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化作风是这么形成的——一名吉化老同志讲述的严细实快作风

2022-09-11

1989年7月和9月, 吉林省和化工部分别在吉化公司召开了全省和全国化工系统“学吉化”现场会, 并相应地分别做出了“学吉化”的决定。这是吉林省委、省政府和化工部领导对吉化的信任与鼓舞, 是全省人民和全国化工同行对吉化的鞭策与重托。吉化之所以能够成为全国的典型, 是坚持学大庆的结果, 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两手抓”的结果;是全国、全省兄弟企业大力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吉化人永远忘不了这所有的一切。

20世纪90年代的吉化, 有职工12万8千人, 生产产品660多种。1991年社会总产值55.5亿元, 实现利税13.6亿元。从1983年开始对吉林省进行承包, 到1990年, 产值、利税年均递增7.1%和16.7%。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吉化不断向经营国际化、企业集团化的方向发展, 成立了进出口公司、化工建设工程公司, 兼并了吉林市17家、辽源市13家化工企业和吉林省重型机器厂。1991年1月9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吉化, 赞扬吉化的工作是有中国特色的管理, 有中国特色的企业, 并亲笔题词:“把吉林石化公司办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集团。”

那时, 吉化每年都获得一些国家级的荣誉称号。诸如经济效益先进单位、企业整顿先进单位、企业管理优秀奖、企业改革创新奖、“五一”劳动奖状、先进基层党组织。吉化还连续7年被评为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1988年在吉化的一些主要生产厂成为国家二级企业之后, 吉化公司被国家评定为二级企业。公司所属染料厂、化肥厂、炼油厂是国家一级企业。

吉化不是先天就好的。文革十年, 吉化成了重灾户, 主要设备完好率仅有35.1%, 静密封点泄漏率高达15.6‰。整个吉化公司几乎找不到一个无泄漏车间, 找不到一处制度健全的岗位, 甚至找不到几栋门窗完好的厂房。跑、冒、滴、漏严重, 有的车间设备常年在云雾中笼罩, 工人们说:“上班就演天仙配, 像七仙女一样, 生活在云雾里。”有的车间漏得常年像下雨一样, 门口挂着雨衣和雨伞, 不论是主人或客人, 要进去就得拿上雨具。垃圾成山, 有的车间门口堆着垃圾, 工人可以不走楼梯, 踩着垃圾堆直接上二楼。有一次, 电石厂一个工段的厂房突然在夜间倒塌, 经过事故分析, 原来房顶上的工业粉尘常年积累不打扫, 有1米多厚, 承受不了, 压塌了。这就是当时的吉化。1977年吉化发生事故2000多起, 损失650万元。这一年, 考核企业的八大经济技术指标一项也没完成。

面对这千疮百孔, 面对这困难重重, 可贵的是吉化人没有自暴自弃, 没有破罐子破摔。当时的主要矛盾还不在这里, 关键是职工队伍中的无政府主义思想, 迟到、早退、串岗、脱岗、睡岗、聚岗, 在岗位上打扑克、下象棋等, 而有的领导干部消极接受文革教训, 不敢抓、不敢管, 见了矛盾绕着走。这在粉碎“四人帮”之后, 是恢复企业生机的主要思想障碍。公司党委认识到, 要完成恢复性整顿的任务, 首先是培养和形成队伍的作风, 要治理企业的“脏、乱、差”, 必须先解决队伍的“软、懒、散”, 培养和形成队伍作风是企业的当务之急。基于这样一种认识, 党委书记贾庆礼在一份重要文件上批了二十个字:“百炼成铁, 千炼成钢, 万炼成金, 拼上老命, 形成作风。”这20个字说出了培养作风的难度和阻力, 也说出了公司领导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和决心。从那个时候开始, 坚持不懈十几年, 千锤百炼, 形成了吉化的严细实快作风。

1989年9月, 李鹏总理在谈到吉化时指出:“吉化的工作搞得不错, 主要经验是思想政治工作抓得好, 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没有丢掉, 也就是基本功好。可贵的是大事小事都十分严肃认真, 特别是小事也严肃认真, 企业管理搞的比较扎实。”他还说:“一个企业, 形成一个好的传统和作风, 这是一笔很大的精神财富。”总理的话是对吉化作风建设的肯定和赞扬。

