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24-05-11

如何实现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共6篇)

篇1:如何实现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由于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信息的现代化,导致社会的各个方面迅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但是环境问题也随之而生,如:土地的沙漠化,水源的污染,森林的减少,化石资源的浪费,能源的短缺等等。为了人类的以后生存,各个国家正在积极的寻找各种措施来拯救我们的地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唯一的办法,使人与自然,人与人达到和谐的相处。

关键词:资源环境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

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人类片面追求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而又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地球的负荷能力,从而导致了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等一系列严重的全球性问题,极大地威胁了人类的继续生存和发展。为此,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提出了“人类要生存,地球要拯救,环境与发展必须协调”的口号。从此,可持续发展思想升华为一种发展战略。其基本内涵是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保证人类的世代繁荣。三十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表明,要想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遵循自然和谐原则和社会公平的原则,最终达到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和谐。

1.资源环境与人类的矛盾

资源环境是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范畴,包括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石油,煤,化石燃料,木材,森林,水,空气,土地,金属和稀土金属,各种动植物,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切。

从古代到工业革命以前,虽然我们人类一直在改变环境使他为我们人类服务,不过那些没有超过环境的承受能力,环境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复作用还原,19世纪中期以后人的开发力度加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致使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受到环境的报复,近几年的地震、海啸、火山、洪涝灾害、H1N1、SARS、禽流感及超级细菌像洪水猛兽般的肆虐的侵害者我们。我们意识到了——环境对人类意味着什么。

1.1 大气污染

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来创造和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也有污染和破坏自身的生存环境,并由此受到环境系统施加的报复, 产生了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人口的剧增、现代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 并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有害物质及大量有害的粉尘。由此造成空气质量严重下降, 使一些城市笼罩在烟雾之中。

1.2 酸雨成灾

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SOx、NOx 与空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 酸雨。酸雨危害极大, 它改变酸雨覆盖区的土壤性质, 危害农作物和森林生态系统, 改变湖泊水库的酸度, 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 腐蚀材料, 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1.3 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

在温室效应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O2 气体。近百年来由于生产和生活上燃料耗用量的激增和森林的大量破坏, 使大气CO2 的浓度以每年0.7~ 0.8cm3/ m3 的速度递增, 1988 年已达350

cm3/m3, 预测至2030 年将达到450 cm3/m3。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对人类健康、水资源、森林、生物物种、农业生产诸多方面产生不良影响。

1.4 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对地球上生命的出现、发展以及维持地球上的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20 世纪中期以来, 氟氯烃作为制冷剂、泡沫发生剂、灭火剂等广泛应用。当氟氯烃进入大气层后, 在光作用下进行分解, 释放出高活性原子态的氯和溴, 它们以催化的方式对臭氧造成破坏。美国环保局预测, 如果臭氧层耗损2.5%, 美国每年死于皮肤癌的人数将可能增加2万。

1.5 淡水资源的紧张和污染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世界淡水面临两个难题: 一是缺水, 二是污染。后者又加重了前者的程度。我国水资源也十分短缺, 全国18个省(市、区)有6620 座县级以上政府所在的城镇缺水, 日缺水量1700 万m3, 直接影响居民生活和工业正常用水。与此同时我国水体水质总体呈恶化趋势。全国城市污水80% 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 75% 的湖泊水域受到显著污染。事实表明, 水质污染引发的疾病已成为人体健康最主要的危害。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06 年12月报道, 河北某县废塑料回收加工厂遍地开花, 地下300米的水只能洗脚用, 致使2005年冬季征兵体检全县无一人合格。

1.6 噪声污染

噪声能引起耳聋、心烦、疲劳、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强噪声会使人眩晕、恶心、视力模糊、血压和脉搏发生波动, 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噪声按其来源主要是气体动力噪声、机械噪声和电磁性噪声, 特别是城市环境的交通噪声、施工噪声、工厂噪声等影响更大。

1.7 化学品污染

2005 年5 月江苏淮安高速公路上的运载液氯卡车遇交通事故, 氯气大量泄露, 使周围数平方公里的环境受到污染;2005 年11 月13日中石油吉化公司双苯厂连续发生爆炸, 大量苯、硝基苯等有毒物质严重污染了周围的环境, 严重污染了松化江水域, 使沿途居民的饮用水源受到严重污染, 拥有300 多万人口的哈尔滨市被迫停水4 天, 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和高达数亿元经济损失。

所有的一切在很早就被很多科学家预言到,就像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里告诉我们的一样,人们为了追逐利益,用所谓的聪明与智慧制造了一个一个惨案,最后引火烧身,致使一个漂亮的村庄变成了一个可怕的地狱,现在我们如果还不吸取教训,那就是我们的最终的结局。

2.资源环境与人类的在和谐中求得可持续发展

1989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认可的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即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 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着重于科技属性主要是从技术选择的角度扩展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倾向这一定义的学者认为: 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 的工艺方法, 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就是说一切旧的节俭,一切尽最大程度的利用,这就要求资源的重复利用,不做无用功。那么就得争取一切处于协调的状态下来转动。

和谐由“和”、“谐”两字构成,意义却多样。其一,指对立诸要素相互作用下实现的中和、调和、和解、统一《论语·子路》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国语·郑语》曰:“去和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其二,指结束战争和争执。其三,指协调、谐和。一系列古语表明和谐是一种融洽的生活气氛,是人们的追求目标。

时至今日,人类大喊环保,减排节能,立言要实现低碳经济等等一系列的措施和誓言验证了当年蕾切尔·卡逊的预言,我们不得不学习,不得不佩服,不得不得不保护我们的环境,要拯救自己,保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一切做到和谐,自然环境的和谐,人类自身的和谐,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当然这一切就要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在实际生活中体现。

2.1 自然和谐原则

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要保持自然按照自身规律正常有序地运转,使人与自然达到和睦相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三个统一:改造与保护的统一、获取与贡献的统一、利用与尊重的统一,人对自然的利用和尊重是辩证统一的。首先,利用不是要把自然的全部都为人类所开发和利用,而是要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尊重自然良性循环的需要,尊重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保持以至恢复部分自然的原生状态。其次,既要合理利用自然,又要保护自然的再生能力,不能采取掠夺式毁灭式的方式利用。在利用中要做到物尽其用。再次,人对自然的利用不应是实用主义的,而应把这种利用化为对人类的进步和自然的发展都较为有利的因素,这样才能充分展示人类的伟大胸怀和高超智慧。最后,人类不应把自然仅仅当作自己发展完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而应切切实实地尊重自然,尊重自然界中其他生物物种的生存发展权利,尊重自然生态稳定机制的运行。人类只有抛弃征服者的妄想和主奴意识,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进化与发展。

2.2社会公正原则

社会公正原则是指人类在利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所有人都拥有公平地享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同时,所有人都负有自觉地保护生态环境良好状况的义务。

2.2.1 群际公正原则

这里的“群”是指一个国家内部各个不同层次的群体,如企业、地区、阶层、集团等。生态环境问题就一个国家内部来讲,是因为某些群体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过多地消耗了资源,过多地排放了废物、废气和废水。对每一个群公平,就要用法律来维护我们的环境。

2.2.2 国际公正原则

生态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全球问题,就其起源来说,是由于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过多地占用了自然资源,过量地排放了“三废”所引起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对资源的挥霍性浪费,限制了另一些国家和地区公平地享有资源的可能性,特别是发达国家对各种资源的高消费,已经远远高于不发达国家人均水平的许多倍,这是极不公正的。同时,一些国家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常常引起另一些国家的环境质量下降和人的健康遭到危害,这特别表现在相邻国境的河流和海域污染,酸雨和大气污染,滥伐森林引起的水灾和土壤沙化,有毒物质的运输和处理等等。现在虽然发达国家由于经济的发展而改善了生态环境,但实际上是把生态环境问题转嫁给了发展中国家。所以,每个国家都要努力,尤其是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2.2.3 代际公正原则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涉及群体与群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更涉及代与代之间的关系。由于自然资源中的相当一部分是非再生性资源,所以一代人的过度开发必然会影响后代人的资源储量。由于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一个很长的时期才能充分地显现出来并且难以在短时间内予以消除,因而一代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必然会给后代人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每一个人都应该节俭资源,保护我们的环境。

显而易见,自然和谐原则针对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社会公正原则针对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影响生态环境问题的两对矛盾,它们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许多资料表明,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尽管有贫困地区为求温饱而不得不掠夺性地利用资源,更有富裕者为求最大利润和奢侈享受而滥用资源。所以,只有采取资源环境公正配置的原则,缩小两极分化,才可保持发展的持续性。而且发展的基本

目标是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因此,贫困者的生存需求应当优先于富裕者的奢侈需求,才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发达国家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来解决环境问题,现代的人要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考虑,尽量留给他们一个美好的世界。

3.我们的努力措施

3.1 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工业污染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综合治理和污染者付费 等指导原则, 严格控制新污染,积极治理老污染, 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主要措施是:(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严格按照法律规定, 对初建、扩建、改建的工业项目, 要求先评价、后建设, 严格执行 三同时制度, 技术起点要高;(b)集中控制和综合管理这是提高污染防治的规模效益, 实行社会化控制的必由之路。综合治理要做到: 合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与人为措施相结合;集中控制与分散治理相结合, 生态工程与环境工程相结合; 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c)改变传统观念,深化绿色科技意识, 开展绿色技术研究: 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指出促进绿色科技的发展, 首先需要更新观念, 清楚认识科技发展总趋势, 并纳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 加以重点扶持。开展绿色技术研究, 开发绿色产品;(d)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推行清洁生产, 走资源节约型、科技先导型、质量效益型工业道路, 防治工业污染。

