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使之与全县经济社会协调

2024-05-26

如何实现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使之与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共4篇)

篇1:如何实现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使之与全县经济社会协调

如何实现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使之与全县经济社会协调

发展的调研报告

残疾人是一个特别需要关心和帮助的社会弱势群体。关心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残疾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新时代的新形势下,为适应新时期环境的变化,抓住机遇,使我县的残疾人事业有新的突破,查找与发展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转变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构建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残疾人事业发展机制,近期我会组织人员力量赴县直有关部门、6个镇(乡)和部分村、社区以及企事业单位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工作,在汇聚调研资料、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就如何实现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使之与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开创残疾人事业发展新局面问题形成以下调研报告:

一、我县残疾人事业发展现状

我县有各类残疾人93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县委和县政府历来关心残疾人,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特别是近5年以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动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县残联紧紧围绕国家、省、市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十一五”发展纲要,坚定不移地履行“代表、服务、管理”职能,把握大局,突出重点,立足基础,注重实效,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推进残疾人事业康复、教育、就业、扶贫解困、法制维权、文体生活等业务的开展,完成了“十一五”发展纲要工作目标以及“十二五”的工作任务,为“十二五”任务目标的完成打下了基础。

1、主要做法和成绩

(一)加大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宣传贯彻执行力度,残疾人合法权益有了进一步保障。

五年来,县残联和镇(乡)残联协请有关部门把残疾人保障法纳入了“四五”、“五五”“六五”普法内容,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等500余份;县政府和县直30多个部门及各镇(乡)政府相应制定了扶残政策和措施,部份镇(乡)和村(居)、社区还把对残疾人的优惠照顾纳入村规民约的具体内容;县残联与司法部门协作,设立了县残疾人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工作站。全县司法部门累计为47名残疾人提供了法律服务,为19名残疾人提供了法律援助,为残疾人减免法律诉讼代理等费用8.5万元。县人大、县政府法制办组织相关单位多次对我县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我县政府对残疾人优惠政策等方面的执法情况进行了检查,促使残疾人法律、法规和政策逐步得到落实,残疾人合法权益进一步得到了保障。五年来,无一例集体上访事件,依法管理残疾人事业、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的良好格局在全县形成。

(二)营造残疾人事业社会环境、人道主义精神深入人心。

五年来,县、镇(乡)残联始终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放在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位置,以宣传为先导,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倡导扶残助残新风,开创平等、友爱、和谐社会环境的工作取得实效。

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发展残疾人事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将发展残疾人事业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来抓,把残疾人事业纳入了国民经济与社会年度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每年都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内容列入政府工作报告,甚至写进党代会、人代会工作报告,县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残疾人工作;县委和县政府都明确有领导分管残联工作。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的领导同志经常参加、指导残联组织的各项活动,经常听取残联工作汇报,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县委组织部、民政、卫生、教育、财政、工商、国税、地税等30多个残工委成员单位和各镇(乡)政府认真落实扶残政策法规和文件,共同实施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救助等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扶残助残的社会风气日益形成。县残联牵头,每年都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法定“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麻疯日”以及国际聋人节、盲人节、爱耳日、爱眼日等活动,慰问问金额为。五年组织开展了为丰富多样的“扶残疾、助残疾”活动。协同团委、教育等部门组织开展了5次较大规模的“青年自愿者助残”、“红领巾助残”活动,掀起一个又一个扶残助残活动高潮,动员社会各界和广大残疾人开展多种形式的双向服务;组织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走访慰问残疾人家庭80余户。

(三)广大残疾人奋发图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业中建功立业。全县各级残疾人组织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动员广大残疾人以主人翁姿态,发扬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在文化体育精神生活领域,残疾人乌伦巴巴同志代表巴州参加中国第八届残疾人运动会中参加了射箭比赛荣获第7名;2010年5月,在自治区残疾人运动会中,我县智力残疾人邢道东同志在100米、200米短跑的比赛中荣获一等奖;视力残疾人刘小平100米短跑中荣获一等奖;2010年桑红远同志在计算机调试比赛中荣获三等奖;2009年残疾人刘小平、刘杰等10人2009年参加自治州残疾人运动会中,夺得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3枚。2009年在我县成立残疾人射箭队,我今后工作的残疾人体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四)以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加强残联自身建设,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

