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

2024-05-03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精选6篇)

篇1: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

于永正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我吗?

生:(或摇头,或不作声)

师:我们第一次见面,是不是啊?

生:(齐答)是。

师:你们知道我姓什么吗?(生不语)不知道?连我的姓儿你们都不知道?老师没给你们说?没说呀,猜一猜,我看谁会听,刚才老师介绍了,他提到我的名字了,我看谁会听。(请一学生)你来说。

生:于老师。

师:对,于永正。她听到我姓于啦。姓于,干钩于(边说边用手书空),两横一竖钩,干钩于。这个字好不好认?

生:(齐答)好认。

师:上课以前,你们老师一个字都没说我吗?没说我一个字?(学生无人举手)没说呀!哎呀,怎么能不说我呢?哦,说了,怎么说我的?

生:她说今天有一位著名教师于永正来为我们上课。

师:哦,说了,而且还加了“著名”两个字,是吧?你信不信呢?

生:(迟疑了一会儿)嗯——信!

师:信!不过她很勉强,想了一会儿说:“嗯——信!”。她这个表情很好,说信吧,又不太信;说不信吧,是老师说的。你用个词儿来形容你现在的心情,你的这个态度。

生:很犹豫吧。

师:这叫“将——”,“半——”(女生一时回答不上来)要不要别人帮忙呢?

生:(女生终于想起来)是半信半疑。

师:对,半信半疑。听她说的话,看她的表情,就知道对老师说的话半信半疑。究竟你们老师说的对不对,看咱们的课上得好不好,看于老师会不会当你们的大朋友,是不是你们很好的大朋友。咱们两节课以后你们再说说你们的看法,好不好?

生:好。

师:见到我是不是很难过呀?(几个学生说不是)不难过呀?有失望吗?你看我往这一站,看到我会失望吗?肯定失望!肯定跟你想像中的于老师不一样,能不能告诉我,在你没有见到我以前,你想像中的于老师是什么模样?是什么样的老师?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是男的还是女的?说说看。

生:他长得很年轻,高高的个子。

师:哦,她想像中的老师是年轻的,高个子的。可我呢,一不年轻,二不高。能不难过吗?能不失望吗?

生:我觉得于老师是一位老爷爷,很稳重。

师:哦,你想像中的是一位老爷爷,很稳重的。

生:因为我觉得人经过岁月才会有一定的收获。(听课教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哇,名言啊,这是名言;经典啊,经典。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鼓励,这样我心里感到好受了,感到欣慰了,看来我们能把课上好了。你们是西城区实验小学四(6)班,我猜得对不对?

生:(齐)对。

师:四(6)班的同学都很棒,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好,咱们将在这一起上一节课,知道我们今天学什么课文吗?

生:(小声齐答)不知道。

师:不至于吧?真不知道?

生:(小声答)不知道。

师:书看过没有?

生:(齐)没有。

师:说实话,看了没看。

生:(齐)没有。

师:哎呀,很遗憾,我希望你们看一看,结果没看。好,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第一次抱母亲》。先跟我一起写课题好吗?(生:好。)把右手伸出来,我这样写能看见吗?(生:能。)

师:(边板书边口述)写第一次的“第”,“抱”上面的横折钩短一些。读一读。(生读课题,速度较慢。)

师:速度再快一点,——第一次抱母亲。(生再读课题。)

师:像说话那样自然,——第一次抱母亲。(生又读课题。)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说说看。

生: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

师: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这个问题问得„„好象„„得改一改。分两次问,能改一下吗?„„不想改?不想改也行。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我是什么感受?

师:从这个课题看,第一次抱母亲,肯定是她的子女,要么是她的儿子,要么是她的女儿。她提的问题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作为子女的,抱母亲的子女是什么感受?还有没有问题要提?

生:他是多大的时候抱母亲?

师:哦,作者——也就是文章中的“我”在多大的时候抱母亲?多大的年纪抱母亲?

生:我提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事使我第一次抱母亲?

师:哦,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要抱母亲呢?

生:我提的问题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

师:好,看来同学们很会提问题。我们读文章,第一次读到的是题目,读到题目就要想,刚才你们提到的问题就是你们思考的结果。提得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抱母亲的人是什么感受?还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为什么要抱母亲?现在打开书,答案在书里,请翻到《第一次抱母亲》。找到了没有?请翻到第69页。请你们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课文里的生字都有拼音,不认得的字可以拼读一下,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好吗?各人读各人的,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时间大约五六分钟)

师:读完的同学请坐好。读了一遍课文,刚才你们提的问题,答案找到的请举手。手放下。你们提的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当中,只要一读,就能找到。其实,我关心的不是你们的答案能不能找到,我最关心的是字,通过预习,通过读,认识不认识,课文能不能读正确,读流畅。生字都认识的举手。(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写一字,看谁认识,大家都不要读。看我写字。(师板书生字:越)认识的举手,请你来读。

生:这个字念“yuè”。

师:一起读。(生齐读“yuè”)它在文章中组成了一个什么词?

生:翻山越岭。

师:对,翻山越岭。“翻”也是一个生字。(边说边板书)小朋友看黑板,注意这个“翻”的写法,右边的横折钩在“米”的一横的地方起笔。一起写“岭”。“越”在这里当什么讲?猜。

生:“越”在这个词中是“越过”的意思。

师:越过的意思,跨过的意思。“翻山越岭”连起来说怎么讲啊?

生:走过很多的路。

师:走过很多的路。翻过一道道山,越过一道道岭。这是字面的意思,还有一个最难认的字,我看谁记住了。看黑板,一起跟我写,点,横„„(板书:“疚”)这是个什么字呀?

生:这个字念“jiù”。

师:一起读。(生齐读“jiù”)它在课文里面组个什么词?一起说。

生:愧疚。

师:(边板书边说)竖心旁怎么写?先两边后中间。光讲这个“疚”就是心里面不安,很不安。“愧”呢?谁能连个词?

生:惭愧。

师:“愧”是惭愧,“疚”是不安,甚至有些痛苦。惭愧、不安,就是“愧疚”,懂了吗?(生齐答:懂了。)

师:一起把黑板上的两个词读一读。(生齐读两遍)这是课文中最难认的两个字,我们都能认识了。好了,现在有把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举手。这次举手的人少了。同学们,把书读好的确不容易,举手的那么少,我再给大家5分钟时间,把课文读一遍,好吗?各人读各人的,我一会儿请同学们站起来读。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师:我发现同学们第二遍读课文的时候,表情和第一遍不一样,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课文读懂了,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出来了。谁愿意站起来把课文读一读?我想请五位同学来读,五段,一人读一段。谁愿意读?(学生纷纷举手,师示意学生把手放下,走到第一排一个没有举手的女生跟前)你没有举手,我想请你读,不知道你愿意不愿意。(生小声回答:愿意。师又走到后一排女生)你举手了,你来读第二段。(师又走到第三排、第四排、第五排女生跟前,依次叫起了五名同学。)其它同学注意听。我来读课题,(走到第一个女生旁)还是你来读课题吧。

生:十三,《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

师:(打断学生)停下来。听我说,十三,可以不读,如果要读,就读成“第十三课”。咱不读,上来就读课题。读完课题以后要停一会儿,再读正文,要让人家思考,自己也思考一下。然后读正文,这样读——(师拿起书进行示范)第一次抱母亲,(有意在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一会儿)母亲病了,这样读,给别人、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的时间稍长)

师:有进步!停顿的时间再长一点儿。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题目与正文之间留下了足够的时间)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

师:我提示一下,句号要停顿。为什么要停顿?因为一句话说完了要想。住下读。

生:“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我让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学生把“都”字读得较重)

师:“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如果像你那样把“都”读得很响,“转身”的后边应该加个顿号,“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说明“转身”和“下床”这两个动作都很吃力,但是书上没有这个顿号,因此这个“都”要读得轻一点儿。(示范两遍)“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跟着读。

生:(齐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面对第一个女生)你也读一遍。

生: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会读了,大家像她一样再读一遍。

生:(齐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你接着读。

生: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儿仰(áng)面摔倒。

师:“面”前面那个字读什么?后面有拼音,(老师帮学生将书翻到后面的生字表)拼一拼。

生:仰(yǎng)面。

师:对,读yǎng,再接着读。

生:差点儿仰(yǎng)面摔倒。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我说:“我以为我妈有一百多斤。”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在学生读的过程中,于老师始终一手为学生手持话筒,一手扶在学生的肩上,俨然是一对亲密的朋友。]

师:很好。正确、流畅。我告诉你,读书要像说话那样,我举个例子,大家都注意听。(范读后两句话)像说话那样自然。来,一起把最后两句话读一遍。

生:(齐读第一段最后两句话)

师:好,进步了。(走到第二个学生跟前)请你接着读第二段。

生:“母亲竟然这么轻„„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

师:这样读,(示范)“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

生:(接着把第二段读完。)

