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

2022-05-13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从大工业革命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多世纪以来,技术的进步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生产力革命,也推动着管理思想和实践的变革。在《财富》500强企业的名单上,有超过100家企业是在1880-1929年间创建的。尽管有些企业最初的名称和现在已经不一样了,但很多公司都始于这个时代,如可口可乐、IBM、波音、福特汽车等。

第一篇:农业技术与管理论文

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与农业保险

农业巨灾保险制度的重要核心部分是农业灾害引发的政府财政次生灾害的保险,是政府作为被保险主体,在严重农业灾害发生时,政府获取保险赔付资金,用于履行政府的农业生产灾害救助责任。

农业是支撑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把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稳定地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重中之重的大事。同时,我国又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而且农业技术设施水平相对落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不足,极端自然灾害事件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阻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在农业巨灾事件发生后,各级政府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进行灾后救援和恢复农业生产,给财政预算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确保农民生产权益,增强政府财政韧性,推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多年来十分重视和关注的问题。从政府到社会相关行业也都在积极探索农业巨灾风险管理的模式与方法。

农业巨灾亟需科学的风险分散机制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气候稳定性差、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的类型多、发生频率高,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整体来看,中國气象灾害,包括洪涝、台风、干旱等发生最为频繁,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发展影响最大的灾害类型。

2016年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发生严重干旱,对当地玉米及牧草等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影响。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市共19市102个县(市、区、旗)将近1000万人口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00万公顷,绝收面积80万公顷以上,直接经济损失225亿元。

同样是2016年,安徽省的夏季洪水给当地11市73个县(区、开发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根据安徽省民政部门的统计,当年6—7月份洪涝累计造成1000万以上人口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112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44.7亿元,其中农业损失194.6万元。

气象灾害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建设的主要矛盾,也是致贫返贫的主要因素之一。近些年的气候变化已经确认气象灾害的频度和强度显著提升。而我国目前的农业灾害救助体系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也远落后于国家的三农建设战略和脱贫攻坚要求。主要体现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规模远远大于农户、合作社、农场、国家的财务和财政应灾能力。土地流转后的农业生产主体必须通过高度财务杠杆经营专业化大面积农业生产,几乎没有任何抗灾的财务韧性。而现行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杯水车薪。在国家财政层面,可用于农业生产灾害救助的预算资金极度有限,根本无法科学化和制度化应对大范围的农业灾害,同时构成扰乱财政预算刚性和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

纵观世界各国,为帮助受灾地区重建生产,提高防御灾害的能力,大多数国际政府都设立了制度化的灾害救助体系,包括完备的政策体系,专项的救灾法案,但更重要的是政府支持下的农业巨灾保险制度。

我国从2007年开始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以“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的原则迅速推进。根据保监会的统计,到2016年年底,我国农业保险已覆盖了所有的省份,参保的农户达2亿户次,保费收入达到471.1亿元,三大口粮作物承保的覆盖率超过70%。

一方面推进迅速,另一方面“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的特点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低保障”使得农业灾害发生后,农民无法得到足额的保险赔付,收入大大减少。“广覆盖”使得保险公司在干旱、洪水等系统性风险发生后,往往受到大范围的波及,无法在空间上对冲风险;并且随着保险条件的调整,保险公司在平常年份很难积累足够的准备金,以在时间上对冲低频高强度的风险。传统的政策性农业保险遭遇了与初衷相违的尴尬。政府、行业、农民及参与农业经纪的各类主体,同时呼唤科学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保险保障方案。

农业巨灾保险制度的重要核心部分是农业灾害引发的政府财政次生灾害的保险,即:农业财政预算风险巨灾保险,是政府作为被保险主体,在严重农业灾害发生时,政府获取保险赔付资金,用于履行政府的农业生产灾害救助责任。

黑龙江农业巨灾指数保险方案的试点实践

2013年,联合融汇投资集团旗下的大华保险经纪有限公司领导在向黑龙江省委书记汇报工作时,提出研究农业巨灾保险深度融合农业财政涉灾预算改革的议题,在获得省委书记的认可后,联合相关保险业和智库的专家就农业巨灾保险深度融合农业财政涉灾预算改革为议题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探索。

