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类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3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数学类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地方性理工类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载者之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因和实现方式要求地方性理工大学必须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地方性理工大学的数学教学现实也急需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第一篇:数学类教育论文范文

师范类数学教育专科人才需求调研分析与应对措施

摘要:针对师范专科数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难问题,提出“河套大学数学教育专业整体优化教学改革实验研究”。通过社会对师范类数学教育专业专科人才需求与师范专科数学教育专业在校学生需求的调查与分析,提出应对措施的主要思路。

关键词:师范专科;数学教育;需求分析;调查方法;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整体优化;应对措施;实验研究。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国家一般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批准号:BCA060016)的子课题.批准单位: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2007年7月河套大学数学教研室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国家一般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多元学与教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的研究》的子课题《河套大学数学教育专业整体优化教学改革实验研究》,为了改革具有成效,我们成立了“社会对初中、小学数学教师需求及受教育者需求调查小组”。通过网上调查、资料调查;深入各级各类中小学,采用与校长、教师谈话,与学生座谈、与学生家长交谈、问卷等方式,从数量、结构、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进行整理分析,并给出应对措施。

一、需求分析

(一)社会对师范类数学教育专业专科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

1.关注师范类数学教育专业专科生就业现状

进入本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正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旋律。基础教育的改革,关键是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执行者是教师,教师对课程改革意义的认识及参与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同时课程改革又最终发生在课堂。因此,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教育的改革,关键是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未来教师”——中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根据调查,师范类数学专业的本科生一般不愿意去初中或小学工作,而中等师范数学教育专业已基本被专科师范类数学教育专业所代替,所以,社会对师范专科数学教育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中小学数学教师现状剖析

(1)教师教育的核心是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目前,初中、小学数学教师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德及自我更新和创新意识方面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2)数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很多中小学数学教师(主要是中小城市),并不是

数学教育专业毕业的,没有系统的数学知识,不能高观点下驾驭教材,没有广阔的数学

思想,不能居高临下,更不能游刃有余。数学术语不规范、不准确,数学基本素质较差。

(3)初中数学教师普遍认为,师范专科数学教育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与中(小)学实际数学教学需要严重脱节,课程设置缺乏实效性,学生毕业难以较快适应新课程改革。

(4)专科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较差,缺乏思维的创造性。

(5)专科毕业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探索精神。

(6)专科毕业生的人文素质较差,不能适应当前九年义务素质教育的要求。

(7)专科毕业生组织、管理、领导能力差;

(8)工作、教学、生活缺乏责任感。

(9)教学方法陈旧,缺少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启发式、探究式、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

3.中小学对师范专科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具体需求

通过跟踪调查,数学专科毕业生要想很快适应新课程改革,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与高尚的情操;具有一定的领导、组织、管理能力(数学教师大部分要承担班主任工作);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专业术语表述准确;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解思维能力,思维灵活,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有能力不断对自己进行知识储备与更新;具备收集、整理、统计、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数学建模意识,能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化;懂得必要的数学史知识;具有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熟练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懂得一些心理学常识,会从心理学角度处理问题。

4.课程改革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全新挑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一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实现新的跨越。

(1)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环境下,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自愿地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因此,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因此,教师必须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

(2)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而且要不断充实自己,拓宽知识面,扩大视野。

教育的改革将使未来教育结束单科教师的历史使命,要求教师会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所任学科教学中的问题。新教材难度降低了,知识面加宽了,而对于教师,教学难度提高了。因此,“实施新课程改革,当务之急是要培训教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而且要不断充实自己,拓宽知识面,扩大视野。

(3)教师要力争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

在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网络的飞速发展,信息量剧增,信息传递迅速快捷,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化,教材已不再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不断地收集各种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要具有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新课程为教师提供了保证,教材成为作者、编者、教师、学生之间共同对话的文本,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与生活环境处理教材,调整教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4)新课程对教师阅读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量的增加。

新课程一是需要教师广泛地阅读,放眼看看课堂之外的数学风景,教师应当知道课堂中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二是需要数学教师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所了解,教学一定要从少年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三是需要数学教师要有大量数学情境,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经验。

