瑕疵股权转让合同效力若干问题的研究

2022-09-10

一、瑕疵股权的类型

(一) 出资人以划拨土地使用权出资, 或者以设定权利负担的土地使用权出资:

这种股权瑕疵是由于出资人认缴的出资为所有权受限的财产性权利, 公司不能自由地使用或支配, 所以它所体现的财产性价值大打折扣, 致使这种出资相当于在原有完整权利价值的基础上出现残缺。议定的出资额不变, 实缴的出资额减少, 又因为出资和股权密不可分的关系, 出资人所持股权为瑕疵股权。《公司法解释 (三) 》第八条规定, 如果出资人以划拨土地使用权出资或者以设定权利负担的土地使用权出资, 并且在人民法院责令其在指定合理期间内办理土地变更手续或者解除权利负担而逾期未办理或未解除的, 出资人应当被认定为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 同时其股权应被认定存在瑕疵。

(二) 出资人以非货币财产出资:

这种瑕疵股权是由于出资人以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非货币财产 (物) 出资的情况。实践中公司、其他股东或者公司债权人在发现问题后, 通常会请求人民法院认定出资人为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 人民法院委托具有合法资格的评估机构对财产评估作价。评估结果如果“明显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 出资人则被认定为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 同时其股权被认定为存在瑕疵。《公司法解释 (三) 》第九条对此做出了规定。笔者认为, 这种认定应该溯及之前, 即这种股权自始存在瑕疵。

(三) 出资人以房屋、土地使用权或者需要办理权属登记的知识产权等财产出资, 未在合理期间内办理变更手续:

这种股权瑕疵是由于出资人的出资为需要办理登记手续的特殊的财产性权利。如果没有办理相应手续, 则公司对于这些权利的支配受到限制, 不能达到出资人承诺和公司预期的目的, 即削弱了这种出资的价值。《公司法解释 (三) 》第十条规定, 出资人以房屋、土地使用权或者需要办理权属登记的知识产权等财产出资, 如果未在合理期间内办理变更手续, 即被认定为未依法全面履行出资义务, 同时其股权认定为存在瑕疵。

(四) 抽逃出资导致的瑕疵股权:

抽逃出资即股东在公司成立后将其缴纳的全部或部分出资撤回, 但是仍然享有股东资格的瑕疵股权。抽逃出资一般发生在公司成立之后, 是一种出资人主观故意明显的违法行为, 笔者认为, 抽逃出资的瑕疵股权相对于其他一般类型的瑕疵股权的瑕疵程度更为严重。认定瑕疵程度的标准应该有两个, 一是应缴出资和实缴出资的差额之大小, 二是出资人的主观恶性。对于抽逃出资的行为来说, 出资人在明知公司已经成立并且自己身为股东须向公司、其他股东、以及公司债权人负责的情况下仍然为此行为, 置他人于不顾, 置市场经济秩序于不顾, 是主观恶性较大的。

二、瑕疵出资人

(一) 瑕疵出资人股东资格的认定

1. 实质要件欠缺时股东资格的认定

实质条件的欠缺主要是指出资不足或出资不实的情况, 即出资人并没有按照议定的出资额实缴出资。我国的蒋大兴学者认为:“如果可以因出资不实而直接否定股东资格, 其直接后果可能会导致许多已经确定的法律关系发生改变, 影响交易安全和社会稳定。”此时的出资人虽不具备获取股东资格的实质要件, 但具备形式要件, 如果认定其不具备股东资格, 则在先与其建立法律关系的债权人的利益将受到巨大损害。有人认为债权人负有审慎缔约的义务, 在两方缔约前应该意识到对方出资不足或不实的情况。但笔者认为, 这有悖于商法的交易简便、迅捷原则。出资人与债权人缔约时具备股东身份的权利外观 (形式要件的具备) , 而在这种情况下还要债权人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进行深入调查, 实在是无形地阻却着交易的进行和财富的流转。因此, 笔者认为实质要件欠缺的出资人可以具备股东资格, 只不过这些股东所有的股权是存在瑕疵的, 他们保留股东地位, 但应该及时弥补实质条件的缺乏, 充实出资以获得完整权利。另外, 《公司法》实行分期认缴制度, 这种资本制度的缓和也说明股东资格的取得与股东对公司的实际足额出资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出资并不是股东资格取得的唯一条件。

