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抱母亲获奖教案

2024-05-24

第一次抱母亲获奖教案(精选8篇)

篇1:第一次抱母亲获奖教案

教学过程:

一、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1、播放《懂你》。(学生静静地聆听感人的歌曲,欣赏感人的画面)

2、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听得很投入。知道这是谁写给谁的歌,谁唱给谁的歌吗?

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歌。

3、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课后很多同学都和我说,读了文章后,很感动。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细细品读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走进作者和母亲的内心世界。齐读课题,突出“第一次”。

二、品读三处“没想到”

课文中的“我”一开始懂不懂得母亲呢,了解母亲吗?(不懂、不了解)

所以,当第一次抱了母亲以后,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没想到……”.1、快速浏览课文第1、2自然段。课文几处写到“没想到……”,划出相关语句,用心再读读。

(生读、找。师巡视)

2、交流:课文几处写到“没想到……”?(指名读相关语句 PPT相机出示)

3、PPT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1)第一次“没想到”作者没想到的是什么?指名答(母亲轻轻的)。从哪看出母亲很轻呢?(差点仰面摔倒)你来读好这个“没想到”。

(2)他以为母亲很重,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呢?(引导抓住词语:“使劲、左手、右手”体会)师述:看这动作,“左手…”、“右手…”也许还半蹲着借助腿部的力量,或许还屏住呼吸,因为他以为母亲(生:很重),必须得用劲,没想到(生:很轻),这一使劲,差点(生:仰面摔倒)

(3)当“我”准备使劲一抱时,差点摔倒,“我”的第一感受会是什么?(惊讶)请你通过朗读,表现出这种惊讶。(指名读:听出了惊讶!)

(4)是的,这是第一次抱起母亲,给“我”留下的第一个“没想到”。一起读好这句。(齐读)

三、品读“难过”“愧疚”,感受母亲形象

(一)想一想,这一抱,让“我”抱出了怎样的感受?

轻轻地读第2、3自然段,找出文中表示“我”心情的语句。

(PPT出示句子)“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1)谁来读读这两句!指名读(评:听出了难过、愧疚)我们一起读读看!(齐读)

(2)PPT出示第一句 “竟然”是什么意思?(出乎意料,十分惊讶,“没想到”)

谁来试试读好这一句?(评:还不够出乎意料。/ 不错,读出来“我”的感受!)

2、母亲竟然这么轻,那母亲现在会有多重?你从哪里了解到的?

(引导从母亲的话中猜测:此时的母亲体重超不过89斤,或许只有70来斤)

3、说说自己有多重?母亲竟然和我们四年级的小学生差不多重,看着母亲瘦弱的身躯,“我”的心中是怎样的感受?(难过)

4、看到这样骨瘦如柴的母亲,谁的心里不难过伤心呢?母亲实在太轻了,轻得让人隐隐心疼!(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读“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齐读)

(二)“我”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为什么会没想到母亲这么轻呢?是什么让作者产生错觉 呢?(引导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原因)(1)指名回答:“在我记忆…………,让她来挑。” PPT出示

(2)这是一段“我”回忆母亲的话,大家再轻声读读这段话,在书上用笔圈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词语,可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3)PPT出示: “在我记忆中…………翻山越岭。”

▷指名读。哪位同学先来给我们读一读这句话?

▷知道“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翻过一座座山,跨过一道道岭,翻越很多山头。)同学们有没有爬过山?爬山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你身上最多也就背个小背包,就这样已累得气喘吁吁。再看看“我”的母亲,母亲总是手里(引读)——……。

母亲翻山越岭容不容易?(很不容易)你来读读这个词语。→(好, 我仿佛看到了母亲正在艰难地翻山越岭。)→你读得很轻松, 别忘了母亲背上背着妹妹, 肩上还挑着100多斤的担子,你再来读读这个词语。)一起读!我们一起跟着母亲翻山越岭。(齐读。)▷ PPT 就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年复一年”是什么意思?(一年又一年)。从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什么?(这样辛苦的日子很长,母亲一直在付出)谁来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个词。

▷ PPT 读好了“翻山越岭”、“年复一年”这两个词语,读好这段话就没有问题了。我们请我们班的女孩子来试试。

▷ 听了你们的朗读读,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母亲翻山越岭时的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PPT出示 夏天,烈日当空,酷热难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展开想象,同桌交流。冬天,寒风刺骨,大雪纷飞。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展开想象,同桌交流。

