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潘岳悼亡诗范文

2022-05-29

第一篇:论潘岳悼亡诗范文

黄浦江猪儿悼亡诗

猪命薄如纸,春来竟冻死;

暴尸黄浦江,八千犹未止!

杀机缘何发,一夜竟如此;

亡命江湖中,漂流两会时!

神州春风吹,海上游猪至;

惊起忙打捞,已然食肉迟!

上游查疫病,下游测水质;

一切无污染,依旧老样子!

南湖起嘉兴,红船开民智;

沧桑历风雨,治乱在求实!

社稷乃公器,大道维秉持;

猪儿徒丧命,哀哉复深思!

是年三月,浙猪入沪,因路资奇高, 群猪择水而行,不料雾大水污,皆毒毙,遂漂流而至,沪上大惊,忙捞之 ,测水质,曰水质尚佳,只增肉香也 。后一猪升天,乐道: 终得沪籍,不枉此生。俗称:东方名猪!

第二篇:试论纳兰性德悼亡词的意象

摘 要:纳兰性德的悼亡词历来都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其悼亡词蕴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意象,这些意象既秉承前代诗词的比兴传统,也与作者的身世经历和内心情感密切相关。理解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意象,对解读其悼亡词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纳兰性德 ; 悼亡词; 意象

自西晋潘岳创作《悼亡诗》三首以来,悼念亡妻便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学题材,这种题材以追忆和伤逝为主要内容,其情感特别真实感人,句句出自真心,字字发自肺腑,历史上出现不少的佳作。悼亡诗以西晋潘岳的《悼亡诗》和唐元稹的《遣悲怀》、《离思》最为有名,词则以北宋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和贺铸的《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为代表。而在清代,以悼亡为题材,词作数量最多、历时最长、成就堪与前代悼亡作家作品相媲美者当推纳兰性德。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1]217。

悼亡作品的产生需要一种特殊的情感经历,那就是妻子的离世。纳兰性德在青年时代就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残酷的生命情景,从词人二十三岁妻亡到其三十一岁病故,悼亡之作充斥了他的后半生,声泪俱随,令人唏嘘叹惋。况周颐说:“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1]152,张任政又说:“先生之待人也以真,斯所为词,亦正得一真字,此其所以冠一代而排余子也”[2]223,他的悼亡词所特有的艺术魅力正源于作者不愿也无法矫饰的真挚情感。

纳兰性德悼亡词明确标有悼亡副题的只有六首,一首代悼亡,其余皆没有标注,因而他的悼亡词究竟有多少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据纳兰性德的同年进士叶舒崇在纳兰妻《卢氏墓志铭》中说:“于其殁也,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3]3,可知纳兰词中的悼亡词当不只这几首。历来都有不少的学者对其词作进行考证,但由于恨别与悼亡,思念与伤逝都是一种极为相似的情思,追悼亡妻与追忆昔日的恋人让人很难区分。据张秉戍《纳兰词笺注》统计,纳兰词中属于悼亡的词作除六首标明悼亡的之外,还有二十二首,共计二十八首。

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中有着丰富的意象群,那些意象都是凝结了作者情思的物象,对于这些意象的理解将直接有助于我们去解读他的词作。如《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这首词作者选空阶、寒雨、葬花天气、魂、梦、人间、夜台、钗钿约、重泉、双鱼、湘弦、月、风、清泪、纸灰这一系列意象,幽咽缠绵,虚实相间,人间、黄泉层层深入。葬花天气即五月三十日,这天是落花时节,也是纳兰妻香消玉陨之日。在这样的时日,虽时隔三载,生者对死者的牵挂与思念却仍然如此真切和深沉。魂、梦、人间、黄泉、夜台这些意象是词人在失控交错中诉说着死别的痛苦与人间的孤独,诉说着对死者的牵挂。“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他多么希望能与亡妻互通书信,好知道她在另一个世界还好不好?“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他生知己的愿望都怕不能实现,情痴之极令人叹惋。寒雨滴空阶、更深、月零风里、清泪、纸灰等更让本首词由凄清悲凉归于惨淡幽咽。正如严迪昌《清词史》说:“此词纯是一段痴情裹缠,血泪交溢的超越时空的内心独白语。时隔三载,存亡各方,但纳兰痛苦难泯。结篇处尤为伤心动魄,为结个他生知己的愿望也难有可能而惊悚”,[4]68,解读这首词理解葬花天气、夜台、重泉、双鱼、钗钿约等意象是关键。

根据袁行霈的意象分类法[5]63,可将纳兰性德悼亡词中所使用的意象分为自然意象、社会生活意象、人的创造物意象三大类别。

一、自然意象

自然意象是外部事物呈现在词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反应。

在纳兰性德的这类意象中,植物意象非常丰富。如:梨花、蔓草、柳、花、秋莲、浮萍、芭蕉、莲、叶、高梧、红雨等。其中柳是出现得较多的,共十次,柳留谐音,它在我国传统的诗歌题材中是离别的象征。纳兰性德在他的悼亡词中多次使用这一意象,除了传统的文学意义外,柳更是凝结了词人无限的哀感和情思。“又到绿杨曾折处”(《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那里曾是他与爱妻分别的地方,杨柳见证着爱妻在世时与自己的分分合合,于是“衰杨叶尽丝难尽”(《于中好·其明日是亡妇生辰》),在凄风苦雨的夜晚,花被零落了,柳叶也被风吹尽了,可是词人对妻子的思念却是没有尽头的,“丝”即“思”。以前是短暂的分离,而今却是永别,看着杨柳,词人心欲碎肠欲断,于是杨柳便成为他的悼亡词里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如:“怕见人去楼空,柳枝无恙”(《百字令·人生能几》)“飞絮飞花何处是”(《临江仙·寒柳》)“风絮飘残秋草生”(《山花子·风絮飘残秋草生》)“垂杨那是相思树”(《蝶恋花·眼底风光留不住》)等等无不是词人对爱妻的思念与追忆。梨花,在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中它具有独特的含义,指美貌贞婉的妻子。“归来也,趁星前月下,魂在梨花”(《沁园春·代悼亡》)“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青衫湿遍·悼亡》),词人在卢氏亡故后感到无比的孤独凄凉,他回想卢氏在世时“小胆怯空房”(《青衫湿遍·悼亡》),与自己此时的心境对比,将心比心,对亡妻的愧疚思念之情更显淋漓。花,是亡妻的象征,表达一种伤逝的主题。葬花天气便是亡妻去世的时节,“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蝶恋花·萧瑟兰成看老去》)“一宵冷雨葬名花”(《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韫家》)。爱妻卢氏姣妍美好却年纪轻轻魂飞天外,就像娇弱的花儿一样,冷雨凄风便将其摧残。红心草,指美人之恨。“心比秋莲苦”(《蝶恋花·萧瑟兰成看老去》),秋莲,是词人哀愁、怅恨的集中体现。浮萍,指作者飘零的身世之感,作为一贵介公子,在爱妻死后竟然发出“半世浮萍随逝水”(《山花子·林下荒苔道韫家》)的深沉感喟,实在令人费解,而妻亡后找不到情感的归宿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吧。

