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毕业论文范文

2022-05-13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教育类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林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尤其在党的十八大强调国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后,引导林科类专业毕业生更好地服务林业行业就变得更为瞩目。

第一篇:教育类毕业论文范文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下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摘要:本文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分析了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从复杂工程问题的教学设计、团队式毕业设计模式、毕业设计管理考核制度等方面对土建类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关键词: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一、引言

工程教育认证既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走向世界的要求,也是高校土建类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为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质量保障,也为社会提供了具备公信力的评价结果。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质量控制要求”。其中,成果导向的理念突出表现为毕业要求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和教学资源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在认证指标体系中,毕业设计是衡量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

二、目前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只重视本专业知识的锻炼,忽视相关专业知识的拓展,学生缺乏建筑整体概念,其毕业设计成果无法与实际建设工程紧密结合,使得毕业生工作后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专业面窄、合作沟通能力不足等问题。而建筑设计是一项整体工程,建筑、土木、工管等多个专业既要各司其职,又应紧密配合、相互协作,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设计任务。

2.毕业设计选题单一,与工程实际脱节。从近几年的毕业设计题目来看,大多数毕业设计题目以工程设计居多,毕业设计通常是教师分组自拟若干题目,要求学生完成建筑方案设计、结构计算和施工图绘制等基本任务。多数设计题目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结构形式过于单一,这就导致毕业设计与工程实际不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学生难以适应以后的实际工程设计任务。

3.“一师多生、一师多导”的传统模式。学生的毕业设计任务基本上相同,在毕业设计教学中缺乏对学生能力的掌控,没有做到“因材施教”。而学生被动的接受任务书,依葫芦画瓢,成果千篇一律,甚至少数者照搬往届模板,缺乏创造性和实践能力。

4.一般毕业设计安排在第八学期,而开学初部分学生忙于研究生复试和找工作,花在毕业设计上的精力极少,导致后面的设计工作跟不上进度,难以保证完成质量。

三、毕业设计改革措施

1.复杂工程问题的教学设计。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中对毕业要求的各项能力均指向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因现代工程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的工程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并协调多种非工程因素,因此在毕业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以下能力:(1)中外文献和信息收集及综述的能力;(2)制定和实施调研方案、设计方案或试验方案的能力;(3)设计、计算及制图能力;(4)实验研究及数据处理的能力;(5)分析综合、提炼观点、编制设计说明书或撰写论文的能力;(6)外文阅读、计算机应用的能力;(7)沟通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在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定期讲解设计过程中的重难点并教导学生利用力学知识和结构概念来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学生通过手算设计加深对结构的理解,鼓励独立思考,自主解决设计过程中的难点。要求学生能够应用专业的结构设计软件,对结构进行准确地建模分析,并能将结果与手算结果进行对比,自主建立合理的解决方案,以加深学生的结构概念。

