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忠在“学吉化”的日子里

2022-09-11

如同那特殊的岁月, 那些承担了特殊使命的人, 总是让人难以忘怀。

2014年8月, 李士忠再次走进吉化。他已经不记得自己曾经多少次踏上这片土地, 他只知道, 每一次靠近, 都仿佛一次归依, 内心总会不由自主地澎湃, 久久难平。一切的一切都缘于25年前那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学吉化”活动。它让李士忠走进一段历史, 亲历、见证了中国化工发展史上面对新挑战, 迎接新世纪, 坚实起飞那辉煌灿烂的一页。从此, 那段特殊的日子总是牵动他, 吸引他, 25年不曾停息。

新部长把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交给他

1989年8月的一天, 时任化工部生产综合司司长的李士忠被部长顾秀莲叫进她的临时办公室, 接受了一项新任务。顾部长当面把负责抓好全国化工系统进一步“学吉化”工作交给了他。

就在几天前, 顾秀莲刚刚从秦仲达手中接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部长的接力棒。就任不久, 她就做出在全国化工系统进一步开展“学吉化”活动的重大决策, 以此作为化工部落实十三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事实上, 尚未到任, 新部长早就敲定了上任后的这个重头戏。

这无疑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接过担子, 李士忠顿感肩上沉甸甸的。

顾部长派他即刻带队去吉化蹲点, 总结提炼吉化经验, 负责筹备全国化工系统“学吉化”现场会。她要求李士忠抓紧时间拿出一个初步方案隔周一向部党组汇报。

在化工部, 李士忠从调度员成长为生产综合司司长, 20多年里一直从事生产管理工作。因为工作的关系, 他不知去过吉化多少次, 对那里的情况十分熟悉。把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交给这个人来完成, 顾秀莲部长是经过反复斟酌、多方考量的。

时间紧, 任务重。走出顾秀莲办公室, 李士忠一刻没停地径直回到自己的办公室, 脑海里一直盘旋着一个又一个问题:怎么抓?抓什么?吉化经验到底是什么?整个化学行业究竟要向它学什么?怎么学?问号一个接一个, 挥之不去。

李士忠是从生产一线成长起来的干部, 他深知依靠群众是解决重大问题的金钥匙。当苦思冥想理出一个初步思路后, 他征求每位副司长的意见, 并和企业管理处所有同志谈话, 进一步对思路加以完善。当时, 时任生产综合司企业管理处处长的朱永涛即将出差。李士忠知道这是一位很有思想的同志, 看问题层次较深, 情况比较熟悉, 就立即打电话给他, 让他留下书面意见, 必须在隔日出差前写好交给别人带来。

果然, 同志们的意见给了李士忠很大启发, 不断充实着他的想法。一个比较完整的方案在他的脑海里逐渐形成并越来越清晰。

当时, 他家住农村。那个星期天, 他坐着小板凳爬在炕沿上整整一天没有挪窝, 用铅笔起草了一个东添西改, 只有他自己看得懂的汇报提纲。

周一上午, 顾秀莲部长召集林殷才、谭竹洲副部长, 秦仲达老部长等领导和有关司局长在她的临时办公室召开专门会议, 听取李士忠汇报去吉化蹲点, 总结吉化经验和召开“学吉化”现场会的具体安排。汇报中, 李士忠特别强调要总结吉化的基本经验, 也要总结他们的革命精神, 真正把吉化过硬的真东西提炼出来。

汇报得到了与会者的赞赏, 当然也给刚刚到任的顾秀莲部长留下了深刻印象。

蹲点吉化寻“真经”

1989年8月中旬, 李士忠带领化工部调研室副主任陈蔚、生产综合司企业管理处处长朱永涛和调研室体制改革处处长王其祥一行开赴吉化。

从接受任务的那一刻起, 李士忠总是在想, 吉化好, 这是到过吉化的人异口同声的说法, 然而这毕竟是走马观花的感受。那么, 它到底好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 需要大学问, 也需要大文章。化工行业的确需要这样一篇文章, 但写好它绝非易事。这篇文章既然交由自己来完成, 纵使难写也只能写好不能写砸。他时常这样告诫自己和团队。

