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苗圃诗歌

2024-05-24

走进苗圃诗歌(通用18篇)

篇1:走进苗圃诗歌

脱一件外面的厚壳,

穿单衣适合初夏的气候

走进七点阳光的苗圃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微风里树顶点头

树枝摇手

绿茵丛中鸟儿唱歌

蝴蝶轻舞

好像是

欢迎朋友

苗圃里只有三五个人

有的踢腿甩手

有的做五禽戏导引

有的慢慢跑步

他们原来沅水大堤上发招

后来河边办厂有了滚滚车流

水泥钢筋禁锢里出来

不是为了吃飞扬的尘土

战略转移到这里

怕撞上铁皮的赤兔

苗圃虽然离公路很近

相对而言环境清幽

吐出身体里的二氧化碳

把绿树的氧气吸收

互利双方对接

你吐我吞,你吞我吐

树变成人,人变成树

人还是不如树

不能那样坚守

这些一日三餐吃大米饭的凡人

点把钟后就要告别

回家吃早饭去

篇2:走进苗圃诗歌

农民生产美和希望

是我眼中淳朴的诗人

在日渐荒芜的土地上

我们也开垦了一片花园

我知道土地最忠诚

只要你关爱它

从不会辜负你

花开了,香气还不算浓郁

我知道我还未尽全力

那些花朵和果实

还需要真诚和汗水

夏雨和秋风涌进来

冲刷着我们的苗圃

眼皮告诫我应该休息

可世界已有了更重要的事

娇嫩的花儿

也有萎靡和凋落

需清除瓢虫和杂草

贪婪常被他们伪装的很优雅

当花的海洋

渐渐地从眼前涌起

我们都笑了,梦

终于从远方飘过来

篇3:走进苗圃诗歌

王维采取一种半官半隐的生活方式, 得过且过。他经营了蓝田辋川别墅, 修习佛、道, 此时期他的许多诗文濡染释、道色彩。他的思想儒、释、道杂糅, 表现为人生态度无可无不可, 但求适意。

他的“中隐”方式使他获得了一种平和宁静的心境, 又使他得以从官场脱身,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 从而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是唐代诗坛上可以与李白、杜甫相媲美的大家。他在诗歌上最主要的成就, 最能反映出他独特风格的是山水田园诗。而王维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一席。他的山水田园诗, 往往在宁静明秀的境界中, 表现一种平静的心境, 把自然美和心境的美融为一体, 在体验自然美的同时, 把精神升华到一个明净的境界, 给读者带来巨大的享受和满足, 还有安详和闲适。请欣赏下列几首诗歌:

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春天, 早晨。经过了一夜的雨水的洗涤, 那深红浅红的桃花瓣, 更加饱满、润泽。你看, 那雨滴还依恋着花瓣, 色泽是多么的柔和, 可爱呀。雨后, 空气更加润泽, 似乎还可以闻到花草的清香、泥土的馨香, 阵阵沁人心脾。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轻烟中, 更是婀娜多姿, 风姿绰约。在这寂静、幽美、迷人的景象中, 莺啼却不惊梦, 落花也别有一番情致。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深涧中。

也是春天。夜, 似乎是心甘情愿地一下子跌入了山林。春桂把一些淡淡的清香散落在山涧, 这山一下子就变得如此充盈, 如此寂静。花落似有声, 但又似乎了无声息。那花开花落, 丝毫不能打破夜的寂静。

月亮却像个顽皮的孩子, 一会儿躲进云层, 一会儿又露出圆圆的脑袋。那莹莹的月光涌进树巢, 惊醒了一群睡熟了的小鸟。它们扇动着薄薄的羽翼, 飞起落下, 落下又飞起。鸟鸣声此起彼伏, 打破了夜的岑寂, 弹奏着春天充满希望的序曲, 如梦似幻。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山林, 如此静谧, 就连鸟也没了踪迹。山, 这般的空灵。一缕缕淡淡的炊烟做了群山的纱衣。农人早已是荷柴归家, 享受着粗茶淡饭的合乐, 谁又能欣赏这黄昏的诗情画意?

偶尔, 也可以听到一些很轻很轻的言语, 透过叶片的手掌, 洒落在山坳四周, 似近又似很远, 如同从天堂里传来, 惊醒了期待和梦想。太阳, 卧着, 在山冈上, 又滑向深林, 再照在青苔上, 似梦似幻, 温暖而又亮眼。这山林, 留给人几多深情?几多幻想?几多慰藉?几多遐想?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时光推移, 已进清秋。那雨说停就停了。山村被雨冲洗得清清爽爽, 袅袅娜娜的炊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可人的月儿也不知何时挂上了树梢, 朗照着。树底下, 斑斑驳驳的倩影, 如此令人心动。泉水, 淙淙, 敲击着石头, 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竹林, 摇响了几声喧笑, 月光下, 是一群飘逸的女孩, 提着浣纱的竹篮, 回归各自的柴门。歌声, 牵动了荷花。河心, 水波荡漾。收网的汉子们满载一船幸福, 穿过夜色, 沿流而返。

时光如水, 春芳消歇;红尘滚滚,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那么就做一个隐者吧, 留恋山水, 醉卧山间, 不究世事, 淡泊名利, 在幽静、缥缈的景致中, 享受这般恬淡。

王维就是这样, 用细腻的笔触写山, 写水, 写农家的生活, 写自己的心情。在他的笔下,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清寂的、静谧的, 既生灭无常又充满生机, 无牵无挂, 始终呈现着一种自然之真。他的自然之性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合和契合之中, 诗人感到了愉悦, 同时也得到了解脱。彩翠、白云、青林、圆月、青石、鸟鸣等组成了一幅幅美妙的大自然境界, 当作者徜徉于大自然境界时, 那“寂而常照, 照而常寂”的自然山水便与人之真性情有了亲密的契合。诗人心中鸟飞鸟鸣, 花开花落, 一片生机, 天真自露, 与天地同流, 与万物归一。无论天地也好, 自然也好,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生生不息, 周而复始。王维不仅发掘自然之美, 而且表现自然之美, 更把其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有机融合, 让读者在品读的过程中享受一种宁静、一种超脱、一种闲适还有一种恬淡。