2.团队式毕业设计模式。基于某一项实际建筑工程,将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结合在一起,或者是将其中两个专业组合在一起进行团队毕业设计。实际操作时,可在第七学期,根据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方向,按3—5人配1名建筑学专业的学生组成设计小组进行数据采集和建筑方案设计。这个阶段主要是建筑专业学生拿出初步建筑设计方案,组织全组针对该建筑设计方案诠释设计创作理念。设计思考过程和确定建筑设计方案后,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方向的学生可以开始合作,进行建筑施工图设计和结构图的计算。毕业设计指导时,可以根据专业培训计划实施类似的联合指导小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和建筑学专业联合指导,每一组都配备一名有工程经验的建筑学指导教师和一名结构专业指导教师,还可以根据条件配备一名工程管理专业的指导教师。这样毕业设计的师资就比较全面,所有的专业讲师都参与了整个过程,并根据进度和设计内容负责各个阶段。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建立一个有利于各专业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设计工作和交流的平台,使毕业生能够更系统、全面地了解各种建筑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的设计流程,熟悉相关专业的交叉点,并有意识地去协调处理设计过程中专业之间的分歧问题,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近两届毕业设计中,依托我校设计研究院、BIM技术开放实验室等校内实践实训基地进行了部分基于BIM技术的多专业团队毕业设计实践。毕业设计以我校在建的体育馆、文科大楼、农科大楼工程图纸和有关文件为依据,由建筑、土木、给排水和工管专业的毕业生组成团队,编制基于BIM的工程管理文件及模型。团队毕业设计涵盖以下主要内容:(1)基于BIM的三维建模。在给定图纸的基础上,进行翻模工作,并计算工程量。(2)基于BIM的技术标编制。利用完成的工程土建及安装三维模型进行碰撞检查,编制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及动画模拟,最终完成案例工程技术标的编制。(3)基于BIM的造价管理。利用完成工程土建三维模型,编制进度计划,最终完成工程造价管理的相关工作。通过多专业团队协作联合毕业设计,全面提升了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满足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土建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3.毕业设计管理和成绩评定。扩大毕业设计延伸到生产实践,甚至对课程设计采用分阶段来进行毕业设计。第一阶段:材料采集和前期准备阶段。结合生产实践,可以提前到第七学期。毕业设计:收集相关设计资料,熟悉相关规范、程序等,熟悉一些设计软件的使用,初步确定设计方案。第二阶段:设计实施阶段。实施阶段应合理安排设计进度,分阶段分配设计任务,明确各阶段的任务,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和考核规则。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督促和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设计工作,并定期检查学生的设计成果,包括图纸和计算书。对毕业设计工作开题、中期检查、答辩前工作检查、答辩规范等方面提出严格要求,并聘请有关行业和企业专家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和考核,确保毕业设计的质量符合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毕业设计应设置专门的毕业设计教室,实行一段时间的在校集中管理,严格考勤。根据毕业设计的时间进度安排专业教师针对毕业设计的难点问题做集中讲座。此外,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监控,实行指导教师全程指导、院系定期检查的过程管理模式,将问题进行及时反馈和整改。

毕业设计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平时成绩20%、评阅成绩40%(指教师评阅和评阅教师评阅),以及答辩成绩40%。平时成绩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文献阅读、文献综述、外文翻译情况;评阅成绩包括工作量、技术水平、学习水平和图文表达情况;答辩成绩包括个人陈述和回答问题,重点考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答辩小组集体评定。对于团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应重视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评,再结合平时讨论、阶段汇报、中期评审、学生答辩等,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四、结论

毕业设计是土建类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最后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最接近实战的一次演练。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对所学专業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并加以综合的分析运用,对学生收集资料、熟悉相关设计规范、掌握工程设计常用方法等是一次全面的锻炼。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实践教学尤其是毕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从毕业设计的教学设计、毕业设计模式、毕业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建设来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Z].2016.

[2]武鹤,张莉娟,马桂军,等.多学科团队式土建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1).

作者:佘艳华 曾磊 黄文雄 王德玲 肖桃李

第二篇:引导林科类专业毕业生服务林业行业的教育对策

林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尤其在党的十八大强调国家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后,引导林科类专业毕业生更好地服务林业行业就变得更为瞩目。基于此,本文统计并分析了南京林业大学等七所国内知名林科类高等院校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现状数据,探讨了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困难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了加强毕业生服务林业行业的教育对策,以期帮助更多的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建设“美丽中国”出力,促进我国整个林业、生态行业实现有序发展。

林科类专业林业行业就业问题对策面对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扩招”等原因造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一直是引人瞩目的话题之一。尤其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后,对林科类专业毕业生而言,他们的就业问题就变得更为瞩目。然而,林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向较为突出。众所周知,由于林业行业自身特点的限制,林业领域往往存在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用人单位往往招不到优秀人才的现象,常常出现大部分人才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如何更好地引导林科类专业毕业生服务林业行业,帮助这些毕业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出力,促進我国整个林业、生态行业的有序发展,就变得极其拥有现实意义。

一、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1.就业区域较为集中

从七所林科类高等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区域分布情况看,国内高校林科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都较为集中,基本都选择在学校所在地进行就业,尤其是A校和G校的毕业生,五年来的平均数据分别达到了78%及91%。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高校所在地大多处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其中A校和G校更是处于经济在全国都较为领先的长三角地区。由此可见,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毕业生择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很显然,毕业生就业区域的过于集中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流向时的不理性,进一步加剧了就业竞争的激烈性,从而造成大部分林科类毕业生只能选择与所学专业并不对口的工作岗位来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2.升学出国比例较高

