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和谐校园

2022-07-20

第一篇:心理健康和谐校园

关注心理健康,共建和谐校园

“相约5.25”关注心理健康,共建和谐校园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

今天我们迎来了2015年“525”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节。2000年5月25日“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节”在北京师范大学拉开帷幕。健康节取“5·25”的谐音“我爱我”之意。此后,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办公室向全国大中学生发出倡议,把每年的5月25日确定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

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什么是健康?你们是否健康?是肌肉隆起、不生病就是健康吗?先请大家看一看下面几个例子当中人的行为,你说他们健康吗?

1、某干部子女在参加一个抢劫案的宣判时,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犯什么法,还不是没有后台。”他认为只要有后台犯什么法都没关系。事过3天,他拦路抢劫两个个体商贩,结果造成严重伤害,被判10年有期徒刑。

2、有位中学生骑车在校园内乱闯,撞伤了三位比他低一级的同学,他非但不觉理亏,反而指责别人挡了他的路,受害者说了他几句,他立即拳脚相加,把别人打成重伤,眼看有生命危险,他却毫不动情,麻木不仁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3、她,16岁,总是觉得自己的手不干净,总是用香皂洗手,每次总要洗十多分钟,洗了一次又一次,最后洗完手要用一两个小时。

4、她,刚满18岁,高中即将毕业,却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用一条尼龙绳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只言片语都没有留下。进入高中后,她言语减少,行动迟缓,失眠,有时蒙头大睡,对日常生活缺乏兴趣,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惧怕考试。她常说:我好累呀,真想死去。

他们是否健康呢?说他们不健康,似乎又没有什么病,他们的身体都很强壮,借助各种检查,都不会发现任何细菌、病毒的感染,也没有任何物理、化学因素造成的身体机能的损伤。但他们确实不健康,而且问题还很严重呢。

健康,泛指个体生理、心理与社会行为的健全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人必须是身心平衡、情感和理智和谐的人。

早在40多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就已经对健康做了科学的界定:“健康不仅是没有躯体的残缺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健康不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应该包括体格、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这就是说,健康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1)身体健康;(2)心理健康;(3)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我认为,心理健康对中学生而言尤为重要,他是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1、心理健康会影响身体健康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笑颜常开健康在”;“生气催人老,笑笑变年少”,都生动地说明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七情太过生百病。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他们原本是人的常情,但太过就成了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而心理不健康是百病之源。《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发疯病,就是七情太过所至。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智谋出众,年轻有为,英气不凡,具有非凡的胆略和豪迈的气概。但他有一个弱点,心眼小,爱生气,最后在诸葛亮的“三气”之下,终于被气死。临死前他还说:“既生瑜,何生亮?”一代名将终于死在一个“气”上。现代有人曾对100名白血病和淋巴病患者进行病前生活经历调查,发现大多数患者在致病前大都有过愁肠百结的个人经历或者是悲痛不已的家庭遭遇。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七情太过会引起内脏功能的失调,正如我们平时所说: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死伤脾,恐伤肾。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情况是常见的。 当我们遇到特别可怕的事情,惊恐万分时,会大声尖叫,甚至小便失禁。这就是恐伤肾。思虑过度会引起脾胃不调;面临一场决定命运的考试时,常会茶饭不思;甚至腹疼呕吐。喜伤心,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一篇小说《范进中举》,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把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嘴里说着“我中了”,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用水将他灌醒后,他爬起来,就往家门外飞跑,一脚踹在塘里,在集上拍着、笑着,真是欢喜疯了。

现代医学更是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生理疾病的影响,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和遗传、生化、免疫等因素一样,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可以这样说,不仅有害的物质因素能造成各种各样的身体疾病和精神疾病,有害的心理因素也同样可以起到这样的作用。临床证明,月经不调、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脑血管意外、皮肤病遗迹癌症等都心理因素有关。

所以,近代医学常将“笑”作为处方,认为生活中倘若没有“笑”,人就会生病。因此,笑有利于调节良好情绪,有利于调整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使身体各系统的活动处于协调状态,对人的生命活动起着良好的作用。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年轻时由于工作过度紧张,精神失调,身体十分虚弱,多方求医均不见效。后经一个名医检查后,开了一个著名的药方: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名医。法拉第经过研究后,终于明白了其中奥妙,从此,他经常进入马戏团、滑稽戏、喜剧场,常常高兴地捧腹大笑,身体也渐渐地健康起来。

2、心理健康会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

我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陈学诗教授指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学习成绩必优于心理不健康者。

我们都已知道,心理健康可使个体经常保持愉快、乐观的心情,这种心理状态必然能促进大脑机能水平的提高,对于调节个体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以及新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旧的神经联系的复活都十分有利。

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经常承受挫折和失败体验的学生,他的智力活动效率必然受到损害,他们或是无所用心,或是机械呆板,甚至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大家一定会有这样的经验:当你学习某学科时,由于经常受到表扬,经常从学习中体会到情感的满足,你一定会对这门学科表现出更大的喜爱,学习这门学科时的思维更显得格外灵活。这就是心理健康对学业成绩、对智力发展的作用。

心理健康还表现在坚强的意志上。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对待自己,也能正确面对现实,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他们善于提出合理的需要,树立切合实际的理想。

为此,他们不会轻易被失败和挫折所吓倒,而必然是持之以恒,不断追求和探索。这正是推动人的智力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可以说,没有良好的意志力,就不可能有积极的智力活动,也不可能有人的智力的充分发展,学习成绩也无法得到提高。

心理健康的人必然是性格健全的人,而健全的性格也必然促进人的智力发展,提高学业成就。有人曾对1400~1850年400多年间所出现的三百零一位杰出人物进行研究,发现他们不但智力出众,而且都具有与众不同的性格。美国心理学家如何麦金农的研究也发现,富有创造省天赋的人都具有比一般人更热情、更有决心和更勤奋。

有研究者对优等生与差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与学业成绩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差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优生。主要表现在:对“自己”的看法方面,优等生表现自信,差生自卑;对“人生”的看法方面,优等生认为前途光明,他深感到前途暗淡;优等生感到人生充满希望,差生认为失望;优等生有充实感,差生则认为生活空虚;优等生人际关系良好,他人际关系紧张,而且具有攻击性行为等等。

3、心理健康和良好道德品质有关系

心理健康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优良思想品德的基础,而在另一些方面则是优良品质的直接组成部分。所以说,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发展。 心理健康的人,必然具有健全的性格,必然会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必然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人。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爱科学、热爱周围环境、并充分利用环境促进自身发展的人。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一定是人缘型的人。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积极、坚强的人,是思想开阔、乐观进取的人,这些不正是时代要求我们所具有的优良品质吗?

