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的司法解释

2022-08-29

第一篇:物业管理的司法解释

模拟卷管理评审报告的解释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附件 1: 管理评审报告

公司于 年 月 日根据ISO14001:96国际环境管理标准的要求,在完成内部审核后,进行了管理评审活动,以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现将管理评审情况报告如下:

一、评审的目的、内容:

1、评审目的:通过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评审,保证公司环境管理体系持续有效的满足ISO14001标准的要求及公司制定的环境政策和目标。

2、评审内容:

1) 组织架构变化对环境工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重点议题之一) 2) 相关方(主要是业主)关注的问题;

3) 内部环境审核结果以及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 4) 变化的信息:如法律法规的变化等;

5) 环境政策的适宜性,环境目标的贯彻和实施情况; 6) 体系的有效性和环境绩效分析; 7) 是否发生重大环境事故。

二、评审方式:

本次管理评审采用讨论会的形式进行。由总经理主持,各参加会议管理人员根据评审内容准备了相应材料。

三、评审计划的实施:

行政管理中心制定了评审计划,并得到确认。评审计划提前下发至公司管理层及各部门相关人员,由责任人准备所需评审资料,按计划参加管理评审会议。

四、评审主持人、参加人员、时间及地点:

1、由总经理主持管理评审

2、参加人员:

3、评审时间:

4、评审地点:公司会议室

五、评审结果

1、组织架构变化对环境工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

公司在管理实践的基础上,依据公司实际情况,以为业主提供一揽子基本服务为出发点,将物业管理部的绿化组和清洁组化归保安部、行政管理部和品质管理部合并,并在保持直线型架构的基础上,将公司原五个部门重组为四个中心(行政管理中心、物业管理中心、保洁管理中心、经营管理中心)和一个部门(财务部),此举得到了业主的一致好评,初步肯定了组织架构变化带来的成效。

同时,架构变化也给公司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各中心的管理层,尤其在磨合期,必须尽快熟悉本中心涉及的管理事务。组织架构变化前后,基层操作人员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动,并且公司建设由畅通的内部信息交流渠道,各部门应加强合作,尽快结束磨合期。在此期间,公司提倡自主培训(Self-Service Training),在必要时,各中心可以申请外训。 从目前的情况看。组织架构变化后,体系运行顺畅。

2、相关方(主要是业主)关注的问题

相关方,主要是业主,没有对小区及周边的环境和公司的环境管理提出不满和投诉,但我们的工作绝不能就此止步,正如公司的口号“我们会做得更好”一样,我们要在满足相关方愿望的基础上,超越相关方的期望,持续改进环境和环境工作。公司计划今年建设公司网站,一则宣传公司形象,进一步确立公司品牌,更重要的是建立同相关方更为便捷的沟通渠道;另外,公司下一步将进行建设客户关系管理(CRM)的可行性研究,实现对相关方(主要是业主)的全程关怀。

3、内部环境审核结果以及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

品管部(及其他部门)按照内审计划,对各部门进行了审核,审核思路由按要素或按部门相关环境事务出发,逐步改变为以重大环境考量面入手,在考虑各部门承担的环境职责的基础上,按“EMS主线”展开进行审核的思路,这将进一步保证审核的广度和深度。

审核检查出的不符合项均为轻微不符合项,并且不具有共性;这些不符合项均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均已制定,这些纠正预防措施在严格的后续监督下,正在实施或已经完成。

4、变化了的信息(主要是环境法律的变化)

公司涉及的环境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今年进行了修订,品管部已对该法进行了登录和查核。公司目前的活动、服务符合该法涉及的相关条款。

5、环境政策的适宜性,环境目标的贯彻和实施情况

公司制定的环境目标在相关管理方案(或操作规程)的管制下,部分已经结案。从目前实施的情况看,效果良好,没有出现无法完成或没有按时完成的情况。预计今年的管理方案可以按计划准时完成。

公司制定的环境政策已得到业主和广大业主以及其他相关方的认可,环境政策“遵守环保法规、树立环保意识、持续改善环境、创建生态社区”符合ISO14001:96标准要求,适合于公司的性质、规模和环境影响。

6、体系的有效性和环境绩效分析

公司相关部门根据实际工作,不定期的对相关文件进行正式或不正式的评审,以保证环境工作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满足环境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评审认为,公司以文件(环境手册、程序文件、支持性文件)支持的环境管理体系符合ISO14001标准的要求,可以保证公司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效推进。公司目前诸多方面,尤其是水电节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另外,公司对资源、能源节约的管制仅限于公司内部,相关部门应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措施,提高相关方的环境意识,促进其节约用水、电。

7、是否发生重大环境事故

公司一贯重视对小区污水排放、危害物及其废弃物的管理,没有发生重大环境事故。目前,公司正式接管一区污水处理站,今年7月份的检测报告显示,小区污水经生化处理后的出水达标,部分指标优于上海2级标准。明年,