按照《国务院残工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精神,残联把残疾人组织自身建设作为确保残疾人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组织基础,常抓不懈,坚持把残疾人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以“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和加强基层残疾人工作”为重心,把镇(乡)和村(社区)残疾人组织建设作为加强基层残疾人工作的重要途径,按照市残联“机构健全规范,队伍稳定实干,服务功能完善”的要求,横到边,纵到底,在全县强力整体推进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不断巩固和完善基层组织,取得了明显效果。县、镇(乡)建立、完善了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明确了残工委会议制度、工作制度和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残工委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切实发挥协调作用,解决残疾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207全县6个镇(乡)先后召开了残疾人代表大会,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

(五)组织实施政府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残疾人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残疾人康复工作成绩显著。五年来,通过引进和组织实施“关爱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使120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100余名肢体残疾人通过功能训练,恢复或改善了功能;5名缺肢残疾人安装了假肢或制作了辅助器具;5名聋儿得到了语言训练; 根据“686项目”在卫生局的配合下为20多名精神病患者免费发放了药;为残疾人供应用品用具120件。完善了社会化的康复服务体系,使很大一部份残疾人得到了康复服务。

残疾人教育得到稳步发展。将残疾儿童少年纳入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统一管理,实现义务教育同步达标,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开展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1500多人(次);3名残疾学生考入了高等学校;广大残疾人接受了教育,提高了思想文化素质,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

残疾人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五年来,以开展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为突破口,按比例就业残疾人35人;举办形式多样的城镇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5期320人;引导农村残疾人进城和外出务工,城镇和农村残疾人就业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落实优惠扶持政策,稳步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协请民政等部门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全县将贫困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济范围 人(次),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均已纳入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采取干部“帮、包、带、扶”等措施,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300余人,积极开展创办农村残疾人扶贫示范点等活动,认真核发《残疾人证》930个,使广大残疾人凭证享受到各种优惠。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残疾人保障法》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社会对尊重残疾人、发展残疾人事业认识不够歧视残疾人、损害残疾人权益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部分残疾人对《残疾人保障法》知识了解不多,不能很好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全县残疾人事业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扶残政策法规有待修订完善。

3、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康复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困难。

4、在服务体系上,特殊教育基础设施还远不能满足“三残”儿童少年教育需要,在管理体制上,特殊教育管理体制不顺。

5、残疾人劳动就业形势严峻。随着社会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残疾人由于身体残疾、文化水平、知识面、社会参与能力、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制约残疾人就业与正常人竞争处于劣势,促进残疾人就业工作任务艰巨。

6、在工作体系上,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经费投入还未建立稳定增长保障机制,基层残疾人组织规范化建设程度不高。

三、应对措施与打算

1、明确工作思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提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既说明改善残疾人等困难群众的生活是社会建设的重点,又体现了党中央已经把加强残疾人事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中共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下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残疾人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残疾人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加快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我县残疾人工作总体思路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建立健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把残疾人事业纳入我县社会发展大局之中,以解决残疾人基本需求和加强基层工作为重点,进一步缩小残疾人生活状况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努力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残疾人的根本利益,推动富裕、民主、文明、和谐建设。

2、确定工作目标

今后我县全面推进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工作,使更多的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着力解决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特殊困难家庭生活问题,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险政策,保障残疾人基本生活;改造残疾人危房;加大对全区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残疾人的增就业比例;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使义务教育入学率提高到98%以上,继续资助大、中专新生上学;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文体活动,积极参加国家及市级组织的各类赛事;加强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建设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完善残疾人组织体系,加强残联干部队伍建设,建设盟级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

3、做好八项工作,全面发展残疾人事业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机遇,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努力在我县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建设中,大力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开创残疾人工作新局面,使广大残疾人得到更多的实惠。积极争取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把残疾人工作列入县残联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稳定的残疾人事业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与改造,切实达到遵义市创建全国无障碍城市工作验收标准。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制定我县发展残疾人文化体育事业的政策措施,广泛深入推进残疾人文化体育工作,丰富残疾人文化体育生活。

(二)认真实施康复工程,推动康复工作全面开展。把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与“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相结合,将残疾人康复工作列入全区卫生工作规划,纳入村街一体化卫生服务体系,完成社区康复示范区建设和白内障无障碍建设,大力开展社区康复,推进康复进社区,服务到家庭。继续实施国家重点康复工程,着力解决农村贫困残疾人康复难的突出问题。制定和完善残疾人康复救助办法,对贫困残疾人康复给予补贴。