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他们在集体中都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都可能成为集体的嫌弃儿了;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冲动、急躁、孤僻、韧性和不听话。

他们时而表现出自卑、厌世,时而又表现出高傲、狂妄;他们缺乏活动愿望和兴趣,不善交际,经不起挫折,狭隘、猜疑、胆小怕事。

青少年正处在人的社会化过程的重要阶段,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自己的健康、全面的发展。

四、如何实现心理健康

我认为实现心理健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应有以下几方面:

1、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改进自己

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努力改进自己的缺点,万万不可妄自菲薄,压抑自己的才华,浪费自己的天赋,也不可按照别人的模式来塑造自己。要相信自己是一个独特的人,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你无法变成别人,别人也不可能变成你。因此,不必用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2.合理安排生活,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满足各种正当需要

现代社会的青少年都过得忙碌的学习生活,有时会因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略其他需要的满足,因此而导致心理不健康。因此,合理地安排整个生活,使各种基本需要均能得到满足是保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3.热爱生活,使每天的生活都有一个经过努力能实现的短期目标

有了目标,就会有活动的方向,就会调动自己的全部积极性,就不至于经常无所事事、分心、散漫。目标实现时,你就会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就会增强进一步努力的信心。 4.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要积极助人,与人合作,宽宏大度,善解人意。 5.要学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不顺心的事,十有八九”,如何保持乐观、恬静的心态呢? (1)制怒。一遇事“只需自责”。不要迁怒于人,达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境界;二要“忍”。“凡遇事有可忍,切莫轻发,姑忍者,小者忍一二时,大者忍一二日,其气自平”。三要“敬”。发怒时,要想想施怒对象可敬可爱之处。 (2)自我排解。即自我暗示、自我安慰。不可陷于对往事的追悔、愧疚、悲伤和沮丧之中,永远追悔只会使消极的情绪左右自己。否则,不仅“头班车”误点,而且还要误“下班车”。要学用语言暗示安慰自己,使自己的情绪迅速安定下来,奋起直追。

(3)倾诉释放法。当自己的情绪难以自我排解和控制时,可采用倾诉释放法,从而收到良好效果。包括向值得信任的人倾诉、痛哭、宣泄等。

(4)转移消散法。即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如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亟待解决和感兴趣的工作、学习和体育活动中去。

(5)充足的睡眠。莎士比亚把睡眠称之为“灵魂”的妙药。青少年朋友尤其要保证足够的睡眠,以保持精力的旺盛。

德国有句谚语:欢笑着过日子是一生,哭丧着过日子也是一生,那么,我们为何不去乐呵呵地生活,潇洒人生呢?作家尤金说:“我曾为我的人生目标尽过最大努力,在奋斗的过程中,我曾绊倒,曾受伤,当然也曾哭泣,曾哀叹。但经验告诉我,哭泣和哀叹只会使我跌倒的更多,伤得更重。于是,我学会跌倒了便咬着牙爬起来;流了血,便微笑着以擦试的方法渡过难关。”

当你遇到挫折与不幸时,与其沉湎于回忆而伤害自己,不如遗忘过去、正视现实。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懈的追求,只要你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就应无愧未来,无愧人生。

同学们,你们爱自己吗?人一生最大的宝藏是自己,最大的事业是如何经营自己。

人首先应自爱,爱自己是爱一切的开始。爱自己才能爱别人,爱集体,爱生活。作为时代的骄子、未来社会的栋梁,我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然而生命的困惑、成长的烦恼、失败的痛苦却如影随形,时刻困扰着我们。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增强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是我们走向成熟、承担社会责任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心理健康节到来之际,我们向全校同学倡导这样一种生活理念:用心关注自己,用爱温暖他人,努力构建和谐心灵、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用自己年轻的心去感受生命的活力,感受心灵的宁静,去体会人际交往的和谐,体会人间真情的温暖,去享受身心健康的快乐,享受美好的生活!

为此,我们心理咨询室向全体同学倡议:

1、多学习心理保健知识——阅读心理保健的书籍、参加心理健康活动,增强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2、多进行交流——青青校园,青葱岁月,和父母老师同学促膝畅谈,分担痛苦,分享欢乐,不论流泪还是微笑,让我们并肩走过。

3、给心灵多一份关注——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需要不断检视自我、塑造和谐心灵,才能拥有一份美丽心情、主动关爱他人、积极回报社会、笑对风云人生。

4、及时寻求心理帮助——没有谁的生活永远一帆风顺,每个人都会遇到心理困扰,就好像着凉感冒一样。心理辅导并不神秘,它只是给你一个机会宣泄情绪,给你一种支持面对困难,给你一双慧眼看清方向。

5.25,我爱我,一个特别的节日,让我们一起热爱生活,热爱健康,热爱心灵,给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个健康的心理,一个健康的人生。我再次倡议:拿起我们手中的笔,在我们的横幅上签下自己的名字,立志做一个健康的中学生!

心理咨询室 2015年5月25日

第二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和谐校园文化

三河市燕郊中学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总和,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系统工程。在这项工程的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是基础,精神文化建设是核心,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形成高尚的行为文化是目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特色发展,注重实效。未来学校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校文化的竞争。通过营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物质文化环境、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等途径,丰富的师生文化生活、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使师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态。

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战略主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变千校一面的局面,突出选择性、多样化、个性化地办好每一所学校。特色学校建设是办好每一所学校的有效举措。

近年来,我校注重学校文化的建设,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坚持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贯彻“一校一品”的办学精神,已走出“文化积淀薄弱、生态环境孤独、社会信任度不高”的尴尬境地。自2004年始我校就在反思总结中确立了“创办特色、引领全局、推进心理教育、培育健康人格”办学理念,并为此开展了全方位的特色创办活动。先后有廊坊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河北省教科所来校考察观摩,并得到一致好评。