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严”。“严”是吉化人一直以来对待一切工作的基本准则。

化工生产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当时的吉化是十几万人在一起的连续化大生产, 车间连着车间, 工厂挨着工厂,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如果没有一个严格的约束, 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可收拾。

“严”是企业精神的体现, 主要是领导要求严, 遵守纪律严, 执行制度严。“领导要求严”是最主要的, 而“领导要求严”必须有前提, 那就是领导干部必须对自身要求严。要求职工以厂为家, 领导首先要以厂为家, 不能下班铃声一响, 就同普通工人一样拎包就走;要求职工爱吉化, 领导首先要爱职工, 不能在分房子、发奖金的时候自己打冲锋;要求职工遵章守纪, 那么领导首先要严以律已, 不能当特殊公民;要求职工严守岗位责任制, 那么领导就应该尽职尽责, 不能当嘴把式, 光说不干。各级领导必须以自己的慈母之心, 换取职工对企业的赤子之情;要用自己的心去发现别人的心, 用自己心灵的火花去点燃职工群众胸中的熊熊烈火。推心置腹, 心心相印。这就叫以心换心, 以爱换爱。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是春节, 合家欢聚, 享受天伦之乐。然而在吉化, 几十年来, 从车间、工厂到公司, 各级主要领导干部几乎没有在家里同妻儿老小过除夕之夜的。三十晚上都是在化工倒班车间, 在第一线, 同工人一起辞旧迎新。

那时候, 吉化公司各级领导干部 (包括机关) 的办公室里一般都有一张床, 这也是一代继承一代的传统。恢复性整顿的时候, 矛盾特别多, 生产与整顿的矛盾随时找上门来, 出现了就要解决, 好多领导现场办公, 24小时办公, 根本回不了家。有人统计过当时主管生产的副经理, 半年中, 只回家住了4个晚上。

公司的党委书记贾庆礼当时快60岁了, 也住办公室, 不到半夜, 他很少回来。全公司主要化工车间、化工岗位, 他不知道去过多少次, 一些工人的名字他都能叫出来。有一次, 他问一个班长:“小张应该在岗位上, 为什么没有来?”班长告诉他, “小张的父亲有病住院了, 他在护理。”第四天, 还是在这个岗位上, 老书记看见了小张, 拍着肩膀问他:“小张, 你爹的病好了吗?”书记一句话, 温暖群众心啊!小张永远忘不了这件事。他说:“咱们书记管10万人, 每天有那么多事情, 我爸生病的事他还知道, 记在心上, 书记的心里有我们工人。”长期以来, 吉化的党群、干群关系就是这么简单而融洽, 书记一句话, 群众热泪盈眶。但是, 在这样一个大企业, 党委书记要知道一位普通工人姓什么, 知道他上几点班, 可是非常不容易。他要到这个厂、这个车间多少次?他要爬多少楼梯, 流多少汗水, 才能练出这个“基本功”?从这个意义上说, 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绝非易事, 不付出些辛苦是办不到的。

东北的夏天, 4点多钟天就亮了, 老书记贾庆礼每天都是这个时候从床上爬起来到厂里去。每天他要工作16~17个小时, 有时甚至十八个小时。那时候, 东北的生活是相当艰苦的, 贾庆礼一日三餐大部分都是老伴捎来的北京挂面。他离休后回到北京, 吉化的同志去看他, 谈起往事, 他总是说:“我现在一看见挂面就够了, 倒胃口, 就是当年在你们吉林吃伤了。”但书记“知足”, 他说自己过的是“天堂般的日子”。这是比较而来的。在车间, 他时常打开工人和基层干部的饭盒, 许多人都是两个窝窝头, 一块咸菜疙瘩。“你们家的细粮呢?厂里发的保健呢?”老书记激动地问。工人们这么回答:“书记, 我母亲70多岁了, 孩子都在上学, 在我们家苞米面就该我吃。”当时, 吉林的供应就是每人每月4斤白面, 2斤大米, 其余全是苞米面。贾庆礼为此曾流过眼泪。

