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法学教师入职初期的成长与素养

2022-09-10

在法学教育扩招背景下, 一批青年教师在2000年以后进入法教育行列。基于我国法学教育层次多样的现状, 在承办法学教育较晚的地州法学院, 青年教师比重大, 且以硕士研究生为主, 这种现象在西部省份表现得尤为明显。基于地州院校和硕士研究生的双重“符号”特征, 青年教师在入职初期面对许多共性问题: 如在适应教学工作的同时计划考博; 承担繁重的教学和学生管理 ( 如班主任) 工作; 教授的课程不一定与所学专业一致; 科研认知和自信不足, 科研成果少; 安家置业和生存压力并存等。于此, 相比于成为一名优秀大学教师的目标, 对入职初期的青年法学教师更为紧迫的是如何在2 - 3年内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法学教师。

一、热爱法学教育事业

热爱即认同, 是个体对工作、岗位的内在情感共鸣。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青年法学教师成长的起点, 是引导青年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努力提高自身修养的内在动力。

入职初期, 青年教师对法学教育的认同存在差异。例如, 有的教师能较快适应岗位, 受到领导、同事、学生的认可, 在彰显个人价值的同时, 获得职业自豪感, 对教学、学生的情感油然而生。相反, 也有一些教师因入职初期的不适应或受挫经历, 需要较长时间建立职业认同。多数教师对法学教育的热爱不是一蹴而就的, 甚至会出现反复现象, 如有的教师在入职初期建立了职业认同, 但却在三五年后呈现职业倦怠。青年法学教师应在入职初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认同。

二、培养专研品格

法学教育所传授的不仅是信息, 更是知识、思维方式和技能。法学教师经常教育学生要培养专研精神。然而, 在承担繁重的教学、管理工作中, 青年教师却可能沾惹惰性, 如重复教案, 不及时更新教学信息、知识、方法。

青年法学教师应对法学知识 ( 理论知识、操作方法等) 和学术 ( 前沿) 论题开展持续性的研习。与初高中教育不同, 法学教育传授学生的知识不以通过考试、获得学分为终极目标, 而致力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法律思维、锤炼法律技艺。于此, 教学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就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如果对专业知识具有持续、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其在教学中便得心应手、手到擒来。一名具有专研品格的教师绝不满足于教材的内容, 其往往把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重点论题带入课堂, 引导学生分析、思索。

基于我国法学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现状, 多数入职初期的青年教师缺乏严格规范的学术训练, 科研意识不强, 研究方法生涩。这种现状与高校以学术为中心的评价体系 ( 职称、收入) 相悖, 进而使得入职初期的法学教师思想上紧张、焦虑, 常被“何为学术研究热点”、“如何选定课题申报”、“如何发表高水平论文”等问题所扰。事实上, 入职初期的法学教师应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 对自己感兴趣且有价值的某个法学领域进行持续地关注、学习和研究。

三、掌握教学规范与技巧

高校教师的职业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 在很多环节上, 必须依靠自律而非外部力量的管理来维持其良性运作。[1]法学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 也是学生所遇到或碰到的第一波法律专业人士。法学教师是学生专业成长的参照系, 这种参照系不仅影响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学业和行为偏好, 对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也存在直接或间接影响。因此, 一名合格的法学教师首先要了解、遵守相关教学规范, 如不迟到、不早退, 认真备课、批阅作业、按时提交教学材料等。试想, 如果法学教师经常破坏 ( 如教学、管理) 规则, 其又有何立场教导学生遵守规则、信仰规则呢? 一些青年教师对教学规范存在反感情绪, 他们认为有的教学程序、文本、形式要求过于教条, 甚至有悖法学教育规律。但不论认识是否存在分歧, 当规则存在时, 教师应当遵守。遵守教学规范、学术规范是青年教师的基本要求。

青年法学教师应掌握相应的教学技巧。有的青年教师属于“天生”的老师, 即其在语言表达、幽默感或情感调动中具有显著优势, 课堂教学效果良好。也有的青年教师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 ( 2 - 3年) 适应工作。虽然没有接受专门的师范技能训练不妨碍法学教师的成长, 但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能帮助青年教师缩短岗位适应周期。例如, 了解学生接受知识的状态和规律,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和进度; 掌握多媒体运用技术, 丰富教学手段; 结合学科特点, 合理设计作业的形式和评价机制等。

综上, 青年教师在入职初期应致力于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学教师, 致力于建立职业认同感、培养专研精神, 并掌握教学、科研的基本规范与技巧。

摘要:青年法学教师在入职初期同时承担教学、管理、科研工作。基于个人能力和教育环境等因素, 青年法学教师在工作中可能获得来自领导、同事和学生的认可, 这些认可有助于其职业认同感的形成。与此同时, 具备专业和学术专研品格, 掌握教学、科研的规范和技巧是青年法学教师应有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法学教师,认同,专研,规范

参考文献

[1] 冀祥德.中国法学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10:233.

上一篇:春晓中八路桥梁施工监控方案与组织管理下一篇: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活着》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