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

2022-05-15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围绕职业展开恩政教育以适应大众化教育要求。根据不同的劳务类型,思政课在教学大纲不变的情况下应随就业方向,对具体内容作适当调整,以便劳务外派类学生既保留爱国传统又融入国际社会,让国内就业类学生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用人需求,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一篇:教育教学类论文范文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摘要】阐述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畜牧兽医类专业课程及岗位能力要求,探讨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方法。

【关键词】化学课程畜牧兽医类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据统计,国内目前共有82所高职院校开设了畜牧兽医专业,广西开设了畜牧兽医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仅有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随着广西养殖业的发展,社会对畜牧业人才需求逐年递增。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而化学类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内容,为学生后续学习动物饲养学、动物病理学、兽医内科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动物药理学、动物营养学等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课程内容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理论基础和基础技能培训的作用。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一、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不足。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与能力,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在削减课内学时,化学类课程也不例外。目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被削减学时甚至取消。分析化学课程由原来64学时减为48学时,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由原来64学时减为40学时,取消了有机化学课程的开设。

(二)教学内容取舍难度增大。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使用的化学类教学用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徐英岚主编的《无机与分析化学》,以及潘亚芬主编的《生物化学》,这些教材均按64学时编制,编写时凸显高职教育特点,强调应用性训练,如果从这样的教材中再筛选出符合40-48学时的教学内容,难度极大。勉强选择的内容并不能满足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学习的需要。

(三)学生动手实验技能掌握的程度降低。实验教学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需要大量的动手实验。化学类课程课时的减少,压缩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影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符合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课程及岗位能力要求分析

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对化学类课程在畜牧兽医类专业中的作用进行定位,与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改革密切结合,掌握畜牧兽医类专业对化学类课程知识的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确定化学类课程应开设的内容。

目前畜牧兽医类专业学生的基本岗位包括家畜饲养工、家禽饲养工、家畜繁殖工、家禽繁殖工、兽医化验员、乳品检验员、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饲料检验化验员等。拓展岗位包括宠物养护员、宠物美容师等。畜牧兽医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对化学类课程要求的基础知识技能为:应用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畜牧兽医部分专业课程知识点与化学类课程知识点的衔接内容详见表1。

由表1可见,化学类课程与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基础支撑作用。若衔接出现断层,势必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

三、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化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一)教学内容整合。目前,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化学类课程主要开设分析化学、动物生物化学,以及化学类综合实训课程,共计96学时。在授课过程中,由于两门课程同时进行教学,导致一些相同的内容重复讲授,浪费学时。如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吸光光度法属于仪器分析法,该教学内容安排在学期未,且因时间关系只来得及安排一次仪器分析实验。而动物生物化学在学期初的第二章蛋白质测定、第三章核酸测定、第五章血糖测定等实验中均要使用分光光度法,导致两门课程一前一后都讲授了该项内容,但又因学时有限,讲解和操作都不够透彻,学生理解不深刻。对此,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合并课程进行授课,将分析化学课程中溶液配制内容与后续的分析化学实训和动物生物化学实训相结合,在后续实训中所使用,溶液均指导学生计算和配制,既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又可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避免学生今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上不知道实验用的溶液是怎么来的,还可以节约试剂,保护自然环境。

(二)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有机化学是动物生物化学非常重要的前修课程,也是动物药理学、动物营养学等专业课程的前修课程。但因学时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取消了这门课程。合并化学类课程学时后,可对分析化学部分内容进行调整,化学分析法只学习酸碱滴定法,删除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配位滴定法等滴定法的内容,加上动物生物化学不需重讲分光光度法的时间,可节约20学时,用于增设溶液配制和与动物生物化学相关的部分有机化学内容。由图1可见,整合前,由于开设课时有限,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的结构、核酸的代谢等内容未能讲授,整合后添加了这些相关内容,并有更多的课时用于技能训练,使知识和技能训练连贯性更强,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的养殖业人才。