一、发挥优势确定特色、积极开发人力资源

我校是一所规模较大的重点中学,在校教师150余名,在校生2000余名,三十六个教学班,如此规模使得学生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有着巨大的差异,使得学生心理也存在着动荡不定,给学生的管理和学校的持续发展带来巨大的阻力。我校教师们意识到心理知识的匮乏和心理教育的重要。于是就自觉的学习心理知识辅助学校的管理。学校给予了教师们的学习以鼎力支持。截至目前,我校已经建立了一支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其中有两名教师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另有三名教师取得”中科院心理所”研究生结业证书,五名教师取得“天津师大发展心理学研究生”结业证书。我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团体辅导室等心理健康教育设施。为全市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我们的团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引领,坚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设平台”,全面落实我校提出的十六字培养目标。让心理健康教育从课外走向课内,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点到面立体化发展。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制定纲要和意见,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制度化、规范化。我校目前有专职心理教师一名,兼职教师一名,心理辅导老师一名,开展心理课和心理辅导工作。学校为特色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切必要的物质保证和人力保障。

二、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1、心理健康学科

本学科从“中学生常见心理行为”、“中学生心理咨询”、“中学生心理诊治”、“中学生心理障碍清除”四个方面,对本校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进行广泛深入地探索与研究。在操作层面上,将主要通过“学生积极心理的诱导、学生行为偏差的矫正、学生行为危机的干预”去完成研究任务。其具体研究途径和方式方法是:(1)按国家规定精心安排课堂教学课时;(2)发动组织学生通过心理信箱向心理教师陈述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和个人追求;(3)校内开设规范标准的心理咨询室(校内称之为“学生阳光家园”),由心理教师负责热情接待,每周至少四小时。(4)心理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小规模座谈,通过自由交流达到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目的。我校整理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

2、青春期卫生健康教育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本课程实施的主要对象为初二年级以上学生。其中“培养健康的性心理,树立健康的恋爱观、婚姻观,自觉防范性侵犯”教育又主要在初三年级设置。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以“上大课”的方法开展系列讲座,时间安排为每月一次(每次1——1.5小时)。该课程实施的目标,一是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创造安定良好的环境秩序,二是为今后我校开展青春期教育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成功经验。

3、校本课程成果

我校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的起步较早,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从2005年开始,我校心理健康学科的教学改革迅速走向规范、健康的轨道、先后成为三河、廊坊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的引领者和排头兵。目前,该学科已开发出校本课程读本《心语》第一期,第二期,以供教学。

(二)积极拓展学生心理辅导的领域

1、学校安排专职心理教师辅导授课,通过专业辅导课、专题辅导课、心理咨询室、心理信箱、心理热线、网络聊天、校报等途径积极解决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心理疾患、难题,通过多种途径采集信息、拓展学生表达途径。

2、学校通过“心理渗透课”评比,整合学科与心理教育,使教师有意识的在学科教学中贯彻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普及和推广,教学工作也得到较大促进,实现双赢。

3、心理咨询室建有学生心理档案,通过测评掌握每个学生心理发展动向。

(三)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辅助教育教学

1、校园心理情景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校园情景剧,虽然从舞台设计到学生表演都还很不成熟,但毕竟做到把心理问题从隐性转化成显性,在活动中得到纠正。

2、成立校园之“蝠”活动小组:小组成员特点是性格内向、孤僻及部分单亲家庭子女。通过每周一次群体活动,纠正他们的心理偏差,目的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造福自己,造福学校,造福社会。

3、学校晨会变成了学生的“练功台”——晨会从一言堂变成多言堂。各班级轮流主持晨会,在学校确定主题内,学生充分发挥,形成了特色,锻炼了学生,丰富了教育手段。

4、定期以展板、广播的形式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

5、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班班建有“心理健康角”。人人做心理健康手抄报,每个班主任都是心理咨询员,通过齐抓共管,学生充满朝气,自信、知书达理。

三、打造专业的心理咨询室

心理辅导在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充分发挥潜能,有效适应环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心理咨询室在个别心理辅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巨大的成效:

1、坚持实行了辅导员工作制度,心理辅导员值班时间:

周一至周五上午9:00——9:30,下午5:30后为面对面咨询时间,平时为热线电话时间。

2、增加了心理咨询的方式,不仅有个别面询、还可通过心理信箱、网上咨询。通过宣传和拓宽心理咨询渠道,近几年前来咨询的学生与以往相比有上升的趋势:来咨询的问题主要是学习问题、情感问题、人际交际问题。这也说明了我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对心理问题的回避转变为能积极主动寻求心理上的帮助。

3、心理咨询对象范围在逐步扩大,随着心理咨询工作的日臻成熟,咨询效果日日明显,我校的心理咨询对象不仅仅是本校学生,还经常有家长、教师光顾心理咨询室。从单纯的学生问题拓展到家教、婚恋问题。

4、学校在做好个别辅导的同时,还进行了团体辅导。针对初三学生学习压力大,心理负担重的实际,我校每年在中考前给初三学生举办“如何复习迎中考”为内容的团体心理辅导,及以疏导压力为目的主题班会给初三学生把好学习考试心理关,使学生能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考试、面对初三。在加强对学校老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的宣传的同时,学校开展了“学会和异性同学交往”、“学会学习”、“学会自信”等丰富多彩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内容的主题班会活动,还举办了心理健康教育板报比赛。这些活动大大加深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全校的影响力。

5、心理咨询室工作组织由教师拓展到学生组织,在心理咨询保密原则的指导下,学校成立了学生自己的组织——学校心理协会,配合心理咨询室工作。由学生帮助学生,学生之间的交流,融洽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仅是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问题,也成了全体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全体教师、学生齐心协力,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了我校特色。为学校的德育管理、教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校风向上、学风纯正处处彰显着成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光辉。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唤起他个人的人格独特性。” 校园文化正是一种教育精神,这种精神拓宽着教育内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校园文化还是一种教育激情,让每一个学生都怀揣着美好的理想走人生的路。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我校坚持全面育人,准确切入的原则,发扬传统,为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在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道路上,我们坚信心理健康教育将为我们的学校、教师、学生健康快乐的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实现我校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2011年9月

第三篇:关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创建和谐校园

[摘要] 随着高校招生并轨制度的实行,高校中的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特定的成长环境,特殊的成长经历所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素质的缺陷,给贫困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关心、了解贫困生,分析并掌握其心理特点,不仅关系到贫困生的成长成才,对创建和谐校园也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和谐校园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调查分析及矫正机制研究