纳兰性德悼亡词中还有不少动物意象,如:燕、蝶、鱼、莺、么凤、飞蛾、啼鴂等。这类意象大都是成双成对的爱侣的象征,词人用这些意象,更显出他丧偶后的孤独和凄凉,悲感不禁更深一层。“燕子依然,软蹋帘钩说”(《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春丛认取双栖蝶”(《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此时此景不禁让词人“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栏曲处,同倚斜阳”(《沁园春·记绣榻闲时》)。然“梦好难留”(《沁园春·瞬息浮生》),词人孑然一身,看到燕子呢喃,蝶儿双栖,心中的凄凉更是无以复加。双鱼,指书信。《文选·古乐府之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4]53,词人用这一典故表达自己的无限哀思。“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他对亡妻的牵挂无时不在,就算是生死相隔,词人也真心的想知道久赴黄泉的妻子是否还好,思念之深血泪交融。“怕听啼鴂出帘迟,恰到年年今日两相思”(《虞美人·绿荫帘外梧桐影》),啼鴂,杜鹃鸟,在此,词人用这一凝结着血泪的意象,表达自己刻骨铭心的思念和血泪交融的倾诉。杜鹃啼血,思念殷切,词人从自身出发想到亡妻在另一个世界对自己的思念,于是更加怅惘、断肠。

除了上述植物、动物意象,残阳、月、冰雪、风、雨、葬花天气、尘土、埋愁地、落花潮、秋河、朝暮、薄雾、夜、冻云、星、碧落、夜台、秋坟、玉钩斜路等在他的悼亡词中也是不容忽视的。其中,月无疑是出现得最多的意象,共12次。词人笔下的月是残月、湿月、微月、冰轮,给人以无比凄清之感。传统的月是思乡、时光流逝甚至国家兴亡的象征。而在词人的笔下,月则是离别、思念甚至亡妻的化身。词人在《沁园春·瞬息浮生》的序里写到:“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时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尤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因而词人时时咏月,对月伤怀。“高梧湿月冷无声”(《浣溪沙·风絮飘残秋草生》),“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临江仙·寒柳》),词人深情呼唤:“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如果爱妻是那天上的月亮,他将不怕月宫的寒冷,夜夜为她送去温暖。词人对亡妻的爱始终不以生死异心,哀怜挽唱,令无数读者为之神伤落泪。埋愁地、夜台、秋坟、玉钩斜路都是指坟墓,在词人眼里,坟墓是“埋愁地”,是一种生的解脱。而寒夜、残烛、风雨再加上葬花天气,使得词作更显凄寒无奈,悲感更显深沉浓烈。“以悲为美”是自诗骚以来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传统的美学风尚[6],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承继了这一风尚,并把丧妻之痛与人生之悲抒发到了极至。他对月、柳、花的吟咏更是秉承了自《诗经》以来中国古典诗词在抒情言志上的比兴传统。

总的来说,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自然意象凄切惨淡,给人以萧索凄清之感,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凄清、冷凝。太阳原本是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的,但在词人的笔下是残阳、斜阳,“沉思往事立残阳”(《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总给人一种心灰意冷、死气沉沉之感。词人笔下的风是凄风,雨是冷雨、寒雨,云是冻云,雪是残雪,银河是秋天的银河,草是衰草、蔓草。尘土、埋愁地、夜台、秋坟,玉沟斜路都是指亡妻的坟墓。这些意象使得词人抒发对亡妻的伤逝与追忆之情更显幽咽惨淡,从而营造出一种幽咽迷离、悲凉顽艳的意境。词人一想到温婉贤淑的妻子年纪轻轻就被一抔黄土掩埋了,悲戚之情使之伤怀涕零。他的好友顾贞观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

[2]36

,可谓中肯之语。

二、社会生活意象

这类意象大多是词人触物伤情的一个集中体现。在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中这类意象也十分丰富。

首先是与亡妻相关的生活意象。如剪刀声、镜阁、春髻、缝、椒浆、锦字、香台、葡萄、酒、绣榻、上元、七夕、重阳、灯、素带、粉香、湔裙、眉、钗钿、衣、袖口、玉骨、玉钗、玉颜、犀奎、翠翘、凤髻、羽衣、钿合、罗袜、遗钿、纤腰、旧罗衣、素手、花骨、兰襟、银釭、纸灰、丹青、兰膏、粉、犀合、金泥蹙绣、蝉纱、春山、檀痕、翠影、菱花镜等。这类意象要么是亡妻的衣物及日常用品,像钗钿、旧罗衣、兰膏等;要么是他与亡妻共同生活过的地方,如:空房、回廊、疏窗、亭子等。细细读来不禁令人想起潘岳在他的《悼亡诗》里所说的:“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然潘岳终能以“庄缶犹可击”聊以自慰,而纳兰性德却情痴至极,难以自拔。“减尽荀衣昨日香,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沁园春·瞬息浮生》),他的风流神采早已在忧思中消损殆尽了,词人用奉倩妻亡,不哭而神伤,不久便死去的典故来抒发妻亡后自己恨不能随之而去的心情。无论是上元、七夕还是重阳词人总是在发抒悼亡之辞,那些钿合、旧罗衣、绣榻等总是词人哀歌的对象,而空房、回廊、亭子、灯等更是让词人睹物思人,时刻怀想与妻子的种种恩爱,到如今,人去楼空,只剩词人形单影只独对窗前明月,这等哀伤、孤寂唯有亡妻一人能知晓。然“知己一人谁是,已矣”(《荷叶杯·知己一人谁是》)这是妻亡后,纳兰性德发自内心的悲鸣,妻子不仅是他的伴侣,更是他的知己和朋友。正如李嘉瑜在《试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中说:“悼亡之作同时触及爱与死这两种人类生命表现的极端,当你目睹所爱的人死亡,其冲击性与悲剧性更胜于个人生命的消逝”[7]。是的,在卢氏亡故后,他总是郁郁寡欢,三十一岁便辞世了。