(三)加大技能操作训练。比较表2与表3,发现课程内容整合前,技能操作训练仅占总学时的37.5%,理论教学占了较多的时间,整合后,技能操作训练所占学时可达47.9%,较原来增加了10.4%,而且可以将溶液配制这项基本技能贯穿于课程中,充分体现了分析化学对动物生物化学的基础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综上所述,基于高职院校畜牧兽医类专业普遍削减课内学时的实际情况,应对化学类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改革,这不但可以增加相关理论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加技能训练学时,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作者:何春玫

第二篇:劳务外派类与国内就业类学生思政教学之异同

[摘要]围绕职业展开恩政教育以适应大众化教育要求。根据不同的劳务类型,思政课在教学大纲不变的情况下应随就业方向,对具体内容作适当调整,以便劳务外派类学生既保留爱国传统又融入国际社会,让国内就业类学生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用人需求,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恩政教育方法,让不同就业方向的学生在学习思政课中充分展示主动性,使思政课教学变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工作,并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 思政 国际型 国内型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指导下,不论学制层次,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且全国通用一个大纲。然各校有异,此统一性是否会影响整个教学效果呢?何以体现“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呢?根据我院实际,提出“依职业取向调整思政教育侧重点”,以达到上述目的。

思政教育随就业方向作调整

职业学校难以按照某个具体的取向标准来研究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如我院是一个以理工科为主的职业类院校,尽管专业设置不同,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从国界上可分为两类,一类面向国际,一类面向国内。航海类专业、国际运输类专业大部分毕业生面向国际,机电、数控、汽车、财会等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国内。由此提出,依据职业环境的要求来调整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与内容,培养学生新的思想与思维方式,作好适应将来工作环境的准备。

国际型学生将面临价值观、道德观等跨文化的冲突,他们要理解来自不同文化、宗教和种族背景的人们,并与之一起有效工作,适应多文化的团队。当前学校课程设置上主要通过外语课的学习,解决了语言障碍问题,而“熟悉各国的风俗习惯和行为举止,如何与异国同事交友,与祖国的至亲好友保持密切的联系,在文化冲突中不断提高减少文化冲突等能力培养”则无课程承担,能否在思政教育中加入以上内容,则为思政教育的内容之一。

国内就业的学生,面临由学生身份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问题,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不唯学习成绩论,却青睐毕业生“优秀的合作精神、良好的表达交流能力、出色的分析能力、创造力和领导才能”,这就对思政课提出了具体的品质培养要求:即成熟心智、理性处理事务能力、深厚的人文底蕴。

思政教育调整方案的具体应用

1.教师任课的专业班级相对固定

依就业方向,将教师相对固定在同一方向就业的专业班级中教学,在多轮教学中,不断摸索新方法,补充新内容,所教思政课服务于就业需求。这些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思政专业方面的知识,还须与相关专业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就业部门联系,持续了解自己所教领域的行业发展前景、用人单位的需求、该专业的学生就业状况等,并将信息与所教课程结合,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2.相似就业方向类型的恩政课内容统一

如航海类中驾驶与轮机专业,管理类中的国际运输与国际贸易专业等,在很多章节上,这些专业所学的思政内容改动极为相似。

(1)在理想信念教育问题上。

虽然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是思政教学重点,但到国际环境中就业的学生将面临宗教信仰冲突。如何解决呢?宽容、包容、理解是解决冲突的良策,因而通过开设选修课、讲座介绍宗教方面的知识,基于理解产生尊重、减少冲突;求同存异,不强行推广本国的意识形态,同样会赢得他人的尊重。且让远大理想具体化,让学生脚踏实地干好本职工作,不以信仰党同伐异,用行动践行理想信念。

