汶川地震以来才开始了系统化的发展与研究。

二、灾后儿童社会工作路径分析

(一) 灾后儿童社会工作核心任务:生存与发展

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在儿童的不同阶段, 生理、心理的发展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了解儿童的群体的发展特征对于社会工作者在开展灾后儿童社会工作来说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实际工作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整体来说儿童在身体、社会意识、语言、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二) 灾后儿童面临的问题

1. 生存问题

大型灾害发生时, 因为儿童群体本身的脆弱性, 导致他们往往更容易受到伤害, 加之灾后大人们的疏于照顾以及儿童自身认知水平的局限也更容易遭受二次伤害。与此同时儿童原本熟悉的生活环境亦在灾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生活、学习环境的严重损毁让他们没有住宿的地方, 没有安全学习玩耍的空间, 由于交通、通讯、电力的中断严重影响了必要生活物资的供给, 灾后的环境污染等, 这些因素都时刻威胁着儿童的生存安全。

2. 心理问题

灾害除了会对儿童带来生理上的伤害外, 亦容易导致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而灾后儿童的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灾害过程本身带给儿童的恐惧、震撼、悲伤、焦虑等不良心理因素。宋少卫 (2008) 根据“儿童受灾的程度”将其分类为: (1) 灾区普通儿童, 主要呈现安全感降低的特征, 表现为“敏感、过度恐惧、焦虑”; (2) 因亲人受伤或去世受到影响的儿童, 主要面临归属感和爱的需要得不到保障; (3) 身体受到伤害的儿童, 主要面临的是难以面对肢体上的伤害和残疾, 因而出现“怨恨、敌意和愤怒、自暴自弃等情况”。

其次, 周围环境的变迁也会对儿童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压力。

(三) 优势视角下的核心工作任务

“优势视角”提倡关注人的内在潜力和所拥有的优势资源。把社会工作服务的重心放到寻求个人及其生活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塞勒伯认为, 优势视角的实践要求社会工作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看待案主及其所处的环境, 不仅关注案主的问题, 更要着重利用其潜力和资源来达到他们的目标和愿望。

灾后儿童社会工作应从“优势视角’的角度出发, 关注儿童群体的可塑性, 相信儿童所具备的潜能和拥有的资源可以有效地应对灾后生活中各种困境。社会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要立足于探索、发现和利用儿童群体的优势和自身资源, 秉持“助人自助”的理念, 协助儿童群体通过自身努力去应对逆境, 并在逆境中发展、完善各项能力, 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根据儿童这一群体可塑性与发展性的特征以及灾后儿童面临的问题以及社会工作“优势视角”的理论, 笔者认为灾后儿童社会工作的两大核心任务就是:生存与发展。即一方面要关注灾害带来的生存环境的破坏与改变给儿童造成的生存压力与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也要关注灾害这一危机为儿童的自我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将危机转化为机会, 帮助儿童获得更全面的成长与发展。

三、灾害不同阶段社会工作介入的工作方法

(一) 灾害社会工作服务阶段理论

根据国外灾害研究发现及灾害服务经验, 灾害社会工作服务阶段分为紧急准备计划期、紧急救难期 (包括黄金72小时紧急救援及临时安置) 、危机处理期、灾后应变期、短期安置期和后期安置期 (包括中继安置和永久安置) 等阶段。

(二) 不同阶段社会工作者扮演角色与服务方法

准备计划期,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演习和学习警报系统处理以及物质准备与社会准备。社会工作者扮演资源链接者与组织者的角色, 通常以小组与社区的服务方式展开。

紧急救难期 (72小时之内) , 这一时期的社会工作内容包括紧急救援、疏散、道路清理、食物与避难所供应、医疗协助、危机咨询与处理等。社工角色是需求评估者、资源整合链接者、服务者。

危机处理期 (3-10天) , 该阶段的儿童从刚开始的茫然、呆滞的情绪状态进入恐惧、悲伤、焦虑的阶段, 各种情绪问题逐渐呈现。这一时期社会工作者除了关注儿童的生存与安全的需要之外, 还要随时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该阶段的工作主要以个案的形式展开, 可以通过绘画、音乐、倾诉等哀伤辅导的技术帮助儿童使用合理的方式发泄紧张、焦虑的情绪。社会工作者需要扮演心理评估与筛查、支持与陪伴、简单咨商辅导等角色。

短期安置期 (1-6个月) ,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外界资源的链接, 帮助儿童恢复正常生活, 同时进行家庭评估、就学安排与辅导、安全感重塑、压力辅导、生命教育等。该阶段建议以小组的方式开展工作, 同时可在小组中重复筛查, 对一些“重症”儿童转介个案处理。常用的辅导技术有绘本治疗、艺术治疗 (绘画、音乐) 、沙盘游戏治疗、叙事疗法、倾诉疗法等。

重建计划期或后期安置期 (6个月-3年) ,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社区重建、家庭支持、儿童就学安排与辅导、儿童自我发展与成长等。社会工作者除了要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服务方法开展工作外, 还需要成为政策的倡导者, 帮助儿童搭建一个能力贡献平台, 让他们能够通过这个平台获得更多自我实现的机会, 发展社会价值感, 构建完整的人格。

四、小结

本文通过文献梳理与既往案例材料研究的方式, 以灾后儿童社会工作具体工作与路径为切入点, 提出灾后儿童面临着生存、心理、发展三大问题, 所以社会工作不仅只是单纯的心理救助, 还应包括灾后儿童生存安全、健康教育、人际交往的重构、儿童所在社区的发展等一系列综合工作。强调不能片面的将儿童放在了一个受伤害、受保护的弱势地位, 而应该看到儿童本身的可塑性与发展性, 关注灾害这一危机为儿童的自我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对儿童群体给予更多的保护, 同时也不应忽视其可塑性, 引导儿童构建社会价值感, 将危机转化为机会, 帮助灾后儿童获得更全面的成长与发展。

鉴于笔者没有一线参与救灾的实际工作经验, 仅仅靠文献、案例资料整理以及多年一线儿童教学以及咨询经验为研究基础, 故此研究可能在实操过程中存在诸多疑义, 加之个人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有限, 研究的深度以及严谨程度亦不够, 希望未来有机会能不断学习完善。

摘要:我国作为全球范围内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各类自然灾害、人为灾害频繁发生, 不仅对人民的财产以及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更给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儿童作为灾害中的弱势群体备受关注, 社会工作如何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开展工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强调针对灾后儿童主要关注生存与发展两大主题。一方面既要关注灾害导致的生存环境的破坏与改变给儿童造成的生存压力与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也要关注灾害这一危机为儿童的自我发展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对儿童群体给予更多的保护, 同时也不应忽视其可塑性, 引导儿童发展自我价值感, 将危机转化为机会, 帮助灾后儿童获得更全面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灾后,儿童社会工作,自我发展,服务路径

参考文献

[1] 邴倩.社会工作介入灾后儿童救助的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 李雪.小组工作介入灾后儿童心理援助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14.

[3] 金凤芳.灾后儿童救助的社会工作综合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4] 刘兵.芦山地震灾后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上一篇:信息化学校财务工作之改进下一篇:基于公路工程路基路面施工技术的施工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