“味摩诘诗,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在王维的诗中, 山水田园景物表现既构成了一种“禅”的状态, 又形成了极为幽美深邃的意境, 灿烂而澄明。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他的心灵的悸动, 淡淡的期盼, 恬淡的心境, 而且在喧嚣与嘈杂中, 享受着自然的魅力。

摘要:王维的诗歌, 恬淡幽美, 走进王维的诗歌, 就如同走进了山水田园, 感受到的是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泥土、清香的花味和繁忙而并不单调的生活, 还有恬淡、闲适的心境。有情有义、有理想还有一种满足感。

篇4:走进苗圃诗歌

本报讯 眼下正在北京卫视播出的抗战传奇剧《罗龙镇女人》的主创人员日前随北京电视台的“欢聚一堂”活动走进北京什刹海街道,与什刹海街道的居民们共度了一个欢声笑语的午后。众主创跟大家分享了戏里戏外的精彩故事。

社区活动一开始,现场观众就显得异常活跃。作为观众们熟悉的演员,主持人更是在现场考验了观众们对苗圃作品的熟悉程度。现场观众一一细数了苗圃的众多。说到此次在《罗龙镇女人》中所饰演的杨春兰,苗圃说:“这次的角色是一个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女性,她是一个从柔弱女|生转变的过程。”李肖宁更是补充道:“苗圃姐戏里戏外都温柔,戏外像‘妈’,可爱管事了,管吃、管喝的呵护我。”而作为“坏人”的赵晋则表示自己戏里戏外分不清楚:“我平时都躲着她,太严肃。”赵晋更是被大家调侃说他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谈到戏里的感情故事时,珊场嘉宾更是赞叹李肖宁的表白神功,苗圃现场要求李肖宁再次表白,李肖宁深情凝望苗圃时说道:“你是我的宝,永远的宝,你愿意和我在一起吗。”而此时苗圃突然鬼马反问道:“这是你跟你媳妇求婚时候说的话吧?”李肖宁只好尴尬收场。而现场苗圃玩兴大发,更是要求主持人李然现学现卖也来表白,李然还未开始表白,苗圃就说道:“我愿意。”几位男嘉宾更不停调侃,现场观众也拍手高呼,一度造成了活动现场短暂“失控”的场面。

nlc202309031401

篇5:走进春天经典诗歌

相约在春风里

鸟瞰故乡的炊烟

去寻找遗失的村庄

掠过春又绿的麦田

就这样

一路欢歌

一路呼啸

飞向早春二月的蓝天

飞翔在2018

漫长里程的诗意的开端

我走向嫩江作协

一阵阵春风扑面

把我的畅想

牵带到很远、很远

我们有足以骄傲的作家群

笔 的铧犁

将古镇历史的河谷

开掘得很深、很宽

但我们不会满足于赞美

林海深处的黄金之路

马蹄哒哒的莫尔根古驿站

我们不会满足于讴歌

大豆之乡的金色牌匾

中俄经贸洽谈会的亮点

家乡广袤的土地

是培育神奇的矿源

2018,嫩江作协

重新扬起求索的风帆

看,我们的老作家

在构筑《情满天下》的宏篇

警钟常鸣,年轻作家

在续写《黑白道》的震撼

驿站专家

放飞神驰嫩江的骏马

网络才女

靓丽绿野江山

就这样

灵感的云雀

任其欢唱

任其呼喊

起程嫩江大地

飞向万水千山

2018,让我们一同

走进又一个文学的春天

2018,我们在心里

建一座嫩江文学博物馆

它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嫩江春的甘醇

马肉干、山野菜的礼赞

我们发挥集团效应

将自豪展出

黑土地的辉煌颂歌

嫩江人的精美画展

古镇血与火的历史

篇6:走进六月诗歌

不深不淡的描画着初夏的每一笔

低垂着媚眼的花儿

用惨败的姿态争取那最后的回眸一笑

叶子茂密的树上挂着心情

当风吹过

心和叶子一起摇摆

浮浮沉沉,平平淡淡

六月的历程

就要这样的慢慢滑过

用往事折叠成帆船

看漂泊的影子慢慢远去

被打湿的声音

从情怀里渐渐溢出

沾上了水的.颜色

缓缓流动

蘸着墨汁

用沉重写下这几个方方正正的字

千般的思绪

荡起阵阵涟漪

如同淡烟笼罩下的雨丝

清凉如秋

虽然,这个季节属于热情

但,笔墨上总是浓愁淋遍

手捧一卷诗书

把思绪归拢到漫着书香的扉页中

让心从喧嚣的红尘中

回归到最初的淡定

在文字里

感受诗经的悠然淡雅

寻觅兰心慧质,红袖添香的优雅情怀

为一花一叶轻赋

为一人一生倾诉

尽付一纸素笺

呕心一曲衷肠

笔墨作陪

诗书作伴

去感受

篇7:《走进诗歌》赏析

拥有天空一样广阔的胸怀

拥有大海一样深邃的目光

用爱筑建起神圣的殿堂

让圣洁的灵魂在畅想

把一块块砖石铺在大地的胸膛

汗水浇灌出青春的臂膀

思维在不停地舞蹈

煽动着灵动的翅膀

殷红的血液在涓涓地流淌

无悔的青春

雄壮地激昂

殷勤地耕耘在

浩渺的海洋

爱永无休止地在畅想

啜一口香茗,饮一杯浪漫

使柔软的芳草地上

永远绽放着熠熠霞光

张开想象的`翅膀

展开意象与韵律的纸张

把巧妙的技法与灵动的思想放在琴弦上

篇8:走进诗歌教学感受意境之美

一、多诵读, 感受诗歌的意境

古人对“读”, 有经典概括和诠释——“兵不厌频读, 诗须放淡吟”, “读书破完卷, 下笔如有神”, “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 “文章不厌百回读, 熟读精思子自知”,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 可见“读”是诗歌教学的灵魂。读一首好诗, 相当于聆听一首美妙的旋律;读一首好诗, 相当于欣赏一幅悦耳的图画;读一首好诗, 相当于与一位艺术家促膝谈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 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此, 处理好一个“读”字, 可以让学生领悟诗歌美的旋律, 融入美的情感, 感受美的意境, 达到审美愉悦的良好境界。