3.2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认真治理城市四害.当前主要任务是通过工程设施和管理措施, 有重点地减轻和逐步消除废气、废水、废渣和噪声这城市四害的污染。

3.3 提高能源利用率, 改善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比重, 尽快发展水电、核电, 开发和推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革命技术要以节能减排为标准。

3.4推广新型农业生态的生产方式,多循环利用的方法,提高产率,生产绿色的农产品。

3.5 提倡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相结合,两者互为促进,要与节能减排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李昭新,张敏.自然和谐、社会公正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2003,18.1

2.刘德峥.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 :60-62

3.刘长明.发展的革命.济南大学学报.2002,12: 5-14

4.孟春,张浩,苏义坤,王立海.可持续发展是中国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8

5.冯凌,石培华,闵庆文,成升魁.可持续发展与相关经济学科——基于系统观视角.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 109-113

6.刘恒丽,张媛.绿色制造与构建和谐社会.能源与环境-科技资讯.2010,25

7.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篇2:如何实现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绪论

第一节 社会工作为什么要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1、社会工作的目的:

(1)帮助案主解决具体问题,提高他们应对环境和发展自己的能力;

(2)与各类组织、机构打交道,并改革这些系统使之更有效地满足案主的需要;(3)把人和环境联系起来,帮助案主获得资源、服务和机会。

2、人类行为:人类行为简单地说是泛指人的一切行动。从社会工作角度来看,人类行为是指个体为适应环境与满足需要所表现出的活动或反应,它是遗传、生理、心理、社会过程等内外因素综合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3、人类行为的分类:

1、根据行为的功能分:生理行为、精神行为、情绪行为和社会行为。

2、根据是否符合社会文化标准分: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

(1)正常行为:指符合社会文化的要求,同时符合在该社会文化环境中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要求。它是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平衡发展以及适应良好的标志。

(2)偏差行为:不符合或者违反社会文化标准的行为是偏差行为。

第二节 研究人类行为的模式

1、研究人类行为的模式有哪些?

一、单元决定论到多元决定论: 1、19世纪下半叶,社会工作信奉单元决定论(单原因说)。①理论依据:认为任何一种结果都可以追溯到一个单一的原因。②思想:一旦揭示了问题的原因,问题将得到解决。如:友好访问者——道德提升将解决“道德不足”的穷人问题;睦邻运动者——致力于改变贫穷的“环境决定因素”来解决经济萧条、酗酒、文盲和事业问题都失败了。

2、复合因果说:复合因果说假定社会问题。如贫困问题既是个人原因也是社会原因。

3、多元决定论:①多元意味着,在问题发生的临界点,多重因素同时发生作用。②决定论即案主难以回避作为结果的症状或问题。

二、心理—社会方法:

1、含义:它包括一个有关问题成因的理论并提供一种临床模式(clinical model),在这种模式中包含多维的诊断和治疗。

2、理论:19世纪末诞生,心理-社会方法一直强调同时从两个方面来理解案主。即社会工作者一方面辨明并评估影响案主的心理因素(如:人格应对、智力和自我运作能力),同时还要辨明并评估影响案主的社会因素(如:家庭历史、同伴关系、社会制度等)。

三、人类行为的医学模式:

1、理论来源:20世纪初西方一些国家的大学里开始传授社会工作课程,到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大多数社会工作者开始使用医学模式来研究人类行为。创始人是弗洛伊德

2、医学模式:把案主看做是病人,首先诊断病因,然后提供治疗。病人的问题被认为存在于病人的身体之内。医学模式把人类性感和行为问题概念化为两大类,即精神病和神经病。因此有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的人被贴上了医学标签,如:精神分裂症、精神病、神经病、精神错乱等。弗洛伊德认为,儿童时期的创伤经历是精神失常特别是神经官能症的主要原因。

3、心理-医学模式:医学模式把病人当作需要帮助的人,研究病人情感问题的性质和原因,病探索治疗的方法;强调内在的心理过程,着重于使病人调整自己已适应社会环境。因此这种方法也称为心理-医学模式。

四、环境中的人:

1、理论来源:20世纪60年代,一些社会工作者对医学模式的作用提出质疑,认为在引起案主的问题上,环境因素至少和内部因素一样重要。所以,这时社会工作者开始把部分注意力转移到环境上来,试图以改变环境的形式来服务案主。

2、理论框架:案主的问题既源自案主的个人因素(例如人格、个性、所处的人生发展阶段等),也源自环境因素(如不良的环境或者阻碍案主接近资源的环境障碍等)。框架把把人类问题两方面的原因结合起来即早期的个人因素(弗洛伊德观点)和后来的环境因素。认为与系统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如:家庭、教育、就业、政治、宗教等)。

3、社会工作者关注的三个领域:①关注个人并提高其解决问题、应对环境和发展自身的能力②关注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把人和他们所需要的资源、服务和机会连接起来③关注环境并在必要的时候改革环境,使之更有效地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

第三节 人类行为的生态系统模式

一、生态系统模式的主要概念:

1、系统:是同类事物按一定关系组成的整体。它由一组元素组成,这些元素以一定的方式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功能性的整体。(如: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个社区等)

2、边界:是系统与系统之间的界线。它是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它反映了系统内部关系的特点,使系统表现出独特性。(Chess and Norlin说到边界界定了子系统。在界定子系统的同时,边界也界定了组成系统各元素将要扮演的适当的角色。如:学生、教授、秘书,就像我们的皮肤一样,边界的目的之一是保护系统,使系统的功能免受外界因素的负面影响。)

3、子系统:是二级的或者附属的系统,也可以认为子系统是大系统中的小系统。(如:一个家庭系统,父母形成一个子系统,而孩子也是一个子系统;大学里教师是一个子系统,而行政工作人员又是一个子系统。)

4、自动平衡:它是系统的一种性质,是系统维持一种相对稳定不变的平衡状态的倾向。大多数活性系统都具有这种寻求系统内部的平衡以维持系统继续存在的性质(如:一个家庭系统中一个孩子被虐待,虐待将是该家庭的一项功能,一旦那个受虐待的孩子离开家庭,那另一个孩子将被选择出来受虐;或者就是家庭成员改变行为,但是这种改变会打破平衡,那其他成员也必须改变来适应那个改变行为的成员,以达到家庭的平衡。)

5、整体性:指由各元素组成的系统所产生的效应大于由各元素简单相加所产生的效应。(系统理论认为,系统不能理解为各个组成部分简单相加,或者说,系统一旦被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系统也就不复存在了。如:一个家庭不等于孩子和父母,如果父母离婚,其家庭也就解体)

6、角色:是根据个人地位确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以及特定团体和社会的期望。系统中每一个人都在系统中扮演着一个角色。

7、关系:是两个或多个个人活系统之间在情感、认知及行为等方面的实际联系,它常常意味着相互交换和动态的相互作用。

8、输入:它包含从其他系统中获得的能量、信息或者通信流。(父母可能从孩子的老师那里接收输入,孩子的体育成绩不及格。)

9、输出:是某一系统对所接收的输入进行了处理之后所产生的结果。(如:一位虐待妻子的案主在结案之前不再虐待妻子了,这种积极的行为改变是一种输出。)

10、反馈:反馈是输入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包括接收有关自身工作绩效的信息系统。反馈有正性反馈和负性反馈两种形式。正性反馈是接收他关于他正在正确的做什么的信息,以维持现状并持续发展(一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考试“个案社会工作”这门专业课时,得了98分,那么这位学生给的反馈是他已经掌握了这门课的大部分信息)。负性反馈告诉系统他做错了什么,作为负性反馈的结果,系统可以选择纠正任何偏差或者错误并恢复一种自动平衡的状态(如:一位社会工作督导告诉被督导人他正在用错误的方式填写一份机构表格,这使被督导人有机会改正其行为并以正确的方式填写)。

11、界面:指不同系统、组织或者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环境之间相互接触、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的确切点。要准确找到案主的问题,关键要找准界面。(如:一对夫妻前来咨询所,说他们在教育孩子上存在严重的分歧。通过交谈发现他们真正的问题是他们不是教育孩子有分歧,而是夫妻之间缺乏交流。)

12、演变:是系统从简单状态向复杂状态运动的倾向。(如:家庭,两个人——三个——四个——

五、六个并且在生活中每天都在增加新的信息和经历,使开始的简单变到复杂)

13、熵:在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或者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以能出现的程度。在生态系统模式中,熵的具体一样是指系统趋于解体、损耗和消亡的倾向。(如: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会衰老并最终死亡。)

14、负熵:他是熵的对立面,是系统趋于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大,在生理、智力、情感等方面会发展成熟。)

15、同等结果:即“条条大道通罗马”,达到同一个目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一个社会工作者,为贫困家庭寻找资源,可以是现金、代金券、食品券、免费服务等等)

16、社会环境:指包括与案主相关的各种社会条件、情形和包围着案主的各种相互作用。

17、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A、人;B、社会环境;C、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相互作用。