领导干部有了对企业的爱, 对职工的爱, 在厂里就有权威, 说话就灵, 就有人听, 就可以严格要求别人。

1977年生产任务完成得不好, 当时新到任的公司领导通过发动群众, 大干100天完成生产任务, 9月24日公司召开万人大会。各厂都是书记, 厂长带队, 到主席台上签到的也是这些“首长”们。负责会议的公司办公室的同志看了一下签到薄, 按分配的指标一万人到了, 可开起会来哪有一万人。开完会, 贾庆礼把各厂带队的领导请到台前来, 要求他们把带的队伍一字排开, 大会要清点人数。一个多小时的会, 清点人数用了一个半小时, 实到6454人。当场批评:堂堂的书记、厂长, 连开会的队伍你都带不好, 组织上怎么能放心把企业交给你们?在签到人数这么简单的问题上, 你可以说假话, 今后你说的话怎么让组织相信?这样的批评, 不仅教育了领导干部, 对职工也是个震动。

那时候, 劳动纪律不好, 而化工企业的好多事故又都是人为的, 脱岗, 串岗, 睡岗……岗位上失去了控制, 工艺条件发生了变化又不能及时发现和调整, 酿成事故。为了整顿劳动纪律, 公司从两级机关集中上来一千多名干部, 同时在后半夜下去查岗, 一次可以抓到一百多名在岗位上睡觉的人。中国人有句俗话, 叫“法不责众”, 抓到这么多违纪的人怎么办?当时没有奖金, 30多元的工资还得保证人家的起码生活吧。公司采取每10天召开一次讲评会的办法, 车间主任以上干部参加, 就请那些睡岗严重的单位的厂长、党委书记、车间主任到台上来说清楚:你是怎么带的队伍?

各级领导在群众中苦口婆心地讲清这样一个道理, 工人是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 是贡献最大的人, 当然也是企业里最辛苦的人, 工作在生产第一线, 危险啊!一旦发生爆炸、着火, 生命受到威胁的首先是工人。就是不爆炸, 不着火, 化工企业泄漏也会危害健康, 受害的首先还是工人。反复教育职工, 搞好企业的受益者当然也是工人。千方百计地让职工懂得“严是爱, 松是害”这样一个普通而又普通的道理。这样抓了十几年, 吉化作风逐渐形成了。

1991年1月26日上午10点30分, 炼油厂通往有机合成厂, 输送C4的管线突然断裂, C4外泄形成大团大团白色烟雾, 遇到明火随时都可能爆炸。正在离现场不远的地方清扫积雪的几名工人, 面对突来的险情, 一分一秒都没有耽误, 一部分翻墙到马路切断交通, 禁止车辆通行, 禁止附近的工厂、饭店动火;一部分人跑进离此不足50米的一间厂房, 这里有4台脱氢炉, 他们关闭门窗, 大量放出蒸气、氮气, 使室内形成正压, 以防C4进入引起火灾和爆炸。这是关键的时刻, 经过多年培育的吉化作风得到了完整的体现和升华, “严、细、实、快”少一个字也不行。

企业作风的养成离不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吉化的党组织经常出来组织一些活动, 为党员创造、提供发挥作用的条件和机会。那时吉化全线停车大检修是每年的8月份, 天气热、工作累, 相当艰苦。时间就是金钱啊!全公司提前完成检修任务一天, 就是千万元的产值。奖金是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但却不是唯一的手段, 把赌注都押在奖金上, 不行, 办不好企业。有的车间, 从检修任务中拿出最苦最累最脏的活儿, 最难啃的“骨头”, 作为“党员工程”, 不发奖金, 共产党员上。就连要求入党的人也要求上。这是政治信任, 这是光荣。如果共产党员不给钱不干活, 给多少奖金干多少活, 那还叫什么“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党员工程”全都是进度最快、质量最好的工程。

党员这样干, 团员就跟着干。现场又打出了“共青团员工程”的旗。检修煤气管线, 直径80厘米, 100厘米, 管线里挂满了炭黑, 工人需要带上工具钻进到管子里面去清洗, 管子的长度是50米, 100米, 钻进去连呼吸都困难, 钻出来连吐痰都是黑的。谁干?这个车间有8名团员, 共青团员承包了。

大检修期间, 有的党支部实行党员带牌上岗, 胸前的徽章是一面党旗, 写着“共产党员”四个字。平时群众发牢骚, 有的党员也跟着发牢骚, 群众休息15分钟, 有的党员休息20分钟不知道脸红。带牌上岗就不同了。群众眼睛盯着, 胸前总是沉甸甸的, 党员要时刻想到自己的形象。