其次,纳兰性德悼亡词里还有其他类社会生活意象如:泪、萧关、天涯、行役、金字经、经声、佛火、青衫、烛花、孤衾、雕鞍、短发、霜、琵琶等。其中,泪是纳兰性德悼亡词中出得较多的一个意象,共出现11次。正如词人在《岁晚感旧》里说:“短梦分今古,长愁减岁年。平生无限泪,一洒烛花前”[4]20,一生的愁绪与哀愁化作血泪使得词人形损神伤,壮年辞世。古人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纳兰性德身为御前侍卫,文武双全,他并不是故作女儿态之人,不痛极焉能如此?“盼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青衫湿遍·悼亡》)“几回偷拭青衫泪”(《于中好·十月初四夜风雨,其明日是亡妇生辰》)“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山花子·风絮飘残秋草生》)“清泪尽,纸灰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赢得更深哭一场”(《沁园春·瞬息浮生》),情痴至此,几令人断肠。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中说:“纳兰词如寡妇夜哭,缠绵幽咽,不能终听”[2]126,虽有把纳兰性德说成女儿态之嫌,但其悲戚之情却与寡妇之痛极为相似,真可谓凄凄惨惨戚戚。无论是在天涯、塞上,还是在家中、佛前纳兰对亡妻的忆念总是绵绵不绝,他在极度的痛苦中原想借佛教来缓解自己生之痛苦,然他仍感到“经声佛火两凄迷”(《望江南·宿双林禅院有感》),最终注定了自己一生的憔悴和愁绪。所以他年纪轻轻便有“料短发,朝来定有霜”(《沁园春·瞬息浮生》)的人生感喟,伤怀无奈之情更甚于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尘满面,鬓如霜”。

三、人的创造物意象

这类意象是词人内心情感的喷发与对“来生知己”的寄托,是词人对阴阳两隔的怅恨与无奈。

首先是典故。纳兰性德的词作历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明白晓畅、易懂。这并不是说他不使用典故,而是他把那些典故巧妙的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使之看起来自然贴切,没有生涩和雕琢的痕迹。如:荀衣、雨淋霖、红心草、蘅芜、青菱蝶梦、断带、鸾胶、萼绿华、赌书泼茶、湘弦、奉倩、道韫、兰成等。值得一提的是,在纳兰性德的悼亡词中,有几个常用的典故,这些典故深含着词人对亡妻的牵挂和无限眷恋,同时也饱含词人的无奈与辛酸。词人善于化用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典故入词,像“信得雨衣传钿合,悔教罗袜葬倾城,人间空唱雨淋铃”(《浣溪沙·凤髻抛残秋草生》)“泣尽风檐夜雨铃”(《南乡子·为亡妇题照》)。据《碧鸡漫志》载:“唐明皇,幸蜀,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4]52,这种死别之恨总是让词人愁肠百结无处排解。词人借汉武帝与李夫人的故事来表达自己想与亡妻相会而不得的悲戚之情。“梦冷蘅芜,却望姗姗,是耶非耶”(《沁园春·代悼亡》),《抬贵记·前汉上》载:“(汉武)帝息于延凉室,卧梦李夫人授蘅芜之香。帝惊起,而香犹著衣枕,历月不歇” [4]43又《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至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子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4]43。这两个典故都是爱得极深,痛得极切的阴阳两隔的范例,词人对妻子的爱决不以生死异心。在词人的心中妻子是姣好而有才华的,就像西晋才女谢道韫“林下荒台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山花子·林下荒台道韫家》)。词人更用李清照与赵明诚赌书泼茶的典故来比喻自己与亡妻生前的种种乐趣,如今物是人非,唯有感叹“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伤逝之情更显浓烈。总之,在这些典故的运用中,没有一丝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感人至深。

除典故外,词人更用魂、梦、幽泉、天上人间、重泉、尘缘、他生、缘、浮生等意象来构造出一种真与幻、虚与实的迷离世界。梦是词人对与亡妻相见的一种寄托,和对无情现实的一种逃避。魂、梦是凝结在人类头脑中的虚构物,在词人的笔下显出一片深情。“一天凉露,芳魂此夜偷接”(《百字令·人生能几》)“窗前月几翻空照魂销”(《东风齐著力·电急流光》)“归来也,趁星前月底,魂在梨花”(《沁园春·代悼亡》)词人将对亡妻的思念和爱寄托在梦里、天上人间甚至是他生。而对来生有所寄托的他更是相信尘缘和轮回宿命,如“珍重好花天,为伊指点再来缘”(《荷叶杯·知己一人谁是》)“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沁园春·瞬息浮生》)等将他的一片深情和盘托出。词人更时时用黄泉、幽泉等意象来渲染出一种惨淡迷离的意境。

综上所述,纳兰性德的悼亡词有着丰富的意象群,对其悼亡词中意象的感知和理解是解读其悼亡词作的关键,同时更能深切地体会到深藏在词人内心的绻绻深情。纳兰性德悼亡词中丰富的意象,不仅秉承了《诗经》以来中国古典诗词在抒情言志上的比兴传统,而且更能真切生动地展现作者独特的身世经历与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况周颐.人间词话 蕙风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 [2]陈水云.明清词研究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黄天冀.纳兰性德和他的词·序[M].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1983. [4]张秉戍.纳兰词笺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5]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87. [6]徐承红.纳兰性德悼亡词的悲剧意蕴[J].名作欣赏,2001(3). [7]李嘉瑜.试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5(4).

