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网络美文

2024-05-25

走进网络美文(精选6篇)

篇1:走进网络美文

走进网络美文

寂静的夜。温馨的灯光。忙碌一天的你我。确实累了。需要慰藉那份曾经的失落。需要拂平心灵的创伤。幻想那个想超越的自我。于是。我们走进了网络。一个展示个人风姿的.平台。

平时一直不经眼的你。终于为自己编撰了一个如愿的网名。读书一直平庸的你。如今却汨汨滔滔。文如泉涌。―篇篇佳文应接不暇。或诉情。或幽怨。或感叹。如诉如歌。如诗如画。男士们挣脱了伴侣的枷锁。女性也丢弃了白日矜持的自我。爱恨交织。情绵意长。大有相见恨晚之叹。错失知音之歌。

对的。虚拟的空间不需要任何修饰伪装。可尽情畅游。有道之人往往是―时的发泄。一丝的满足与快慰。他们不怀恶意。只求平衡自我。而无德之徒巧舌如簧。。美丽的谎言。漂亮的伪装。无形的玫瑰。能使你陶醉。更会让你心碎。

也有那圣洁的友谊。地久天长。如人生之明灯。指引航向。他们不图回报。彼此敬仰。畅叙生活。累了。是温暖的臂脖。烦了。是一曲淡雅的情歌。为你拂平心灵创伤。

走进网络。需要―个完美的心态。聒静的思想。方可找到知音。心要纯真。情却不应张场。体味其中的乐趣。走出完整的你我

篇2:走进网络美文

不用努力吸气,自有各种香味充溢在鼻翼,亦不用闭上眼睛,这本是俗世的味道,无需闭眼努力地寻找。糖画香甜飘然而过,香油芬芳扑面而来,脂粉清香聚散萦绕……还有,还有木头的味道。古朴、沧桑、深沉、亲切,味道们一齐在明黄的夕照下酵发。

举目四望,是小小的楼围起的小小的天。黛瓦白墙,古木石砖,于风雨日照中斑驳苍苍。然淡黄木漆未褪,小楼之下未凄惶。一双沧桑的手墨染丹青,另一双沧桑的手将丹青轻贴,接过时书签仍有笔墨香。一旁,油纸伞透明在天空下;另一旁,碎花旗袍诉说以前过往。小亭之中,是一张张年迈而和善的脸,用侬软的吴语磕磕绊绊地话着家常。[由整理]

多么想如此伫立,在落日楼头,鸿雁声里,让俗世繁盛烟火之气将一身包裹;让蔓延无尽的小石板路将一眼望穿;让灼热而清朴的远古之风将一心吹彻……

2·.昆曲

“似睡荼蘼抓住裙衩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咿咿呀呀,声线绵延。

小楼之上,小小木屋,观良辰美景,品赏心乐事。只是,仍是鲜有人望见玲珑的灯笼上的隶书“昆曲”,仍是鲜有人踏进微微昏暗的小屋,仍是鲜有人踩着这略陡的木梯,沉沉稳稳地走上二层小楼,仍是鲜有人屏气凝神,神随韵转地倾听一曲袅娜…..仍是,鲜有人……

果真是“原先姹紫嫣红开遍,都似这般付与断井颓垣”。

3·.姑苏

“寒山一带悲哀碧。”

去姑苏,是要过寒山寺的。

已不再是“姑苏城外寒山寺”,而是“寒山寺外姑苏城”。

狭长幽暗的小门往里,是狭长幽暗的木梯,狭长幽暗的木梯往下,是狭长幽暗的姑苏城。顺着木梯,一步步往下,往下,再往下,一步步让自己坠入远古,坠入质朴,坠入尘封,坠入历史,坠入千年前的寻常百姓家。

再寻常但是。干草垛、小蜡烛、煤油灯、木农具……破旧的木门木窗上,是精细却略褪色的窗花;厨房里,是大锅灶,长木凳,小圆桌;闺房里,是梨花木床,梳妆铜镜,雕花屏风。

又如此的不寻常。唐伯虎真迹,清末的青花瓷碗,几百年的小瓦,早成为古董的古筝……最不寻常的是,这座城,位于地下,它叫“姑苏地下城”。

苏州竟如此之小,小到地面上容不下一个小小的姑苏;苏州竟如此之吝啬,吝啬到要将古物收在地底下。不,苏州其实很大,大到有无数宽阔的马路与高楼;苏州其实很慷慨,慷慨到投入一笔一笔又一笔资金拆古迹,建高楼。

离开时,还是经过了寒山寺。

于是,又想到“寒山一带悲哀碧”。

4·.归途

式微式微,胡不归?