(三)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扶持残疾人尽快摆脱贫困。将残疾人扶贫列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扶贫规划,统筹安排,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根据残疾人特点,扶持农村残疾人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生产。重点改造农牧区残疾人危房。进一步将贫困残疾人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落实社会救济和补贴政策,提高重度残疾、一户多残、老残一体等贫困残疾人家庭的保障标准,最大限度地保障其基本生活。

(四)依法推进残疾人就业工作,稳定扩大残疾人就业。认真贯彻执行《残疾人就业条例》,依法落实残疾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把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工作纳入劳动监察的范围。鼓励就业岗位多、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兴办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同时积极扶持残疾人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扩大残疾人就业面,使残疾人就业率逐年增加十个百分点以上。完善各级残疾人劳动就业服务机构功能,为残疾人就业提供职业培训和指导服务,加大对残疾人进行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使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建立多种形式的适合残疾人工作的公益性岗位,完善残疾人就业保护措施,实现残疾人稳定就业。

(五)发展特殊教育,不断提高残疾人综合素质。根据国家有关残疾人教育工作的政策法规,建议县政府调整我县现由县残联发展特殊教育的管理体制为以教育局发展特殊教育的管理体制,同时亟待由县教育局规划立项申报兴建一所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加快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管理,满足我县众多残疾儿童少年教育需求。同时,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扶持残疾学生和残疾人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面推行随班就读,在具备条件的普通中、小学校设立特教班。建立健全残疾学生就学保障机制,组织实施公益金扶残助学项目,努力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率。积极筹措资金,开展残疾学子“圆梦行动”,绝不让一名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大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切实保障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

(六)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残疾人事业宣传工作的方式和方法。加大残疾工作在各新闻媒体的宣传,全方位、多角度地对残疾人事业进行综合报道、跟踪报道、系列报道。开展残疾人事业公益宣传活动,宣传普及人道主义精神和现代文明的残疾人观,倡导助残为荣的社会公德,把开展扶弱助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有利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舆论环境,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

(七)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代表、服务、管理”职能,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按照“城市抓社区、农村抓乡镇”的要求和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全面完成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任务,落实残协活动场所和活动经费,加强残联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转变作风,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履行好“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实现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使残疾人同全盟人民一道向着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迈进。

篇2:如何实现残疾人事业科学发展使之与全县经济社会协调

2010年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社会事业发展, 可以说是克服许多不利因素影响和战胜多方困难情况下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不利因素和困难突出表现在:一是全区社会事业基础薄弱, 社会发展水平低, 社会事业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矛盾突出;二是人才和教育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人才不足、基础教育薄弱、职业教育滞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 仍然是影响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三是人口素质和人口结构性矛盾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巨大压力, 将使就业长期处于高压状态, 使社会保障面临严峻挑战;四是缩小城乡公共服务之间差距的任务日益紧迫。社会事业公共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 农村社会事业十分落后和农民难以均等享有发展成果, 是增强社会公正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五是社会事业投入还难以得到必要的保证。由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中央财政的依存度高, 在国家缺乏社会事业财政资金稳步增长机制和地方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事业多渠道筹资机制的情况下, 能否保证对社会事业持续、稳定的投入, 将影响整个社会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六是传统社会管理体制难以对未来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进行有效的调控。随着市场化改革向纵深发展, 社会转型过程中引发各种社会风险的可能性将会增加, 潜在的社会安全隐患也可能随时出现。