第三篇:西晋诗歌潘岳左思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教学资源(原著与翻译)

第7讲 1

两汉汉代古诗部分作品原著与翻译

1、潘岳《悼亡诗》——其一原文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译文:

漫长的冬春渐渐过去, 寒暑交替光阴匆匆不息. 我亲爱的妻子已命归黄泉, 厚实的土层把我们永远的隔离. 谁又能理解我心中的悲凄, 久滞于妻子的墓地又有何益? 勉强服从朝廷的任命我要离开这里, 回心转意我重返旧职. 见房思念我恩爱的人, 进屋忆起共同的生活经历. 纱帐间难寻你的倩影, 只有文章笔墨的点点余迹. 你用过的胭脂香味尤存, 遗留下的衣物还挂在墙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教学资源(原著与翻译)

第7讲 2 恍惚中你仍在我的生活里, 无限的惆怅又令我销魂失意. 你我如那林中离飞的双栖鸟, 双双相伴今却影单剩我自己. 如那水中畅游的比目鱼, 对对并随中途分离. 春风沿着门缝徐徐吹进, 清晨寒露顺檐滴坠. 长夜难眠何时能忘亡妻, 优绪绵绵心中日益沉积. 多么希望这哀思有时淡薄或衰减, 也效那庄周鼓盆而歌把哀伤排遣. 赏析:

潘岳《悼亡诗》是诗人悼念亡妻杨氏的诗作,共有三首。杨氏是西晋书法家戴侯杨肇的女儿。潘岳十二岁时与她订婚,结婚之后,大约共同生活了二十四个年头。杨氏卒于公元298年(晋惠帝元康八年)。潘岳夫妇感情很好,杨氏亡后,潘岳写了一些悼亡诗赋,除《悼亡诗》三首之外,还有《哀永逝文》《悼亡赋》等,表现了诗人与妻子的深厚感情。在这些悼亡诗赋中,《悼亡诗》三首都堪称杰作,而在三首《悼亡诗》中,第一首传诵千古,尤为有名。这里选析第一首。

这一首《悼亡诗》写作时间大约是杨氏死后一周年,即公元299年(晋惠帝永康九年)。何焯《义门读书记》说:‚安仁《悼亡》,盖在终制之后,荏苒冬春,寒暑忽易,是一期已周也。古人未有丧而赋诗者。‛结合诗的内容考察,是可以相信的。这首诗,从内容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是第一部分,写诗人为妻子守丧一年之后,即将离家返回任所时的心情。开头四句点明妻子去世已经一年。诗人说,时光流逝,爱妻离开人世已整整一年,层层的土壤将他们永远隔绝了。‚私怀‛四句,写诗人即将离家返回任所的心理活动。就个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来说,诗人十分愿意留在家中,可是有公务在身,朝廷不会依从,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教学资源(原著与翻译)

第7讲 3 这个愿望是难以实现的。再说,人已死了,就是再继续留在家中,也是没有用。这里提出留与不留的矛盾。矛盾的解决办法是,勉强遵从朝廷之命,转变念头,返回原来任职的地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髣髴,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是第二部分,写诗人就要离家返回任所,临行之前,触景生情,心中有说不出的悲哀和痛苦。看到住宅,自然想起亡妻,她的音容笑貌宛在眼前;进入房间,自然忆起与爱妻共同生活的美好经历,她的一举一动,使诗人永远铭记在心间。可是,在罗帐、屏风之间再也见不到爱妻的形影。见到的是墙上挂的亡妻的笔墨遗迹,婉媚依旧,余香未歇。眼前的情景,使诗人的神志恍恍忽忽,好像爱妻还活着,忽然想起她离开人世,心中不免有几分惊惧。这一段心理描写,十分细腻的表现了诗人思念亡妻的感情,真挚动人。这是全诗的最精彩的部分。

应该指出,‚流芳‛‚遗挂‛二语,注家尚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流芳‛是指杨氏的化妆用品,有人认为‚遗挂‛是杨氏的遗像,都是猜测,缺乏根据。余冠英说:‚‘流芳’‘遗挂’都承翰墨而言,言亡妻笔墨遗迹,挂在墙上,还有余芳。‛(《汉魏六朝诗选》)比较可信。又,‚回惶忡惊惕‛,意思是由惶惑不安转而感到惊惧。‚回‛,一作‚周‛。前人如陈祚明、沈德潜等人多谓此句不通,清人吴淇说:‚此诗‘周惶忡惊惕’五字似复而实一字有一字之情,‘怅恍’者,见其所历而犹为未亡。‘周惶忡惊惕’,想其所历而已知其亡,故以‘周惶忡惊惕’五字,合之‘怅恍’,共七字,总以描写室中人新亡,单剩孤孤一身在室内,其心中忐忐忑忑光景如画。‛(《六朝选诗定论》)剖析入微,亦颇有理。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是第三部分,写诗人丧偶的孤独和悲哀。‚翰林鸟‛,指双飞于林中的鸟。比目鱼,水中一种成对的鱼。《尔雅〃释地》说:‚东方有比目鱼,不比不行。‛传说比目鱼身体很扁,头上只一侧有眼睛,必须与眼睛生在另一侧的比目鱼并游。不论‚翰林鸟‛,还是‚比目鱼‛,都是古人常用来比喻夫妻合好。‚一朝只‛、‚中路析‛,写出诗人丧偶以后的孤独与凄凉。冬去春来,寒暑流易,爱妻去世,忽已逾周年。又是春风袭人之时,檐下晨霤点点滴滴,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教学资源(原著与翻译)

第7讲 4 逗人哀思,难以入眠。深沉的忧愁,难以消却,如同三春细雨,绵绵无休,盈积心头。要想使哀思衰减,只有效法庄周敲击瓦盆(一种古代乐器)了。《庄子〃至乐》说,战国时代宋国人庄周妻死了,惠施去吊丧,见庄周两腿伸直岔开坐在那里敲着瓦盆唱歌。惠施说,妻子死了,不哭也罢,竟然唱起歌来,未免太过分了。庄周说,妻子刚死时,他很悲伤。后来想想,人本无生、无形,由无到有,又由有到无,正如四季循环,就不必要悲伤了。潘岳想效法庄周,以达观的态度消愁,殊不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潘岳的悼亡诗赋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富于感情。此诗也不例外。陈祚明说:‚安仁情深之子,每一涉笔,淋漓倾注,宛转侧折,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夫诗以道情,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所嫌笔端繁冗,不能裁节,有逊乐府古诗含蕴不尽之妙耳。‛(《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这里肯定潘岳悼亡诗的感情‚淋漓倾注‛,又批评了他的诗繁冗和缺乏‚含蕴不尽之妙‛,十分中肯。沈德潜对潘岳诗的评价不高,但是对悼亡诗,也指出‚其情自深‛(《古诗源》卷七)的特点。的确,潘岳悼亡诗感情深沉,颇为感人。

