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职场难出头的状态?

2024-05-14

如何摆脱职场难出头的状态?(精选3篇)

篇1:如何摆脱职场难出头的状态?

摆脱职场难出头困境

应届毕业生职场励志网讯

导读:事业停滞不前,不一定是你的能力不足,反而可能是人缘欠佳,一旦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在职场中便难以出头,这是残酷的事实。

为了以后的良好发展,你必须知道以下几点:

只把分内工作做好

工作能力、效率、可信赖的程度,甚至你的学历,都不会是单一指标,也不会是最重要的指标。

工作环境本身由人组成,每人有自己关心的事务与优先顺序,学习如何调节与上司或同事之间的重心,这就是所谓的公司政治。做好本分的同时,也要考虑与其他人的配合。

认为同事可做患难知己

在与同事相处一段时间后,同事对你的家庭状况清楚了解,也知道你的恋爱生活,再加上你们形影不离,连吃午饭也变成倾吐心事的时候。这一切让你觉得能交到这么贴心的`朋友同事真好,

但是如果3个月后,你升职加薪,而他却没有,当你成为他的上司时,他虽然是你最好的朋友,但他真的会替你感到高兴吗?权力与金钱常常改变许多人的想法,尤其是关系到一个人的前途时。

忽略甚至轻视你的敌人

大部分人认为朋友给自己最大的支持,敌人则带来伤害,于是就会逃避,甚至不去理会敌人。

事实上,朋友乐于赞美你、保护你,你说的笑话即使多无聊,他们也会说好笑。相反地,你的敌人恨不得抓到你的错处缺点,你一出错,他们便马上指责,不会留情。所以正视敌人的攻击,让你重新修补盔甲,改进缺点,敌人的指责反而让你得以进步。

露骨地拍上司马屁

其实上司也不是笨蛋,昧著良心露骨的说话,他们是听得出来的。

要找出上司真正让人佩服之处,然后适时赞美。

一句上司听得入耳的说话,一定对前途有所帮助。

更多有关职场励志文章,详情请登录

篇2:摆脱职场橡皮人的命运

有一段时间, 我的微博上贴着“工作是一种无聊的忍受”, 立刻引来不少人围观, 有人赞同也有人质疑, 但我并不在意。大学时代的一位朋友问我:“当初你可是班级里最要强的, 事事都要做到最好, 现在怎么变得如此懒散?”面对朋友的问题, 我立刻找出了N条理由为自己辩解, 比如工作太过单调乏味, 努力与否根本看不出多大区别;比如职场中存在太多潜规则, 在这种不公平的氛围里依靠个人单打独斗是没有用的;比如公司的升职空间比较小, 既然升职无望, 还不如混日子……

听完了我的话, 朋友发来了这样一段描述:“当你对老板的批评不头痛, 对别人的表扬无所谓, 对同事的进步漠不关心, 对自己的现状视而不见, 工作起来无激情无效率的时候, 你已被‘橡皮化’了, 成为了新时代的职场橡皮人。”这段话让我感到分外惊心:天啊, 这说的不就是我吗!怎么参加工作才半年, 我就已经变成了一块无所谓的橡皮?想起以后的职业前景, 我感到一片茫然, 看不到自己的出路在哪里。我完全不清楚, 自己应该如何摆脱职场橡皮人的可悲命运。

就在这时候, 我听见了表姐晋升的消息。几年前表姐从一所大专毕业, 进入了一家公司做行政。在我看来, 那是一份琐碎而没有前途的工作, 每天除了打印文件, 接听电话, 还要端茶倒水, 可是表姐却做得有滋有味。这不, 两年不到, 人家不但没有被这份乏味的工作橡皮化, 居然还升了职, 薪水翻了好几倍, 整个一现实版的“杜拉拉”。想到这里, 我就疑惑万分, 决定向表姐取经。

当晚, 我就打电话给表姐, 向她倾诉自己的苦恼。听了我的话, 表姐笑了:“你先停止抱怨环境。我送你五个锦囊妙计。你若照着这些妙计去做, 包你恢复活力。”

妙计一:寻找闪光点

表姐说我被橡皮化是因为总是关注环境里的负面现象, 对工作感到失望。根据吸引力法则来看, 你关注什么, 就会吸引什么, 所以一定要停止思考负面问题, 然后寻找那些积极的东西。