目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各方普遍关注,据调查得出,贫困生存在心理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以及自卑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希望通过经济资助、精神关怀、心理防御、自我调适等矫正机制使他们能消除自卑、增强自信,顺利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并不均衡,仍然存在一些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同时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1997年全国范围的高等教育招生工作的“并轨”,高等教育全面实行收费。随着收费制度的实施和收费标准的提高,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成逐年上升之势。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全社会都来关注的社会问题。据2007年统计,燕山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5316人,占学生总数的29.16%。其中一般困难生人数995人,占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的18.72%;困难学生人数2409人,占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45.32%;特殊困难学生人数1799人,占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33.84%;临时困难学生人数113人,占家庭经济困难生人数2.13%。通过对燕山大学不同层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调查研究,笔者发现除了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提供帮助外,如何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显得更为重要。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现状及表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政治上趋于成熟理性,其主流是积极、健康、进步的,但是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和大学生活环境的复杂化已经使他们的价值观念......(

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部开发主管孙美丽2004年8月4日透露,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的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比例为8%。而贫困生的界定标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大体上,因家庭收入少,难以依靠家庭的支持而正常完成学业的学生,可以界定为贫困生。这是个特殊人群,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受到了社会和高等院校各方面的关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创建和谐校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他们进行经济救助的同时,还要考虑对他们进行“精神扶贫”。

一、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总的来看,贫困大学生有许多优秀的心理品质,如较强的吃苦耐劳精神,顽强的意志力,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学习认真勤奋,生活简朴,作风朴实,为人诚恳等。但就某些个体来说,也存在不少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精神贫困”。

(二)贫困大学生的常见的心理问题

1.自尊与自卑的矛盾

有自尊感当然是好事,但如果自尊感过强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自卑心和自尊感是贫困生的一对心理矛盾,而且往往是自尊感越强,自卑心就越强。贫困生虽然大都家境贫寒,但他们好胜、好强、不甘落后,尊重满足与否所引起的情感反应十分强烈,对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相当敏感,老师同学一句不经意的话和平常的举动都可能引起他们的注意,使他们感到压力。在做奖助贷工作过程中一位同学说他在大学虽然生活得很艰难,但一直没有申请助学金,也没有不想要求困难补助,不是因为他爱慕虚荣,而是不愿看到作为贫困生公布后,别人或鄙夷或同情的目光。他相信依靠自己也照样能够活下去,这几年打工吃了很多苦,但活得有价值有自尊。又如,另一位贫困生,当其他老师在了解学生基本情况时问到其家庭经济情况时,该同学拒绝回答,并表现出明显的敌意。从这些表现中我们不难看出贫困生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严严实实地把自己封闭起来,心里的积郁和苦闷得不到正常的宣泄和释放,心理问题越积越多,以至于到了无法摆脱的地步。

2.学习、交往上的挫折感

以前把高考作为唯一目标,周围一片黑暗,自己只朝着不远处的一盏明灯前进。入大学后,天亮了,四周的一切都清晰了,贫困大学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适应各种人际关系。生活不宽绰的他们,与人交往处于被动的地位,底气不足的他们对别人都忍让、谨小慎微。被动消极的生活态度会使他们不断遇到挫折,较差的人际关系使他们陷入了苦闷、焦虑与孤独中,有时形成孤芳自赏的状态,贫困的“小刺猬”迷失方向。在别人眼里就显得古怪孤僻,令人不敢亲近。其实,他们内心是十分渴望与人交往的。只不过,他们希望与人平等的交往,而不是被人特殊对待,即使是善意的关照也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有些贫困男生,受传统主流文化的影响,在日常消费与开支中,就像社会其他成年男性一样,往往被期待着承担更多的责任,在男女交往中更应充当货币支付者的角色,而实际上他们又没有这种能力,因为怕别人说他“小气”,嘲笑和轻视他,便认为人际交往是一种负担,索性有意躲着别人,行单影孤。

3.面对竞争时的焦虑心理

贫困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往往承载着家庭和个人对未来更多、更高的期望,他们希望通过发奋成才来彻底改变自己、家庭的贫困境遇和现实命运。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现实问题是难以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和拼搏得到解决;同时他们每年还要应付对贫困生来说高昂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加之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竞争剧烈,一些社会的不公平导致了贫困生发展机遇的不平等性,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这样容易产生对个人生存和未来生活危机的持续焦虑心理。表现为行为的无所适从、无法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

4. 偏执心理。由于贫困带来的挫折感,使贫困生对他人都存在着一种戒备心理。看问题容易以偏概全,以点概面,认为同学和老师只看自己的不足之处,而忽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这种错误认知,使他们表现出较强的狭隘心理,遇事不理智。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贫困生本身思想方面

目前这几所高校部分贫困生存在不良思想状况,一部分高校贫困生不能正确地面对生活的艰辛,有些同学内心虚伪,虚荣心强,自身存在一定的自闭心态,不敢坦开心扉与别人交流,深深陷入强烈的自卑情绪中等等。个别学生无节制开销并不应是一个贫困生该有的行为。

(二)社会因素

1.社会阶层分化造成贫困生处于弱势地位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造成贫富分化。贫困生一般都来自于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村贫困家庭或城镇下岗职工家庭,家庭本身就存在较多的基本生活困难,而进入大学后又要交纳数额不菲的学费、住宿费、书费等,这无疑加重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对于临近毕业的贫困生来说,由于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原因,在就业问题

上也明显处于不利地位。这些外部压力都容易使贫困大学生形成紧张、焦虑和自卑情结。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调适,就可能导致心理问题出现。

2.不良的社会风气加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扰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出现了一系列不良社会风气,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人际关系冷漠、势利和虚伪等。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加剧了他们对金钱的渴望,使他们更加看重物质利益的作用,这种心理与他们贫困现实的矛盾冲突,导致他们心理困扰加剧,产生更为强烈的自卑感和焦虑感。

3.社会上一些资助活动开展不当,无意中加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对贫困生各种资助工作的开展,无疑是件好事,但是由于宣传不够、教育滞后或方法不当等原因,使一些贫困生在物质上得到资助的同时,心理上却遭受了挫伤,从而加重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和沮丧、抑郁等消极情感。

