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之尝试

2022-09-11

1 对比法

首先, 将自己的思路与作家的思路比。我常从课本里选出几篇范文, 在未教之前, 先将范文的题目拿来, 或出几个与范文题目类似的题目给学生思考, 思考写什么, 怎样写, 然后写提纲, 在讲学范文时拿出来对比。俗语说:不比不知道, 一比吓一跳。多数人会恍然大悟, 觉得自己幼稚可笑, 对名家的范文倍增亲切, 乃至爱不释手。其次, 同一文体的对比。例如记叙文, 王愿坚写的《普通劳动者》, 魏巍写的《我的老师》, 吴伯萧写的《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通过对比, 可以发现:同是记叙文, 前两篇是写人为主的, 后两篇是写事为主的。人要做事, 事要做人, 为主为次, 如何区分?没有对比, 老师讲得辛苦, 学生听得劳累, 效果不佳, 区别依然模糊。

2 仿写法

模仿在作文训练中, 尤其是起始阶段, 有着重要的作用。朱熹曰:“模仿者, 古人用功之法也”。秦观有佳句“雨余芳草斜阳, 杏花零落燕泥香”。其实是模仿温庭筠句“雨后郤斜阳, 杏花零落香”所得。对秦氏的模仿, 王国维赞曰:“虽自此脱胎, 而实有出蓝之妙”。学生要把课堂上学到写作知识转化为能力, 中间一定要经过模仿借鉴, 从中受到“规摹变化之诀, 从而化腐为新”, 通往创新的自由王国。

3 积累法

作文内容贫乏, 空喊口号, 是大多数学生作文的通病。针对这个病情, 我开了两味药。一味是在班上办“集锦专栏”。我为专栏的内容规定了十二字的“四性”原则: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专栏分上中下三格, 上格用于发表学生的优秀文章, 中下两格按同学的坐号顺序钉上钉子, 钉子上挂个一个夹子, 学生的材料用统一的稿纸写好对号挂上。每周出一期, 每期学生献材料二至三条 (材料长短自定) , 我送五至十条。学生利用空余时间抓紧去看, 自己看中的就取下夹子, 拿去抄录, 抄好了放回原处。今天集几条, 明天集几条, 年积月累就集成大块的“锦”了。有的同学一个学期就集了一大本 (几百条) 。“集锦专栏”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有思想火花、哲人邃语、名人佳句、人生感悟、青春寄语、作文指导、佳作选段、谚语、佳联等等。一味是写日记, 记一些细节。细节是来自生活的, 不是主观想象和臆造的。所以要想积累细节, 非到生活中去认真、细致地观察个体验不可。

4 前导法

前导法即写作文之前引导法。没有经过写作前的引导的训练, 只给学生一个题目, 要求他们在两节课内完成, 又要他们写出高质量的文章来, 是相当困难的。如果在写作前作适当的引导, 效果是不一样的。写作前的引导, 我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先启发后亮出题目。如春天来了, 我请同学们说说学校里春天的景象。同学们就积极思考, 有的说“外面下着细而密、象牛毛、象花针的雨, 就是春雨。”有的接着说:“校路旁的小草钻出嫩绿的苗, 那是春天给它的生命”;“我们学校的花坛里的‘中尼’、‘黄枝’、‘杜鹃’……长出许多芽来, 春风一吹, 它们就招手点头, 好象对人们说:“它们很快就会开出许多又鲜艳又芳香的花来”;“一年之计在于春, 我们应懂得沐浴在春风, 春雨中的幸福, 抓紧时间学习, 将来长成祖国建设的栋梁”;“老师, 您年纪大了, 做事、学习还这么认真, 这叫焕发青春, 也算是春天的景象呀!”还有的说:“班里的同学做好事, 讲礼貌, 比过去努力学习, 这是给最美的春天增添风采。”然后我总结说, 是啊, 春天来了, 在校道旁, 在花坛里, 在教室里, 在学校的每个角落里。春风吹了, 带来了文明礼貌的新风, 它吹进了校园, 吹进了师生的心田。真是绿色满目, 芬芳四溢。现在我们来写这一切, 题目叫《春满校园》。这时, 学生就觉得这个题目很熟悉。一是先亮出题目再作引导。如《滥竽充数》读后感, 题目亮出后, 再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 从南郭先生角度立意, 正面批评南郭先生不懂装懂, 蒙混度日, 反面肯定南郭先生“溜走”是有自知之明的表现, (2) 从齐宣王角度立意, 批评齐宣王的享乐昏庸, (3) 从齐湣王角度立意, 赞扬齐湣王的改革精神, (4) 从乐师的角度立意, 批判“好人主义”的处世哲学, 指出“中庸之道”阻碍社会进步的弊病, 中国的许多事情都败在这种处世之道。 (5) 从整个寓言故事立意, 它启示人们:人人都要树立起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心。这样, 引导后, 再作文, 学生就心中有数, 眼前有路了。