预设:烈日当空,母亲汗流浃背,累得气喘吁吁,她却还把头巾给我,让我擦擦汗、遮遮阳。母亲把水给我和妹妹喝,她自己却不喝,母亲的嘴唇都干裂了。

夏天,母亲拉着我,背着妹妹,挑着100多斤重的担子,在山路上走,不到一会儿,母亲拉着我的那只手出汗了,脸上都是一串串汗珠,衣服也被汗水湿透了。

寒风刺骨的冬天,鹅毛大雪从天而降。母亲缩着脖子在山路上艰难走。她把身上唯一能抵挡寒风的围巾给了我,然后又把妹妹裹紧了一些,继续赶路。

(4)(PPT出示句子)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还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这又是为什么呢?(还是母爱)

是啊,母亲多么疼爱我们啊,请男同学读一读这句,感受下母亲的爱。

(5)过渡:从小到大,重担都是母亲一个人挑的。可是母亲叫过苦,喊过累吗?从来没有。所以,母亲给“我”的印象一直是——力大无穷。PPT出示句子 ▷ 又是一个“没想到”。指名读。▷ 引导领会“担子”的深层含义:母亲肩上的担子仅仅指的是100多斤的重物吗?在这个家庭中,作为母亲,她除了挑担子以外还要做些什么?(繁重的家务活、下地干活、外出挣钱……)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瘦弱的肩头的担子是那么重!▷这生活的重担压在母亲那单薄的肩上这么多年,而母亲却一直没有倒下过,直到我们长大。你认为这又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她?(母爱的力量)是呀,是母亲对孩子的爱啊!这是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啊!

(6)(出示两幅插图,引导学生对比观察)同学们,你们看,承受了这么多苦和累的母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病床上的老母亲,回想起过去的事,此时,“我”的心情是怎么样的?(难过、愧疚、崇敬)(指板书)是呀,这一轻一重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如今母亲 却落下一身的病,此时一种自责、愧疚的心情涌上心头。(PPT出示最后一句)(集体读好这句)

对于这一切,母亲只是笑了笑说(指读)。PPT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1)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母亲把辛劳看得很平常。在母亲看来,这些事情是每个母亲都会做的,根本不值得提起的。)

(2)多么朴素的语言啊,谁来学母亲说一说?(指名读 2)

(3)或许,你也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想起了小时候的事,这样的画面可能曾经在你身上也发生过。(配乐欣赏母子共处的图片)

四、体会“拳拳孝子心”,感受母亲的欣慰。

过渡: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母亲无私的爱,课文中的“我”也感受到了。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想到母亲曾经无数次抱过我,“我”突发奇想,说——(引读)。PPT出示“妈……入睡吧。”

(1)母亲一开始还不答应的,后来经过护士一说,才答应了。请同学轻轻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下我抱母亲入睡的画面。(PPT出示第5自然段)

(2)多么温馨的一幕,多么感人情景,谁能把这段感人的文字读好吗?(指名读。评:听得出来,你也感动了!)

(3)母亲被“我”的举动深深打动,所有的话语都化作两行热泪。一起读读最后两句,好好体会一下这浓浓的母亲深情吧!(生读)

(4)思考:你觉得此时母亲眼角流下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各自发表观点:幸福、激动、欣慰、感动、甜蜜的泪水)

(5)儿时,我们在母亲的怀抱中长大;而今,第一次把母亲抱在怀里,给了母亲第一次爱的回报。同学们,让我们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再次感受这人间最真挚、最纯美的真情吧!(PPT出示第5自然段)(配乐齐读)

四、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学到这儿,我们不禁会想起孟郊诗中的两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PPT出示

我们对父母做出的再多,也难以报达父母对我们的恩泽,记住这句话——“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起读。

让我们提起笔,把这句诗写在课题上方。

3、(音乐《感恩的心》响起)同学们,现在的你们,不可能,也不必去抱自己的妈妈;但老师希望,《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能永远留在你的心里,让我们永怀一颗感恩之心,当我们的亲人老去时,他们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时,别忘了伸出你拥抱的双手,就像小时候,他们抱你那样……

五、作业

为妈妈做一件事

篇2:第一次抱母亲获奖教案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 教学主题:爱心篇 课时:两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2.教材分析:

本课重点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泪水。文章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时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学情分析

对于本课的字面内容,学生通过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应该能够掌握,但对于课文所表达的感情,学生领会起来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教师加以点拨指导。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无畏、博大的胸怀。4.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母亲肩上的“重担”的含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3课,谁来读读课题。(指名读)能带着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再读读吗?指名2-3人读,齐读。

2.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第一次抱母亲的原因是什么?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第一次抱母亲后我心情怎样?打开课文,找出文中一句话回答。出示ppt:母亲竟然那么轻,我心里很难过。(齐读)

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作者为什么难过?(没想到母亲这么轻)你从哪个词看出来的?(竟然)什么意思?(没想到,出乎意料)哪些句子看出我出乎意料(或没想到)?默读第一自然段,划一划相关语句。

3、交流

(1)如生先找“我没想到我妈那么轻。”或“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2)如生找“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你们也找了这一句吗?从句子中的哪些地方看出的?(“使劲一抱”)我为什么使那么大劲?(我以为母亲很重)我以为母亲有多重?(100多斤)其实呢?(只有89斤)可能现在连89斤都没有了吧?