2006~2010年七所林科类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流向统计结果表明:林科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流向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流向基本一致,依次是各类企业、升学出国、事业机关单位,这表明非公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近年来七所高校林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升学出国率一直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甚至部分高校在2009年起,升学出国已成为毕业生首选的就业流向。究其原因,这与这些学校的学科优势、整个社会大背景下本科生就业竞争力的持续下降以及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等因素密切相关。

然而,较高的林科类专业升学出国率对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来说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目前,我国的林业产业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林业生产一线人才极为匮乏和流失严重。一般而言,较高学历的人才由于对自身的未来期望较高,在选择就业时一般持有非机关事业单位不去的想法,因而,常常出现有业不就、难下基层、即使下去也待不住的常态,近年来出现的研究生就业率不如本科生就是这一现象的最好佐证。

3.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低

一般,社会上普遍认同“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这一行业从业人员的质量”这一观点。因此,文章在分析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过程中,将“工作与专业对口率”作为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在此次研究中,我们将“工作与专业对口率”这一概念定义为拥有全职工作并且与专业有关的大学毕业生数与有全职工作(包括与专业有关及无关)的大学毕业生数之比,并将理想值赋为100%。七所林科类高校2006~2010年林科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对口率整体偏低,并显现出逐年下降趋势,除部分年份突破60%外,其它各年度均维持在50%左右,甚至G校五年来的平均数据只有43%。

由此可见,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往往在进入职场的初期便与林业行业无缘,期望这部分早已流失的林科类专业人才能在后期职业发展中再走回林业行业的想法只能是无稽之谈。

二、导致林业行业就业比例低的主要原因

1.林业行业工作的艰苦性

毋庸置疑,林业一直是我国最为艰苦的行业之一。由于我国的主要林区大多分布在经济较不发达、气候较为恶劣、基础设施较不完备的地区,而林业产业又大多为资源依赖型产业,需要以林区资源为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因而,我国的大部分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就都位于交通不甚发达、信息较为闭塞、经济环境较差的林区附近。

正如笔者在上文中提及的,区域经济、环境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职业的选择。因此,林业行业在地理及环境这些因素上就很难很好地帮助林科类专业毕业生无法实现个人事业理想,甚至是导致这些毕业生连最基本的生活福利都得不到保障,从而无法获得吸引人才的优势,更不要奢望能在后续的发展中切实地留住人才。由此,我们不难断定林业行业所处的艰苦生活环境是导致林业行业就业比例低的关键要素之一。

2.毕业生求职的功利性

导致林业产业就业比例低的第二个主要原因在于毕业生的求职功利性太重。根据有关的文献资料显示,薪酬待遇是否丰厚、单位所在地是否在经济发达地区、职位类别是否属于机关事业类等正成为当代林科类专业毕业生选择工作的重要考量标准。

很明显,这一标准带上了极高的求职功利性标签,但却也很好地表现出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对能在大城市有一份薪酬待遇较好、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工作渴望。然而,众所周知,林业产业具备如此优异条件的单位是很少的,很难满足大部分林科类专业毕业生的这种现实需求。而相反,薪酬待遇一般、所处地理位置较偏的单位却常常是无人问津。为此,帮助毕业生合理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减少就业过程中的盲目性,为提高毕业生前往林业行业基层单位就业的成功率而形成建议对策就变得极为重要。

3.机关事业单位凡进必考制度的约束

在2006~2010年七所林科类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流向统计情况中(见表2),我们除了发现林科类专业毕业生的升学出国比例较高外,还不难发现这七所高校林科类专业的毕业生在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上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究其原因,我们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点:第一,还是由于毕业生求职的功利性过强。过强的功利性择业观使得众多毕业生只选择进入好的机关事业单位,导致这些岗位的竞争过渡,自然影响了进入这些单位部门的成功率;第二,林业行业机关事业单位凡进必考制度很大程度上对林科类专业毕业生成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就业进行了制约。“凡进必考”的设置往往使林业人才产生抵制情绪,并且这样的设计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及运气成分,使得很多优秀的人才无法进入林业行业,为我国林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引导毕业生服务林业行业的教育对策