对国内就业型学生,侧重共产主义信仰的树立,不容宗教对思想领地的染指。

(2)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

国际型学生,工作后,个体的言行维系着国家的尊严,因而在社交礼仪方面更要严格要求,毕竟他们承载着文化的传播。以下三方面能否处理好,不仅关系到个人形象,更关乎国家形象:

一是与不同国籍的同事如何相处。在未来的就业中,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同事、服务的对象、提供服务者,其语言、风俗习惯、思维、行动方式的差异性,要求国际型劳务人员既要与其协调、配合又不失国格、人格呢。若民族自尊感过强,难免争强好胜;如果过于谦卑,则会让自己与国家蒙羞,故把握好度极为不易。因此在培养爱国主义时,学习了解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民族自豪感,在历经磨难时才会具有归属感,从而抵御诱惑,坚守信念;传统的儒家文化,以“和谐”为核心,是处事之法宝。

二是如何处理雇佣关系。雇主的国籍背景不同,国家关系,尤其是意识形态的差异性,会影响船员与雇主间的关系。对此,政治抱负应让位于职业道德,工作第一,信誉至上,即使两国开战,只要国家未明确禁止贸易往来,就必须完成合同。

三是怎样对待移民问题。上世纪国内刮起了出国移民潮时,主流认为精英的流失影响国家百年大计。而今高职院校中国际型就业的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是鼓励还是否定其移民呢?移居国外是否不爱国?其实高职院校以培养知识型劳动力为主,当前国内就业形势仍然严峻,这种状况可能还会持续几十年,如果毕业学生非紧缺型人才,仅为一般劳动者,应鼓励移民。并应鼓励他们在异国他乡提高技艺,以便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高职类国际型就业学生的移民,利国、利民、利他,是多赢。

国内就业的学生何以体现爱国呢?和平时期,尽责、敬业即爱国。多才多艺、遵纪守法、维护国家稳定、信念坚定、反对国家分裂等等都是爱国之表现。管理专业要求为社会提供一流服务,汽车专业要求造出世界一流的汽车,机电专业要求提供世界一流的精密机器,财会专业要求诚实做帐、依法纳税……爱国要求与各专业相配合,让学生的爱国目标具体化。

(3)在道德品质教育方面。

具体的道德品质要求因专业而异。船员工作辛苦,单调的环境中要求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要学会孤独、排遣寂寞、对生活抱超然态度;船员的工作配合度高,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是船只安全的保证;机舱高温,海面巅簸,要求有吃苦耐劳精神;有理有利有节是处理国际接触的原则;抵制腐朽生活的侵蚀是基本的道德底线;拒绝走私,维护国家主权……对他们的道德要求高于普通民众。

根据国内相关用人单位在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得来的信息中显示,他们要求毕业生要具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精神,快速适应岗位转换的能力,需要服从性,干事积极主动。技术工作人员,技术精湛是首选;设计专业人员,创新能力放在首位;财务工作者,诚实第一;中小企业就职者,既要具备技术技能,还应有管理、组织才能、较强的适应性……担任领导者的要具备一定的主见、创造性、良好的组织管理才能、协调能力;普通员工,要有合作精神,能在长期从事某一项工作的过程中体现创造发明力。

(4)在法律内容、法理思想的掌握上。

国际型学生要重点掌握环境法、国家安全法、国际劳工标准、社会保障法、保险类法及相关国家法律。如海洋环境

方面,很多国家的港口要求检查垃圾的收集处理情况,若违反环境保护不仅要受严惩,而且会因滞留影响航期;有些国家对动植物进出口的检验检疫特别严格,生鲜食品严禁挟带;有些国家随地吐痰的处罚力度大,有些国家对外国人的观光设禁区……此外,受聘过程中断带来的社会保障连续性等问题则涉及国内法律。对此思政教学中一是增加相关内容,二是教会学生自己查询。

国内型学生,要侧重掌握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由于国内的劳动法内容更改频繁,书本知识难以同步,因此,必须解读最新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这样既有助于就业也有助于创业。此外,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宜宣讲不同的法律知识,如机电、船舶、汽车等专业必知产品质量法,财会专业必知会计法等。