在吉化, 他们几乎没有睡过一夜囫囵觉, 每天像只陀螺, 总是旋转, 旋转。

12个白天, 四处奔忙。

12个夜晚, 苦苦思索。

白天, 他们到各生产厂查看现场, 接连不断地召开座谈会, 与有关领导和基层有代表性的工人、干部谈话, 与吉化主要党政领导及离退休老领导交换意见。

晚上, 团队成员碰头, 集思广益不断讨论研究吉化的“真经”到底是什么。

夜深了, 即便躺在床上也没有睡意, 满脑子还是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渐渐地, 大脑充实了, 思路清晰了。总结, 提炼, 升华, 不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于是, 吉化的“四种革命精神”、“五条基本经验”脱手了。

“四种革命精神”集中反映了吉化职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 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正是这股力量改变了吉化的昨天, 创造了吉化奇迹。“五条基本经验”既是吉化实践的总结, 也是吉化面貌的真实写照, 每一条都有具体生动的内容。这些经验贯穿于吉化的各项工作中, 体现在各个方面, 看得见, 摸得着。

李士忠和他的团队非常兴奋, 每个人都有种如释重负的轻松。

那天晚饭后, 伴随着习习的秋风, 他们一行走出吉化铁东招待所, 到户外散步。行至江北龙潭山下, 大家停住了脚步。太阳已经步入了地平线, 红色的晚霞正在渐渐消失, 夜幕即将降临。他们轻松地交谈着, 不时发出阵阵欢快的笑声。远望吉林化工城, 厂房鳞次栉比, 座座银塔冲破青天, 条条管道纵横交错, 那点缀在钢铁林莽上的光亮, 不知是地上的灯, 还是天上的星。看着, 看着, 李士忠恍惚看见不夜城的那边, 无数化工企业在不断地发生着“裂变”, 开创着新的纪元。

大家满意于刚刚脱手的文字不多的“大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是一篇得意之作, 但只有为数不多的人知道, 做好这篇文章付出了多少心血, 经历了多少艰难。

此时此刻, 李士忠的心里顿然荡漾起一种美滋滋的骄傲, 这种骄傲不仅属于“吉化人”, 也属于化工同行。

协调各方谋求共识

一辆黑色奥迪轿车飞驰在吉林到长春刚刚修好尚未交付使用的高速快车路上。李士忠正赶往长春, 向吉林省委、省政府汇报他们在吉化蹲点总结经验的情况和化工部将在吉化召开全国化工系统进一步开展“学吉化”活动现场会的安排。

坐在后排座位上的他正陷入沉思, 如何汇报?怎样抓住问题的关键, 使吉林省、化工部的看法取得共识?

上午9:00前, 轿车准时开进吉林省委大院。在一个中型会议室, 吉林省委书记何竹康亲切接见了李士忠一行。

“你们辛苦了!应该说, 这也是为我们做了工作。”何竹康书记诚肯而感激地说。

李士忠向参加会议的何竹康书记, 吉林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长, 吉林省副省长王云坤, 以及吉林省计经委、总工会、石化厅、“学吉化”办公室的主要负责同志详细汇报了他们在吉化总结经验的情况和化工部将在吉化召开全国化工系统“学吉化”现场会的安排, 特别是全面阐述了吉化“四种革命精神”、“五条基本经验”的内容。

“好!这个总结是对吉化经验的高度概括, 抓住了吉化经验的精髓。”听过汇报, 何竹康书记充分肯定地说。“工作中, 意见和想法各方面会有所不同, 但最终还是一致认可的。”

这样, 吉化公司、吉林省、化工部对吉化经验和开展“学吉化”活动的认识在新的高度上形成了统一。

当天下午, 李士忠马不停蹄赶回吉化, 在铁东招待所会议室召集团队其他成员和吉化临时写作班子成员开会, 研究安排下一步工作, 并做出明确分工:

