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化经验的历史作用——吉化经验研究之三

2022-09-28

60年的风雨历程和峥嵘岁月淬炼出的吉化经验, 始终引领时代潮流, 促进吉化发展, 推动行业进步, 为中国工业文明宝库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管理经验和精神财富。

对吉化的管理提升, 发挥了规范、导向作用

吉化经验源于吉化实践, 又指导吉化实践。它对于吉化发展的历史作用是通过吉化人的再实践实现的, 对于实践的主体具有导向、规范、激励和凝聚作用。

导向作用

1989年7月, 时任吉林省省长王忠禹为吉化题词:“总结过去, 指导未来”, 高度概括了吉化经验的导向作用。吉化经验是共产党领导下办好国有企业的经验。建厂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 吉化用三十多年的实践回答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的一系列问题。化工部、吉林省对吉化经验的总结, 尤其是“学吉化”活动的不断深入, 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吉化的高度评价和殷切希望, 都是对吉化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加快发展的充分肯定。对正在探索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如何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一前无古人的事业, 为吉化人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吉化经验是对吉化人管理实践的总结和升华, 回过头来又进一步指导了吉化的管理实践。“学吉化”活动开展起来后, 吉化领导班子面对全行业学吉化、帮吉化, 前有典型、后有追兵的巨大压力, 带领全公司对照吉化经验, 找差距、查不足, 变压力为动力, 不断向管理的新领域、深层次迈进。公司历届领导班子接过吉化经验的接力棒, 一代传一代, 用吉化精神和严细实快作风带班子、育队伍, 让吉化经验落地生根, 不断实现管理水平的新跨越。

规范作用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产生于生产实践、管理实践的吉化经验, 不仅对行业和企业具有适用性和生命力, 而且对吉化自身更具有规范性。吉化经验坚持对人的控制与对物的控制相结合, 以对人的控制为主, 通过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 实现对物的有效控制。在对人的控制中, 吉化经验坚持“刚性约束”和“柔性约束”相结合。所谓“刚性约束”, 就是“八大制度”等管理规定, 在规范职工的日常生产和管理行为中的强制性, 是一种物质层面的约束力。所谓“柔性约束”, 就是通过吉化精神和吉化作风的养成和实践, 形成自觉的价值取向、共同意识和行为准则, 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约束力。而刚性和柔性的结合产生了“透过生产看思想, 抓住思想搞教育, 通过教育促生产”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在吉化经验中, 还有很多如“一岗双责、党政同责”, “党政工青齐抓共管”这样的长期坚持的典型做法, 这些方法既应用于安全生产等刚性约束的领域, 也应用于党群工作等柔性要求的系统, 都以制度规范的形式固化下来。

激励作用

吉化经验的总结和传播对吉化和吉化人都是一种激励和鼓舞, 由此产生了强大的正能量。吉化人事迹报告团所到之处, 都受到热烈的欢迎, 一场报告往往被几十次掌声打断, 报告团是宣传队也是工作队, 不仅在台上讲, 而且应邀到企业进行现场诊断, 这对吉化人来说, 是光荣也是骄傲。每一个吉化人不论走到哪里, 都能体会到作为吉化职工所受到的尊重。1991年5月, 全国首届中外企业知名度问卷调查名次揭晓, 《中国企业报》45000余读者选出中国20家知名企业, 吉化位居第11位。吉化经验给吉化带来的知名度、美誉度成为吉化人不断进取的外在动力。吉化经验是对吉化各方面工作成果的总结, 每一名吉化人都能够从吉化经验中找到自己的业绩和身影。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全国几万人到吉化参观学习, 到每个车间、每个岗位检查指导, 让每一名基层职工都体会到了吉化人的光荣感、成就感和责任感, 同样也成为激励吉化人前行的力量。吉化经验的每一次总结, 都提出了吉化新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党和国家领导人、省部领导也都在不同时期对吉化寄予厚望, 这对吉化人来说所产生的目标激励, 更是吉化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

凝聚作用

吉化经验是粘合剂, 经过吉化的再学习、再消化、再落实, 渗透、体现在吉化的各个部门、各个角落, 把数以万计吉化人的思想意志进一步统一在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上, 形成了一个更加坚强有力、能打硬仗的团队。吉化经验作为吉化的文化积淀, 体现着企业价值观和职工的价值追求的统一, 吉化人“为党争光、为国争气、为厂争名、为家争荣”的共同追求, 把吉化各个基层单位、各个岗位的职工凝聚在一起, 使来自五湖四海、具有不同文化修养和生活习惯的职工有了共同语言、共同的荣誉感和责任心, 因而形成了协同动作、密切合作的整体意识, 呈现出人人“想主人事、说主人话、干主人活、尽主人责”的生动局面。吉化经验的传播产生了磁场效应, 外部的人才向往吉化、投身吉化, 内部的人才扎根吉化、奉献吉化, 更有很多人才拒绝了高薪聘请。特别是在企业处于逆境时, 吉化经验让广大干部职工在曲折中看到光明, 在困境中找到出路, 在艰难中寻到方法, 从而凝聚人心、众志成城、砥砺前行。