师:好的,读得非常流畅。有一句话大家要注意:“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

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

师:(第三位学生)请你接着住下读。

生:“我愧疚(de)地望着„„我愧疚地(de)„„我愧疚地(dì)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师:愧疚地(de),我愧疚地(de)望着,读。

生:“我愧疚地(de)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接着把第三段读完。)

师:很好。要知道你们才读了两遍课文。

生:(第四位女生)“我突发奇想地说„„(生流畅地读完第四段)

生:(第五位女生)“我坐在床沿上„„(生流畅地读完第五段)

师:到目前为止,读了三遍课文。三遍课文下来,就能读得那么好,你们四(6)班朗读的水平非常高。于老师备课的时候也读了好多遍,但我读得不一定有你们好,我也不一定读得正确,但是我想读一遍给你们听,好吗?(生齐答:好)请把书打开。非常感谢你们,都坐得那么好。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此时台上台下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静静地听着于老师的朗诵,都被于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带进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深深地被课文中的母子之情感动着。当读到最后一段时,于老师按下了录音机,一段舒缓的音乐渐渐响起。当于老师把课文读完,台上台下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有人把读书叫“煮书”。(板书:煮书)一起跟我写这个字,能看见吗?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煮呢?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所以有人把读书叫“煮书”。刚才我听你们朗读,对我有一层打击,我觉得你们真了不起,读了两遍课文,就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我想,你们听了于老师朗读课文,也有一定的打击,一定会想到自己。于老师那些地方比我读得好,我想都是这样的,互相学习,相信大家有这样的感受,因此,请大家再一次把书拿起来,好好地读,读懂,读出味道来,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好,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好,把书放下。这一次我又认真地看同学们的表情,和第二次又不一样,我一看这表情,我知道这一次你们读进去了。下一节课我们接着读,好吗。(下课)

师:怎么“煮书”?关键是“煮”,就是要“想”,要“思”(边说边板书:思),怎么“煮”?是“想”,动嘴,动脑,一边读一边想,这才叫真正的“煮书”。哥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如果说你读书,字面上包含的意思没有出来,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思”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要动脑筋去思考,要想象。好,拿起书来,把书打开69页,谁来读第一段?

师:(指名一男生)请你来读一读。

生:(男生读第一段。在读的过程中,仍然把“仰面”读成了áng面,于老师再次让全体同学把这句话齐读两遍。)

师:他读得有三个优点,第一,题目读得好;第二,有两个词读得好,一个是“赶紧”(边说边把“赶紧”二字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能看见吗?跟我一起写吧。

还有一个词,护士说话的时候,后边用了一个十分恰当的词,找一找,护士说话时用了一个词,用得非常恰当,不知同学们听出来没有。找到了没有?护士是怎么说的?

生:(齐答)责怪。

师:一起读读这个词。“护士责怪说”,读。

生:(齐)“护士责怪说”

师:这个词,他读得非常好。(边说边板书“责怪”)“怪”字的竖心旁,先两边后中间。为什么说他这两个词读得好,“赶紧”不仅是读说的话快,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份心情,我对母亲的一种体贴,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情,我“赶紧说”,不仅是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心情,表达我对母亲的体贴。请你把这段再读一读。

生:(读)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妈”喊响一点,“妈,你别动”表达一种急切,“你别动,我来抱你。”一起再来读一遍。

生:(齐)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你别动,我来抱你。”再读。

生:(齐)“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还有一个词,责怪,(手指黑板)责是责备,怪是抱怨的意思,埋怨的意思。同学们看这儿,如果说护士责备他,用“责备”就太厉害了,那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责怪”很好,“怪”是埋怨的意思,它不是责备,责备太厉害,不是护士的身份。如果光是埋怨也不行,那就少了一份对母亲的关爱,对母亲的着急。母亲病得这样,母亲这么轻,你怎么用这么大劲呀,所以含有一点责备,这是护士的心情。请他再读一读护士责怪的话。

生:(读)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师:“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顺着这样的语气往下读。

生:(读)护士说: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师:你以为你妈有多重?这都是一种责怪,而不是责备,责备太重了;也不是抱怨、埋怨,埋怨又太轻,少了一份对母亲的关心、着急,这个词用得太恰当了!想不想听于老师读一读。

师:(范读这一段)这是责怪的语气,而不是责备的,也不是抱怨的。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好吗?

生:(练习读这一段)

师:刚才他读的唯一一个不足的地方是母亲说的话,小朋友们想一想,母亲病得很厉害,翻身下床都不行,都很吃力,说话还有力气吗?谁愿意把母亲的话再读一读?

生: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师:(范读,“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读出无力的语气)要体会,要想到她是个病人,这样想才能读好。刚才于老师说了,怎么样“煮书”,(手指黑板上的“煮”字)要注意这个字,读书要思考,要想,她是个病人,而且病得很厉害,(再次范读,“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师:“最重的时候”要强调,儿子说有一百多斤,可我这一生啊,最重的时候才89斤。一起读。

生:(齐读)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师:越读越好了。谁接着来读第二段?

生:(读第二段)

师:请坐。看这儿,母亲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刚才我说了,会读书的人能看到字面里面的意思,请你想一想,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的东西吗?你对这个“重担”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的理解是,母亲不只是承受一百多斤的担子,还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养大。

师:辛辛苦苦养大,不仅是养育儿女啊,还有什么?

生: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家务劳动。

师:是啊,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要做多少事情啊!

生:我们长大以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就是我们长大了,已经可以干活了,但是要是有重的家务劳动,或者是背重的东西,母亲还是叫我们放下,她自己来干。

师:(转向另一名同学)你呢?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母亲很关心我们,虽然我们可以干活了,但是母亲还是要自己干一些重活。

师:说得多好啊!这就是“重担”的含意。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前面这句话,”翻山越岭“,母亲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这个”翻山越岭“你现在是怎么体会的?

生:可能是辛辛苦苦地养育自己的儿女。

师:是啊,把”可能“去掉,就是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所走过的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母亲付出多少啊,当我们这样理解”翻山越岭“的时候,当我们这样理解”重担“的时候,我相信你们能把第二段读得更好,读得更有情。把书立起来,一起轻声地把第二段读一读。”母亲竟然这么轻„„“开始。

生:(小声读第二段)

师:当你们边读边想像的时候,已经在脑海中出现母亲带领她的孩子所走过的艰难的道路。谁接着往下读。

生:(读第三段,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师在黑板上板书:笑、哪个)

师:很好,读得非常有感情。看黑板,护士说:”大妈,你真了不起!“可是母亲笑了笑,说:”哪个母亲不是这样做的?“同学们,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说的话当中,你想到了什么?从她的表情,从她的话中,你看到母亲的内心了吗?你体会出母亲的内心了吗?她付出那么多,护士夸她,她笑了笑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当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母亲很谦虚,不宣扬自己所付出的一切。

师:是呀,说得多好!还有什么?说说看。

生:我觉得母亲很关爱自己的子女。

师:为了子女,自己付出再多都是无所谓的。

生:我觉得母亲内心也觉得自己付出的可能跟别的母亲也是一样的。所以,她笑了笑说:”每个母亲都是这样的。“

师:是呀,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说的话中,我们看出了母亲的爱。母爱是最无私的,是最伟大的,母亲的胸怀是最宽广的。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胸怀。其实不然,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同学们,你从这个字当中(手指黑板上书写的”哪个“二字),”哪个母亲不是这样做的“,一定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是的,哪个母亲都是这样做的!此时此刻,在你脑海里一定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从护士的动作,从护士的话当中,她把床边的边边角角都拉平,然后告诉我,把母亲放上去,轻一点儿。从护士的动作,从护士的话语当中,你们一定也想到了自己,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把你此时此刻的感悟,把你此时的想法,溶和到读课文当中。拿起书,再一起把第三段读一读。开始。

生:(齐读第三段)”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师:多么感人的动作,多么感人的一句话!这时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终于同意。谁来读最难读的、最感人的最后一段。请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最后一段)

师:想一想,母亲眼角上流出来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你是怎么理解的?母亲眼角流出来的泪水是幸福的?是激动的?还是别的?你是怎么想的?说说看。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欣慰的。

师:欣慰的泪水。仅仅是欣慰吗?还有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出来的泪水是高兴的,幸福的。

师:幸福的,高兴的,欣慰的。还有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感动的。

师:感动的。还有吗?是苦的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下来的泪水是激动的。

师:激动的。于老师还有一点儿体会补充一下,(此时还有学生举手)哦,你说。

生:我觉得母亲流下来的泪水是安祥的。

师:换一个词儿--欣慰的。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甜的。

师:是甜的。但是,我给你加一点儿我的体会,我觉得是又苦又甜的,走过的路是多么不容易呀,现在是甜的了。同意吗?(生齐答:同意。)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但是,同学们看黑板,(边说边板书:无数次)当我们回忆一下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们,当我们把这两个词(师边讲边把黑板上的”第一次“和”无数次“圈起来并用线连起来)放在一起的时候,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那么甜,可是,小时候母亲对我们抱过无数次,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到一起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什么?你想说些什么?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可是我们小时候母亲是无数次抱我们,这两个词放在一起,难道你就不想对作者、对自己说句话吗?说说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生: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她不需要什么回报。

师: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不需要回报。还有什么要说的?