陈蔚、王其祥负责起草顾秀莲部长在全国化工系统“学吉化”现场会上的报告;朱永涛负责起草《化学工业部关于进一步开展“学吉化”活动的决定》;吉化公司写作班子负责将吉化经验修改、推敲、整理成吉化公司霍荣华经理在“学吉化”现场会上的经验报告;他本人则负责审核所有文件草稿, 并和吉化焦海坤副经理商定“学吉化”现场会的全部安排, 整理成书面材料。

他同时明确:一切工作必须在三天内完成。霍荣华经理的经验报告草稿审核后, 由吉化党委讨论审定印刷;顾秀莲部长的报告和《“学吉化”决定》审核后, 带回北京提交部党组讨论审定印刷;会议日程安排和各有关事项与吉化商定后提交部党组讨论确定。

有人感到三天完成任务时间太紧, 提出是否可以宽限几天。

李士忠回答:“不行, 一定要在吉化拿出这三个材料和会议日程安排, 加班加点也得按时完成。否则, 一拖就打乱了整个工作步骤。”

认真扎实, 今天要办的事绝不拖到明天, 这是李士忠一贯的工作作风。

真的, 第三天晚上, 三个材料的草稿先后交到李士忠的手里。他顾不上休息, 连夜伏案疾书, 修改审阅。东方发亮时, 所有材料全部修改完毕。他收拾好案头, 把材料整整齐齐地摆在面前, 站起身长长舒了一口气。

任务按时完成。1989年8月底, 带着一丝疲惫, 怀揣一份成果, 满怀着兴奋, 李士忠一行按原计划回到北京。

他立即向顾秀莲部长作了详细汇报。接着, 顾部长报告、“学吉化”决定、“学吉化”现场会议议程在部党组会上一一顺利通过。

果断拍板化解一道难题

化工部党组会决定:1989年9月12日全国化工系统进一步“学吉化”现场会在吉化召开。

1989年9月10日, 李士忠跟随顾秀莲部长、谭竹洲副部长和陶涛、冯伯华、贾庆礼等老部长同机抵达长春。

各位部长在长春南湖宾馆休息, 李士忠则急赴吉化做会前准备。

路上, 吉化副经理张真焦急地告诉他, 吉化党委在讨论霍荣华经理的经验报告时, 对“五条基本经验”的第五条持不同意见, 坚持改动小标题, 这就跟顾秀莲部长报告的相应内容略有出入。“因为目前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所以报告还没印刷, 就等你来了作决定。”

听了这话, 李士忠有些着急地说:“顾部长的报告和《‘学吉化’决定》是经部党组正式讨论定稿的, 我无权修改或者调整。”

他立即打电话给南湖宾馆, 几经周折找到顾秀莲部长, 如实汇报了此事。顾部长告诉他:“没有原则性的大问题, 不一定强求一致。他们讲他们的, 我们讲我们的。你核对一下, 就由你来决定吧!”

李士忠迅速仔细核对了霍荣华经理的报告, 并没发现原则性问题, 只是标题不同, 内容稍有调整。时间紧迫, 来不及再交换意见进行协调, 他当即拍板交付印刷。

1989年9月12日至16日, 全国化工系统进一步开展“学吉化”活动现场会在吉化隆重召开。开幕式——现场参观——专题经验介绍——分组讨论——闭幕式环环相扣。顾部长的报告精彩纷呈, 化工部的决定及时适时, 吉化的经验简练真实, 小组讨论充分热烈, 特别是参观的现场过硬实在。为期五天的会议内容安排丰富多彩, 程序设置合理紧凑;200多人吃住行井然有序。现场会达到了预期目的和效果, 取得了圆满成功。

掌声雷动。那是对“吉化人”的赞扬, 也是对为这次会议辛勤付出的人们的褒奖。

吉化“四种革命精神”、“五条基本经验”的出炉和“学吉化”现场会的成功召开, 为中国化工系统大张旗鼓地开展“学吉化”活动拉开了序幕, 为中国化工行业新的长征吹响了进军的号角。