在化工行业发展中, 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1991年4月, 在全国化工系统学吉化总结表彰会议上, 顾秀莲同志总结从1986年化工系统开展学吉化活动以来五年多的经验, 主要是提高认识、领导带头、发动群众、抓住根本、重点突破、抓出样板、严字当头、搞好结合、持之以恒、注重实效。取得的主要收获是:转变了领导作风、振奋了职工精神、改变了厂容厂貌、加强了基础工作、促进了生产任务全面完成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并进一步强调学习吉化的意义在于: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方针, 坚定不移地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 坚定不移地贯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回顾顾秀莲同志的讲话, 以及化工行业学吉化所带来的深刻变化, 我们可以看出, 吉化经验推动了化工行业队伍作风建设, 带来了化工行业管理革命。

吉化经验推动了化工行业队伍作风建设

化工行业的领导干部都把“一级带着一级干, 一级做给一级看, 一级对一级负责”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做出表率, 领导干部对自己、对工作高标准、严要求, 心与群众贴得近了, 带来了全行业干群关系的可喜变化。各个企业学习吉化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实的基础管理, 用大庆的“三老四严”作风和吉化的严细实快作风培养队伍, 使职工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爱化工、爱岗位蔚然成风, 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大大增强。在学吉化的过程中, 一些单位选择现场管理作为突破口, 从治理脏、乱、差入手练作风;一些单位选择“最容易办到”而又“最难办到”的基础工作为突破口, 由过去的“过得去”, 变为“过得硬”。一些单位从小事抓起, 举一反三, 做过细工作, 培养了职工队伍的精细管理作风。一些单位过“严”字关, 自觉守纪, 事事从严, 敢于揭短亮丑, 使广大干部职工逐步养成了从严执纪的好作风。

吉化经验推动了化工行业管理上水平

在学吉化过程中, 化工企业进一步健全完善标准化、定额、计量、设备和班组建设等基础工作, 全面修订、完善了各项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 像吉化那样, 实现了“按照标准做, 沿着程序走”。狠抓原始记录、台账的规格化, 强化班组交接班、巡回检查制等管理制度, 有效地提高了班组素质。学吉化过程中, 化工企业以现场管理为突破口, 按照化工部现场管理20条的要求, 对照吉化现场标准, 大力整顿厂容厂貌, 治理跑冒滴漏脏乱差“七害”, 改变了老大难车间、岗位的面貌, 形成了保持厂区优美环境的长效机制。各化工企业从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着眼, 重视企业的长远发展, 明确企业发展规划和目标, 并立足当前, 狠抓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 不断提高企业人的素质、技术装备素质。注重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 科学优化生产力要素, 发挥整体化的效果, 因而保证了企业竞争力的不断增强。1991年, 全国各地评选命名学吉化先进单位279个, 化工部从中选拔表彰了75个典型单位, 都是坚持学吉化, 学有所成、学中有创的本行业、本地区管理排头兵。

吉化经验促进了化工行业两个文明一起抓

1992年6月, 顾秀莲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班上说, 化工部党组认为, 吉化的经验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 社会主义企业发展的方向, 回答了改革开放中企业亟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必须把学吉化作为发展化学工业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 要从两个文明建设的结合上探索“两手抓”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学吉化过程中, 化工企业按照吉化坚持“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经验做法,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不断强化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积极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 使两个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到1991年, 吉化人事迹报告团“诊断”过的160多个企业, 绝大多数成为本地的无泄漏工厂、清洁文明工厂和“六好企业”, 有些还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大多数省、市的化工系统都有1至2个企业管理水平比较高的先进企业, 各地、各企业从实际出发, 总结了不少好的经验。在“八五”到“九五”的十年间化工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9%以上, 主要化工产品产量都完成或超额完成了任务, 30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的工作有条不紊开展, 大公司、大集团、大基地的发展战略和股份制改造积极推进, 企业集团发展到310多家。在当时市场疲软、资金短缺的严重困难下, 学吉化活动鼓舞了士气、振奋了精神、增强了斗志, 取得了良好成绩。从总结吉化经验, 开展学吉化活动至今, 已经过去了近30年时间, 虽然随着政府机构改革, 原化工部已经撤销, 但吉化经验对化工行业依然具有深远影响, 表现出很强的生命力。无论是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 还是在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考验中, 吉化经验的很多做法、很多格言理念仍然在一些化工企业耳熟能详, 很多化工企业不断深化发展吉化经验, 使其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软实力。吉化经验以“小吉化”推动“大化工”, 成为中国化学工业的牢固基石。