面对这些不利因素和困难, 区委、政府高瞻远瞩, 始终把加强“社会事业”工作作为扩大内需、保增长的重要举措, 出台了一系列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的优惠政策, 各乡镇、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决策, 结合各自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从而取得了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好形势, 为全区经济社会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一, 教育事业成果丰硕。率先在全市废除了区属中学高中扩招收费制度, 实行困难学生免费就餐、寄宿制学生免费住宿、免费接送政策, 有效减轻了家长负担。新建寄宿制学校5所, 建成了17所学校26个校舍建设项目, 撤并农村学校27所, 实现了1万名学生寄宿就读。筹资2000多万元, 为中小学校高标准配备了新型课桌凳、教学器材。全区教学质量再创佳绩, 本科上线1303人, 位居全市前列。第二, 卫生事业稳步推进。竭力解决城乡群众看病难问题, 完成了区医院住院楼主体工程, 新增中央投资的卫生院建设项目已全面竣工, 全部完成了30所标准化卫生所建设任务, 筹资260万元对彭原卫生院、西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项目进行维修改造;启动了新农合与大病救助“一站式”服务试点工作, 在将报销费用比例提高10%的基础上, 区财政在政策之外有额外拿出170万元, 救助特大疾病患者65人, 最高获救助达10万元。截止10月份, 全区共计补偿医药费134396人次2381.49万元, 其中:补偿门诊121972万人次194.46万元;补偿住院12424万人次2187.03万元。住院补偿比例为41%。加强了五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传染病防控和公共卫生事件处置, 全年未出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第三, 文体事业日益繁荣。启动了西峰文化传媒中心建设, 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个, 新建农家书屋22个, 成功承办了第八届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暨陕甘宁蒙四省 (区) 毗邻县 (市、区、旗) 政协第25次联谊会, 销售各类民俗产品45.2万件, 销售金额达到548万元以上;《忆南梁》获人民之春全国歌曲十大金曲奖, 《瑶山秋歌》获第五届感动中国全国词曲作品大赛三等奖, 《对峙》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入围奖和中国作家全国文学一等奖;加大了文化市场整治力度, 依法取缔黑网吧2家。第四, 广播事业富有成效。为全区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 截止11月底, 电视《西峰新闻》共播出新闻稿件930多条;“西峰网”站上载发布各类图像新闻、文字新闻、视频新闻5200多条, 浏览量已突破13万人次。年内摄制完成了电视专题片12部;完成了全区7乡镇、71个行政村、264个自然村, 9562户的广播电视“村村通”设备安装、调试任务;放映各类故事片、科教片1200场次, 超额观众人数达6万多人。第五,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配合省市成功举行了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 启动了11所学校标准化操场建设工程, 建成城乡各类体育活动场所60多处。第六, 计生事业形势好转。截止9月底, 人口出生率为12.33‰, 自增率为6.07‰, 出生人口4200人, 农村计划生育率为85.8%,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率为90%, 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优”标准。完成城区8处人口文化广场、乡镇街办各建成1个人口文化大院, 建成人口文化书屋115个。筹资206.8万元新 (改扩) 建计生技术服务机构, 实现了示范化设置标准。积极开展男性生殖健康活动, 男性参与率达到22.13%。第七, 民生改善富有成效。新增城镇医疗等5大保险7441人, 为全区384名村干部建立了养老保险。加大再就业扶持力度, 开展就业培训6800多人次, 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540人、8039万元。建成农村小康住宅1226户, 开工建设城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8.3万平方米, 庆化300万吨炼化项目区3处搬迁农户安置小区全面开工建设。

总之, 2010年社会事业发展形势好于预期, 是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突出亮点, 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社会事业发展仍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目前看,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全区社会事业发展的基本走势, 整个社会事业发展仍然保持了良好的态势, 但也的确暴露出全区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主要体现在几方面。

第一, 在教育方面。教师队伍不够精良, 全区小学、初中学历达标率分别为85.8%和93.2%, 均低于全市95.2%、90.5%的平均水平。全区教师第一学历非师范专业的就有1300多人, 以工代教186人。外聘教师待遇难以落实, 专业教师引进困难。家长要求高质量的高中阶段教育与办学水平不高的矛盾日益凸显。高中阶段班额过大, 甚至有些学校已经超过80人。资金缺口大, 职业教育实践性强, 对实验实习设备的依赖性大, 基础设施投入高, 全面完成职教中心的建设规划, 所需经费十分困难。教育设施不够充裕, 全区学校面积普遍偏小, 生均占有设施普遍偏少。全区区镇中小学生均校舍分别为3.46和2.99平方米, 远远低于国家最低标准5.59和4.18平方米。学校校舍及教学内配设施陈旧、落后, 且严重短缺。各校图书室、仪器室、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等教学必备配置严重落后于时代发展和教育教学需求。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城区现有在校学生23347人, 占全区普通中小学生总数的43.8%, 平均班额61人, 最大班额高达76人。农村在校学生29875人, 占全区普通中小学生总数的56.13%, 农村义教阶段学生平均班额只有28人, 百人以下学校35所, 10人以下班级有80个。目前城区各班人数都在65—78人之间超负荷运转。贫困救助不够全面, 多数初中学校没有住宿条件, 学生在附近群众家寄宿, 存在管理难度和极大的安全隐患。留守儿童教育困难, 全区边远学校学生家长外出打工, 城边学生家长忙于生意, 无暇顾及孩子品德养成和学习提升。寄宿学生多, 但补助生活费名额少, 致使部分家庭困难学生得不到应有救助。