5.现代教育技术对“未来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

见《中国教育技术标准》。

(二)师范专科数学教育专业在校学生需求调查与分析(河套大学信息

技术环境下数学教育专业“整体优化教学改革实验研究” 调查问卷分析)

为了使我校承担的国家级课题——“河套大学数学教育专业整体优化教学改革实验研究”能深入展开而提供有关资料和数据,也为了进一步改进、调整、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充分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学习动态,我们用问卷抽样调查方法,在河套大学数学教育专业中的一、二、三年级的170名大学生中进行了调查活动。

本次问卷抽样调查共设了29个题目,以选择题和问答题为主。主要涉及五个方面的问题,回收有效问卷166份。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下面就五方面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1.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态度及对数学教育专业整体的认识与态度

该问题涉及了第1、4、13等小题,有90%的学生对学习数学感兴趣,其中特别感兴趣的占37%,感兴趣的占53%,不感兴趣占10%。同学们希望学校多开展数学学习活动。有50%学生希望开展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有34%的同学希望开展数学兴趣小组。就毕业后希望从事的工作这一问题,60%的学生选择了初中教师,27%的学生选择了高中教师,5%的学生选择了小学或幼儿教师,8%的学生选择其它职业。从这些数据分析,学生对数学教育专业的选择是满意的,多数学生愿意参加数学学习和实践活动,这也反映出学生对选择的专业是认可的,态度是积极的,专业思想也是非常稳定的。从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选择上看大多数学生想从事初、高中教学工作。这与我们的培养目标有一些差距,如何協调和解决好这方面反映出的问题,需要我们在这一方面中做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2.教学方式与方法探讨

该问题涉及了问卷中的第11、12、14、15、16题。

(1)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方法主要是:师生合作交流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占50%,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习占37%,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占10%。

(2)在课堂教学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还是注重技能的培养方面,48%的同学选择应按教学内容和教学性质的不同来考虑侧重面。有32%的同学选择注重逻辑思维方面的培养,有20%认为应注重技能的培养。

(3)“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灵感这一问题, 只有43%的学生选择认可。“多媒体辅助教学”如何在教学中发挥真正的作用,需要教师认真思考。

3.学习方式与方法探讨

(1) 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与方法的影响。

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进行专业课辅助学习的占75%,一般不使用网络学习的占25%。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进行课程学习。

(2) 学生自学的方法和习惯。

以教材为主的占70%,以教材为主网络资源为辅的占30%,数据显示,大学生自学的方式在不断改变。

(3)关于多媒体辅助教学

这次问卷调查中专门设计了第6、19、20、25等题目,就我校在多媒体方面的使用情况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调查。

△目前我校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效果比较结果:

对数学课程而言,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认为教学效果好的占16%;认为使用传统教学效果好的占20%;认为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教学效果好的占64%。从这些数据来看,学生对恰当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还是认可但提出的建议:理论内容可以结合使用多媒体;定理证明、例题及习题分析讲解要用传统方式;《解析几何》空间图形可以使用多媒体;《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数学专业课应多用传统教学方式。

△关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利与弊: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增加课堂的容量;教学形式新颖,能吸引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内容演示形象、生动、方便、快捷、直观性好;对基础好的学生来说教学效率高。但也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更深刻地思考与学习;过分注重形式;显示内容太快印象不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提出的建议:

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插入动画和音乐背景;要浅显易懂、灵活多变,穿插多种内容;要与网络连接;要美观具有创新;要生动形象;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4.关于课程设置问题

(1)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与实践课的设置

这一问题涉及的是问卷中的第26、29题,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从问卷情况看学生对目前开设的课程基本满意。部分学生认为有个别课程有必要进行调整,有些课程安排的课时过多,如《常微分方程》、《普通物理》应减少课时。

(2)选修课方面的设置

这一问题涉及的是问卷中的第28题,对于这一问题学生争议较多,如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与政务基础只有55%的认为必要开设。

(附录:问卷调查题目、调查问卷答题情况统计、汇总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网站>)。

二、对社会、学生的需求,我们应对措施的主要思路

1. 提高师范招生生源水平。近几年,由于高中生源逐年下降,各高职高专招生困难,所以,对生源的标准也在逐年下降,师范专科生入学时文化素质很低(高考数学成绩平均30~35分);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差;对数学的兴趣与悟性没有形成;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信息素养较低。所以,根据师范专业的特点,生源水平必须提高,否则,中小学教育水平也会逐年下降,以至于教育水平会下降。