生:作者应该多奉献少索取。

师:不光是作者,我们每一个人对父母都要多奉献少索取。

生:母爱是最伟大的。

师:最伟大的,最无私的。还有什么要说的?请讲。

生:母亲的胸怀是最宽阔的。

师:最宽广的。你想知道于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什么话吗?你们学过孟郊的一首诗吗?《游子吟》学过没有?(生齐答:学过。)你知道于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的是诗中的哪一句话?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掌声。(全班同学鼓掌)是的,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话就是她说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我们对父母做出的再多,也难以报达父母对我们的恩泽,记住这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拿出笔,把这句诗写在书上,咱们一起写。(生在书上写,师在黑板上写。写完以后,师又将末尾的句号改为叹号。)同学们坐好。此时此刻我第一句话要说的是这一句诗,我第二段话要说的,想不想知道?(师拿出一个笔记本)想不想听于老师读第二段话?(生齐答:想。)谢谢大家。(师读自己写的读后感。)《第一次抱母亲》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想,我能不能感动别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的父母虽然去世了,但是别人的年迈的父母还健在,我要像爱我的父母那样去爱我周围的老人,我要像关爱我的孩子那样去关爱我的每一位学生。[于老师读完,台上台下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刚才我们读书,就叫”煮书“。一定要好好地去读,好好地去想,去思考,要读出字面里边包含的意思,像哥德说的那样,用两只眼睛去读书,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在下课以前,我想请同学们再把书读一读,我最喜欢听小朋友们读书。我相信这一次读得比刚才大有进步,我还想请开始读的那五位同学来读,好吗?我们来看一看,这五位同学通过这两节课,和第一次读得有哪些不同,有哪些进步。

生:(五位同学分段读课文。第一位同学仍然把”仰面“读成了áng面,师又让全体同学练读两遍。其他同学都读得很流畅,也很有感情。学生读完课文,下课的哨声也响了。)让我们给这五位同学掌声。(师带头鼓掌,生跟着鼓掌)依我看,这五位同学都进步了,我的掌声不仅是献给这五位同学,也是献给所有同学,因为同学们都在进步。我们的课就上到这儿,好吗?还有写字任务,写字的时候,我提醒大家有两个字要注意,第一,写”疚“的时候要注意,(边讲解边示范)里面的第一撇要短,最后一笔捺起笔要高一点,而且要舒展。因为字写得有没有精神,有没有骨气,捺很关键。还有一个”越“字,一起跟老师写,(边讲解边示范)捺要长一些,右边的第一笔起笔从左边的第二横的地方开始,斜钩稍微高一点儿。记住:右边的第一笔一定要低,在”走“的第二横的地方起笔,不然的话,这个字就写得很难看。你们回去以后,描红仿影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两个字。

同学们,我送大家一句话:”我们要堂堂正正地写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下课。(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

篇2: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

一、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难点: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

敬和爱戴之情。

三、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第一次抱母亲.二: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我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什么。生:(自由,轻声读文).师:读完了吗 谁来说一说?

生:我第一次抱母亲时,发现她很轻.师:(板书:轻).师:文中有句话,集中表达了我抱母亲时的感受。

生:是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师:(出示课件: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你找得很准确.谁愿意读读这句话?生:(读)

师:看到母亲这么轻,我心里为什么难过 你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吗?

生:(无人回答)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相信大家会读懂它.。

生:集体读

生:我读懂了,母亲很轻,作者感到难受。

生:作者没想到母亲会这么轻,感到很意外。.师:你从哪里看出他感到意外的 ?

生:我是从竟然这个词看出来的。.师:你真会读书.师:一个和母亲朝夕相处,再熟悉不过的儿子,为什么没想到母亲会这么轻(请大家动笔找到书中的句子,并读一读)。

生:边读边划

生:因为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每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沉重的担子.。

师:课件出示: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每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沉重的担子。

(指名读)

生:读句子.师:那么重的担子到底有多重(板书:重)

生:有一百多斤重.生:不止这么重,背上还有作者的妹妹,应该加上她的重量.生:手里还拉着作者,这也需要力量.师:板书:100多斤+背妹妹+拉着我师:80多斤的母亲,肩上挑100多斤重的担子,背着女儿,拉着儿子翻山越岭,那是怎样的情 景?

生:母亲走在山路上,高低不平,十分艰难。

生:她走起路来一定是深一脚,浅一脚,不小心还会摔倒。

生;摔倒后,担子会翻了,母亲一定又累又着急。

师:是啊,如果再碰上雨天,雪天-----

生:那就更艰难了,爬山都无法爬上去.生:如果是在大热天,母亲说不定还会中暑,那就有生命危险了.……

师:这样的日子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个月两个月,而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历了无数个酷暑,直到我们长大.而当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母亲(引导学生说).生: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师:范读“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师:看到母亲这么轻,儿子想起了小时候的点点滴滴,想起了母亲的含辛茹苦,难怪作者的心里会这么难过。

(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生:个别读

师:(出示)在我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那么重的担子仅仅是那100多斤的担子和背上的妹妹吗 ?

生:还拉着我。

师:除了这些看得见的,还有……

生:母亲还要天天为家里做饭,洗衣服。

生:母亲在农村,她还得下田干活。

生:她还要为儿女上学而烦心。

师:是啊,这重担有繁杂的家务劳动,繁重的力气活,养儿育女的艰辛……

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之后,相信大家能把这段话读得更好。

生:个别读.师:这么轻的母亲,为什么能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给儿女留下力大无穷的印象。

生:因为作者记忆中的母亲,一直这么有力气.生:儿子从小看到的就是这样的.师;难道他们从来没发现母亲的累吗

生:母亲可能从没在他们面前说过累.生:儿女门可能也问过母亲,母亲故意装出一副不累的样子.子女们还小,也许就信了.生:母亲爱孩子,她这么做,累点也不觉得苦.师:母亲从来不埋怨,把对子女的爱化成了一股力量,超负荷地承受着这份重担.这么轻的母亲,用她瘦弱的双肩,给予了儿女一份沉甸甸的,重如山的爱,作为儿子,至今才了解,心里怎么会不自责、不难过呢 ?

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配乐)

生:在音乐声中集体读

师:当得知了一切之后,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护士也动情地说大妈,你真了不起.母亲笑了笑(引读)

课件出示: 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 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生:自由读

师:你能听懂母亲的话吧

生:母亲认为她做的那些事不值得提.师:那些事指哪些事

生:母亲挑着担子翻山越岭.生:母亲为养育我们吃的苦.生: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

师:那些事值得提吗 ?

生:当然值得提,因为母亲曾吃了那么多苦.师:那么多的苦和累,就被母亲这样一笑而过,在母亲的心里,她把自己看得很轻,儿女始终放在她心中最重要的位置。

师:由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你想到自己的妈妈了吗 ?

师:也许你的妈妈不需要肩负重担,不需要翻山越岭,难道她的肩头真的没有担子吗?生:妈妈每天起来为我烧早饭,也很辛苦.生:我的妈妈常为我的学习担忧.生:我妈妈上班很累,回家后还得照顾我.……

三,学习课文第4,5自然段

师:作者此时也想到了许多许多,内心充满愧疚,于是提出要抱母亲入睡.当我第一次抱母亲入睡时,文中没有直接描述母亲的感受,你能体会到母亲的内心世界吗?

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们看看文中的两幅图,边听边看边想象.生:母亲的心里很激动.生:她可能想,自己辛辛苦苦把儿子养大,儿子懂事了,那些苦也算不上苦.生: 母亲感到很欣慰,满足.生: 儿子抱着她,她有一种幸福感.……

师:母亲闭上眼睛,没说话,但母亲眼角的两行泪水似乎告诉了我们许多许多,这泪水是感动,是……(引导学生说)

师:出示最后两段话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生:在音乐声中,静静地品读这两段.师:板书:第一次,无数次.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母亲无数次抱我,我没觉得怎么样,我只抱了母亲一次,她就这么激动.生:第一次太珍贵了,母亲感动地流了泪.……

师:妈妈的爱是海洋,我们的爱是溪流,天下的妈妈都特别容易满足,儿女们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细微的动作,一丝淡淡的牵挂,都足以使他们感动万分.生:齐读第5自然段.(配乐)

四、孝子田世国——捐肾救母

师:出示课件:田世**子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他吗?