三、五区污水处理站将试运行,物业管理中心务必在试运行前熟悉

三、五区污水处理站的处理流程,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确保污水出水达标。 通过本次管理评审,与会人员一致认为:

1、公司制定的环境政策符合ISO14001:96条文要求,仍然适用于当前公司的环境状况。

2、组织架构变化后,体系运行顺畅。

3、相关方对小区及周边的环境和公司的环境管理满意,公司将加大管理创新力度,争取超越相关方的期望。

4、审核思路的变化可以更有效的保证审核的广度和深度,纠正预防措施实施良好。

5、品管部已对公司相关的环境规律重新进行了登录和查核。公司目前的活动、服务符合涉及的相关环境法律法规的条款。

6、在严格的管理下,没有发生重大环境事故。

7、体系是有效的,环境绩效良好。

公司将在此基础上,格按照ISO14001标准和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小区环境管理,完善体系,持续改善环境。

附件2 环境因素识別与評价程序

1. 目的:识別、評价公司能夠控制的、以及可以期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并确定、更新重要环境因素,保证 其处于受控狀态。

2. 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活动、产品、服务中环境因素的识別、評价、更新与管理。 3. 职責:

3.1公司各部门主管負責每年10月对本部门的环境因素进行识別、统計、更新及評价,并呈送监理部。 3.2监理部負責各部门所有环境因素的登記、更新及其記录保管,并針对重大环境因素制定、修改环境目标和指标。

3.3管理者代表負責重大环境因素的核准,并且管理者代表还应监督推动公司重大环境因素改善計划的制定与实施。 4. 定义:

环境因素:可理解为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从环境中的索取或输入”和“向环境的排放和输出”,這些“索取”和“排放”或“输入”和“输出”必然造成环境影响。

重大环境因素:指对环境具有重大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5. 工作程序:

5.1环境因素识別及统計

5.1.1每年10月由各部门主管在部门制定下一目标前统計、更新本部门与活动、产品或服务相关的环境因素并上报监理部。

5.1.2环境因素的识別按服务流程(包括活动、产品等)的完整生命周期,仔細研究其能源需求,原材料使用和“三废”的产生等。

5.1.3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指活动、产品或服务对空气、水、废弃物、土壤、資源利用、职业健康安全及

2 环境整洁等的影响。

5.1.4若現有程式变更或有任何异于現狀的条件改变,則必須及時就变更部分或所增部分重新进行环境因素的识別、统計、更新及評价。

5.2环境因素評价

5.2.1环境因素识別、统計更新完成后,应由监理部会同各部门主管及現場負責人員依正常、异常或紧急意外(N-代表正常;A-代表异常;E-代表紧急意外)各种情況評定各因素在各時段(P-代表过去发生,現在不再发生;N-代表自过去至現在仍在持續发生;F-代表現在无,但不久的未來会发生)的影响性大小,再根据評定分数的高低确定其环境影响的“显著性”或“非显著性”。 5.2.2所有潛在的环境影响都要通过监理部进行討论并报告总经理,討论結果及行动計划要記录并分发到各部门供參考

5.2.2.1监理部进行审核所发現的问題要报告管理者代表,如有增加或改变的环境因素或环境影响,要通过监理部召開会议进行討论,并立即采取行动,监理部可根据审核結果改变下一次审核時間表。

5.2.2.2环境影响可从兩方面考虑:

a.直接影响:是公司可直接控制的;

b.間接影响:是超出公司控制能力之外的。

5.2.2.3对环境影响的性質和程度的审定可向以下部门查詢并收集其反饋意見,在监理部召開的会议上汇报。 a.國家环保局 b.地方环保局 c.地方政府机关 d.废物处理公司

e.供应商/承包商等相关方

5.2.3环境因素对环境影响的大小受可偵測性(Q)、发生頻率(F)及后果严重性(S)等因素影响,具体由其显著性因数(C)的大小來判定,C值越大表示其环境影响越显著,計算公式为:C=(Q*F*S)+M,其中M为其他因素。各部门根据环境因素识別表評价本部门各环境因素的可偵測性(Q)、发生頻率(F)及后果严重性(S)数值,并通过监理部召開会议进行討论。其他因素(M)則由各部门与监理部人員共同确定,并最終計算出显著性因数(C)。 5.2.3.1可偵測性(Q)

0=极易发現; 1=易发現; 2=較易发現; 3=不易发現; 4=极不易发現; 5=无法发現。 5.2.3.2发生頻率(F)

0=絕对不会发生;

1=以前未发生过,但未來可能发生; 2=每年或数年可能发生一次; 3=每月或数月可能发生一次; 4=每周或数周可能发生一次; 5=每日一次或隨時发生。 5.2.3.3后果严重性(S)

