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广西宣传材料的语用翻译原则研究设想

2023-01-28

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广西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对外交往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对外交往日益增多。一年一度的东盟博览会的举行和“泛珠江三角经济圈”的建立更让广西的国内、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在这种背景下, 对外宣传以及对宣传材料的翻译日益显示出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从美学、心理学及语言学等角度对它们进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 以探索改进译文质量的有效途径, 进而提升广西的政治地位和国际形象。

翻译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动态的语际转化过程。它是一个系统行为, 受译者、译语读者、译语伦理道德、译语文化语境或译语情景语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作为开放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如果囿于翻译领域本身, 翻译学只会就翻译论翻译, 从而导致研究命题和研究深度的局限性。

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语言既是整个文化的产物或结果, 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他成分的媒介。H.Goodenough (1981) 这样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 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语言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 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可见, 翻译固然是一种双语之间的转换活动, 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因此, 研究广西宣传材料的翻译就必须研究广西文化及其对翻译原则、翻译实践的影响。

我们可以而且有必要在语用学框架内研究翻译问题。按照Versehueren (2000) 的观点, 语用学可以定义为“对在行为方式上与语言使用相关的语言现象作认知、社会、文化上的综观”。他进一步指出, 翻译中对原语语言的理解、对译语语言的表达与选择, 必须积极顺应具体的语境。在某种程度上, 翻译过程可描述为译者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活动的需要而不断进行言语选择的过程。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翻译的根本问题应该是翻译原则问题, 因为任何一门科学的翻译, 都必须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进行。翻译原则 (p r i n c i p l e s o f translation) 是译者在实践活动中应该遵循的原则。翻译原则不仅决定了翻译的质量,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通过翻译所达成的文化交流。翻译原则的探讨和确立, 可以让国外受众通过翻译作品了解广西的政治状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和世界观, 消除对我区的偏见和误解, 从而做到“和而不同”。另一方面, 翻译原则能够促进翻译人才的培训, 对改进旧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宏观来看, 传统译论中有两个翻译原则, 即“归化” (domesticating method) 和“异化” (foreignizing method) 。早在1813年, 德国译论家施莱尔马赫 (Friedrich, Schleiermacher, 2000) 就指出翻译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惊动作者, 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另一种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惊动读者, 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 (Lefevere, Andre, 1977) 。前一种方法就是所谓的“异化”, 即在翻译中译文应以原文语言或原文作者为主, 而不是对读者妥协, 要求读者接受异国的情调;后一种方法就是所谓的“归化”, 即在翻译中应以目的语言或译文读者为主, 归化的译文应让译文读者听了耳熟, 看了眼熟。

作为翻译原则, 它们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翻译做不到与原作对等, 只能接近原作。就准确而言, 译文的质量只能根据译文有多接近原文来判断。这种翻译观点可追溯到18世纪末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泰特勒 (F.Tytler, 1790) 提出的翻译三原则: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译文的风格、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译文应象原文一样流畅自然。

从这三原则中我们可看出, 泰特勒把译文是否完全地“忠实”或“等值”于原文作为评判译作好坏的标准。

中国翻译家严复 (1 9 8 4) 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和泰特勒的翻译原则也是如出一辙。严复“信、达、雅”的思想概括了翻译活动的标准。“信”指准确地把握原文丰富的内涵;“达”指尽可能全面、贴切地重构译文语篇, 顺应不同的文化语境;“雅”指用译语生动、丰富的语言表达原语的内涵, 尽量寻求原文与译文的间接等值。

尽管严复的三字原则影响很大, 但随着翻译科学的发展在应用三字原则的过程中许多翻译专家和学者已经发现严复三字原则的局限并提出许多新翻译标准。其中对严复翻译三字原则所持的观点主要有五种:保持原来三字的基础上, 对“雅”增加新的概念;基本赞成“信”和“达”, 而完全抛弃“雅”, 力图寻找更贴切的三个字作为翻译的新三字原则;摈弃三字原则而提倡新的翻译准则和原则;反对“信、达、雅”;完全支持“信、达、雅”翻译原则。

整体来看, 中国翻译家在提出翻译原则时, 是把原作者与翻译目的语两者视为翻译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即原文、译文构成了翻译中的两元关系理论。而奈达对翻译学的贡献之一就是把“读者反应论”作为翻译原则中除原文、译文之外的另一重要因素。奈达 (Nida, 1964) 认为:“在动态对等翻译中, 译者所关注的并不是源语信息和译语的一一对应关系, 而是一种动态关系, 即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后来奈达 (1969) 又进一步将动态对等定义为“译语中的信息接受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该与源语接受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基本相同”。1986年奈达 (谭载喜, 1999) 用“功能对等”代替了早年的“动态对等”的提法, 指出翻译就是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言再现原语信息;翻译追求自然切近的等值而非同一;翻译的首要之点, 是翻译信息的内容, 兼顾信息的语体;功能对等优先于形式对应。奈达与金隄 (1984) 早就指出:“无论是单一语言内的交流还是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都必然是相对的, 翻译过程中的功能对等都是一种大致的对等”。