你看,这一抱的结果怎样啊?(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用力过猛”)我为什么用那么大的力啊?(我以为母亲很重)我以为母亲有多重?(100多斤)其实呢?(只有89斤)是啊,我实在是抱得太使劲了,差点仰面摔倒。

难怪作者说——母亲竟然这么轻。

4、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竟然连母亲的体重都不知道,我心里很——难过。你体会到作者的这种心情了吗?谁来读读这句话, 指导朗读,读出出乎意料,读出难过!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我心里难过,仅仅是不知道母亲的体重吗?还因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抓“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2、作者一直以为母亲怎么样啊?(力大无穷)他怎么会以为母亲力大无穷的呢?请找出文中的句子告诉大家。出示句子,指名读。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3、(1)100多斤的担子:100多斤的担子有多重呢?

这位同学,冒昧地问一句,你的体重是多少?母亲的体重还不及你(和你差不多),只有——(80多斤),这么一个瘦弱的女子却要挑100多斤的担子,所以,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指读第一句。

评读:担子重不重啊?那应该怎么读呢?听了他的朗读,有没觉得担子很重?谁再来读读。

(2)这句话中还有什么地方让作者感受到母亲力大无穷呢?

(手里还要拉着我,背上还背着妹妹)是啊,肩上本来就有100多斤的担子,又要多背个妹妹,少说也有个三、四十斤,分量就更重了,真是举步维坚啊。指读。

(3)还有吗? 翻山越岭(ppt出示该词)指读

什么意思?(翻一座座山,跨一道道岭。你爬过山吗?干什么去?(游玩时)感觉怎么样?指读该词。教师评议。

同学们游山玩水只爬一座山就那么累,而文中的母亲翻的是——一座又一座的山。而且她手里——拉着我„„100多斤重的担子,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示ppt读(翻山越岭)。

注意,这是一位只有80多斤的女子。让我们包含敬佩之情,再次走进母亲的生活,齐读该句。

(4)所以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从没想到她是——(引读)“用80多斤的身体„„担子。”此时作者我还以为母亲是力大无穷吗?此时我很难过,是因为母亲——(引说)很辛劳。

(5)像这样辛苦的生活仅仅是一天两天吗?是——年复一年!直到我们 长大„„

创设情景:

在烈日炎炎的酷暑中,80多斤的母亲总是——“手里„„翻山越岭。”

在北风凛冽、大雪纷飞的寒冬里,80多斤的母亲总是——“手里„„翻山越岭。”

一年、两年、十年、年复一年,80多斤的母亲总是“手里„„翻山越岭。”

引导感受: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我却从来没有想过母亲这么辛劳,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我心里——难过。体会到作者的这种心情了吗?

用朗读向大家展示这人间的真情。齐读该段。

5、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终于长大了,可以干活了„„让她来挑。你认为重担应该由谁来挑?为什么?(我们长大了,可以干活了)可是——(引读)“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但逢”什么意思?母亲心里是怎么想的?

是啊,就算我们长大了,在母亲的眼里还是——孩子。她觉得挑重担是她的责任。

6.而母亲承受的仅仅是这肩上的100多斤担子吗?母亲还要怎么样?(如生说养儿育女,师接着引——不仅养儿育女,还有什么?扫地、烧饭、洗衣,这里里外外、各种各样复杂的家务活哪样不要母亲操心——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要做多少事啊;外出挣钱养家,赡养老人。。。)是啊,这就是“重担”的真正含义。

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装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母亲挑的不仅仅是100多斤的重担,她挑起的实际上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的重担,是家庭的重担,是生活的重担!

7、小结:可是我们却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哪里想到——“母亲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因此,——我心里很难过。

齐读: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四、学习第三——五自然段

1、过渡:如果你是那位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 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的母亲的儿子,此刻你心情怎样?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你想怎样弥补你的母亲?

2、可是我也什么都没说,我的千言万语化作了这温情的一抱[板书:温情一抱],在这轻柔的音乐声中,让我们再来感受这温馨的一幕。齐读该段。读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读的时候轻一点,柔一点,别打扰这对母子。

五、总结:这真是“温情一抱报辛劳,两行热泪洒感动”啊![相机板书]同学们,作者通过第一次抱母亲才真正感受到了母亲几十年来的辛劳,决心要回报母亲,你们与母亲朝夕相处,你们真正理解你们的母亲吗?孩子,此时此刻,你想对你的母亲说些什么?