由于潘岳有《悼亡诗》三首是悼念亡妻的,从此以后,‚悼亡诗‛成为悼念亡妻的专门诗篇,再不是悼念其他死亡者的诗篇。于此可见,潘岳《悼亡诗》深远的影响。

2、左思《咏史》其

二、其六原文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其二)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 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教学资源(原著与翻译)

第7讲 5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其六) 译文:

茂盛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苗生长在山头上. (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凭它径寸之苗,却能遮盖百尺之松. 贵族世家的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埋没在低级职位中. 这是所处的地位不同使他们这样的,这种情况由来已久 并非一朝一夕造成的. 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珥汉貂:珥,插.汉代侍中官员的帽子上插貂鼠尾作装饰.) 汉文帝时的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微寒,白头发了仍不被重用 。(其一)

荆轲在燕国的街边饮酒,喝醉了气魄更加慑人。他唱着悲哀的歌曲与他的好友高渐离相和,旁若无人。虽然没有壮士的气节,却也有着与世间普通人不同的品行。他的目光高昂,斜睨着四海之内,那些豪门大族都不值一提。富贵的人虽然富贵,他确把他们是做尘埃。贫贱的人固然贫贱。他确把他们看的重迂千金。(其六)

赏析:

(‚郁郁涧底松‛)这首写在门阀制度下,有才能的人,因为出身寒微而受到压抑,不管有无才能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要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郁郁涧底松‛四句,以比兴手法表现了当时人间的不平。以‚涧底松‛比喻出身寒微的士人,以‚山上苗‛比喻世家大族子弟。仅有一寸粗的山上树苗竟然遮盖了涧底百尺长的大树,从表面看来,写的是自然景象,实际上诗人借此隐喻人间的不平,包含了特定的社会内容。形象鲜明,表现含蓄。中国古典诗歌常以松喻人,在此诗之前,如刘桢的《赠从弟》;在此诗之后,如吴均的《赠王桂阳》,皆以松喻人的高尚品格,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教学资源(原著与翻译)

第7讲 6

‚世胄蹑高位‛四句,写当时的世家大族子弟占据高官之位,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却沉没在低下的官职上。这种现象就好像‚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使他们如此,由来已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至此,诗歌由隐至显,比较明朗。这里,以形象的语言,有力地揭露了门阀制度所造成的不合理现象。从历史上看,门阀制度在东汉末年已经有所发展,至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对门阀统治起了巩固作用。西晋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的继续实行,门阀统治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其弊病也日益明显。段灼说:‚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即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当时朝廷用人,只据中正品第,结果,上品皆显贵之子弟,寒门贫士仕途堵塞。刘毅的有名的《八损疏》则严厉地谴责中正不公:‚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慢主罔时,实为乱源,损政之道一也。‛(《晋书〃刘毅传》)这些言论都反映了当时用人方面的腐败现象。左思此诗从自身的遭遇出发,对时弊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金张藉旧业‛四句,紧承‚由来非一朝‛。内容由一般而至个别、更为具体。金,指金日磾家族。据《汉书〃金日磾传》载,汉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七代,金家都有内侍。张,指张汤家族。据《汉书〃张汤传》载,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张家为侍中、中常侍、诸曹散骑、列校尉者凡十余人。‚功臣之世,唯有金氏、张氏,亲近宠贵,比于外戚‛。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冯公,即冯唐。他是汉文帝时人,很有才能,可是年老而只做到中郎署长这样的小官。这里以对比的方法,表现‚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具体内容。并且,紧扣《咏史》这一诗题。何焯早就点破,左思《咏史》,实际上是咏怀。诗人只是借历史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对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揭露和抨击而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教学资源(原著与翻译)

第7讲 7 这首诗哪里只是‚金张藉旧业‛四句用对比手法,通首皆用对比,所以表现得十分鲜明生动。加上内容由隐至显,一层比一层具体,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

(‚荆轲饮燕市‛) 这首诗赞颂荆轲睥睨四海,蔑视豪门势族的英雄气概。据《史记》记载,荆轲,战国时齐国人。喜欢读书击剑,他游于燕国,与燕国的狗屠和善击筑的高渐离友善。‚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后为燕太子丹刺秦王,临别前,作《渡易水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最后,失败被杀。荆轲刺秦王是为了除暴安民,但是刺客的行为是并不足取的,只是他的事迹确有感人之处。左思赞颂荆轲,固然是佩服荆轲的为人,而更主要的是借以咏怀,表示对豪门势族的藐视。

开头四句,概括了《史记〃刺客列传》的一些内容。这是说,荆轲在燕国的都市里饮酒,酒兴正浓,气概则更为不凡。高渐离击筑,荆轲高歌相和,甚至激动得流下眼泪,好像身边没有别的人似的。这里写的只是荆轲生活的一个片断。但是已足以表现他的思想性格和为人,已使人感到不同凡响。‚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是对荆轲的评价。前句是贬,后句是褒。一贬一褒,贬中有褒。褒是主要的,而贬只是指出其不足。这个不足是与壮士鲁仲连比较而言。鲁仲连退秦兵成功了,荆轲刺秦王却失败了,所以说‚无壮士节‛。但是,在句首冠以连词‚虽‛字,是表示退一步说,其正面意思在‚与世亦殊伦‛。因此可见左思对荆轲的为人还是肯定的。这个意思在下面句子中就更明显了。‚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是写荆轲的英雄气概。他高视不凡,四海尚且以为小,那豪门势族岂值得一提。左思满怀壮志,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能,为国家出力。但是,在门阀统治的压抑下,英雄无用武之地,仕途蹭蹬,壮志难酬,他对自己的不公平遭遇充满了愤懑不平的感情。所以,假借荆轲,表现了他对豪门势族的蔑视。应该指出,作为贾谧‚二十四友‛之一的左思,曾因贾谧的推举而任秘书郎。他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不可能完全是这样的。但是,这是他激于义愤而发出的声音,是他的一种心声。