在省财政厅领导和专家的支持下,大华保险经纪协助财政厅和相关省直单位以及相关专家开始研究和设计“黑龙江省农业财政预算风险巨灾指数保险”,旨在应对严重旱灾、涝灾、低温灾害引发的政府履行农业生产灾难救助财政资金短缺的问题。例如:1998年、2003年、2013年、2016年是历史上的极度严重灾年,政府在履行农业生产灾难救助责任时遇到财政资金重大缺口。

政府财政涉灾预算的老大难问题是“无灾不能用、有灾不够用”。灾害发生后,预算的刚性和平衡丧失,政府的全盘计划打乱,原发灾害借道财政预算老大难问题复制发酵放大而渗透到更加广大的社会经济领域。

有鉴于此,重点研究聚焦到主要农业灾害的频度、强度、趋势以及历史损失情况,了解现行灾难救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现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局限性,认识财政涉灾预算制度的老大难问题,论证农业巨灾指数保险如何融合农业财政涉灾预算改革,能否破解“无灾不能用、有灾不够用”的老大难问题,可否保障财政预算在常年和灾年均能实现预算的刚性和平衡。在财政厅主导下,农委、扶贫办、三防办、气象厅均积极参加研究工作。

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2016年启动三年试点项目,要求28个贫困县作为被保险区域。在大华保险经纪孙超的指导下,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和瑞士再保险建议提出了试点保险结构:降雨过多指数保险、干旱蒸发指数保险、累积温度指数保险、流域洪水指数保险四个灾害保险部分,覆盖指定的28个贫困县。该项目结构设计上是将项目保险分割为近300张保险单,合计保费1亿元,合计保险额度23.24亿元。2016年至2017年度试点总保费为1亿元,获得总赔付8552万元;2017年至2018年度试点总保费为1亿元,获得总赔付为8094万元。其中,延寿县旱灾赔付率达532%,兰西县涝灾赔付率达545.7%,拜泉县低温赔付率达620.5%。过去30年历史数据模拟赔付率在30%和75%之间,平均赔付率为70.5%,最大赔付率为2003年的183.9%。2018年至2019年度试点总保费为1亿元,过去30年历史数据模拟平均赔付率为62%。

本试点项目指数保险结构以县为单位的单一灾害角度看,模拟过去30年历史赔付和过去试点前两年实际赔付情况证明可以实现“盘活存量有限财政资金,对冲或有财政涉灾预算风险,保障财政预算刚性和平衡”的诉求,而且发挥了巨灾保险的显著作用。但是,从省财政保费预算资金的角度看,模拟过去30年总赔付和试点前两年实际赔付情况证明年合计赔付总额难以超过总保费。其原因是总保额被分割为县域单位保额,然后又被分割为县域单一灾害保额。如此分割,实际上该保险被分割为近300张保单,而每一张保单的保费和相对应的赔偿额度非常低。所以,对省政府和省财政而言,年总保险赔偿额很难超过年总保费。

目前, “黑龙江农业财政预算风险巨灾指数保险”的设计概念、理论依据、政策方向、改革需求已经成为保险业的学习标杆和财政系统的借鉴参照,得到农业农村部财务司和财政部农业司领导专家的认可,为巨灾保险融合财政涉灾预算改革提供了理论研究、政策开发、试点实践。