对人或环境影响的数量、程度、范围及严重性等,給分准則如下: 0=对环境或身体健康无影响

1=对环境轻微影响或对身体健康无直接影响; 3=对环境有影响或影响身体健康;

5=对环境严重損害或造成人体立即傷害。 5.2.3.4其他因素(M)

由监理部与各部门主管依实際情況而定的一個參数,用以強調或減轻等一环境因素的显著性,应对制定參数的原因和根据略加說明,如不加考虑則其值为0,不影响結果。

5.3环境因素的等級及重大环境因素

5.3.1环境因素的等級划分及改善行动

监理部及各部门主管依各环境因素显著性的大小,并考虑服务及经济等因素來排定等級,标准如下:

3 A級(重大环境因素): C≥2

5必須立即采取行动加以改善; B級(較重大环境因素): 25>C≥20 本內必須采取行动; C級(一般环境因素 ): 20>C≥10 建立相应的服务标准加以管理; D級(轻微环境因素): 20>C>0 不須采取行动,列入長期考察专案。 5.3.2以下专案自动列入重大环境因素(A級),須加以特別注意:

法律法規公約中規定,或本公司标准中規定禁止使用或严格限制的专案。 5.3.2.1違反法律法規或标准規定的。 5.3.2.2对資源能源造成重大浪費的。 5.3.2.3消防規定中严格限制的。

5.4环境因素的管理

5.4.1环境因素的評价結果由总经理批准后呈請管理者代表核准公佈。 5.4.2环境因素評价的所有文件应保存在监理部(期限为3年),并由管理者代表跟踪、推动其改善行动。

5.4.3各部门主管負責每年將近3年內的环保事故交由管理者代表列入重大环境因素(A級)。

5.4.4重大环境因素將成为制定环境目标及指标的重要依据,列为优先改善专案。因公司資源有限,所有重大环境因素的改善工作可能必須经由数年的目标及指标分批完成,其先后順序应以其显著性因数(C)大小为主要因素。

6. 相关文件:

6.1《环境目标与指标控制程序》 6.2《环境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6.3《重大环境因素清单 》 6.4《部门环境因素清单 》 7. 記录:

1《环境因素识別与評价表》

4

第二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审判监督管理机制的意见(试行)-立法司法解释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审判监督管理机制的意见(试

行)

为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改革,正确处理充分放权与有效监管的关系,规范人民法院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职责,切实解决不愿放权、不敢监督、不善管理等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等规定,就完善人民法院审判监督管理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各级人民法院在法官员额制改革完成后,必须严格落实司法责任制改革要求,确保“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案件外,院庭长对其未直接参加审理案件的裁判文书不再进行审核签发,也不得以口头指示、旁听合议、文书送阅等方式变相审批案件。

二、各级人民法院应当逐步完善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权力清单。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职责主要体现为对程序事项的审核批准、对审判工作的综合指导、对裁判标准的督促统

一、对审判质效的全程监管和排除案外因素对审判活动的干扰等方面。

院庭长可以根据职责权限,对审判流程运行情况进行查看、操作和监控,分析审判运行态势,提示纠正不当行为,督促案件审理进度,统筹安排整改措施。院庭长行使审判监督管理职责的时间、内容、节点、处理结果等,应当在办公办案平台上全程留痕、永久保存。

三、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健全随机分案为主、指定分案为辅的案件分配机制。根据审判领域类别和繁简分流安排,随机确定案件承办法官。已组建专业化合议庭或者专业审判团队的,在合议庭或者审判团队内部随机分案。承办法官一经确定,不得擅自变更。因存在回避情形或者工作调动、身体健康、廉政风险等事由确需调整承办法官的,应当由院庭长按权限审批决定,调整理由及结果应当及时通知当事人并在办公办案平台公示。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指定分案:(1)重大、疑难、复杂或者新类型案件,有必要由院庭长承办的;(2)原告或者被告相同、案由相同、同一批次受理的2件以上的批量案件或者关联案件;(3)本院提审的案件;(4)院庭长根据个案监督工作需要,提出分案建议的;(5)其他不适宜随机分案的案件。指定分案情况,应当在办公办案平台上全程留痕。

四、依法由合议庭审理的案件,合议庭原则上应当随机产生。因专业化审判需要组建的相对固定的审判团队和合议庭,人员应当定期交流调整,期限一般不应超过两年。

各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院员额法官和案件数量情况,由院庭长按权限指定合议庭中资历较深、庭审驾驭能力较强的法官担任审判长,或者探索实行由承办法官担任审判长。院庭长参加合议庭审判案件的时候,自己担任审判长。

