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大发展理念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2022-09-10

1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和意义

五大发展理念是在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新理念,是建议中最核心的内容,包括“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个方面。五大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关于发展理论的新认识,是党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的丰富,是党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最新探索成果。

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指导“十三五”规划编制和“十三五”发展的思想灵魂,对于决胜我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起着理论指导的作用。五大发展理念不仅对于中国当前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全球关于发展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有重大价值。

2 五大发展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2.1 创新发展理念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创新发展理念涵盖国家、社会、个人各个层面,主要包括理论、制度、科技、文化四大方面,我国传统文化中创新观念广泛体现于国家治理、个人思想、技术发明、战争方略、文化知识等各个方面的理论或实践。第一,创新发展理念在传统文化中理论方面的体现有:《易传》提到“辉光日新”,“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说明国家和民族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昌盛。《论语》提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教导学生要学会举一反三。《孙子兵法》提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兵者,诡道也”,讲到战争需要出奇制胜。

第二,创新发展理念在传统文化中实践方面的体现有:相传上古时期伏羲创八卦、造文字,炎帝大胆尝遍百草为后世提供大量的草药来源,发明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夏朝结束“禅让制度”,开创“世袭制度”,商朝时期创造了货币,周王朝制礼作乐,开创分封制,秦灭六国,废分封、立郡县。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进行自我革新,商鞅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维新变法、洋务运动等。我国古代的军事家创造了大量优秀的兵法著作,如《孙膑兵法》、《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孙膑围魏救赵、诸葛亮空城计、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战例体现古人在战争中运用创新思想。古人对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不断创新,包括四大发明、华佗“麻沸散”、人痘接种术、祖冲之“圆周率”、铁划犁等。

总之,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发展观念体现在各个层面,为新常态下我国进行深刻变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2 协调发展理念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协调发展理念旨在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实现城乡、区域、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等全局协调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体现为“和”观念,“和”即和谐,不同事物之间的协调。“和”被广泛运用于保护自然、国家治理、社会伦理等方面。传统文化中对“和”的阐释主要体现为“和”的意义与“和”的方法两方面。

第一,“和”的意义:《论语》提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强调和谐为古代君主治国的宝贵方法。《易经》中“保合太和,乃利贞”的观念认为讲求“和”,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发端,强调协调是天下和平的来源。《吕氏春秋》记载到“天地合和,生之大经也”,《后汉书·杜诗传》记载到“海内合和,万世蒙福”,说明“和”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第二,“和”的方法:“和”不是一味的为和而和,还包括“和而不同”。中国传统哲学包含“和与同异”、“尚和去同”的辩证思想。《论语》记载到“君子和而不同”,强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中庸思想强调以中庸之道追求事物之间的平衡、协调,达到“中和”,这对于实现区域、城乡、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和”即协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项艺术,中华民族政治与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个协调发展的过程,当今强调协调发展,要充分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实现全方位均衡发展。

2.3 绿色发展理念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绿色发展理念强调资源节约、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体现为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观念、顺应自然规律的观念、节约使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第一,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观念:《周易》中提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指出天地即自然滋养万物,是万物生命本源,天地与人要相互协调。宋朝程颢提出“人之在天地,如鱼在水”,指出人类之与天地就像鱼之与水中,不能分离。

第二,顺应自然规律的观念:《易经》记载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强调只要能顺应自然天道运行规律,事业就不会受到阻碍。《孟子》提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指出只要人类按照规律耕种,粮食就吃不完。《孟子》中“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告诫人们要敬畏自然,不然就要受到惩罚。

第三,节约使用自然资源的观念:《论语》中提到“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主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使用要有限度。孔子提出“礼,与其奢也,宁俭”,老子提出“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他们提倡的节俭的生活方式。《史记》中对黄帝描述到“节用水火材物”,黄帝时期就知道节约利用水火材物。

中国共产党在这些朴素的生态观念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提出绿色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全球的生态状况。

2.4 开放发展理念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开放发展理念强调我国在互利共赢基础上,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为传统外交文化中的“大国观念”、“和平观念”、“开放观念”、“独立观念”。

第一,中国传统外交文化中的“大国观念”:《论语》记载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记载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教导我们国家和民族面对义和利发生冲突时,要取义舍利、舍生取义。

第二,中国传统外交文化中的“和平观念”: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中与邻和睦、以和为贵、协和万邦的外交观念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思想上,中华民族的外交政策以谋求和平为基本,对外战争大都以防御为主。《论语》记载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孟子》提出“仁者无敌”,都是强调对外交往要以德服人。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主张国家之间不要战争。

第三,中国传统外交文化中的“开放观念”:唐朝以前的中国十分重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各个方面的交流,国家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同步发展。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周游列国,促进文化交流。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丝绸之路,向外传播丝绸、铁器,引进玻璃、葡萄等物品。唐玄奘印度取经,促进中国佛教发展。宋元时期,马克波罗到中国传播西方文化等。

第四,中国传统外交文化中的“独立观念”:中华传统外交文化的独立观念主要存在于清朝以前,清政府完全成了侵略者的傀儡,这从反面促进了新中国以后外交的独立观念。《周易》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自强精神丰富了中华民族对外交往中的“独立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优秀外交思想对于当今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同时明清闭关自锁、盲目排外的外交政策起到了警示作用,开放发展理念是对中华传统外交观念的拓展和延伸。

2.5 共享发展理念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

共享发展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打破既得利益,清除体制阻碍,全体人民共享国家发展成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主要体现为统治者为了实现政权稳定,维护封建统治而提倡的公平思想和民本思想。

第一,共享发展理念在传统文化中公平思想的体现:《礼记》记载到中国先人描绘的“大同”社会坚持公平和帮助弱者的“小康”图景,“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吕氏春秋》倡导公平是治理天下的先行条件。王安石在变法中提到“天赋陛下九洲四海,故将使陛下抑豪强,伸贫弱,使贫富均受其利”,主张压制豪强,改善贫富悬殊现状。张载的“均平”思想中指出“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已”,要想改善北宋国家财政,必须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第二,共享发展理念在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体现:《尚书》提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孔子把人民比作水,把君王比作舟,告诫统治者要重视人民对政权的作用,唐朝魏征劝诫李世民要向人民实施仁政。孟子倡导“民贵君轻”,提到“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荀子指出君王应该顺应民心,亲民爱民,指出“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汉初统治者施行“轻徭薄赋”。近代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本质上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发展。

公平思想和民本思想贯穿于中华民族各个朝代治理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封建统治者和资本主义政党为了自身利益对其进行完善,当今强调共享发展,是为了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需要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公平思想和民本思想的合理部分。

摘要:五大发展理念是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提出的新理论。本文首先介绍五大发展理念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五大发展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进行论述,本文研究意义在于深入分析五大发展理念中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立足于传统文化更好地宣扬五大发展理念。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发展理念,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唐海燕.五大发展理念的传统文化内涵[N].广西日报,2016,3,10.

[2] 诸子百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3] 熊元靖.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4.(12)

[4] 蔡冬梅.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科学社会主义,2009,(05).

[5] 陈秀平.儒家的义利观及其价值[J].人民论坛,2012,(17).

[6] 郑玄.礼记注疏[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上一篇:行政事业单位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若干思考下一篇:卡维地洛对冠心病并慢性心力衰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