(三)学校教育方面

一般来说,贫困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生活中,与周围人群不会有太大的反差,但在进了大学之后这种反差——贫与富的反差、先进与落后的反差、素质高低的反差等却突然变得明显起来。在这种反差较大的环境中,尽管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等知识性活动并不因为学生的家庭背景有所区别,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却必然在这种环境中遭遇困惑。如果大学校园中缺乏一种以获取知识和追求真理为荣耀的良好学风的话,贫困大学生就很容易因为自己在经济上的困窘、穿着上的落伍、素质上的偏颇而滋生多种不健康心理

另外,为了让高校贫困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学校、社会千方百计地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他们,长期以来,学校往往将解决贫困生的物质生活负担作为助困工作的全部来抓,忽视了他们身上正在暴露出来的思想问题和道德缺陷,忽视了助困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共建和谐校园

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境贫寒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在家庭环境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克服困难,凭借自己的艰苦努力和聪明才智进入高校,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本身就不容易,高校应该给与这类学生群体更多的关注和关心,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设良好的条件。从实践上来看,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路,必须坚持物质帮助与精神关心相结合,教育引导与自我调适相结合的道路。因此要作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解决大学生实际困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问题预防相结合

1. 物质帮助与精神关怀相结合

经济原因是导致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最主要因素。因此,给予必要的物质帮助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精神关心、心理引导的前提与基础。但在对贫困生的物质资助中,千万不能忽视他们心理的感受,要充分尊重贫困生的尊严与人格,更不能让他们感到物质支持是别人的施舍,在得到物质支持的同时丢掉了个人的尊严。所以,在给予贫困生物质帮助的时候,要切实考虑到他们的心理感受,要让他们欣然接受别人的帮助。在完善对贫困生物质资助的同时,更要重视精神扶助,必须使他们从心理上彻底改变以往的自卑、抑郁等不健康的状态,以走上自强不息的光辉之路。只有把心理问题的解决与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 贫困生自我的心理调适

(1)了解自我并接受现实的自我

一个人对自己不仅要充分了解,而且需要坦然地面对,因为在个人所具有的条件中,有很多是不能改变的,这其中就包括个人的贫穷境遇。如果不能接受自己,势必增加个人的不安与痛苦。贫困生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的情况下,才能给自己正确定位,树立与自己相符的理想,而不至于产生愤世嫉俗的念头。

(2)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增强自信心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贫困生,不管别人给他提供多少帮助,成功永远都只是建立在自己的辛苦劳动之上,不要奢望别人能替代自己。其实贫穷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自己不能正确面对贫穷,不付出努力改变贫穷。只有掌握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彻底改变自己的贫穷状况,真正培养起自立自强的精神,立志成才。贫困生不仅要在学习方面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主动与人交往,以消除心理上的抑郁与忧虑。积极参加工作可以使自己发觉自己的价值,产生成就感,并获得社会的认可,建立自信心。另外,广泛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会更多地扩展自己的人际交往面,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会减少以往由于自卑而带来的封闭,让自己更开朗。

(3)学会感恩

感恩是生活中最大的智慧。贫困生能顺利完成学业,大多是依靠各类资助,当他们成长后,他们应该学会感恩。学校应该有意识地组织一些“受助者助人”和“爱心传递”等实践活动,倡导贫困生在受到社会、他人资助的同时,学会用自己的爱心来回报社会、回报他人,并让他们在各种助人活动中体验人生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从学校角度来说,通常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1)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当今世界,由于受到太多的诱惑,人们往往难以确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因此,应该加强对贫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让他们认识到人生真正的价值体现在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贫困是现实,但如果能正确看待人生,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贡献,就能扬起生活风帆,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赢得社会的赞誉与尊重,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至于陷入“人穷志短”的困境中。价值观集中体现在诚信上,有时在贫困生的群体中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现象,如因诚信缺失不按期还贷等。因此对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已变得及其重要,学校应鼓励贫困生培养诚信品质。

(2)学校要千方百计给他们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和岗位,要通过教育引导他们走出“等、靠、要”的习惯思维模式,贫穷并不可耻,可耻的是自己甘于贫穷,不努力去改变贫穷,只要自己艰苦奋斗,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就能改变自己的状况,拥有美好的明天。

(3)营造充满爱心和尊重的校园氛围

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在校园内提倡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鼓励其他同学走近贫困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尊重贫困生的人格,努力营造充满爱心的和尊重的社会支持氛围。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心和对其进行心理教育。学校要关心学生心理问题,切实使他们感到他们没有被遗忘被抛弃,而是一直享受着大家庭的温暖。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学会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引导。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挫折教育,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克服心理素质方面的缺陷,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4)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优化校园育人环境。

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中各种因素共同孕育而成的,同学之间的相互暗示、感染、模仿起了很大作用。而且贫困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意义的词语,在现实中也存在着一种比较。在解决贫困生物质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对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的消费行为加以正确引导,提倡和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在校园里营造鄙弃奢侈、崇尚俭朴的舆论环境,以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良好氛围,减轻贫困生的贫困感觉和自卑意识。增强贫困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自律能力,以大学生身份角色为核心,整合性别角色、地缘角色等其它各种社会角色,确定个人的消费追求及消费行为规范,进而引导个人的消费实践。

以上通过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我们的目的就是让那些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尽情享受美好的大学生活,创造灿烂辉煌的人生。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因此相应的解决对策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学校对学生开展的一切工作都会对贫困大学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心理咨询、救治,而是应该努力构建一个包括生活救助、校园文化、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综合性的育人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光兴1 学校心理学[M]1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2]张兰君1 贫困大学生焦虑水平与社会支持研究[J ]1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 , (3) 1

[3]程林森1 贫困大学生不良心理个性分析及对策[J ]1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 , (4) 1

[4]牟艳娟1 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 ]1 广西社会科学,2004 , (3) 1

[5]龙晓东.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3(4).

