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行政之我见范文

2022-06-19

第一篇:依法行政之我见范文

依法治校之我见

浅谈依法治校

【内容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我国原有的教育管理体制已经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管理的需要,学校如何面对和适应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实施依法治校,把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法治的轨道,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完成新时期教育工作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本校实际,就如何建立法制化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依法治校做一些探索。

【关键词】依法治校目标要求教师和学生

实行依法治校,把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法治轨道,是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完成新时期教育工作历史使命的重要保障。教育法治逐步完善,依法治校刻不容缓。在任何一个国家,教育工作是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法制化,离不开教育的法治。在我国,随着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特别是八十年代末以来,我国的教育法制逐步的开拓、进展和加强,我们的教育法治和依法治校重要的意义显得突出。

一、依法治校的目标和本质

依法治校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工程之一,是新时期领导思想、领导方式在教育领域的体现。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教育发展与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依法治校已成为我国各级学校管理的必然选择。

依法治校的目标是:教育行政部门法治意识的增强,形成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的工作格局;学校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学校制度;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教师和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建立完善的权益救济渠道,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保障,形成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实现教育的公平,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依法治校的本质是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中体现法治精神,并以法律为最高权威,依法决策、依法办事,把学校各项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

二、依法治校的要求

合法性是依法治校的首要要求。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是依据合法标准治理学校或依据合法标准治理或处理学校事务。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在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案中曾指出“学校依照国家的授权,有权制定校规、校纪;并有权对在校学生进行教学管理和违纪处理,但是在制定的校规、校纪和据此进行的教学管理和违纪处理,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必须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由此可见,遵循法律优先原则是法律对学校管理的最基本要求。

(一)在加强学校制度建设方面,制定的依据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所谓学校的制度就是学校各方面的校规校纪,要依法治校就先得对学校各方面的运作实行规范化、制度化。与上级政府的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等各方面都是要有规章制度来要求。校规必须透明公开、与时俱进、适时修改、废止、清理。要严格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和其他各项权利;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校务公开;推进教师代表大会,成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各种活动的决策中来;加强教师管理,维护教师权益。

(二)制定的程序符合法律规定。

1、依法治校,首先要做到知法、懂法。在管理工作中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要以国家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及其他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不能以自己的决断为出发点。

2、要做到守法律己,学校教职员工、学生以及家长,必须要保证学校的管理行为,教

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行为和教育监督行为必须与法律要求相一致。

3、要做到执法必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面对任何人,执法活动都必须坚持统一的执法标准。

4、做到用法护权。任何部门和个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当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必须要用法律来保护自己,遏制违法行为的侵害。

三、依法治校的基础

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在走向教育法制化的进程中,学校正日益成为教育法调整的重要对象。为使学校能充分地行使自己办学的自主权,并且切实地履行自身在教育和管理方面的职责义务,学校必须依法行使其权利和义务。依法治校的基础:明确学校、教师、学生的权利与义务。这是实现学校的法制管理工作的关键和核心所在。只有明确了主体,才能明确学校管理工作的权利义务;只有明确了内容,依法治校的工作才有目标和方向。从学校管理学角度而言,凡属学校管理的一切范畴,均属依法治校的内容,诸如学校行政管理、教学工作管理、体育工作管理、德育工作管理、劳动教育工作管理等;从法律角度而言,凡是学校管理主体依法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均可看作治校的内容,诸如学校的权利义务、教师的权利义务、学生及家长的权利义务等等,而这些在教育相关法律条文上都有明确规定。比如,学校有按照章程自主管理、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招收学生和其他受教育者等权利和遵守法律法规、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等义务。

四、依法治校的意义

1、依法治校是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备的客观需要。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今日,我国在立法上有了一个很大的成就。我国已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各级教育主管政府部门也分别制定了相关的教育法规,虽然教育立法工作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但已形成了上至宪法下至规章的较为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这些法规的健全,客观上也要求学校的工作要依法办事,为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证。