梁实秋先生说过:“诗不仅供阅读, 还要发出声音来吟, 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 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咏诗歌, 不仅可以使人博闻强记, 积累文学素养, 更重要的是在反复吟咏中能受到诗歌的熏陶和感染, 与诗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诗人的感情, 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客观事物都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在诵读时, 应抓住情境的特点, 音色要富于变化, 如壮阔的景物要显得慷慨激昂, 清新的景物要读得流畅安宁, 明媚的景物要表现得平缓自如。总之, 诵读要充满感染力, 使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的独特魅力。

如元曲名家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秋思》, 该小令以十种景物组合构成凄凉晚秋的意境。总的来说, 朗读的时候, 语速稍舒缓, 音调低沉。在具体的朗读过程中要讲究情感的跌宕起伏,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这三句中九个事物均为前偏后正结构, “正”是叙述的事物, “偏”是对所叙述的事物加以最简洁、最鲜明、最生动的描绘, 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 为“断肠人”的出场营造出一种特定的环境氛围。在朗读时, 应强调偏正的部分, 适当延音。最后两句可说是把天涯沦落人的凄凉愁苦之情, 表达得淋漓尽致。朗读时应注意体味这种情感的宣泄, 音调要低沉, 以再现诗歌所蕴涵的凄美之感。这样反复地吟咏诗句, 在整齐、和谐的韵律中, 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情感的音符, 诗歌的生命力跳动起来, 让学生更好地品析诗的含义、体验诗的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二、品字词, 领悟诗歌的意境

在教学中, 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 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 甚至翻译成文, 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 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主观体现的意境美和韵律美, 到头来, 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巴巴的片言只语。

诗歌讲究“炼”字, 古有“合成一个字, 捻断数根须”之说, 又有“二句三年得, 一吟双泪流”的美谈, 古诗简简单单的几个字, 就表达出丰富的意蕴。俗话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首诗往往有一些关键字词, 作为诗眼来透露诗旨, 诗人常常会借助这些字词来展现优美的意境, 让人回味无穷, 获得愉悦的审美享受, 抓住精当传神的字眼, 细细咀嚼,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 领悟诗歌的意境, 在古诗的教学中极为关键。擅长教古诗的教师, 往往能抓住诗眼来组织教学, 提领一顿而百毛皆顺。如教《春夜喜雨》, 只要抓住诗眼“喜”来品味, 然后再抓住关键词“知——发生”、“潜——润”、“俱——重”来解读就能让该诗歌的意境在学生的眼前展现出来。又如读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们只要抓住诗眼“绿”, 整首诗的无穷韵味就体现出来了。“绿”字写出了春风的色彩, 把无色之物生动化、形象化, 让人想到春风这支绿色画笔吹到哪里就把哪里染绿, 吹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勃勃生机, 难怪唐诗中有“春风不度玉门关”的遗憾和慨叹了。

三、析意象, 走进诗歌的意境

诗歌, 多采用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王夫之说过:“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也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意象, 就是情意 (思想感情) 和物象 (物体的形象) 的组合。当一个意象进入诗歌作品之后, 已被作者赋予了这样或那样的情感内涵, 往往寄托了一种或多种寓意和独特情感, 引导学生深入感悟种种意象, 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灵沟通, 更是一次生命的原始感悟。所以在教学中, 必须透过诗歌中的意象去把握诗歌的意境, 结合意象原物的特点和作者情感、身世、生存环境、写作背景, 展开想象去理解作品。

如教学杜甫的《春望》, 可以让学生找出意象, “山河”、“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等, 这些意象为我们勾画出了一幅国破家亡的惨淡画面。在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 可以看到, 在这一幅惨淡的画面中有战乱时叛军焚烧共事留下的残破, 有草木丛生, 失去往日锦绣的皇城, 有睹物伤情、悲怆溅泪的风雨鲜花, 有凄凉婉转, 表达离别之恨的孤鸟, 更有一位白发怆然, 忧国忧民的诗人, 作者将长安城被叛军攻破之后, 满目萧条之景融于具体的事物之中展现出来, 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构成了一种感情凝重、情景凄凉、沉郁顿挫, 饱含悲怆之美的开阔意境。

又如陶渊明诗歌中的飞鸟,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饮酒》) ,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饮酒》) , “云无心出岫, 鸟倦飞知还” (《归去来兮辞》) 。这些诗中的飞鸟形象已不再是一个具体的物象, 而成为了一个意象, 成为了他对自由的追求, 对官场的厌倦, 对自然真朴含义的领悟。还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这里的明月, 也已经成了思乡怀人的象征。所以在诗歌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并且善于借助意象来想象诗歌所营造的氛围, 从而走进诗歌的意境。

四、勤练笔, 融入诗歌的意境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 “要用足用活”, 充分发挥课文教材的例子作用, 引导学生以文本为依托, 进行语言模仿的训练, 以读促思, 以读促写, 由浅至深, 循序渐进, 起到知识迁移与情感迁移的双重效果。