他叫田世国,被评为2004感动中国人物,他曾瞒着父母为患尿毒症的母亲捐了肾,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个被追问了千年的问题,一个儿子在2004年用身体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把生命的一部分回馈给病危的母亲.在温暖的谎言里,母亲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孝子的真诚已经让天下所有的母亲收获了慰藉。

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五,欣赏歌曲,感悟母爱

师:母亲是一本书,一本读不完的书,即使我们用一生去品读,也许都无法读懂,我们读着读着,母亲慢慢地变老,丝丝白发儿女债,历历深纹岁月痕,当母亲的头发不再乌黑,当母亲的眼睛不再明亮,母亲也为我们的成长耗尽了青春。

接下来,让我们在歌曲《母亲》的旋律中,用心静静地品读普天下所有的母亲。

生:【欣赏图片(师轻轻地念)】

六,总结

师:同学们,老师坚信,终有一天,你也会用你有力的臂膀抱起自己的母亲,与她分担忧愁,共挑重担.让我们把对母亲的这份爱深深地铭记在心。

七、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收集有关写母亲的名言、诗歌,散文等。

《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我之前的经验中,总感觉关于抒发人间真情的文章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往往变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

孩子们上得也是索然无味,停留在表面谈感受,说套话.我也常埋怨现在的孩子太麻木,一个个没心没肺的.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这怨不得学生,关键原因还是在自己.是匆匆忙忙的备课让自己率先失去了感动.要把一篇感人的文章教得让学生感动,教师也一定要先感动过,要进入角色.备课时,可以查查作者的写作背景,意图,尽量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创作冲动,从字里行间品味作者的种种情感。

在教学之前,我曾反复地读过这篇课文,试图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动.找到感动自己的地方,也许就是文章的中心.《第一次抱母亲》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读完这段话,头脑中不知不觉地计算起来母亲80多斤,担子100多斤,还有妹妹等.这一轻一重让我深受感动。文中的两幅插图也让我倍受震撼:曾经,母亲那么年轻,美丽,青春,健康;而现在,她重病在身,瘦小,苍老,丝丝白发,历历深纹……

教学中,我希望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为儿子对母亲的那一片孝心,使学生走进文本,收获感动.我结合课后练习4 的问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来探究作者的心情,体验情感.在探究心情中,主要抓住一轻一重,层层深入地来体会.母亲身体轻,担子重.这担子有看得见的,更有看不见的.这样体会后,让学生读读作者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感悟.文中母亲的那段话,通过朗读,理解,进一步体会一轻一重更深刻的含义,在母亲的心里,看轻的是自己,儿女却放在她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她给予儿女的是一份沉甸甸,重如山的爱.在第四,五自然段的学习中,我希望通过看图,听音乐,想象,使学生入情入境,与作者形成共鸣,受到感染.教学中,没有最好地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体验,学生对80多斤的母亲承受100多斤的担子等体验得不够深刻,缺少了理解和感受,学生自然就不能入情入境。

篇3: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第一次抱母亲》。伸出右手跟老师写课题。 (师半蹲着、倾斜着身子, 边写边述) 这个“抱”要注意右边的写法, 横折钩要小, 因为下面还有竖弯钩, 要为它留出位置。“母”字要注意笔顺, 点, 横, 点。“亲”字第二横要长, 下面横要短。

师:喜欢于老师写的字吗?

生:喜欢。

师:很认真是吗?写给人家看的字, 我是一点也不敢马虎。

【评析:在小学生中, 写字不规范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 当与要求不严, 训练不实有关。要让学生写好字, 光靠写字课是不行的。于老师指导、示范写字, 意在使学生确立“提笔即是练字”的意识。这个做法, 值得称道。】

师:预习了吗?

生:预习了。

师:任何学科都要预习。通过预习, 你有哪些收获?你知道了什么, 明白了什么?

生:我知道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

师:通过事表现了什么?想一想。

生:通过一件事表现了母爱, 也说明儿子很孝顺。

生:我知道母爱是无私的, 是伟大的。

师:这样说就比较具体了。

生:我对“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生:我知道每个母亲在子女面前都不愿露出自己的短处, 所以我们要学会体谅自己的父母。

师:会读书。想想, 是短处吗? (师等待)

生 (若有所悟) :没有一个父母愿意让子女看出自己的困难, 发现自己的难处。

师:用词准确, 体会很深刻。

生:每个母亲都不愿自己的子女受苦, 情愿把苦自己来受, 这就是母爱。

生:有一种爱是不可泯灭的, 那就是母爱。

师:这是诗一般的语言。

生:这篇课文通过抱母亲这件事写出了生活中最真实的母爱。

生:母爱是一本伟大的书, 是永远读不完的书, 我们要一直读下去。

师 (肯定地) :要读一辈子!你们预习的收获很大, 很多。不过刚才同学们都说得比较大, 比较远, 现在谁来说具体一点?

生:作者认为他母亲有100多斤, 但实际上他母亲只有80多斤, 所以说他对母亲了解得太少了。

师:好, 这叫具体。通过读课文, 你知道母亲最重的时候有多少斤?

生:只有89斤。

师:嗯, 没有100多斤, 是89斤。一个看起来不起眼的数字, 但你通过读课文已经记住了, 并且说得那么清楚 (板书:89斤) , 很好。她通过读书知道了母亲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母亲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受一点委屈, 就连他长大了挑一点柴火都不让。

生:作者第一次抱母亲, 母亲流泪了。

师:是啊。同学们说得越来越具体了。通过预习, 字都认识了吗?

生 (齐) :认识了。

师:好, 我来检查检查, 先写一个好认的字。 (板书:越) 读。

(生齐读:越)

师:“越”在课文里和哪些字组成一个什么词?

生:翻山越岭。

师:抬起手来, 一起写“岭”字 (板书:岭) , 下面写“翻”字, 认识吗?

生:认识。

师:谁能说说“越”字的意思。

生:“越”是“超过、翻越”的意思。

师:还有谁猜猜?

生:“越”就是“跨”。

师:你查过字典吗?

生:没有。

师:那怎么讲得那么准确啊?“越”在字典中有7个意思, 在这儿做“跨”讲。翻过一道道山, 跨过一道道岭, 就是这个词的意思。再写一个字, 这个字很难, 如果这个字读准了, 其他的就不在话下了。 (板书:疚)

生 (读) :疚

师:再读。

生 (读) :疚。

师:它和课文里的哪个字组成了什么词?

生:愧疚。

师:现在写“愧”, 注意竖心旁, 先两边后中间, 再读。

生:愧疚。

师:再读。

生:愧疚。

师:谁知道愧疚的意思?

生:内疚。

师:那“疚”呢?

生:我觉得是后悔的意思。

师:不作后悔讲。

生:心里有些难过。

师:有难过的意思, 但不全面, 再好好想一想。

生:我觉得应该是自卑。

师:没有自卑的意思。

生:就是过意不去。

师 (耐心地等待着) :也不准确。

生:我觉得应该是内心里难过、伤心。

生:我刚才查了字典, 是指做错了事, 内心很难过, 很惭愧。

师:好吧, 我告诉大家, 单讲“疚”就是不安, 心里不安, 也有难过的意思。愧疚是惭愧不安, 懂了吗?

生:懂了。

(师指“愧疚”请学生读)

生:愧疚。

师:通过预习, 课文读得怎么样?能读得正确流利吗?

生:能。

师:通过预习, 谁能有把握读得正确流利, 来读一遍。

(大部分学生高举起了手)

师:这样好不好, 前面的同学用话筒方便一点, 请他们读。你来读第一自然段。

生 (读) :母亲病了, 住在医院里……

师:停下来, 读课题。

(生再读, 句与句之间没有停顿。)

师:读课文要注意停顿, 没有停顿就没有思考, 读书一定要思考 (板书:思考) 。还要想象 (板书:想象) 。看书, 听于老师读一、二、三句。 (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师:一句话读完了要停顿, 停顿的时间就给自己留下了思考想象的余地。同样, 一个自然段读完了, 停顿的时间要更长一些, 像说话一样自然。好, 先自己把第一自然段轻轻地读一遍, 轻轻地念, 边读边思考、想象。

(生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现在我再请刚才那个同学来读, 看他有没有进步。

(原来那个学生站起来读第一自然段, 注意停顿, 语速较慢。众生鼓掌。)

师:应该鼓掌, 为他的进步鼓掌。他很聪明, 非常聪明, (走到某生面前) 现在你来读第二自然段。

(生较有感情地读第二自然段)

师:越读越好。这一段里有句话比较难读, 一是“担子”的“担”读四声, 还有“背 (b侉i) 上背 (b佶i) 着妹妹”。跟我读。

师 (领读课文) :在我的记忆中, 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 背上背着妹妹, 肩上再挑一百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生齐跟读)

师:非常好, 谁再来读第三自然段。

(某生读第三自然段, 全班鼓掌)

