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课文教学策略谈

2022-08-18

第一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谈

例谈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谈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

一、重视:略读课文的重要地位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我们会发现课文分为精读课文、略读课文、选读课文。其中略读课文篇数的逐年增加应引起我们的关注。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它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每册各有8篇,占总篇数25%;到了四年级,略读课文增至14篇,占课文总量的43.8%;到了五年级,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平分秋色。可以看出,新课程比以往任何课程都重视略读课文的重要地位,认为略读课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新课标提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因此,每个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应关注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性。

二、区别性质

1、作用方面。精读是示范,略读是练习。略读好比是精读教学后的练兵场,在精读教学中交给学生方法,让学生掌握。在略读教学中教师提示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学。如果说精读课文是数学课上的例题,那么略读课文就是巩固练习题。

2、地位方面。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

3、效果方面。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也就是说学生在精读教学中获得的方法在略读教学中得以应用,学生的收获、进步要在略读课堂上得以展示。

三、直视:略读教学的三大误区 误区一:难以割舍,精雕细琢

有的老师把略读课文教学等同于精读课文教学,词句品析、朗读感悟、人文熏陶„„教师难以割舍,精雕细琢。许多老师把一课时的教学时间变成两课时、三课时,结果造成课时不够,匆匆忙忙赶进度,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 误区二:置之度外,过度放手

有的老师把略读课文置之度外,将其挤出课堂让学生自学或做为课外阅读材料阅读。学生阅读效果如何,不得而知。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二:一是教师不重视略读教学,认为略读课文无需进行考试,教与不教从表面上看不出痕迹;二是教师对“略读”的“略”的误解,认为略读就是忽略地读,初读即可。

误区三:教法单调,缺乏个性

有的教师表示对略读教材很少有自己的思考,只满足于解决提示中的问题,忽视文章的特点,一般只立足于教材,很少有拓展和延伸。目前大部分公开课仍然只重视精读课文的研究,老师们不知如何有创意地处理略读教材。

四、明确略读课文的教学取向

(1) 用多种阅读方法获取重要信息,尤其要进行略读能力的训练,读懂文章的大意。略读课上,要更注重略读方法的运用,如扫读、跳读等,训练学生快速默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速度,当然也不排斥精读方法的融合运用。我们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

略读课当然不反对朗读,对于课文精彩片断,需要朗读,提倡朗读,但更大量的应采用默读。略读课文对学生阅读方法上的培养与训练功能,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把方法的迁移运用放在首位。一是教师在学生读文伊始布置读阅读书任务时,要引导学生概括回忆本组精读课文中学习的读写方法,或前几个单元组中学习到的有关方法,并提示他们在本课的学习中积极运用,以促进学生把单元中的专题学法转化为技能;二是要求学生速读,集中精力感知,争取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把握课文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或要求再次速读甚至跳读,找出相应的内容或语段,以训练学生略读与浏览的能力

(2)通过自主阅读获取信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个体自读和合作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与交流。

(3)加强课内外联系,沟通课内外阅读,适度拓展和延伸。

五、认识略读课文教学的注意点 (1)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

略读只是一种阅读的方式,它的任务比较单一,只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信息。而略读教学则是一种教学活动,它承担了更为广泛的任务,不只是让学生在略读实践中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学习略读方法,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

(2)粗知大意并不是浅知

略读课文不像精读课文那么严格细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其实,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的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读,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 (3)自主阅读也不是自学

个体自读、同伴交流是略读课文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只需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指导,从而把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留给学生自己。当略读成为一项教学活动的时候,作为教师势必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深入、有效地开展有层次的阅读。 (4)教学作用还应该多重

略读课文一般都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与延伸的作用。人教版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虽然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组成,它们相对独立但又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教学中不能彼此孤立,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尤其是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就应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