如教《雨说》, 可以重点品读7—8节, 让学生找出“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再对这几个生动传神极富想象力的诗句加以品评, 教师就可以用“见了我笑啊”句式让学生补充诗句, 学生就会诗兴大发,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 答出诸如“桃花见了我笑红了脸颊啊”, “石榴见了我笑破了肚皮啊”, “小溪见了我笑亮了嗓子啊”等生动形象的句子。此处的训练, 不仅是语言、技能的训练, 更是对诗歌内容的进一步延伸, 引导学生融入诗歌的意境, 将课外知识融入课内, 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方法, 在品味诗境之后, 调动自己的主观生活体验, 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 仿造诗句写出自己的生活感悟。虽然中小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并不丰富或深刻, 但他们自己对生活有着独特的视角和理解。

鼓励学生仿造创作体式, 将对生活的点滴感悟凝聚成短小镌永的诗句, 以此练笔, 从短到长, 由粗到精, 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热爱, 有利于学生融入诗境中, 对学生人文素养的积淀和提高大有裨益。

篇9:走进诗歌的殿堂 领略诗歌的魅力

关键词:诗歌;活动成果;意境

一、精心策划分组,制订活动计划

在进行综合性学习之前,我引导学生根据班上的实际情况精心分组,制订计划。

在学生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目标、内容和任务后,为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进行,把分组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个个争先恐后,七嘴八舌,提出了不少分组的方案。经过激烈的讨论,全班65名学生自愿结合,形成了五个学习小组:诗海畅游组、民歌童谣组、传说故事组、艺术表演组、诗歌创作组。

为了使活动能顺利开展,我建议各小组民主推选组织领导能力和工作责任心强的同学当选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同时对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这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开展。

二、加强合作探究,促进计划实施

成立学习小组后,各小组开始按计划、按分工有序开展活动。如在诗歌搜集的过程当中,诗海畅游组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翻阅,查询资料,阅读报刊、杂志和相关书籍,多途径搜集诗歌,分工合作。共同整理、筛选、归类后合编一本诗集《诗情之恋》。

诗歌创作组的同学通过阅读诗歌,也尝试着自己写诗,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艺术表演组的同学利用空闲时间,学唱诗歌改编的歌曲,自编自演古诗改编的小品。传说故事组通过查资料、走访调查等方法搜集资料后,按内容进行分类。各小组成员在活动中学习别人的优点,互学、互查、互评,共同提高。不仅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还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拓展学习空间,展示活动成果

1.尽情表演,体会诗意

艺术表演组的同学把古诗编演成一个个故事,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例如:张××和靳××分别扮演古诗《九月九忆山东兄弟》中的“我”和“兄弟”,用打电话的形式表达“我”的思念之情。《春晓》一诗学生表演“花落知多少时,”他们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有的摸着后脑,大吃一惊;有的举目远眺,若有所思;有的面露惋惜的神态,还在数着落花。最精彩的要数班上的小才女孙××表演的古筝弹奏《战台风》了,她那娴熟的动作,投入的神情,快速强烈的节奏,一下子让同学们感受到台风袭击码头的惊险气氛以及工人与台风博斗的勇气。活动中,表演的学生陶醉诗情,观看的同学神情专注,人人参与其中,收获颇多。

2.畅游诗海,感受魅力

诗歌畅游组的同学将他们搜集整理的诗集通过丰富多样的朗诵形式展现给大家,有个人朗诵,男女对诵,小组合诵,配乐朗诵,诗表演等。如李×同学朗诵《咏鹅》时,他一边伴着悠扬的曲子,一边装作大白鹅的样子,迈着沉重的步子上台了。当背诵“曲项向天歌”时,他伸长了脖子,摇头晃脑地张大嘴巴,好像真的在引颈高歌。

古诗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的艺术特点,班里的小画家们个个充分展现自己的绘画才能,据诗作画,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童稚的画笔描绘出诗的意境,为诗歌绘出了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张贴在黑板、墙面、展板等处。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与此同时,还组织了诗歌知识竞赛,竞赛的题目全部由学生准备。选派组员主持竞赛活动,用多媒体出示赛题,选派两名组员当裁判,公布正确答案,并选派两名组员现场发放奖品。由于时间的关系,诗歌知识竞赛还采用分散进行的方式,如“每日一题”,写在黑板或墙报上,每天更换。同学们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参与面广。

3.大胆创作,提高能力

诗歌创作组介绍本组同学学习诗歌的收获,重点讲了他们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还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如:党瑞同学仿照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天上雨点大如斗,地上水流似蛟龙”“会议室内千万人,喧哗声传八千丈”等大胆、夸张和神奇想象的诗句。刘×同学展开丰富的联想,运用暗喻的手法创作诗歌《妈妈》,把妈妈比作每天早晨叫我起床的闹钟。崔×同学运用假设手法创作《如果我变成风》,写出了美丽的希望和想象……学生体验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敢于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

在这次“轻叩诗歌大门”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搜集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创作诗歌、举行诗歌知识竞赛、合编小诗集等活动,拓宽了学习空间,提高了语文实践能力。走进诗歌的殿堂,领略了诗歌独特的魅力!未来的日子里,诗歌必将陪伴他们健康成长!