该项目的重大成果在于确定了保险结构的调整方向,即:总保额必须仅按照三个气象灾害分割——降雨过多、干旱蒸发、低温;取消试点三年期间对各个县的各个灾害单独分配的保额,各个灾害的保险赔付额统一在省级,即:一个或几个县遭遇严重灾害时可以一次事件使用单一灾害分配的总保额,实际保险赔付以触发时间和赔付金额为优先,直到各个灾害的总保险赔付金额用完为止;各个灾害的阈值和赔付金额设定必须符合“小灾不赔付、大灾大赔付”的原则;干旱和涝灾对冲的问题可通过缩小计算周期和适度共享赔付额破解;三个灾害的每一类的保险触发和保险赔付额度结构必须通过套用过去30年数据,模拟年合计赔付额对应年总保费的比率进行论证,即:过去30年严重灾年份的当年合计赔付额必须远远超过年总保费;省级项目的设计原则为保险赔付阈值触发和保险赔偿额结构,必须通过套用过去30年气象数据进行检验,即:在那些严重灾害年份,年合计赔付金额必须远远超过当年总保费,而丰年和常年合计年保险赔付额甚至可以是零。

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和有效保障机制建设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因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在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后,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巨灾风险管理与有效保障机制也取得重大突破。一是制度建设逐渐完善,先后颁布了许多项减灾、救助、法规和条例并对自然灾害危害程度设定了四级响应机制,全国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逐步形成;二是体制运行方面逐步健全,确立了“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生产自救”的救灾工作方针;三是与国际组织及其他国家在减灾救灾领域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可见,我国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及保障的主體仍然是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这种体制与模式仍将在农业巨灾风险管理事项中起着主导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政府不断强调政府公共管理中,运用金融工具,而农业巨灾保险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务院于2014年发布的《国务院对于加快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提高灾害救助参与度”。2017年1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断扩大保险覆盖面,完善应对灾害的金融支持体系”;“鼓励各地结合灾害特点,探索巨灾风险有效保障模式”。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我国各地陆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农业巨灾保险的尝试。同时也催生了黑龙江省财政厅关于农业巨灾天气指数保险的成功实践:由地方政府从财政列支,利用保险的方法,借助市场的力量,平滑政府财政预算外用于灾后农村人口生活救助、农业生产重建等的巨额公共财政支出。这一实践,探索出了财政、金融投保农业巨灾保险形式以更好地服务社会的一种有效途径。

我国现有农业保险的保障程度较低,例如对于种植业保险,大部分地区保额尚不充足完全覆盖物化成本,这就导致农业巨灾发生后,农民无法得到足够的赔偿保障。对于农业保险公司而言,由于受“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指导思想影响,导致忽略于农业巨灾风险管理,对巨灾风险分散安排不足,止步于“保本微利”的赔付比例,从而失去农业保险的实质意义。结合我国农业保险市场的现状,可以通过设计农业巨灾再保险的方式,分散保险公司自身的农业巨灾保险风险,政府资金在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帮助保险公司购买更高的农业巨灾风险保障。

联合融汇投资集团一直致力于我国城市风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近年来也特别注重农业巨灾风险研究并致力于推动农业巨灾保险保障农业发展战略和农民保障权益。黑龙江农业巨灾指数保险由联合融汇投资集团旗下大华保险经纪有限公司成功推动,并联合阳光相互农业保险公司、瑞士再保险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成功实践的案例还充分证明,保险经纪公司作为第三方机构在发挥风险管理的专业优势,充分维护被保险人投保利益,有效调动国内国际承保能力,提供农业巨灾风险管理服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不是额外成本。

作者:魏钢 易辉 刘纯德 孙超

第二篇:技术发展与管理变革

从大工业革命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多世纪以来,技术的进步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生产力革命,也推动着管理思想和实践的变革。

在《财富》500强企业的名单上,有超过100家企业是在1880-1929年间创建的。尽管有些企业最初的名称和现在已经不一样了,但很多公司都始于这个时代,如可口可乐、IBM、波音、福特汽车等。

这一时期处于历史的第3次技术进步周期中,是电气与钢铁的时代——电力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通信与交通行业的革命性进步催生了大规模营销和跨地区贸易。工业的增长导致了大型企业的产生,大型企业需要为企业活动和员工之间建立一种正式的结构,从而对管理程序的正式化提出了需求,人类科学管理的历史也就由此萌芽。

100年眨眼就过去了,很多东西都已经改变——随着科技和文化的进步,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追求目标都已经和100年前有了很大不同。管理的基础已经改变,但现在大多数企业的管理基调似乎还停留在那个大机器时代。这就是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管理的冲突和无效产生的原因。