18、相互依赖: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系统之间的相互依赖。

19、事件:是人与人、人与系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事件分为肯定事件和否定事件。

20、能量:是人与环境之间能动作用的力量,有输入、输出两种形式。能量输入即能量进入个人的生活并提高个人社会功能运作的能力;而输出即能量从个人的生活中外流或者从个人的生活中拿走一些东西。

21、适应:即根据周围的环境作出调整的能力,意味着变化。

22、压力:是一种制服人的力量,通常让人感到紧张、焦虑不安或者感到危害、威胁等。(1)挑战:这是一种由挑战引起的对胜利的期望可以引起一种积极的情感,这样的压力可以促进案主进一步的成长和发展;(2)危害或者威胁所带来的消极情感,这样的压力常常带有痛苦或者破坏的性质。

23、应对:它是适应的一种形式。适应强调对新环境的肯定性或否定性的反应,应对而强调努力克服困难、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4、结果:人与环境之间的每一次有效事件都会对相互作用的双方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具体表现就是事件的结果。分为积极结果和消极结果。

25、问题:结果的形式之一就是问题。如果在与环境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中出现了不良、无法适应或者无法应对的情形,那么,问题就产生了。

26、变化: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在案主自身的努力下,案主不断改善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的严重性逐渐得到减缓,案主逐渐向着积极的方向转化这就是变化,它是社会工作介入的目标。变化是双方的,一方面包括案主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包括社会环境系统的变化。变化所表达的是人与华宁双方面而不是单方面的关系、作用或者性质。

二、生态系统中的社会工作者:

1、经纪人:即把案主及其所需要的资源联系起来。

2、促进者:为案主提供支持、鼓励和建议,使案主更有效的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3、调停者:帮助冲突双方解决争端、达成和解。调停者在冲突双方之间保持中立的立场,不偏向任何一方。

4、教育者:社会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就是像案主传递有关信息。

5、评估者:所有的社会工作人员都需要扮演评估者的角色,以评估自己的工作绩效。

6、个案管理者(协调者)主要是挖掘资源,有计划地为案主提供资源、服务和监督的过程。

7、呼吁者:为案主的权力和利益而呼吁。

第三章 胎儿期

第一节 生物系统及其对胎儿期的影响

1、胎儿期:是指从受精卵开始到胎儿出生这段时间,约40周,即我们通常说的怀胎十月。(研究发现,人类行为是从胎儿期开始有,并且胎儿期是人的一生中发展最快、变化最快的时期,个体在母体子宫内的成长对人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胎儿的发育阶段:

当精子透过卵细胞避时,受精卵就诞生了,这时母体就怀孕了,一个受精卵从针尖大小到完全形成新生儿通常要经过280天左右的时间。我们可以把胎儿发育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胚前期、胚胎期和胎儿期。

1、胚前期:

从受精到受精卵牢固地植入子宫大约二周的时期为胚前期;大约36小时后,受精卵开始分裂,以倍数分裂(2、4、8…)最后,受精卵分裂成一个充满着液体的囊胚(在分裂的同时,受精卵由输卵管进入子宫,到第4—5天形成一个胚泡;到第7天左右,受精卵开始着床,即接触并附着于子宫内壁,为其发育成胎儿吸收各种洋房,整个过程在14天左右完成。)

2、胚胎期:

从第三周到第八周成为胎儿期,也称为细胞和组织分化期(当受精卵和子宫壁无完全结合在一起来后,胚胎期就开始了)。这一阶段,胚胎生长速度快,主要器官开始发展,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心脏以及性器官开始形成,手、脚、胃、食道、血管和神经系统也开始形成并发挥作用。胚胎期是胚胎快速生长和发展的阶段,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和伤害,所以此期间母亲摄入的某些维生素、烟酒、药物、病毒等有害物质一旦进入胚胎,将会对胚胎期产生永久性的且不可逆转的伤害,特别是胎儿敏感的神经系统极易因机械或化学(母亲意外跌倒、滥用药物等)受到永久性损伤。

3、胎儿期:

(1)广义的胎儿期:指新生儿出生前在母体内度过的一段时期,即前述的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共约40周的时间。(2)侠义的胎儿期:指从第9周至出生的这段时期,是广义胎儿期的第三阶段。

3、影响胎儿发育的生物因素:

(一)遗传因素的影响:

遗传:指亲代与子代之间的相似,所以遗传与胎儿健康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胎儿健康成长的基础。

(二)母亲身体状况的影响:

发育中的胎儿深受母亲身体状况的影响,如母亲的年龄、身高、体重、营养、药物服用、烟酒嗜好、疾病等。

1、年龄。科学研究发现,生育子女的理想年龄为25—35岁。怀孕时年龄过大或过小都易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

2、身高体重。孕妇体重过高或过低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胎儿在宫内发育迟缓,增加妊娠的高危程度。(体重大于80公斤、低于45公斤;身高低于150cm)

3、营养。胎儿在子宫内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都由母体供给,当母体营养不良时出影响本身健康外,同时还影响胎儿的发育,造成胎儿先天不足、抵抗力弱、易患病、智力发育迟缓或者容易引起流产、早产甚至死胎。(1)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2)要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避免劳累和熬夜(3)避免各种食物污染。

4、药物。大多数药物都可以通过胎盘,经母血进入胎儿体内。妊娠早期用药不当会导致胎儿畸形和死亡。

5、烟酒。孕妇如果吸烟或者久处重度烟雾环境(被动吸烟)中,有毒物质可使子宫及胎盘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出现早产或死胎,烟草中的有害物质除导致新生儿体重轻、体质弱、智力差、多病、死亡率高外,还能引起遗传物质突变,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及多种畸形的可能。喝酒也会影响胎儿的发育,酒精能引起胎儿多种畸形。

6、疾病。慢性疾病和病毒性感染都会威胁到胎儿的发育,并且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孕妇感染病毒的途径有:A、呼吸道感染;B、消化道传染疾病;C、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传染病;D、吸毒(注射)传染的病毒;E、昆虫或动物感染的病毒。

第三节 社会系统及其对胎儿期的影响

1、家庭因素对胎儿期的影响:

家庭规模和结构、家庭经济条件、母亲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气氛等就爱听内部因素对胎儿发育能产生重要影响。

1、家庭规模和结构:

(1)如果即将成为父母的夫妻本身是独身子女,很可能在心理上还不是十分成熟,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夫妻感情尚需磨合,事业和经济上的压力偏大这一切讲会影响他们的家庭生活,特别是孕妇的情绪状态,甚至影响他们对胎儿的态度。A、理想父母,他们盼望得到孩子;B、矛盾父母,这类父母表明看起很高兴,但胎儿能感觉注意到潜意识里的矛盾情绪和母亲内心深处的排斥心理,这类胎儿出生后大多有行为和肠胃问题。C、冷漠母亲,这里母亲不想要孩子,但他们的潜意识希望这种信息在某种程度上能被胎儿接受。这些胎儿上下来,情绪低落,感情冷漠,昏昏欲睡。D、为不理想母亲。这里母亲不愿意得到孩子。其早产率最好,胎儿也常常会出现体重过轻或情绪反常等。(2)单亲家庭的问题对胎儿的发育也造成极大的影响。单亲家庭问题主要是遗腹子和私生子的问题。遗腹子:指还有出生时父亲就已经去世了的孩子。私生子:就是指出生时没有正式合法的父亲的孩子。

这两者都存在母亲由于父亲的死亡或者缺位,在心理情绪上很难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必然影响胎儿的发育。

2、家庭经济条件:

家庭经济条件既与单个家庭的收入水平密切相关,还与地区经济水平有关。地区经济条件好坏与医疗保健水平呈正相关;家庭经济与孕期保健和营养关系密切,对胎儿的影响也很重要。

3、父母受教育程度:

关于家庭条件对儿童智力的影响,有学者提出了“智力环境”,就是家庭中每个成员智力水平的平均数。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家庭智力环境可能越好。A、他们可能更加重视胎教;B、他们较高的文化素质也更有利于胎教进行。C、父母受教育越高,其职业收入也就可能越高,其家庭经济条件也越好,更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

4、家庭气氛:

从优生的角度看,融洽的夫妻关系、和睦的婆媳关系、民族的家庭气氛,都有利于夫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适当怀孕时间的选择,有利于良好情绪的保持最终有利于胎儿的生长发育。

5、其他,如社会政策、政治环境、生育观念等。

第四章 婴儿期

第二节 心理系统及其对婴儿期的影响

语言发展:语言能力的发展开始于婴儿期,婴儿期语言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生命的第一年,这是婴儿的口头语言开始发生和发展的时期,称之为言语的准备期或前语言阶段;第二阶段指1—3岁,在该阶段中,婴儿语言发展主要表现在词汇发展和表达能力的发展两个方面。

(一)婴儿语言发展的第一阶段:语言准备期。

婴儿从出生时的哭声开始,发展到能发出可以辨识的音节和类似于成人语调模式的复杂牙牙语。婴儿发音的发展阶段如下:

1、第一阶段:反射的发音阶段。其时间是从出生到两个月,该阶段的特征主要为发射性的发音,如哭声、发燥时是的发音类似于打嗝、咳嗽、打喷嚏等。另外也可能出现一些类似元音的声音。