1.优化生源结构,给予鼓励政策引导,提高工作与专业对口率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造成毕业生在畢业后将自身母校所在地作为首选就业区域的原因主要在于,招生时林科类高校就忽视了生源地的影响作用。一般情况下,家乡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区域时仅次于母校所在地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在目前招生时,很多林科类高校却忽视了这一要素。我们以坐落于华东地区的A校为例,该校所处的省份并非我国的林业大省,但在每年招生时,该校在本省与外省的林科类专业招生比例却一般为2:1。由于非林业大省的缘故,该省的林科类企事业单位多为机关事业单位,自然每年所需的这方面人才数量就比较少,竞争激烈度本就比较高。而受到生源地和母校所在地的影响,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也倾向于选择在本省就业,意味着就业的竞争强度更大,多数学生只能选择从事与自身专业并不相关的职业。

因此,若想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是在招生时就仔细考虑林科类专业的生源问题,很好地优化林科类专业的生源结构,将林科类专业的招生指标合理地投放到我国的那些林业大省中区,如广西、贵州、云南、福建等;此外,国内的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适当赋予这部分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化被动为主动,给予来自林业大省并报考林科类专业的考生加分奖励政策,并在入学时提供给这些学生更多的奖、助学金机会,帮助这些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生活。

2.加强思想引导,激励林科类专业学生爱林献林

无可非议,发展好我国林业对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林业行业专业口径窄、条件艰苦的原因,可选择的就业单位多为基层林场、林业站等基础设施较差的地方,所以往往造成多数林科类专业的毕业生在实习体验过环境后,就产生了要远离林业行业的抵触心理。因此,若想很好地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在进行专业教育时加强对学生们的思想引导,要在入学初就让学生们做好扎根林业基层、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并采用引入鲜活案例、塑造典型形象等手段,将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帮助林科类专业的学生将国家发展、社会需要和社会理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激发林科类专业学生投林、爱林、献林的热情。

3.加强就业教育,帮助林科类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当前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林科类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是一片重灾区,虽然受到扩招和体制改革带来的影响,但与学生自身的非理性的求职择业观也是息息相关的。随着2013届本科生的毕业,我国正式迎来了首个“90后”毕业潮。而“90后”大学生因多为独生子的缘故,从小就受到家人百般的呵护,是家里的“小皇帝”或者“小公主”,所以更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他们在选择职业时更为物质和功利,对薪资待遇、工作环境要求更高,以致对真正需要人才的基层和艰苦行业不屑一顾。

因此,帮助这些“90后”学生,尤其是位于“就业重灾区”的林科类专业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就变得极为必要。我们建议高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渠道加强对这些林科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一是合理地利用社团文化,发挥“朋辈教育”的优势,采用身边人讲故事的形式,将学校近年来的优秀基层就业典型编写成案例,帮助林科类专业学生能摆正心态、合理定位,营造出良好的基层就业氛围;二是积极邀请专家学者和心理咨询师帮助林科类专业学生治愈心病,要让这些学生看到长久、看到未来,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奉献基层、受益于基层”的信心和决心;三是引入竞争危机意识教学和职业规划意识教育,帮助他们从进入大学起就坚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实现不随波逐流、不盲目就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孟雪,张福新,郭岩.林科类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及对策与思考[J].林区教学,2012,(8).

[2]杜大鹏.浅谈当代林科大学生就业问题[J].林区教学,2011,(3).

[3]褚必海,孙学江.关于高校林科类专业招生就业问题的探讨[J].江苏社会科学,2012,(12).

[4]李成茂.林科类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10,(6).