篇10:诗歌走进楼台

近得让我听到她早晚的呼吸

以及伸手就能抚摸美丽的容颜

你是苗疆山青水秀的最美

更有一个很好的诗名——楼台

这有你非同凡响的含意

这有你如诗如画的美好

这有你唱响世间的歌声

这有你展望未来的.向上

早知道你,我就不会来得这么迟

我前生晚了一个世纪

现如今,又迟到四十年

来了,接住阳光靠近你

浪漫的微笑,温暖的手

篇11:走进诗歌作文

一首诗,能绽放出艳丽的花朵,感受到自然的清新,发现蓝天似的广阔,学到海洋一样的知识。诗,是我们语言表达的另一种独特的方式。走在林间的小路上,披着月光,感受到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或者是坐船在湖面上,看到朵朵莲花,想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有时候,细心观察身边的每一处景物,也许就能在其中发现一首诗。感受到每一种意境,也许就能提笔唱出藏在心中的话语。

诗告诉我,年轻时不努力,到了年老时学习,悲伤也是徒劳。提醒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诗告诉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在庐山里。教我们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诗告诉我,每吃一次亏,就会得到一次教训,增长才智。让我们明白了失败取得教训的道理……

篇12:走进诗歌作文

走进诗中的友情,品味友情之花绽放的淡淡余香。滚滚江水边,激昂有力的琴声中,两颗知己的心在慢慢靠近。“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直到有一天钟子期驾鹤西去,伯牙摔琴谢知音“终身不复鼓”。真可谓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其真诚的友情使我感动。

皑皑白雪也洗不尽边塞诗人岑参对友人离去的深切不舍。他望着友人离去的背影和若隐若现的马蹄印挥笔创作“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其深厚友谊可见一斑。

在四大名楼黄鹤楼边,素有诗仙之称的李白也毫不掩饰对朋友的不舍和思念,他随口吟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千古名句。诗人如此,我们亦如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让我们在诗意中品出友情,在生活中珍惜友人。

走进诗中的爱国深情,去品味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心。战火硝烟里,从来不缺少英雄。运筹帷幄的诸葛亮,上阵杀敌的岳飞。他们不懈于内,忘身于外,为了国家的存亡而殚精竭虑,英勇善战。“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他们的一片深情。

当杜甫在漂泊无依时听到军队又收复一个地方时,不尽“漫卷诗书喜欲狂”。当陆游在生命垂危时,担心的不是自家家事而是“王师北定”。就因为有了无数爱国儿女,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才得以传承。走进诗中的爱国深情,让我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

走进诗中的相思,无不让人心旌摇荡。在李商隐眼中,爱情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思念。在李清照眼中,爱情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无尽思念。在纳兰眼中,爱情是“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的可望不可及。

篇13:走进苗圃诗歌

诗歌欣赏课对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体会母语的音韵美,有重要意义。但在中学教材中诗歌只是纯粹作为欣赏艺术让学生品味,并没有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因为在中招考试中,作为四大文体之一的诗歌,一直不提倡让学生写,在评价体系内也没有分值体现,这不利于现代诗歌真正在中学课堂登陆。但在高考中,检测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又不可缺少。让中学生真正学会赏析诗歌,做好高中的过渡是不无裨益的。

二、教学目的

(一)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兴趣。

(二)通过学习一般课题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重点

(一)复习初中语文第六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拓展延伸,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对诗歌欣赏的兴趣。

(二)促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三)让学生学写诗歌,展示作品。

四、教法学法

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负责创造具体的研讨环境,协调学生的发言,维护秩序,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并做适当的点拨;而学生则是活动的主体,课前的分工准备、课内的交流发言均以学生为主,通过自我推荐、集体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 学生准备: (1) 复习所学的现代诗歌,要求仔细阅读诗歌,深入了解诗人及其作品,为自己喜欢的诗人写一段人物小传。 (2) 说说自己对现代诗鉴赏的一些看法,尝试将自己欣赏的诗用散文的意境表达出来。(3)尝试着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

2. 教师准备:选取电视或因特网上《人物志》中“人物影像”对泰戈尔、冰心、徐志摩等诗人的回眸及至高的评价并下载配乐朗读。

(二)活动过程

1. 课堂导入:“同学们,诗歌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澎湃的激情和奇妙的幻想等浪漫气质,吸引着千千万万正处于烂漫青春阶段的中学生。中国是一个泱泱诗国,而现代诗歌就像文学花园里的一朵悄然绽放的玫瑰,它娇艳多姿,异彩纷呈。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块迷人的玫瑰园,去探寻诗歌大师们的迷人风采,去欣赏他们的光辉诗作吧!”

(同时,播放《再别康桥》、《繁星集》、《飞鸟集》等舒缓轻柔的配乐朗读诗歌音乐,屏幕轮流显示电视上《人物志》中泰戈尔、冰心、徐志摩、冯至、戴望舒等著名诗人的经典的画面回眸。营造一种回旋的诗意的意境。朗读的音质浸染力就是诗歌欣赏的一个很重要的载体,学生也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

2. 现代诗歌鉴赏:讲一讲、议一议、读一读。

(1)讲一讲:“我喜爱的现代诗人”。

学生根据所查阅的资料,理解感悟和分析,就“现代诗歌的鉴赏”这一主题,结合自己所选取的诗人作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2)议一议:“诗歌欣赏之我见”,把自己喜爱的诗的意境变换为个性化散文。

(只停留在朗读层面上是远不够的,作为中学生如何将自己对诗的感受表述出来,又能有诗意的色彩,把诗的意境变换为个性化散文意境训练,不啻为一种较理想的手段。)

教师在此活动中要负责仔细观察各组的表现,协调发言的顺序,控制发言的时间。同时,教师还要根据课堂情况给予指导点拨。要注意的是激励性的点评能将学生压抑的情感激活,这很重要。

(3)自己写作的小小诗歌朗诵会:我诗抒我怀。

黄真理《生命》

吴振楠《青春如歌》

施丹丹《乡音》

江辉航《茶》

王缘缘《原以为》

(三)评比总结

1. 公布评比结果,颁发奖状。评比依据研讨活动分五大块进行,依次为“评讲诗人”、“散文传诗情”、“资料展示”、“讨论会”、“写作”。每一块尽可能多地设置奖项,使更多学生获奖。这一环节很重要,因为学生在活动中倾注了极高的热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最为可贵的是他们拥有了搜集、查找、筛选材料的能力,培养了诗歌欣赏的兴趣和合作、探究的品质,颁发奖状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对他们日后学会独立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很有帮助的,需要注意的是奖项不是“精英们”的特权,也要关注那些平时内向、不善交际、独立学习困难的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就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2. 教师结束语:“同学们,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人云:诗言志,歌咏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诗能陶冶人的性灵,可以提升人的素养,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可不是,这次活动不仅使我们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习、欣赏诗歌的热情,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中锻炼了自己动手查找、筛选、处理、运用资料的研究能力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学会了辩证地,多元化地看问题,并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希望大家从现代诗歌作家的人生经历和优秀作品中吸取前进的力量,为创造诗情画意般的生活而努力学习!”