虽然法理思想较为抽象,却未必能达到同一。发达国家重视个人的自由,发展中国家重视整体的权利。对于国际型就业的学生,在不同的国家或与不同的人交往,了解其不同的主导法理知识至关重要。佛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人们更相信命运,对不平等的事物总是逆来顺受;伊斯兰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整体利益高过一切,甚至高过个体人的生命权;基督教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尊重个体人的选择就是对自然法则的最好尊重。掌握相关国家的法理理念,以减少与人们交往过程中的冲突,提高办事效率。国内就业的人,应当从本国法律理念的演变历史中了解未来法理的演变趋势,了解当前法律理念存在的必要性及内涵,转换一些传统的不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法理理念。

3.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适应职业环境要求

(1)跨文化的相处训练。

跨文化是由国家文化的差异、企业文化的差异及职业文化的差异导致。国际型学生面临较多的是民族、国家文化的差异性,国内就业型学生面临地域文化的差异。

对于国际型学生来说,在实践教学中,可以利用国家文化的差异性进行跨文化环境模拟,增加文化差异者相处的融洽度。如通过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质,让学生对某些国家的文化有所了解,通过学生对不同角色的扮演,让学生掌握与这些文化背景者相处的技巧,再通过教师的点评,感悟不同文化背景中人物的感受。

对于国内就业学生来说,跨文化差异可能更多存在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中,这种文化差异适应性的训练可以通过宿舍文化来进行,也可通过种种校内竞赛来培养。

(2)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

对于驾驶与轮机专业的学生,思政教师与班主任联手,通过冬季的冷水浴、夏季的户外夏令营等途径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耐受力。一般专业则以班级为单位,组织为社区服务、为鳏寡孤独者服务等,既让学生通过奉献感受到助人带来的快乐,也在这种奉献中磨炼他们的意志。

(3)责任感、安全意识的树立。

由于海专业学生工作的特殊性,因此更要注重责任感与安全意识的培养。通过到轮船上实地参观,增加对职业中各种岗位责任的了解。通过一些教学资料片,对海上航行将会遇到的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在观看完这些教学录像片后,让他们设身处地概括职业中应当承担的责任。还可通过一些校友到学校作报告的形式,了解工作中职业所需的基本安全知识。

网络、电视、杂志等传播媒介为素材的收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根据教学中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将各类职业所需的安全知识通过实例演放,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各类团体活动,加强学生责任意识。班级管理岗位由学生每学年轮流通过竞选来任职,既可锻炼大部分人的组织才能,又可增进每位管理者的责任意识。

4.配合不同系的学生管理方式,从思想上引导学生适应本系的管理要求。

为了培养国际型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服从精神,航海类的学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刚开始有许多同学对这样的管理相当不满,认为大学生应当有充分的自由,这样的管理太呆板,对此,政治老师发挥其理论优势,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认清这样的管理方式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作用。船只停靠港口要计时收费,船上的工作人员都要服从船长的统一指挥,遵守各项规定,才能保证船舶停港时的工作效率;海面暗藏凶险,每个员工密切配合才能让危险降到最小;如果连半军事化管理的枯燥都不能忍受,何以忍受长期的海上生活环境……一旦学生对这样的管理有了充分的理解,他们就会由被动接受管理转为主动配合。

为了培养国内就业类学生的职业素质,各系充分发挥系级管理特长。机电系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性,举办各类创业大赛,思政教师利用思政课中的创业与就业章节的知识指导学生进行创业规划设计;艺术系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举办大型成果展,思政类教师利用人文文化,给学生以一定的人文理念参考,让他们的作品从人文艺术的角度展示其魅力;管理类学生为了锻炼口才,举办辩论赛,思政类教师从辩论技巧、神态表情、服装举止等方面对参赛人员进行指导,提高他们的辩论能力。