第二, 在卫生方面。医疗卫生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一方面招录人才不易, 由于我区各方面条件有限, 人员招录难度大;另一方面留住人才更难, 全区交通区位虽有所改变, 但与发达城市相比, 差距仍然十分大, 条件苦、环境差, 不容易留住人。公共卫生投入配套经费不足。社区卫生服务由于投入不够, 配套经费

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以宁夏吴忠市为例

摘要:“保持非均衡度适度化, 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这为落后地区快速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运用资源比较优势大力实施大项目带动工业化发展是实现欠发达地区———吴忠市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吴忠市经济增长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模式, 对金融需求依赖程度很高。伴随后危机时代的到来, 中国在实体经济稳定复苏之后, 必然会面对扩张性政策的退出问题。文章以宁夏吴忠市为例, 通过分析吴忠市经济发展特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机遇, 结合经济理论, 通过定性、定量分析在后危机时代金融如何更好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服务于区域经济, 实现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提出金融支持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地方经济金融危机后金融危机时代跨越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 (2011) 03-230-02

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跨越式发展必要性理论分析

非均衡发展理论起源于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缪尔达尔和赫希曼对增长极的运行机制作了补充提出了“回波效应”、“扩散效应”两种循环积累因果运动效应。非均衡发展理论的基本经济运动模式按照“均衡—不均衡—新的均衡……”的过程发展。在这个过程中, 非均衡增长要在合理度的范围内。但是在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 回波效应总是先于和大于扩散效应, 如果放任市场机制自发作用, 非均衡就会打破合适度的范围, 产生阻碍“新均衡”的发展。我们选择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正确处理“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的关系。非均衡协调发展首先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市场的选择, 强调按照最大效率原则配置和利用社会和经济资源, 使之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其次, 它强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即国家通过宏观政策调控确保区域经济非均衡度的适度化, 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吴忠市跨越式发展必要性分析

2007年12月, 吴忠市委、市政府提出全力推进吴忠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本文将运用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来分析吴忠市提出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必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 西部GDP占全国GDP的比重总体仍然呈下降趋势, 2009年在西部12省市中, 宁夏GDP总量占比为1.77%, 排名倒数第三, 在西部五省份中, 占比为6.4%, 排名仅前于青海省, 而吴忠市在宁夏区内经济发展水平又比较较低, 2009年, 吴忠市GDP为185.89亿元, 迟迟未能划拨到位, 相关工作的开展不能满足

工作漠视, 资金投入不足, 很多亟待实施的保护项目无法进行保护, 部分文物由于保管不善而遭损毁, 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因为资金短缺无法征集, 未能予以妥善保存而遭毁弃或遗失。政策扶持不到位,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广播电视基础设施严重不足, 全区没有专门的电视台, 造成周边县区及省市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了解不够深入, 致使影响西峰经济社会发展。

人群健康需要。

第三, 在文化广播方面。文化人才队伍“短腿”现象严重。现有的文化工作人员中, 年龄结构老化, 文化程度偏低, 业务能力不高, 缺乏文化专业特长, 而且多数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普遍被挪作他用, 专干不专的现象十分突出。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投入不力, 缺乏人才支撑, 新产品研发不够。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认识不明确, 概念模糊, 对保护

●蔺小梅

仅占宁夏的13.93%。从吴忠市GDP增长率和宁夏GDP增长率两个指标历年数据看 (图1) , 吴忠市经济增长率和宁夏经济增长率相比, 稳定性差, 而且预期增长率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这种趋势将恶化吴忠市在宁夏区内落后的情况, 从历年的数据反映的吴忠市GDP占宁夏比重呈现稳中下降趋势也印证了这一结论。