回顾一下管理与技术交互发展的历史,就知道现代管理已经到了大变革的前夜。对中国企业来说,在充分学习和吸收了西方管理思想之后,如何结合互联网与中国传统文化两大崭新元素,探索出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管理模式,更是值得整整一代企业家为之奋斗的目标。

技术进步驱动管理变革

技术革命催生了现代意义的工厂制度,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大工业生产的方式,也促进了企业管理创新和企业管理的科学化进程。蒸汽驱动的轮船、电报以及越洋电缆技术,改进了通信并缩短了旅行时间;交通和通信行业的技术革命扩展了贸易疆界,使世界变得更加扁平,能够以更快捷的速度进行产品、服务、信息的全球交易。

从大工业革命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多世纪以来,技术既是促进贸易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帮手,管理思想的演变总是紧随技术发展的脚步不断前行。

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技术进步周期被划分为5个周期,每个周期长约半个世纪。随着技术进步周期的发展更迭,管理科学化的进程也在不断推进。

在第一次技术进步周期时代,纺织品实现了工厂化生产,以个体小业主和小公司为主,尽管专业化分工的作用在慢慢显现,企业管理处于经验管理阶段。第2次技术进步周期则是蒸汽动力与铁路的时代,蒸汽动力降低了生产成本,降低了产品价格,而且扩展了市场;同时创新精神带来了各种发明创造,导致了各类工厂的建立,这就直接产生了对领导和组织的需要。小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上千人的大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

在第3次技术进步周期,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引发了动力革命,促进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从而对规范管理提出了要求。这个阶段已经出现了巨型公司,大企业中还出现了专职的中层管理人员,科学管理开始萌芽。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历史开始真正进入科学管理进程。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在这一时期出版了著名的《科学管理原理》,提出了7个管理制度,并和其他同期先行者奠定了用科学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的理论和操作流程,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需要。

第4次技术进步周期属于汽车与合成材料大批量生产的时代,大企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也发展起来。可口可乐公司1926年就在海外设立了销售办事处。这段时期,全球主要经济体商业繁荣、房贷热情高涨,股票市场大繁荣,鼓励了企业进行大肆扩张,但此时美国反托拉斯法案的严格执行却阻碍着企业收购本行业公司的横向整合,企业开始争先恐后地在行业之外合并和收购,进行多元化投资。

企业原有的直线结构渐渐无法适应这样的多元化,因此多部门结构开始被用来配合这种不相关多元化的战略。这种企业结构帮助企业在规模和多样性方面得到发展,突破了它所代替的职能组织的限制,成为当时最重要的一个管理创新。1950年《财富》500强企业中有20%的企业是多部门结构的分权模式,而到1970年这一比例上升到80%。

在这个时期,始于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阻碍着工业的增长,但却间接促进管理的进步和管理思想的转型。在这个技术进步周期,管理思想百花齐放。“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推动了管理学的诞生和发展,相继出版了《经济人的末日》、《工业人的未来》、《公司的概念》等著作,又在1950年受聘为纽约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这一名称、教授这样一门学科的人。德鲁克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践》被誉为“管理圣经”,到今天依然被奉为管理学的经典,也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正式诞生。

“管理理论家与实践家之父”拉尔夫·戴维斯在这一时期提出了管理的有机职能、高层管理者的领导职能等理论,指导了企业高层管理者进行角色转变,以协调和应对大型企业与市场。在1945年,哈佛商学院还将高级管理人员培训项目制订为日常活动安排。

互联网时代管理需求变革

始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第5次技术进步周期是微电子学与计算机网络的时代,在这个时期,IT技术带来了企业架构、形态、工作流程、客户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几乎管理的各个职能领域都因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发生了巨大发展。电子商务的出现解构了传统的机票代理行业,互联网的免费策略打压了传统唱片业。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工业时代的信息不对称发生了变化,对经济发展和商业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在以往的时代,企业管理者站在管理金字塔的最高处,企业变革的指令在发布后会一层层贯彻下去。而进入互联网时代,企业中的底层员工成为接触市场一线最早的人,管理者却成为企业中最后一个感触市场变化的人。通过系统保证管理者和一线员工实时交易同步,会成为企业在未来管理中最需要解决的难题。