‚贵者虽自贵‛四句,是诗人直接陈述自己对‚贵者‛和‚贱者‛的看法。他一反世俗之见,将‚贵者‛视若尘埃,‚贱者‛看得重若干钧,进一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精读教学资源(原著与翻译)

第7讲 8 步抒发了自己愤激的感情。左思的贵贱观确实和世俗不同,如在组诗第四首《咏史〃济济京城内》中赞美扬雄,说扬雄‚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以反衬豪门势族的生命短暂,如过眼烟云,迅速从世界上消失。其意思和这里是一致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诗人的英风豪气。

战国以后,荆轲的事迹,长期流传。三国阮瑀《咏史》第二首、东晋陶渊明《咏荆轲》、唐代骆宾王《易水送别》等都是歌咏荆轲之作。陶诗云:‚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大体上表达了这类诗歌的共同感情,左思的这首诗也不例外。

第四篇:浅论李白的山水诗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谪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李白是个高产诗人,一生创作了千余首诗歌,其中山水诗的数量,约占五分之一,这些诗篇的创作横跨了李白的大半生岁月,他以自己独特的个性、浓厚的主观情感去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将游玩、山水和现实联系起来,努力抒发自己炽热的内心情感。我们可以从他的山水诗中感受到他那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宏伟的气魄、磅礴的气势。下面试对李白山水诗的风格特点进行粗浅的探讨。

李白一生酷爱山水,足迹遍布祖国的名山大川,在他创作的大量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篇中,涌现出了许多山水佳作,把山水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开拓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 李白山水诗的特点

(一)李白的山水诗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的山水诗继承并发展了庄子、屈原所开拓的浪漫主义传统,是盛唐诗歌的伟大代表。李白的山水诗所富有的浪漫主义基调,是诗人的个性、豪气的必然反映。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如实地、具体地描写生活,而是将现实生活的感受和酝酿于胸中的诗情,幻化出奇丽非凡、惊心动魄的诗意境界。

1、超凡的想象力

李白的山水诗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也融入了山水之中,他笔下的山水仿佛有了生命,有了灵魂。他向来不拘泥于山水形貌的细描实写,不受山水境界的制约,而是凭着自己的审美观点,随意写景抒情。当现实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以种种惊人的想象,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从而形成了浪漫主义色彩,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①“„„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森林兮惊层颠。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岳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

- 123456789 -

第五篇: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摘要:本文通过对《诗经》婚恋诗的解读,重温古代社会的单纯与美好、真挚与自然,领悟先民们外在的情感态度所包含的精神实质,深掘《诗经》婚恋诗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激发人们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的情趣。 关键词:婚恋诗 爱情 婚姻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感情的最高境界,可遇而不可求,神圣而不可侵犯,神秘莫测,变化多端,极富神秘感和朦胧美,这是爱情的特质,是人类其他感情无法比拟的,因此成为青年男女共同追求的对象。

爱情是文学作品当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在《诗经》中已体现得十分明朗和完美。《诗经》三百零五篇,有一百余篇是描写爱情婚姻的,可见先民们对情感的重视,也反映了他们感情的自觉和觉醒。《诗经》中的婚恋诗可分为两类:恋爱诗和婚姻诗,下面我就分别作以介绍。

一、恋爱诗

爱情是男女之间产生的一种互相爱慕的美好感情,可以让人充满希望,忘却愁苦,所以,爱情的开始都应该是美丽、动人而且曲折的。

1、思慕诗

说到追求,人们脑海里一定会想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这句话就出自《诗经·周南·关雎》一诗,这是一首典型的男子追求女子的诗歌,男子是个贵族青年,女子是个采荇菜的姑娘,男子对女子一见钟情,随之产生相思之苦,只能在想象中和他亲近、结婚,这首诗就描写了男子“求之不得”的痛苦。感情单纯而真挚,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展示了男女之情的率真。这首诗作为《诗经》之首,有一定的意义,有前人说诗的主题是歌颂“后妃之德”,这是因为《关雎》居三百之首,不如此不足以显示其“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重要地位。但是孔子只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倒是切实地道出了这首诗的乐调的风格,也是这首诗的意义所在,对后人的启发和教育。

在《诗经》中表达男子对女子追求之意的诗歌较多,如《秦风·蒹葭》和《周南·汉广》等,男主人公都是痴情的种子,都在痴痴地等待心上人,默默地期盼,但往往不能如愿,只能站在远处默默地凝望,主人公的爱情朦胧而美丽,真挚而纯洁,体现出人性的美好。

《诗经》中也有女子欣赏思慕男子的诗歌。《郑风·叔于田》通过女子的口吻,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叔”的美好形象。《邶风·简兮》写女子观看舞蹈时被舞师吸引,情不自禁的产生了悦慕之情。《魏风·汾沮洳》写女子爱上了品貌兼美的农家小伙。这些诗歌写得委婉含蓄,曲折感人,将女子钟情的一面展现出来。

2、约会诗

《诗经》中的爱情也不乏两情相悦,一拍即合的,如《邶风·静女》一诗,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对恋爱中的男女幽会时的境况: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全诗是以男子的口吻来写的,生动地描绘了幽会的全过程:男女相约在郊外,女孩看见男子来了,便故意隐藏起来,惹得男子着急,然后又赠送礼物表达爱意。《邶风·静女》虽然没有从正面描写男子的形象,但是从诗句中我们可以

看出男子对女孩的一往情深,对爱情的纯洁美好的向往。

《诗经》中描写男女相爱约会的诗有很多,大多表现了男女相会的愉悦幸福。《郑风·溱洧》是写三月上巳节青年男女在河边相聚游春的诗,众多男女在这一天洗浴以拔除不祥,祈求幸福,诗歌生动地再现了当时青年男女相聚并趁机表达爱情的盛况。王秀梅、王国轩在《诗经精粹解读》中说:“这首诗天真纯朴,浪漫自由,标志着和谐、自由和平等,散发着浪漫和自由的气息,真是春意无限,情深意长。《木瓜》是男女互相赠答的定情诗,充满了柔情蜜意和浪漫气息,成为历代定情诗的典范。《野有麋鹿》是描写男女情爱的诗,男子在郊外丛林里遇见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少女,以小鹿为赠,获得爱情,全诗散发着浪漫气息,曲折动人,回味不倦。这些诗歌中洋溢着恋爱的纯洁和美丽,散发着浪漫的气息,动人心弦,引发无限的遐想。