三、实现吴忠市经济跨越式发展路径分析

1. 比较优势理论分析。

比较优势理论是李嘉图在批判斯密的绝对优势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地区应根据要素禀赋情况进行合理分工, 建立和发展在资源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获得比较利益。比较优势的核心意义是根据“优中取优, 劣中取劣”的原则, 积极扶持自己的优势产业, 并造就一批能导致本地经济快速增长的经济结构和产业模式, 这也是非均衡增长理论的思想所在。西部地区要取得发展关键是怎样利用这些比较优势使其成为西部地区发展的动力, 西部地区必须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 在大开发过程中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 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 树立发展极。

2. 西部欠发达地区——以吴忠市为例的比较优势分析。

吴忠市位于宁夏中部, 是中国回族主要聚居区之一, 矿产资源丰富是其主要发展优势, 主要有石油、煤炭、矿石、天然气等30多种矿产资源。石油储量3700万吨, 天然气储量8000亿立方米, 是陕甘宁油田的核心部分;已探明煤炭储量70亿吨, 仅吴忠太阳山开发区煤矿探明储量 (约65亿吨) 就占全宁夏煤炭储量的20%。石灰岩储量49亿吨, 冶镁白云岩储量23.69亿吨, 冶镁白云岩品位高, 含量达23%, 是全国少有的高品位白云岩矿, 极易开采。宁夏冶炼金属镁原料的90%来自吴忠太阳山开发区, 新材料产业 (铝、镁、PVC等) :已具备28万吨电解铝、2.5万吨金属镁、10万吨PVC树脂生产能力。

3. 吴忠市经济发展特征。

(1) 工业是拉动吴忠市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使吴忠市的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2009年吴忠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6.08∶53.55∶30.37, 与1998年的30.5∶42∶27相比, 二次产业日益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 (2) 投资是拉动吴忠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2009年, 吴忠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85.89亿, 是1998年四倍, 其中投资率 (固定资产投资/地区生产总值)

对计生、体育的发展重视不够, 引导不力, 存在重经济指标、轻社会指标的现象。特别是乡镇普遍对体育工作不重视, 全区除极少数乡镇外, 无暇过问体育工作。此外, 还有少数群众生育观念还相对落后, 稳定低生育水平压力仍较大, 致使全区人口发展问题较为复杂。考核力度不够。在考核机制中, 除人口和计生工作因实行“一票否决”制取得了良好效果外, 体育因未全面纳入考核, 对真正与广大群众直接接触的和有直接影响力的乡镇 (下转第234页)

第四, 在计生体育方面。部分部门、乡镇 (上接第230页) 基本没有多大压力, 是导致个别部门、大多数乡镇对体育工作不够重视的主要原因。

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更快发展的对策措施

解决好社会事业发展面临的难题, 关键是坚持统筹城乡发展, 应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大力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加快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体实施举措, 应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加大力度。

第一, 加快建立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积极实施“中学教育城市化、小学教育城镇化、职业教育规化、学前教育规划化”的教育布局调整战略。到2015年, 全面撤并所有农村学校, 实现教育城市化目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整合西峰职中和陇东职专, 创办西峰职教中心, 使全区不能升入高中就读的学生全部进入职业学校接受教育, 并享受“两免一保” (免试、免费、保就业) 政策。关心特殊教育, 鼓励民办教育, 到2015年, 区属民办幼儿园全部建成市级以上示范园。

第二, 加快建立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乡镇和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创建活动, 进一步抓好科技特派员工作, 扎实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建办中国西部县域产业开发应用技术研究院, 下设能源衍生物开发应用研究所、商品包装设计研究所、民俗工艺品开发应用研究所、陇东特色粮食作物良种化开发研究所、蔬菜产业技术应用研究所、苹果产业应用技术研究所等6个专业研究所, 为全区经济发展发挥“泵血功能”。

第三, 加快建立基本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监管供应体系和涵盖卫生应急、疾病防控、医疗救助、妇幼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综合卫生信息服务中心。加快推进区、乡、村三级卫生基础设施达标建设, 着力实施好区人民医院扩建、区疾控服务体系建设、区妇幼保健中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大厅、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所等项目, 大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各项“奖、优、免、补”政策, 扩大“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实施范围, 加大区乡计划生育服务站 (所) 建设步伐, 力争到2012年, 全区5乡2镇3个街道办事处全部建有独立的计生服务站, 并配有先进的医疗、保健、检测仪器, 提高出生缺陷率。