2.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更加明确培养目标——以培养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育工作者及相关单位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能从事初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及相关单位的统计、分析预测等工作。

3.中学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师的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教育观念需进一步转变。数学教师应掌握更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及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应加强自我更新意识与创新意识,教育观念与专业知识都要与时俱进。

4.应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的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合理使用网络的能力。

6.注重培养大学生发现、探究问题能力。

7.通过所开设课程以及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

8.要通过“班会”、“演讲”、“试讲”等形式的活动,培养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9.要更加重视教材教法课程。可以增大教材教法课时,增加实训时数,教材教法内容要与新课程标准相符,让大学生一毕业接触中学教材时,就有一种亲切感。

10.根据学校的定位,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改革当前培养模式。按照客观性准则,遵循高师课程设置对数学知识内容的取舍应由“学术形态”转变为“教育形态”的原则,优化完善当前课程的设置与结构,建立全新的课程体系。

根据以上主要思路提出“河套大学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育专业整体优化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实施方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网站>。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技术标准[OL]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作者:张晓军

第二篇:地方性理工类大学数学教育改革研究

[摘要]地方性理工类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载者之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成因和实现方式要求地方性理工大学必须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地方性理工大学的数学教学现实也急需进行根本性的改革。文章阐述了以“教以致用”为指导的、以“别类分门,因需施教”为特点的数学教育改革。

[关键词]地方理工类大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侯卫华(1963-),女,河北沧州人,天津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数学教育和密码学;朱秀民(1965-),男,河北承德人,天津理工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天津300384)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教学改革项目“理工类高等学校数学教育比较暨基于学生兴趣、需求之上的数学教育改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B09-08)

大学的性质和功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由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所决定。社会性是大学的本质属性之一,大学是社会的产物,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大学要为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服务,这是大学的本质特征。我国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已有数年时间,有学者基于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成因和过程,认为这仅仅是一个数字上的概念,与质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地方性理工类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承载者之一,在“大众化”背景下,要转变传统的“精英教育”理念,为更好地“为人的发展服务”做好数学教育改革。本文拟对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一、数学教育改革的三个视点

首先,从成因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像很多发达国家那样是经济和教育高度发展的结果,而是一定程度上源于政府拉动内需的政策和民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民众成了大学办学成本的主要分担者之一,对接受怎样的高等教育,民众不再像“精英教育”阶段那样仅仅是旁观者、听从者,而要进行一定程度地参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大学教育有义务、有责任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现实上学生对数学教育改革的呼声已经很高。因此,就学校外部办学因素而言,“大众化”的成因决定了数学教育从传统“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改革的必然性。

其次,从实现方式看,很多发达国家是通过建立独立于传统精英大学系统之外的“第二种高等教育”来实现的,而我国则主要是通过扩大原有大学的招生规模来实现。作为“大众化”主要承载者的地方性理工大学招收的学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精英型”变为了“大众型”,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状态千差万别,学习目标高低迥异。就学校内部办学因素而言,“大众化”实现方式决定了数学教育从传统“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最后,在数学教育从传统“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化”教育模式改革的具体问题上还必须遵从教育部的有关要求。高等学校工科数学课程指导委员会提出:“基础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尽量减少理论论证,加强理论应用的内容。”数学教学属于基础理论教学的范畴,新形势下数学教育改革要围绕教育部的要求进行。

二、数学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教以致用”