[6]夏金元,梁军萍.心理资助与经济资助相结合创新助困工作.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

[3]王艳,梁仕新.浅谈高校贫困生现状及资助机制.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

1.许若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2.杨志恒:《大学特困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年第3期。

3.魏伟:《贫困生特征与解困工作》,《南通工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4.许科红:《高校特困生心理困扰的研究》,《青年研究》1999年第10期。

5.谢振安:《特困生抗挫行为的调查分析》,《辽宁高教研究》1998年第2期。

6.孤草:《逆境心理学》,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7.李福宝、丁桂兰:《高校贫困生心理状况浅析》,《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黄石)2005.2

8.赵红、代艳丽:《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2005.1

9.孔德生、杨晓梅:《贫困大学生个性特征及教育对策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唐山)2004.6

10.马旭:《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初探》《绥化学院学报》

11.刘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对策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南宁)2005.6

12.余高:《浅谈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及教育对策》,《鄂州大学学报》2005.4

13.蒋艳菊、李工敏、李新旺:《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沪)2005.3

14.晓荣:《大学生心理自卑及调试》,《集宁市转学报》2005.6

15.任俊、陈小异:《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生活因素探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3

16.秦启根、王新法:《贫困优秀学生的人格特征研究》,《心理科学》(沪)2004.6

17.辛勇:《大学贫困新生热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相关因素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2004.1



第四篇:“倡导文明健康生活,营造平安和谐校园”活动方案

修水县职业中专修水县技工学校

“倡导文明健康生活,营造平安和谐校园”主题活动方案

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作为一所职业学校,狠抓学生思想教育,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我们教育的重点之一。为此,经校委会研究决定,本学期后阶段在全校开展“倡导文明健康生活,营造平安和谐校园”主题活动。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我校德育中心工作,牢固树立“欲成才,先成人”的育人思想,狠抓学生思想教育,在全校范围内掀起“倡导文明健康生活,营造平安和谐校园”的活动高潮。

二、 活动内容

整顿仪容仪表、整治校园环境卫生、纠正不良行为习惯、走进学生心中、安全教育、感恩与宽容教育等

三、实施步骤

活动从2011年12月8日开始,到2012年1月5日结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

1、 时间:2011年12月8日-12月15日

2、 内容:做好活动动员工作,整顿仪表仪容

3、 要求:不戴首饰、不穿奇装异服,头发符合标准(前不遮眼、侧不遮耳、后露颈窝)

4、 督促检查:

时间:12月15日

负责人:(

1、2号教学楼)晏南丰、徐训良、姚金星

(3号教学楼)叶青、刘继江、张爱华

第二阶段:集中整治阶段

1、时间:2011年12月16日- 12月25日

2、内容:班主任“走进学生心中”谈话教育,整治校园环境卫生、安全教育

3、主要做法:

首先,各班围绕主题出好一期黑板报。

第二,各班开好一次“你丢我捡,共创文明卫生校园”主题班会。

第三,各班轮流派出学生担任文明监督员,把“我为学校做示范”活动办好。

第四,各班主任带领本班班委严抓本班纪律、出勤等,对爬墙出校、抽烟、吵闹、不按时就寝甚至夜不归寝的违纪学生进行清查处理。

第五,班主任利用空余时间对班上60%的学生进行谈话教育。

4、督促检查:

时间:12月25日

负责人:(

1、2号教学楼)晏南丰、徐训良、姚金星

(3号教学楼)叶青、刘继江、张爱华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阶段

1、时间:2011年12月26日- 2012年1月5日

2、内容: 感恩与宽容教育,做好活动总结工作

3、主要做法:

将感恩与宽容教育和迎新年活动结合起来,办好主题黑板报和主题班级活动,营造平安和谐的校园氛围。

4、 督促检查:

各班上交总结文字材料,推选本次活动的优秀班集体

负责人:叶青、徐训良、刘继江

四、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各班要充分认识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把引导学生参与“倡导文明健康生活,营造平安和谐校园”主题活动,作为本学期后阶段的工作重点,精心组织,抓出实效。

2、重点突出。各班要结合本班实际,着重解决仪容仪表、举止、谈吐、交往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从具体事情抓起,办实事,起实效,以三个阶段环环推进的方式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

3、严格执行。各班在总结阶段对于在本次活动中积极配合、认真贯彻活动要求的学生要进行表彰,对于在本次活动整改不到位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情况特别严重的上报学校进行处理。

修水县职业中专(技工学校)

2011年12月6日

第五篇:和谐班级 和谐校园

——营造文化育人环境铺就学府之路

文化育人观认为学校是一个释放多元文化力的文化场,是文化育人的摇篮,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学生正是在所处的文化环境中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感悟而“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进而达到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学校只有将各种文化的有机结合,构成学校的文化育人取向,才能形成学校的品牌和特色。

和谐校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教育规律的自然体现。学府路小学教育要实现“求实、求是、和谐、和美、”的发展目标,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关键,而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对促进和谐校园的创建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谐班集体是校园里朵朵美丽的奇葩,它不能脱离校园环境而单独存在。同样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和谐的班级文化资源去充实校园大环境,则可实现和谐校园的快速发展。而构建和谐班级关键在于建立健康和谐育人环境,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环境的资源则可实现和谐育人的目标。

和谐美观的教室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环境育人,环境影响人,有特色的班级环境,能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本期我校组织开展了以“建书香校园,铸班级特色”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各班师生群策群力,围绕学校确立的“为幸福铺路搭桥”校园文化主旨,按照“建书香校园,铸班级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主题进行了书香班级建设,结合本班实际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展开班级文化创建工作。各班重点围绕生活环境的美化,精心布置了教室环境、创意性设计黑板报、极富新意地建设了“读书角”,各班物质文化建设中做到了“一个班级一个主题,一墙一面、一纸一画都表达班级团队的思想和目标”。同时每个班级都制定了班级规章制度、公约、纪律要求等行为规范,注重班级精神文化的逐步形成与培养,注重班级中每位师生的群体意识、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的精神风貌的反映,设计了类型各异、层次鲜明的学生展示台,让人体会到书香的气息,真实地从精神上得到了充实。各班正逐步形成适合班级群体特征、具有教育性和实用性、富有班级特色的班级文化。“童心书趣、七彩童年、葵花朵朵、毛虫足迹、缤纷色彩、聆听心灵的声音„„”等创意充满了激情和人文关怀。为了进一步建立班级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我校于3月13日,由大队部组织班主任及学生代表,按照《学府路小学“建书香校园,铸班级特色”班级主题文化建设方案》,综合“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和“学生互评”三种不同的方式,共评选出优秀班级6个,优良班级6个。正因为校园有着如此独特的教育环境、独特的班级人群结构,决定了我们学府校园不同于其他大、中、小学的独特的文化建设。所谓“润物细无声”,精心设计的班级环境文化,蕴藏着潜在的教育力量,实现了“环境育人”,彰显着校园文化“求实、求是、和谐、和美” 的育人环境,显得是那么的健康、和谐、和美、潜移默化,已凸现出我们学府路小学的办学理想,为孩子的幸福铺路搭桥,也形成了我们学府路小学的品牌和特色。

