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师资建设若干问题研究

2022-09-10

1 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现状分析

1.1 专任教师的工作量过重

1.1.1 授课教师课时任务过重

据统计, 普通高等院校教师一般每学期教授一到两门课程, 平均为每周六至七节课。这个任务量仅仅相当于职业院校教师工作量的1/3或1/2, 除此之外, 职业院校的教师每学期授三至四门课也是很正常的事, 而且不排除每学期都有新课教授。这样大的工作量必然导致教师疲于应付日常教学, 难于满足自有技术水平的提高。

1.1.2 中小学模式的管理

职业院校常常会安排授课教师亲任班主任 (或辅导员) 工作, 而职业教育中班主任的日常工作繁杂而无序, 繁重的教学任务又兼任班主任, 很难做到两全齐美, 特别是某些职业院校班主任津贴微乎其微, 更加削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即使没有安排班主任工作, 很多学校也要求专业教师每天坐班, 限制了专业教师时间的自由支配。

1.2 生源质量低遏制了教师专业研究和创新的积极性

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 我的普通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资料显示, 到2005年底中国的高等学校数为2300余所, 在校大学生总数已超过2300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1%, 总体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位, 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目标。

然而, 随之而来的问题却不容忽视。随着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进入大学深造, 职业院校生源却越来越少 (当然原因并不仅仅这一个) , 也使职业院校越来越走向被动, 从以前的择优录取到现在的只要上线就录取, 甚至某些中职类学校连分数都不看, 只要有学生报考就赶紧收编。近年来, 教师们普遍反映职业院校的生源水平越来越低。

生源是学校发展未来的方向, 生源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的水平。面对着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厌学情绪, 职业院校的教师在课堂上会花费更多的时间组织课堂的秩序而非正常的教学, 有些甚至连正常的教学秩序都维持不了, 完不成教学任务也是屡见不鲜, 久而久之, 教师们也失去了对专业的研究和创新的积极性。

1.3 教师缺乏实践的经验, 缺乏深造的机会

世界发达国家职业院校的教师除了需要具备相应学历以外, 授课教师还必须具有相关领域的实践经验。如美国要求专任教师具有相关领域1~2年实际工作经验且考核优秀;德国要求必须有3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的经历, 并且教师都要有双师的职称;澳大利亚也需要3~5年的行业工作经验。

职业院校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就在于普通高等教育侧重于学术, 而职业院校应偏重于实践。而在我国, 教师基本上来源于普通高等院校, 师资队伍的主体以学术性本科为主, 普遍缺乏职业或行业经历, 实践能力偏低。原则上讲, 职业院校的教师每年至少应安排2个月的实践时间, 而在我国这基本上做不到。由于教师得不到良好的技能培训与实践, 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只能照搬普通高等教育, 除了使用课本浅显一些, 并没有职业特色。

“双师型”教师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教育部门日益重视在职教师的实践能力, 但比较而言, 发达国家的“双师”是指教师在从教之前已经取得相应的其他技能证书, 而我国却只能是教师在任教期间取得另一个职业资格。即使这样, 我国目前“双师”的实行也远远不到位, 发达地区“双师”的比例也不过在2 0%~3 0%。笔者认为其原因之一是缺乏政策、部门之间的配合, 如按照我国的现行人事制度, 要取得除教师证之外的其他任职资格, 在不转岗或兼职的情况下, 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即使暂时取得了其他职业资格证书, 由于我国很多岗位需要实行年检制度, 如果不能够接受年检, 那么仅仅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并不是要切实地取得两个证书, 只需要教师具有某种职业能力, 那除教师证书之外的职业资格的取得就会带有一定的人为性;原因之二是缺乏相应的奖惩机制, 目前我国并没有强制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的资格, 即便是一部分教师取得了“双师”的资格, 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 教师们当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除此之外, 教师深造的机会少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国外发达国家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不在少数, 而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并不鼓励教师博士学位的深造, 而且有机会在公职时间被安排接受硕士教育的教师也很少, 多数专任教师只能抽出自己不多的课余时间自费进行深造。由于经费的匮乏, 学校更没有能力与国外发达国家职业院校进行教学交流, 甚至连学校间的交流也很少。

1.4 职称的评审与收入水平

目前, 我国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审与晋升标准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富有自身特色的体系。中职教师的职称晋升参照普通中学的标准实施, 而高职则参照普通高等院校的标准实施。笔者认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办学目标、教育目标是不一致的, 职业院校的教师更多偏向于技能操作和创新, 以基础型和学术型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职业院校的教师必将导致所从事工作与职称评审的脱节。并且, 由于职业院校的教师享受在职培训、深造、交流的机会远远少于普通院校的教师, 他们和普通院校的教师一同进行职称的评审显然缺乏竞争力。

资料显示, 在发达国家, 职业院校教师社会地位高、工资待遇高, 是最具吸引力的职业之一。大多数发达国家职业教师的收入水平甚至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 如在日本, 职业院校教师的工资比普通学校同级教师高出10%, 比一般的公务员高l5%;德国的职业学校教师属于国家公务员, 比普通学校同级教师高出15%, 高于同级技术工人工资的两倍多。而在我国, 职业院校教师的工资水平显然缺乏竞争力, 不能够吸引更多的有能力的人员从事职业教育工作。