师:护士的一个看起来非常不起眼的动作———“把边边角角抹平”;听起来非常平白的一句话———“把大妈放上去吧, 轻一点”, 多细心的护士, 多好的人哪。咱们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护士把旧床单拿走”, 读。

(生齐读这句话)

师:请记住看起来平凡但很精彩的这两句话。请你来读第四自然段。

(生读第四自然段)

师: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最难读的, 你来。 (又指一生)

(生读第五自然段, 读得很好, 众生齐鼓掌。)

师:通过预习, 字都认识了, 课文读得那么好, 又明白了那么多东西, 我们班的学生很会学习。现在听于老师是怎么读的, 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于老师深情地范读课文, 此时的报告厅安静极了, 大家都静静地听着于老师读课文, 随着他饱含深情、抑扬顿挫的范读, 许多人禁不住流下了热泪。读完后, 台上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

【评析:“看书, 听于老师读一、二、三句”“听于老师是怎么读课文的”……好一个“一字未宜忽”的初读训练!曾几何时, 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似乎在我们的课堂中消失了, 大有讲解、示范是走传统老路的嫌疑。“在小学, 教师的讲解必不可少, 这样学生才能学更多的东西, 尤其是朗读, 要读得好, 读得动人, 好让学生模仿。” (张田若语) 我们知道, 孩子们从看到文字符号到正确读课文,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必然要在反反复复的朗读中完成, 因此强化初读就成了阅读教学的必由之路, 咬文嚼字就是为了咬文, 要咬住文嚼字。对于处在困惑不解状态下的学生, 最好的办法就是“听我读”“跟我读”。做到这一点, 既需要宽厚的文化功底, 也需要教师的悟性, 还需要课前对教材苦苦地探求和思索。于老师这段教学应该是可供我们借鉴、玩味的范例。】

师:有人把读书叫做煮书。 (板书:煮书) 饭可以煮, 肉可以煮, 书怎么可以煮呢?“煮”就是告诉我们要把书读熟, 读得遍数越多, 书就“煮”得越熟, 它的味道, 它的意思才能被体会出来。这篇课文如果反复地品读, 对母亲, 我们就会了解得更多更多。所以同学们读书时要静下心来, 潜心读, 静静地读, 用心去读。请大家翻开书, 让我们用心去读。

(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

师 (5耀6分钟后) :是不是越读越有味道?只要你用心去读, 就能读出味道。谁再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这位同学, 请你站起来, 看这次读与上次有什么不一样。

(生读第一自然段。于老师点头并板书:赶紧、责怪。读完后众生齐鼓掌。)

师:读得太好了, 有两个词读得特别好, 第一个是“赶紧”, 第二个是“责怪”。母亲病得不轻, 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这种情况下, 作者, 也就是儿子, “赶紧”说, 请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我赶紧说……”

(生读:我赶紧说……)

师:“赶紧”, 不仅速度要快, 更表达了一种心情, 儿子对母亲的焦急、关爱的心情, 赶紧说, 说慢了不行, 慢了母亲要动的。再读, 母亲病得不轻, 转身下床……

(生读)

师:再来看这个词“责怪”。先看“责”, 它可以和哪个字组成其他什么词?

生:责备。

师:是的, 责备。在这里是责备的意思。“怪”是埋怨的意思。为什么这里护士不是用责备的语气对作者说话, 而是用责怪?如果护士责备作者, 那就不符合她的身份, 因为毕竟他们素不相识, 她不能责备人家。但是如果仅仅埋怨他, 又不足以表达护士对母亲的那种关心, 那种关爱, 所以这里用了“责怪”, 在埋怨中带有一点批评的意思。同学们, 这就是我们祖国的语言, 这就是我们的汉语言, 说话、写文章都是要推敲的, 用词要准确。来, 你再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面对学生们) 看她是怎么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的。

(生读护士的两句话)

师:这就是责怪。“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读。 (生齐读)

师:谁来读第二自然段?后面的女同学。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板书:重担。)

师:多好!一个比一个棒!请坐下。同学们, 歌德说, 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 一只眼睛看着书的文字, 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 要读懂文字所包含的意思。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读“重担”这个词的时候, 它仅仅是指那一百多斤重的担子吗?母亲肩上挑的到底是什么?请你们静下心来默读, 一边读一边思考, 要和生活联系起来, 这样理解比较透彻。

生:是为了养活一家。

师:是的, 她挑起了一个家庭的重担。

生:挑的是母爱。

师:是的, 她用自己所有的爱把一个家庭的重任承担下来。还有吗?

生:所有的负担, 要喂孩子, 还要关心老人, 还要劳动, 去挣钱。

生:责任, 是必须承担的责任。

师:必须承担的责任。是的, 这就叫用两只眼睛看。同学们坐好, 听我说:“哺乳三年娘受苦, 移干就湿卧娘身”, 说的是母亲抚育子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 调理汤药不离身”, 说的是孩子生病时母亲的焦虑和照料;“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说的是母亲为教育子女作出的巨大的付出;“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说的是儿女即将远行的时候, 母亲的牵挂和照顾。同学们, 这就是母亲肩上担子中的东西, 她挑的担子是子女、家庭和社会的一部分。这就是她挑的责任, 重大的责任, 她挑的是大半边天啊。母亲是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着这么重的担子啊! (讲到这里, 师把“重担”和“89斤”这两个词用线连在一起) 这就是母亲, 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之后, 再来看“翻山越岭”, 还仅仅是“翻过一道道山, 跨过一座座岭”吗?请你静静默读, 想好再发言。

生:很艰辛地翻山越岭。

师:这个“翻山越岭”指的是什么?

生:越过一道道难关。

师:是。还有吗?

生:人生的坎坷。

师:是啊, 坎坷的人生, 不易啊。

生:克服一个个磨难。

生:走出一个个黑暗。

师:人生中有无数的黑暗, 无数的曲折。

生:走出生活中的大山。

师:这是诗。走出生活中的大山。好, 当我们这样理解“重担”的时候, 对“翻山越岭”的理解也就和刚才大不一样了。这是母亲带着全家走过了艰辛的曲折的道路, 是生活中的大山。同学们, 这样读书, 就是煮书, 就是真正用心去读, 就是用两只眼睛读。

【评析:读是语文教学最简单最朴素的教学手段, 比任何一种“新式武器”都要高效。可是书声琅琅, 滔滔不绝, 争先恐后地大声朗读就是真的会读书吗?于老师的阅读方法是朴素的、快捷的、吸取营养的方式。所谓“阅”, 就是用眼看书, 用心想书, 也是静思默想、细品慢析之意。于老师给孩子们创设了一个默默读书的“场”, 一个静静思索的“场”, 一个细细品味的“场”。你看, 几次学生的心灵感悟和精彩的发言主要是靠默读、潜心吟咏得来的, 于无声处听惊雷呀!】

第二课时

师:好书不厌百回读, 这节课我们继续读书, 好不好?

生 (齐答) :好!

师:我们还读第二自然段, 现在谁能把对“重担”和“翻山越岭”的理解通过朗读读出来?找个男同学来读吧。

(生读第二自然段)

(众生热烈鼓掌)

师:什么都不用说, 你听他读, 他把“重担”“翻山越岭”的意思全读出来了。现在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随机板书:笑, ……?……?)

师:读得多好。再看这段, 当护士夸奖母亲的时候, 母亲笑了笑, 说了两句话。一句是:“提那些事做什么?”另一句是:“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同学们, 请思考, 通过母亲的话, 母亲的表情, 你看出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好好体会, 用心去想, 想好了再说。

生:我看出了母亲对这些事看得那么轻, 认为是她应该做的。

师:是啊, 那你再想, 为什么母亲看得那么轻?

生:母亲特谦虚, 认为这些事不值一提。

生:母亲认为她对孩子的爱根本是微不足道的。

师:微不足道, 不值一提。对的, 但浅了。

生:这位母亲是一位乐观的人。不管承受多大的痛苦和多重的担子, 她都不在乎。这么好的母亲到哪里去找啊。

师 (笑) :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到处都可以找得到, 同意我的看法吗?

生 (齐) :同意。

师:从母亲的最后一句话中你还可以看出什么?

生:她最后一句话也就是在说, 我不过是“滥竽充数”罢了。

师:这个词要改一改。

生:我说的是它的反义。我们老师说成语可以表达很多种意思的。

师:这么说要加引号, 但是容易让人家误会, 尽量不要用。

【评析:小学生毕竟是小学生, 他们在很多方面, 更多的时候认识会肤浅一些, 模糊一些, 甚至是错误, 作为教师有义务纠正学生在认识上的不足, 或理解上的错误, 任何时候都不能形而上学。马卡连柯说:“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也要尽量多地提出坚定、明确、公开的要求。”于老师的点拨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 又巧妙地纠正了学生认识上的偏差, 使课堂向着幸福的境界进发。】

生:就是说, 为了孩子做什么都值得, 她是母亲中的一员。

生:从母亲的表情来看, 我觉得母亲仍然在隐藏自己的心。

师:隐藏自己的心, 怕儿女担惊受怕。理解得不错。同学们, 这就是母亲, 这就是我们的母亲, “谦虚”这个词用在母亲身上都太浅了, 最能表达母亲胸怀的这个词应该是“虚怀若谷”, 听过这个词吗?