高等学校工科数学课程指导委员会提出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必需、够用”为度,实际上就是要求高等学校在数学教学上要“教以致用”。但在实际数学教学实践中,“学以致用”和“教以致用”却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目前很多地方性理工大学在数学课程设置、学时分配、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上还是延续过去的做法,同一个专业开设相同的课程,在内容上往往过于强调知识、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内容多而杂,忽视了各专业对数学知识实际的需求情况和不同学生数学学习的目的性。虽然随着“大众化”的新形势,一些学校进行了诸如分级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强化数学实验教学、加强建模教学等多种改革形式,但因为没有从学生“学以致用”这个根本上考虑“教以致用”问题,致使学校数学教育效果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笔者曾经在一些地方性理工类大学的教师和学生中做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共420人,其中教师20人,学生400人。在学生问卷中,认为目前数学课程的学习效果从总体上看是“一般”“不太好”和“不好”的学生多达67%;认为目前制约数学学习效果的因素是“学生素质不齐、目标不同却混班上课”的占73.2%;认为目前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未能按需施教”的占71.5%。在教师问卷中,认为目前数学教学效果“一般”“不太好”和“不好”的教师占72%;认为数学课程设置需要改革的占75.8%。不难看出,“教以致用”原则的真正落实问题确实是当前地方性理工类高校数学改革的根本问题。

三、数学教育改革的务实选择——“别类分门,因需施教”模式

“教以致用”有两个内涵:一是在教学内容设置上,要立足于学生的“用”;二是在教学方法上,要适应学生的“学”。在“大众化”背景下,学生的不同基础和多元需求,要求教学做到“教以致用”,就一定要“别类分门,因需施教”。

“别类分门,因需施教”模式就是依学生需求先将学生分门别类,再科学合理地排定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方法,使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够最大限度地收获学习效果。该模式是高等学校课程“科学设计模式”的具体体现,即在指导思想上强调理性思维,主张根据与时俱进的原则,在科学分析现实的基础上,按一种新思路和新规范来编制课程,是适应“大众化”背景下学生的多样基础和多重需求的新思路,是在科学分析基础上实施的理性选择。在高等学校课程内容选择上,主要遵循“适时原则”“经济原则”“量力原则”和“满足原则”等。实施“别类分门,因需施教”模式,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差异,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需求;可以对课程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选择,使每门课程的投入最少而效益最大,做到内容适宜、量力而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目标情况选择到适合学习平台,从而收获最好的学习效果,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一)“别类分门”——学生和课程分类

从理论上讲,大学数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专业课学习提供数学工具、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科学审美意识。这也是国家、社会对高等学校开展数学教育的基本要求。从学生角度来看,可能对后两个目的认识不到位,更关注眼前的现实需求。

兼顾国家、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现实需求,地方性理工大学在数学课程学习上可以尝试将学生分为三大类:只需接受数学通识教育的学生,为了专业学习还需学习更多相关数学知识的学生,为了考研等还需学习更多数学知识的学生。相应地,数学课程也分为三大类,即“数学文化基础”“专业数学”和“深造数学”。

“数学文化基础”课程是面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设置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数学发展史知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以及线性规划、建模等数学应用方法介绍。课程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思想方法,提高大学生科学审美意识。开设“数学文化基础”课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对现代科技、现代文明的支撑作用,认识到理性思维能力和科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掌握大学数学的基础知识以及通过线性规划、数学建模等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鉴于“数学文化基础”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宜安排在大学第一学期开设,学分为3学分。“专业数学”课程面向理、工、管等对数学知识需要较多的专业而设置。各专业可以根据专业课学习需要选择需要开设的数学课程。开设在不同专业的同一门课程,可根据专业需求不同,在内容上进行取舍,相应的课程名称可以赋以不同的标记,课程宜安排在“数学文化基础”课程学习之后开设。“深造数学”课程面向有志于考研深造的学生开设,内容以国家考研统考的数学内容为主,同一门课程出现在不同的门类中可赋以不同的标记,课程宜安排在“数学文化基础”课程学习之后开设。

(二)“别类分门”——实施及其可行性

实施上述的“别类分门”,需要三个前提:学生要能够自主自由选择、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能够在人才培养计划编制原则框架内对三类课程统筹安排、教师有因需施教的能力。三个前提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制约。

第一个前提主要是学生自主选择时间和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选择条件问题。学生要能够自主自由地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对大学生涯及其事业前程有基本规划,对大学数学有基本了解,对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因此,学生的选择时间最好安排在第一学期期末进行。通过学习“数学文化基础”课程对大学数学的学习有了初步的感受,再加上学校对“别类分门,因需施教”模式的宣传,学生已经完全有能力做出适合自己的恰当选择。