表姐让我找一张纸, 把这份工作的优势、自身的长处和周围同事好的一面写下来, 然后不断温习, 将它们植入意念。

于是, 我在纸上细细列出:我的工作比较轻松, 有助于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公司的福利不错, 许多规定也比较人性化……我擅长写作和分析, 具有不错的语言能力, 而且个人形象也比较具有亲和力……周围的同事相对来说比较随和, 在我刚进公司时主动帮助过我……

不知不觉中, 我居然写满了一张纸。我将那张纸贴在自己的房间里, 每天早晚都默读一次, 渐渐的我开始觉得自己不是个太差的人, 环境也没我想的那么糟糕。也许, 只要我愿意, 我能做出一些成绩?

妙计二:练习反向造句

走完第一步, 我又找来一张纸, 按照表姐的要求, 把自己的职业障碍写了下来。比如:工作太琐碎, 没有技术含量;老板待我不公平, 我的努力得不到回报;这份工作缺乏发展空间, 是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

接着, 我就对上述句子进行了相反的关键词转换, 句子就变成了这样:工作很有趣, 也有技术含量;老板待人公平, 努力会有回报;我的发展空间很大……

接下来, 我就将前面的句子全划掉, 只保留下后面的句子。然后按照表姐的要求反复去阅读, 感悟, 直到自己信以为真。没过多久, 我的生活就发生了改变, 我发现同事和老板待我的态度有所转变, 自己做起事来也更有劲了。表姐说这是因为我的气场发生了改变, 大家受到感染, 因此也相应地发生改变。

妙计三:学习新知识, 充实自我

表姐说, 一个人感到空虚无力,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的内在储备不足。这时候应该努力补充知识, 汲取能量。

在表姐的建议下, 我购买了许多专业书籍和光盘, 开始为自己充电。每天下班后, 我都会坚持学习两个小时, 累了就听听文化讲座, 或者是欣赏一下经典大片。后来我还报了一个辅导班, 将毕业后就再也没有碰过的第二外语重拾了起来。

在学习的过程中, 我感觉自己变得越来越充实, 生命也开始变得有厚度起来。

妙计四:提升工作效率

因为所处的部门比较清闲, 我在不知不觉中还染上了爱拖延的毛病。本来一个小时就可以昨晚的任务, 我非要拖上三个钟头。反正最后的结果也差不多, 所以我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

但表姐说, 拖沓从来就不是什么好习惯, 一定要坚决予以抵制。她的建议是做好清晰的工作计划表, 并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 然后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如果不能按时完成, 就罚自己不吃晚餐, 或者是在一个周之内不许购物。

在表姐的督促下, 我开始逼迫自己提高效率。每天上班后我都提醒自己在第一时间内把手底的事情做完。余下的时间就用来熟悉公司的其他流程, 或者是补充一些新的知识。

一个月后的一天, 老总匆匆赶到办公室, 要求我帮他做一份报告。这本来不是我的分内之事, 但我却欣然允诺, 并在第一时间内上交了一份整齐的报告。在老总赞许的眼神里, 我看到了新的机遇。也终于明白, 高效率绝对不是一件坏事。

妙计五:制定清晰的职业目标

表姐还告诉我, 想要升职加薪, 就一定要将自己的职业目标细节化, 明白自己要在多长时间内坐到哪个位置, 拿到多少薪酬。如果仅仅拥有一个模糊的目标, 就不能制定明确的行动计划, 也不能为自己提供充足的动力。

于是我仔细分析了自己的情况, 然后制定出一个清晰的职业目标:在半年内进入外联部, 拿到现在两倍的工资。在新目标的鼓舞下, 我又开始充满活力, 每天不断学习新的知识, 努力向自己的梦想靠拢着。

篇3:亚裔尖子生职场难出头?