根据职业要求,让思政教育与职业相结合,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教育使命

职业要求中的共性决定了思政教育的共性。不管是国际型企业还是国内企业,他们都需要员工“有整体意识,能接受管理,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具备主动的自我控制力,能协调人际关系,有合作精神,能吃苦耐劳,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诚信,有公德意识,责任感强”等,思政教育不仅要关注意识形态的宣传,也要将企业的这些要求融汇于思政教育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培养,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机制。

1.将远大的理想寓于平凡的生活之中

每个人都是凡夫俗子,作为普通人,关心自身与家人的生存状况远高于关心人类的生存状况,“职业有无发展前景,自身在未来职业中能发展到何等程度”远比“国家发展前途”更具思索价值,因此通过对将要就业的企业的一些普通人及成功人士的介绍,尤其是对一些校友当前状况的介绍,让学生树立职业信心。以个人导入到社会,远较由社会引申到个人更有效果,远大理想的确立要建立在个人理想的实现基础上。

2.结合相关国际与国内著名企业的文化要求,明确学生的道德要求与社会使命

将国际与国内一些著名企业文化介绍给学生,如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对人保持不变的尊重:尊重每一位员工的人格和个人自由;给予员工最大的信赖;尽量满足员工的要求;创造团结、和谐、乐观、向上的整体氛围。”强生公司“我们对于所在的社区及全世界有责任。我们必须是优良的公民,支持好的工作和慈善活动,并负担应缴的赋税。我们鼓励生活品质的提升,给民众更好的健康与教育。要善用上天所赐的资产,并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我们最终的责任是赚取充足的利润给股东。我们要尝试新的点子,持续不断地创新研究,即使失败与错误都是值得的。”等等,在这些企业文化中,有创新要求、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合作精神,既注重企业利润,也关注社会要求,既看重整体利益,也关心个体的价值实现。通过了解这些企业文化,让学生从中感悟自己应当具有怎样的道德要求,才能适应社会,适应职业的需求。

3.通过职业分析,明确思政教育在未来职场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般学生总是以为政治课是统治阶级进行意识形态灌输的工具,是对人的思想的一种禁锢。如果通过对未来的职业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思政教育内容会影响人的一生,并在其人生中起指导作用,则会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从而提高思政课的学习效果。大部分的学生不仅把职业看成是谋生的手段,同时也是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结合他们将来的职业,通过职业分析,提出从业者应有怎样的社会责任感与公德意识,将会激励他们能更自觉地培养这方面的素质;通过职业分析,将未来职业中所遇法律知识一一例举,将会促进他们学习相关法律的兴趣;而职业中的协作性要求,促使学生学会团结合作;产品的创新是获得超额利润的关键,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是为国家振兴、民族兴旺,更是每个个体在职场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环境相结合,抽象也就具体化了。大学生涯中,培养这些能力主要就在思政课中完成。思政课由一个国家的统治工具课演变为一个学生获得职业成功的必不可少的人文课,其功能并未发生改变,其教育内容却更易被学生所接受。

经过这样的改革,作为面向国际就业的学生,既有共产主义信仰,又能与其他宗教信仰的人共事,由于在思想道德修养上注重包容性的培养、普世价值观的学习与运用,在发达国家的同事前不自卑,在不发达国家的同事前不自傲;注重社会公德的培养,不管在哪个国家,都能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遵守各项规则,显示当代中国青年应有的素养。作为面向国内就业的学生,其思想及人文素养能符合各类企业的用人需求。

培养一个适应社会,有责任感,有公德意识的学生,不正是思政课要追求的效果吗?