五、对于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第24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案件,院庭长有权要求独任法官或者合议庭报告案件进展和评议结果。院庭长对相关案件审理过程或者评议结果有异议的,不得直接改变合议庭的意见,可以决定将案件提请专业法官会议、审判委员会进行讨论。

独任法官或者合议庭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发现符合上述个案监督情形的,应当主动按程序向院庭长报告,并在办公办案平台全程留痕。符合特定类型个案监督情形的案件,原则上应当适用普通程序审理。

六、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充分发挥专业法官会议、审判委员会总结审判经验、统一裁判标准的作用,在完善类案参考、裁判指引等工作机制基础上,建立类案及关联案件强制检索机制,确保类案裁判标准统

一、法律适用统一。

院庭长应当通过特定类型个案监督、参加专业法官会议或者审判委员会、查看案件评查结果、分析改判发回案件、听取辖区法院意见、处理各类信访投诉等方式,及时发现并处理裁判标准、法律适用等方面不统一的问题。

七、各级人民法院应当强化信息平台应用,切实推进电子卷宗同步录入、同步生成、同步归档,并与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办公办案平台深度融合,实现对已完成事项的记录跟踪、待完成事项的提示催办、即将到期事项的定时预警、禁止操作事项的及时冻结等自动化监管功能。

八、各级人民法院应当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自觉接受权力机关法律监督、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检察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不断提高公正裁判水平。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审判管理部门与审判业务部门应当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内部监督合力,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

九、院庭长收到涉及审判人员的投诉举报或者情况反映的,应当按照规定调查核实。对不实举报应当及时了结澄清,对不如实说明情况或者查证属实的依纪依法处理。所涉案件尚未审结执结的,院庭长可以依法督办,并按程序规定调整承办法官、合议庭组成人员或者审判辅助人员;案件已经审结的,按照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处理。

十、本意见自2017年5月1日起试行。

最高人民法院 2017年4月12日

来源: http:///fg/detail2041082.html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

第三篇:关于法院司法警察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09秋法学本科:张波

新时期人 民法 院司法警察担负着对刑事审判工作和民事、行政审判工作的保障职能,要完成押解、看管、值庭、安全检查、处置突发事件等庭审保障任务;要履行强制措施职能,法院决定的拘传、拘留、罚款等强制措施,要由他们登记和组织实施;他们还履行着刑事执行和参与民事执行的职能。司法警察是人民法院中具有准武装性质的特殊群体,是维护 法律 尊严,保障审判和执行工作顺利进行的坚强力量,也是展示人民法院形象的一个窗口。如何加强对法院司法警察管理是法院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司法警察职能运用及机构设置的现状分析

1997年4月26日通过的《暂行条例》确立了司法警察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统一管理和统一协调的“双重领导、编队管理”体制。几年来,全国各级法院的司法警察在各级法院党组和上级法警机构的双重领导下,紧紧围绕审判工作这个中心开展法警工作,紧紧围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这个目标加强法警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实现“公正与高效”这个主题去实现职能,紧紧围绕“司法为民”这一宗旨去运作职责。司法警察的职能在进一步地发挥,司法警察的队伍在进一步地壮大。2001年,最高法院根据《人民法院五年 改革 纲要》的规定,制定并实施了《人民法院司法警察试行聘任制暂行办法》,明确了聘用制司法警察的录入条件,初步解决了法警进出口渠道不畅的问题,为司法警察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在录用条件上提高了门槛,使法警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司法警察队伍进一步加强壮大,为司法警察职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了人力保障。法警机构的设置基本上达到最高法院的要求,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双重领导,编队管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的半军事化管理体制。

近年来,不少法院特别是基层中级法院的法警部门在探讨法警参与强制执行工作的问题上,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对改革执行体制、克服“执行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职能的运用和改革成果也得到了前所未所的实践,如今法学界、社会上有识之士已认识到了司法警察行使强制执行实施权的功效是其他人员不可比拟的,在河南、山东、广东等地,司法警察直接执行财产案件的局面已全面铺开,有的法院法警执行案件已超过本院执行案件的60%以上。其职能的运用和效果也得到了实践的检验。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法院体制的不合理且导致司法警察的人事管理和经费(人、财、物)归属于同级法院和 地方 ,和法院一样形成了机构设置、人员管理地方化的体系。这样,司法警察依法执行职务,要求上下一致、统一部署、统一行动,强调整体作战、相互配合,有时会与地方(或本院)的要求发生冲突,形成了历史遗留的弊端和矛盾,制约着司法警察的发展。

二、当前法警工作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队伍的管理体制、职能权限、警力编制、警务装备等方面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再者由于立法不完善及理论研究滞后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对法警的管理混淆不清,对法警的职责认识始终难以统一。