[相机出示] “母爱伴我成长”的画面,配乐欣赏!

孩子们,把你心中的话写下来,不仅要写在你的学习单上,还要说给你的妈妈听,相信你的妈妈一定会为你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六、作业

今天,老师留两项作业:

1、帮母亲做家务,以实际行动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2.把写好祝福语的贺卡轻轻地放在母亲的床头,给母亲一个惊喜。

板书:

第一次抱母亲

温情一抱

两行热泪

篇3:《第一次抱母亲》文本解读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叙事散文,语言平实,但是情感真挚,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母爱的赞扬。题目中的“第一次”,一方面说明了“我”从来没有抱过母亲,另一方面也表达了“我”的歉意。这里的“抱”写出了母子之间的温馨画面和作者的感动之情。在课文中,作者重点通过“轻”“重”对比,既写出了母亲的辛劳,也写出了“我”内心的变化,为文中揭示主题做了铺垫。

一、母亲身躯之“轻”,出乎意料

作为儿子,与母亲生活了几十年,应该对母亲的体重有个大致了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课文开门见山写了“我”抱母亲的原因。按照作者理解,母亲力气很大,身体应该也很“重”,结果没有掌握好分寸,一“抱”自己差点摔倒。这种强烈的反差,不仅出乎意料,而且还更能凸显作者作为儿子的一种愧疚。文本中作者详细写了“我”抱母亲的经过: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在“外人”面前,场面的确有点尴尬,但同样也写出了作为儿子的“疏忽”。课文一连用了三个“没想到”,其实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母亲身体如此之“轻”,重在表现的是作者的愧疚以及自责的心情,同样也给下文“重”的感觉埋下伏笔。

二、印象母亲之“重”,刻骨铭心

文本中作者有如此错觉,根本原因就在于小时候自己对母亲的“印象”。这里借助与护士交流,自然回忆“我”印象中的母亲: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记忆中的母亲可以背100多斤重的担子,可以带我们翻山越岭。从这里可以看出母亲的辛劳,同样也可以看出一个坚强的母亲形象。从记忆中“我”看到的总是母亲对自己的呵护,对儿女的关爱。为了孩子,她可以扛起“重担”,可以任劳任怨,目的在于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空。所以,“我”产生了错觉,总以为母亲力大无比,母亲“无所不能”,以至于“我”第一次抱母亲,结果差点摔倒。这里写“感慨”,目的是衬托出母亲为儿女所付出的一切,写出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同样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内疚,为自己下面拥抱母亲睡觉做了铺垫。

三、“轻”“重”对比感悟,母子情深

母亲是爱孩子的,但是作为孩子同样也应该回报母亲,而“我”却没有做到,由此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内疚与自责,迫切希望自己能够好好抱一下母亲,能够真正为母亲做一点事情。这是作者内心真实的写照,同样也是作者所能想到的回报母亲最好的方式。对此,母亲不由得流下两行眼泪。母亲感受到了生活的甜蜜,感受到付出总有回报。毕竟孩子终于真正长大了,懂得回报了。

文中从“轻”到“重”,再从“重”到“轻”,既是儿子对母爱的重新认识,也是母亲对儿子表现的一种欣慰。毕竟作为母亲对孩子的付出,是不求回报的,“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而这恰恰彰显了母亲的无私,母爱的伟大。但是,作为儿子,也需要真正长大,文中“我”对母亲那充满温情的“一抱”,让母亲体验到了作为母亲的那种甜蜜。母慈子孝,母子情深,让那小小的病房里充满了爱的温馨,因此,整个事件的旁观者———换床单的护士也跟着动了情,久久不肯离去。

篇4:《第一次抱母亲》文本解读

凡是“第一次”,总会有深刻的体验。第一次抱母亲,是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人生体验。这是一篇散文,此文之神是什么呢?在笔者看来,是由这“第一次”抱母亲而引发的对母亲“无数次”的深刻体验。

这体验来自一种机缘巧合。你看:

“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让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母亲住院治疗,“我们”轮流照料,在情理之中;轮到“我”时,要换床单,母亲转身下床都很吃力,“我”来抱母亲,也是情理之中。

这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事,但作者笔锋突然一转,因为这“一抱”,“我”差点摔倒,“我”惊讶之余还引来护士的“责怪”。

写到这里,如果简单地写出“我”面对“责怪”是如何解释的,或者发一点感慨,那么这就无法成为一篇美文了。

“责怪”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让作者内心感到十分难过,很自然地,勾起了作者对母亲“无数次”抱“我们”的回忆: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这段回忆,将母爱浓缩成两幅画面——母亲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每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这两幅典型画面,在生活中应该出现了无数次,这种联想就定格在两个“总是”上。这联想一旦与母亲“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放到一起,读者自然会产生一种深深的敬意,包括那名护士。而“我”,作为儿子,更多的是愧疚。

感悟母亲是“轻”,还是“重”

有一个问题一直贯穿这篇课文:母亲是“轻”还是“重”?