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2000年全球500强的名单上,包括港澳台在内只有10家中国企业,而到2011年,已经有69家中国企业位列全球500强。

伴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中国企业的管理历程在几十年里走完了西方上百年的路程。中国企业在不断学习、消化、吸收、反思西方管理思想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真正适合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管理模式。

金蝶董事局主席徐少春花了很多时间在思考这个问题,为此他还拉了很多志同道合的企业家和学者成立了“中国管理模式杰出奖遴选理事会”,在几年的时间致力于发现和总结中国企业在管理上的创新和思考。他认为,受到中国经济体制的变迁和市场大环境的影响,在改革开放的30年里,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理体系,这些体系通过总结和提炼,能够变成一种中国管理模式,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级企业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总量迅猛增长,人们传递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传递工具越来越方便,信息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信息不对称依然存在,但已经变成了对非结构化数据和结构化数据的掌握、分析和运用。同时,微博、社交、网络也给传统商业和企业管理带来极大冲击。在美国,企业决策信息有50%-60%来源于互联网,而中国目前只有30%-40%。如果企业不参与微博、社交网络等,企业决策中就至少有一半的信息无法获得。

“未来2-3年内云计算将会突飞猛进,企业的信息决策来源将有50%来自于互联网,这些技术的变化产生了能够使企业获得指数级发展的机会,但并不意味着采用工业时代的管理模式加上现代IT技术就可以实现指数级的发展。”前IDC大中华区总裁郭昕说,企业借助并购手段获得跨越式的增长,依赖新兴技术来实现指数级的增长,当前云技术、移动化、BI和社交商务4大技术趋势正在或即将对企业的经营方式和企业存在的形态产生深刻影响,但企业要想获得指数级的增长,在这些技术平台之上,还需要转变企业的发展方式。

海尔集团“人单合一”的模式,正是为了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模式,把组织结构从“正三角”的形状转变为“倒三角”。以自主经营体为中心,建立扁平化倒三角架构,把大企业做小,为海尔创造出差异化的、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不仅如此,在信息技术的深刻影响下,企业还要面对无边界信息流和无边界管理,员工和客户之间的区别会越来越微小,企业所关注的也不再是如何从员工身上得到更多的利润和生产效率,而是如何从社会中攫取及整合更大的资源。

规模需求理论创建者王吉绯提出,以标准化产品为中心的工业时代正在逐渐被以个性化需求为中心的信息时代所取代,资源配置方式由从传统的“以资源分配为中心”的资源单向配置给需求,转向“以需求搜集为中心的需求反向配置给资源”。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小米手机。

小米手机的整体销售、管理全部在互联网上进行,其研发的大部分工作也都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完成的。在小米手机自己的社区里,用户对产品有什么反馈,所有人都会在同一时间点知道,员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一起想解决办法,而不是一级级的传达。小米手机所有的员工都是围绕微博和社区开展工作,在微博平台上,全民做客服,一旦有客户反馈、投诉,很快就会有员工去处理。

中国新管理模式探索

对任何一种管理思想来说,文化的基础始终是无法回避的根本问题。根植于西方文化和宗教理念的西方管理思想在中国的落地,必须要考虑中国本土的文化特性。这也是中国管理模式一直在思考的核心问题。

海底捞是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杰出范例,其底层员工离职率只有2%,几乎是中国国内企业底层劳动者流失率最低的企业之一,究其根本是缘于企业尊重员工,给员工以家的感觉,让他们用创业的激情做事。

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郝登胜认为,中国管理模式的核心内涵是倡导“家文化”,唤醒员工内心的使命感和激情,这是中国管理模式的现实土壤。而中国管理模式未来的方向,就是要在中国优秀的文化土壤之中拥抱新技术。