作者:陆晓云

第三篇:论应用型高校经管类财会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之改革①

[摘 要] 经济法是经管类、财会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由于其内容广博繁杂,教学对象又缺乏相应的法律基础知识,经济法在教学中存在教材、教法、课程设置、内容取舍、师资诸多问题。只有在教材选用、课程设计、内容和教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其培养目标。

[关 键 词] 经济法;经管类;财会类;教学

2000年,教育部将经济法确定为全国普通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自此,各高校在经管类、财会类等专业普遍开设了该课程。经济法课程的开设对学生掌握经济法律知识,充实学科知识结构,提高经济法律实务技能和法律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是一所2008年新建的应用性本科独立院校,学校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实际要求,在经管系(现已拓展为经管系和会计系两系共7个专业)开设了经济法课程,并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管理上进行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但从教学效果、教学目的等宏观角度观之,作为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教学尚有诸多亟须改革与完善之处。

一、经管类财会类专业学习经济法课程的作用和特点

1.学习经济法为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从事会计、工商等职业工作提供了必备知识素养。例如,经济法作为会计师资格考试(即CPA考试,下同)的必考课程之一,它为财会类专业的学生参加CPA考试,为其后续学习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税法等以及今后从事财会工作奠定了必要的法律知识基础。

2.学习经济法能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学会用法律的逻辑思维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亦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基础。

3.作为财会类、经管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既要保留经济法的特色和理论体系,又需融入实践性教学,使之能与其他学科相互衔接,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岗位需要为总体教学目标。

二、现阶段在经管类和财会类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材理论性强、内容过宽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托。选用科学合理的教材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目前,市场上针对经管类专业编写的教材甚多,如经济法、经济法教程、经济法通论等,但内容不一、良莠不齐,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教材理论性过强,内容晦涩难懂;(2)内容陈旧,跟不上现行立法实践,如《民事诉讼法》《公司法》的修改、《外商投资法》的颁布在教材中未及时体现,教师虽在选用教材上几经调整,但所选教材依然存在内容宽泛、适用性不强的问题;(3)教材内容跨度较大,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通常只能学习其中的一半内容,选取什么章节,教师的随意性较大,学生难以实现法律理论知识与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不利于應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课时安排不尽合理

经济法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对法学基础几近为零的非法科学生来说,要想较熟练地理解、掌握困难较大,故为经济法课程安排更多课时尤显重要。目前,学校的经济法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在课别上分为经济法B和经济法C两类,经济法B为51课时,主要针对财务管理、审计、会计三个专业,近年选用《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上课以讲解CPA习题为主;经济法C为32课时,主要针对工管、国贸、金融工程、行政管理等专业。对动辄十余部抑或近20部法律,囊括民法、商法、狭义经济法、程序法的“大经济法”而言,经管类的32课时远不能满足实际教学之需;财会类的51学时则大多讲解CPA所考章节及其习题,课时紧张。以致两类专业的授课教师均不得不在课堂上快马加鞭,匆匆讲解书面知识,砍删部分章节,有造成知识支离破碎之虞。而此前未曾学过其他法律课的学生在紧凑的教学中一知半解、囫囵吞枣,教学效果不佳。从笔者的教学实践看,32或54学时的有限学时和众多章节以及众多应试习题相比,已属捉襟见肘,更少有时间讲解学生必需的民商法基础知识。

(三)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要想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多元丰富的教学方法极为重要。在目前经济法的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讲授为主,以“讲授+板书”或“PPT+板书”为常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虽会适时加入一些案例讲解,但时间偏少,往往是看完即分析,师生难有互动机会,不易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课上教师是教学的绝对主导者,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而学生只是默默被动接受,课堂教学看似有条不紊,实则往往沉闷乏味。

(四)不同专业中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雷同

经济法与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知识的联系极为密切,对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甚至已成为学生专业学习的一部分。比如,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掌握会计法、票据法等;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要学习竞争法、产品质量法、合同法等。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应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相同的教材,其侧重点亦应有所不同。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点,对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相同的教案,此方法不利于对学生知识结构差异性的培养,也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工商、国贸、金融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多采用“概论”式授课,在有限的课时之下仍追求全面讲授,各专业所授章节相同,这样便导致经济法的学习与其相应专业的学习脱节较多,教师对学生最需了解、掌握的专门领域的经济法知识往往一带而过。