第四, 加快建立繁荣的文化体系。加强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维修改造区图书馆, 争取实施区博物馆, 加快实施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建设项目, 力争到2015年, 全区实现“三室一场五有”。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完成肖金塔维修, 2012年完成彭原古汉墓开发项目的立项审批, 2013年完成我区国保单位“南佐遗址”的开发论证及方案设计, 并通过国家文物局立项。积极实施全民健身工程, 加快体育场馆建设, 配合办好全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和全省第六届农民运动会。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在完善现有旅游景点配套设施的同时, 进一步拓展旅游市场, 提高旅游业的层次、规模和效益。

第五, 加快建立充分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加快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等保障制度, 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和社会保险费征缴体制。统筹规划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改进公务员招考方式, 加大面试比例。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多方面开发就业岗位, 力争到2011年劳动力就业率达到92%, 城镇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第六, 加快建立规范的防灾减灾体系。全力抓好灾后恢复重建“三项工程”建设, 提高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抗灾保障能力。建立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应急处置体系,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和防御雷电灾害等先进设备建设, 提高监测水平、应急救援能力、灾害处置能力和农村居民防灾安全保障能力。

摘要:2010年,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全区社会事业发展克服许多不利因素影响取得重大成就, 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大局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 今后应采取加快建立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基本的医疗服务体系、繁荣的文化体系、充分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体系、规范的防灾减灾体系等措施, 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社会事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举措

参考文献

篇3:如何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摘要:国民经济这个范畴,包括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如第一产业中的农业、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第三产业中的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在不同的产业部门内部又分为许多行业,如农业中的饲养业、林业、种植业;工业部门的钢铁、机械制造工业等:商业中的批发、零售业等。各个行业之间相互联系,形成国民经济的有机统一体。

关键词: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1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规律

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规律国民经济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如果国民经济的发展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那么它的发展就会遇到波动与障碍。国民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原料、材料,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大量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既要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又要同时满足城乡居民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形成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发展的合理结构,以及各产业内部按比例地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农业的发展是保障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农村居民自用部分外,还要提供给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向部分工业企业提供充足的粮食、禽畜等产品作原料。另外,工业生产的产品。还要有一部分用来满足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对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起着重要作用。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要能满足工业再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要能相互满足需要,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除农业、工业之外的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商业等行业,也在国民经济的物质生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交通运输业,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要经过运输,才能从生产地运到销售地,运输业如果发展不够,就会有一些产品运输不出去而无法销售,会制约生产的发展,所以运输业是和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是相互联系的,需要相互的协调发展,才能促使国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所谓结构合理,就是它们要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比例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即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相互满足需要,形成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果某一种数量的商品不能满足购买者需要,它们的价格不仅会上涨,甚至购买不到,这就会影响购买者的生产:如果某一种类的产品生产过多,大量被积压,这又会造成物资和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力的大量浪费,这两种情况,都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损失。为了能使经济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处于合比例的状态,国家还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处理好各产业及其内部之间的比例关系。

2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处于国际前列。然而,在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各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尽合理,有些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落后,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只有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战略性调整,同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型转变与全面发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并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持久性。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这对于我国来说,机遇、挑战并存。我国必须实现产业结构与增长方式的调整与转变,这既是我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国内来说,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约束日益突出,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的中心内容。

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必然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集约化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我们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要注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竞争力为中心,消除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与资源、原材料的结构性短缺问题,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和企业转移,推进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3培养创新发展的经济人才

加快科技发展,实施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都要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3.1中国经济的创新发展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级经济管理人才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因此,管理国民经济的人才,既要能够从全局出发,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同时对国内各地区的企业和全国各行业的发展情况也要有所把握,还要尽可能掌握一些企业经营管理与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等要有所了解,从而在具体工作中能够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管理国民经济的高级管理人才,要通过对全国一些地区、一些行业、一些企业进行经常性的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情况,从经济与社会角度考虑生产效率、生产质量、产业结构等等问题,进而采取各种措施,促使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3.2培育一大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当前,人才竞争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培养和锻炼出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发展状况,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家。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管理者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要善于任用一些具有新思想、新方法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特别是要有一些高水平的技术专家、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他们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的源泉,他们的水平是高是低决定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创新活动的推进,决定着生产出的产品是否是市场上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因此,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格外重视。