生:听过。

(师板书:虚怀若谷。生齐读。)

师:最能准确表达母亲胸怀的应该是这个词———虚怀若谷, 母亲的胸怀像小山谷一样宽广。但是我又觉得这个词还不足以表达。雨果说,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 比天空还宽广的是人的胸怀。确切地说, 比天空还宽广的是母亲的胸怀!同意吗?

生 (齐点头说) :同意。

师:是的, 这就是母亲。“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是母亲无比宽广的胸怀, 母爱的无私。我想, 每个同学读到这句话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自己的母亲, 因为哪个母亲都是这样的。请你带着对母亲的理解, 对自己母亲的理解来读一读这段话。自由读。

(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师:谁来读?带着你的理解, 后面的女同学。

(一生读第三自然段)

师:正在这时候, 作者突发奇想, 想抱母亲入睡。开始母亲不同意, 经过护士劝说, 母亲终于答应了。谁来读最难读的第五自然段?

(一生读, 生齐鼓掌。)

师:我们班的学生都是好样的, 感谢你们李老师。同学们, 记住这个词, 跟我写。

(师板书:泪水。生齐读两遍。)

师:作者抱着母亲, 以为母亲睡着了, 但母亲的眼角流下了泪水。思考这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

生:我觉得这是感动的泪水。

生:感激的泪水。

生:我认为是高兴的泪水。

师:还有吗?

生:我认为是喜悦的泪水, 看到子女这么有孝心, 她为自己的付出而感到喜悦。

生:我认为是自豪的泪水。

师:自豪。为有这样的儿子感到自豪。

生:我认为是甜蜜的泪水, 那泪水是甜的。

生:母亲的奶水是甜的, 母亲的眼泪是苦的。

师:作者仅仅抱了母亲一次。 (指题目“第一次”) , 仅仅抱了一次, 母亲就如此感动, 如此欣慰, 而我们小时候, 母亲抱过我们无数次!记住这个词:无数次 (板书:无数次, 并将“无数次”与课题中“第一次”连起来) , 当我们把“第一次”与“无数次”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时, 你最想对母亲说什么?你最想对自己说什么?想好再说。

【评析:对“翻山越岭”“重担”“一次”“无数次”等词语的处理, 正如“提领而顿”, 使得“百毛皆顺”, 教学成了何等美妙的境界!于老师课后风趣地说:“教学中学生不会的地方是不多的, 重点问题解决了, 全篇文章就弄懂了。我主张刨坑法, 反对平推法———像推土机在地面上平推, 有没有问题都平过一遍, 这样必然浪费时间。改用哪里有坑, 就在哪里刨两下的办法, 不是又省力又有效吗?”】

生:我们欠您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生:我们为您做得太少了, 母爱真是无以为报啊!

师:报答不了。

生:母亲, 美丽的母亲;母亲, 生病后的母亲;母亲, 伟大的母亲。

师:她在写诗。

生:是啊, 母爱就是那么伟大。

师:此时此刻, 还有比这更好的语言吗?

生:母亲比上帝还伟大!

师:上帝是虚无缥缈的, 而母亲是实实在在的。

生:我爱您, 母亲, 从心灵深处。

师:读了这篇课文, 如果有这样深的感受, 于老师就非常非常放心了, 非常非常满意了。此时此刻, 你想对自己说什么?发自内心的, 发自肺腑的。

生:好好爱母亲吧, 好好珍惜母爱吧, 不要再让母亲生气了。

师:今天你妈妈来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让妈妈来听课。

生 (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 :因为我妈妈没有空……

(于老师摸着学生的头, 轻轻地、长时间地抱住这个孩子, 说:“妈妈忙啊, 担子重啊!”会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此时此刻, 我最想说的, 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是你们刚才背的《游子吟》中的两句诗, 你们猜是哪两句?

生: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师:说得好, 现在一起把这句诗写在课本上。 (板书: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生齐读)

师:本来后面是个问号, 于老师把它改成了叹号。不要问, 报答不了, 我们做儿女的对父母再好, 也难以报答母亲的恩泽之万一!同学们, 我们不光要把这句诗写在书上, 更要写在心上。来, 读———

生 (齐读)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师:此时此刻, 你们知道于老师想说的第二句话是什么吗?

(生摇头)

师:我读了这篇课文, 最想说的第二句话就是, 《第一次抱母亲》深深地感动了我, 我想我能不能感动别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父母虽然去世了, 但我周围还有别人的父母健在, 我要像关爱我的父母一样关心周围的老人, 我要像关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关爱我的每一位学生。 (长时间的掌声)

【评析:一段母爱的真情倾吐, 足以使学生感念一生, 足以成为师者之楷模。于老师同学生同读一篇课文, 同写一个题目, 同吟一首诗歌, 既是老师, 又是朋友。当堂于即时, 倾吐于瞬间, 承于前又启于后, 语宜约而爱宜远, 处处显示着智慧之花蕾, 灵性之闪光。看似信手拈来, 得心应手, 实乃厚积薄发, 大爱无痕。】

师:同学们, 当我们把课文读完了, 对课文又有了一些理解, 回头看这个词, “愧疚”, 作者没想到母亲竟然那么轻, 心里感到非常难过、愧疚, 现在你对“愧疚”怎么理解?他究竟“愧疚”在哪儿?原因到底是什么?

生:他跟母亲生活了那么多年, 却不知道母亲究竟有多重, 究竟能不能承受那么重的重担。

师:嗯。对母亲这么不了解, 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生:母亲不愿表现自己。

师:所以儿子不了解母亲。

生:母亲给了我们多少爱, 而我们又给了母亲多少爱呢?

师:他说的意思就是这句话。 (指黑板) 来, 读。

生: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师:现在让我们带着对这句诗的理解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掌声应该献给进步者、成功者, 献给自己, 因为我们都在进步。最后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写字, 看看课文的最后几个字。

(幻灯出示:翻、越、疚、吩咐, 重点指导“越”和“疚”两个字。指导过程略。)

师:这里面最难写的、最不容易写规范的就是“越”“疚”。拿出笔来, 做好准备, 写好字的第一步是读帖, 通过读帖来了解每个字的结构, 每一笔在哪儿起笔, 在哪儿收笔, 这是最重要的。先看, 一边看一边书空, 一个字一个字地读。第二步叫描红, 用钢笔在字上描, 这一步非常重要, 你描多了, 这个字就是你的了。

(学生描红)

师:足正、身直, 两只脚要放平, 背要挺直, 描一遍。描完了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写一遍, 要照着字帖写, 这一步叫临帖。“越”和“疚”要写两遍。

(学生临写)

师:谁是小书法家, 到黑板上来写一写?

(两个学生到黑板上分别写下“疚”和“越”字)

师:跟于老师写一遍。“越”字, (范写“越”) 这个“捺”要写出变化, 一波三折, 右边的第一笔“横”起笔要注意不要高。“疚”字, (范写“疚”) “撇”要长一点, 有力度, “捺”要有脚。好, 照着这两个字, 再写一遍。

(生写这两个字)

篇4: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实录

师:母亲,一个伟大的名字;母爱,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3课,来了解母亲。(生齐读课题)

师:自己读读课文,可以圈圈、画画、批注一下。(生读书)

师:读完全文后,你能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谈谈你的感受吗?

生:我觉得母亲很伟大,课文里的“我”很孝顺。

生:母亲真了不起!

生:我非常感动!

师:相信学了课文后,你的感动会感染大家,给每个人带来心灵的震撼。

二、 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 循题入文,探寻爱的足迹

师:课题是《第一次抱母亲》,文中有两处直接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请大

家自由读课文,把他们画出来,读一读。(生边读课文边找句子)

师:大屏幕出示句子:

(1)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差点仰面摔到。”

(2) “我坐在床沿上……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短短几十字,字字含情,句句有爱,这其中有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仔细品读。

2. “轻重”对比,体会“我”的难过

师: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两个问题:

(1) 一开始“我”为什么要抱母亲?

(2) 透过“我”抱母亲的动作,你能看出“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吗?

生:“我”一开始抱母亲是因为母亲病了。

生:母亲不仅病了,而且病得很重,护士来换床单,母亲连起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是啊,在这种情况下,母亲确实需要有人抱她下床,“我”这个做儿子的当然义不容辞了。我们来交流第二个问题:

生:从“使劲”“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可以看出,“我”当时以为:母亲一定很重。

师:(追问)有多重?