2、依法治校是学校发展的客观需要。随着国家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办学自主权的扩大,教育管理越来越复杂,出现的许多新问题都要依靠法律、教育规章制度来理顺,加强管理。学校管理者依法行政、依法办学,有利于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并有利于营造学校教育的法制氛围,积极推动全社会依法维护学校合法权益。同时,有利于维护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对教师依法从教和学生遵纪守法也有积极的作用。

3、依法治校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的治国方略,而依法治校依法治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经济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各国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已经加入WTO,与时俱进,国际国内形势要求我们的一切工作必须依国际惯例,遵守共同的规则,我们的法制建设必然也要和世界接轨,依法办事,依法治理,因此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人才的学校而言,依法治校,责无旁贷,势在必行。

五、依法治校的实施

(一)依法建章立制,强化管理,提高实效。

只有制度健全,才能有效促进依法治校制度化、规范化。为此,教代会审议通过了《领导班子建设制度》、《教师教学工作视导标准》、《优秀教师评比细则》、《关于加强经费管理的意见》、《师德奖考核发放办法》、《教职工考核细则》、《班主任工作条例》、《校内结构工资制实施方案》及各岗位、部门职责等,遵照学校章程实施办学活动,《学校章程》成为学校工作的指导文件。

1 、强化常规管理,落实常规量化考核评比制度,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整改,大力整顿学

生的仪容仪表,规范学生穿着,严格考勤制度,发现问题及时教育,促进优良校风的进一步形成。

2 、完善学困生教育管理机制。建立学困生转化跟踪档案,成立以各年级组行政领导、年级组长、班主任为主导的学困生帮教小组,召开学困生座谈会,家、校联系,努力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3 、完善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制度。根据上级有关要求,我校制订有《校内安全应急处理预案》、《学生安全管理制度》、《门卫管理制度》等较为完善的校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规章制度,受到上级的肯定。加强校园治安整顿,确保校园安全。我校形成了校长、分管副校长、处室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科任老师、管理人员的层层责任制,真正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使各部门、各岗位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并把校园治安工作与考核,评先评优等奖惩相挂钩,实行一票否决,使之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宏观常抓、微观抓细的新局面。

4 、认真贯彻省颁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条例、落实教学过程管理。严格执行省颁课程计划,制定学校教学“三表”。

5 、抓好教学质量管理,实施学校考试规范化,提高考试信度。认真组织期中、期末、月考等大型考试工作,命卷保密,严肃考纪,严格执行流水评卷,统一评分标准。学校、年级组、班级、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及时进行考试质量分析和评价反馈。各年级组、班级、教师建立学科质量跟踪监控和优秀生培养制度。

6、加强学籍管理,规范学籍档案。认真执行学籍管理办法,健全学籍档案资料。

7、严格财经制度

( 1 )实行亮证收费, 统一收费标准, 统一使用省财政部门印制的收款票据,学校统一管理,杜绝乱收费现象。做好各项经费收支的预算、决算和财务公开工作。

( 2 )加强完善财产管理制度,规范财产购买、领用、保管、登记、报废手续,进行财产核查、登记。与各个班级签订班级财产管理,使用合同书,进一步充分发挥财产使用率,大力提倡爱护公共财物。

( 3 )基建、修缮或后勤服务实行行政采购,招标、议标或集体研究决定,廉洁自律,自觉接受教职工监督,增加透明度、可信度,既节约了开支,保证了质量,又得到教职工的好评,在民主管理学校工作中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依法管理、民主监督