(一)法警法定职责界定存在缺陷

1、关于法警地位、作用的定性。

无论在法律规定还是司法实践中关于法警地位、作用的定性都是不够明确。各级法院没有真正认识到司法警察是法院自己的一支具有武装性质的队伍,是法院队伍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对审判工作重视的贯性,在不同层次领导心目中,存在重审判、轻法警,司法警察工作没有进入决策层次,更谈不上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甚至有些领导认为抓不抓司法警察建设无关大局,对司法警察工作漠不关心,司法警察的重要性只有当工作中发生了非要司法警察冲锋陷阵的时候,才能在领导和一些法官心目中有位置,但过后就忘,形成了司法警察工作不能与审判工作同步发展,一些法院司法警察工作已呈严重滞后的工作局面,部分基层法院的司法警察至今没有级别和待遇。误区二:不同层次的法院领导认为司法警察不能成为独立的执法主体,不能不遵照法官的指令行使职责,不能把司法警察工作上升到保障审判权力实现和树立法院形象的高度去认识。误区三:部分法院领导和法官认为司法警察只保障审判秩序,不保障审判权力的实现,片面地认为司法警察工作就是值庭、看门,送达法律文书简单的劳动,有时把法警当成工勤人员使用,法警应当履行的职责被法官、执行员、书记员代替了,总担心交给法警不放心,甚至以保密为由让法警回避,即使让法警参加也只起辅助作用,形成了法警不作为,或有劲使不上,协助执行时,只协不助,不出力的工作局面。由于这些误区和偏见的影响,导致司法警察工作及队伍不规范,职权不明确,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而从根本上否定了法警的独立性、特定性,导致在实践中既有将法警作为协助办案力量的,也有将法警作为类似保安人员和打杂人员来使用的。

2、法警职权不明确,致使法警在司法实践中作用受限。

设立司法警察的目的就是保障审判秩序和审判权力实现,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由法律、法规对司法警察的职责权限进行明确规定。目前,虽然一些法律法规规定了法警的职责,如最高法院早前颁发的《条例》、《法庭规则》和近两年下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人民法院司法警察队伍建设若干问题的意见》、《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内务条令》、《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执法行为规范(试行)》三份指导性文件,为司法警察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法规保障,但仍存在许多矛盾与冲突的地方。对规定的权力条款落实不了,可操作性不强,执行起来困难多,落实不到位。实践中司法警察职责和职权分离,在需要法警发挥作用时于法无据,严重影响了法警职能作用的发挥。从现有履职情况来看,法警有点类似于公安机关的协警,说是警察呢,但只能跟着法院官走,没有独立的警察权;说不是警察呢,又是法律规定的一个警种,且也要参与办案。正是由于这种规定的不确定性,导致法警履职混乱。如有的法院将法警作为机关守楼队,有的法警的着装被作为门岗以示威严,更有的把法警当作打杂人员使用,负责斟茶递水,打扫办案区卫生。

(二)法律规定过于笼统,法警职能行使方式不明,管理体制不健全,不能发挥正常职能。

《条例》明确规定,对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实行编队管理和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但是目前在实践中,队伍的集中管理和双重领导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尤其是基层法院,大部分法警分散于各个庭室,没有进行集中培训和管理,有些法院虽已编队,但固定法警少,法警兼职多,分散的法警并由所在的部门进行管理,法警队一有警务时,采取临时招回,待任务完成后即回到所在的部门,形成了法警部门与其它部门双管的格局。由于用警不管警,经常出现法警与部门之间因工作安排上的冲突,有时法警在服从上也勉为其难。由于人员的不集中,法警无法实行统一管理和业务训练,法警队的整体工作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法警个体素质、警容警纪等不能保证和规范,机构的职能作用也不能正常发挥。上下级司法警察机构虽然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关系,但在实质工作中起不了作用,造成了司法警察上下级之间指挥脱节、管理散、管理不到位,这样也容易出现人员结构上的混乱,思想上不稳定、军心不稳。

二、树理念。管理理念是对管理工作的认识态度和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是做好法院司法警察管理工作的前提。

(一)树立正确的管理的理念。管理属于组织领导工作,在明确工作任务和总体目标之后,要依靠管理来落实和推动。管理工作的优劣对法院司法警察的建设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基础、保障和动力,管理工作抓得好不好,是检验司法警察支队、大队领导责任心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尺度。抓好管理,就必须建立和落实责任制,做到具体任务每人有,每项工作有人抓,每一件事有人管。创建好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机制,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其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才能,把调动积极因素与抑制消极因素结合起来:一方面,从理解、尊重和激励人的角度出发,充分相信和依靠广大法警,坚持民主管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自身价值通过努力工作得以实现;另一方面,从关心和爱护的角度出发,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通过规范他们的言行,达到培养、锻炼、提高的目的。

