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吉化活动为何能取得成效

2022-09-10

20 世纪80 年代末在化工系统开展的学吉化活动, 在全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 也取得了很大成效。在这历时三年多的学吉化热潮中, 我是一个自始至终的参与者。从吉化经验的调研总结, 召开学吉化现场会, 会后举办学习班, 陪同吉化人事迹报告团巡回报告, 编辑出版吉化经验总结一书, 拍摄吉化经验系列电视片, 一直到筹备召开学吉化经验交流会, 和会后编辑出版学吉化经验汇编等, 各个环节我都积极参与了, 努力做了我份内的工作。在整个学吉化活动期间和之前之后, 我单独或随队去吉化公司不下20次, 走遍了吉化各个分厂。应该算是一个知情者。就我的了解和认识, 我认为学吉化之所以取得较大成效, 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吉化经验令人信服。化工部帮助总结的吉化四种革命精神和五条基本经验, 最直观的反映就是吉化公司的现场。吉化公司是一个有十多万职工的特大型企业集团, 单是公司本部就有15个生产厂, 包括化肥厂、染料厂、电石厂、试剂厂、有机合成厂、机械厂, 还有炼油厂等, 几乎涵盖了化工各个行业, 可以说代表了整个化工行业, 是当时化工系统最大的企业。在李艺林副部长任吉化一把手时人们夸张地称之为“李半城”, 即几乎占了半个吉林市。这样庞大的公司, 要做到处处“一平二净三见四无”, “沟见底、轴见光、设备见本色”谈何容易?很多人都怀疑是不是真的?我开始也不太相信。就想验证一下是不是只重点整治了主要的参观点, 还是所有地方都那么好?于是在吉化帮助总结吉化具体管理经验的近一个月时间内, 我利用早晚时间, 请吉化企管处长高金生同志陪同, 事先也不通知, 专门到各厂的犄角旮旯地方去突击查看, 愣是没发现可以找茬的地方。无论是最难管的焦化车间还是染料厂, 都是窗明几净, 场地整洁;也不管是刚安装的新设备, 还是三四十年代的老设备, 都是锃光瓦亮, 一尘不染。至于车间内的四室两箱, 也都是干净又规整。我曾打开过好几个工具箱和更衣箱看过, 一点不假。最绝的就是所有操作岗位以仿宋体书写的原始记录, 比我这个专门学过仿宋体的写得还漂亮, 而且无涂改之处, 看上去赏心悦目。吉化定期进行的原记录展示犹如书法展览, 参观者人人称奇。据说现在已用上了计算机自动记录了, 为培养队伍好作风, 手工记录仍坚持, 实在难能可贵。交接班、巡回检查等也都极为规范。由于我常去吉化, 又老是下厂, 所以获赠一套吉化工作服, 下车间时也要穿工作服、戴工作帽。最为可贵的是, 这种良好状况不论白天晚上, 也不论是有无参观检查都能始终保持。

我还从头到尾亲历过公司副总经理张真指挥的102 厂 (化肥厂) 的一次年度大检修, 真像打仗一样。事先周密部署, 排好计划, 查清需要更换的另部件, 准备齐全, 分门别类整齐地摆放厂办公楼前的空地上。一声令下, 有条不紊地按计划顺序紧张进行, 日夜不停, 食堂送饭到现场, 确保在预定的时间里按时完成。检修结束, 真正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 连一个螺钉也不差。若非亲见定难相信。我到过几百个化工企业, 也看过不少其他行业的企业, 像吉化那样的现场管理、车间管理、班组建设和基础工作水平绝无仅有。一句话就是过得硬。凡到吉化生产现场参观过的人, 无不信服。有的开始不相信, 现场参观后说, 看到的比听到的还好, 从心底里服了。这就为学吉化的深入开展创造了最好的前提条件。

吉化的现场管理充分体现了高标准、严要求。要做到这一点, 没有职工队伍的优良作风, 没有各级领导的以身作则, 断难实现。吉化公司的职工通过长期的培养教育, 养成了严细实快、一丝不苟的好作风, 有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 能自觉从严, 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因而能长期保证各项工作的高标准。吉化公司的各级领导都奉行“一级带着一级干, 一级做给一级看, 一级对一级负责”的信条, 特别是行政领导, 像老书记贾庆礼那样, 起早贪黑, 深入现场, 非常辛苦。学吉化时的公司总经理霍荣华、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张真, 都因此积劳成疾, 英年早逝, 在任上就去世了, 很是可惜。我与霍荣华是学吉化活动中相识的, 曾一起赴日美考察过企业管理, 交情不浅。他在苏州养病期间, 我曾专程去看望过他, 不想竟成永别。这都是贾庆礼部长在吉化时培养出来的优秀接班人, 我很敬佩他们。吉化公司车间一级领导也很辛苦, 早来晚走, 工人三班倒, 班班见领导。正是有这样以身作则的领导, 才带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职工队伍, 才有吉化那样的先进典型。

二是学吉化的措施得力。1989年部里组织开展的学吉化活动, 不像过去开展的有些活动那样, 发个文号召一下, 开个会动员一下完事。而是采取了多项措施, 配套出台, 所以活动搞得比较深入扎实, 避免了以往一些活动常常出现的一阵风现象。