第二个前提主要是三类课程的安排时序和学分设计问题。一般说来,高等学校数学基础类课程主要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课程。在地方性理工大学人才培养方案中,上述数学课程大都安排在前两个学年进行,总学分为17分。其中第一、第二学期开设“高等数学”课,11学分;第三学期开设“线性代数”课,3学分;第四学期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3学分。按照“别类分门,因需施教”模式构思,所有专业将在第一学期开设“数学文化基础”课,这在时序上对高等数学的安排产生了影响,在内容上对三门课程后续教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考虑到“数学文化基础”课程中已经包含了部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因而这种影响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学分的调整予以一定程度的消除。对“专业数学”,可以在第一学期开设“数学文化基础”,按照“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以“够用”和“理论简化”为原则,把这三门课程的后续学习内容进行调整,相应的学分也进行调整:将“高等数学”安排到第二、第三学期进行,总学分调整为9学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还分别安排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进行,学分都调整为2学分。调整后的学习内容更加合理和科学,对专业学习的支撑更加有力。对“深造数学”来说,“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两门课可以安排在第三、第四学期进行,学分保持3学分,“高等数学”则安排在第二、第三学期进行,总学分调整为9学分;或者将“高等数学”安排在第二、第三学期进行,总学分调整为11学分,“线性代数”安排在第三学期,学分保持3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安排在第四学期进行,学分为2学分。总的来看,选择“深造数学”,总学分比以前略有增加,内容却增加了针对性。但由于打破了以往按专业、班级排布课程、时间的规律,学生的自由选择势必给课程表的编排造成不小的影响。必要时上课时间可以考虑安排到在晚上或者周末进行。

第三个前提是在“别类分门,因需施教”模式下,教师要具备三类数学教学应有的能力和水平,包括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统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等。

(三)“因需施教”——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

在“别类分门,因需施教”模式中,“别类分门”是手段,“因需施教”是实质。“因需施教”包含内容和方法两个方面。在内容上,要围绕门类的具体教学目标来选定和设计;在方法上,要根据不同门类数学的教学目标、知识特点、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素质及学习态度,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深造数学”的教学内容应以教育部颁布的考研大纲为主。虽然每年考研大纲时有微调,但基本内容、主要内容变化不大,都是围绕一定的专业方向设计的。考研数学内容在范围和难度上应以考研大纲为基准,根据考研大纲的要求,确定理论内容的讲解程度和应用内容的训练分量。在教学方法上,“深造数学”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数学理论问题的能力,重在精讲多练、融会贯通。对所有理论内容,要深入浅出地进行系统性精讲,然后优选例题和习题,举一反三地巩固强化知识点和演练解题技巧,同时精选真题和模拟题,进行实战式综合性训练。“专业数学”的教学内容则要根据各专业知识的学习需要来考虑。内容的确定一定要有专业教师的意见,要经过专家论证并可随时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在教学方法上,“专业数学”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实际问题能力,关键是要最大限度地与专业问题相结合。可以多采用实验教学方法,通过建模形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不仅使学生从中看到数学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更使学生掌握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数学文化基础”课程内容具有通识教育性质。对其中数学史部分的教学要注重趣味性,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基础知识的教学要注意介绍性,对线性规划、建模等数学应用方法的教学要注重一定的实际性和训练性。

在进行了以“教以致用”为指导的、以“别类分门,因需施教”为特点的数学教育改革后,总的来看,强化了地方性理工类大学中文科类专业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意识的教育,强化了理、工、管类专业的学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针对性,由此必将对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10.

[2]胡克军,余春花.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特色化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5(9).

[3]阳荣威.高等教育大众化路径错位问题与政策选择[J].大学教育科学,2005(4).

[4]吴必康.论美英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其社会调控作用[J].世界历史,1999(1).

[5]阳荣威.高等教育大众化路径错位问题与政策选择[J].大学教育科学,2005(4).