学校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坚持每年召开教代会,坚持学校的重大决策必须由教代会讨论通过,让教职工知校情、参校政、议校事、督校务。规范各项校务公开制度,做到“六个一”:制定了一个切合实际、统一规范和便于群众监督的《校务公开实施方案》;设置一个公布栏;规定学校主要领导为校务公开第一责任人,并成立校务公开领导组,下设办公室;设置一个意见箱;成立一个校务监督小组,还公布了举报电话。学校把财务管理、收费、工程建设项目、计划生育管理、教职工奖惩、职称评审、招生事务、学校重大决策各个方面作为公开的主要内容,特别注意选准那些群众最关心、社会最敏感、最容易产生不正之风的问题,作为公开的重点向群众公开。公开前,广泛征求教职工的意见,在此基础上,经学校党政领导具体研究,形成统一意见后进行公布。公布后及时通过工会、各处室、年级组负责人搜集教职工的反映、意见和建议,并认真分析研究处理,合理化建议及时采纳,并将办理结果公开。同时,建立档案备查制度,将每次公开的内容、地点、时间、程序、形式、承办人、群众提出的问题及对问题的处理情况等记录整理,建立档案以备查。校务公开作为一种制度,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从加强监督方面入手,建立一系列监督制度。学校设立校务公开监督小组,负责审议校务公开的内容,检查公开的内容是否客观公正,公开的程序是否规范。同时,认真监督检查校务公开后群众反映的问题是否及时得到有效地解决,以防止这项工作流

于形式。校务公开是教代会内容的丰富和深化。学校以教代会为基本载体,把全面推行校务公开与加强教代会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不断补充教代会的内容,拓宽教代会工作的领域,学校在发挥教代会功能的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规章制度,凡学校的重大决策、发展规划、规章制度、奖惩方法、财务收支等情况都经过教代会认真审议通过。通过落实教代会参与学校决策、管理和监督干部的职权,进一步推进校务公开的进程。学校通过建立校务公开和实施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不断扩大基层民主,进一步调动和发挥教职工群众的积极性,让广大教职工在获得对学校知情权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教职工民主参与权和管理权,形成有效的激励和制约机制,真正实现学校的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

(三)依法保护师生合法权益

学校严格依法治校,民主监督,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合法权利,落实和保障教师待遇。依据《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制订《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教学常规》等制度,确保师生的权利得到落实和保障。建立和实行校内申诉制度,依法处理师生与学校之间的纠纷。利用教职工例会进行学习教育,并要求各教研组利用组会开展学习、讨论。通过学习、讨论,广大教职工充分认识到“理想就在岗位上,信念就在行动中”,起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效果;广大教职工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创造出闪光的业绩。工会行使维护教职工权益的基本职责,时刻关心教职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每逢节日配合学校做好离退休教职工的慰问工作;教职工每遇伤病、丧事时,工会及时关心慰问,将“温暖”送到家门;对特困教师倾注爱心,做好帮扶工作;工会还配合学校为在职教师的培训、函授和进修创设良好条件,同时关心教职工的文化生活,利用节假日组织教职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学校积极探索主题性教育,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教育主题,制定实施方案,做到有计划、有步骤、有反馈、有总结,推动规范教育的落实与开展。认真贯彻和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主题活动,并在校园显眼处设置公民道德教育宣传牌,营造氛围,努力提高全体师生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平。学校、年级组、班级通过各种渠道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积极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培养学生心理自我调控能力,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举办法制教育讲座,增强法纪观念,提高法律意识,明确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加强安全教育和防患工作,利用校会、班会等多种渠道进行安全教育,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作。

正因为我们切实贯彻执行了依法治校的战略方针,由于制度健全,措施得力,工作到位,加上全校师生员工的努力,学校近年无案件、无违法、无事故、无火灾、无上访、无闹事。如今全校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教师刻苦钻研、学生勤奋上进、校园秩序井然。学校相继获得了市“德育先进集体”,区 “依法治校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参考文献:

[1]高尚刚.中小学校德育问题的若干思考.科学中国人,2005(12).[2]向长征.制定校规应体现合法、权利、民主.教学与管理,2008(12).