(5)略读课文教学中,方法指导不可或缺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学会略读,学会用课内所学方法去从事课外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抓住一两个重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内容上的,也可以是写法上的,引导全班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一课书中可训练的内容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很多很多。如果教师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练,必将是“蜻蜓点水,水过鸭背”,到头来学生什么都没学到。所以教师要抓住要点,忽视其枝节。只把要点弄清,不必把每段每句都搞清楚。而这个要点必须联系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来确定。

略读课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重在运用精读课文学到的方法独立阅读,通过训练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教学上要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读实践。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应该用于自读与交流,但是教师在导读的过程中应该相机渗透一些相关的学法。

六、略读教学的策略 长久以来,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它是课文中的组成部分,不教不行;另一方面,正因为它是“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往往被大多教师所忽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轻描淡写,一读而过,学生对课文也没留下多大印象。长此以往,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略读课文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使略读课文教学达到它应有的目标。以下是我在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采取的策略。 策略一:紧抓提示,凸显重点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如何抓?从哪里抓?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人教版实验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如五年级下册册《丝绸之路》的提示语是这样写的:

祖国的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读读下面这篇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有条件的还可以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段提示语优美生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又明确提出了这篇课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可以把这段提示语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要求我们在教学初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二、搜集有关丝绸这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点则是要求我们在学完课文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进与同学间的合作。

像这样,对提示语进行二次解读,既有助于我们教师找准重点,又能及时有效地展开略读课文的教学。 策略二:注重预习,培养自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略读课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更多地放到学生的预习中去。“预习”顾名思义就是“预先学习”。当教师布置预习作业时,许多学生往往很高兴,他们认为预习就是把课文读一读,词语认识一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预习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了。因此,在学生预习前,教师应有所引导,不同的年级,预习课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一般是安排课内预习,让学生认识字词,读通课文,然后再参照“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初步领会文章内容。如三年级上册年级的《找骆驼》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学生经过这样的自学环节,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为进一步探究老人是怎样指导商人找到骆驼的打下了基础;四年级的预习则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等,但不要求过多。如四年级下册年级的《小英雄雨来》篇幅较长,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前“提示语”的要求自读课文,注意抓住关键句子,让学生展开想象:雨来此时心里是怎样想的?这对于体会雨来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样的自学基础上,然后再进行交流,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到了五六年级,教师则可放手让学生课外自主预习,可用审题、读文、划生词,质疑句段,查阅资料,摘抄等方法长期训练。如六年级的《山雨》一课,教师无须做过多的分析和讲解,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课前即可布置自学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按如下顺序来自学: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明确写作顺序)──再读课文,品味赏析(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背诵积累,拓展延伸(选择积累优美片段,鼓励运用,阅读其他美文等)。

像这样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创新学习就水到渠成,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增强,就会大大缩减课堂读文时间,对于略读课的教学来说是一个良策。

策略三:巧妙组织,简化教学 《语文课堂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巧妙组织课堂教学,简化教学过程,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加强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大多数略读课文内容浅显,适宜学生合作学习,而我也认为在略读课中,有效而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这样既能简化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如五年级上册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以访谈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感悟。可采取“反复自读,了解大意──分角色读,把握基调──展开讨论,交流感受”这样的顺序来自学。学生在自己学习,与他人交流中,不仅了解到人物特点,逐步加强与他人的沟通,还获得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又如六年级下册册《手指》一文,可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读课文,感悟写法──品读课文,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重点可放在“感悟写法”上,可组织学生自学。在组织学生自学时,又可分几个步骤:1.个体自学;2.小组合作交流;3.组织全班质疑问答,各抒己见;4.提出疑难,全班解决。进行这样的自主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全文的把握,感悟文章篇章结构及写法,而且能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可谓一举多得。

策略四:略中显精,领悟方法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可见略读只是一种与精读和浏览并列的阅读方法。而略读课文作为课文的一种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它只是个例子,一个提供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略读的载体。略读课文中并不排斥精读,因此我认为略读课文中可以略中显精,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学习课文的方法。

