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对咳嗽声敏感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2022-09-11

1背景

来访者小A, 女, 20 岁, 某工科高校学生, 经辅导员介绍于2015 年3 月中旬来到心理咨询中心, 之前无心理咨询经历。 正式会谈开始前咨询师简要地进行了结构化, 并与来访者探讨了她对咨询的期望。 来访者前来咨询的主诉问题是对声音, 尤其是对咳嗽声敏感, 以致给学习、生活造成困扰, 生活压力大, 经常情绪低落。 来访者称, 导致她对于咳嗽声音敏感的原因是在高三某次考试中, 坐在她后面的一位同学由于感冒整场考试都在咳嗽, 使得她分心不能认真答题。 从那以后, 一旦在教室听到咳嗽声, 就会特别关注, 无法专心上课。 由于高考的临近, 也去医院看过, 医生也开了一些药, 但是效果甚微。 进入大学后, 这个问题有逐渐加重的趋势。 来访者提到自己是一个比较喜欢自习的人, 一般在图书馆或教室自习, 但是由于对咳嗽声音的担心, 导致她现在有些害怕去自习, 有时候一想到自习就会有很大的压力。 而同时, 寝室里有一位同学患有咽喉疾病, 会习惯性的咳嗽清嗓子, 导致来访者在寝室里也无法专心学习, 精神压力很大。

4 月底就要进行一项非常重要的考试, 可能与毕业证书挂钩, 因此对来访者来说是一个明显的压力源。 这项考试是以班级为单位安排考场, 来访者班上有一名男生有咳嗽的习惯, 这使得来访者非常担心自己在考试过程中会因为咳嗽声而分心, 导致考试不通过。 有时候甚至一想到会在考试时听到那个男生的咳嗽声就感到格外的恐慌, 胸闷气短, 非常难受。 对于考试的极度担心加上平时无法专心复习的困扰使其情绪突然爆发, 被寝室同学和辅导员发现, 并送来进行心理咨询。

2解决方案

2.1 咨询思路

2.1.1 评估

(1) 主要问题。 来访者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对声音刺激的敏感所导致的情绪障碍, 伴有紧张、焦虑, 学习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2) 问题的性质。 按照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区分原则, 来访者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依据如下:来访者主客观较为统一, 对自己的症状有良好的自知力, 尽管问题持续时间较长, 但是不良情绪反应在理智控制之内, 能够基本维持正常生活、社会交往, 虽然效率下降, 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影响, 近期的情绪异常有明显的现实诱因 (重要考试临近) 。 此外, 其人格特征相对稳定, 生理功能也基本正常。

2.1.2 原因分析

(1) 生理因素。 来访者无躯体疾病, 无躯体疾病引发心理问题的显示, 该问题也与年龄和性别因素无关。

(2) 社会因素。 来访者在高三时, 由于面临高考压力较大, 因此当在某次考试中受到咳嗽声音干扰而导致成绩不理想后, 就对咳嗽声格外敏感, 担心自己在以后的考试中也会受到影响。 而最近一次的情绪爆发, 也是由于重要考试的临近使其压力突然变大, 焦虑指数升高。 因此, 考试临近的压力是一项明显的社会因素。

(3) 心理因素。 存在一定的错误认知, 在自习或者考试前, 就暗示自己在教室里面肯定会听到咳嗽声音, 从而使自己对自习和考试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

2.2 咨询方法

(1) 来访者中心疗法。 来访者中心疗法建立在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上, 讲求对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用共情、同感的方式去理解来访者[1]。 这种方式便于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能够让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信任感, 因此这种咨询方法会贯穿于整个咨询过程中。

(2) 系统脱敏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可用于缓解和治疗来访者对于特定事物的焦虑和恐惧[2]。 本案例中, 来访者小A对于咳嗽声音格外的敏感, 因此咨询师希望通过系统脱敏疗法使其逐渐摆脱对咳嗽声的焦虑和恐惧。

(3) 日记法。 要求来访者在进行系统脱敏的过程中, 及时通过写日记记录其当时的心情和状态, 便于之后观察治疗效果[3]。人们往往比较关注对自己不利的事情, 而好的事情相对没那么关注, 因此来访者常常会忽略治疗过程中好的方面, 导致其意识不到情况的好转。 记日记的目的就是在于能够通过文字记录, 让来访者认识到自己正在进步, 正在好转, 从而提升其自信心。

(4)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咨询师改变来访者不良认知的咨询方法[4]。 在本案例中, 来访者小A存在一些错误认知, 因此需要采用认知疗法让来访者意识到错误认知并将其改变。

2.3 过程及效果

本案例共进行了5 次咨询, 第一次与第二次, 第二次与第三次之间间隔一周进行, 后面均间隔两周。 第一次咨询, 来访者情绪有些激动, 经常忍不住哭出声来, 咨询师主要集中于收集信息, 并在来访者情绪激动时及时给予安抚。

第二次咨询, 来访者有些没精打采, 提到自己已经好几天没有去自习了, 焦虑感和负罪感始终伴随着她。 咨询师在稳定来访者情绪的同时, 向其介绍了系统脱敏疗法, 教来访者掌握放松训练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并要求其在寝室反复练习, 直到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自如。