第二篇:新时期推进依法行政之我见

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时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竞争日趋激烈,各国政府纷纷实行行政改革,并已发展成为一股世界性的潮流。为适应这一新形势,在这场竞争中争得有利的地位,我国政府正着手深化行政改革,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的创新,最终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公共行政体制。而

在这一场深刻的行政体制变革之中,笔者认为推进依法行政是我们需要把握的首要问题。

一、依法行政面临的新情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行政执法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目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攻坚阶段,行政体制能否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保持和扩大。所以,只有正确地分析并把握我们所面临的形势,才能把依法行政工作引向深入。

(一)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情况。人是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力量,是开展依法行政的前提和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和社会格局的巨大变化,必然对行政执法人员思想道德产生巨大影响。社会经济成分、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使原有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严竣挑战,统一思想的难度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广大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出现了许多新变化:比如社会经济成份和物质利益的多样化,使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观念呈现多重性;社会思潮的多样化,使行政执法人员的思想道德观念呈现易变性。如何教育执法人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以人民大众利益为至高目标,形成良好的从政道德,是新时期依法行政工作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二)行政执法对象的复杂化。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城乡利益主体多元化,经济和社会的运转方式日趋多样化,行政执法工作的内容不断增多,领域不断扩大。比如我国加入WTO以后,要求我们的方方面面工作与国际惯例接轨,严格按照规则,公平参与竞争。又比如随着区域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开展,农村大批失土农民需要安置和保障,经济要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要保证。另外,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法制观念在不断增强,过去群众对政府行政执法“不敢问、不能问、不知问”的现象正在逐步改变。再加上政府行政监督渠道的增多,透明化程度的提高,都给依法行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制度创新与依法行政之间的矛盾。从改革创新的角度看,讲求实效,鼓励创新,什么方法有效就使用什么方法是理所当然的。但从法治的角度看,这种实用主义的做法就颇成问题了。比如为解决政府机关由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提高机关的工作效率,出台了“末位淘汰制”、“投诉下岗制”、“违章记分制”等办法。比如为征用农村土地进行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出台了一些青苗补偿、土地补偿和农村房屋拆迁补偿及安置办法。这些制度是由各地行政机关自己“创造”出来的,并且行之有效,但不一定每项措施都能找到相应法律依据,甚至与法律法规相违背,因此就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管用的制度往往找不到法律法规依据,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制度又不一定管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确切把握制度创新和依法行政的关系便成了问题。

二、开展依法行政存在的问题

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施政方向。近几年来,国家对行政法制建设非常重视,相继颁布实施了行政诉讼法、行政处罚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复议法,但在实施过程中又存在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行政执法主体的不合理。执法机关委托社会组织代为执法,是一个非常具有普遍性的执法现象。就目前的执法环境来讲,执法工作量大与各级政府部门执法资源短缺的矛盾长期存在,委托执法不可能完全避免。因此,执法委托者对被委托者的执法行为进行监督指导的责任同样不可避免,否则就是失职。

(二)行政体制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一方面执法力量过于分散,正常执法难以到位;另一方面执法部门之间执法职责交叉,相互牵制过多,往往缺乏有效的协调和配合,降低了执法管理的效率,难以形成合力,从而影响了行政管理的整体效能,出现“几顶大盖帽管不了一顶破草帽”现象。

(三)部分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还比较淡薄。有些执法人员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对依法行政认识不充分,甚至错误地认为依法行政就是行政部门用法律手段去管理老百姓。行政管理中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执法人员随意处罚,甚至滥用职权,执法犯法,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政府的形象。

三、推进依法行政的对策

如何看待依法行政,如何把依法行政工作引向深入,是目前值得行政机关重视和研究的课题,这同时也是宣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指导思想的重要途径。依法行政的关键在哪里?根据宪法和组织法的

第三篇:行政管理之我见

文/行政主管 廖辉彪

企业行政人事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建立和维护企业管理运作秩序,通过运用企业规章管理制度,对企业整体运作及发展进行的监督管理。

行政人事管理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纷繁复杂。作为企业行政管理者每天都要面临着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事物,作为企业的“监督员”、“调研员”、上传下达的“宣传员”、提供资料情报的“信息员”、提供后勤保障的“服务员”,这就需要行政人事管理者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思想素质

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强,事业心强,有较高的自我成功期待,思辨能力强。企业行政人事管理工作大都是重复性、繁琐性的工作,只有具备良好的个人品德,较高的自我成功期待和奉献精神,才能安心于本职工作,把每一细小的工作做好,才能提高整个企业行政人事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综合水平和素质。