归途又在哪里。

回程,在车上翻看拍下的照片。一张张仔细地取着名字。

记得蔡依林的歌曾唱“总是在临走之前拍了相片”,然而我的相片中,没有一张有我。

都言情景交融,大概人与景也只有相容,才会美吧。只是,我自忖尚未能拥有一颗与远古的清洁精神一样质朴的赤子之心。

于是,最好的便是将那一幕幕景,不,是由那一幕幕景而起的情与思,镂刻于心,在某些星河璀璨的夜晚,拿出来浅浅咀嚼。

篇3:让网络走进语文课堂

一、优化学习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布鲁诺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网络教学以独特的优势在这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的固定模式,具有超时空限定的特点,学生可在学校、家庭或社会任何场所获取有关信息并进行在线协作学习的功能,具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功能,具有实时传输视频、音频、文本等多媒体信息功能,能实现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信息资源共享功能,具有信息双向流通、星型散射、点对点、异步、同步传输功能,有利于师生的分层导学、交流合作、协作学习,优化学习资源,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向预定教学目标前进,为教师组织多种教学形式提供了方便。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网络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在《秋魂》的教学中,文中所描写、歌颂的“秋实”、“秋色”、“秋味”、“秋风”、“秋叶”、“秋土”、“秋景”,与学生脑海中的秋天是否一样。而大多数文人笔下的秋天的肃杀、凄凉的景象也会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印象。而这些光靠教师口头说说,学生是领会不了的。教师收集这些内容的图片或音乐风光片放在自己网站上,再将它们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从视觉角度去体会作者笔下“秋”之美。教师只需在欣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启发学生对“秋魂”的理解,了解文章的主旨即可。

二、扩大知识领域,激发创造思维

著名电教专家南国农指出:“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创造型人才。”语文课的目标指向也应包括现代交际,因此它能及时吸纳现代科技。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和网络的连接(这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获取与保持),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协商会话),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信息(有利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协商会话,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发展创新思维),大大增加了课堂的信息量,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活创新思维火花。如《阿里山纪行》一文采用网络教学能使学生全面了解阿里山乃至宝岛台湾的各方面的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教《都市精灵》一文,让学生在网上浏览介绍地球生态现状和动植物在城市中的生存情况等资料,能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三、利用网络环境,拓宽作文空间

篇4:走进美文的结构

【关键词】结构美;语文教学;鉴赏能力;审美体验

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够从文学作品、文学形象中得到美的体验和感受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引领学生走进课文,欣赏课文的结构美,不失为一个好的途径。

一、浑然一体的结构美

文章讲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这也是文学作品结构美的最基本标准。在文学作品中,结构主要表现为文字排列、纲要、脉络、顺序、线索、铺垫、照应、伏笔等,结构是一篇文章的骨架,体现了作者的具体思路,美的形象与美的意境必须通过精美的结构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第八章中便提道:“戏剧情节的各个部分必须用这样一种方式连接在一起,以致任何一部分如果挪动或置换,就会使整部作品松动脱节。要是某—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的差异,就绝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此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更是成为审美的标准之一。不论是什么文体的文章,其结构形式都是取决于主题表达的需要,只有形式和内容融为一体,才能最恰当地表现主题思想。

譬如王蒙的著名小说《春之声》,小说通过写出国考察归来的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在春节回乡途中,身处闷罐车厢,由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引起一连串的联想,通过一系列本没有必然联系的事物之间的对比,表现了改革开放给社会生活带来新转机。为了表现改革开放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芜杂的内容组织起来,小说突破了传统的人物、情节、环境的描写方式,而把反映现实生活的焦点聚集在人物心理的直接袒露上,运用了以人物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以有限的篇幅充分展示主人公在特定的环境中涌现出的复杂、丰富的内心活动,通过对人物内心图景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命运遭际和思想性格,同时也表示出社会生活丰富而又纷杂的面影。正是由于采用这种“放射性结构”,才使作者能纵笔所向,古今中外、乡风城貌,全无拘束,以极精练的笔墨表现出十分丰富的内涵。由于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读完作品,不但不觉得杂乱无章,还使人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给我们社会带来的巨大的变化。