企业里最可贵的, 无坚不摧的, 就是这种主人翁精神。有了这种精神, 垃圾成山, 可以一锹一锹把它搬走;有了这种精神, 跑、冒、滴、漏成灾, 可以把那些漏点一个一个消灭;有了这种精神, 当年全公司找不到门窗完整的厂房, 可以一扇一扇地把它修好。许多车间变四班倒为三班倒, 变三班倒为两班倒, 12小时工作制, 抽出一个班专门搞整顿, 两头不见太阳的苦干, 党支部书记、车间主任, 基层干部吃苦挨累干在前, 有的两三年没休息过星期天。大干大变, 快干快变, 企业终于甩掉了落后的帽子, 扭转了被动局面。

领导干部带头严, 带头干, 共产党员带头严, 带头干, 才能带出队伍的好作风。

作风的养成还必须在“细”和“实”上做文章。“细”是“实”的标志, “实”是“细”的结果。

吉化各级干部都十分注意那些日常平凡的大量小事, 从点滴做起, 通过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小事, 都蕴藏着大道理, 各级领导抓好这些细微小事, 对于形成队伍作风至关重要。

思想教育求细, 细在小中见大上。

3月的吉林仍是冰天雪地的世界, 但春风已经吹来, 冰雪开始悄悄融化了。1985年3月14日, 一些孩子在松花江边上玩, 突然冰层塌陷, 有3名儿童落水, 在人们呼喊救命的时候, 青年司机王凤山开车路过这里。他把车停下来, 棉衣棉裤棉鞋都没来得及脱下, 就跳到冰水中去抢救, 三个孩子都被他一一救上来了。当人们把王凤山救上来的时候已经很危险了。他的脸和手都被冰碴子划破了。王凤山回到家里对亲人, 回到单位对领导和同志们都没有讲自己救人的事。后来, 是被救孩子家长送来一面大镜子, 上面写着“感谢救命之恩”, 人们才知道王凤山救人的事迹。一个年轻人, 27岁的共青团员, 冒着生命危险救了3个孩子的生命, 受到人们赞扬。但有人却说三道四。有人说, 王凤山“点儿高”, 当时正好厂里分房涨工资, 这小子这下可干着了。有人说, 这是“机遇”好, 给我辆摩托沿着江边跑三天三夜也难找这么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还有人说, 没啥了不起, 这种救人的事, 资本主义国家也有, 人道主义呗!还有人不相信, 是不是搞错了, 王凤山会救人?王凤山的内弟说:“我姐夫真傻, 要是一下子上不来, 我姐姐可咋整?”

王凤山所在单位有人写了一篇稿子送到公司党委书记手里, 书记了解、掌握了前面说的那些思想信息, 没有急于把稿子签发出去, 而是从机关里抽调6名干部, 组成调查组, 让团委书记当组长, 调查王凤山其人其事。半个月, 调查的结果是什么呢?王凤山在学校读书时是好学生、班长、下乡时是集体户户长, 被招工到吉化以后, 一开始当装卸工, 但从不野蛮装卸, 小偷小摸、打扑克赌博等违纪行为, 也从来找不到他头上。正因为表现好, 他才很快被选拔到司机岗位上。无论是老掉牙的嘎斯车, 还是油罐车、水罐车, 他开哪台爱哪台, 年检、季检一次合格。厂里青年工人技术考核他得了第四名。有一次, 临时工棚着火了, 他临危不惧, 冲进去抢救国家财产。就是这样一位好青年, 入厂5年却与先进不沾边。既没当过优秀共青团员, 也没被评过先进生产者。为什么呢?现实生活中的王凤山, 思想上、性格上还有另一个侧面, 一个不太讨人喜欢的侧面, 就是他爱穿爱美。那个年代, 吉林没多少人敢穿西装, 王凤山有这勇气, 他敢。他最早穿上了, 而且是墨绿色的西装。小伙子长得挺帅, 浓密的头发, 天生羊毛卷, 还留着小胡子。当时演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大家都叫他“瓦尔特”。“瓦尔特”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爱唱歌、爱跳舞、能画画、会游泳。特别是跳舞, 春天, 草绿了, 花红了, 大家出去野游, 音乐一响, 王凤山第一个下去跳舞, 跳交际舞, 在那个年代里, 人的思想保守, 有的老工人看都不敢看, “你看, 不是个正经人。”当然, 王凤山有缺点毛病, 有一次出长途, 从吉林到沈阳, 他把车开“毛”了, 离前车太近, 人家突然急刹车, 他从后边贴上了, 这叫“追尾”, 罚款50元, 受到了批评。