心理素质

简单说即是意志坚定,灵活应变,条理性好,乐观进取。企业行政人事管理结构,可能因为企业状况的变化,要相应的改变行政人事管理人员的工作范围,而且企业行政人事管理工作也常遇到一些突变的情况。所以,只有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才能较好的控制企业的行政人事管理工作。再者行政人事管理工作都是日常性工作,企业领导不可能每天都会安排布置需要从事的工作,这就要求行政人事管理人员要发挥各自的主动性,积极承担相应的工作任务。

身体素质

身体健康,精力充沛。行政人事管理人员要分忧于领导和服务于群众,工作量有时会超负荷,这时就要求工作人员要有好的身体,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服务领导,服务群众。

众所周知,企业的目标最终将通过其最有价值的资源--它的员工来实现。而企业文化是凝聚团队智慧、促进企业稳定发展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也是引领企业价值观念、团队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文化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法律能强制人达到最低标准,文化则引导人达到最高标准,一个人有义务不侵害别人,但没有义务为他人谋福利,但文化或道德则引导人去为他人谋福利。

所以,作为行政人事管理者,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或规范适合本企业的企业

文化,并随时观察企业文化给企业带来的异常。当企业文化合理时,行政人事管理制度政策应起到支持作用;当企业文化不合理时,行政人事管理制度政策应促使其改进。

总之,行政人事管理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行政人事管理人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高的理论水平,必须把学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同时发扬务实求实,注重实效的作风。

打造百年耀华,共创盛世辉煌,是我们每个耀华人的一份责任和义务。从事行政人事管理工作已经有好几年了,早已经习惯了作为行政人事管理者的工作性质及规律,非常荣幸能成为耀华的一员,希望能在耀华贡献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

第四篇:论文:依法治国之我见

【内容摘要】依法治国、建立法治社会是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法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维系社会进步、保障人民福祉、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所在。依法治国的关键是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本文试就如何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职务犯罪对策

依法治国与法治的概念在内涵上是相同

的,因为法治本身表达了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法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维系社会进步、保障人民福祉、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关于法治应成为我国社会所追求的目标的观点,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下面仅就立法、执法和司法中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必须要切实贯彻依法行政。法治的本来含义是指“法的统治”,即法居于国家与社会的统治地位,而不只是国家用法来治,在真正的法治社会,国家机构本身也受法的统治,即受法的制约和监督,原创:http:///只有在政府的行政权力受到法的严格制约的情况下,才意味着法治的真正建立和完善。在实践中通常流行的所谓“权大于法”,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行政权力大于法律、行政权力不受法律的制约,这显然是与法治的原则背道而驰的。行政机关是国家机关中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最大、与公民关系最密切,因而也是权力最大、机构最多、人数最众的一个部门。行政机关在社会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决定了依法治国的关键在于依法行政。

为实行依法行政,我国已先后制订了《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条例》、《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国家赔偿法》等法律、法规,并已在实施中产生了明显的效果。尤其是在《行政诉讼法》颁行以后,法院已可以对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实行司法审查,这对保障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实践中,行政机关的活动离依法行政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行政“执法活动中乱立章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干扰执法、越权执法、滥施处罚、以罚代法、以罚代刑、徇私枉法、贪赃枉法、不履行法定职责等执法违法的现象仍然存在,有些现象表现得还相当突出。”对此,笔者认为当前应急需解决如下问题:

1.健全对行政规章的审查制度。实行正常的行政管理,需要行政机关制订必要的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行政立法是我国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有效地调整社会和经济管理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应当看到许多政府部门制订的规章因受到部门利益的主导,注重的是“设立机构、行使权力、收取费用、罚款没收”,在制订时缺乏合理的科学的论证。一些规章与法律的规定并不完全符合。某些规章甚至为乱收费、乱罚款提供了根据。从实践来看,建立和完善各类规章的审查制度对保证依法行政十分必要。