母亲是轻的。因为“我”“使劲一抱”“差点仰面摔倒”,因为母亲告诉“我”,“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我”以为母亲是重的。所以“我”才会“使劲一抱”,才会“用力过猛”,因为“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所以,“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

这让笔者想到了《爱心树》,想起了最后什么都没有,只剩下一截树桩的大树,她迎回了游子,她仍然很快乐。而游子呢?他坐在树桩上在沉思,他想了些什么呢?他可曾想到他身边的这棵树?而让人高兴的是,“我们”想到了,“我们”去“轮流守护”母亲,“我”想到了要去抱母亲,“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所以,母亲“睡”了。那两行泪水,是母爱,更是享受“反哺”的幸福、温馨。

是“一个”母亲,也是“无数个”母亲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护士也动情地说:‘大妈,您真了不起。’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听了“我”和护士的话,母亲只是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是天下母亲的缩影。一句话,已然从一位母亲升华为无数位母亲。此时,“我”无语,护士也无语。此处的空白,正是引发学生体验的绝好“地带”。

如果文章只是到此结束,那么,也可以画上句号了,高潮似乎也达到了。但作者还写了自己的“突发奇想”——抱母亲入睡,还有最后的两行泪水。

结尾——“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这才是真正的高潮,才是真正的震撼。这震撼里,让我们对母爱的体验,又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形散,神聚

回到“形散而神聚”这个散文的文体特点上,我们发现本文无论是对“我”、母亲,还是护士的描写,都是与对母爱的感悟、体验、敬意、回报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尤其是从旁观者护士的“不忍”“静静地”“很小心地”等细节,我们发现旁观者也被深深地感动着。这些画面、这些细节描写,散落在文章的每一个角落中,构成了这篇散文的“形”,而“形”背后让人心动的那份情,却在文章的结尾凝聚成“两行泪水”……情至真,文传神!

(作者单位:浙江永康市实验学校)

篇5:《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教材分析:

课文重点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侯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A、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B、能根据对文本的感悟和自已的生活经验,写赞颂母亲的句段。

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之情。教学重难点: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探求文意,体会母爱的伟大,并懂得回报母爱。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

同学们,歌颂母亲一直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歌颂母亲的文章《第一次抱母亲》。齐读课题。师:学习新课之前,我们来复习一下生字词。课件出示: 瘦小 重担 翻山越岭

守护 愧疚 突发奇想

责怪 动情 不忍离去

二、精读悟情

1、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母亲生病住院了,在“我”守护母亲的时候,护士来换床单,母亲病得很重,转身下床都很吃力,于是便有了“我”的第一次抱母亲。抱母亲,多么简单的一个动作,却让“我”的心情很不平静。

2、那么我是怎么抱母亲的?抱了母亲我的心情如何?快速地读课文,在课文中找一找。汇报交流: 课件出示: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齐读

我是怎么抱母亲的?(使劲一抱)感觉怎样?(母亲轻轻的)抱着轻轻的母亲,我的心情怎样?课文中哪两个词最能表达我的心情?(难过、愧疚)

课件出示: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① 读一读这句话,你体会出什么?抓住“竟然”引导学生体会没想到,出乎意料。从前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我没想到母亲这么轻?

② 男女生分别读这两句话。

3、母亲轻轻的,我为什么会感到难过和愧疚?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仔细想一想,找到相关的语句,把它划下来,想想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什么。汇报交流:

第一处: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我以为我妈有一百多斤。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我和母亲在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一直以为母亲有100多斤,竟然不知道她的身体只有80多斤。我太粗心、太不关心母亲了。我的心里很难过。

联系学生的实际了解89斤是多重。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瘦弱的、骨瘦如柴的„„

第二处:想到母亲操劳一生,如今却病得那么重,我的心里很难过。

第三处:在我记忆中„„承受这么重的担子。我为自己一直不懂事,竟然没能帮母亲挑重担而难过。重点朗读感悟第三处。

① 出示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插图。

观察插图,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我们再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② 课件出示: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一百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③ 指名读这段话。④ 哪些词句让你感受最深?