生:100多斤重。

师:可实际呢?

生:只有89斤重。

师:是吗?

生:(略一沉思)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重。

师:是啊,这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母亲可能连89斤重也没有。

咱们同学体重超过80斤重的请举手!

(有六、七位学生举手)

师:天啊,母亲的体重竟然跟十岁的小学生差不多!这使“我”很难过,“我”为什么难过?

生:“我”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一直以为母亲有100多斤,竟然不知道她这么轻,“我”太不关心母亲了,所以难过。

生: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我还误认为母亲力大无穷,把重担给母亲挑,让我很后悔。

生:母亲这样轻,全是累的。现在,她又有了重病,我怎能不难过呢?

3. 透过“回忆”,感悟母亲的无畏慈爱

师:一起生活了几十年,“我”为什么连母亲的体重也看不准呢?

生:(读句子)“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屏幕出示)

师:一个字,一句话,往往就是一幅鲜活的画面,学习语文,要善于把文字想象成画面,自由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你能看到什么?你能听到什么?

(大屏幕出示:连绵起伏的大山,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一位母亲肩挑重担,带着两个孩子在艰难地走着……)

师:(深情地)你看到山了吗?什么样的山?

生:连绵起伏的大山。

生:又高又陡的山。

师:山路呢?

生:山路崎岖不平,到处都是石头。

生:山路很远,一直看不到边。

师:你看到担子了吗?里面是什么?

生:里面可能是玉米、小麦等粮食。

生:还可能是喂牲口的草。

生:是石头。(余生笑)

师:母亲挑石头干什么呢?

生:挑回家盖房子、垒院墙。(余生点点头)

师:这担子有多重?

生:(齐回答)100多斤。

师:(追问)母亲肩上的担子只有100多斤吗?

生:后背还背着妹妹呢!

师:你看到妹妹了吗?(深情描述)她哭着喊着:“妈妈,我饿!”母亲会怎么说?

生:她会说:“别哭,回到家我给你做好吃的!”

师:此时,母亲多想“飞”回家为女儿做顿虽不丰盛,却可口的饭菜呀!可是,“我”拉着妈妈的手,使劲往后拖,边哭边说:“妈,我累了,走不动了!”

生:母亲说:“孩子,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生:母亲笑着说:“我给你唱支你最喜欢的歌吧,这样,你就不累了!”

师:(动情描述)其实,母亲比我们还累,比我们还饿,可她把委屈放在心中,把眼泪咽到肚里,面带微笑,一边翻山越岭,一边给我们唱歌。就这样走哇,走哇,走过了一个个春秋与冬夏……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坚强的母亲,慈爱的母亲。再来读这段话,告诉大家,哪些地方最能打动你的心?

生:“年复一年”说明母亲一直这样劳累,几十年如一日。

生:我们长大后能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叫我们放下,由她来挑,在她眼里,我们永远是孩子,永远需要她的关爱。

生:母亲用瘦弱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吃了很多很多的苦。

生:母亲太无私了,重活都留给自己干。

师:你能把这份感动读出来吗?(指名有感情朗读)

师:母亲身上的担子太重了,请问:文中那么重的担子仅仅是指母亲肩上的扁担吗?

生:这是生活的重担。

生:这是生活的压力。

生:母亲得日夜为我们操劳。

师:(追问)母亲都操劳些什么?

生:担心孩子吃不饱,穿不暖。

生:怕孩子营养不良,身体太差。

生:担心孩子学习不好。

4. 抓住问句,体悟母爱的无私

师:这担子太重太重了!可“我”却认为母亲身强体壮,力大无穷,这让我愧疚万分那!连护士也动情地说——

生:(齐说)“大妈,您真了不起!”

师:我也想说,作者的母亲真伟大!可如果我说,只有作者的母亲伟大,你同意吗?

生:(异口同声)“不同意!”

师:请你用母亲的话来反驳我。

生(读):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师:母亲这话是什么意思?

生:母亲不让我提“那些事”!

师:为什么?

生:母亲觉得自己做这些是应该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生:母亲可能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像还亏欠孩子似的。

生:每个母亲都是这样的,所以“那些事”不值一提。

5. 联系生活,产生情感体验

师:(动情地)母亲的伟大不仅仅在于慈爱与坚强,更重要的是,她们无私奉献,无悔无怨,连提都不让提,更别说求什么回报了。这就是母爱的伟大,这就是伟大的母亲!你,想到你的母亲了吗?打开记忆的闸门,让我们享受母爱的温暖。

(播放阎维文的歌曲《母亲》,学生在歌声中回忆自己的生活,有三分之二的学生眼中有泪光,其中有两位女生在抽泣)

师:说说吧,你的妈妈是怎样爱你的?

生:我只要一生病,妈妈就连饭也吃不下。

生:妈妈总是把我的衣服分类放好,叠得整整齐齐。

生:每天,妈妈都在杯子里倒半杯开水凉着,说我渴了,加上一半热水直接就能喝,不需要再等了。

……

6. “抱母亲入睡”,体验母子亲情

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女们无论如何都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啊。可正因为

报不了,才更得报啊!于是,“我突发奇想”——

生:(异口同声)要抱母亲入睡!

师:这时母亲需要抱吗?

生:不需要。

师:那为什么还要抱?

生:“我”想:妈妈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从没好好抱过妈呢,所以,“我”要抱她入睡。

生:“我”是要回报母亲对我们的爱。

生:“我”要让母亲体会到儿女对她的爱。

师:这一幕多感人呀!你能读好吗?

师:我看到了你眼中的泪花,我看到了母亲眼中的泪水,母亲为什么会流泪呢?

生:母亲操劳一生,儿子知道回报,让母亲太激动了。

生:这是幸福的泪。

生:这是自豪的泪,母亲为有这样孝顺的儿子感到自豪。

生:这是心满意足的泪,儿子抱她这一回,她一生都没有遗憾了。

三、真情告白,深化情感

师:现在,我也是一位母亲,“养儿方知报娘恩”哪!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我要把一首诗送给她,送给全天下的母亲!

(配乐诗朗诵《母爱》)

师:此刻,你有哪些事要为母亲做?你有什么话要对母亲说呢?拿起笔,把它写下来,别忘了在开头深情地喊一声:“妈妈!”

(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响起,学生动笔抒写心中的情怀)

师:回家后,把你写的话读给你的妈妈听。

篇5:《第一次抱母亲》实录第二课时

师:怎么“煮书”?关键是“煮”,就是要“想”,要“思”(边说边板书:思),怎么“煮”?是“想”,动嘴,动脑,一边读一边想,这才叫真正的“煮书”。哥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也就是说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如果说你读书,字面上包含的意思没有出来,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思”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要动脑筋去思考,要想象。好,拿起书来,把书打开69页,谁来读第一段?

师:(指名一男生)请你来读一读。

生:(男生读第一段。在读的过程中,仍然把“仰面”读成了áng面,于老师再次让全体同学把这句话齐读两遍。)

师:他读得有三个优点,第一,题目读得好;第二,有两个词读得好,一个是“赶紧”(边说边把“赶紧”二字板书在黑板上),同学们能看见吗?跟我一起写吧。

还有一个词,护士说话的时候,后边用了一个十分恰当的词,找一找,护士说话时用了一个词,用得非常恰当,不知同学们听出来没有。找到了没有?护士是怎么说的?

生:(齐答)责怪。

师:一起读读这个词。“护士责怪说”,读。

生:(齐)“护士责怪说”

师:这个词,他读得非常好。(边说边板书“责怪”)“怪”字的竖心旁,先两边后中间。为什么说他这两个词读得好,“赶紧”不仅是读说的话快,更重要的是表达了一份心情,我对母亲的一种体贴,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情,我“赶紧说”,不仅是速度快,更重要的是表达一种心情,表达我对母亲的体贴。请你把这段再读一读。

生:(读)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妈”喊响一点,“妈,你别动”表达一种急切,“你别动,我来抱你。”一起再来读一遍。生:(齐)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你别动,我来抱你。”再读。

生:(齐)“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师:还有一个词,责怪,(手指黑板)责是责备,怪是抱怨的意思,埋怨的意思。同学们看这儿,如果说护士责备他,用“责备”就太厉害了,那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责怪”很好,“怪”是埋怨的意思,它不是责备,责备太厉害,不是护士的身份。如果光是埋怨也不行,那就少了一份对母亲的关爱,对母亲的着急。母亲病得这样,母亲这么轻,你怎么用这么大劲呀,所以含有一点责备,这是护士的心情。请他再读一读护士责怪的话。生:(读)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师:“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顺着这样的语气往下读。

生:(读)护士说:你以为你妈有多重?