2.尽快制订行政程序法,确保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行为在程序上合法。程序是法律的生命,行政程序的法律化是现代法治国家重要的法律原则。依法行政,不仅仅是要求行政机关所实施的行政行为在内容上合法,而且应包括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的行为在程序上也应合法。行政机关在从事行政立法、行政许可、行政惩戒、行政处罚、行政调处、行政征收、行政强制和行政救济等行为时,都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当前,为制止行政机关“乱收费”现象,应当对任何一项收费办法的出台规定一套严格的程序,并对行政机关收费的权限范围、收费标准、收费的支出,违反收费程序的责任、对受损害的公民和法人的补救等,都需要作出明确的规定。

3.加强对行政执法的监督,行政执法效率的高低,执法人员的廉洁公正,是广大公民极为关心且与其利益极为密切的问题。但行政执法效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仍有明显差距,而行政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对行政执法的合理的监督机制造成的。我国行政诉讼法的颁布为对行政行为的司法监督提供了法律依据,但行政自由裁量权受司法审查的范围仍然有限,司法监督需要进一步加强。笔者认为,只要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财产和人身权利,并在法院提起诉讼,法院都应当受理,并应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予以审查。在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方面,尤其应加强国家权力机关对各级人民政府的监督。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应经常展开一些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执法检查,而不能做流于形式的检查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督促有关部门限期改正,而政府有关部门也应及时向人大报告改正的结果。当然,也应加强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原创:http:///充分发挥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能。对“乱

第五篇:行政复议调解之我见

作者: 江湘瑞发布时间:2009-08-07 07:38:36

一、行政复议调解的基础

行政复议制度的基本职能和首要目标是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提倡和鼓励以调解的方式解决行政争议。调解作为解决行政纠纷的新手段,改变的只是复议机关行使行政复议权的方式,行政复议的职能和目标并没有发生变化。行政复议机关通过行政复议,除了解决行政争议外,还应对下级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进行规范与示范,发挥应有的层级监督作用,防止违法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因此,行政复议调解应当在查清事实、分清是否合法与适当的基础上进行。

二、行政复议调解的适用范围、条件与内容

与民事调解不同,行政复议调解不是纯私权之间合意的结果,而是公权与私权妥协的结果。受公权不能随意处分原则的制约,行政复议调解在适用范围、条件和内容等方面受到较多的限制。

在适用范围上,行政复议调解限于两类情形:(1)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行使法律、法规规定的自由裁量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行政复议的;(2)当事人之间的行政赔偿或者行政补偿纠纷。其中,前一情形适用调解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行政机关行使了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是法律、法规赋予行政机关的一种自行决定权,即对行为的方式、范围、种类、幅度等的选择权。行政机关行使的自由裁量权,最典型的有行政处罚种类的选择、量罚幅度等。行政机关自由裁量权存在一定自由度,这种自由度意味着经双方协商,行政机关对自由裁量行为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是合法的,这是行政复议调解的前提;二是该自由裁量权须是由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依据规章或法律、法规以外的规范性文件行使自由裁量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在调解之列。

在适用条件上,行政复议调解只针对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至于合法的行政行为,复议机关只能决定维持。在被复议具体行政行为合法的情况下,支持申请人明显不合理的诉求,或者纵容被申请人不当行使处分权,都有可能危害公共利益,损害法律权威,破坏法治秩序。

在协商内容上,仅限于自由裁量权而将羁束行政行为(如应缴应补税款、滞纳金等)排除在外,同时双方可以就自由裁量权行使的幅度进行协商。对处罚而言,为了不使过罚相当原则受到过大冲击,一般情况下协商内容可控制在法定罚款幅度的三分之一以内,对于违法情节轻微的案件其幅度可以在罚款幅度的

底线以下处罚或不予处罚。同时,可以对以上规定保留适当的例外,以做到灵活处理。另外,申请人放弃救济程序、被申请人纠正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作为当事人相互协商达成和解的前提条件,是协商的应有内容。

三、行政复议调解的程序

在调解过程中,复议人员不以获得裁决为目的,其作用主要体现为促进合意形成。从行政复议制度的职能与目标出发,笔者认为,行政复议调解在程序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调解的预先告知