尽管这一切已经过去多年, 那雷鸣般的掌声早已飘向时光的深空, 但李士忠的耳畔却时时响起, 经久不息。

他说:“这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学吉化’活动, 不仅促进全国化工企业提高了整体素质, 强化了企业管理, 加强了队伍建设, 更对当时乃至此后全国化工系统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既有广泛的现实意义, 又有深远的历史影响。作为亲历者, 我深深地知道, 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机遇, 人生能有如此经历那是一种怎么的幸运。我为能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 能尽己所能为党、为人民做一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情, 发挥点滴作用而备感荣光。”

打好一套组合拳

现场会后, 化工部决定启动四项工程落实会议精神, 进一步推动活动向纵深发展。重任再次落到李士忠肩上, 部党组把四项工程的组织落实工作交由他全面负责完成。

第一项工程是在吉化举办若干期“学吉化”培训班, 安排各省区化工厅局长、企业领导、车间干部、在岗工人到吉化现场学习培训。

李士忠再次从北京来到吉化, 一住又是一个月, 制定培训大纲, 探索培训方式。经验介绍与现身说法相结合, 参观现场与分组讨论相结合, 培训搞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全程主持两期培训, 制定和完善了以后继续办班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李士忠才回到北京另派其他司局长去主持培训工作。

培训班先后举办二十多期, 培养骨干一千多人。他们在“学吉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保证了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

第二项工程是组织“吉化人”事迹报告团, 到全国各地宣讲吉化事迹并进行企业诊断。事迹报告团日夜兼程走遍26个省市区, 130个城市, 行程数万里, 作报告370多场, 咨询、诊断工厂160多个。李士忠随时关注、掌握报告团的情况, 通知各省市化工厅局做好接待工作, 安排好各项活动, 特别叮嘱他们照顾好古稀之年的贾庆礼老部长, 保证他的身体健康。

第三项工程是编辑出版《“学吉化”资料汇编》和《吉化经验谱新篇》。他审查修改书中每一篇文章, 亲自校对后才交付印刷。《“学吉化”资料汇编》从不同层次、不同视角详细阐述了吉化的“五条基本经验”和“四种革命精神”, 真实感人。特别是书中精选的吉化职工格言、警句, 因为通俗易懂、生动好记, 具有很强的启迪性和实用性, 又是吉化经验和吉化精神的真实写照, 因此在“学吉化”活动中发挥了特殊作用。《吉化经验谱新篇》汇总“学吉化”总结表彰会全部资料, 特别是17个“学吉化”典型经验介绍, 内容生动而实在。

第四项工程是拍摄6集吉化经验电视纪录片。通过现场和真人真事真实反映吉化“五条基本经验”和“四种革命精神”绝非易事。选择拍摄内容, 撰写解说词, 仔细观看每集样片, 李士忠不断往来于现场和摄影棚之间。经过反复审核修改, 纪录片终于制作完成。他请各位部长和有关同志审查确定, 然后发放全国化工系统学习参考。当吉化经验由文字到画面, 活生生地呈现在广大职工面前时, 吉化终于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鲜活榜样, 变得真实易学起来。

现场会的召开, “吉化人”经验事迹报告团的巡回宣讲, 培训班的举办, 两本书的出版, 6集电视纪录片的拍摄仿佛一套组合拳, 一系列成龙配套的全面推动, 使“学吉化”活动在全国化工系统开展得如火如荼。

至此, 李士忠好像完成了一项神圣的使命, 感到无比兴奋和自豪。

一桌精心“烹制”的“全席大宴”