六、教学反思

篇14:让诗歌走进学生心灵

丁云老师曾说过,诗是必须教的,没有诗润泽过的童年是不圆满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在感受诗歌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被吸引,被打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一、诗是流动的韵律——和奏而歌

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这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节奏是宇宙中自然现象的一个基本原则。寒来暑往、山川交错都存在着一定的节奏。诗歌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有节奏的语言。郭沫若在《论节奏》里这样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诗的节奏感首先可以表现在句首、句中、句末的押韵上,表现在诗歌结构的错落分行上,当然还可以表现在儿童诗里经常出现的叠词上。我们应该依据诗歌的这些音乐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片段一】

生: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师:这句话中有个词很奇妙,如果能把这个词读好了,就能读好整个句子。

生:我觉得要读好“悄悄”这个词。

师:悄悄的感觉读得真好。像这样的词语,诗中还有哪几个?

生:轻轻、丝丝、悄悄。

师:诗歌非常讲究韵律、节奏。读诗的时候,关注这些叠词,注意停顿,一停一顿,诗的味道就出来了。

让学生体验叠音词“悄悄、轻轻、丝丝”在唇齿间造成的停顿,体会独特的情趣和美感,从而让学生感受儿童诗的节奏,融进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从而进行审美活动。

二、诗是无限的画卷——入画想象

诗歌是生活的映照,是现实场景的反映。儿童周围的世界更是五彩的、跳跃的。儿童诗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的方式反映儿童世界的。用线条、色彩描绘形象的图画世界,更是唤起儿童想象最直接的形式。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无限想象积极地还原生活画面,透过语言文字感受文字中传递的美好情感。

【片段二】

生: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

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

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师: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生:在这幅水墨画上,绿绿的垂柳,绿绿的山溪,绿绿的人影。

生:没准你从这里走过,你的脚也一定会染成绿绿的。

生:只有蜻蜓是红红的,这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师:想象让我们的朗诵更具内容。谁愿意来读一读?

“诗为有声之画,画为无声之诗”,借着诗歌中的语言文字,想象孩子溪边垂钓的动静结合的多彩画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童年生活的快乐。

三、诗是有魔力的文字——炼字品读

诗歌的语言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更要高于生活。这就要求诗歌语言要精致、优美、丰富,深具感染力。儿童诗的阅读对象是儿童。儿童是活泼的、充满朝气的,因此儿童诗的语言必须生动、形象,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片段三】

师:同学们,诗歌篇幅不长,但非常讲究用字。在诗中诗人用了一个很有味道的字,把这种快乐迷人的笑表现了出来。

师:“漾”字还可以用其他哪些词来代替?

师:“漾”字与“挂”“露”等词相比,哪个更好?

生:“漾”字写出这个孩子看书的投入、快乐,微笑,是一种甜甜蜜蜜的笑,是幸福的。

诗是语言的艺术。儿童诗的语言精练,富有概括性。它常常用简约的文字来表达最丰富的内涵。案例中,用同义词与之相比较的方式品味“漾着”,就是让学生体味诗歌语言的无限魅力。

【片段四】

师: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最美的诗,打雪仗,捉蝌蚪……每每看到这样的画面,我也想写几句:

“哪管它小手冻得发红

捏一个雪球

你扔我闪乐开了花

雪地上

( )串串快乐脚丫”(留着、画着、跳着)

师:你能替我出出主意,想想选哪个词比较好呢?

生:我选“留着”——希望这份快乐能永远留下。

生:我选“画着”——孩子们多像快乐的小画家,把自己的快乐画在了雪地上。

生:我选“跳着”——那孩子一跳一蹦的样子还在我脑子里晃着……

用“留着、画着、跳着”选词说理由等方式进行炼字,表面上只是一种轻松的选择,实际不然,学生在进行对比选择前,调动了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悟情、入境,一步步地将自己的思维推向高潮,从而切实调动了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及对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能力。

四、诗是有趣的游戏——循诗前行

一首儿童诗就是一处美景,更是一个有趣的游戏。在诗人高恩道的眼里,数字是有性格的,在诗人谢尔的眼里,梦是会冻结的……在儿童诗的创作过程中虽然是讲究技巧的,但更注重内容、文字的有趣、生动。在学写诗歌的过程中,我们更要鼓励孩子们大胆地创作出一首首富有童真、童趣的儿童诗。

【片段五】

师:在你的童年里,也一定发生过很多有趣的事情,请选择你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试着写几句话,可以仿照课文中的写法。

出示场景及要求:登山 画画 游泳 放风筝 吃雪糕 放鞭炮 ……

师:好诗是写出来的,也是改出来的。

(当堂交流课堂小练笔)

师:有人说读诗能让你变得聪明,读诗能让你变得优雅,读诗能让你充满灵性。是啊,在世界的许多地方,12岁的,32岁的,甚至是72岁、82岁的,许许多多人都爱读儿童诗。所以从今天开始,希望你们又多了一份读书的选择,那就是读儿童诗。