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翻山越岭”、“年复一年”、“重担”等词语来体会。

师:翻山越岭,母亲是怎样翻山越岭的?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背上——,肩上—— 师引读:是呀,在狂风暴雨中,母亲总是手里——,背上——,肩上——

在烈日炎炎、骄阳似火中,母亲总是手里——,背上——,肩上——

在大雪纷飞、冰天雪地中,母亲总是手里——,背上——,肩上——

母亲翻越的仅仅是那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还有什么? 是啊!母亲为了家庭,为了子女,为了生活还会面临种种的困难,走过许多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

母亲挑的仅仅是肩上那100百多斤的担子吗?她的重担里还有什么?

⑤ 是啊!母亲重担里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仅是100多斤的担子,她挑的实际上是辛辛苦苦把我们养育长大的重担,是整个家庭的重担,是生活的重担„„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文字,读出母亲的不容易,肩负的担子重。指名读:在我记忆中„„

⑥ 说起这样一位母亲,老师的心里也充满了敬意,充满了感动。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这段话。师配乐范读:在我记忆中„„ ⑦ 观察比较两幅插图:当年的母亲和现在的母亲有了怎样的变化?(用几个词语来形容)

这样年复一年,我们慢慢长大,生活的重担使母亲由当年那个娇小俊俏的少妇变成了今天这个满脸皱纹、白发苍苍、瘦小病弱的老人。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回忆再来读读这段文字:在我记忆中„„

⑧ 想起这样一位母亲,“我”的心中充满了——难过、愧疚、自责。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怀着难过、愧疚和自责的心情再读这段文字:在我记忆中„„

⑨ 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伟大的、了不起的„„)过渡:可是母亲却说„„

4、课件出示:

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① 指名读这句话。母亲话的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② 齐读。

是啊!哪个母亲不是这样的?其实天底下所有的母亲都是一样的,不仅仅是作者的母亲,你们的母亲,我的母亲都是这样的。正如孟郊在《游子吟》所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同学们,这时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我们的母亲,想起母亲在生活中为我们做的点点滴滴的小事,让我们在回忆自己母亲为我们做的点点滴滴小事中,怀着对母亲的感激再来深情地读读这段话:在我记忆中„„

5、此时此刻,“我”突发奇想,“我”也想好好地抱一抱母亲,于是,我——(出示)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护士不忍离去,静静地站在边上看着。

怀抱着母亲,我心潮起伏,不禁又想到了那些日子,(引读)在我记忆中„„

是的。就是这样的:出示小诗 在我的记忆中,你总是

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我 一直以为 你力大无穷,没想到

你是用80多斤的身体,挑起了那么重的担子。望着你瘦小的脸,我的心里满是 难过 愧疚 今天,就让我 轻轻地 抱着你,轻轻地 摇你入睡。

就这样,我抱着母亲,就像小时候她无数次抱我一样,就这样,我轻轻地摇动着母亲,就像小时候她无数次摇我们一样,母亲终于闭上了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准备把她放到床上去。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 母亲睡着了吗?这是两行什么样的泪?(幸福的、快乐的、酸甜的„„)

讨论,交流。

“我”仅仅是一次抱母亲,就让母亲流下了激动、幸福的泪水,而母亲小时候曾无数次地抱过“我”。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用一个小小的、轻轻的、满怀深情的举动,来抱抱我们的母亲吧。齐读:我做在床沿上„„

三、总结

一生一世不求回报的爱是母爱;一生一世值得最爱的人是母亲。母亲的两行热泪从眼角流下时,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只要儿女尽一份孝心,母亲就会觉得是天大的幸福。高尔基说:母爱是一部震撼人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让我们来读读名人雅士们读懂的母爱吧

全世界的母亲多么的相象!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惠特曼

母亲啊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他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冰心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郑振铎

在宽广博大的人生海洋中,母亲的爱就像一座小岛,是避开汹涌波涛的平安宁静之地。——莱斯

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话说吗?