2、第二阶段:叽叽咕咕的声音和笑声。其时间为2-4个月。婴儿开始发出一些舒适状态的声音。

3、第三阶段:发音游戏阶段。其时间为4-6个月。婴儿似乎在检查他们的发音器官,一决定他们能产生的发音范围。该阶段的特征在于出现了很响和很轻的声音,以及很高和很低的声音。

4、第四阶段:典型的牙牙学语阶段。其时间是6个月以上。该阶段的特征是出现了系列的辅音-元音音节,并且在时间的控制上类似于成人。

5、第五阶段:含混阶段。其时间为10个月以上牙牙语的最后阶段通常与有意义语言的早期阶段是重叠的。

(二)婴儿语言发展的第二阶段: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当婴儿说出第一批能被理解的词时,标志着婴儿进入了语言产生和发展时期。此阶段一般在(1—3岁),婴儿语言发展的主要表现在词汇的发展和表达能力的发展两个方面。

1、词汇的发展:(1)词汇数量的增加。(2)词汇范围的扩大:

出了名词和动词之外,其他各类词,如形容词、副词、代词、连词等,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提高百分比。(3)词语的获得与运用:

婴儿词语的获得过程有以下三个方面:A、在第一批词的基础上,畸形掌握在某些场合限定性很强的词;B、已经掌握的词语开始摆脱场合限制,获得了初步概括的意义;C、开始直接掌握一些具有概括性和指代性的功能的名词和概念过程的独特画面。

2、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0—3岁的婴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大致经历过两个阶段:一是理解语言阶段(1—1.5岁);二是掌握合乎语法规则的语句,开始积极语言活动阶段(1.5—3岁)。(1)理解语言阶段:

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正式学习语言的阶段。该阶段婴儿的语言发展主要有两个特点:A、能说出词,这是婴儿语言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质变。如爸爸、妈妈、阿姨、再见等。B、对成人语言的“理解”发展较快,理解“词”比说出“词”发展要早。如婴儿对成人的话点头或摇头。(2)积极语言活动阶段:

此阶段是1.5—3岁,婴儿开始积极的语言活动发展,是婴儿语言发展上的一个飞跃的阶段。这个阶段,随着婴儿理解语言能力的发展,婴儿的积极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快发展起来,语言结构也变得复杂。对说、听等语言活动有高度的积极性,喜欢交际,听故事,诗歌等。

(三)影响语言发展的环境因素(4—6个月牙牙学语,10个月以后,不同社会语言背景的牙牙语开始出现不同的变化。)

第三节

社会系统及其对婴儿期的影响

依恋:依恋是婴儿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特殊的亲密关系,是婴儿出生后所面对的第一个人际关系。由于婴儿的主要照顾者通常是母亲,婴儿的依恋对象通常也是其母亲,所以婴儿的依恋又称为母婴依恋。

(一)依恋的发展:

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期。这个时期的婴儿对人的反应是不加区别的,无差别的反应。

2、选择性的社会反应期。这个时期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母亲很偏爱,对他所熟悉的人和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

3、特定的依恋期。从六七个月开始,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极为关注,特别喜欢和母亲在一起。同时对陌生的反应发生很大的变化。

(二)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约7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

2、回避型依恋。约2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

3、矛盾型依恋。约10%的婴儿属于这一类。

三种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良好的,积极地依恋,而回避和矛盾型又被称为不安全依恋,是消极的不良的依恋。

(三)依恋对婴儿发展的影响:

依恋是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情感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婴儿的依恋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与婴儿的交往方式。抚养者与婴儿正常依恋关系的缺乏可能会导致婴儿严重的心理障碍。婴儿如果缺乏关心和爱扶,就很难建立对任何人的依恋,从而给其今后的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依恋性质对儿童今后的认知发展和社会性适应有一定的影响。

第五章

幼儿期

第一节 生物系统及其对幼儿的影响 幼儿期:3—6岁,这一阶段的儿童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家庭步入了更广阔的天地——幼儿园,因此这一时期被成为幼儿期。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幼儿主要以游戏的方式积极参与社会生活,与此同时,他们的大脑和神经系统、动作技能、知觉、语言、记忆、思维等生物、心理各方面都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在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作用下,幼儿间的差异和独特性越来越明显,生物和环境因素对幼儿发展的支配力日趋减弱,心理因素的作用日益突出,这些发展变化不仅奠定了幼儿的个性形成,是其社会化的重要表现,而且为幼儿进入小学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这段时间又被称为学龄期。

第三节 社会系统及其对幼儿期的影响 社会交往对幼儿的影响:

(一)家庭:家庭是由家庭成员及成员间的互动关系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家庭系统中诸多因素对儿童的发展或多或少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例如:父母的教养观念和家庭结构。和谐的婚姻关系和配偶支持对儿童的成长是有利的,一个经常争吵、挑剔、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对父母和儿童都会产生不良影响。离婚对于儿童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

(二)同伴: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帮助儿童获得熟练地社交技巧,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儿童的接纳程度分为:受欢迎的儿童、被拒斥的儿童、矛盾儿童、被忽视儿童和一般儿童。

(三)教师:入园后,教师就成为幼儿交往的重要对象,教师对幼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教师的期望效应;

2、教师的榜样作用;

3、教师的强化;

4、与父母相比,更具有权威性。

第六章 儿童期

第一节 生物系统及其对儿童期的影响

1、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

①由浅人深;②由简单到复杂;③由刻板到灵活;④从以自我为中心;⑤从具体到抽象;⑥从零乱的、弥散的甚至是矛盾的观念到系统的、有组织的、完整的思想。

2、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原则:(1)区分人和物;(2)理解他人的观点。

3、关于人的概念:(1)自我概念的发展。(2)关于他人的概念(5——7岁;8——11岁;11岁以后)。(3)朋友和友谊。

第三节 社会系统及其对儿童期的影响

1、儿童社会交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儿童与同伴的交往:

①开始建立友谊; ②获得社会技能; ③树立健康人格; ④提高学习。

2、儿童与父母的交往:

A、教导;

B、强化;

C、榜样;

D、慰藉。

3、儿童与教师的交往:

A、教师的教学水平;B、教师的人格;C、教师对学生的期望;D、教师的言行、衣着 儿童教育过程中“三要三不要”。

2、“三要”指的是:①多听孩子的意见,经常与孩子做一些象征“平等”的活动,让孩子感觉到受重视、受尊重、受信任;②学会欣赏孩子的优点,对孩子的优点给与恰如其分的肯定;③宽容孩子的过失。

3、“三不要”指的是:①对孩子的一些错误和缺点不要随便作出惩罚,这样很容易使儿童养成悲观等性格;②不要凭借父母或者老师的权威,强迫孩子按成人的意图行事,这样会使儿童感觉自己在老师和父母心中没有地位,受不到重视,从而产生压抑;③生活中,不要轻易说孩子笨、蠢等带有强烈贬义的词语,这样会使孩子产生心理压力。

4、儿童厌学:厌学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它主要是因社会病理现象引起的,儿童本身无生物、心理缺陷。

1、儿童厌学的现状:主要表现为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

2、造成厌学的原因:

(1)学校教育中的失误;(2)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3)社会不良风气。

3、解决儿童厌学的对策:(1)努力营造儿童喜欢的学习生活:

A、营造快乐的学习气氛;B、教师的关系和爱护是儿童热爱学习的心理力量。(2)家庭教育方式要科学:

A、不要过分注重考试成绩;B、要教育孩子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的观点。(3)抵制不良的社会现象。

第七章

青春期与青年期

青春期:本意为“发育、成长,向成熟发育”,被称为“第二次发育期”。

青年期:青春期的延续被称为青年期。青年是青春期后依然在成长的一部分人,他们仍然被成年社会认为处于过渡阶段,因为他们仍在大学求学、职业不稳定、经济部独立、社会或生活方式尚未“固定下来”。因此,可以认为,青年期是介于青春期与成人期之间的一个生命阶段。

第三节 社会系统及其对青春期与青少年期的影响 青少年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青少年性行为问题:

1、青少年性行为的现状:青少年性观念改变,青少年性行为呈增长趋势。

2、青少年性行为带来的问题:(1)怀孕;(2)流产;(3)未婚妈妈。

(二)青少年药物滥用问题:

药物滥用是一种规律性或过量的使用药物的行为,这里所说的药物是一个能让人养成习惯去使用它的物质,并且这种物质会影响人们的大脑及神经系统。

1、青少年药物滥用的危害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2)人格因素;(3)认知和态度因素;(4)行为和发展因素;(5)家庭和同伴因素;(6)社区及环境因素。

2、对青少年药物滥用的预防与矫治:

(1)预防。A、加强宣传教育工作;B、相关法律规定;C、发动群众创造健康环境。(2)矫治:

对于已经上瘾的青少年,可以做心理治疗,或者送进医院进行戒断。一般采取多维度家庭治疗法:青少年、家庭和家庭关系、父母、与青少年及父母有关的家庭外系统。

(三)青少年自杀问题:

1、影响青少年自杀的原因:

(1)负性生活事件。自杀的发生与负性生活事件关系非常密切。在一般情况下,青少年遭受到排斥、羞辱或嫉妒等危机之后,会出现一个短暂的应激——自杀间隔,即先产生强烈的自杀意念,随后会发生自杀行为。