这就是王凤山, 现实生活中一个真实的人, 有血有肉的人。他有功有过, 有是有非, 人们对他有褒有贬。平时, 大家都相安无事, 但现在王凤山出头了, 人们在感觉到他的存在的同时, 几百双, 上千双眼睛都在盯着他, 研究他, 琢磨他。研究来研究去, 人们感到王凤山有英雄行为, 但缺乏英雄的形象。他长得不像个“英雄”。

公司党委听取了汇报之后, 提出这样几个问题:假如王凤山救人时牺牲了, 我们怎样评价他?假如王凤山是共产党员, 劳动模范, 一贯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好, 今天又怎么评价他?假如没有救人的事, 王凤山在吉化将怎样度过自己的青春和一生?我们身边、我们吉化还有多少王凤山?带着这些问题, 公司调查组写了一篇长篇通讯, 叫《你认识王凤山吗?》, 把王凤山的功过是非, 人们对他的褒贬议论, 通通如实地写进去。这篇通讯发表在《吉化报》上。一石激起千层浪, 王凤山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党委因势利导, 组织了有10万人参加的、怎样认识王凤山的、历时100天的大讨论。

这场讨论进行得很热烈, 涉及到许多严肃的课题。比方“机遇”问题, 有人说王凤山机遇好, 我骑摩托车沿松花江跑三天三夜, 也难遇上这么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一位老工人不赞成这种观点, 他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做论据:星期天, 公园里的一条船翻了, 一个游人落水, 岸上那么多人都喊“救命”, 可是没人下去, 光喊能救得了命么?这时, 有个小伙子下去了, 他把自己的手表、自行车, 托付给一个人, 下去救了人, 还把他送到医院。可是当这位勇敢的小伙子回来时, 他的手表, 自行车都不翼而飞。这位老工人认为“机遇”是存在的, 但“机遇”对人人都是平等的。你看, 同一个“机遇”面前, 有人升华, 成为英雄, 有人堕落, 成了盗窃犯;还有那么多人光喊不干。主导人的行为的是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平时, 这些老工人也许搞不清什么是“世界观”, 什么是“人生观”, 但在这场讨论中, 却悟出了深刻的道理。

一个典型引来十万人的思索, 为了把十万人的思索, 变成十万人的行动, 在后来六年里, 公司分别开展了“我爱吉化”的教育, 增强企业凝聚力;开展“我为吉化争光荣”的活动, 强化主人翁意识;塑造吉化人形象, 完善自己, 丰富自己。六年思想政治工作深化了六大步。如果王凤山救人这件事, 简单地写篇文章, 发表在报纸上, 不过是豆腐块那么大一篇文章。吉化却没有简单地这么作, 而是用他引发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旋律教育, 引发出思想政治工作的“系统工程”。

勤俭节约求细, 细在一点一滴上。

企业无论大小, 千行百业, 一个目的, 就是多创造效益。吉化化肥厂通过经济活动分析发现, 好多生产控制指标只要升降一点点就可以给企业带来很大效益。造气车间, 每立方米炭黑含量下降1克, 全年可节约油58万千克;转化车间, 饱和塔出口温度每上升一度, 全年可节电3万度。他们从这一度一克作起, 搞了个“十个一”活动, 一年节约价值41.8万元, 尝到了甜头。后来, 又搞“23个一”活动, 再后来又搞了“40个一”活动, 把挖潜增效引向深入。

吉化公司好多产品是麻袋包装运出去的, 好多原料是麻袋包装运进来。这一出一进必须经过麻袋库, 一些老工人长年从事这简单重复的劳动。他们在清洗, 整理麻袋的过程中, 麻袋上掉下来一些毛毛, 麻袋毛轻得可以飘来飘去, 在这个世界上, 最不值钱的大概莫过于麻袋毛了。但在老一辈吉化人眼中, 它们自有价值。老工人们把麻袋毛收集起来当麻刀用, 就是麻袋缝里的物料它们也分门别类抖出来, 差不多一年就能从麻袋缝里抖出一台解放牌汽车。