2. 形式要件欠缺时股东资格的认定

形式要件的欠缺主要是指取得股东资格的形式要件不具备的情况:一是公司章程中的欠缺;二是股东名册中的欠缺;三是登记机关处登记的欠缺。笔者认为, 不同情况应不同对待, 在实践中形式要件欠缺的情况不多见, 而且它并不是瑕疵股权产生的主要原因, 因此不做过多赘述。

(二) 瑕疵出资人的权利义务

股东资格与股权密不可分, 股权从广义来讲是股东权利义务的集合, 并且权利义务相互对应不可偏在。常见的股权内容有包括股息和红利分配权、新股的优先购买权、剩余财产分配权等财产性权利;还有包括表决权、查阅公司文件权利、请求召开临时股东会权利、监督董事及高管权利等非财产性权利。相对的, 股东在公司成立之前有出资义务, 公司成立之后负有权利不得滥用义务以及对债权人的相关义务。对于瑕疵出资人来说, 其出资义务没有完全履行, 这就意味着他的权利不能完全享有。但不能完全享有并不是完全不能享有, 笔者认为, 瑕疵出资人享有的权利应该与其履行义务的程度 (相当于出资数额) 成正比, 不能剥夺其转让股权的权利, 更不能一口否定其股权转让的合同效力。

三、瑕疵股权转让合同效力有关学说的探讨

(一) 绝对无效说

这种观点认为瑕疵出资人的出资不完整, 不具备完整的股东资格, 因此其与第三人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无效。学者有言:“原始股东出资不到位, 本身就是违法行为, 这种违法的出资是不能转让的, 否则转让行为也是无效的。”笔者认为, 这种学说未免将股东资格取得的问题绝对化了, 认为出资不完整或不到位就不能享有股东资格是对微小瑕疵出资股东的不公正对待。瑕疵股权亦存在善意的瑕疵出资与恶意的瑕疵出资之分, 很多瑕疵出资人可能完全是基于主观过失的原因产生了微小的善意瑕疵, 这种情况也被一概否定显然不合乎法律之公正旨趣, 也不能促进财产流转乃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 绝对有效说

这种观点认为瑕疵股权转让人与受让人签订的股权转让合同是确定有效的。主张这种观点的理由有二: (1) 瑕疵出资人已被记载于公司章程、公司股东名册和公司登记机关文件中, 就应该享有相应权利, 承担相应义务。 (2) 有效说是商法维护交易安全和效率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 理由一的观点太过强调权利外观的重要性, 虽然这种公示主义的资格确认有其合理性, 但是太过将其绝对化必然会导致不符合实质条件的瑕疵出资人的增加和第三人疏于实质性资产调查的情况的增多。

(三) 区分对待说

这种观点中, “区分”的标准有两个:

一是区分该公司实行的出资制度是实缴资本制还是认缴资本制。实行认缴资本制的公司股东自始获得股东资格, 只需要按照约定缴纳出资, 不需要一次缴足。虽然新《公司法》出台后, 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 公司股东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 但依然会存在议定实缴资本的情况, 那么这种区分就还有意义。

二是区分瑕疵股份出让人是否对于受让人构成欺诈。对于此处“欺诈”的认定依赖于《合同法》中的规定。若构成欺诈则合同属于可撤销合同或无效合同 (瑕疵股权转让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况) , 若没有构成欺诈则认定为有效。 (具体的“欺诈”构成的标准问题将在第三章中详述。)

笔者认为区分对待说相对于绝对无效说和绝对有效说具有一定可取性。后两者绝对化地否定了一些仍具有有效性的情况, 虽然界限的划定清楚简单, 但是有失法律公正。而区分对待说相对具体地考量了不同情况的法律后果, 为多方所能接受。