(2)不良的家庭环境及教育方式。不良的家庭环境会以某种方式影响孩子的心理,使其产生自杀行为。

(3)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中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个体的性格特征。自杀者的情绪常常过于敏感,不能进行良好的自我调节,心理承受力差,往往遇到问题视为不可避免,具有冲动性。其次,精神健康因素。导致自杀意念差生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是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大致包括抑郁症、焦虑症、行为障碍、人格障碍、品行障碍、惊恐发作、进食障碍、完美主义者等。

(四)青少年犯罪:

1、青少年犯罪的特征:

(1)低龄化;(2)团伙性;(3)贪财性;(4)暴力化和智能化;(5)盲目性和突发性。

2、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1)自身原因。从生物的角度看,青少年身体迅速发育,脑神经活动兴奋,精力充沛。(2)消极的家庭环境;(3)失当的学校教育;(4)不良的社会环境。

3、青少年犯罪的防治:(1)预防方法。A、首先要提供良好的教育,这是最根本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渠道。B、加强娱乐场所和传播媒介的管理。

(2)矫治手段。A、工读教育。对已满12岁不满17岁的中小学生,有违法行为或较为严重的不良行为,家长管教不了,原来的学校也管教不了的,为了帮其悔过,接受正常教育,并预防其犯罪,经教育部门批准,可送工读学校学习。B、少年法庭。这是对不满18周岁的少年刑事案件的审理机构。C、社区辅导。D、监禁。这是一种最为广泛运用的矫治方式,针对有完全行为能力的青少年。

第八章

成年早期

第一节

成年早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 成年早期的心理发展:

1、认知与道德:

(1)认知方面,进入形式运算思维阶段,开始把抽象原则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中;(2)思维上,出现一种整合及多唯倾向,同时具有使用注意策略,减少了对逻辑的依赖;(3)道德方面,表现出道德决策更具自主性、更能深入思考伦理原则内化的“道德良知”;

2、自我认同:

(1)自我认同的四种状态:

A、模糊(即无自我探索也没有投身于自我价值、目标的实现); B、封闭(即没有对自我进行探索,致力于实现所持有的目标); C、延迟(即探索自我的同时尚未投身于价值、信念等的现实中); D、成就(探索自我的同时致力于实现自身所持的价值、目标和信念)。(2)影响和制约自我认同发展的因素:

A、性别和年龄;B、个体的婚姻、家庭状况和职业地位。

3、精神信仰。

第二节

恋爱、婚姻与家庭 恋爱的类型:

1、罗曼蒂克型。该类型的特征是:将爱情理想化,强调体形美或者肉体与心灵的融合。

2、游戏性。该类型的人精于计算,视恋爱如下棋游戏,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个人需求的满足,总想以最低的成本从对方获得最大的利益。

3、奉献型。为爱牺牲一切。

4、占有型。往往为其爱投入一切并希望对方以同样的方式回报。

5、现实型。以市场价值计算爱情。

6、伴侣型。他们的关系在长期的有意基础上发展而来。

7、综合型。婚姻:

1、婚姻的形态:群婚制、对偶制、一夫一妻制。(1)婚姻的原因:

①相爱双方,通过婚姻获得合法的性关系; ②通过婚姻可以满足友谊(伴侣)和交流的需要;

③可以保证儿童安全和合法的权利;满足社会期望和遵从需要;受同辈群体(已婚)的影响。(2)婚姻的道德:

A、从理想层面:只有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才具有根本的道德性。

B、婚姻中要强调以爱情为基础:一是双方的幸福;一是只有双方相爱,由婚姻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才具有现实性。

2、成年早期对婚姻的适应:

(1)情感方面的调适:A、学会给予和接受爱与被爱;B、培养敏感、同感和亲密感;C、给予配偶情感的支持,培养性情,实现自我需要。(2)性方面的调适:A、学会在性方面相互满足对方;B、寻找出性爱表达的适当方式、方法和时间;C、学会适当的节育方法。

(3)个人习惯的调适:A、调整自己以适应配偶的说话、吃饭和睡觉等生活习惯;B、调整自己在吸烟、喝酒等方面的不良习惯;C、抛弃或调整自己容易让配偶恼火的习惯;D、调整双方在生物节律方面的差异;E、学会与配偶共同分享时间、空间、财产和工作。

(4)性别角色方面的调适:A、区分丈夫和妻子在家庭内外的角色;B、区分丈夫和妻子在挣钱、持家、做家务等方面的分工;C、遵守夫妻劳动分工的协议。

(5)物质和经济方面的调适:A、考虑社会环境、社区、邻居的因素,购买自己的住房;B、挣足够的钱;C、合理安排钱的开支。

(6)工作方面的调适:A、找到并努力保证有一份工作;B、适应工作的地点、时间、条件和环境;C、制定出合适的时间表以适应夫妻双方的生活需要;D、当夫妇双方都要工作时安排好孩子的照看。

(7)其他社会活动的调适:A、学会安排并举行社交活动;B、学会夫妇一方外出参观或拜会朋友;C、去顶夫妇个人或夫妇双方要参与的社会活动类型或次数;D、选择朋友并与朋友保持联系;E、选择夫妇双方单独共处的时间。(8)家庭和亲戚方面的调适:A、同父母和亲戚保持联系;B、学会如何同家庭打交道。

(9)沟通方面的调适:A、学会向配偶表露并交流自己的想法、焦虑和需要;B、学会以建设性的方法来倾听配偶,学会以富有成效的方式与配偶交谈。

(10)权力和决定方面的调适:A、取得权力和地位之间的平衡;B、学会做出决定并执行决定;C、学会合作、妥协和调协;D、学会承担起行动相关的责任。

(11)解决冲突和问题方面的调适:A、学会找出冲突的原因和细节;B、学会建设性解决冲突和问题;C、学会适时地向人求助。

(12)道德、价值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调适:A、理解个人在生活中的道德、价值、信仰和生活目标;B、接受配偶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实践;C、决定要加入的宗教,参与相关活动。

第九章 成年期、老年期

1、早衰综合症:指中年人,尤其是中年知识分子常见的身心疾病。早衰综合症简称“早衰”,是指由于诸多客观因素所造成的中年人过早出现生物上衰老、体质上衰退和心理上衰弱的现象。其中生物上的变化时其他两个方面变化的前提。

2、早衰综合症表现:

(1)生物上衰老。如视力过早衰退,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很快等。(2)体质上的衰老。如头发秃落,白发苍苍等。(3)心理上的衰老。如经常感到精力不足,心理疲劳。

3、家庭暴力:是指发生在家庭内部的暴力行为为,它既指肉体上的伤害,也指精神上折磨,通常表现问威胁、恐吓、咒骂、讥讽、凌辱人格等等。

4、婚外恋的原因:

1、生物方面。主要是性生活不满足。

2、心理方面的原因:(1)夫妻间感情基础薄弱;(2)夫妻间喜新厌旧;(3)夫妻间追求公平的心理;(4)贪财、图貌心理。

3、社会方面的原因:(1)受外来思潮的影响和传统文化中糟粕的影响;(2)大众传媒对婚外恋不置可否的大肆渲染;(3)理论界从性发展的角度对婚外恋合理性的论述;(4)社会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苍白无力;(5)整个社会对婚外恋的日益宽容。

5、酗酒的危害:

1、酒精对消化系统的损害最为直接。一方面可以造成胃肠道溃疡,另一方面可以导致肝中毒、肝硬化、甚至肝癌。

2、由于肠胃吸收功能下将,导致营养不良。

3、诱发高血压、高血脂、认知障碍、判断力下降、痴呆等。

4、酗酒还对社会有种种危害。

6、空巢家庭:是家庭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空巢家庭大致包括:一方面指单身家庭中的老人,这种老人从未结过婚,或丧偶、离婚,也可以是夫妻分居;其二是指老夫妇二人家庭中的老人,这两类老人或无子女,或与子女分居。

7、空巢家庭对老年人的影响:(1)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的老人的生活照料存在问题。(2)空巢造成老人心里的孤独,寂寞,常常会引发一些心理和精神上的疾病。

篇3:如何实现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10年10月28日至30日,由陕西省社科联、省科协和省秦岭发展研究会等单位主办,秦岭国家植物园以及秦岭区域相关市政府协办,省秦岭发展研究会承办的大秦岭发展论坛,在秦岭主峰——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胜利召开。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新闻单位、企业代表共150 余人出席了本届论坛。

本届论坛主题是“秦岭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由主题报告会、大秦岭市长峰会、分组讨论、太白山考察等形式组成。

在10月28日的主题报告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张琦教授做了《大秦岭生态城市群成为西部发展的新一极》的主题报告,他总结了近几年国家区域发展规律是由南开始向北,由东开始向西转移的规律,认为西部开发也面临着一个大好的发展机遇,大秦岭生态城市群建设和大秦岭生态经济区规划是大有可为。他提出五点建议:第一,在参考国内外城市群路径的基础上,并结合大秦岭地区的生态,经济社会现状,规划与发展大秦岭城市群,要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二,大秦岭生态城市群依托秦岭独特的生态环境、地源优势、气候优势和作为我国第一个生态城市基因群,在加强生态资源保护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途径,实现区域创新,新动力支撑。第三,将生态保护与生态环境的经济性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保护环境,保持水土带来的经济优势。第四,大秦岭生态城市群定位在生态、立足在生态,其碳排放量自然较其它工业发达地区少的多,因此完备具备碳汇交易的基础和条件,而且秦岭地理位置优越,拥有良好的森林资源、水资源,适合于建设森林性的生态碳库,所以大秦岭生态城市群各地市应积极的探索符合本地与生产条件和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成效。第五,大秦岭地区要建立一个生态加绿色经济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实现整体的大秦岭发展可持续。第六,形成一星、多点、数个发展格局。第七,建立统一规划,包容性发展机制。如何把它纳入建立一个国家级的,统一的大秦岭城市圈、城市群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建立高级别的大秦岭发展委员会,或者是大秦岭的发展规划,上升到国家的规划当中,在统一的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协调基础下,增强不同区域,不同地方的发展动力。第八,填补西部经济区地源联系的空白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川渝城市群和西三角经济圈,共同构成我国西部地方四位多元,聚集发展格局,提升西部经济的综合实力,实现西北地区与中部地区的互动和连接。