作者:侯卫华 朱秀民

第三篇:地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的改革思路

摘 要:地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类课程是培养师范生小学数学教学能力的重要依托。结合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数学教育教学的改革趋势和信息时代所带来的技术变革,应强调高师数学教法类与学科类课程教师的密切合作,着力避免数学教法训练的纯技能演练倾向,重视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的相互促进,并加快基于“互联网+”的数学教学改革,探索更加丰富、更为便捷的实践教学方式。

关键词:地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数学课程

作者简介:殷素梅,玉溪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李志朋,玉溪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云南 云溪 653100)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基础教育领域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也对师资队伍提出了着新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要求,应当说,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大多进行了调整,围绕如何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思考,达成了一些基本的共识。但是,反观地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办学实践,数学类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并未随着研究的深入而有大的改觀和进步,仍然存在课程开设理论化倾向明显、教学观念和方法变革迟缓、教材选择和使用因袭旧例等方面的问题。对此,一方面应客观承认学校的事业单位属性、学科理论专业化壁垒以及师生思维惰性等因素带来的改革阻力;另一方面,也应深入考察以往研究与地方高师数学类课程改革实践的适切度,进一步从问题诊断、建设方案论证等方面发现已往研究的不足,提出适应新时期、新要求、新情况的新思路,以指导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实践更有效地展开,助力符合基础教育需求的地方高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数学教法类与学科类课程教师应密切合作,增强两类课程的深度融合

从实践中看,虽然课程名称略有不同,但大多数地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数学类课程的设置本质上差异不大,大多包括大学数学、初等数论、初等几何等学科类课程,以及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小学数学教学法等教法类课程。受制于地方高校在师资数量、师资水平、生源质量以及其他教育教学资源方面的局限,这两类课程在不少地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分别由数学专业背景教师及课程与教学法或者教育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主要的教学任务。通常情况下,这两类教师在教育观、教学观、知识观、学生观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也都对自己的专业体系及其重要性和价值有着难以割舍的偏爱和看重。两类课程长期以来壁垒森严、互不沟通的情况并不少见。结果一方面是师范生不得不学习心理体验上较多、较难、较枯燥的数学理论知识,却不懂得此类知识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之间的关联,丧失数学学科知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法类课程教师纷纷感叹师范生数学观念、数学思维、数学知识等数学教师必备的素养多有缺失,教学法教学没有扎实根基,犹如搭建空中楼阁。

事实上,师范生应当学习哪些数学学科类知识才能胜任小学数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学法课程教师最有发言权。地方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数学学科类课程所涉及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论等多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重要概念,正是教学法类教师引导师范生分析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小学数学课程与教法的基本范畴和切入点。这些相关的知识,如何影响小学生建立数感、形成符号意识、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完善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形成基础的数据分析观点和模型思想,正是教法类课程力图让师范生形成数学素养、发展数学教学能力的前提保障。因此,在促进小学优秀师资进入高师课堂的同时,由教学法教师牵头,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对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小学数学教师所需之数学素养,在研究的基础上深度融合数学学科类和教法类课程,以够用、实用、好用为导向,减少学科门数、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科类课程对师范生数学教学能力形成的支撑作用,应是更为积极主动、更有可行性的思路。

二、数学教法训练应避免纯技能演练倾向,重视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的相互促进

地方高师素来具有重视实践、强调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优良传统。多数学校在小学数学教学法课程、试讲、见习、实习、研习等环节均对学生有明确的技能考核指标和具体要求,训练强度和时间总长基本能够有所保证。但师范生照搬照抄优秀教案、模仿优秀教师教学视频、缺失对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缺乏对数学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动态把握、忽视小学生的实际认知状况和学习风格等现象仍然十分普遍。究其原因,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数学理论学习与教学技能训练各自为政、甚至相互轻视,学生无法做到“知行统一”,数学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不能相互促进的现象应引起地方高师的重视和审慎反思。

从实际情况看,随着国家对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总体要求,以及对应用型人才的旺盛需求,当前地方高师似乎更多地出现了大量削减数学理论课时、片面强调学生数学技能训练和教学法练习的思想倾向,存在一定程度的矫枉过正之失。应注意到,失去实践导向的单纯理论学习固然不吻合师范生数学教学能力提升的培养目标;同样,失去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和有效支撑,单纯的教法训练很容易变为对教学技能的简单演练甚至是机械模仿。这种情况下,师范生仅能学到程式化、表面化的数学教学程序,即便能够处理静态的、常规的教学事务,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无法进行数学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的独立思考和理论层面的深入解读,无法胜任动态的、生成性的数学课堂教学,更缺乏自觉主动地研究和改革数学教育教学问题的深层素养及创造性能力。