3.3培养一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与技能型人才人才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有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企业才能不断进行技术与产品创新。因此,对我们这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尤其需要造就一大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以加速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实力的增强,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高技术人才的使用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大力培养出大量的高水平科技专家,他们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篇4:如何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规律国民经济的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如果国民经济的发展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那么它的发展就会遇到波动与障碍。国民经济运行的规律性, 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上。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就是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企业,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能相互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原料、材料, 同时又能把生产出的大量产品顺利地销售出去, 既要满足各生产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要, 又要同时满足城乡居民不断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 形成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发展的合理结构, 以及各产业内部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从而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优化,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问题。

农业的发展是保障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基础。农业生产的产品除了农村居民自用部分外, 还要提供给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 向部分工业企业提供充足的粮食、禽畜等产品作原料。另外, 工业生产的产品, 还要有一部分用来满足农业生产和城乡居民生活的需要, 对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起着重要作用。

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 要能满足工业再生产和城乡居民对生活消费用品的需要。在工业内部各行业和各企业之间, 生产的各种劳动资料和各种不同性能的零部件及各种原材料, 要能相互满足需要, 工业的各行业和各企业的生产才能协调地发展。除农业、工业之外的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商业等行业, 也在国民经济的物质生产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交通运输业, 生产部门生产出来的产品要经过运输, 才能从生产地运到销售地, 运输业如果发展不够, 就会有一些产品运输不出去而无法销售, 会制约生产的发展, 所以运输业是和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联系在一起的, 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是相互联系的, 需要相互的协调发展, 才能促使国民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所谓结构合理, 就是它们要符合一定的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比例关系协调的具体表现, 即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相互满足需要, 形成资源的合理配置, 如果某一种数量的商品不能满足购买者需要, 它们的价格不仅会上涨, 甚至购买不到, 这就会影响购买者的生产;如果某一种类的产品生产过多, 大量被积压, 这又会造成物资和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力的大量浪费, 这两种情况, 都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损失。为了能使经济结构在发展过程中经常处于合比例的状态, 国家还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处理好各产业及其内部之间的比例关系。

2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经济总量及其增长速度处于国际前列。然而, 在这种高速增长的背后,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 主要表现在:各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尽合理, 有些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落后, 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因此, 只有对产业结构问题进行战略性调整, 同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型转变与全面发展, 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并从根本上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持久性。

从国际经济环境看, 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 这对于我国来说, 机遇、挑战并存。我国必须实现产业结构与增长方式的调整与转变, 这既是我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也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从国内来说, 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约束日益突出, 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的转变,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的中心内容。

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必然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走集约化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我们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同时, 要注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业竞争力为中心, 消除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与资源、原材料的结构性短缺问题, 促进生产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门和企业转移, 推进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3 培养创新发展的经济人才

加快科技发展, 实施自主创新,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都要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术人才的培养, 需要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3.1 中国经济的创新发展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级经济管理

人才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 因此, 管理国民经济的人才, 既要能够从全局出发, 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 同时对国内各地区的企业和全国各行业的发展情况也要有所把握, 还要尽可能掌握一些企业经营管理与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情况、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等要有所了解, 从而在具体工作中能够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管理国民经济的高级管理人才, 要通过对全国一些地区、一些行业、一些企业进行经常性的实地考察, 深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实际情况, 从经济与社会角度考虑生产效率、生产质量、产业结构等等问题, 进而采取各种措施, 促使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

3.2 培育一大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当前,

人才竞争特别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 对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因此必须培养和锻炼出一批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发展状况, 懂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家。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 企业管理者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要善于任用一些具有新思想、新方法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特别是要有一些高水平的技术专家、工程师、高技能人才等, 他们是企业在竞争中发展的源泉, 他们的水平是高是低决定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创新活动的推进, 决定着生产出的产品是否是市场上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因此, 对具有战略开拓能力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要格外重视。

3.3 培养一大批高级专业技术与技能型人才人才是企业竞争的

核心, 有了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企业才能不断进行技术与产品创新, 因此, 对我们这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 尤其需要造就一大批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 以加速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实力的增强, 推动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高技术人才的使用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大力培养出大量的高水平科技专家, 他们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家乡风光-小学作文下一篇:乡镇公开承诺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