基础资料求细, 细在一笔一划上。

在化工企业, 每一位操作人员都要责无旁贷地保证第一手资料准确无误, 这是优化生产不可缺少的。就拿那张岗位操作记录纸来说, 这是化工企业最基本的基础资料。就是这张记录纸, 吉化足足抓了十几年。怎么抓?抓什么?操作工要统一用工厂配发的笔, 不允许用自己的笔来记录, 你是钢笔, 他是碳素笔, 我是油笔, 粗细不一样不行;你是纯兰色, 他是兰黑色, 我是黑色, 也不行。每个岗位都由厂里统一配发墨水和钢笔。操作记录写什么样的字, 也有要求, 必须“仿宋”。能看清就行呗, 有必要那么严吗?道理很简单, 解放军为什么要抓队列训练?参军几年, 起早贪黑, 不厌其烦地抓这件事, 难道上了前线, 同敌人交上火了还要正步走?不可能, 部队是通过平时的训练, 抓战斗力、执行力。企业也是这样, 工人上班必须精心操作。什么叫“精心”?认真巡回检查, 维护保养, 无泄漏;勤扫勤擦, 清洁文明;把仪表看住, 按时记录, 及时调整, 不仅要无差错, 还要工工整整, 就像解放军列队一样, 松懈不得, 马虎不得。不可能设想, 岗位很整洁, 工人素质很高, 而那张记录纸却不像样子, 又脏又乱, 当然, 也不可能设想岗位不像样, 工人素质差, 却能拿出像样的记录来。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 一张纸就是工人素质、队伍作风、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

那么是不是吉化工人素质好, 都会写仿宋字?不是。一开始90%以上的人都不会, 但不会不要紧, 车间主任给一人发一张仿宋字帖, 下班回家练。也有人不练。有个高中毕业生, 不相信大家都能练成, 自己也不练, 等到大家都练好了, 傻眼了, 但却不认错, 问车间主任“怎么办”, 他心里想, 我一个普通工人字写得不好, 你还能把我怎么着?车间主任答复得干脆:“那好, 从现在起你就在家练字, 不用上班了, 基本工资照发, 奖金没有, 如果不练, 基本工资也不发。”第四天, 主任翻开记录本一看, 小伙子的字蛮漂亮, 主任高兴了。一个人不重视好办, 领导不重视难办。车间主任要不重视, 整个车间水平都上不去。公司也有办法, 比赛, 总调度室把各车间岗位记录都调上来, 搞展览, 评比打分, 公布名次。如果总是倒数第一、二名, 主任还想当吗?奖金还想拿吗?先进还能当吗?

领导不重视怎么办?抓检查竞赛评比;有畏难情绪怎么办?抓训练达标上岗。个别人跟不上怎么办?抓落实单兵训练。巩固不住怎么办?抓反复反复抓。

关心职工生活求细, 细在无微不至上。

食堂、托儿所、独身宿舍是职工关心的热点, 是职工生活的基本需要。恢复性整顿时期, 职工意见大, 有一段时间党委书记亲自过问。当时政治上、生产上矛盾不少, 既然有主管生活的副经理、副厂长, 作为公司的“一把手”, 不抓或暂时不抓行不行?不行。公司党委书记贾庆礼认为, 关键的时候需要主要领导出面, 主要领导一定要出面。“一把手”有“一把手”的角度, 有“一把手”的道理, 当然也能抓出“一把手“的效果。那么, “一把手”有什么角度?有什么道理?能抓出什么效果呢?