(三)树立司法警察“双重领导,编队管理”机制的理念。《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人民法院司法警察受所在人民法院院长的领导,接受所在人民法院和上级人民法院法警部门的管理”,这一“双重领导,编队管理”的体制对于上下级法院的警力形成合力,上下联动,提高法警战斗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对司法警察的组织建设,人员管理,业务工作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的、严格统一的规章制度,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四)树立符合法院司法警察工作特点和规律制度化理念。在科学分析审判工作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司法警察“急、难、险、重”的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经常性理想教育。首先引导干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大局意识。其次是教育干警正确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自觉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第三是教育干警不断加强自身工作作风培养。在保障审判工作中,扎实肯干,任劳任怨;在参与执行工作中耐心细致,机智灵敏;在处理突发事件时,雷厉风行,英勇顽强。第四是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贴近法警工作实际的各种警务管理制度体系,达到项项工作有标准,言行举止有规范,各个方面有章法。形成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管理机制。

三、明重点

法院司法警察管理和内容包括审判管理、队伍管理、日常行政管理、综合监督管理。在每个管理实施中,都应当选定一条管理主线,并把握住管理的重点环节。

(一)在审判方面,通过管理保证审判工作及法院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是为刑事审判工作服务,保证押解、看管、值庭、送达、执行死刑工作顺利进行。二是为民商事审判工作、行政审判工作、执行工作服务。充分发挥司法警察解决“执行难”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加大参与执行的力度,提高依法采取查封、冻结、划拨、搜查、没收、拆迁等强制执行措施的整体能力。三是维护好立案庭的信访接待和审判区域的秩序,保卫法院的内部安全,确保法院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在队伍方面,把岗位职责目标和工作创优作为管理的主线,把抓班子带队伍、教育培训、选人用人、评先创优作为管理的重点环节。一是抓班子带队伍。通过明确岗位职责目标和工作目标,不断强化事业心,责任心,提高胜任本职工作能力。把廉政建设作为重点环节,支、大队领导要以身作则。二是教育培训。在提高队伍素质上下功夫,采取集中培训,个人自学和传帮带等方式,坚持公开、民主、竞争、择优的原则,在竞争中选人,在激励中用人在科学考核中识人,通过优胜劣汰和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等方式,使队伍始终保持活力。四是争先创优。以评促创,以评促学,使队伍素质和整体工作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三)在日常行政方面,把服务审判和行为规范作为管理主线,以树立人民法院形象、保证机关安全为重点,全面提升服务保障水平。从提高服务于审判的意识入手,找准司法警察在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着力点。从建章立制入手,规范值班、站庭、押解、警卫行为,保证各项审判工作正常运转。从教育、检查、考核入手,抓各项制度的落实,使法警养成自觉遵守纪律,按制度办事的良好习惯。从加强专业训练入手,提高业务技能,增强服务保障能力。

(四)在综合监督方面,把保证科学决策和决策的有效落实作为主线,以贯彻上级指示精神、坚决执行各种条例条令作为管理的主要环节,实现整体联动,高效运转,保证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在综合工作中,要从抓工作标准、效率、效果、预见性、科学性上入手,强化岗位质量意识和预防为主意识,把工作的重点从“事后把关”转移到“事前预防”上来。要监督工作方面,从完善监督制度,健全监督等方式,实现对工作全方位监督。

四、强思考

(一)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法院司法警察管理机制建设包括管理制度体系和运行载体两部分。

1、建体系。在队伍中开展“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和“争创先进警队、争当优秀法警”活动等。从而有利于高标准完成工作任务,有利于克服工作中薄弱环节,有利于坚持与时俱进的角度,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制度体系。在制度建设中,做到“条文清楚,明确指导思想,找准环节,明确标准”。通过全面建章立制,规范司法警察的各项工作和人员行为,规范各项工作的运行规则,规范检查考核的具体程序和措施。

2、抓载体。将管理制度和管理组织有效链接的桥梁是载体。通过有效的载体运行和载体创新抓管理达到良好效果。借助上级开展各项活动为载体,推动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如在开展“三严四自”、“三讲”、“一教育三整顿”、“公正与效率”司法大检查等活动中,通过找差距,挖根源,定措施,使规章制度得到进一步落实。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促进了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建立了讲评制度,促进了岗位责任制的落实,新发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二)以改革创新推进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新的历史时期,法院司法警察管理工作正处在一个大转变时期,必须根据形势、任务和队伍素质的变化,不断研究新思路,采取新措施。当前应注意抓好五个方面的转变:

1、管理模式由原来分散管理为主向归口专业管理为主转变。根据司法警察的性质特点和《人民法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改变分散管理的局面,把分散在各业务庭、局、室等单位的司法警察统一纳编,集中归口,实行编队管理,统一调度。