一、比较法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运用比较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略读课文。四年级上册《母鸡》一课,我通过文中第一次对比提问:“母鸡前后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章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再现了一只浅薄媚裕的母鸡,而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接着我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第二次“作者感情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经过这两次对比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也达到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质疑法

质疑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师生通过质疑、思疑、辨疑的方法,拓展思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略读课中也值得一用。例如三年级下册《果园机器人》一文,我首先出示课题,然后让学生对这个课题提出疑问,学生们对机器人本身就充满了好奇心理,看到课题马上就会产生质疑:果园机器人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果园机器人能干什么?这恰是本文的重点,而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自主地展开阅读,相信这节课能很快地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轻松。

三、交流法

阅读的过程,就是鉴赏评价的过程,教师在略读教学中设计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让学生畅谈感受,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唤起他们的心理体验,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例如,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我让学生先概括文章内容,然后针对“乌塔这样做好不好?”这个话题,再次展开阅读,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而且要有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四、迁移法

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伸部分,其教法与精读课文有相通之处,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精读课文的一些方法迁移到略读课文教学中去。例如四年级下册年级《花的勇气》一文,是“热爱生命”这一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在前面学过的三篇课文中,学生已通过读书感受了生命的美好,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因此,本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可以迁移前面几篇课文的学法,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针对这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来说说哪一段话使你感受最深,引出最后一句话:“我们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师接着提问:作者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感受吗?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并结合课文内容各生活经验来谈感受,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和作者语言的优美,并能逐渐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达成课文的教学目标。

策略五:内外结合,拓展积累 叶圣陶说过:“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先读相关文章。”这种书籍,这种文章,主要是指课外读物,而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认作是一种教材,一项略读教材,因此,我们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可趁热打铁,内外结合,进行拓展延伸。

一、拓展阅读

在每篇略读课文学完之后,教师可结合单元重点,向学生推荐阅读课外读物,如学完了三年级下册年级的“神话故事”单元后,我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了解到更多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在学完了五年级上册年级“快乐的童年生活”一组课文后,我推荐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呼兰河传》等名家名篇;学完了第五组课文“名著之旅”,我又建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像这样结合略读课文进行大量地课外阅读,既能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文化品味。

二、积累语言 大部分的略读课文语言优美,其中不乏名家之作,如果学生能积累起来,用于写作是极好的。如冯骥才的《珍珠鸟》这课的开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因为先前看过冰心对此的点评,于是我顺势点拨:这个开头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开门见山”、“直接抒情”、“干脆利落”。然后我又及时补充了冰心的评点:“这个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乐。”学生经我这么一说,纷纷在写作时争相模仿。另外,从二年级起,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采蜜本”,组织学生不定期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并经常检查、督促学生,以促使学生养成好习惯,让略读课上练就的本领能够持久地帮助学生吸收多方面的营养。

三、指导实践

学完了课文,积累了语言后,根据学生特点,教师还可以自行设计一些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学完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我就让学生们学着就某个问题去采访周围的同学,并以采访稿的形式记录下来;学了《难忘的一课》后,让学生写写自己平时学习生活中难忘的一课,把人物的活动和内心都细细描述下来,促进读与写的有效迁移。另外,如《半截蜡烛》《打电话》等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我就组织学生演一演;《彩色的非洲》则让学生搜集材料进行介绍,当一回小导游;学了《用心灵去倾听》后,则组织学生讲述自己亲身经历了的真情故事。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享受了略读课带来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略读课文的教学亦如此。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略读课的教学方式应更为开放,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自由选择自己的方式,迁移运用各种阅读技巧和方法,落实新课标中“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要求,获得语文素养的逐步发展与提高,享受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

第二篇:浅谈开展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叶圣陶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悉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先生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那么,如何有效开展略读课文的教学呢?