以“知行合一”为指导进行教法课程改革,避免纯技能的简单演练,从具体的操作思路上看,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加以考虑。首先,是以课程形式实施的数学学科理论教学与数学教学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如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数学、初等数论、初等几何、数学思维方法等课程,应切实加强服务小学数学教学、服务师范生数学教学素养形成的理念,建立明确的参与实践教学、指导教法练习、评估学生教学能力的改革导向,将各学科课程在师范生实践教学方面能够完成、需要完成的工作细化为具体的任务清单,并作为考核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观测指标。其次,是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应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加强对师范生试讲、见习、实习等教法训练环节的理论指导,引导学生以教育理论或学科理论分析实践中遇到的数学教学问题,强化学生在小学数学教材研究、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的理论思考,绝不能对师范生的实践环节放任不管,也不能只提要求或只提供模仿视频、参考模式,不进行原理分析、不给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的建议和意见,落入“指而不导”的窠臼。

三、加快基于“互联网+”的数学教学改革,探索更加丰富、更为便捷的实践教学方式

当前,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类课程实践教学,在内容上大体包括见习、实习、试讲等几个部分。其中,试讲主要在高校进行,由高校教师进行指导;而教育见习、实习基本在当地小学跟班进行,由高校教师和小学一线教师共同指导。不难理解,在此种条件下师范生的试讲缺乏真实的小学教学情景,对其课堂组织能力、教学能力的促进效用有限;而见习、实习活动虽进入小学真实情景,但又很可能受制于时间、地点、安全考虑等方面的原因而难以机动、灵活地加以安排,有时甚至会因高校与地方基础教育学校沟通不暢、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责任心不强等较为外围的因素压缩时间、减少实习内容,致使见习、实习工作困难而低效,变成地方高师、基础教育学校以及师范生、高校教师等多方人员均不情不愿却又不得不为的负累。

从另一个角度看,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各种更为便捷、更为实用的信息技术大量进入学校,地方高校已经有了新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实践教学方式的技术条件和网络条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上述问题有所助益。例如,依靠简单的远程互动网络平台,师范生可以实时参与小学的数学教研活动、同课异构活动、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活动,可以不出校门就学习小学数学老师的教材分析、教学设计、班级管理、课堂组织、例题讲授、作业布置、课后辅导等整个教学环节;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与领悟小学生在数学认知发展、数学能力形成等方面的特点和风格,加深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理解。高校教师和小学教师也可以实时与师范生进行交流,省却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成本。与此前传统的见习活动相比,这种方式更为快捷和方便,且避免了高校教师的学生安全压力和路程往返,避免了大批学生进入课堂对小学教学秩序的打扰。

除此以外,各种数学案例资源库的建立、“慕课”平台的开放以及移动教学APP的研发,也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数学类实践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了新的参考方向,已经逐步在各地方高师开始尝试的“翻转课堂”理念也有了更好的实施环境。数学学科类理论课程可将部分易于掌握的知识点通过“慕课”平台或移动APP移至课前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课堂教学主要解决数学理论知识在小学数学中的体现和运用问题,增强师范生的小学数学教学素养。数学教法课教师或教法训练指导教师也可以将小学数学课堂观摩活动或试讲活动移至课外,节约课堂教学时间。通过移动APP,教师可以随时随地点评、指导、批阅师范生的各类数学纸质作业或实践练习实际表现,更有可能在实时互动中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深入指导,落实个别教学和因材施教的总体原则。

总之,地方高师小学教育数学类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应更加密切地联系当前基础教育领域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对小学数学教师的师资要求,积极回应信息时代的技术革命带来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方式,在强调实践导向的大前提下注重师范生数学理论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促进师范生数学教学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梦稀,彭玲艺.基于教学实践智慧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策略[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4):85-87.

[2] 史凤贤,于萍.基于“U-S”合作的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究——以辽宁科技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6):71-72.

[3] 丁同芳.高师小教专业教育实习现状及对策研究[J]. 宿州学院学报,2010,(7):101-102.

责任编辑 秦俊嫄

作者:殷素梅 李志朋

上一篇:本科生学生论文范文下一篇:语言哲学思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