二、照应圆合的结构美

文学作品中的照应圆合的美,指的是作品中通过交代和照应所体现出来的美。“交代”,即文章后面要写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先提示交代一下,使读者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不感到突然。这种交代,通常称为“伏笔”或“悬念”。“照应”,是指前边交代过的话或事情,后面应让它有个归宿和结果,使读者理解前面作者为什么要那样交代。“交代”和“照应”是相辅相成的。有了交代,必须有照应,否则交代就是多余的。反之,有照应必须先有交代,否则照应便成了无本之木。交代和照应多见于记叙文,但议论文有时也需要交代和照应,通过前后呼应而形成美感。照应能使文章浑然一体,主题突出,使读者读到文末,能体会到文章的开头之意,回味全文。在议论文中能强化论点,在散文中能够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厚度与深度。

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谈小说创作时说:“要是你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第三章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那枪就不必挂在那儿。”也就是说,前面写到的事物,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到的事物,前面要有交代。假如忽视照应,就会造成上下文之间脱节,全文结构含量显得支离破碎。一篇文学作品,结构照应手法多种多样,有首尾照应、文题照应、对话照应、细节照应、关键词语照应、悬念照应、伏笔照应等。如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开头:“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接着作者论述了改造的理由,结尾写道:“我们在学习问题上的这一改造,我相信一定会有好的结果。”这就是对开头交代的照应。可见,写文章正确使用交代和照应,能使文章的思想内容表达得更加清楚,结构更加严密,从而使文章有头有尾,浑然一体。

三、形式灵活的结构美

文学作品追求浑然一体,追求和谐对称。但过分的均衡对称就是死板,就没有了灵动的美。因而,文学作品的结构美,也表现在整齐中有参差而美,因虚实结合、张弛有度、疏密相间、布局合理而美。

如戴望舒的《雨巷》,诗行的停顿基本为一句三顿,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行首。停顿时值基本一致,这使诗歌读起来节奏显得整齐统一。但为了使诗歌更加生动,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使之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特质。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同时,为了使诗歌节奏整齐和谐,作者使用了复沓的句式。以第三、四节为例,“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等连贯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同时,作者运用词的重叠,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雨巷》在音节运用上显得十分灵动、变化而富有生命力。

四、跌宕起伏的结构美

在叙事性散文、叙事诗歌、小说、戏剧当中,往往以情节的起伏跌宕为美。这些文学作品,在结构上合理布局,巧妙安排,使内容层层深入而美,因跌宕起伏而具有深刻的理性美。《项链》是莫泊桑脍炙人口的名篇。小说按事件的自然过程展开,把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情节组成故事,结构严谨,情节跌宕起伏,充满着传奇色彩的结构美,永远给人以艺术美的感受。该文在结尾处更有神来之笔。它没有按一般的方式自自然然、水到渠成地结尾,而是巧妙地设置暗局、玄关,突然地峰又回、路又转,在结尾处设置一个更高的高潮,让人欣赏到别一番绚丽的景色,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从而引起深深的思考。

文学作品跌宕起伏的美感,主要表现在悬念的设置、意料之外的结局、环环相扣、层出不穷的矛盾冲突、峰回路转的情节转折等。作品通过一个一个的悬念,吸引着读者看下去,造成忽而“山穷水尽疑无路”忽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艺术效果,使读者欲罢不能。我们在教学当中,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品如何巧妙地设置悬念、矛盾冲突、情节转折来鉴赏文学作品结构跌宕起伏的美。如学习《祝福》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找到文中祥林嫂命运的转折点。祥林嫂本来在四老爷家干活干得很好,第一处转折在祥林嫂被婆家抓了回去,卖进山里,这是祥林嫂悲剧生活的开始;然而后来有了第二处转折,祥林嫂生了阿毛,生活渐渐安宁起来;第三处转折,祥林嫂的第二任丈夫也去世了,连阿毛也被狼吃掉了,这是比被卖更沉重的打击,在这样沉重的打击下,情节急转直下,人们并没有因此同情祥林嫂,而是以种种的封建思想摧残祥林嫂,直到这个开始还抗争的女人最后死在人们的祝福声中。从对转折点的分析,学生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在封建社会,人们想争取那一次又一次将要到手的幸福生活是如何的艰难,认识到封建思想对人的摧残是何等严酷。