2.财会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则多采用应试式授课,面对章节集中、点多量大的CPA习题辅导教材,教师苦于没有时间点面结合地讲授必要的民商法、经济法基础知识;学生只能粗略理解、死记硬背。

(五)专业师资力量薄弱

在没有法律系的本科院校中,经济法教师大多数是由经管类、财会类出身的教师兼任,这些教师并未受过系统的法学专业教育,讲授相应内容时常常欠深入、不到位,解析案例时照书念者不在少数。对此,授课要做到详略得当、深入浅出确有难度,这对教学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对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选用新近、合适的教材

教材是否合适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在选用教材时,要坚持先进性和适用性的原则,适用性是指选用的教材要符合财会类、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取材合适,深度适宜,富有启发性,能适应应用性人才素质教育之需,要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是否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否切合经管类财会类各专业的专业性质。

(二)适当增加课时,将经济法拆分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门课程

经济法课程内容庞杂,涉及多个法律部门,而学生法律基础薄弱,原有经济法B的51学时或经济法C的32时远不能适应系统讲授经济法知识之需,故有必要适当增加经济法课程的课时数。鉴于经管、财会两类专业的学生对经济法知识所需各有侧重,笔者建议,将课程结构化整为零,以实现课程内容的通识化和专题化,即将课程体系分拆为“经济法基础”和“经济法专题”两门,分别为34学时和32学时。

首先,作为必修课的经济法基础,其内容包括法学基本知识、民法、商法、经济法的一些基础知识,仍作为必修课开设,以便学生了解、掌握最基本的“大经济法”原理,为日后结合本专业学习经济法专题打下基础。对财会类专业而言,在以夯实基础为目的的经济法基础课上,不宜再以讲解CPA习题为主。

其次,作为选修课的经济法专题,是讲授专门领域经济法的课程,可以公司法、合同法为必设内容,其他内容根据各专业自身特点和学生需要取舍,例如,经管类专业可讲授知识产权法、产品质量法、消权法和竞争法等;而财会类专业则可考虑以CPA应试内容为主,主要涉及企业法、破产法、票据法、证券法等(财会类专业的税法课已由学校单独开设,此略)。这样各取所需,更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丰富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授课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此,要采用启发式、探讨式、情景式教学法等豐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增加案例分析的比重、倡导学生参与专题性讨论;有选择地少量播放具有代表性的影像资料,如“今日说法”“法治进行时”“庭审直播”,边播放边分析讨论;有条件的还可组织模拟法庭。

(四)把握综合性原则,推进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的高效融合

经济法具有较强综合性,涵盖法学基础、民法、商法及经济法等知识。故在教学中应重视内容的融会贯通,促进其本专业知识与经济法专业知识的彼此融合,应依所学专业及所面向的行业区域,选取合适的经济法教学内容。例如,国际贸易专业今后面向涉外经贸和地方经济,而交易离不开合同的签订,故在该专业的经济法教学中,合同法和担保法是必讲内容,并与国际贸易术语等相结合,以促进学生专业学习。

(五)推进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作为应用型高校应重视相关制度的建立,不断促进教师法律专业知识的与时俱进和实践经验的提升。(1)学校要整合全校有法学教育背景的师资力量;(2)学校要创造条件为非法学出身的经济法教师提供进修机会;(3)引进法学师资,充实队伍;(4)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司法机关或相关企业挂职锻炼以增强实践经验、完善知识结构,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傅远佳.新建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4(3).

[2]虞根松.应用型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5(5).

[3]孟莉.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J].高教学刊,2016(3).

编辑 武生智

作者:沈晖

上一篇:计算机英语论文范文下一篇:金融毕业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