2012年金蝶集团提出“云管理”模式概念,认为云计算、社交网络和移动终端等技术将构建起一个新型管理平台,支撑企业扁平化管理,满足企业跨地域随时沟通协作的需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开放的沟通平台上传递企业文化,支持中国“家文化”管理概念落地。“这样一种社交化、移动化的管理,其实是一个人人参与的管理,它的最高境界是每一个员工都是自我管理者。”徐少春说。

在这个“云管理”模式中,企业微博作为一个信息通道,能够与任何业务单据实现集成,单据的任何变动都可以通过企业微博发布,需要任何人知会和处理业务时,只用@相关人员,就可以通知业务处理。

“在做市场预算审批报的时候,审批报上来,如果我想知道去年类似活动的效果,以往要打一个电话,现在可以在微博平台上@一下相关人,然后等他反馈过来之后我再审批。如果他不回复,流程就走不下去。”郝登胜解释说。

企业微博对于工作效率的提升不言而喻,同时也会改变企业的沟通习惯和沟通方式,进而影响企业的管理模式和文化。以往某用户想要向CEO直接投诉,必须要知道他的手机号码,而且打电话投诉只有他一个人知道,现在只要在微博上直接@一下CEO,就会有很多人看到这个投诉,这比接受手机投诉更直接、压力更大。

与此同时,企业微博还能够在微博社区中创建项目或部门交流小组,在不同的小组中对工作信息进行私密讨论。诸如此类项目和群组讨论,尽管用邮件也可以完成,但传统的邮件沟通却都是与工作流程割裂开的。企业微博平台的出现对于未来工作流程的改变将会是巨大的。

事实上,移动应用对于企业管理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效率的提升和流程的优化,更推动了企业传统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在建发地产公司,企业移动通讯录和HR系统打通,管理层不需要登录HR系统,通过关联应用就能随时随地查看员工信息。未来,除了员工的联系方式、姓名、职位等信息,毕业院校、工作经历等更多内容也能够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呈现。移动化应用和企业微博,让原本生硬、呆板和冷冰冰的传统IT系统变得灵活、便捷和人性化,深受用户欢迎。

在企业移动通信录上,除了姓名、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还能查看别人的位置信息。但是和以往层级制的管理原则不同,在移动通讯录中,你查看了别人的位置信息,代价就是你的位置信息也将变得可以查询,这种平等的原则很好地平衡了隐私和权限的关系。这意味着在企业管理中,老板与员工之间的交流沟通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层层组织架构,在企业管理原则面前人人平等。

作者:韩洋

第三篇:对于技术与管理的思考

作者简介:李丹(1993—),女,汉族,四川省南充人,农学本科学生,单位: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农学专业,研究方向:作物栽培与基因改良。

王倩(1992—),女,汉族,重庆北碚人,农学本科学生,单位: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农学专业,研究方向:作物栽培与基因改良。

摘要:技术与管理是作为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学习期间应该培养锻炼该能力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竞争能力。文章通过对技术和管理的单独理解、综合应用。不仅从企业角度谈技术与管理关系,更阐明了成为技术管理兼备人才应该在哪些方面努力。

关键词:技术;管理;企业经营;大学生

请容我将技术比作母亲河“黄河”,技术就像黄河一样,给人们带去文明之光,让人们接受文明之火。对于我们的祖先,蓝田人、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在黄河的臂弯下学习到生存的技术,创造了母系氏族文化,过了黄夏文明的金色童年。随着时间推移,朝代更替,社会发展,人们认识的深入,技术有了更深刻,更多角度的定义。诸如,按照根据人类的活动领域,技术可以分为三类:自然技术、工作或活动技术和思维技术。当代,技术一词含义变得如此丰富,究其本意,可理解为:技术是一种复杂的具有社会性质的想象,也是人类活动中的一种特殊实践方式;它是人类为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效率和效果而积累的、创造并在实践中运用的各种物质手段、工艺程序、操作方法、技能技术技巧和相应知识的总和。