行政复议机关收到复议申请书后,经初步审查,对符合行政复议受理条件且属于行政复议调解范围的案件,可以在送达复议受理通知书、提出答复通知书时告知当事人调解的权利、调解的原则和法律后果。需要注意的是,此程序不是必经环节。

2.调解程序的启动

复议申请受理后,复议决定作出前的任何时候都可以启动调解程序。调解程序须经双方当事人一致同意方可启动。申请人或被申请人可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要求调解。当事人没有提出调解要求的,行政复议机关认为符合调解条件的,可以向双方当事人发出调解建议。双方同意调解的,复议人员可以根据其意向,具体确定调解的时间、地点。担任调解的复议人员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应主动回避,当事人有权申请回避。

3.调解的实施

调解过程中,复议机关要始终遵循中立原则,对当事人存在分歧的意见和问题应明其道理,引导他们达成一致。如果双方犹豫不决、举棋不定,复议人员在尊重当事人意愿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正面引导,直至提出一个对双方均有利的调解方案,供双方参考。涉及第三人的,应通知第三人参加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应当经第三人同意并签字。

调解过程中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应终止调解,恢复复议程序:(1)一方或双方两次以上在确定的调解时间内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场的;(2)一方或者双方在调解过程中要求终止调解的;(3)当事人滥用调解程序以拖延履行法律义务的;(4)经过数次调解仍然不能达成调解协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恢复后的复议程序中,行政复议机关不得以任何一方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为达成和解而对案件事实的认可作为对其不利的证据作出复议决定,以确保复议的公正。

调解的整个过程应制作笔录,并由各方当事人签字确认。根据行政复议期限的规定,复议中调解的期限一般可限定为30天,自复议调解启动之日起计算,同时不超出复议的法定期限。如因调解程序启动过晚或其他原因,可能超出行政复议法定期限的,复议机关可以依行政复议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申请延长复议期限,其中用于调解的时间可掌握在15天内,以便调解一旦失败,留有作出复议决定的时间。

4.调解协议的审查

行政复议调解协议是申请人处分权利和被申请人处分权力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结果。行政复议机关在作出行政复议调解书前,应对调解协议的合法性进行程序的和实体的全面审查,包括申请人是否自愿达成调解协议、变更后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等。一般来说,合法的行政复议调解协议应具备以下条件:(1)调解协议是双方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2)被申请人处分行政权改变具体行政行为,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不超越或者放弃职权,不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3)第三人无异议。

四、行政复议调解的法律效力

调解书的法律效力是行政复议调解的生命所在。从我国现行调解体系的法律地位及法律效力看,调解的法律效力有两种情况:一是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并且除法定情形外,当事人不得再寻求法律救济,如民事诉讼调解;二是具有合同的效力,如人民调解。笔者认为,行政复议调解作为一种行政救济活动和行政复议结案方式之一,与民事诉讼调解一样,同样表现为国家权力的干预,与表现为群众性社会干预的人民调解具有本质的区别,其在行政复议中的地位与民事诉讼调解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具有相似性,应具有法律上强制执行的效力,并且除法定情形外,不得再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因此,行政复议调解书一经各方当事人签收,除非法定情形,各方当事人都必须遵守调解书的内容,自觉履行调解书规定的义务。如果被申请人(涉案行政机关)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调解书的,申请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机关责令其履行;行政复议机关发现被申请人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调解书的,应当责令其限期履行,并可以依照行政复议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追究被申请人相关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如果申请人不履行或者无正当理由拖延履行行政复议调解书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强制执行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五、瑕疵调解的救济途径

行政复议调解书经各方当事人签收生效后,除非违背当事人意愿(如存在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情形)或调解协议内容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当事人不得再申请复议,也不得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申请人如确有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协议内容违法的,可以参照不服复议决定提起诉讼的时效规定,在调解书送达后的15天内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依据行政领导与监督关系,向复议机关的上级机关申诉,上级机关可以决定调解无效,责成复议机关重新调解或作出复议决定,并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法院人民陪审员)

上一篇:用夺眶而出造句范文下一篇:幼儿园个案观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