少说多做 亚裔沦“哑裔”

亚裔家长往往教育子女要努力学习,以为取得好成绩就能考上名校,名校毕业就找到一份好工作,就能取得职业成功。这条逻辑链在走出学校后,就断裂了:好学生未必成为成功人士。尤其在大公司背景中,勤奋用功不能帮助亚裔崭露头角,晋升高管,顶多成为一个任劳任怨的好员工。

亚裔考入名校和取得优异成绩单的比率之高,甚至到了其他族裔认为亚裔占用过多教育资源的地步。今年加州的平权法案(SCA 5,州宪修正案)之争,就牵涉加州大学系统亚裔生多,引起一些外族裔不满的问题。不过,进入职场,亚裔光辉淡去,不满者掉了个个儿。

除了根深蒂固的职场歧视等体制问题,有功不居,有怨不诉,似乎成为亚裔显著特征。

一些亚裔为了保住工作忍气吞声,把不抱怨当做职场生存策略。李小姐为东部某州一个政府承包商工作,曾以资历过高入职,做了六年与白人同事同工不同酬的工作,遇到晋升机会,奈何又败给除了肤色无论从哪方面都不如自己的人。

李小姐向华裔同事小姐妹私底下抱怨,而每当转过身,当着上司和同事的面,她神色和工作表现皆如常,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小姐妹说:“老板可能都不知道你有意见。”当时李回答:“他知道又有什么不同呢?”后来转念一想,如果上司知道,至少他在最终说服自己做了正确的决定之前,要花时间考虑一下她的感受。

在反复的鼓足勇气和泄气隐忍之间,李小姐感觉自己的“心障”在越筑越高,渐渐做稳了驯服员工和“被领导”的角色。她寄希望于下一代会比自己“更勇敢”。

硅谷电脑网路设备制造商思科前副总裁朱柏章退休后,一直在推动亚裔进入企业和机构高层的研究和培训活动。今年他发表一篇文章提到,阻挠更多亚裔美国人职场进阶的因素,包括:顺从权威、欠缺沟通技巧、不愿承担风险。华裔律师雷山(化名)认为,移民子弟面对的职场环境与父母一辈很不一样。父母们英语不好,做工也往往不需要英语,多做少说是上策。但移民后代进入主流职场,英语已不是问题,语言表现力倒有可能存在问题,不喜欢在公众场合说话,也不喜欢为自己发声,亚裔往往沦为“哑裔”。“做得再多,别人以为你没做。做得再好,上司以为你是做得不够好,所以才不敢讲”。

雷山建议亚裔职场人士,要学会优雅地推销自己,不再甘于做职场“机器人”,只会埋头做事而已。

打破天花板 亚裔发力

朱先生的儿子8月在德勤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纽约总部升任合伙人。朱先生说,这次纽约公司只有两个华裔提拔为合伙人,一个是在美国出生的女性,还有一个是14岁从北京飘洋来美的朱煜。两人都才39岁,正当壮年而步上职涯新高度。

1990年,朱煜以全额奖学金来到纽约曼哈顿音乐学院学钢琴,据称是当年最小年龄的大陆留学生。他后来转入拉瓜地亚艺术高中,在音乐以外,全面学习文理课程。1995年,朱煜考入当年文理学院排名第一的史瓦斯摩学院,攻读经济专业。

朱煜来美国头一年,语言关未过,精神面貌不太好,显得孤独而萎靡。后来他渐渐听到儿子在家时会哼歌了,心境转佳,自信恢复,也有了朋友。“他经常往来的同学中,不仅有华人,也有爱尔兰裔、非裔。”朱先生认为,儿子兼容各种文化,善与不同族裔交流,这种心态和能力后来迁移到职场中,让他能带领不同文化背景的团队合力实现工作目标。

像朱煜这样的华裔职业人,正在美国大企业职场中创造和见证亚裔突破“竹子天花板”的历史。所谓“竹子天花板”是2005年由韩裔高管培训师玄珍(Jane Hyun,音译)在《打破竹子天花板:亚裔职场策略》一书中提出的概念,后来由玄珍的企业高管培训公司取得联邦注册商标。相对于隐形的“玻璃天花板”,对亚裔来说,“竹子天花板”代表一股看得见却打不破的阻力。而如今这股阻力正被亚裔职业人奋力突破。

由于东亚经济体的崛起,像朱煜这样具有中国成长背景,双语优势的人才,正日益受到美国大公司的亲睐,并成为晋升高位的一大先决条件。朱煜不是孤例。美国出生的华裔李杰米向记者表示,由于从小在家中与父母说中文而练就一口纯正的北方普通话,加上出众的业务能力,让他在纽约一家通讯系统大公司内赢得主管东京、香港、大陆等亚洲市场股市电脑系统的负责人职位。尽管经常要为排除系统故障、保证股市顺利开张而半夜接听国际电话,他对目前的职场体验和成绩非常满意。

上一篇:矿山环保实施方案查下一篇:销售经理月工作总结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