真学实干中, 全国化工系统涌现出一大批“学吉化”先进企业。

适时召开一次“学吉化”总结表彰大会被提到化工部党组工作日程。经国务院批准, 会议定于1991年4月20日召开。

整个会议的筹备工作, 包括“学吉化”活动的经验总结、先进单位的检查评选、典型经验发言等一系列工作同样由李士忠负责组织实施。

他把“学吉化”活动情况调研和典型经验筛选总结列为全司工作的重点, 要求抓住企业的不同特点, 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 反映“学吉化”成果和经验, 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他说:“我们必须向会议提供‘学吉化’活动的配套经验, 要有各省、企业的综合性经验, 也要有车间、班组、个人的典型性经验, 还要有企业管理、设备管理、现场管理、科技进步、管理方式、队伍建设、领导重视等各有侧重的典型经验。总之, 要有物质文明建设的, 更要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 不能重样。形象地讲, 就是要给会议提供一桌‘全席’大餐, 有红烧鱼、熘肉片、油焖大虾、四喜丸子、辣子鸡丁, 还有红烧茄子、西芹百合、清炖白菜, 煎炒烹炸、荤素搭配, 绝不能猪肉炖粉条一锅大杂烩。要让吃的人有一种享受。典型经验也同样必须方方面面, 具体而又实在, 让人听了值得回味, 有所启迪, 从中学到真经。”

话好说, 事难做。为了“烹制”好这桌精神盛宴, 李士忠专门从企业抽调几位有一定综合能力, 又有较高文字水平的同志对报上来的众多“学吉化”经验总结材料逐一审核、筛选、推荐, 并安排这些“秀才”们对其中的精华段落进行摘抄和缩写, 为总结概括提炼整个化工系统“学吉化”主要经验做好准备。

一竿子插到底, 不干好绝不罢休。李士忠属牛, 工作起来总有一股子牛劲。他组成五个调研组, 亲自和四位副司长带队对各个上报的先进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和调研总结, 到各地、各企业检查核实上报材料, 验证典型经验的真实性。

他奔赴陕西、湖北和山东, 走进湖北省化工厂、兴平化肥厂、宝鸡氮肥厂、西安化工厂和青岛双星集团, 所到之处, 检查异常仔细深入。

3月初的一天, 他乘火车来到青岛。早晨一下火车就直奔青岛双星集团下属企业, 不仅检查了生产车间、半成品库、辅助部门, 就连食堂的副食品库都查了个底朝天。

缝纫车间流水线零部件中转库的物、账、卡是否一致, 食堂副食品库的物、账、卡是否一致都在他的检查之列。在食堂, 他对大葱、味精等物品过数、称量, 一一核对。

在湖北省化工厂, 他看到这里真正做到了“劳动纪律过硬、工艺纪律过硬、无泄漏过硬、设备完好过硬、清洁文明过硬”。学吉化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在陕西, 他听取省石化厅的汇报, 检查重点企业, 实地感受学吉化带来的新气象。看到这些企业一改四平八稳的常态, 一扫因循守旧的积习, 团结进取、顽强拼搏, 各方面工作都跃升到新的高度, 李士忠的内心既踏实又兴奋。

1991年3月底, 调研检查组陆续回京。李士忠立即召集各路人马认真研究讨论, 严格按程序评选报批。一百多个不眠之夜, 几万里征程, 他和他的同事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唯有明月看得见, 唯有清风听得见。

总结表彰大会会期越来越近, 会议资料起草到了冲刺阶段。顾秀莲部长的报告、“学吉化”的主要经验、《化学工业部关于表彰学吉化先进单位的决定》、《化学工业部关于表彰吉化事迹报告团的决定》等重头文章, 以及17个典型经验发言稿都等待着李士忠去组织完成。

他认真听取各路调研组和“学吉化”办公室的汇报, 大家反复提炼, 认真推敲, 几经研究, 全国化工系统学吉化10条主要经验出炉了。

他把起草顾秀莲部长报告的重任交给自己的副手朱永涛。时间紧迫, 朱永涛深夜在家伏案苦战。李士忠派去两位助手, 他写出一段, 助手誊清一段, 一气呵成。

第二天早晨一上班, 报告草稿就到了李士忠的手里。他告诉办公室的同志, 当天上午不接待任何人, 不办其它任何事, 只审核修改这篇“大作”。整整一个上午, 李士忠闭门不开, 俯首案边, 聚精会神、逐字逐句认真审改每个词句。当天下午2:00, 报告草稿准时提交部党组讨论。

连续几天, 十几万字的会议资料经李士忠逐篇审核后, 或提交部党组会讨论, 或批准印刷。与此同时, 他分别多次与17个典型经验发言人单独交谈, 提醒他们发言时要注意的事项, 鼓励安慰他们别紧张。他井然有序地一一安排落实着整个会议的各项会务准备工作。