篇5:美文赏析:走进未来

每当谈起未来的时候,仿佛用深邃的眼光寂寥地望向远方,才能算作一种标准的敬畏和憧憬的姿态。

我想,我就是那样的人。我甚至愿意在适宜的时候,加上一两声长长的叹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未来的种种情思,渴望,期待,向往,害怕,等等等等,那样仿佛才算是某种仪式的完美呈现。

我们常说,未来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准备些什么,就像我们并不知道未来是什么一样。

一个简单的成果,像一个小小的里程一般,这可以称之为未来。它即实际,又可靠,如夜空里的明珠般吸引人。

未来也需要一步一步地好好走下去,即使你不知道是否能够踏上正确的道路,即使你不知道踏上的路时候有未来。

所以,所有激励你走下去的动力,那种莫名其妙的.信仰,就叫做未来。

我就是这样。

我一直在寻找着自己不断往前的动力是什么,在苦苦思考之后,我觉得没有什么比未来更为贴切地形容我所信仰的一切。

牛奶会有的,面包会有的。这是对像我这样的穷人一样,对未来最为形象和实际的比拟。这些让那些曾在饥饿和寒冷中饱受折磨的人群如此向往。就像我对自己的未来也如同痴迷般的向往一样。

然而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依然对所谓的未来保持着怀疑的态度。

未来,真的有想的那么好吗?为什么现在就不比未来好?我的现在也并没有比过去好很多的。

说来也是可笑,所谓的未来,更像是对目前现实的一种安慰,是一种对现实暂时不满的体现和逃避。把希望寄托在未来,是对现在已经无能为力的感觉。

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无法改变的所有现状,都交给了未来。

孩子是父母的未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他们象征着希望,是靠近未来的最具话语权的力量。所以我们相信未来,我们信任希望。

而对于我们这些即将失去现在的人来讲,未来只能算是一种简单的寄托。

很多时候,我们更相信明天,相信脚下的路。也许并不知道它会走向何方,只是想坚持走下去,午夜会变成天亮。

篇6:走进四月抒情美文

大约只是一枝馨香的花束,大约只是一缕阳光的温暖,大约只是一片秋叶的梦幻,大约只是一夜白雪的飘零。

所有的欢喜与忧愁,波澜与冲动,都在群星中闪烁,都在百花丛中飞舞。

如同拜伦诗歌的绚烂,如同莎士比亚戏剧的经典,如同郁达夫散文的深沉,如同契诃夫小说的完美。

文学永远是充满情感的伊甸园,它一直诉说着作者心中的向往和美好。

在作者的眼中,作者的笔下,文学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惠特曼用生命讴歌自由的元素,济慈赞颂着伟大的爱情,果戈里让文字成为锋利的剑柄,鲁迅执笔作革命的投枪。

也许,文学的珠穆朗玛是高不可攀的。当你中途停下来在流水旁停息片刻的时候,你的灵感便会随水流走,再也不会回来了。

这,便是我所向往的文学,我所热爱的文学。

美得像一片玲珑的玫瑰花瓣,让我那扬起风帆的记忆停留。美得像一页页小小的故事,我渴望读懂它,我曾为它痴迷,呆呆地幻想。

“如果我是天使,我一定会将它追逐,可惜我不是,我愧于我的上帝啊……”

我会被米切尔的《飘》感动,会被保尔的刚毅震撼,我会为汤姆叔叔痛哭,我会被《仲夏夜之梦》吸引。

然而——

那位近似圣者的印度诗人是我吗?那位在松柏林中为小鸟歌唱的俄罗斯诗人是我吗?那个埋葬于米哈依洛夫荒寂坟墓不灭的灵魂是我吗?那位双目失明独自写着自传的作家是我吗?不,他们都不是我。他们只是用滔滔热血铸成的文学,是爱与恨交织的世界。我虽曾走进他们,但我始终不曾有过他们的感受。

上一篇:大学毕业生就业导师推荐信下一篇:县妇幼保健院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