相应的,将管理比作长江再好不过了。长江流域是历代宗教昌盛的地区,其中的佛教和道教是历代统治的运筹帷幄的思想武器。历代统治者通过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协调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达到国家安稳富足之态。因此将管理的定义为:为实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指导、实施、控制过程。管理的目的是追求效率和效益;核心是人;本质是协调,协调的中心是人;现代管理的真谛是聚合企业的各类资源,充分运用管理的功能,以最优的投入获得最佳的回报,以实现企业既定目标。

泱泱中华,四海九州。这一份庞大的基业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管理与技术,如左膀右臂,缺一不可。大国尚且如此,公司和企业的发展也一直离不开技术与管理结合这一话题。

首先,管理需要技术,虽然现在经理人职业化,外行领导内行的现象已成普遍,但是如果这个职业经理人不去学习相关业务,他也不会有很好的成绩。不懂技术怎么去发现管理中的漏洞?不懂技术怎么让资源分配最优化?不懂技术怎么制定有效可行的战略目标?不懂技术怎么保证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再者,技术需要管理,虽然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种实力。但是没有管理的技术就像一盘散沙,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相关的情报、市场、财务、人力等部门与之有效配合,技术怎么体现?怎么发展成为优势?怎么才向更高的技术门槛迈进?

企业的经营是多方面的,即不是单单重视技术人员,也不是技术内行的领导就能解决一切根本问题、搞好企业的发展。企业需要更多的复合型领导人才。脱离技术谈管理和脱离管理谈技术都不正确。技术是硬件,管理是软件,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最大的发展和企业利益。

作为大学生,比如农科专业的学生,核心课程如遗传学、生物化学、作物栽培学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要将我们变成合格的具有农业知识技术的新世纪人才,能够根据农业生产为基础需求,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广大的农民朋友提供各类农业生产技术指导与服务。当下农村发展突飞猛进,在这样的一个环境背景下,农村需要的我们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的硬的专业人才,还要学习管理,培养战略目标,以应变农村社会发展转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成为技术、管理兼备的人才,非一早一夕之事,长路漫漫,任重道远。一般来说,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们留意,改进。

1.如何了解大局,判断事物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把握整体与局部观念,分清主要与次要。将自己放在实际的环境中,看待和处理问题时,不要局限于局部与小团体利益,而要从整体出发,站得更高一些看待问题并处理问题,综合考虑,长远考虑,辩证得失。

2.人际交往的处理

处理好不同角色间的关系。与领导上司相处,应该保持谦逊;和同级的同事之间,善待每个人,保持开朗胸襟,以眼见事实客观评断;对于下属,多帮助关心,缩小惯性心理距离;对于竞争对手,大度开明,宽容不计较,保持豁达好心情。人际交往是思想、情感、态度、信息和学习多方面的交往。交流思想,一个头脑里就有多种思想的碰撞。分享快乐,快乐加倍。分担忧愁,忧愁减半。

3.考虑问题的多方面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考虑问题要多方面,首先需要自己经历得多,即阅历。除了随着年龄增长,广泛阅读,“书中自有黄金屋”在知识层面上丰富起来,对于问题的看法、思考自然会系统起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固步自封于自己没有好处,应多与朋友交流,交换想法。

4.感性与理性的处理

若涉及到具体某件事情,附加上自身感情色彩。如果心情愉悦,效果自然是加倍好的。若情绪不太好,解决事情的效率和效果也是可想而知,平添烦恼而已。因此,在具体事件面前,应合理转换理性与感性,更好地完成上级分配下来的任务。

【结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拥有技术的人才在就业中因为一技之长往往能够找到适合的工作。如果一个人,兼备技术的躯干与管理的头脑,茫茫人才市场中能不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么?

参考文献

[1]刘伟我国燃气化工企业技术管理体系构建2007

[2]叶建国浅谈技术与技术管理2005

[3]史丽萍等燃气化工企业技术管理体系构建2006

作者:李丹 王倩

上一篇:农业高级经济师论文下一篇:多媒体课件制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