5 下水法

所谓下水法, 就是老师参与学生写作的方法。但不一定都要写完整的一篇, 可以针对学生的某一问题而写一段或几段。比如说, 学生写作常出现的毛病是空话连篇, 言之无物, 或详略不当, 主题不突出;或论据不能说明论点。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某一点毛病, 具体地写一段文章, 摆在学生的面前, 指给他们看, 说:这样写, 就没有这个毛病了。在这方面, 我的语文老师刘连云先生坐得很好。二十年过去了我还记得清清楚楚, 我在写《学习 (庖丁解牛) 一得》, 文章的论点是:不光解牛,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 我们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才能象庖丁那样, 做到“游刃有余”。文章的论据有这么一段:…….张老伯的丰收, 有力的说明了这个问题。他按照作物生长的规律, 实行科学种田, 早出晚归, 不惜汗水, 不怕重活, 风里来, 雨里去, 吃苦耐劳, 豁出生命干。结果, 稻子长得很好, 单季亩产平均八百斤, 比去年增产三成。刘老师看了我的文章后, 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这段话用来说明张老伯勤劳耕作, 取得丰收, 是满可以的。但是用来说明‘按照客观规律种田’那就完全不对头了。试问, 里面有没有一个‘按照客观规律种田’的事实呢?没有。这样写, 已经把论点转移了。”刘老师又说:“我请教了校附近的一位老农, 向他了解种庄稼的知识, 写了这么一段, 你看看。”“X老伯常年累月跟庄稼打交道, 摸透了庄稼生长的规律。他懂得禾苗分蘖不宜分得过多, 过密, 就用‘烤田’ (把水排干) 的办法来控制后期的分蘖, 使禾苗长得又粗又壮。他又懂得禾苗在不同时期对养分的要求也不同, 就灵活施用磷、氮、钾等不同的肥料, 以满足禾苗的需要。在X老伯勤劳、精心的管理下, 稻子长得很好, 取得了单季亩产平均八百斤的丰收。这个事实有力的说明了只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才能取得成功这一个道理。”读了刘老师这段文字, 我深刻理解到怎样写, 才能针对性地说明论点。老师这么一动手, 比讲得头头是道, 效果好得多。

摘要:从教过的班级看来, 学生的写作水平偏地的人数有百分之五十左右, 中等水平的有百分之三十左右, 水平较高的只有百分二十左右。面对这个现实, 如何来改变它, 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呢?总而言之, 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是关键 (我已在另一篇文章专门说过) 。然而, 光有满腔的热情还是不过的, 如果有了热情, 又有切实可行的方法指点, 学生可以省力、省时、少走弯路, 在有限的中学生时代, 更快地提高写作水平。哪些方法切实可行呢?我觉得以下几种皆属切实可行的范围之内。

关键词:学生写作,能力,提高

上一篇:关于企业会计网络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下一篇:年龄友好:“老人”重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