此时,我最想把我最喜欢的一首歌介绍给大家。阎维文的《母亲》

四、情感体验

1、同学们,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回报母亲恩情的方式也很多。在母亲节到来时,你们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们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请同学们用自己刚才说的方式在母亲节那天回报对母亲的恩情。

五、作业超市

1、请同学们去抱一抱自己的母亲,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

2、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篇6: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感受、体验、表达,感受母爱的伟大和无私,让学生学会感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交代目标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长大,小时候,母亲曾经抱过我们无数次,而我们长大后却很少有人抱过自己的母亲。而今,在医院里,在老母亲的病床前,一个儿子第一次把母亲抱在怀中,也给了母亲一次爱的回报。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来感受一份博大、无私的母爱。(教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全文,找出情感差异之处

请同学们拿起文章,轻声读一读,看看文中哪些句子直接描写抱母亲的情形?划出来然后读一读。(教师巡视,学生读书)

谁来把划出来的句子读一读?(学生汇报)

文中两处写到抱母亲,同样是抱着,你有没有感受到两处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学生汇报:1、护士要换床单情急之下抱起母亲

2、深情抱母亲入睡

三、品读“无意之抱”体会母爱的伟大

大家看,同样是抱着母亲,由最初的情急抱起到后来发自内心的抱着母亲入睡。这个过程中作者的内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先来看前三个自然段,快速地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有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心情?(难过,愧疚)

大家回想一下,作者很关心母亲,看到母亲下床都很吃力,他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那么这么简单的动作后,他怎么会这么难过,甚至愧疚呢?让我们静下心来,默读前三个自然段,边读边找到让作者难过的原因,划出关键的词和句子,反复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难过?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读后汇报:第一自然段1、没想到母亲那么轻不了解自己的妈妈感到很自责,很惭愧。

指导学生读第一自然段,结合100多斤和80多斤两个数字对比体会作者的内心。

作者难过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不了解母亲的体重吗?真正的原因在哪?

投影出示: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读完这一段你明白作者难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学生汇报:2、没有想到母亲这么辛苦

重点品味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年复一年。引导学生想象瘦小的妈妈拖儿带女翻山越岭的情景。有感情朗读

“重担”指什么?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重担子,你觉得还有别的担子吗?(她要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养大,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家务劳动。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瘦弱的肩头曾经担负起多少生活的重担啊!)

我们长大了,已经可以干活了,但要是有重的家务劳动,或者是背重的东西,母亲还是叫我们放下,她自己来干,这是为什么啊?

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啊!

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翻山越岭”这个词,母亲仅仅是翻过那真实的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还指什么?(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走过了多少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母亲用那孱弱的肩头,带着我们全家度过了生活中的一个个难关。)

母亲为了子女付出了多少啊!谁能把这段话读好?指导朗读。作为一个儿子,当他看到眼前已经病重的妈妈,再回想起往事,他的内心仅仅是难过吗?还有什么?(愧疚,后悔)可母亲是怎么说的?

3、第三自然段:投影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篇7:《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感悟、品味、朗读,感受文中母子之间浓浓亲情,懂得母爱的伟大,并回报母爱。

教学重点:从课文字里行间感受母子情深。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的辛苦和儿子愧疚的原因。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生字卡片 录音机 心意卡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课

1、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2、这是赞颂谁的歌?(母亲) 赞颂母亲是千百年来永恒不衰的话题。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赞颂母亲的课文。(板书课题 : 第一次抱母亲)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课文,你在生字、词和课文内容方面有那些收获?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易读错或难理解的词:重担 愧疚 翻山越岭 背上背着妹妹

2、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精读感悟

1、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心情?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交流。师板书:难过 愧疚

(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含有这两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3) 生交流句子,,投影出示: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4) 我为什么难过?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5) 指名读

2、课文中那些句子写出母亲很轻?

(1) 轻声读课文,从文中找句子,画下来。

(2) 生交流,投影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3) 指名读,其他生闭上眼睛想像画面体会母亲的轻。

(4) 师结:母亲这么轻,跟她生活了几十年的儿子却没有觉察到,所以他心里难过、愧疚。请同学们再来读写作者心情的两句话。

3、“我”的眼力这么差,为什么会把母亲看的很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画一画。

(2)生交流句子,投影出示:“在我的记忆中……没想到母亲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3)请你反复读读这一段话,看看你会有那些体会?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把体会写在旁边。

(4)学生交流体会(先读读句子——谈体会——说说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出的)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翻山越岭”和“重担”暗含着的意思。

(5)引导学生反复读出感情

(6)穿插教师的阐述和引申,引读最后一句:小时候,因为母亲能挑重担,儿子一直以为——;长大成人,有了重担母亲还是自己来挑,我还是以为——

(7)此时,你对这位母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带着你的感情再来读读整段话。

4、母亲为儿女付出了那么多,她自己是怎样看待这一切的呢?

(1)生读句子

(2)从这位母亲的神态和表情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3)生交流

(4)师结: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她们甘愿默默地付出,却无怨无悔。这就是母亲的胸怀。

5、此时的儿子突然有一种想法,想抱母亲入睡,以表达对母亲的—— 板书:感激

(1)指生读最后一段。

(2)师问:母亲留下的是怎样的泪水?