2 改变目前职业教育现状的措施

2.1 适当降低职业教师的工作量水平

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的工作量过高过重是限制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认为应该在保证不降低收入的同时适当降低在职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包括一些繁杂的班主任以及辅导员工作。如果学校的正常教学受到影响, 为保证在职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利益, 笔者认为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聘请企业里的相关执业人员到学校里兼职, 这种做法在发达国家屡见不鲜, 他们通常会聘请一些年纪较大, 经验丰富的人员来校兼职, 而且数量不在少数。除此之外, 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一定要列为首要考虑的因素, 必须将兼职教师的教学考核列入学校的日常考核之内。

2.2 促进生源的合理流动

总体上来说我国目前职业院校的招生能力基本上可以满足需求, 但教学资源地域分布很不平衡, 除此之外, 高校的地区分布不均衡也严重影响职业院校的生源水平, 如高校林立的发达地区, 职业类院校生源普遍少而且素质差。笔者认为, 破除招生的地域限制势在必行。将外地优秀的生源吸引到发达地区接受更先进教育的同时, 还可以消除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师资的闲置, 为此, 必须打破职业教育的地区分割、政策限制, 促进生源的合理流动。除此之外, 职业院校应增大社会培训的力度, 使更多的社会阶层享受到职业培训, 尤其是让广大民工阶层享受到职业教育。

2.3 鼓励教师从事实践工作

2.3.1 鼓励教师到企业里兼职

目前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并不鼓励教师到企业里兼职, 甚至不允许。笔者认为, 必须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到企业里兼职。目前, 我国南方发达地区的部分职业院校就正在进行这样的探索, 学校每月支付教师平均课时的工资, 安排教师到企业里工作, 如果不加深思, 看上去似乎学校吃了亏, 但事实并非如此。笔者总结了这种做法的几大优点:一是教师在企业里为企业排忧解难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也提高了教学水平;二是教师的工作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企业有可能会支付给教师相应的报酬, 增加了教师的收入, 提高了教师业务钻研的积极性;三是教师的工作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促进工学结合, 解决了学生的实习问题而且多数情况下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四是当学校解决了学生就业这个难题的时候, 自然会吸引到较好的生源, 学校的发展也就进入了良性循环, 甚至可以为自己的专业、自己的学校树立起品牌。

2.3.2 鼓励学校办企业

目前校企双方虽然都清楚校企联合的好处, 但出于各自不同的利益, 校企联合目前在我国发展还不甚理想。笔者认为鼓励学校办企业不妨是一个短期内增加教师实践技能的好方法, 而且可以解决一部分学生的实训和就业问题。目前我国一些沿海发达地区职业院校集团的成功运营也已证实了这种思路的正确性。当然在校办企业的发展过程中, 必然会存在诸多问题, 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予以引导和规范。

2.3.3 增加职业教师的培养院校

从教师的培养角度来说, 目前我国之所以要求教师的“双师型”, 是因为以前的教师培养制度造就了太多缺乏实践能力的职校教师, 既然目前已经认识到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技能的重要性, 那就应该从教师生产的源头开始控制。笔者认为应该增加职业教师的培养院校, 并且学生毕业后不能直接进行教学工作, 必须安排到技术岗位上学习2年左右, 取得相应的技术资格后再择优录取到学校任教。

2.4 改革职业教师的职称晋升制度和工资收入水平

2.4.1 改革教师的职称晋升制度

笔者认为, 改革职业院校教师的职称晋升制度首先要将职业教育与各种普通教育的职称晋升制度分开, 单独设置一个职业院校的职称晋升的机制, 在增加实践创新考核内容的同时降低学术性要求。

而且笔者建议职称晋升过程中允许将其他职业任职资格也纳入职校教师职称评审中来, 至少应给予其相应的待遇。甚至可以将一些社会任职资格纳入到学校的职称评审中来, 按照其取得的难易程度直接晋升入某一等级的职称。笔者认为,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理顺职业院校教师的职称晋升制度, 同时还能促进“双师型”的转化。

2.4.2 增加职业教师的收入水平

今年5月, 国务院明确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纳入了国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并在经费安排上实行重点倾斜。6月, 财政部、教育部又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配套文件, 就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做出了明确规定。

国家的教育政策向职业院校倾斜, 意味着职业院校学生的就学、生活状况得以改善。但笔者认为, 由于根深蒂固的观念, 不会有很多学生会为了享受补助而放弃普通高等教育, 因此, 即使增大了补助对象的范围, 职业院校的入学率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所以这是个治标不治本的方法。

笔者认为, 只有增加职业院校教师的收入水平, 提高各项待遇, 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 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士到职业教师队伍中来, 才能稳定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 真正地把职业院校做大做强, 在这个基础上提高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才会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职业院校。

摘要:近年来, 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建设, 出台了各项政策向职业教育倾斜, 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强职业教育师资的培训等等。但教师工作量过重、实践能力不强等因素仍然困扰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本文就此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师资,职业院校,实践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请走进课堂下一篇:在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现状及策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