有一段时间, 贾庆礼天天跑食堂。有一天他把食堂的班长、管理员请来, 说:“在你们食堂, 最好的工人受气!”班长、管理员一开始接受不了。书记耐心地分析:“你看, 不遵守劳动纪律的人, 每天中午不到点, 就拎着饭盒子到食堂里排队买饭, 想吃什么有什么。而最好的工人, 那些不干完活不吃饭的工人, 来晚了, 食堂什么都没有了, 就那么一盘菜, 冰凉, 爱吃不吃。你这不是让最好的工人受气吗?你给他作碗热汤行不行?当年在延安 (老书记1937、1942年两次上中央党校) , 抗日战争那么艰苦, 但我们的食堂里有热汤喝。那汤很简单, 盐、葱、酱油、醋用开水一冲, 热乎乎的, 随便喝。现在你做不到吗?”听了这一席话, 老班长深受启发。他说:“书记, 你别说开水呀, 我们把煮肉的汤都倒进下水道流走了。”炊事员们拿这件事找差距, 认识到:生活好了, 条件好了, 是我们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少了。从此, 许多食堂都有了热汤喝。

还有一个贾庆礼抓食堂卫生的故事。有一次, 他要看看夜班工人食堂怎么样?半夜来到公司下属的一个中型企业食堂, 还没等看伙食质量, 却发现这里卫生条件不好。东北晚上天气比较凉, 苍蝇一般都落在天棚上, 白色的天棚, 有多少苍蝇一目了然。书记拿起电话, 把这个单位的党委书记从被窝里叫出来, 叫到食堂, 一人发一只苍蝇怕。半夜三更, 他们一人拿一个苍蝇拍打苍蝇。不用批评, 第二天, 这个单位的书记、厂长就知道该关心职工生活了。

还有一次, 在一个大厂的食堂开现场会, 贾庆礼带领与会人员, 一人一只苍蝇拍, 打苍蝇。边打边清点, 打了180只, 用报纸包起来, 揣进兜里带走了。第二天, 在群众大会上, 他亮出纸包, 把这个大厂那位管生活的副厂长请到台上来:“你们把食堂给管成这个样子, 我怎么放心把职工交给你?你怎么保证职工的健康?没有职工的健康, 哪里有安全、稳定、长周期生产?请你说清楚。”那位副厂长的脸一下就红了, 那是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呀!有什么好说的, 人“脏”俱在, 不说也清楚了。没有别的办法, 散会以后, 当天他就把行李背到厂里, 同炊事员住在一起, 改变食堂面貌。大干不到10天, 当贾庆礼再去看时, 面貌焕然一新。还是这个食堂, 还是这些人, 但窗明几净, 一尘不染。

前面讲的都是“小事”, 麻袋毛、仿宋字、食堂等等。有人可能有不同看法, 觉得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车间主任、工段长抓就行了, 党委书记、厂长是抓“大事”的, 抓战略、方向问题的。可是, 话说回来, 在企业里, 一年365天, 一天24小时, 有多少战略、方向问题呢?“大事”和“小事”之间能准确划出一条界线吗?“小事”往往是“大事”的根子。离开了一个个具体的“小事”, “大事”也就没有了。化工企业的爆炸、着火是大事, 可那还不是因为泄露了, 漏点像针尖一样小, 螺帽没有拧紧, 非常具体, 易燃易爆物质出来了, 有人穿带钉子的鞋进了装置, 打出的火花肉眼根本看不见。你平时不去抓“漏点”、“螺帽”、“火花”、“烟头”这些具体的“小事”而等着抓“大事”?爆炸, 着火还用得着抓吗?出了“大事”一切都晚了。不回避“小事”, 不放弃“小事”。“小事”抓出了成绩, “大事”才能抓出成果。

人都是有心有脑有感情的, 总是要想问题的。工人们说:“吉化好!”吉化为什么搞得好?想来想去, 是共产党领导的好, 工人们就从心里夸赞“共产党好, 社会主义好!”如果一个企业里几千人、几万人都异口同声说“共产党好”, “社会主义好”, 这不就是“大事”吗?人脑好比一部电脑, 必须输入千好万好, 才能输出一个结论:“共产党好”, “社会主义好”!讲话报告固然重要, 但光讲不做不行。要讲共产党好, 灌输马列主义, 同时更要干社会主义, 扎扎实实的干。厂长, 科长, 值班长, 工段长, 芝麻粒大的“官”, 只要带个“长”, 在群众的心目中他就是“共产党”。他把工作干好了, 群众把功劳都记在党的帐上。从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 从细微处入手, 把每一个人该办的事情办好, 在群众中树立起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伟大形象。让群众从切身的感受中, 从心眼里往外说共产党好, 社会主义好。这就是吉化长期以来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上一篇:论个人理财业务和产品的发展下一篇:企业诚信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