(3)指导感情朗读

(4)出示图画,为图画命名 相机板书:爱

(5)让我们把这爱的画面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生齐读最后一段。

四、感情升华

同学们,母亲为我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们回报母亲的方式也很多。作者用抱母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母之情,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呢?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心意卡上。(《烛光里的妈妈》)把卡片悄悄放在妈妈的床头,让她享受一份感动和甜蜜。

五、拓展作业

1、搜集赞颂母亲的诗句和文章。

2、用自己的行动报答母亲。

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难过 愧疚 感激

篇8:第一次抱母亲获奖教案

本课最鲜明的特色是传情的文字、深情的回忆,而这也正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点和关键所在。如果能够通过对文字的深情解读,带领学生感悟生动的母亲形象,深入文本的深层,就可以使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获得情感的升华。以下基于对文本的解读,谈谈本课的教法。

一、提领而顿,聚焦一次意外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这是亲情里常常无人关注的一次意外,也是生活中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情景。有多少人知道母亲到底有多重?有多少人忽略了母亲这一生所付出的辛劳?而“我”面对病重的母亲,也产生了这样的错觉,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没想到她最重的时候也只有89斤。到底是什么让“我”产生了这样的错觉?这次意外,提供给了“我”一次难得的机会,慢慢梳理关于母爱的故事,慢慢盘点那些看不见的伟大的付出,而这何尝不是作为孩子的必修功课?

由此可知,我们与其说这是一次意外,不如说是一次发现,正是这次意外的发现,让我们读到母亲的坚忍,领悟到母亲那无声的爱。

教学伊始,教师可以聚焦这次“意外”,让学生关注这段细节,梳理故事的起因。可以这样导入:“我”在医院照顾病重的母亲,却发生了一个意外。那是什么意外?请快速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针对这段细节,教师可追问学生:“我”为什么要使那么大劲儿?母亲到底有多重?这样的一路追问,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很快进入文本的情境之中,并勾连起下面的情节。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以读悟情,体会文字背后的深刻内涵。

二、激发想象,勾起一段回忆

回忆一: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

回忆二: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这两段回忆,以时间作为经纬,编织出了一幅母爱的地图。很小的时候,母亲重担在身,既要挑着100多斤的担子,手里还要拉着“我”,背上还背着妹妹。长大了,她依然重担一肩挑,不让孩子受一点苦,不让孩子多受一点儿累。仔细品味这样两段回忆,禁不住让人流泪。一个身体羸弱的女人,怎么承受得了这样的重负?可是母亲做到了。年复一年,她都是这样过来的,直到将两个孩子拉扯长大,而她也白发苍苍,身体佝偻,重病在身,甚至连翻身的力气都没有。

在这两段传情的文字中,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母亲坚忍的形象,正向着我们走来。因为我们对她太熟悉了。那个人不在书本里,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那就是自己的母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品读文中的动词,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语言的渲染让学生回忆:在生活中,有没有人也曾经这样为你做了很多事情,不管多累多苦,都毫无怨言?从翻山越岭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品读着这动情的文字,学生会调动起自己的想象力,不知不觉地感受着这深情涌动的母爱。

三、融情于景,凝视一幅画面

“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我将她轻轻地摇动。”

伟大的母亲,在孩子一路成长的历程中,从来都无怨无悔地做着能做的一切:从小时候抱着孩子,哄孩子入睡,直到胳膊被压得又酸又困,再到一路陪伴孩子。而孩子,何时想过要回报给母亲一点儿爱,就像小时候被母亲抱着的那样,轻轻摇晃着,哄着她直到她入睡?正是基于这样的感动,“我”突发奇想,想要给母亲一个这样的怀抱。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倾注了自己的深情,充满了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恩。字字句句都富有张力,课文为此还配了一幅图画。教师可以将这幅温暖的爱的图画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凝视这幅画面,可以看到母亲安详的面容,还有和孩子那紧紧相握的手。在这文字和图画和谐统一的演绎之下,温暖的情感正在悄悄流淌,母爱的深情也正在回望中变成一条爱的河流。正如诗中所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怎能报答得了那大海一般深邃的母爱?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情感入手,融情于景,引导学生品读这幅爱的图画:读了这段文字,你关注到什么?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如果你就是作者,你想说些什么?将心里最想说的话写下来。然后引导学生再回过头来看文章的前面部分,慢慢从传情的文字中整理出一幅幅画面,逐渐获得自己的感悟和感动。此时教师可以再进行引导:回忆生活中的某个片段,聚焦你生活中母爱的某一个画面,将自己所想到的都写下来。

上一篇:小学生背诵下一篇:夏天感冒拉肚子怎么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