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通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

2023-01-16

1 普通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概念性认识

地理研究性学习, 是指在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互动关系中, 在现实的研究情景里, 以问题的发现为着力点, 在采集相关地理信息基础上, 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 对其进行筛选分析, 找出诸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 从而得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学习的创新性方式, 其主要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 鼓励学生的首创精神, 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而且高中生的知识储备、思维能力、动手技巧都比初中生有了很大的提高, 所以在普通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不仅顺应了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 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2 普通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应用性意义

(1) 有利于地理知识实效性价值的凸显。例如, 在“气候的形成因子”的学习中, 学生在充分调查各种形形色色的气候的基础上, 通过查找相关的理论资料、参看关于本课题的图表, 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 知道造成各种气候的因子有哪些, 掌握各种因子的含义及其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从而使学生在开展活动中延伸了课本知识, 在解决问题中增强了动手能力, 在综合分析中拓展了思考问题的视野。

(2) 有利于地理体系的跨课题性的构建。例如, 在“农业发展”的活动中, 利用对农业现状的调查, 制约其进一步提升的因素的分析, 围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学生们可以通过知识的综合梳理, 在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 建立起以“农业发展”为主要关联中心的具有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

(3) 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的塑造。在高中地理课的研究性学习中, 必须要运用地图, 来获取某些信息, 分析某些数据, 而且要实现文本地图与地理风貌的现实性还原, 从而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 整理地理资料的习惯, 提升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得地理思维得以塑造。

3 普通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对策性解读

(1) 贴近社会时政, 提炼有效信息。某些社会时政新闻与地理方面的知识有着密切的关联, 可以作为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背景, 为学习地理、解决地理问题提供现实性支撑。例如, 2007年9月19日的新华网报道:台风“韦帕”已在浙江温州苍南登陆, 中心风力达13级。上海等地都受其影响, 在经济上遭受重大损失, 可以以此为课题, 引导学生去研究台风产生的原因, 以及在这种现象出现后, 该采取那些措施, 提前预报预防, 使灾害降低到最小, 从而将课本知识转变为学习地理、解决地理问题的推动力。

(2) 注重现实调研, 设计有效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必须要以课题的推进为基础, 这是实现教育效果的关键。所以必须要结合理论知识, 贴近现实地理情景, 贴近学生的能力水平, 设置课题。如高中地理《水资源》的设置, 是为了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掌握水资源的分布规律;了解淡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及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淡水资源, 教师可以设计“地区水资源利用现转及解决办法”的课题, 让学生上网查询资料、搜集素材, 向父母亲戚进行询问, 然后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提交研究性结题报告。而这使得原本比较难理解的水资源的分布, 造成水资源紧张的原因、水的大循环, 淡水缺乏的原因及水质污染和危害等内容通过同学们在实践中去研究、去认知, 最终得以解决。

(3) 凸显团队配合, 实现有效合作。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个人素质的提升, 科研能力的提升, 而且是为了合作探究, 智力共享情意精神的培养, 而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研究, 则是这种精神培养的组织依托。让学生们在同一目标下, 集体行动, 从而培养他们的大局观与团队意识。作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尤其关注学生之间的讨论与合作, 促进每一个学生都有效地学习。例如:讨论“黄河流域问题产生原因及治理”时, 可以4-6人的小组为单位, 动员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大胆想像, 发散思维, 搁置结果, 谈出自己对黄河流域问题产生原因及治理的看法。对学生的见解, 不论对错, 老师都要积极表扬, 充分谈到他们的合理面,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研究地理的意识和热情。

(4) 加强地理思维训练, 落实知识有效运用。地理知识有着一定的抽象性和理论性, 所以学生在掌握的过程中总有些难度, 而这种特点, 容易削弱学生在地理方面的学习积极性, 但是地理知识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于是老师可以利用生活的地理来解释书本的地理, 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观察, 实现某些问题的解答, 由此让其感受到地理的乐趣, 消除其畏难的情绪, 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去深入的研究地理问题, 从而既增进了自身学习地理的信心, 也使在课堂中的知识得到有效的运用。例如在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地区差异这课时, 让学生从身边的气候变化出发, 结合相关的资料与文本知识去研究、去了解, 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起到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的学习效果。

摘要:新地理课程标准的逐步落实, 使得原有以单纯基础理论掌握为特色的地理教学, 逐步转变到以知识为基础, 人文关怀等情感目标的融入, 现实地理问题的解决为主要目的研究性教学的轨道上来。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 学生通过以现实情景为依托的调查实践、观察思考, 使学生的地理能力得到实质提高, 而地理知识的价值也得以切实回归。

关键词: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 康玉山.地理新课程的课题化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2] 孙克华.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探索[J].山东地理, 2006.

[3] 沈茂德.用新课程理念引领现代地理课堂教学.

上一篇:对电子琴教学的几点看法下一篇: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疲劳现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