四、合同效力问题结合瑕疵股权转让问题的探讨

常见的合同效力形态有四, 分别是有效、无效、可撤销和效力待定。笔者认为, 在转让瑕疵股权场合可能涉及到所有合同效力形态, 因为概括性的合同效力形态适用几乎所有涉及合同交易的问题, 并且这些形态产生的原因在判断合同效力时是优先考虑的因素。例如存在瑕疵的股权转让合同是股东与一个十二岁儿童订立的, 那么我们首先将其界定为效力待定的合同, 无论该股东的股权是否存在瑕疵。因此, 笔者只对其中需要与瑕疵股权转让结合的典型情况进行研究:

(一) 以欺诈手段订立合同

《民通意见》有, “一方当事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 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 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意思表示的, 可以认定为欺诈行为。”由此可知, 欺诈主要有两种行为方式, 一是故意告知对方虚假的的情况, 这是一种作为的欺诈;二是故意隐瞒不说真实的情况, 这是一种不作为的欺诈。瑕疵股权转让中存在欺诈就是指转让人明知股权存在瑕疵, 但是故意告诉对方其股权没有瑕疵或故意隐瞒其股权存在瑕疵的事实, 致使受让方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与瑕疵出资人, 即出让人签订股权转让合同。笔者认为, 应认定这类合同为可撤销合同, 不知情受让人有权行使撤销权。但是实践中从出让人意思表示的角度出发又会出现, “出让人也不知情”和“出让人未告知受让人”的情况。欺诈的构成要件有四:一是一方故意告知虚假事实或隐瞒真实事实;二是对方因此陷入错误认识;三是对方因此作出不真实意思表示;四是欺诈具有不正当性。笔者认为, 第一种情况不构成欺诈, 第二种情况需讨论。首先, 出让人不知情, 如果情况属实, 那么他不具备欺诈的第一和第四个要件, 主观上并无恶意, 可以通过协商等方式进行事后救济和填补;其次, 出让人未告知, 可能是因为出让人不知情而未告知, 此时与才述情况相同。也可能是出让人知情, 但受让人没有询问, 所以出让人并未告知。笔者认为, 此时出让人具有告知受让人其股权存在瑕疵的义务, 出让人因受让人未询问而选择不告知的行为系其侥幸心理的映射, 是一种不作为的欺诈, 这种情况下合同应该被认定为可撤销合同, 受让人应具有撤销权。

(二) 侵害其他股东同意权和优先购买权的瑕疵股权转让合同

《公司法》第七十一条第二款规定“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 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 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 视为同意转让……”第三款“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 在同等条件下, 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公司法》明确规定了其他股东的两项在先权利。任何享有法定优先购买权的股东均可请求法院或仲裁机构撤销该合同。笔者认为, 未经其他股东同意或侵犯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而作为合同标的的股权虽然本身不一定具有出资不足或出资不实等瑕疵, 但此时该股东的股权之可转让性以及该股东与第三人合同行为的效力已非完整, 认定此类合同为可撤销合同有利于维护公司内部的和谐稳定及人合性。

摘要:近年来有关瑕疵股权转让的案件大量出现, 这引起了学界和事务界的高度关注, 瑕疵股权装让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通过对瑕疵股权类型的划分、对此类问题的主体, 即瑕疵出资人的股东资格认定以及权利义务的界定, 结合瑕疵股权转让合同的有关学说, 探讨了瑕疵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若干问题, 以期为审判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瑕疵股权,股权转让,合同效力

参考文献

[1] 刘俊海.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12.

[2] 赵艳秋.特殊情况下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认定[J].学术交流, 2010.

[3] 葛勇.瑕疵股权转让合同法律效力研究[D].内蒙古大学, 2008.

[4] 谷梦婕.瑕疵股权转让合同效力的认定及民事责任承担[D].上海交通大学, 2011.

[5] 杜甲华.瑕疵股权转让合同效力之析[J].社会科学辑刊, 2011.

上一篇:试谈国有企业行政管理改革创新思路下一篇:浅谈我国建筑节能的技术途径及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