本文系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重点项目——“高校林科类专业招生就业一体化模式探究 ”(课题编号:2011A03)研究成果。

作者:褚必海 高晓琴

第三篇:“卓越工程师教育”背景下电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摘要:对当前电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结合当前“卓越工程师教育”的背景,有针对性地阐述了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从学生主观以及外界客观因素等方面探讨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毕业设计;电类专业

作者简介:张勋才(1981-),男,河南郸城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牛莹(1982-),女,河南洛阳人,郑州轻工业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助教。(河南郑州450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郑州轻工业学院第九批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083)的研究成果。

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由教育部率先启动的一项重大改革计划。该计划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加紧培养一批创新性强,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科技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1]。工科电类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更是该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质量的优劣是学生动手能力高低、创新精神强弱的集中体现。其不仅是对学生四年来所学知识的总结及综合应用,更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锻炼机会,是其走向工作岗位之前的预演。然而,近年来受到主客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了毕业设计的质量,以致于毕业设计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以当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契机,探讨如何提高电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扭转工科学生理科化的倾向,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毕业设计模式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就笔者自身近年来指导电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实际情况,对该专业在毕业设计方面的工作进行阐述和探讨。

一、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分析

1.学生态度不积极、时间安排不合理

近年来,在高校不断扩招,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使得学生压力倍增,纷纷把考取研究生和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忽略了实践环节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这一矛盾对于通常安排在第八学期的毕业设计而言显得更加突出[2]。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导向下,不少学生工作的选择面都比较宽,倾向于到外地工作,因此学生将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学校和中意的工作地之间来回奔波,这都将不同程度地干扰毕业设计的正常进行。此时,如果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往往就会出现选题避难就易,抱着无所谓的心态来进行毕业设计,那么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更加捉襟见肘。

2.校外顶岗实习与校内毕业设计关系处理不恰当

在毕业设计环节,有些学生应用人单位要求提前到岗实习。然而到了工作岗位上,既要尽快熟悉新的工作环境,又要努力做好手头的工作,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生角色到员工角色的转变,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对不少学生来说在其心理上和生理上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很难再有精力去做好毕业设计。与此同时,如果学生顶岗实习地与学校分处两地,仅仅依靠学校指导教师的力量完成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就更加鞭长莫及。因此,不少教师出于无奈只能借助于现代通讯手段对学生进行网上指导、电话指导等,这种新型的指导方式缺失了传统的师生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不仅使得毕业设计的质量无法保证,而且也不利于对学生政治思想、心理状态的把握。对学生而言,孤身一人在外进行毕业设计,更是缺少了与老师同学合作完成项目设计实践的机会,从团队精神的培养角度来看,也是一个不小的损失。更有甚者,部分学生顶岗实习后,由于专业不对口,工作环境根本不具备做毕业设计的条件,尤其对于电类这种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而言,没有最基本的实验设备和实验环境,学生又如何去做毕业设计,只能马马虎虎,敷衍了事。

3.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工程实践机会缺失

一方面,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师生比例失调。当一位教师指导学生过多的时候,往往难以顾及到每一名学生具体毕业设计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本科院校建设教学科研型大学的目标决定了其科研任务的繁重。作为一所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中青年教师大多肩负着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双重压力,在绩效改革考核的制度下,不少中青年教师完成考核任务已属不易,难以保证随时都能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每个学生毕业设计的具体指导中。此外,由于教师常年在学校工作生活,很少能够走进企业,到企业中锻炼进修的机会更是寥寥无几。长此以往,必然导致知识更新速度降低,无法把握时代的脉搏,脱离实际闭门造车,难以给学生提供最新的技术。

4.过程监管不严密、考核环境单一化

一般来说,各个高校都制定有一系列的政策来监管毕业设计,但往往是虎头蛇尾。选题、开题和前期的方案论证阶段实施得有声有色,毕业设计的各项工作也都能够按照计划紧锣密鼓地执行,然而往往到了中后期就麻痹大意、得过且过,这样最终结果就是纸上谈兵,答辩时仅仅拿出一篇内容空洞的毕业论文,而一份脱离了工程实践的毕业设计注定是索然无味的,毫无价值。工科专业教育的目标是面向社会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紧紧围绕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来开展,毕业设计的考核过程也不例外。然而,目前许多工科院校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往往重命题设计、重方案论证、重论文撰写,而忽视了毕业设计答辩的考核环境。单一化的考核环境难以使学生进入角色,难以理论联系实际,不利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无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电类专业毕业设计改革探索