第三次咨询, 与来访者一起建立焦虑等级, 最少焦虑是0, 最大焦虑是100, 制定的焦虑情境便于来访者想象, 包含了寝室休息、教室自习、教室考试等情境。 制定好后, 将系统脱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告知来访者, 要求其每天坚持进行, 并将具体过程和感受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第四次咨询, 来访者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好转, 通过观察其日记发现, 来访者已经可以正常面对一些较低焦虑等级的情境, 但是高等级的情境依然无法克服。 由于效果较好, 咨询师让来访者继续进行系统脱敏, 并配合进行认知疗法。 根据贝克与雷米的认知疗法中的演示法, 咨询师拿咨询室与自习室作比较与来访者进行探讨, 来访者意识到自己在去自习室之前已存在一个“有人会咳嗽”的预设, 因此进入自习室后会格外留意咳嗽声, 而在咨询室这样一个空间里, 咳嗽声不会影响到来访者 (咨询师曾故意咳嗽过几声, 然后询问来访者是否听到了, 来访者回答并未注意到) 。 咨询师进一步让来访者设想, 在KFC或者咖啡厅这样的一个比较休闲放松的场合里学习, 周围有人咳嗽, 是否会对其产生影响, 来访者认为在那种场景下, 影响不大。 因此咨询师总结, 同样是学习, 在咨询室、咖啡厅这些较为轻松的场合里, 咳嗽声的影响较小, 而在教室这样比较正式、严肃的场合里影响就很大, 其实真正影响到学习的不是咳嗽声音本身, 而是心态。 越紧张, 就越担心会出现咳嗽声, 越担心就会越关注, 而放松心态则能降低咳嗽声对其的影响。在来访者意识到这一点后, 对于咳嗽声就没那么排斥了, 人也轻松了很多。

在第五次咨询前几天, 来访者参加了考试。 在考试中, 来访者并未注意咳嗽声, 考试过程十分顺利。通过与来访者的谈话和日记的记录情况, 发现咨询效果较好, 情况已基本得到解决, 因此正式结案。

此外, 在刚接到此案例时, 咨询师联系到了来访者同寝室的几位同学并对她们进行了辅导, 因为来访者情绪爆发的地点就在寝室, 对同寝室的几位同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这种小组辅导, 让同学们谈谈她们对这件事的看法, 解答她们的疑问, 消除她们的顾虑, 使她们能够感同身受的理解来访者。

3分析与启示

3.1 注重对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引发心理和行为的因素有很多, 主要可分为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三大类, 如果忽视了其中的某个因素, 就可能会导致咨询效果的降低。 在本案例中, 来访者没有躯体疾病, 其对于咳嗽声音的敏感也与年龄因素和性别因素无关, 因此可基本排除生理因素的影响。但在某些案例中, 则可能容易忽视年龄或性别因素的影响, 如就业咨询, 由于当前社会和家庭对于男女的要求不同, 就会导致男女之间面临的就业压力不同, 因此在进行就业咨询时, 需要考虑到生理因素。 同理, 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也不可忽略。

3.2 多种咨询方法并用

目前常见的心理咨询理论有: 精神分析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等等, 每一种理论都对应一些心理咨询的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各有优点, 也各有缺点, 仅采用一种方法可能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在进行实际咨询时, 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专长, 选择以某一种理论为主, 其余理论为辅, 多种方法并用, 从而提高咨询的效果。在本案例中, 咨询师以来访者中心疗法为主, 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然后配合系统脱敏、认知治疗、记日记等方式, 从不同角度来帮助来访者, 从而达到较理想的效果。

3.3 认知疗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现在的大学生往往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父母的过多关爱, 看待问题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并且由于网络的发展, 大学生们很容易就能够从网上接触到大量的负性信息, 从而产生片面极端的人生观、价值观, 产生认知偏差。 单靠说服教育的方式可能在短时间使问题得到了缓解, 但未必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能够借鉴认识疗法的思路, 找出学生存在的不合理信念, 从纠正学生的不良认知入手, 通过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 让学生意识到不良信念的存在, 这样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摘要:本文是对咳嗽声敏感的心理咨询个案分析。通过对来访者问题的原因分析, 采用多种咨询方法结合的形式帮助来访者康复。本文对咨询过程和效果进行了着重阐述, 最终通过5次咨询, 初步达到了咨询目标, 来访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好转。

关键词:咳嗽声敏感,心理咨询,个案分析

参考文献

[1] 高淑艳.对来访者中心疗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运用的思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3, 21 (10) , 1598-1600.

[2] 陈统献, 王传耕.系统脱敏疗法对不同场合高处恐惧症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5, 3, 169-172.

[3] 许家泉, 马洪涛, 宋文慧, 孙守宪, 林中, 万旭宏.日记疗法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的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04, 14 (6) , 351-351.

[4] 林丹.认知疗法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 2005, 78 (2) , 43-46.

上一篇: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下一篇:搭建情感桥梁构建生态课堂——巧用情感原理突破拼音教学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