陕西省农业厅总农艺师白杰在题为《发展壮大秦岭山区绿色产业,促进本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报告中,从“秦岭山区绿色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秦岭山区绿色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主要实施步骤;发展战略措施;产业发展重点”等五方面阐述了秦岭绿色产业发展规划。

陕西省林业厅拓平副厅长在题为《做大做强秦岭林特产业,着力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报告中,总结了林特产业特色资源保护得到加强;优势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政策支持更为优惠有力等四大特点。并表示将一如既往的大力支持秦岭地区发展以核桃为主的林特产业,为打造“中国核桃之都”“秦岭珍品基地”提供强有力的动力和支持。

陕西师范大学李君轶教授以《秦岭旅游发展的未来取向》为题,从秦岭旅游发展的理论支撑、秦岭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有关陕西秦岭旅游开发的策略和建议等做了重点发言。提出秦岭发展创制特区战略、突特培力战略、壮骨强筋战略、抓大放小战略、北借南连战略、固本强源战略和塑形强神战略的战略取向;最后提出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转变理念,科学发展;资金引领,项目推动;产品体验,山水休闲和文旅结合,深度发展等秦岭旅游开发建议。

在2010年10月29日举行的秦岭发展市长论坛上,西安市、宝鸡市、渭南市、安康市、商洛市政府领导以及邹东涛教授做了主题报告。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邹东涛在《大秦岭发展论坛与西部区域发展思路整合远景》报告中提出,秦岭自古到现在都极大影响了南北经济发展、政治结构变化、变迁等等,非常重要。陕西作为西北地区很多年的龙头地位,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开发十年以来,都不断的被边缘化,大秦岭主体在陕西,现在提出的“人文陕西,山水秦岭”新的宣传定位,符合陕西现状,应该将此论坛做强做大。建议:一是探讨内容要和西部大开发、产业发展、国家政策、国家支持和西部发展密切结合起来。二是政府应支持大秦岭发展论坛,依托论坛整合各种思路,包容各种观点,推动大秦岭发展。三是秦岭发展研究会提出的大秦岭发展思路值得肯定,应进一步研究,纳入陕西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正式思路,成为省政府的一个正式文件推出。四是论坛名称和举办地点分割,条件成熟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打响大秦岭发展概念,整合区域发展思路,引起国家重视,提升陕西形象。

西安市副市长钱引安作了《秦岭发展与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为题的演讲,提出:秦岭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重要的战略资源,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好,把秦岭战略资源利用好,把秦岭发展融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不仅是西安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整个秦岭区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是事关中华民族战略全局的一件大事,对于促进我国乃至全世界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将努力把秦岭建成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生态屏障。

宝鸡市副市长刘桂芳在《建设生态城市,彰显生态文明》为题的发言中,介绍了宝鸡市在推进生态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的主要做法是科学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发展模式;淘汰落后的产能;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探索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工业废体、废物综合处治利用产业。在利用秦岭生态环境资源方面的主要做法:一是依托秦岭绿色资源,大力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建设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城市人居环境;二是配套完善市政府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全面实施污染的治理;四是深入开展城市的环境综合治理;五是统筹城乡发展。

渭南市副市长程勉贵在发言中,强调秦岭的生态功能是第一位,这是必须要保护的,宁可不开发,千万不能滥开发。此外,地市政府要编制好一个完善的科学发展规划。第三,利用地热、原生态资源,发展低碳绿色经济、特色养殖和旅游、文化产业为带动的休闲观光产业。

安康市政府代表作了在题为《把握发展机遇,加强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大秦岭生态经济区》的发言,介绍了安康的生物资源、水利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交通区位优越等五大特色。提出将进一步发挥大秦岭地区各方的优势和特色,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强交流,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优化资源配置,共同打造大秦岭生态经济区。为此突出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工作;用循环经济的模式共同做好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重点做好规划编制工作;努力建立良好的大秦岭发展协作机制等建议。

商洛市政府副秘书长李育善在题为《依托大秦岭,谋求大发展》的发言中,介绍了商洛市近年来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原生态发展之路和特色产业发展之路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下一步将把规划面积98平方公里的商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成“全国知名、西部一流”的循环工业经济示范基地、“关中——天水经济开发区”中最富活力之一的经济增长板块;把商洛打造成秦岭生态旅游的最佳目的地和西安第二生活区;把商洛建成全国重要的有一定规模的现代中药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二、大秦岭论坛取得的成果

经过报告和分组讨论,论坛达成了省际联动、城市合作、共建大秦岭生态经济区,实现大秦岭包容性增长的共识,并提出以下倡议:一是以大秦岭为中心,建设生态城市群。二是以大秦岭生态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秦岭生态经济区。三是搭建经济区工作平台,建立省际联动机制。四是建立大秦岭各市间合作交流长效机制。五是确立“大秦岭生态经济区”的国家战略地位。六是加强对大秦岭的综合研究工作。七是搭建大秦岭和国内外相关组织交流合作平台。酝酿成立“中华秦岭发展促进会”,在适当时期,举办“大秦岭国际论坛”。

2010年10月30日上午,大秦岭发展论坛胜利闭幕。省社科联副主席杨凡在闭幕词中指出:这次论坛是一次成功的学术大会,是一次向党和政府献计献策的大会,也是全面启动大秦岭生态经济区构建的大会。论坛认为,横亘于中国中西部数省的大秦岭,是中华民族的龙脉所在和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他不仅以其博大的胸怀和丰厚的资源孕育并养育了中华民族,而且以其巍峨的雄姿和坚强的品格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血脉永续的载体和象征。

篇4: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

一、 生态环境的消亡来自于人类的欲望

自从人类的出现,人们就依靠着自然为生命源来,在这里居住孕育生命。由于现今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贪婪也开始扩大,“人力能够战胜自然”这样的思维已经在人类的心中根深蒂固。人类对大自然物资的挖掘变本加厉,不仅毁坏了生态环境同时也残害了不少生命,造成我们长久以来居住的地球渐渐衰落自作自受。

现今世界的人类自以为是浩瀚宇宙中最伟大的物种,是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在影片《猩球崛起》第一部的开端,讲述了大群的人类在森林中追击着奔跑的猩猩们,准备将他们囚禁到自己的实验室,为的是将ALZ-112这种新型药品的在它们身上做实验。在整部影片里,城市里大量的建筑毁坏了大自然的原貌,致使许多生物不在拥有自己的家园和生活的空间,取而代之的是终日的牢笼,成为人类观赏的宠物和实验品,不时也会遭到水炮和电棒的暴打。作为一只被领养的猩猩,凯撒的主人从不让它出门,由于当时的人们无法接受这些猩猩的出现,所以会把它们当成过街老鼠一样对待。凯撒在被关进牢笼后受尽饲养员的摧残,但是威尔由于自身的一些因素没能够把凯撒接回家,所以凯撒的心理受到了冲击,它觉得威尔抛弃了它,于是它擦掉了墙面上的自由之窗,决定带领着牢笼里的猩猩逃脱出去,获得自由。

《猩球崛起》的第二部故事中凯撒被科巴坑害,这个时候猩猩族群里面产生了内讧,凯撒想取得人类的帮助,于是它来到人类生活的地方,然而并没有得到负责人德里弗斯的信任,并且德里弗斯认为它会伤害人类,宁可自尽也不愿意相信不是人类的生物。正是由于这种自我的思维方式,沉浸在自我满足的世界,自身的贪婪欲望最终造成了无家可归。

二、 呼吁注重动物的权利

跟随着世界文明前进的步伐,人类社会在对动物保护上没有做出相应的方法,呼吁爱护动物的人类不断增多,在西方的20世纪末期,人们对保护动物的基本权利,维护生态环境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运动。其中出现了代表性的人物——澳大利亚哲学家彼特·辛格,辛格在代表作《动物解放:我们对待动物的一种新伦理学》中表示,对动物们来说,比较重要的除了活着以外然后就是躲避伤害,但由于人类自身的一些贪婪,造成这些动物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电影的开头,映入眼帘的是茂密的森林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宁静,猩猩们悠闲自在地排着队穿梭在森林中,没过多久,在不远处轰隆隆的机械声、猎人的喊叫声打破了此时的宁静,慢慢出现了汽车、牢笼、工具和大量的人类与身单力薄的猩猩们形成鲜明对比。没有一点反抗力的猩猩们,不停地逃跑,逃脱不了的只能进入了牢笼。在抓获不少猩猩后,人们开始庆祝,牢笼里全是眼神哀怨的猩猩。从此寂静的山林被打破,生态关系失去平衡,不少当地人运用新型武器来捕捉猩猩们,并贩卖给研究所换取报酬。正是由于这些,造成了各界人士对保护动物的基本权利、维护生态环境上变的束手无策。[1]