3、相思诗

有相聚就一定有别离,于是相思就成了爱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诗经》中的《郑风·子衿》,表达了女子对情人的思念。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女子热恋着一个青年,他们相约在城阙见面,但久等不至,女子望眼欲穿,埋怨情人不来赴约,唱出了“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深深情思。这首诗歌和《王风.采葛》有异曲同工之妙,《王风·采葛》中男子对女子的的思念,也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如三秋、如三岁。这些诗歌都形象的将恋爱中的男女缠绵悱恻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4、青春感伤诗

《诗经》也有感伤青春易逝的诗,如《摽有梅》,其主人公是一位待嫁的女子。她望见梅子落地,引起青春将逝的伤感,希望马上有人来求婚。梅子从“其实七兮”到”顷筐墍之”,表达了女子的焦急渴望结婚的愿望。

这些恋爱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沁人心肺,将爱情的真善之美书写的淋漓尽致,人性的单纯和美好在这些诗歌中表现出来了,真正深入到人的灵魂深处。

二、婚姻诗

《诗经》中的婚姻诗亦有不少,有的表达了新婚的快乐,有的写了少妇对丈夫的思念,有的记述了丈夫对妻子的背弃,有的则叙写了女子对世俗礼教的反抗。

1、新婚诗

《诗经》有不少贺新婚的诗歌,表现了新婚的快乐和幸福。《樛木》是一首祝贺新郎的诗,诗中以葛藟附樛木,比喻女子嫁给“君子”,“累之”、“荒之”、“萦之”写出了女子对丈夫的依赖,“绥之”、“将之”、“成之”写出了男子幸福的降临和新婚的快乐。而《桃夭》是一首贺新娘的诗,诗人以春天柔嫩的桃枝和鲜艳的桃花比兴新娘的年轻貌美。《樛木》和《桃夭》均是贺新婚的诗,诗歌都表达了新婚的幸福快乐。

《诗经》中描写婚姻幸福美满的诗歌还有很多,但大多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来进行表达的,但是《郑风·女曰鸡鸣》一诗,确实通过夫妻对话的形式,直白的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乡野优美的晨景和一个恩爱的小家。

2、思妇诗

《诗经》中有很多描写妇女思念外出丈夫的诗,写得如怨如慕,肝肠寸断。《君子于役》就是一首妇女思念外出服役丈夫的诗。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牛羊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这首诗表达了妇女对久役于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这位妇人看见放牧的牛羊归来,不禁想起了自己的丈夫,多么希望自己的丈夫归来,难以抑制相思之苦,还不忘关心自己的丈夫。

《诗经》中描写妇女思念丈夫的诗歌还有很多,如《周南·卷耳》,《殷其雷》、《草虫》等,或直抒胸臆,或侧面描写,抒情气氛浓厚,将夫妻间的深厚情感变得更加深厚、凝重。

3、弃妇诗

《诗经》中的弃妇诗可以说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对人性的刻画却非常深刻,无论是在人物形象的刻画或是在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手法上都颇具艺术特色。

《诗经》中最具特色的弃妇诗是《邶风·谷风》和《卫风·氓》。这两首诗都是通过被弃妇女的口吻,来表达对薄情男子的控诉。但是与《邶风·谷风》相比,《卫风·氓》中的妇女少了一份怨愤,多了一份坚强。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女子被弃的故事。诗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个擅用心机的人,在爱情面前城府极深,决定了女子将来被弃的命运。诗中的女子是本来是一个懵懂的女孩,在经历了被氓的抛弃、兄弟的嘲笑后依然没有磨灭他对生活的追求,不放弃生活的希望,她的刚强、坚强的性格是值得我们钦佩的。

4、抗婚诗

《诗经》亦有一些争取婚姻自由、反抗世俗礼教的诗歌,如《鄘风·柏舟》,诗中的女子要求婚姻自由,向“父母之命”公开违抗,“之死矢靡它”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忠贞和执着,“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是对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和叹惜;《将仲子》也叙述了同样的遭遇。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这是一首女子拒绝情人的诗,他拒绝情人的原因,是怕家庭反对、舆论指责。这种爱和礼教的冲突,使她痛苦不安,透露了当时婚姻不自由的社会现象。

二、《诗经》中婚恋诗的价值

1、《诗经》婚恋诗的美学价值。

第一,婚恋诗中对爱情的渴望和欲求是人真性情的表现。 婚恋诗中的每一首都是充满生命力的歌吟,那一首首歌谣,都是真诚的心的诉说,呼唤着美好,呼唤着祥和。我们看到了人之真性情的表现,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在这些诗歌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青年男女纯洁率真,大胆热烈,

在仲春之际相约相会,自由自在,尽享爱情的甜蜜与美好。

婚恋诗里的每一首都是充满生命力的歌吟,诗人往往将自己的人生经验投入其中,在审美的王国和诗意的世界里寻求个性的舒展与解脱。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人们真性情的展现,那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场景,仿佛都在向我们招手,充满吸引力,而主人的一颦一笑、一嗔一怪也深深烙上心扉。读这些作品,我们仿佛回到了天真烂漫的青葱岁月。

第二,婚恋诗展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 无论是《关雎》、《汉广》中一厢情愿的单相思,还是《静女》、《木瓜》中的两情相悦,定情赠礼;无论是《摽有梅》中少女怀春,感叹青春不再的急迫,还是《子衿》中女子对情人思念的深长,均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对于爱情的纯洁美好的愿望和要求,反映了他们内心的纯真善良和质朴自然。他们对于爱情的执着和认真,就令现代人都自愧不如。这种最质朴自然的对爱的呼唤,贯穿于每一篇恋爱诗里,成为《诗经》婚恋诗的一大特色,和封建时代表达爱情的诗歌不同,《诗经》中的爱情诗表达感情直截了当,男女主人公追求爱情大胆热烈,充满激情。

这些婚恋诗的作者究竟何人,我们无从拷问,但诗的语言却能在读者的头脑里里构成栩栩如生的形象,在朴素的字里行间,在平易近人的诉说中,无不透露着他们对“善”、对于“美”的诉求。因为诚挚,所以动人,其尚“善”的价值取向也能在富于感染力的情境中让读者产生信任感及认同感,并为之所吸引、所感动,从而获得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享受。