1.依托提示语,突显教学重点

受教学时间的影响,我们知道略读课文的课时多数是一课时。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处理教材时能快速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从而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小系统的教学整体,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例如《七月的天山》一课前是这样写的:

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这段提示语生动活泼,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性,同时还明确提出了阅读要求。但是,通常提示语中的阅读要求是带有隐性的,需要教师去挖掘。

依托提示语,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有利于我们合理地设计教学,有效地开展略读课文的教学。

2.结合精读课文,注重内外迁移

1 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伸,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不但要注重外在学法上的迁移、运用、巩固、总结,同时也注重人文内涵上的迁移延伸,做到瞻前顾后、内外融合。

《七月的天山》之前有两篇精读课文,分别是《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两篇课文都是写景的佳作,运用了许多的修辞方法,其中比喻、想象、排比,其中排比是这一组课文重点要求学生了解的表达方法。针对这点,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块面让学生去充分品读:

师:读了课文,我想天山的雪水,葱郁的原始森林,还有那五彩缤纷的野花肯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你觉得作者哪些句子写得特别美,给你的印象最深?先把它们划下来,好好读一读,再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来写的?

生1: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彩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我觉得这一句写得真美,作者把蓝天、雪峰、云彩融入了一幅优美的画。

生2:融化的雪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读着这一句,我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比喻真是生动形象,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和千万朵盛开的白莲,那景象即壮观又美丽。

„„

整个过程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朗读,让学生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再一次巩固,积累和提高。

走遍祖国的千山万水,抒发对壮丽山河的赞美是本组课文的人文内涵。《桂林山水》中作者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来赞美桂林的山水美如画,《七月的天山》结尾处,作者巧妙地用反问句,来赞美七月的天山美景胜似春光。在设计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还可以仿照作者不同的方法,来赞美家乡的风景名胜,或者自己曾经领略过的风景。这里既对主题进行了总结和提升, 2 又沟通了课内和课外,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3.立足文本特点,点亮思维火花

新大纲明确提出:略读课文的教学在内容理解上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放手。由此可见,略读课文应该是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舞台,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应该体现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习得的学习方法付诸实践运用的。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这类文章作者最常用的写作顺序就是移步换景,初步学习这种方法也是本单元习作要求学生达到的。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我针对这一特点,设计了两个有梯度的问题,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来拓展思维能力。

师:同学们,课文先后写了天山的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优美的自然风光。你觉得这三处景物能不能调换先后的顺序来写?为什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移步换景时的连接语)

师:找出课文中提示你不能调换顺序的句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了解连接语一般都放在一段话的前面,而且富有变化)

当然一篇好的文本,它的语言和思维训练点肯定不只一处。在设计时,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当然也不能特立独行和精读课文、本组训练重点风马牛不相及。在品味、积累作者语言的同时,我们也要适时地设计,去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以更开放的形式让学生独立自由地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讲得十分深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我想,我们略读教学的课堂更应该是学生积极思考的天地。

以上三点是自己通过教学实践后粗浅的所得。还是叶老先生的话“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我们应该把“略读”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我们应该进行“精”处理,不能一略而过。

第三篇:探讨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推行,略读课文在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中所占的分量逐步增大,精读课文相对减少,到第三学段第九册起,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和精读课文已是平分秋色了,但是占如此大重的略读课文在教学上还不是受到广泛的关注。这是平时总认为略读课文在考试范围中占的比例极小,教学实际中便忽视了它,往往把它当作“快餐”对待。笔者直视“略”而真略的误区,认真找寻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尝试实践重点突破法、、头脑风暴法、语言积累法、情感书写法、拓展延伸法等,力求使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独放异彩。