在电影里无论多么强大的猩猩在遇到人类后都只能面对死亡,失去自由生命。在研究所里有一只母猩猩被取名为美瞳,它们本应该在辽阔的大自然里无忧无虑地生活,享受大自然的一切,但在这里它们却变成了实验的牺牲品,人类所研制的药品ALZ-112,给明眸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药品的作用使得明眸的智力急速提高,因此人类打破了自然规律。在一次实验中明眸为了保护自己肚子里的孩子,攻击了工作人员,最终被人类击毙。猿猴类动物它们和人类一样有亲情、有爱情、向往自由、拥护生命、害怕死亡、爱护弱小,但是这样的动物无数次地被自大的人类所扼杀而剥夺它们的生命。在《动物解放:我们对待动物的一种新伦理学》以后,彼特·辛格写出了《关于大猩猩的宣言》,告知人类猿猴类动物一样具有“有生存权利”,同时也像大家倡议“保护它们的自由”,并且猿猴类动物一样具有人类所具有的行动能力和思维能力,所以提倡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无论是人类还是猿猴类动物理应相互平等,得到人类的关心,自从明眸死后,她肚子里的孩子“凯撒”就被威尔带走,并养育它。正是这样在威尔的养育下它重获新生并取得较高的智力,但是威尔虽然养育了它但是他并没有给予过凯撒一点点的温情呵护,就像《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家维克多一样,在凯撒的成长历程里威尔最关心的则是对凯撒进行智力测试和记录,并没有因为它的成长而快乐,从而忽视了它的精神寄托和生理需求,猩猩凯撒渴望自由所以整天的在阁楼上看着窗外,向往着去大自然游玩、奔跑。同时也盼望着得到人类的尊重与理解,也期盼着得到人类的接纳和喜爱。在整部影片中,所提到的几何图形窗户代表着凯撒在生长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因为长期被人类困在屋内抚养,致使它没有得到与同类交流的机会,这样造成以后凯撒在同伴中没法适应而被排挤;同时,在人类的世界它也被认定为一只没有思维的动物,威尔对它也是这样看的,不然他带凯撒出门的时候会经常给他系上项圈让它坐在后备箱。凯撒欠缺的不仅是同伴的理解也有人类的重视,致使它陷入迷茫之中,无法找回自己。[2]从而增加了它眼中的绿色斑点,在心里上造成了无法抹灭的伤害。一直到电影结束,威尔也没能够给凯撒心灵上的安慰和实质性的帮助。最终在凯撒的带领下,大批的猩猩历尽千辛万苦重重障碍,来到了河对岸的红木森林,但是当威尔追赶过来后,他的目的确是带着凯撒回去继续他的研究,最终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凯撒走到他的耳边说"Caesar is home"(这才是凯撒的家)。这才让他有所领悟,这几个简单的单词却意味着对猩猩们来说回归大自然和找回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才是它们真正的家,只有在大自然里猩猩们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获得自尊和心灵的慰藉。同时凯撒的话也提醒了我们人类:对动物自由生命的剥夺,会最终造成动物们的彻底反击。在整部电影结尾的时候,画面中出现了整片的红木森林,暗示着人类与猿类动物之间的战争即将到来,人类将为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来付出应有的代价。

三、 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与日益毁灭的生态环境

科学领域的不断开发造就了社会的前进,当今社会的首要生产力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造就了人类和当今社会,所以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新型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参加。但是其中各有利弊,虽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假入这些技术不好好利用,而是任其发展,将会危及到我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至于漫延到整个世界,所以人类是使用科学技术的关键所在。

在第一部《猩球崛起》里,威尔作为研究基因领域的科学家,他也是满腔热血地投入到科学中去,在整部电影中他一直研究对活猩猩进行基因测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来研究出能预防老年痴呆症和人体大脑重建的新型药物。一只叫“明眸”的猩猩自从用了他研发的ALZ-112型号的药品后,眼睛发生了变化,整个眼球中出现了绿色的光点,所以名字叫“明眸”,不单单是这样,在药力的作用下这只猩猩在智力上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最终她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攻击了饲养员因此被击中而死去,但是她极高的智商遗传给了她的孩子凯撒。因此威尔将小凯撒带回了家,并继续着自己的实验对凯撒的日常做着记录。

由于威尔不忍心看到年迈的父亲被老年痴呆这种症状所折磨,所以他将自己研发的ALZ-112药品带回家,将其注射到自己父亲的体内,但是由于这种药物并没有得到安全批准,同时人类与动物在基因上还是存在根本的差异,所以导致成为首位人体药品实验的父亲离世。随后,由于凯撒攻击了周围的邻居,被强行带走进了看守所,在里面由于它穿着人类的服装,受到了同类的排斥与饲养员的羞辱,于是它逃回威尔的家里偷出了ALZ-112药品,然后在看守所分给猩猩们使用,使它们的智商得以提高,并带领它们逃脱出去,返回到丛林中。凯撒的逃离和父亲的离世,对威尔来说是悲伤的同时也是对他科学研究的讽刺。

研究所的老板在不经任何检验的情况下,把威尔研究出的药物贩卖。他不单单对猩猩们的身体做出伤害,同时也伤害了它们的心灵,他不顾反对把没有经过安全检测的药品拿去出售显然不顾人类的安危,同时自己也丧失了人性。

虽然威尔希望自己的科学研究有所贡献,但是他的研发产品是违背自然法则的,同时也破坏着生态环境,他的老板也因自身的利益不顾人类的安危。可以说,在电影中每个人都为着自身的利益所前进着。在当今社会的一些实验中,特别是在某些医学领域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在不违背自然法则的前提下进行研究,使用正当操作,不牵扯其他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实验。

《猩球崛起》的第二部是在凯撒和猩猩们逃离的10年以后,人类濒临灭种,退化到了近乎原始社会的情况之下,在此时没有任何优势下的人类,又将与猩猩们产生了场不可调和的战争。

结语

《猩球崛起》这两部影片运用了不同的视线去展现人类的自我中心思想,提倡大家把人文关怀发展到动物中去,来关爱每一个存活在地球上的生命,不仅要帮助它们在危难之中更在乎命运,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保护它们。从而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和长久。创造出人类与非人类的和平共处,建筑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玫.从动物的角色功能看当代电影的生态意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5):36-38.

篇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教案

第一章 绪论

内容提要:本章讲述了人与社会环境的基本概念,学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意义;人的成长阶段及各个成长阶段的特征和任务;以及论述了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埃里克森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库利的镜中自我理论、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教学目的:

1.了解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掌握成长的概念和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重点:

1.人是存在的系统

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基础

难点:

1.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

2.掌握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流派关于性别问题的主要观点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2、人的成长及其阶段是什么?

3、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八大理论基础分别是什么?

第二章 性别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讲述了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概念与区别;性别社会化的实现过程,以及对性别社会化起重要影响的家庭、学校、大众传媒、同龄群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性别歧视的表现形式以及社会学和女性主义的理论基础。

教学目的:

1.理解男女两性的性别差异 2.掌握社会化的实现过程

3.掌握性别的相关理论基础,并学会分析性别歧视问题

重点:

1.性别社会化实现过程;

2.性别的社会学理论与女性主义理论。

难点:

1.理解性别社会化实现过程;

2.理解女性主义理论的主要流派及主要观点。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性别差异与性别不平等的关系? 2.性别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女性主义在性别研究方面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第三章 家庭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家庭,作为社会组织的细胞,家庭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章主要讲述了家庭的定义、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功能等方面的知识,同时提出了家庭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家庭发展变化的趋势。

教学目的:

1.理解家庭的定义与社会特征 2.掌握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理论 3.理解家庭基本关系

4.学会处理家庭问题的专业方法

重点:

1.理解家庭的生命周期发展理论

2.了解家庭基本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 3.处理家庭问题的方法:家庭暴力、离婚问题

难点:

1.理解家庭生命周期发展了理论; 2.理解家庭问题及处理方法。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思想及意义? 2.如何处理亲子关系?

3.家庭暴力的表现形式及应对的专业方法?

第四章 婴幼儿期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介绍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婴儿与同伴的关系,以及婴儿的动作和婴儿的心理发展,婴儿依恋的形成及其阶段。同时,介绍了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幼儿活动的发展,以及对幼儿与同伴、幼儿与家庭关系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了解婴儿的生理发展及婴儿与同伴的关系;掌握婴儿的动作和婴儿的心理发展,掌握婴儿依恋的形成及其阶段

2.了解幼儿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掌握幼儿活动的发展,提升对幼儿与同伴、幼儿与家庭关系的认识。

重点:

1.掌握婴儿依恋的形成及其阶段

2.提升对幼儿与同伴、幼儿与家庭关系的认识。

难点:

1.掌握婴儿依恋的形成及其阶段

2.提升对幼儿与同伴、幼儿与家庭关系的认识。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婴儿心理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2.如何看待婴儿依恋的形成和发展?

3.幼儿期游戏的发展如何?根据幼儿性别化的发展,如何开展性教育? 4.如何看待幼儿与同伴的关系?