日日夜夜, 付出中一切就绪, 李士忠稍感轻松。

4月的北京正是“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黄金季节, 繁花似锦, 草长莺飞, 春光无限。

1991年, 就在这样一个美好的季节, 伴着和煦的春风, 誉满京城的京西宾馆迎来了全国化工战线一次少有的盛会, 全国化工系统“学吉化”总结表彰大会在这里隆重开幕。

来自全国的省市区化工厅局长、学吉化办公室主任, 75个受表彰的学吉化先进单位的代表, 部分大中型化工企业负责人, 部各直属企事业单位领导, 以及生产一线的干部、工人代表等二百多人云集一堂。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来了;

全国政协副主席王任重来了;

中国工业经济协会会长、原国家经委主任吕东来了;

吉林省省长王忠禹来了;

国家计委、国家生产委、中共中央党校、全国总工会的负责同志来了;

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经济参考报等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来了。

接送每一位中央领导和各部委负责人, 参加新闻发布会, 出席小组讨论汇报会, 撰写大会主持词, 现场安排、督导颁奖仪式……。李士忠似乎有分身之术, 凡是需要他的地方总能见到他的身影, 从容不迫, 镇定自若。

会议开始后, 他静静地坐在离主席台较近又出入方便的角落里, 随时准备应急处理各种事情。

部长们知道, 生产综合司、学吉化办公室和部机关许多同志知道, 介绍经验的人也知道, 对于报告中总结的学吉化“十条主要经验”和17个典型发言, 李士忠怀有一种亲切而特殊的感情。

自从顾部长和部党组把领导组织全国化工系统进一步开展“学吉化”活动的重任交给生产综合司, 身为司长的李士忠须臾不敢懈怠。从接受任务的那一天起, 自始至终, 他不仅亲历了整个过程, 更是各项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具体实施者。从深入吉化公司蹲点总结经验, 到筹备和召开全国化工系统学吉化现场会;从组织“吉化人”事迹报告团全国巡讲, 到举办学吉化培训班;从出版《学吉化资料汇编》、《吉化经验谱新篇》和拍摄6集电视纪录片, 直到筹备和召开这次总结表彰大会, 他殚精竭虑地工作, 夜以继日地操劳, 满腔热情地奉献着自己的才智, 倾己所能, 全心全意。

顾部长的报告, 17个典型发言, 有理论, 有实践, 有血有肉, 真实感人, 不时被热烈的掌声打断。

掌声四起, 如潮似海。这一刻, 沸腾的一幕感动着每一个与会者, 更感动着李士忠和与他并肩投身这一系列工作的每一位同志。这掌声里, 承载了太多的慰藉、鼓励和鞭策。他们体味到一种别样的幸福, 为自己能承担这一系列工作的责任、能承载这一系列工作的负荷而深感欣慰。

会后, 顾秀莲部长多次在正式会议和不同场合说:“士忠同志他们筹备和具体组织召开的这次会议太完美了, 经验总结得好, 典型抓得准, 特别是抓了方方面面、不同层次的典型, 太全面, 太有说服力了。”直到25年后的2014年, 她仍然念念不忘这些为开展“学吉化”活动努力工作的同志们。在接受《激情岁月——顾秀莲与学吉化》一书作者采访时, 她指着身边的李士忠说:“主意是我出的, 干活的是他。”在为该书作序时, 她更是满怀深情地写道:“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 ‘学吉化’活动的决策者、参与者、执行者, 上上下下, 左左右右, 凝心聚力,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大家扭成一股绳, 全心全意地投入, 尽职尽责地工作, 团结一致, 互相支持, 克服困难, 共同努力, 力量无穷……学吉化是我们人生路上共同走过的一段难忘行程。我不会忘记, 也衷心感谢那些和我一起走过来, 并共同成就这项事业的同事们、同志们!”

当然, 其中也包括李士忠。

上一篇:采购人员发票知识普及下一篇:CAN网络系统中单帧和长帧测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