关键词:略读课文;误区;教学策略

如果把教师的教学行为比成厨师的烹调手艺的话,精读课文就好比厨师在制作一道道精细加精美的食品。精细的食品,以其制作精良,色味俱全,往往成为衡量厨师手艺水平的一种标尺。而好比是粗粮的略读课文虽制作粗朴,却保有了其本色,适当的使用能极大的均衡食者的营养与调节肠胃消化功能。以下就是笔者对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一、略读课文编排引发的思考

随着新课得程的推行,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从小学第二学段第五册开始,在保持一定量选读的基础上,将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且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加略读的份量,精读相对减少;到了第七册,略读课文的篇数已约占全册课文的44%,同时也不仅仅是出现在每个单元的末尾,而是融在其中,与前面的精读课文密切联系;至第三学段第九册起,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与精读课文已是平分秋色了。

但是,占如此大比重的略读课文教学并没有受到广泛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教学设计与研究也是微乎其微。作为一线教师来说,我们也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不禁引起我的思考,略读课文的教学到底该何去何从呢?

二、剖析略读课文教学的误区

长久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许多老师只重视精读课文的教学,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研究甚少,不能很好地把握它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么,略读课文教学的目标究竟又是什么?教学中又如何体现它的教学特点呢?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里同样提出了略读的要求。其实,在信息时代,略读更能迅速、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

以上着力强调了略读的重要性,有利于我们正确领会略读课文教学的编写意图。

三、探寻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

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性,正是为我们教学策略的探索指明了一个方向,使我们更好地去认识略读课文,思考怎样的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略读课文的功效。

(1)整合贯通法

《七律》、《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这一单元的课文编排,为的是让我们走近毛主席,去感受他为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使学生全方位地去了解伟大的领袖。怎么教呢?

笔者在精读了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进行略读教学,采取两篇略读文章同时教。首先进行整体的感知,接着学生研读文本两篇文章中“毛主席哪些事情让你感到十分地敬佩,让你认识了一个你印象之外的毛主席?”进行交流,最后拓展到“你还了解毛主席哪些不为人知的事情”。课堂上的拓展,是有联系、有针对性的,而且及时地拓展,对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感悟能力的提高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当然,还可以向课外延伸。

(2)重点突破法

在略读课文中,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但在阅读方法上并不排斥精读。寻找适当的突破口,在文章的重点、精彩之处,还是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综合运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略读课文《将心比心》通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揭示了要想获得别人的关心、帮助,首先自己要去关心、帮助别人的道理。在教学中,笔者对第一个故事进行略处理,选择第二个故事中母亲对护士说的“不要紧,再来一次”这句话展开精细的教学,具体如下:(1)母亲是在怎么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2)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怎么做?(3)可母亲却如此地宽容,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母亲的这种宽容?读读课文。(4)练习朗读母亲对护士说的话,读出你的感受。通过引导学生抓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感悟母亲的宽容, 从而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使略读教学不泛读化。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心灵会有较大的触动,对课文的主旨会有较深的体会,从而更理解“将心比 心”。

(3)头脑风暴法

一些略读课文,它的文章篇幅长,并且故事性也很强。略读课文的课时一般安排在一课时左右。那么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此类略读课文,我们可以采取“头脑风暴法”,也就是“放电影法”。这样不仅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也留出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用于自主的学习。就如《小英雄雨来》这篇略读课文,在精读课文《夜莺的歌声》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已经有初步的能力,教学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放电影”了。在放完电影后,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对人物形象进行较为自主而深入的认识。

(4)语言积累法

文字很美的文章,则注重语言积累。“美文诵读”是理解、感悟课文的捷径。在教学《七月的天山》一课时,我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在读中想象天山的美景图,并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细读揣摩,读中感悟文中比喻的妙处。在诵读中,积累了景物描写的语言和手法;在品词品句中,自然而然地就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