全校各个班级文化建设,处处彰显着健康和谐的班级文化,学校的品牌和特色也渗透到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中。为打造适合我校幼儿园的园所文化特色,我们发动全园上下进行讨论,在讨论中认识到,幼儿园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学龄前儿童,这些幼儿幼小稚嫩,与其他小学学生相比更需要得到成人更多的爱。幼儿园的工作性质是保教并重,也决定了我们幼儿教师工作性质的复杂性。正因为幼儿园有着如此独特的教育环境、独特的人群结构,决定了我们幼儿园的独特的文化建设。因此我园以“爱的教育”为主题入手开展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并确立目标:“营造爱的氛围,实施爱的教育,培养有爱心的儿童。”要通过环境文化、精神文化来熏陶人、感染人、教育人,以实现和谐育人的目标。那如何建设健康和谐的班级呢。

一、首先是物质与精神环境的和谐相溶。

1、“家庭”环境的创建,营造爱的氛围。

布朗芬布伦纳在研究中指出:“教育环境的优化,能吸引幼儿积极参与活动;能培养幼儿分享、商谈和合作能力;能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能发展幼儿的创造力。”物质环境是不说话的老师,能对儿童的情感起到激发和鼓励的作用,形成积极和主动的行为;它也能吸引儿童去探索、思考,参与实践,启动智慧之门。我们非常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在环境创设上下功夫,让幼儿与环境互动。我们结合新的教育理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创设“家庭”式环境,给幼儿“家”的温馨。

我们把班级设计成“家”的布局,除了在空中悬挂漂亮的吊花,还悬挂漂亮的幼儿剪纸、折纸作品小鱼、孔雀、小兔„„,墙上挂上有卡通图案、色彩鲜艳的图画;贴一张“宝宝全家福”的照片;在墙角设置快乐书吧,那里有幼儿们自己从家里带来与同伴分享的各类图书;摆上几个自制的玩具小火车、小猪、火箭,再放上许多便于幼儿操作的洋娃娃、童话人物图片、数学拼图、音乐器械、结构玩具„„幼儿们有时在教室里抱抱、哄哄“宝宝”;有时在语言区商量角色的扮演,在数学拼图角或单独或几个一起用不同几何图片结构玩具拼出小房子、飞机、小人跳舞、洗衣机„„还把图片当成蔬菜玩过家家的游戏„„一个个俨然像小爸爸、小妈妈,一副悠闲、自在的画面,是那么安全、舒适、温馨,幼儿们真正地感受到了“班级就是我的家。”

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理念启迪着我们最大限度地挖掘环境的教育功能,在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们努力做到让园内的每面墙壁都会说话。一走进幼儿园,就能看到彩色的一行大字:“学府路幼儿园欢迎您!” 让幼儿园的幼儿、家长、教师、来宾倍感亲切。在走廊上布置贴有主题栏“好习惯、好娃娃”,其中有“尊老爱幼”、“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等,还贴有“看看、想象、说说”中“小松鼠的大尾巴”、“两只苯狗熊”„„有关道德行为教育的图片、文字、故事;还有记录幼儿成长过程的“快乐恰恰恰”主题栏,无不展示着幼儿园对所有幼儿细致入微的关爱和启迪。为传承民族文化精髓,陶冶幼儿们情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们不断挖掘潜力,美化环境,进行了书香班级建设,让幼儿园与校同步,同样开设了国画课程,并用简易美观的装裱方法将幼儿们得意的国画作品展示于走廊墙上,营造书香校园氛围,引领幼儿们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形成了学府路校园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体现了幼儿园班级文化特色,也突显我校的教育理想“为幸福铺路搭桥”。让幼儿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幼儿园就是我的家。”

2、努力营造精神文化,实施德育教育。

班级是幼儿生活的摇篮、成长的乐园,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环境与幼儿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幼儿在无形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因此,我们把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手段,充分展现环境的育人功能,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我们精心设计活动室的每一个地方,力求教室的墙壁“会说话”。同时,我们还创设 “今天我值日”、“祖国我爱你”、“五星红旗我爱你” 、“环保小卫士”、“好习惯好娃娃”等形象直观的道德行为教育的图案;教室上空悬挂幼儿在活动中自己设计一些文明、安全标志等。从行为规范的角度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做,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幼儿美好的心灵在这里萌芽。我们创办班级“能干宝贝”“能干班长”,表扬奖励在班级建设中争得荣誉的幼儿;建立“好人好事”本,记录幼儿做好事的现象,把比较突出的好人好事在晨间谈话时表扬,激励幼儿多做好事。我们还在家园联系栏中张贴幼儿的进步,及时发现幼儿的点滴进步,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幼儿,表扬幼儿。爱,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我们注重培养有爱心的幼儿,开展“爱心宝宝”评选活动,将“学习关心、懂得同情、知道回报”作为“爱心宝宝”具体的行为规范。经常组织幼儿开展一些体验活动,如:开展“我来帮助你”、“给地震灾区献一份爱心”等有意义的爱心活动,请幼儿们用自己的行动去帮助别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还开展“三八妇女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亲子活动,请幼儿们给妈妈或爷爷奶奶讲一句感谢的

话,唱一首歌,剥一颗糖果,亲手做一样礼物送给家人。当新小朋友们来园时,作为哥哥姐姐与小班弟弟妹妹结对,开展“大带小”活动。当身边人生病时,及时地给予慰问,打个电话,写封信„„教幼儿们学会孝敬、学会感恩、学会关心身边人。我们不光把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手段,还充分利用环境的育人功能,对幼儿实施德育教育,把班级变成为幼儿生活的摇篮、成长的乐园,让幼儿在无形的环境中受到熏陶与感染。