2、管理内容由粗放管理向细化管理转变。粗放管理只对管理的方向和原则提出普遍性的要求,而忽视了具体环节以及各个环节连接的程序,而细化管理是以管理的环形理论为基础注重每个环节及其相互连接的管理,因而使管理措施形成紧密环形衔接,有效地堵塞管理漏洞。只有具体管理才能使管理工作深入有效。

3、管理方式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由于工作性质所决定,法院司法警察管理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不断运动和变化的特性。因此,在管理方式上要坚持静动结合,由过去的静态管理为主向动态管理为主转变。要重点抓好工作动态中的流程管理,以及权力运行过程中的权力分解和相互制约。

4、管理方法由他律为主向自律为主转变。他律是由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强制实施约束的管理方式,自律是在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的框架内,被管理者借助较高的觉悟和自身素质,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以实现管理目标的管理方式。

5、管理手段由传统型向现代智能化转变。传统的管理手段,是管理者亲自到各部门了解情况,这种坚持人对人、面对面的管理,存在了解情况不全面,效率低等缺陷。现代智能化管理手段,是借助科技手段对被管理者实施管理,实现了管理的最佳效能。

总之,加强法警队伍正规化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法警队伍,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保障完成日趋繁重的审判任务的需要;是严肃执法,树立法治权威的需要;是全面加强法院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审判职能,更好地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的需要打造了一支现代化的司法警察队伍。

第四篇:关于空置房物业费的解释

各位业主:

什么是空置房:一般现实中把以下3类都习惯性的称为空置房,一类是开发公司未售出的房屋,自集体入伙日开始计收物业费,由开发单位交纳;一类是购买人购买后,未办理入伙手续的房屋,这应该由购买人自入伙日开始计收物业费,在业主来入住或转让房产时结算;一类是购买人购买后,已经办理入伙手续,但是后来一直未装修或入住的房屋,操作中也把这类房屋称为空置房(严格意义上,这已经不算空置房)。

以上3类,按物业管理条例,均应该全部交纳物业费,因为物业管理是针对公共区域的整体服务,不会因为有空房屋而减少投入。虽然空置房的业主没有住进小区,但物业公司并没有闲着,同样要维护小区绿化带、健身器材等公共设施和小区楼房的公共安全。只要你买了房就要摊到物业支付的公共费用的,哪怕你不住也是要有的,这就是公共住房必须要有物业开支的一些费用,并不是你不住就会少下去了。

“对空置房物业费减免,会直接影响物业公司的整体服务水平,不管业主有没有入住,小区的公共设施维护等,不可能因部分业主没入住而停下来,物业公司投入的人力、物力是一样的,因此空置房物业费需全额缴纳。”电梯公用电费、电梯维护费和加压水泵电费、路灯电费等哪怕你不住也是要产生费用的。你不住在这里,物业照样会到你门前去搞卫生的,而不是你不住就不去搞公共卫生了。路灯、电梯等公用电费是由物业负担的,这个也不会因为你不住在筑境而使小区都不用公用电的。有些物业公司对空置房采取打折处理是因为有房产公司对物业进行补贴,也就是交了业主原本该交的钱,加上有物业经营用房的补贴。对于咱们小区三佳房产的补贴是想都别想了,而且我们小区目前入住率太低,所以咱们小区目前的情况来看给空置房打折又没有房产公司、物业经营用房的补贴这种事儿是绝对亏本的。如果物业一直亏本搞不好,不要说入住的业主很不舒服,要想卖房的业主也会亏本的。换个角度想,只有物业服务水平上去了,入住的业主才会感到小区的温馨,房价才会涨上去,要卖房的业主才会得利。如果像之前的物业一样,筑境小区的房子买都没人买。资金是物业存在的粮草,做亏本生意的物业公司是不会有的,如果不能好好支持物业,等天阳物业支持不下去了,那么筑境的房子卖不掉也住不了。 作为物业公司的物业服务宗旨是通过正规(规范)、扎实、有效的管理服务行为,为小区广大业主营造一个整洁有序、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而这一点也正是小区业主的共同期待。因此,物业公司和各位业主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美化小区居住环境,提升物业品质。物业管理费是支撑物业公司正常经营、运转的基础,空置房物业费的少交或者不交都将制约物业公司的健康发展。作为我们天阳物业在进驻筑境花园小区期间,在没有应该配备的小区物业管理用房(办公用房、经营用房)、和没有任何办公用具的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进入小区管理服务,并在这期间为设备的保修、改造等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小区的面貌得以根本性的改观,但是如果公司的运作资金无法得以有效的补充,今后的物业服务将举步维艰,物业公司作为一种商业运作行为,也会出现无以为继的现象,会导致公司经营困难。所以恳请各位业主能够理解筑境花园小区和天阳物业公司所面临的困境,也请各位业主能够多多的理解支持物业公司的工作。您的一份支持,我们将会以十分的服务,万分的努力去投入工作,也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筑境花园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第五篇:《公司法》中的基本管理制度范文