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工作思路和标准要求,树立“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工程教育理念,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与素质、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突出学生工程实践,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达到强化整合培养的要求,逐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以毕业设计环节为载体,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终身学习理念、工程实践能力。在指导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课题层面上的技术指导,甚至是包办代做,而要深入到价值理念培养层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培养学生批判性学习意识、激发其创新兴趣。

1.动员宣传、提前布署

良好的心境、端正的态度是成功的一半。针对学生对毕业设计重要性认识不足的现状,在毕业设计开始前,可以聘请专家或者在毕业设计方面成绩突出的毕业生做专题讲座,以切身经历介绍他们的成功经验。使学生端正态度,明确毕业设计的目的、重要意义和具体要求。通过召开动员大会、主题班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消除畏难情绪,树立积极的心态,合理安排时间,正确处理考研、就业与毕业设计的关系。使得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浓厚的兴趣,从而使毕业设计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为减少就业、考研复试等因素对毕业设计的干扰,可以尝试让学生提前介入毕业设计课题[3]。把当前在第七学期末启动的毕业设计布置工作,提前到第七学期初开展,这样学生可以尽早接触到课题,建立与指导教师的沟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设计进度,以确保有充裕的时间投入到毕业设计工作中。优秀者可以申请在第八学期初提前答辩,为今后到单位顶岗实习创造便利条件,一举两得。

2.因材施教、深入企业

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指导。坚持指导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锻炼,一方面可以学习新技术、新工艺,另一方面还能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合作,可以带领学生就一些来源于企业的实际课题进行前期的研究和探讨。提倡和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及签订工作的方向自选课题,指导教师给予引导,帮助审核选题的性质、工作量大小及难易程度,要求毕业设计选题带有一定的工程性和创新性。挖掘学生潜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学校方面,要为教师多提供现场参观、企业实践、进修培训的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科技攻关、项目开发、技术改造活动,以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及技术开发能力。搞好产学研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习基地,为毕业设计营造良好的工程实践气氛。

3.导师负责、联合指导

实施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紧密结合的模式,针对需要在校外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同时配备校内校外两名指导教师,分工合作、相得益彰。其中,校外指导教师由实习单位安排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与校内指导教师相配合。校内指导教师负责把握毕业设计的方向,指导毕业论文的撰写;校外指导教师负责毕业设计的具体实施,对毕业设计的内容、进度、质量和学生出勤情况进行督促。

毕业设计选题来源于校外顶岗实习的企业,须经学校批准,并签订委托毕业设计协议书,明确对企业的要求,确保学生利益,防止企业只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企业还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和学习条件,为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提供硬件保障。

4.加强监管、严格考核

在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要严格各项管理制度,决不能认为学生做得“差不多”了,就放松对学生的要求。殊不知“差不多”实际上是“差得多”,电类专业毕业设计的中后期一般是进行方案具体实施、论文撰写的关键阶段,此时更应该加强监管,促使学生完善电气原理图的设计,调试编写的程序软件,调试技术参数,实现实验仿真,动手完成制版布线,焊接电路板,做出实物。

实行毕业设计的外审制度。兄弟院校之间进行交流,互审毕业设计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在毕业设计的考核标准中加入创新能力评价因子,对于参加过电子设计大奖赛等竞赛、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给予肯定。

院系成立毕业设计答辩委员会,不仅有本院系的教师,还应聘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以及兄弟院校的教师参与毕业答辩和成绩评定。此外,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考核环境,不局限于在校内进行。例如在教学实践基地、合作企业等场所进行毕业答辩,便于学生现场操作、演示其设计成果,专业化的考核环境对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其能够更快地适应毕业后的工作环境。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在培养学生探求真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反映出人才培养的优劣[4]。在剖析当前电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之后,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密切配合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实施。通过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工程意识,提升工程素养,使得本科毕业设计质量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龚克.关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5.

[2]彭熙伟,王向周,郑戌华.关于提高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4):115-116.

[3]王声锋,李彦彬,刘增进,等.校外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1):144-146.

[4]高玉华,丁涛,李刚,等.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7,(1):36-37.

(责任编辑:刘辉)

作者:张勋才 牛莹

上一篇:小学生法律论文范文下一篇:新闻心理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