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和预防

2022-09-11

1 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分析

1.1 训练组织者对运动训练的基本常识缺乏了解

运动损伤的发生与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如果他们对运动训练和防止运动损伤的基本常识缺乏了解, 就不能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安全教育, 不懂得如何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来预防伤害事故, 在发生损伤后又不会分析原因, 总结经验教训, 致使伤害事故时有发生。

1.2 练习前的准备活动不充分

做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加强呼吸、心血管系统的活动, 提高肌肉的弹性和力量, 加大关节活动幅度, 使人体能够有准备地从相对安静状态转入紧张的活动状态。有时准备活动与正式训练或比赛的时间相隔过久, 比赛时可能会出现肌肉拉伤。所以学生的准备活动不充分或准备活动不正确, 是造成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

1.3 气候和场地环境恶劣导致的运动损伤

在恶劣的天气下进行运动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场地、不良天气原因, 都会促使运动创伤的发生。运动场地不够平整, 有碎石或沙子, 跑动时就容易扭伤或跌倒受伤。地面过硬, 若再加上鞋履的吸震力差, 足、腿及膝部所承受的撞击力便大, 容易发生慢性损伤, 而且会影响技术动作的完成, 造成动作变形、滑倒等情况的发生。夏季由于气温过高, 人易发生中暑和疲劳;大量出汗, 影响体内水盐代谢, 可发生肌肉痉挛或虚脱;冬季气温过低, 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下降而引起肌肉拉伤;光线不良、刮风等影响视力, 这些都是运动创伤发生的原因[2]。

1.4 运动损伤的意识不足, 更是导致运动受伤的主要原因

在平时教学训练过程中, 许多运动创伤的发生, 都与体育教师、教练员和青少年学生自身对运动创伤认识不足, 防范意识不到位有关。一项调查研究显示由于思想松懈、安全认识不够造成的损伤占2 6%。一些错误观念如“运动创伤在所难免”、“边运动边热身”、“运动创伤不过是些小伤小病, 无伤大雅”等长期存在, 对运动中的安全不重视。于是, 在日常的训练和比赛中, 不积极地落实预防运动损伤的措施;在运动损伤发生后, 也不分析出事的原因, 更没有总结经验教训, 以致同类事故一再发生。

1.5 运动量过大或运动的强度安排不合理所谓运动量包括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

两个因素, 是二者的乘积。而“强度”原为物理学概念, 引用到运动生理学中, 使之具有特殊的含义。运动强度可分为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绝对强度是指机体所承受的物理负荷量 (如做了多少功等) 所以叫物理负荷强度。相对强度是根据个人最大摄氧量百分数或最大心率百分值等生理指标来反映某一负荷量对身体的刺激程度。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安排, 应根据参训人员训练水平而定, 训练基础好的人员相应的安排一些大运动量或大强度的训练, 有利于提高身体素质。有的参训者, 常常出现一种冲动的表现欲, 不论在何时何地, 何种主客观条件下, 为了达到表现自己的目的, 忘乎所以, 去尝试做一些超乎寻常的动作。由于身体素质、专项技术都难以达到动作要求, 因而损伤也就随之出现了。

2 损伤的预防

2.1 思想上加强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

在体育教学中, 使体育工作者和运动参与者在思想上认识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 使之对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预防的措施有较全面的了解, 在教学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贯彻执行各项预防措施。加强思想教育和体育卫生保健、安全教育, 使学生明确体育运动的目的和运动损伤的危害, 克服麻痹大意思想。加强体育道德作风和组织纪律性,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2.2 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因为体育锻炼主要是进行身体活动, 是要克服自身惰性的体力性活动, 要克服体内外的许多困难, 加之体育锻炼往往在课余时间进行, 这都需要本人自觉自愿才行。所以, 我们要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教育和浓厚的兴趣、良好锻炼习惯的培养, 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 如强身需要、健美需要、娱乐需要、比赛需要、交际需要、表现需要、“达标”需要、创“三好”需要等, 分门别类加以训练。自觉往往源于需要, 有了这些需要, 学生都会主动、积极、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 将被动的体育变为主动的体育。经过教育, 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在我校蔚然成风, 学生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2.3 训练前的准备活动教学和训练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教师和学生对准备活动应高度重视, 可将实际经验归纳为3条必须遵守的原则: (1) 准备活动的强度要适宜, 以提高体温、增加呼吸量为原则, 绝对不应引起部分疲劳。 (2) 准备活动应包括伸展收缩活动和交替活动。 (3) 准备活动的动作要包括该项目的必须动作。此外, 准备活动必须与教学和训练的内容相结合, 循序渐进地合理安排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针对易损伤部位进行充分的活动, 同时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注意力要高度集中才不容易受伤[3]。

2.4 合理安排教学和训练, 训练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应合乎训练原则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 了解每次训练课及训练中易发生损伤的技术动作, 事先做好准备及采取相应措施。认真做好准备活动训练内容和运动量应根据所要进行活动的性质、参训人员个别情况及相关条件而定。准备活动与正式运动间隔时间以1 m i n~4 m i n为宜, 一般做到身体发热, 微微出汗即可, 冬天量可大些。在训练过程中要合理安排运动量, 尤其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和伤后的训练安排, 防止局部负担过重。

2.5 加强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是预防受伤的重要条件

教学中, 我们应该抓紧身体素质的练习, 坚持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的原则。在规范技术动作的同时, 必须加强大腿、小腿和足踝关节的力量训练, 注意全身肌肉的协调发展与提高。新生入校后的一二年间, 损伤发生率高就是因为他们锻炼时间比较少, 且动作要领掌握不好、不规范造成的。此外, 体育锻炼要保持渐进性, 参加体育锻炼, 不能犯急性病, 不能拔苗助长。体质的增强是渐进的, 掌握运动技能也是渐进的。运动负荷的增加也要符合加大→适应→再加大→再适应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

总之, 体育锻炼的目的是要增强体质, 陶冶情操, 促进身心协调发展, 运动损伤, 是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 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 掌握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原因和预防, 以减少在体育教学中损伤的发生和伤害程度。

摘要:运动损伤, 指的是在体育教学、训练等活动中发生的各种损伤。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广大青年学生对体育有了新的认识, 愈来愈重视“体质投资”, 自觉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但是其中一些学生由于他们缺乏科学锻炼身体的知识以及自身素质和运动技能较差等原因, 造成时常有一些运动损伤发生[1], 本文将学生在运动中损伤的原因和预防加以叙述。

关键词:运动损伤,原因,预防

参考文献

[1]  楼杭英.高校体育教学中运动创伤的调查与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3 (4) :73~75.

[2]  吕惠来.中专生运动创伤的原因与预防[J].中国校医, 2006, 20 (1) :91~92.

[3]  李翠珍, 胡玲.运动损伤与运动前准备活动[J].中国临床康复, 2005, 27 (9) :180.

上一篇:特色小镇的区域产业品牌创建探析——以上虞e游小镇为例下一篇: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