篇15:走进诗歌作文

十月五日下午,我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来到会场,远远就看见了一个巨型舞台,舞台中央的台幕上印有“试颂祖国祝福母亲文思首届国庆诗会”的字样,用气势宏大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台下已有很多观众,热闹非凡;主持人们正紧张地对着台词;殷老师身着得体的旗袍,委婉优雅,在我眼中,这样的着装气质恰恰给诗会增添了几分诗意,她与其他工作人员一起忙前忙后,眼前的一切是那么恰到好处。

我和九九正聊着诗会什么时候才能开始呢,主持人们已手握麦克风,自如地站在舞台上,我心一惊,又紧张又兴奋,这可是咱们“文思”的处女秀呢!嘿,主持人个个棒棒的,他们稳重、大方,给诗会开了个好头。当然,节目也压得住台风,爱国的情感融进诗歌里,显得分外“高、大、上”。

我最喜欢的诗歌是《祖国,我亲爱的祖国》。第一句“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舒婷的爱国之情,还有一句“我是你额上漆黑的矿灯”,更是传神。品味着优美的诗歌,恍如身临其境。

突然,我好像找到了什么,对!对!是诗魂!是徐志摩的多情,舒婷的永远充满希望,北岛的朦胧诗……让我情不自禁融入诗人的情感,全身心地沉浸在诗歌中!还有那些低年级的孩子们,声音虽稚嫩,但也令人感动。柴小雅的《妈妈的爱》,并不是多么大气的诗歌,可经由她的情感处理出来,是那么令人动容。诗歌写的是一件件小事,可小事中也有大感情。从小到大,妈妈给了我很多的爱,可我们却没有给妈妈说声“谢谢”,一想起来就觉得惭愧。这首诗给我的触动太多太多。

诗的最后几句是:“一天,老师叫用“最”字造句,我说,最爱妈妈,妈妈对我说,最该爱的是祖国,祖国是我们所有人的妈妈”。诗的结尾把这首诗的诗魂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孩子们稚嫩的声线,透露了一个孩子的真情。

篇16:走进中年诗歌

站在与老年交汇的路口

你含泪微笑着

感悟这充实的履历

品味这值得品味的人生

你久久地徘徊在十字路口

不忍离去

你怀揣着一腔热忱

忙忙碌碌数十载

你背负着全部重任

事业家庭双支撑

你用行动演绎着云淡风轻

你用拼搏诠释着沧桑蹉跎

你回望着青春留下的容颜

带着叶落的遗憾告别了印迹

你行走于苍茫的暮色里

期待着人生再一次升腾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

无论是欢歌还是悲哀

你都默默无语

你都潇洒挥别

中年啊

你是妻子臂中的港湾

你是儿子眼前的灯塔

你是同事心目中的信任

你是领导工作上的依赖

因为你的`努力

才有了温馨的小家

因为你的努力

才有了坚实的大家

中年啊

你的衣服穿了又穿

你的手机用了再用

你的面容逐渐衰老

你的身体发生变化

眼角皱纹变多

皮肤松弛加大

可你的聪慧和心境

却与日剧增

却笼上了值得骄傲的光华

中年啊

你是一本百读不厌的书

你是一幅精美绝伦的画

你是巴山夜雨的一首歌

你是雄关漫道的一段路

你把关爱给予别人

你把痛苦藏予自己

你用豪放谱写中年

你用阅历营造心声

走进中年,就走进了成熟大气

篇17:走进小城诗歌

我从偏僻的山村走来

顶着酷热的阳光

踏着老式的“长征”

走进荒芜的“分龙岗”

我从偏僻的山村走来

没有半间属于自己的房

没有熟悉的亲朋与好友

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和疏远

我从偏僻的山村走来

带着母亲、妻子与儿子

租赁不足二十六平方米小房

践行着一个男人的神圣责任

我从偏僻的山村走来

有人说:你这是遭罪

我迷茫、自责和彷徨

我竭力编织自己美丽的花环

我从偏僻的山村走来

如今二十个春与秋

完成了自己曾经的梦想

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港湾

我从偏僻的山村走来

见证了小城风风雨雨的沧桑

倾听过百姓们诉说衷肠

目睹了当今日新月异地变化

我从偏僻的山村走来

那五颜六色的万家灯火

把大街与小巷彻底照亮

美丽的小城也就不再荒凉

我从偏僻的山村走来

仿佛步入了梦中的天堂

时代的脚步奏响新的乐章

篇18:走进苗圃诗歌

众所周知, 诗歌是一个蕴含着丰富意蕴与情感的艺术空间, 它的意境由实境、虚境等不同层次构成。我们只有披文入情, 把握灵动的意象, 才能走进那色彩纷呈、情趣盎然、充满着生命律动的诗意空间, 谛听到诗人那心灵竖琴所弹奏出的美妙心音, 体味到那深邃、悠长而又不尽的韵味, 从而移情其中与诗人心灵交融, 引起内心的强烈共鸣。当然, 对初中生而言, 不可能像教师那样深入解读诗意, 但也必须从实际出发, 在诗意所固有的深度和学生可能理解与感悟的深度之中寻找一个恰当的结合点, 引领他们不断走向诗意的深处, 以理解、品赏诗歌美的形式、美的意境、美的韵味, 促使他们不断提高鉴赏诗歌的水平。

那么, 如何引领学生进入作品和诗人的情感世界呢?