Verschueren (1999) 提出的顺应论是一套完整的语用研究理论, 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解释力。顺应性是人类语言的特征, 是语言使用的核心, 也是我们进行语用分析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意义的生成过程是话语和语境互动的过程。在语境因素和语言结构因素的作用下, 语言的使用和选择就变得灵活多样。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不仅以原文的语言形式为出发点, 力求加以复制, 从形式走向形式, 达到表层的对等, 也应从原艺术意境出发, 在译文语言中寻找可以表达这一意境的完美的语言形式。摆脱原作语言形式的桎梏, 化解由文化、社会背景、逻辑思维、审美观等方面的差异带来的理解困难, 使译文达到神形兼备的上乘境界。正是在这种意义上,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

翻译原则的研究虽有成就, 但还没有研究出具有普遍指导性和具体操作性的翻译原则。因此以广西宣传材料为出发点在语用学框架下探究翻译原则的问题已显出其迫切性。

3 研究设想

研究内容可以包括广西宣传材料翻译的历史研究, 即对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宣传材料英译文本的特点、质量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收集和分析历史资料的基础上, 探讨针对广西宣传材料的、语用学框架下的翻译指导原则;研究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特别是具有广西特色的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包括探讨广西宣传材料的翻译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探讨语用学框架下的翻译指导原则;探讨翻译原则与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关系问题;探讨解决翻译课程设置导致的资源浪费问题。

研究方法可采用文献法, 即利用图书馆、网络、档案资料室等进行相关文献研究;调查法:即通过问卷、访谈和实地调研搜集研究对象的现状及历史材料, 为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做出结论提供证据;统计分析法:即以SPSS或STATISTICAS软件包为工具, 运用统计学的基本原理, 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测量和分析。这是实证性研究所必需的途径。技术路线为问题、假设、调查、数据分析。结论、解决方法、论文。

研究应遵循客观性原则:即克服片面性与随意性, 在调查、搜集、描述和解释事实的时候, 不为证实假说而任意剪裁、忽略和歪曲事实材料;系统性原则:整个课题注重结构和逻辑上的联系, 不流于元素主义的粗放模式。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方面是研究对象与实验因子。尤其需要考虑实验班和对照班。自变量可为翻译课程设置, 即增加涉及翻译原则的翻译课程, 对照班不采用这种课程体系。因变量是学生的翻译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实验过程可分实验前准备阶段、实验阶段和总结与评估阶段, 包括广西宣传材料翻译现状调查、翻译原则调查、现行翻译课程的必要性及其与西部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调查, 翻译现状及语用学在翻译原则方面的解释力研究、基于广西宣传材料的语用翻译原则研究、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与翻译原则的关系研究, 建构语用学框架下的翻译原则、建构基于广西宣传材料的翻译原则。

本研究着眼于广西实际, 着重探究具有区域特色的翻译原则, 为促进广西的翻译实践, 乃至为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设置和翻译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持。显然, 这对建设“文化广西”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另一方面, 它也能为语用学研究寻找到全新的实证材料和独特的研究视角。语用学研究话语如何在情景中获得意义, 以及人们如何使用语言来达到成功的交际。Leech (1983) 说:“不了解语用学, 即语言如何用于交际, 就无法真正了解语言的本质。”所以, 语言学研究从语法理论研究范式转向了语言使用者的研究范式, 实现了“语用学转向”。这个新视点和新取向的确立, 使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先导和前沿, 为别开生面的语言学研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语用学亟须在各方面得到发展;同时, 我们也需要在不同领域印证它的解释力。尽管人们已经从其他角度探究过翻译原则, 但在语用学框架下的研究还比较欠缺。我们立足广西, 以语用学理论观照翻译原则, 势必会出现一些突破性进展。

摘要:本项目拟立足广西宣传材料, 在语用学框架内对翻译原则进行探究。本项目的预期目的是结合调查材料, 运用语用学的理论和知识, 提出对翻译广西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等宣传材料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翻译原则。本项目研究可能会丰富语用学和翻译学理论, 并为翻译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 它对构建“文化广西”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宣传材料,语用学,翻译原则

参考文献

[1] Goodenough, ward H.Culture, Languageand Society.Benjamin Cununings Pub-lishing Company, 1981.

[2] Leech, Geoffrey.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 1983.

[3] Lefevere, Andre.Translating Literature:The German Tradition[M].Amsterdam Van Gorcum Assen, 1977, 74.

[4] Nida, 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M].Leiden, The Netherlands:E.J.Brill, 1964.

[5] Nida.EugeneA.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 1969:57.

[6] Schleiermacher, Friedrich.论翻译的方法[A].陈德鸿, 张南峰编译.西方翻译理论精选[C].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 2000.

[7] Tytler, A.F.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790.

[8]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 1999.

[9]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 2000.

[10] 金隄, 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11]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12] 严复.天演论.译例言[A].罗新璋, 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36-139.

上一篇:关于工程招标采用最低价中标法的探讨下一篇:中国现代家具设计的民族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