为中国工业文明宝库, 提供了管理、精神财富

新中国的工业几乎是白手起家, 化学工业更是如此。吉化作为新中国化工长子, 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吉化经验是诞生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颗璀璨明珠, 是中国工业战线一笔宝贵的管理和精神财富。

在学吉化的过程中, 吉化经验得到了各省市的高度重视, 许多省市成立了学吉化领导小组、办公室, 各地党政主要领导对学吉化活动充分肯定、大力支持, 很多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亲自挂帅、亲自带队、亲自批示, 使学吉化活动超出了化工系统, 如河北省衡水地区学吉化一年多, 全地区许多企业的产值、效益大幅度增长。衡水地区行署专员张士英被作为特邀代表, 参加1991年4月化工部学吉化总结表彰会, 专门介绍了学吉化的经验, 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由于化工部的大力推广, 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 以及吉化人事迹报告团的辛勤工作, 许多城市不仅工业学吉化, 各行各业都开展学吉化活动。如中共秦皇岛市委、市政府把学吉化纳入“八五”计划, 自上而下建立学吉化领导机构, 采取多种形式, 掀起宣传、发动高潮, 使学吉化家喻户晓。据国务院转发的《秦皇岛市开展学吉化活动情况》介绍, 由于开展学吉化活动, 全市1991年1至7月实现利税比1990年同期增长30.6%, 财政收入比1990年同期增长14.76%, 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15.9%, 预算内减亏12户, 减亏额1180万元。

1991年, 国务院在关于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的通知中, 再一次肯定“化工行业学吉化”所取得的成绩, 要求“坚持下去, 继续深化。”1992年8月, 国务院召开全国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工作会议, 要求全国工业战线学习推广首钢总公司、吉林化学工业公司、上海二纺机股份有限公司的经验, 促进国民经济更上一个新台阶。会议指出, 学习推广3家企业经验, 不仅是整体提高企业素质, 适应走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竞争的需要, 也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 加快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需要。学吉化活动从吉林省扩大到化工行业, 又从化工行业扩大到整个工业战线, 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升级, 更是对吉化经验、对化工行业学吉化成果的肯定。

吉化经验和化工行业学吉化活动, 一再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1991年1月9日, 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吉化时, 再三称赞吉化的基础管理工作搞得好, 吉化人的精神状态好。1991年1月, 李鹏总理与全国化工厅局长会议代表座谈时进一步强调:“吉化的经验既包括加强管理和技术进步的经验, 又包括作好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经验, 化工行业一定要继续抓好‘学吉化’, 更加广泛深入地宣传、学习、发扬吉化经验, 把化工企业办得更好。”邹家华副总理在全国化工系统学吉化总结表彰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全化工行业学吉化, 形成了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这必将对提高化工企业的素质,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化工企业, 推进化学工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实现化学工业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奋斗目标产生重要作用。”

1990年5月8日, 《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从吉化看社会主义》指出:“吉化人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好’的赞歌, 主旋律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完全有能力办好企业, 而且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吉化作为一家企业, 给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 如果单纯从经济的角度去研究吉化, 它可以说是一个生产典型、经营典型;但从政治的角度看问题, 吉化又是一个走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的典型。”

1992年时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袁木视察吉化时说, 吉化经验适应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进一步总结、宣传和推广吉化经验, 必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 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 具有重大意义。袁木指出, 依靠工人阶级,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 是我们在新形势下仍应保持的原则。吉化这样一个老工业基地, 围绕经济建设这样一个中心, 善于在新的条件下运用这些原则, 提出“以人为本”,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这都不是在简单的重复过去的原则。吉化经验不但要巩固, 而且要在新的条件下发展和提高。不但要在实践上做好, 还要在理论上有所提高。

时隔“学吉化”25年, 在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 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贺国强于2012年3月到吉林省考察, 再次谈到了吉化和吉化经验: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 要继续弘扬“鞍钢宪法”、“大庆精神”和“吉化经验”, 下大力解决一些企业管理滑坡、纪律松弛的状况。

贺国强强调指出, 在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建设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鞍钢宪法”、“大庆精神”和“吉化经验”等优良传统和经验。这些优良传统特别是严密完整的企业管理、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等不仅没有过时, 而且要继续发扬光大。比如, 当时企业“工人三班倒, 班班见领导”, 吉化的党委书记姓贾、经理姓郭, 大家都叫他们“贾贪黑”、“郭起早”, 就是说领导干部从早到晚都在工厂。再比如, 当时吉化提出要“沟见底、轴见光、设备见本色”, 就是要求企业窗明几净、设备干干净净。还比如, 当时交接班记录要用仿宋字, 整整齐齐, 新工人上班先要练字等等。总之,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工业基地的好传统、好作风, 切实加强和改进企业管理, 不断提高企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上一篇:关于精细化电力营销服务管理措施的研究下一篇:布里斯班垃圾分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