2、《诗经》婚恋诗的思想价值 《诗经》婚恋诗刻画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婚姻爱情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

第一,表现了积极的生活观。《郑风·女曰鸡鸣》写夫妻在凌晨时的对话,将夫妻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和谐融洽的生活展现出来,展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齐风·鸡鸣》的妇女,担心丈夫误了早朝,以致晚上睡不安稳觉。这些诗歌均表现了当时人们积极的生活态度。

第二,表现了健康的婚恋观。《周南·关雎》写男子对一位采荇姑娘的爱恋,表现了男子求之不得的痛苦,但男子并不因此自暴自弃,堕落消沉,失恋之余抱有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向往,在幻想中和心上人约会欢笑,还“钟鼓乐之”、“琴瑟友之”,表达了对爱情最纯洁无邪的向往,诗中散发着淡淡的欣喜和淡淡的忧伤。孔子曾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道出了《关雎》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旨在指导青少年男女树立健康向上的爱情观,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意识和习惯。

《卫风·出其东门》写男子出门后遇见“如云”、“如荼”的女子,心里仍然想着简朴的妻子,对妻子忠贞不二,表达了矢志不渝的爱情,歌颂了爱情的真挚和专一。这种忠贞不渝、严肃对待爱情的态度,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第三,表现了进步的女性观。《诗经》中有些诗歌表现了进步的女性观,集中表现在她们大胆追求爱情、敢于挑战世俗礼教及坚决果断地离开负心人等方面。《鄘风·柏舟》就讲了一位要求婚姻自由、公开违抗“父母之命”的诗,歌颂了爱情的真挚和专一,具有进步性。《卫风·氓》则写出了女性在婚姻不幸后的觉醒,果断地告别过去,表现了女性在婚姻中开始有了自主性,向强大的男权社会挑战,开始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不再任人宰割,任人摆布。

三、《诗经》婚恋诗背后的时代背景

《诗经》婚恋诗,刻画了丰富的男女主人公形象,具有丰富的美学价值,

反映了当时人们真挚的感情,展示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婚姻制度和习俗。于非在《中国古代文学教程》中说:“反映爱情和婚姻的诗歌,大胆而直率地写出了婚姻恋爱的心理过程,触及了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关系,展示了周代社会的民俗风情和婚姻制度,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艺术魅力。”诗经时代百姓的婚恋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奉行媒聘婚。媒聘婚就是由男方通过媒人向女方求婚,以六礼成婚;一种是利用上巳节等节日自由婚恋。

1、媒聘婚 “父母之命”到了春秋时代已经形成,父母对儿女的婚姻已具有完全的决定权。《齐风·南风》:“取妻之如何,必告父母。”《郑风·将仲子》:“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从这样的声音中,我们都可以听到父母对儿女婚姻生活的干涉,当时男女婚事,没有父母之言,媒妁之言,男女双方是难以自由结合的。私奔也被视为破坏礼仪,要受到人们指责的。

父母包办婚姻历时数千年,直到现在,父母之命不可违的说法依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尤其在一些偏远落后地区,包办婚姻依然盛行。

2、自由婚恋

《诗经》所处的时代是周代,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劳动力在生产劳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促进人口繁衍,因而对民间婚配给予了较大的自由,制定了较为宽松的政策。《周礼·春官》记载:“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令者罚之。”仲春之时,由官方出面组织男女相会的活动,此时无媒而合的私奔者也无人加以禁止。相反,违令不参加活动的孤男寡女还要受罚。既然仲春之月可会男女,那么平时私会,官方自然不会横加干涉。统治阶级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增殖人口,但客观上却为民间自由的恋爱和婚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相爱的男女能不受限制,自由结合,因而《诗经》中出现了大量上古青年自由恋爱的诗篇。

四、《诗经》婚恋诗对当代人的启示

1、《诗经》爱情诗体现出了人性中的真善美,能净化今人的心灵。《诗经》中大量描写民间青年男女自由相爱相恋的诗篇,是《诗经》爱情诗的主体。这一首首描写少男少女自由相恋的诗歌,天真、纯朴、烂漫、自由,因时代的遥远和风情的古朴,愈发显得清净纯洁。尤其是诗中女子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坦率表白,更令后人望尘莫及。这些美好的诗篇,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唤起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无限憧憬。

孔子亦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纵观《诗经》婚恋诗,无不体现这一特点,每一首诗都是对爱情最纯真的呼唤,没有丝毫的杂念,不论是《关雎》、《汉广》中男子对心上人的思慕,还是《静女》、《野有麋鹿》中的两情相悦;不管是对新婚的热情的赞美,还是对被弃妇女的满腔的同情;不管是《出其东门》中丈夫对妻子的忠贞不二,还是《君子于役》、《卷耳》中妇女对丈夫的思念,都是爱情的赞歌,对美好情感的呼唤,这些爱的赞歌纯朴率真、自然大方,体现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尤其是他们对于爱情的大胆、热情和执着,更值得我们后代人学习,他们身上闪烁的人性真善美的光芒,照亮了一代又一代人,让后人在爱情追寻的道路上不再孤单。

2、《诗经》婚恋诗为我们确立了健康向上的婚恋观。《诗经》中这些失恋的情歌对后人更具指导意义,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实际上给后人传递了一种爱情观,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爱情观是健康科学的,对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懵懂的感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孔子为后人树

立了正确的对待情感的态度,对后代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至于后代人在这种爱情观的影响下能正确的处理感情问题,不走极端,这是《诗经》的贡献。

五、结语

《诗经》永远是一首赞歌,传递着人性美的光辉,数千年来广为传颂,影响至深。《诗经》中那一首首少男少女爱的赞歌,时刻萦绕在我的耳旁,久久挥之不去。《诗经》中婚恋诗,记载了先民的爱恨情仇和悲欢离合,是一座丰厚的宝藏,永远值得珍藏。《诗经》婚恋诗中的男女主人公,身上无不闪烁着人性美的光辉,他们对爱情的纯真和朴实,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2] [3] [4] [5] [6]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出版社,1991.

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赵沛霖.诗经研究反思.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 李山.诗经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1997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79 [1]

本科生毕业论文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姓名:卢瑞鹏

专业:09级汉语言文学一班

学号:40902001

上一篇:律师实习总结范文下一篇:离去之原歌词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