第五章 儿童期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讲述了儿童期生理的发展及相关的问题;同龄群体的形成及对于儿童社会化的意义;学校以及电视对于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影响。

教学目的:

1.了解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2.掌握童年期儿童与同伴、儿童与学校、家庭的关系。

重点:

1.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2.同龄群体的形成以及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难点:

1.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2.同龄群体的形成以及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童年期儿童与同龄群体的关系如何? 2.家庭教养方式对童年期的儿童有哪些影响? 3.如何看待儿童的言行脱节现象?

第六章 青春期

内容提要:本章介绍了青春期的基本理论;青春期生理发展中的心理问题;以及对青少年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性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青少年犯罪理论特征及原因

教学目的:

1.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发展;

2. 掌握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3. 提升对青春期同龄群体、社会性发展的认识。4. 认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重点:

1.掌握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2.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难点:

1.掌握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征; 2.同龄群体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3.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青春期心理发展的特征是什么?

2.如何看待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3.如何看待青少年与流行文化? 4.如何看待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

第七章 成年早期

内容提要:本章介绍了成年早期的意义及阶段划分上的讨论;讲述了成年早期的发展理论;分析了成年早期的婚姻生活及可能出现的婚姻危机;论述了成年早期的工作与职业对成年早期阶段的影响。

教学目的:

1.了解成年早期的发展任务; 2.掌握成年早期的发展理论;

3.学会分析成年早期的婚姻生活及可能出现的婚姻危机; 4.成年早期的职业对于人生发展的影响

重点:

1.掌握成年早期的发展理论;

2.学会分析成年早期的婚姻生活及可能出现的婚姻危机; 3.成年早期的职业对于人生发展的影响

难点:

1.掌握成年早期的有关发展理论

2.从人类行为与环境角度分析成年早期容易出现的婚姻问题

学时安排:2学时

思考题:

1.成年早期有哪些重大发展课题?

2.如何看待第一份职业对于这一阶段发展的作用?

第八章 中年期

内容提要:本章介绍了中年期人的生理发展与变化,特别是进入更年期所出现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在生理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中年期容易出现的家庭问题的调适,包括对老年父母的适应、对子女的适应,对夫妻双方的适应;同时分析了中年期容易出现的失业问题对人的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的有关对策。

教学目的:

1.理解中年期人的生理方面的变化;

2.学会分析有关中年期的家庭问题,并从专业角度提出相关处理方法; 3.学会分析中年期失业的原因、失业的影响,并能恰当根据具体情况从人与环境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重点:

1.理解中年期的更年期问题;

2.学会分析有关中年期的家庭问题,并从专业角度提出相关处理方法; 3.学会分析中年期失业的原因、失业的影响,并能恰当根据具体情况从人与环境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难点:

1.理解女性更年期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2.学会分析有关中年期的家庭问题,并从专业角度提出相关处理方法; 3.学会分析中年期失业的原因、失业的影响,并能恰当根据具体情况从人与环境的角度提出应对策略。

学时安排:2学时

思考题:

1.如何看待女性更年期的现象? 2.如何看待成年中期的工作与失业?

第九章 老年期

内容提要:本章讲述了老年期的生理特征,分析了衰老的生物学解释;在此基础上老年期的心理老化与成功的老化现象;从社会学角度对老年期的有关现象做出理论分析:活动理论、社会疏离理论、老年亚文化理论、连续性理论、年龄分层理论;并重点分析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老龄化问题、老年歧视、退休与强制退休、死亡问题。

教学目的:

1.了解老年期的生理特征,分析衰老的生物学原因; 2.学会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老年期的有关现象 3.学会分析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

重点:

1.理解老年期的心理老化与成功的老化现象; 2.学会利用社会学相关理论分析老年期的问题;

3.分析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特别是退休后的心理调适与对待死亡的问题。

难点:

1.理解老年期的心理老化与成功的老化现象; 2.学会利用社会学相关理论分析老年期的问题;

3.掌握分析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的方法,理解临终关怀社会工作实施的必要性与具体工作方法

学时安排:4学时

思考题:

1.影响老年人发展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2.如何从发展的阶段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参考书目:

篇6: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名词解释

2、社会环境:影响人类行为的社会系统,包括家庭,组织,社区,文化等。

3、家庭:在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基本单位。

4、社区: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生活上相关联的人群。

5、文化:广义的文化指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

6、人在环境中:用来描述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重要概念,说明人类行为离不开社会环境。

7、遗传:亲代通过生孕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使子代和亲代表现出相似性状。

8、堕胎:中断怀孕或人工流产,指故意结束妊娠,取出胚胎或导致胎儿死亡行为。

9、胎教:为促进胎儿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育成长,同时确保孕妇能顺利通过孕产期所采取的精神,饮食,环境,老姨等各方保护措施。

10、遗传咨询:为服务对象提供遗传疾病相关的知识和信息服务。

11、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客观刺激物所作的有规律的反应。

12、运动能力:自我发动的运动中的能力。

13、感觉:个体感觉到刺激并将其进行信息编码传递到大脑的过程,是一种依赖于感觉活动的心理过程

14、知觉:个体对感觉信息进行分类和理解的过程。

15、社会参照:使用其他人的反应作为标准或者参照点,来指导某人的个人行为。

16、智力:有解决问题、适应和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组成,是个体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的综合。

17、依恋:两个人形成的亲密的情感联系,以相互关爱和希望保持亲近为特征。

18、从属行为:想要与某人一起交流或者做事情的行为,例如微笑、观看、哈哈大笑或者把某些东西给那个人。

19、具体形象思维: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

20、游戏: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并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21、自我评价: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人格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22、性别认同:个体内心对自己是男还是女的感觉,即人对自我性别的认知。

23、攻击行为:个体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采取的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24、自闭症:发生于幼儿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动作与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

25、自我概念:个体对自己各方面觉知的总和,包括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志趣的了解,个体于他人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的评价等

26、自尊: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作为主题的自我的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

27、同伴关系:年龄相近或相同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28、友谊:2个个体之间以忠诚和相互的情感为特征的亲密而又持久的关系

29、儿童虐待:对儿童有义务抚养、监管及有操纵权的人做出足以对儿童的健康、生存、生长发育及尊严造成实际的或潜在的伤害性行为。

30、学习障碍:智力正常儿童在阅读、书写、拼字、表达、计算等方面的基本心理过程中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殊性障碍,是一种异质性综合症。

31、校园欺负:又称校园欺凌,是在学校内发生的儿童间的暴力、攻击行为,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故意伤害他人的身体、心理、物品和权益等,引起他人痛苦、厌恶等反应的行为。

32、儿童性伤害:又称为儿童性侵犯、儿童性侵害,是指以性刺激、性满足为目的,对不满18周岁的儿童进行性接触的违法犯罪行为和以任何目的的引诱、强迫儿童从事性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

33、自我的同一性: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个体尝试着把与自己有关的各方面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自我决定,协调一致,不同于他人的独具“同一风格”的自我。

34、逆反心理: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35、物质滥用:反复,大量地使用改变自己的精神状态,而与医疗目的无关且具有依赖性的异类有害物质。

36、网络成瘾综合征(简称IAD):由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

37、生命教育: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38、职业能力: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必须具备的,影响职业活动效率的个人心理特征。

39、社会角色: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40、未婚同居:男女双方不受法律约束,带有一定试验性质的同居行为。

41、性别歧视:一种性别成员对另一种性别成员的不平等对待。

42、更年期:人到中年后,生理从鼎盛开始走向衰退的转折时期,一般女性45-55,男性50-60.43、猝死: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6-12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这是一种急骤的,出人意料的的自然死亡或非暴力死亡。

44、早衰综合症:由于各种原因,中壮年过早出现生理上的衰老,体制上的衰退,心理上的衰弱的现象。

45、流体智力:随神经系统的成熟而提高的智力,如知觉速度,机械记忆,识别图形关系等。相对地不受教育与文化影响。

46、晶体智力: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获得的智力,如语言文字能力,判断力,联想力等。一直保持相对稳定。

47、工作满意度:对工作本身及其相关方面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

48、职业倦怠:又称职业枯竭,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个体在工作重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

49、家庭暴力:共同生活中,家庭成员对另一成员直接或间接的暴力行为,它所造成的伤害包括身体上的,精神上的,以及对当事人各类权利的限制或侵犯。

50、失业:有劳动negligence的处于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有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

51、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并且老龄系数超过一定比例的人口结构状态。

52、抑郁症:主要以抑郁、孤僻、悲观等负面情绪为主,表现为对自身的极低的自我评价和对环境的极度悲观。

53、老年歧视:社会对老年群体毫无理由的偏见、刻板印象和差别待遇。

54、哀伤辅导:协助人们在面临悲伤事件时,能够在合理的时间内抒发正常的情绪,并健康的完成悲伤任务,以增进重新开始正常生活的能力。

55、老年痴呆:老年人长剑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精神性疾病,是一种持续性高级神经功能活动障碍,即在没有意识障碍的情况下,记忆、思维、分析判断、时空辨认 情绪等方面的障碍。

56、临终关怀:又称安宁照、善终服务等,主要指对生命临终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的生活护理 心理安慰及社会服务等全方位的缓解性、支持性关怀照顾。

上一篇:拍摄合作协议范本下一篇:2009-2010学年度小班年级组教研计划(2010.2-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