一、业界对“基本管理制度”的不同解释

在实务中,学者、《公司法》研究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管理咨询从业者对《公司法》中的“基本管理制度”众说纷纭,主要的见解有以下几点。

1、“基本管理制度”是指《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制度

这个说法存在两个问题:

(1)立法主体问题。众所周知,《公司法》的立法主体是国家,公司《章程》的立法主体是股东会/股东大会,而“基本管理制度”是由董事会“制定”。

对于“制定”,按照笔者对《公司法》的理解,应当是“最终决定”的意思,其理由是:

——如果做为“拟定、起草”的意思,必然应当在股东会的职权中明确“审议批准(基本管理制度)”,如同“审议批准公司的利润分配方案”一般;

——按照《公司法》的立意,所有权与经营权应当分离,因此董事会应当履行经营的职责,对公司起到经营管理的责任,因此应当有权限在《公司法》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范围内“最终决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

(2)制度内容问题。既然是《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中已经明确了的内容,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再制定个“基本管理制度”?

由此可见,“基本管理制度”应当是与《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内容有所不同的制度。

2、认为“基本管理制度”这个提法太泛

有些学者认为,企业的基本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方方面面,采购、生产、销售、投资、财务、薪酬、劳动等等各方面都挺“基本”的,因此不好界定“基本管理制度”究竟是指哪些制度。

笔者认为,《公司法》规定董事会的职权是“制定基本管理制度”,总经理的是“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公司法》赋予董事会的身份是“最高决策机构”(也有说是“日常权力机构”),赋予总经理的是“最高执行机构”。 依此理解,“基本管理制度”应当是对公司经营管理各个方面一些原则性强、意义重大、覆盖面广的制度;而“具体规章制度”则应当是针对经营管理工作中某一具体环节、业务、岗位的制度,具有详细、具体、微观、局部的特点。

二、对“基本管理制度”的界定

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很多种划分方法,但最基本的划分方法是按照人、事、财三类对象进行划分。

(一)关于“人”的基本管理制度

按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流程,即招聘、培训、使用、离职等,关于“人”的基本管理制度一般有:

1、员工招聘培训制度。主要是规范企业的招聘与培训流程,明确各类岗位的招聘条件,规范企业的培训工作。

2、劳动合同管理制度。主要是明确员工试用期时间和待遇、劳动合同的签订和保管、员工福利的内容和条件、员工岗位的性质和待遇,等等。

3、薪酬绩效管理制度。主要是明确企业的薪酬构成、薪酬模式、考核内容、绩效评价等内容。

4、劳动安全保护制度。主要是明确劳动纪律约束、安全保护措施、卫生条件提供、员工基本守则,等等。

5、保密与竞业限制。主要是明确员工对企业各项重要技术的保密责任、义务,包括员工离职后所从事工作的限制。

(二)关于“事”的基本管理制度

按照企业业务经营的一般流程,“事”主要分为采购、生产、营销,以及对其提供直接支持工作的合同管理、客户服务等,因此关于“事”的基本管理制度一般有:

1、采购管理制度。明确供应商的选择、采购审批流程、原材料品质控制等。

2、生产管理制度。明确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质量管理控制办法等。

3、营销管理制度。明确市场划分、产品定位、渠道建设、客户服务等营销工作的管理办法。

4、合同管理制度。明确合同拟定、合同签订、合同保管、法律咨询等工作的管理办法。

(三)关于“财”的基本管理制度

按照企业财务工作的内容划分,“财”主要分为预算、会计、审计、投资等工作,因此关于“财”的基本管理制度一般有:

1、预算管理制度。主要是明确预算管理的内容、预算制定的流程、以及各职能模块(包括总经理层)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划分,等等。

2、会计管理制度。主要是明确帐务处理、报表填制、资产管理等工作办法。

3、审计工作制度。主要是明确内部审计原则、前提、办法、流程,以及外部审计的配合、接待等工作办法。

4、投资管理制度。主要是明确投资权限、风险控制、投资渠道、投资方向等与企业投资有关的工作。

(四)关于“具体规章制度”的理解

总经理负责制定的“具体规章制度”是在基本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的细化,一般包括基本管理制度的实施细则、部门规章、业务流程管理、岗位管理、物资管理、安全管理、工程管理等日常事务性管理。

如前所述,《公司法》没有明确什么是“基本管理制度”。这既为企业在一定条件下的充分自治提供了机会,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董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权责模糊。为有效规范企业的制度管理工作,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体系保障,建议公司在制定《章程》或《董事会工作条例》、《总经理工作条例》等法人治理制度时,对“基本管理制度”和“具体规章制度”的内容进行明确界定。

上一篇:物业品质部工作内容下一篇: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