首先是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了现场会, 进行动员, 同时下发了化工部关于学吉化的决定。会议期间, 与会代表参观了吉化公司生产现场, 留下了深刻印象。参加现场会的虽然都是省市化工厅局和大企业的领导, 但毕竟是少数, 所以会后又在吉化连续组织了20 多期现场学习培训班, 使更多的人实地看到听到吉化的具体经验。共有1000 余人参加了学习班, 比参加现场会的人扩大了好几倍。但相对于全行业职工还是少数。于是又组织了吉化人事迹报告团, 到全国各地巡回宣讲, 并进行现场咨询诊断, 手把手、面对面地向所到企业职工传授吉化经验。先后去了26 个省市的130 多个地市, 给40 余万多人作370多场报告。还诊断了160 多个企业。这样, 从厅局领导、企业负责人, 一直到基层一线员工, 都直接听到了吉化经验, 见到了吉化人。这还不够, 同时又在吉化现场组织拍摄了六集吉化经验系列电视片, 分发到全行业。还总结了吉化政治思想工作和企业管理的具体经验, 分上下两册, 共42 万多字, 由化工出版社正式出版, 在全行业发行, 以便于学习对照。在学吉化开展两年半以后, 又召开了全行业学吉化经验交流会, 表彰了75 个学吉化先进单位, 总结了学吉化的“十要”经验, 再次作了动员, 提出了进一步深化学习的要求。有17 个典型单位介绍了学吉化的经验体会, 并汇总成书正式出版发行, 取名《吉化经验谱新篇》。这一系列措施, 既有大会号召, 也有现场展示;既有影视形象, 又有文字资料;有面对面的言传身教, 也有现身说法的学习体会, 真如一套组合拳, 使吉化经验入眼入耳入脑, 深入人心, 从而把学吉化活动不断推向深入, 学习成效不断显现, 对全行业化工企业加强队伍建设和管理基础工作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促进作用。许多老化工人至今仍不能忘怀。我参加工作三十多年, 经历了多种学习运动, 像学吉化活动那样声势之大、传播面之广、方式之多尚未见过。如果没有这样多的得力措施, 很可能也就喊一喊、刮一阵风过去了, 不会有如此好的效果。

三是适应了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改革开放后, 国有企业应该怎么干, 社会主义企业如何办, 是众多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共同关心的事。20世纪80年代末, 国有企业已经过了恢复性整顿和以三项建设为重点的建设性整顿, 正在开展创六好企业和企业升级等活动。但从实际情况看, 企业基础工作并不扎实, 企业三项建设, 即建设起一种又有民主、又有集中的领导体制, 逐步地建设起一支又红又专的职工队伍, 逐步地建设起一套科学文明的管理制度, 远未达到预想目标。面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习惯于国家包办一切的大多数国有企业不知所措, 缺乏活力, 困难重重。企业界和经济界都在思考如何搞活国有企业的问题。经过拨乱反正, 文革中搞的那些极左东西被否定了, 但也不能再搬用文革前的一套陈旧做法, 社会主义企业应该如何办?此时, 吉化经验应运而生, 为大家开辟了一条明路, 似乎有了答案:社会主义企业就应该像吉化那么办!我们总结的吉化经验书名就是《如何办好社会主义企业》。这是当时大家的共识, 也是全行业学习积极性、自觉性比较高的一大原因。化工部召开现场会后, 各地都争先恐后地前往吉化参观学习, 纷纷邀请吉化事迹报告团去作报告, 整个化工系统很快形成了一个学吉化的热潮。不光化工系统, 其他行业也主动要求学吉化, 时任甘肃省省长贾志杰和副省长李萍都亲自带队前往吉化学习考察, 写出了长达2万3千多字的考察报告, 还特地邀请吉化报告团到省里作巡回报告, 尔后在全省各行业开展了学吉化活动, 收效很好。可以说吉化经验生逢其时, 因而上下都重视学吉化活动, 连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都作批示, 邹家华副总理则亲自参加会议, 活动开展非常顺畅。当时大家确实是“我要学”, 而不是“要我学”, 因而学习效果与以往的学先进大不一样。

当然, 吉化远不是完美无缺, 其经验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当时, 企业办社会, 强调生产生活一起抓, 是一条重要经验, 因此吉化在组织上也是大而全的架构。现在已不适应而早已改革了。五条基本经验中, 第一条“坚持改革开放, 增强企业活力”, 吉化做了不少工作, 但当时全国的改革开放刚展开, 尚未深入, 吉化的改革并无特色。吉化突出的是队伍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经验。队伍建设方面吉化形成了良好的企业精神和队伍作风, 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优秀企业文化。管理经验主要是基础管理和生产、工艺、设备、安全、质量等各项专业管理。由于当时的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形成, 吉化在市场经济下的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的经验尚欠缺。组织管理、信息化管理以及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的应用等方面也是薄弱环节。因为当时无论是吉化还是全国, 现代化管理刚刚起步, 吉化刚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等现代管理方法, 尚无成熟经验可言。吉化还有其他不足。如非生产人员过多, 当时公司本部机关人员有500 多人, 超过当时的化工部机关人数。还有庞大的党群机构, 全公司光专职政工人员就有1600 多名, 大概比中宣部人还多, 还有470 多名专职文体工作者, 相当于好几个文艺团体。兼职的更多。这显然不符合现代企业要求。在技术革新方面, 吉化也做了大量工作, 但当时国企还没有太多的自主权, 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 只能在现有装置上搞些小改小革, 开发些新产品。所以整个公司的技术装备还是落后的, 三四十年代的老压缩机还在使用。现在, 原来的几个主要分厂都已停产, 全部淘汰了。整个公司已由煤化工为主改成石油化工为主了。在管理体制上也已改属中石油集团, 为其二级单位。不管如何, 吉化曾经推动了化工全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功不可没。其主要经验今天仍适用。据近来到过吉化的同志说, 现在吉化现场仍基本保持了过去的水平, 令人欣慰。

上一篇:构建艺术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下一篇:探析中国当代架上绘画艺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