师:你以为你妈有多重?这都是一种责怪,而不是责备,责备太重了;也不是抱怨、埋怨,埋怨又太轻,少了一份对母亲的关心、着急,这个词用得太恰当了!想不想听于老师读一读。师:(范读这一段)这是责怪的语气,而不是责备的,也不是抱怨的。一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好吗?

生:(练习读这一段)

师:刚才他读的唯一一个不足的地方是母亲说的话,小朋友们想一想,母亲病得很厉害,翻身下床都不行,都很吃力,说话还有力气吗?谁愿意把母亲的话再读一读?

生: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师:(范读,“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读出无力的语气)要体会,要想到她是个病

人,这样想才能读好。刚才于老师说了,怎么样“煮书”,(手指黑板上的“煮”字)要注意这个字,读书要思考,要想,她是个病人,而且病得很厉害,(再次范读,“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一起来读,好吗?

生:(齐读)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师:“最重的时候”要强调,儿子说有一百多斤,可我这一生啊,最重的时候才89斤。一起读。

生:(齐读)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师:越读越好了。谁接着来读第二段?

(朗读品味感情)

生:(读第二段)

师:请坐。看这儿,母亲是用八十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刚才我说了,会读书的人能看到字面里面的意思,请你想一想,母亲肩上挑的重担仅仅是那一百多斤的东西吗?你对这个“重担”是怎么理解的?

生:我的理解是,母亲不只是承受一百多斤的担子,还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养大。师:辛辛苦苦养大,不仅是养育儿女啊,还有什么?

生: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家务劳动。

师:是啊,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要做多少事情啊!

生:我们长大以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就是我们长大了,已经可以干活了,但是要是有重的家务劳动,或者是背重的东西,母亲还是叫我们放下,她自己来干。

师:(转向另一名同学)你呢?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母亲很关心我们,虽然我们可以干活了,但是母亲还是要自己干一些重活。

师:说得多好啊!这就是“重担”的含意。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前面这句话,”翻山越岭“,母亲仅仅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这个”翻山越岭“你现在是怎么体会的?

(丰富感受)

生:可能是辛辛苦苦地养育自己的儿女。

师:是啊,把”可能“去掉,就是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所走过的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母亲付出多少啊,当我们这样理解”翻山越岭“的时候,当我们这样理解”重担“的时候,我相信你们能把第二段读得更好,读得更有情。把书立起来,一起轻声地把第二段读一读。”母亲竟然这么轻……“开始。

生:(小声读第二段)

师:当你们边读边想像的时候,已经在脑海中出现母亲带领她的孩子所走过的艰难的道路。谁接着往下读。

生:(读第三段,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师在黑板上板书:笑、哪个)

师:很好,读得非常有感情。看黑板,护士说:”大妈,你真了不起!“可是母亲笑了笑,说:”哪个母亲不是这样做的?“同学们,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说的话当中,你想到了什么?从她的表情,从她的话中,你看到母亲的内心了吗?你体会出母亲的内心了吗?她付出那么多,护士夸她,她笑了笑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当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母亲很谦虚,不宣扬自己所付出的一切。

师:是呀,说得多好!还有什么?说说看。

生:我觉得母亲很关爱自己的子女。

师:为了子女,自己付出再多都是无所谓的。

生:我觉得母亲内心也觉得自己付出的可能跟别的母亲也是一样的。所以,她笑了笑说:”每个母亲都是这样的。“

师:是呀,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说的话中,我们看出了母亲的爱。母爱是最无私的,是最伟大的,母亲的胸怀是最宽广的。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胸怀。其实不然,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同学们,你从这个字当中(手指黑板上书写的”哪个“二字),”哪个母亲不是这样做的“,一定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是的,哪个母亲都是这样做的!此时此刻,在你脑海里一定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从护士的动作,从护士的话当中,她把床边的边边角角都拉平,然后告诉我,把母亲放上去,轻一点儿。从护士的动作,从护士的话语当中,你们一定也想到了自己,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把你此时此刻的感悟,把你此时的想法,溶和到读课文当中。拿起书,再一起把第三段读一读。开始。

生:(齐读第三段)”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师:多么感人的动作,多么感人的一句话!这时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终于同意。谁来读最难读的、最感人的最后一段。请你来读。

生:(很有感情地读最后一段)

师:想一想,母亲眼角上流出来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你是怎么理解的?母亲眼角流出来的泪水是幸福的?是激动的?还是别的?你是怎么想的?说说看。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欣慰的。

师:欣慰的泪水。仅仅是欣慰吗?还有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出来的泪水是高兴的,幸福的。

师:幸福的,高兴的,欣慰的。还有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感动的。

师:感动的。还有吗?是苦的吗?

生:我觉得母亲流下来的泪水是激动的。

师:激动的。于老师还有一点儿体会补充一下,(此时还有学生举手)哦,你说。生:我觉得母亲流下来的泪水是安祥的。

师:换一个词儿--欣慰的。

生:我觉得母亲流的泪水是甜的。

师:是甜的。但是,我给你加一点儿我的体会,我觉得是又苦又甜的,走过的路是多么不容易呀,现在是甜的了。同意吗?(生齐答:同意。)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但是,同学们看黑板,(边说边板书:无数次)当我们回忆一下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们,当我们把这两个词(师边讲边把黑板上的”第一次“和”无数次“圈起来并用线连起来)放在一起的时候,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那么甜,可是,小时候母亲对我们抱过无数次,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到一起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什么?你想说些什么?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可是我们小时候母亲是无数次抱我们,这两个词放在一起,难道你就不想对作者、对自己说句话吗?说说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生:母亲的爱是无私的,她不需要什么回报。

师: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不需要回报。还有什么要说的?

生:作者应该多奉献少索取。

师:不光是作者,我们每一个人对父母都要多奉献少索取。

生:母爱是最伟大的。

师:最伟大的,最无私的。还有什么要说的?请讲。

生:母亲的胸怀是最宽阔的。

师:最宽广的。你想知道于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什么话吗?你们学过孟郊的一首诗吗?《游子吟》学过没有?(生齐答:学过。)你知道于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的是诗中的哪一句话? 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掌声。(全班同学鼓掌)是的,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话就是她说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我们对父母做出的再多,也难以报达父母对我们的恩泽,记住这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拿出笔,把这句诗写在书上,咱们一起写。(生在书上写,师在黑板上写。写完以后,师又将末尾的句号改为叹号。)同学们坐好。此时此刻我第一句话要说的是这一句诗,我第二段话要说的,想不想知道?(师拿出一个笔记本)想不想听于老师读第二段话?(生齐答:想。)谢谢大家。(师读自己写的读后感。)《第一次抱母亲》深深地感动了我,我想,我能不能感动别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的父母虽然去世了,但是别人的年迈的父母还健在,我要像爱我的父母那样去爱我周围的老人,我要像关爱我的孩子那样去关爱我的每一位学生。[于老师读完,台上台下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同学们,刚才我们读书,就叫”煮书“。一定要好好地去读,好好地去想,去思考,要读出字面里边包含的意思,像哥德说的那样,用两只眼睛去读书,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在下课以前,我想请同学们再把书读一读,我最喜欢听小朋友们读书。我相信这一次读得比刚才大有进步,我还想请开始读的那五位同学来读,好吗?我们来看一看,这五位同学通过这两节课,和第一次读得有哪些不同,有哪些进步。

生:(五位同学分段读课文。第一位同学仍然把”仰面“读成了áng面,师又让全体同学练读两遍。其他同学都读得很流畅,也很有感情。学生读完课文,下课的哨声也响了。)让我们给这五位同学掌声。(师带头鼓掌,生跟着鼓掌)依我看,这五位同学都进步了,我的掌声不仅是献给这五位同学,也是献给所有同学,因为同学们都在进步。我们的课就上到这儿,好吗?还有写字任务,写字的时候,我提醒大家有两个字要注意,第一,写”疚“的时候要注意,(边讲解边示范)里面的第一撇要短,最后一笔捺起笔要高一点,而且要舒展。因为字写得有没有精神,有没有骨气,捺很关键。还有一个”越“字,一起跟老师写,(边讲解边示范)捺要长一些,右边的第一笔起笔从左边的第二横的地方开始,斜钩稍微高一点儿。记住:右边的第一笔一定要低,在”走“的第二横的地方起笔,不然的话,这个字就写得很难看。你们回去以后,描红仿影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两个字。

篇6:第一次抱母亲教学反思

《第一次抱母亲》内容真切感人,语言朴实明快,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教学前我认真地读了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我被文中的亲情所打动。不少语文老师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好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要“简简单单上语文,平平常常上语文” 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我觉得,语文教学离不开读,读是语文课堂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在课堂上,一是我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其他还有一些,如老师的讲解和板书的字等。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学生只有通过“读”,才能进入文本,才能入情入境,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文章主旨,才能和作者交流对话。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涵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

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得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

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更是我追求的亮点。

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

上一篇:要知道自己去哪儿美文摘抄下一篇:安全与我同行演讲稿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