二、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实现“互动育人”。

新《纲要》强调,“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所以,我们老师要积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真心地爱幼儿、尊重幼儿,关心体贴、信任幼儿,把幼儿当朋友,使幼儿对老师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在幼儿园里,教师与幼儿之间是一种良师益友的关系。我们要积极为幼儿们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生活、游戏的环境,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利用一切时机深入幼儿之中,积极参与幼儿们喜爱的活动,和幼儿们融为一体。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需求。用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幼儿们的每一个过失,用期待的心情去等待幼儿们的每一点进步,用欣赏的眼光去关注幼儿们的每一个闪光点,用喜悦的心情去赞许幼儿们的每一点成功。当他们感受到教师真诚的爱意时,他们就会愉快地把信息反馈给教师,从而激起师生间的心理共鸣,此时,学生对教师不是敬而远之,而是亲而近之,把教师视为自己的知心朋友,与其心心相印,相融无间,同时也一定能建立起和谐的师幼关系,进而形成一种连续性、示范性、互动性的动态育人环境。

三、重养成教育,创建和谐班级

一个学校,是全体师生的精神家园;它传承着中华几千年的文明礼仪,一个班级,是幼儿们的精神家园,行为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班级幼儿的行为习惯问题,也直接关系到校园文明礼仪素养。“三岁到老”说的也是这个意思。根据幼儿园的工作要求,我们开展了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来促进幼儿礼仪素养的提高,从而推动和谐班级的创建。

1、做好家长工作,让家长共同配合,教育幼儿学习文明礼貌在召开班级家长会时,将文明礼仪的内容与要求作为重点给家长讲解,使家长认识到幼儿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同时,在家园联系栏中,教给家长一些在家文明礼仪的方法,使家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2、通过故事、儿歌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的教育。我们专门进行了一个主题《文明礼仪我当先》,设置了一些内容:如语言儿歌 《轻轻地》 ,教育爱护青草,歌表演:《好娃娃》,激发幼儿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情感。《小红花找朋友》故事让幼儿分辨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又如在故事《小松鼠的大尾巴》教学中,在老师的暗示下当出示小松鼠向幼儿问好时,幼儿会高兴地向小松鼠问好,不知不觉中增强了幼儿礼貌用语和文明礼貌的习惯。

3、文明礼仪教育除了专门的教学活动外,随机教育与随时教育,在游戏中贯穿文明礼仪教育。都可让幼儿的礼貌教育得到提升。平时对幼儿的礼貌言行进行跟踪观察,及时表扬有进步的幼儿,着重帮助礼貌习惯较差的幼儿,帮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行为的过错,直至养成良好的礼貌习惯。

4、请幼儿自带玩具,开展玩具共分享活动。我们请幼儿自带玩具来,将玩具展示出来,然后与同伴交换或共同玩,交流玩法,目的是让幼儿懂得和小伙伴在一起要友好玩,有好东西就要大家一起分享,要学会互相谦让,合作玩耍。

四、引导主体参与,焕发班级和谐生命力

1、搭建平台让幼儿展示自我

我们为幼儿搭建自我展示的舞台。每周进行班级小比赛,给幼儿提供发挥创造潜能的舞台,锻炼幼儿自主合作的能力,让他们获得新的体验。如绘画比赛、讲故事比赛、自理竞赛、才

艺表演、拍球表演等一系列幼儿喜闻乐见、富有童趣、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在参与活动和表演的过程中,加深体验和认识。结合区域活动,开展“童话故事表演”、“拼图讲故事”、“涂涂画画”、“ 有趣的数数”等,让幼儿充分拓展想象的翅膀,尽情表现,既丰富了幼儿的学习生活,又能“玩中学,学中玩”,让全班幼儿在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培养兴趣,增强自信心。

2、开展小小值日生活动,促进幼儿自我管理

值日生是一个光荣的职务,是老师的小帮手。幼儿园的值日生活动总是受小朋友欢迎的。每次要当值日生时,他们都会自豪地向同伴和家长说:“今天我当值日生了!”当他们带上和老师共同制作的值日生标志时,显得尤为自豪。抓住幼儿的这个特点,我们充分发挥值日生的作用,开展班级轮流当值日生活动,让值日生协助监督和管理。值日生的竞选其实也是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好途径。我们选定的值日生是能遵守规则、又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小朋友。在当值日生的这一天,值日生不仅要管住自己,同时也要督促同伴遵守规则。如培养幼儿良好入厕习惯时,我们请值日生看好,检查小朋友是否拥挤,是否正确洗手,是否将水龙头关紧等。餐后,为了培养幼儿主动漱口的习惯,我们请值日生检查幼儿是否都漱口了,提醒没有漱口的幼儿及时漱口,并监督同伴轻轻拿放口杯。幼儿的一些不良习惯在值日生的监督和指导下得以改进,班级自我管理的模式逐步形成。

3、开展评比激励活动,增强幼儿竞争意识

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可塑性大,模仿性强,他们易学也易忘,为此我们十分重视强化巩固教育。对幼儿们的礼貌言行做到天天有记录,随时对幼儿的每一点进步都加以鼓励和表扬。同时,为了进一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们每周开展评比活动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因为评比的结果是幼儿表现的直接显示,也是评价幼儿的标准之一。我们在班级文化的创建中,经常开展各项评比活动。如每周评选 “能干班长”、“能干组长”、“文明礼貌乖娃娃”“习惯好娃娃”、“清洁宝宝”、“绘画能手”等。每次评选后都请小朋友在“每周能干宝贝”栏中插上自己的小照片,在培养幼儿进餐常规时,我们也想了一些办法,开展“干净餐桌”和“吃饭乖宝宝”评比活动。对每天吃饭前十名的小朋友颁发金星,进行表扬和鼓励。除了个人奖励之外,我们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速度、卫生方面的评比。幼儿的卫生习惯在这里养成,集体荣誉感也有所增强。个个都努力地表现,展现出自己最优秀、靓丽的一面。人人快乐,就是和谐,作为班主任,我尽力让每一个幼儿都拥有一样的爱,享受同等的待遇,以此来推进和谐班级的构建。

当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感觉有特色的班级环境就像一缕春风,它能纯净学生的心灵;又如一阵春雨,会滋润学生的心灵。它极强的教育力量是无形的,是无声的。构建健康和谐的班级是一门艺术,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我们一代代的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努力,积极去探索,去营造和谐育人的氛围,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建设和谐校园,践行教育使命,努力实现和谐育人的目标,为孩子们的幸福铺路搭桥!

上一篇:学雷锋日活动总结下一篇:修井作业操作规程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