一、知人论世, 走进诗人心灵

诗歌总是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中, 审美理想和情趣对自然社会的审美观照, 无论是景物还是意象, 都渗透着自己的主观情思。它记录着诗人的人生遭际和况味, 传达着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 熔铸着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希望。因而我们要读懂诗人的内心情感, 就必须了解诗人生活的自然与社会环境, 了解他的人生经历和品格性情, 这是解读古诗的起点, 不容忽视。然而, 在教学中, 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对古典诗词读得很熟, 问及诗意却总是一脸茫然, 究其原因, 就在于学生与诗人之间存在巨大的时空差异, 学生所生活的环境与作品所蕴涵的意境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必须搭桥铺路, 向他们介绍相关的背景, 使学生拨开缭绕心头的层层迷雾, 走进诗人所生活的时代和具体的环境之中, 展开想象, 设身处地地体验诗人的心境, 消除时代的隔膜, 与诗人同欢悦、共悲苦, 并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使情感得以交融, 从而准确地理解诗歌的意蕴情感。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学生通过朗读想象, 就能够抓住“明月”这一特定意象, 体会到月下怀人的思念之情。

但就全词的意蕴而言, 这一点还是远远不够的, 倘若要深入下去, 体会到词人那寄寓在词中“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的旷达, 真正理解作者“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诚挚祝愿, 就必须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与当时的心境。于是, 在学生犯难之际, 笔者趁机介绍了写作此词的背景:本篇为熙宁九年 (1076) 中秋苏轼在密州超然台饮酒赏月时所作。从熙宁四年 (1071) 到写本篇止, 作者外任整整五年, 与胞弟苏辙也整整五年未见。苏轼原任杭州通判, 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 特地请求北徙, 来密州任职, 然而, 济南与密州相距并不算远, 却也因各自疲于官事而五年不得相见, 本篇正是表现这种手足的相念之情。在抒写手足情深的同时, 词人不能不想到, 兄弟二人都是由于与变法派相左而出为地方官, 并倍受冷遇的, 不能不想到仕途险恶。所以“大醉”遣怀, 表现出世与入世, 隐退与仕进的矛盾心情。由于学生了解了作者的这一坎坷经历, 对“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这一以奇幻的想象所创造的空灵蕴藉境界的体悟, 难度就大大减小了。通过点拨, 学生大都感悟到这一境界:极虚极活, 若远若近, 神余言外, 寄意深远而幽隐, 折射出他虽遭受挫折, 仍存忠爱之心, 却也透露出他内心的空虚和痛苦。“又恐”二字说明苏轼仍未能离开人间, 表现出苏轼脱俗超尘的清逸品质。即景想象中, 有所企盼又万分无奈, 欲超越现实、超越自我的内心矛盾。至此, 学生的心灵与诗人的心灵息息相通, 真正走进了诗人彼时的心境。

二、捕捉“诗眼”, 体悟诗歌情感

清代文学评论家李调元在《赋话》中说:“诗家以炼字为主, 句中有眼, 则字字轩豁呈露矣。”所谓“诗眼”, 就是指一句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 或者一首诗中最能概括全诗要义的一个词句, 它是揭示诗歌内蕴的关键所在, 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如崔颢的《黄鹤楼》, 这首诗以“空”字立意, 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空”。教学时, 教师就可以抓住它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颔联所写之“天空”、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 进而触摸到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

又如, 教学杜甫的《石壕吏》时, 可提问:这首诗揭示全篇的关键句是哪两句?学生通过一番思考、讨论, 明确“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接着抓住这个诗眼, 引导学生思考妇“啼苦”什么和吏怎样“呼怒”?让学生阅读“妇致词”部分, 披文入情, 读出妇的“啼苦”:三男戍, 二男死, 孙方乳, 妇夜往;读出了“妇”一家惨苦的境地, 读出了民不聊生, 读出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学生用心品味一番, 就会发现“妇致词”都是“吏”逼出来的, 通过想象补充再现审美空白:“差役呼怒”的情景, 再联系诗开头的“暮投”、“夜捉人”、“逾墙”等关键字眼加以品味, 自然就会读出“吏”的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凶横残暴, 由此悟出诗人含蓄地揭露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由于教学中抓住了诗眼, 举纲带目, 突出了重点, 促进了学生对诗歌的感悟, 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真是一石二鸟, 效果良好。

三、比较鉴赏, 品味诗歌意蕴

有比较才能鉴别,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提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 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 不要孤立地教读一首诗词, 而应适当拓展, 整合相关教学内容, 抓住一个比较点, 触发学生灵动的思维, 引领学生比较鉴赏, 深入品读诗歌的意蕴, 以培养学生理解、欣赏和评价诗歌的能力。

如李清照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 , 语言清新质朴, 情感委婉真挚, 内涵丰富, 意境优美, 读起来朗朗上口, 深受学生的喜爱, 但理解起来往往不尽如人意。如果字字落实, 用学古文的方式去解读, 就会破坏优美的意境, 学起来也就索然无味。倘若要学生在本词中找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并将它作为全词的切入点, 进而以此比较其它诗句, 就会举重若轻, 加深对词意的理解。课堂上学生举出的最喜欢的句子“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这提挈全篇之句, 道出了词人那无尽忧愁的沉重, 构思新颖奇特, 令人耳目一新。

这时, 再让学生联想过去学过的有关“愁”的诗句, 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清照的“薄雾浓云愁永昼”“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等, 接着再让学生将课文中的名句与之比较, 思考:同是写愁, 却有怎样的不同?经过一番比较, 学生具体感知到:“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愁的长度;“薄雾浓云愁永昼”以比喻突出时光难以消磨;“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则赋愁以动态, 再现其无法摆脱;而“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却让愁有了重量, 突显了词人此时内心沉重的哀痛。再联系背景, 作者此时已是53岁的老妇了, 经历了国破、家亡、物失、夫丧等不幸遭遇, 处境凄惨, 内心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由此可见, 比较是解读古诗词意蕴的一把金钥匙, 运用恰当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走进苗圃诗歌】相关文章:

苗圃设计05-17

走进秋天诗歌06-10

国有苗圃发展初探09-11

苗圃管理制度04-13

苗圃工作总结05-01

苗圃建设政策资料05-07

苗圃基地租赁合同05-08

苗圃经营与管理06-14

走进诗歌教案范文06-05

走进魅力乡村诗歌05-30

上一篇:管理技能培训个人学习总结下一篇:新疆舞大班音乐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