读课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学时,我抓住一个问题展开:“七月的天山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学生马上蹦出一个词:“美!”自然后面就可以接着问了:“美在哪些字里行间啊?”指名的学生先说到了“雪山”,自然要体会其中的两处比喻,从中体会了比喻的妙处,再用朗读体现雪山的壮丽,由雪山的壮美再到雪水的欢快。接着学生找到了“花”、“塔松”、“鱼儿”三处,都进行了深入理解,并结合句子开展联想说话,用朗读表现。学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体的理解,小到一个句子,一个短语,一个词语,小到一个字“浮”“捧”的深入理解;还从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写作情感,小到从“心爱”感受作者对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现出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无形当中,对学生进行了写法的渗透。最后在赞美天山中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这天山美丽、幽静却又生机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给了这些花草树木、鱼儿浇灌,才会有那些生机勃勃的树和那些欢快的鱼儿。并且,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朗读指导比较到位,使学生体会到了无限的乐趣。

语言的积累也为更好地写作铺平了道路。就在《珍珠鸟》这课教学的开头,学生们在朗读了文章的第一句话:“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一开头就用‘真好!’呢?”我顺势推舟,让学生谈论这样的开头好不好,随后我又及时补充了冰心曾经的评点:“这个‘真好!’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乐。”最后让学生带着感受朗读这段话。这样的一个学习,我发现学生在接下来的写作中,常常会尝试将一些表达情感的词语放在文章的开头。

(5)赏析书写法

文质兼美的散文,可引导学生赏析、点评,写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解文本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把握作品的写作特色.当然,写话的切入点要“小”而“巧”,让学生要有“现炒现吃”的鲜活感。

笔者教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时,不仅仅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好,更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进行了两个层面的设计:首先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边读边谈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时,我将写话融入其中,让学生选择一个画面,展开想象,把看到的画面写丰满,写生动。这一写可以说是推波助澜,掀起层层涟漪,学生对大自然的美有了更深切地认识与理解,朗读更加有滋有味,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更是增强了学生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向往。

(6)拓展延伸法

许多文章都是名家名作的一个节选,在教学时,就应该以教材为拓展点,内引外连,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拓展阅读。

教学《文成公主进藏》一课,我就充分抓住优势,补充课外知识。(1)课前搜索信息,快速走进文本。我让学生搜集关于西藏和文成公主的资料,为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学习课文,理解文 成公主作准备。(2)课中扩展阅读,丰富文本感悟。在学完文本故事后,我下发教师用书中的“相关链接”——文成公主进藏的另一个传说。通过不同版本的阅读,提升了学生对同一故事的感知深度。(3)课后——链接课外,深化阅读进程。我请学生下课后。利用课余时间读一读《同步阅读》中的《一幅壮锦》和《猎人海力布》两个民间故事,也可以广泛阅读其他资料上民间故事,然后在班级读书会上交流。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学方式更为开放,更多地尊重学生的选择,课堂力求透露人文关怀的色彩,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自由选择学习伙伴,自由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

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剑明指出: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我谨以此话给我的感受做结,愿“略读课文”的教学不再偏颇,更不能被忽视!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学通讯 2008.1 2`小学语文教师 2008.2

3、叶圣陶、朱自清.精读指导举隅.商务印书馆,1942.3

4、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商务印书馆,1942.7

第四篇:小学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长久以来,略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它是课文中的组成部分,不教不行;另一方面,正因为它是“略读”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往往被大多教师所忽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轻描淡写,一读而过,学生对课文也没留下多大印象。长此以往,限制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略读课文教学,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使略读课文教学达到它应有的目标。以下是我在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采取的策略。

策略一:紧抓提示,凸显重点

我们知道略读课文一般只有一课时,在这短短的一课时中,教师快速有效地抓准略读课文的教学重点,使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形成一个系统,形成教学合力,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操的功能。如何抓?从哪里抓?每篇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人教版实验教材在每一课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承上启下的提示语,如五年级下册册《丝绸之路》的提示语是这样写的:

祖国的西部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灿烂的历史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其中光辉的一页。读读下面这篇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有条件的还可以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段提示语优美生动,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了本组课文的主题,又明确提出了这篇课文的阅读要求。我们可以把这段提示语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要求我们在教学初始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西部的情感。

二、搜集有关丝绸这路的故事和同学交流。

这点则是要求我们在学完课文的同时,能够引导学生课后去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增进与同学间的合作。

像这样,对提示语进行二次解读,既有助于我们教师找准重点,又能及时有效地展开略读课文的教学。

策略二:注重预习,培养自主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这样一段精辟的论语:“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略读课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更多地放到学生的预习中去。“预习”顾名思义就是“预先学习”。当教师布置预习作业时,许多学生往往很高兴,他们认为预习就是把课文读一读,词语认识一下。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预习就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了。因此,在学生预习前,教师应有所引导,不同的年级,预习课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一般是安排课内预习,让学生认识字词,读通课文,然后再参照“阅读提示”自主阅读,初步领会文章内容。如三年级上册年级的《找骆驼》一课,教师引导学生先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这一课里写谁找骆驼,找到了没有,大致上知道怎样找到骆驼的。学生经过这样的自学环节,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为进一步探究老人是怎样指导商人找到骆驼的打下了基础;四年级的预习则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展开想象,领会课文的表达方法等,但不要求过多。如四年级下册年级的《小英雄雨来》篇幅较长,这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文前“提示语”的要求自读课文,注意抓住关键句子,让学生展开想象:雨来此时心里是怎样想的?这对于体会雨来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样的自学基础上,然后再进行交流,一切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到了五六年级,教师则可放手让学生课外自主预习,可用审题、读文、划生词,质疑句段,查阅资料,摘抄等方法长期训练。如六年级的《山雨》一课,教师无须做过多的分析和讲解,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课前即可布置自学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前按如下顺序来自学:朗读课文,感知内容(明确写作顺序)──再读课文,品味赏析(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背诵积累,拓展延伸(选择积累优美片段,鼓励运用,阅读其他美文等)。

像这样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创新学习就水到渠成,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会增强,就会大大缩减课堂读文时间,对于略读课的教学来说是一个良策。

策略三:巧妙组织,简化教学

《语文课堂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巧妙组织课堂教学,简化教学过程,真正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加强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大多数略读课文内容浅显,适宜学生合作学习,而我也认为在略读课中,有效而理想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这样既能简化教学,又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如五年级上册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文以访谈形式出现,语言浅显易懂,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自读感悟。可采取“反复自读,了解大意──分角色读,把握基调──展开讨论,交流感受”这样的顺序来自学。学生在自己学习,与他人交流中,不仅了解到人物特点,逐步加强与他人的沟通,还获得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又如六年级下册册《手指》一文,可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读课文,感悟写法──品读课文,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重点可放在“感悟写法”上,可组织学生自学。在组织学生自学时,又可分几个步骤:1.个体自学;2.小组合作交流;3.组织全班质疑问答,各抒己见;4.提出疑难,全班解决。进行这样的自主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全文的把握,感悟文章篇章结构及写法,而且能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可谓一举多得。

策略四:略中显精,领悟方法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可见略读只是一种与精读和浏览并列的阅读方法。而略读课文作为课文的一种形式呈现在师生面前时,它只是个例子,一个提供教师教与学生学习略读的载体。略读课文中并不排斥精读,因此我认为略读课文中可以略中显精,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学习课文的方法。

一、比较法

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因此运用比较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略读课文。四年级上册《母鸡》一课,我通过文中第一次对比提问:“母鸡前后有什么不一样吗?”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文章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再现了一只浅薄媚裕的母鸡,而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接着我通过引导学生找出第二次“作者感情的对比”,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经过这两次对比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也达到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质疑法

质疑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师生通过质疑、思疑、辨疑的方法,拓展思路,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略读课中也值得一用。例如三年级下册《果园机器人》一文,我首先出示课题,然后让学生对这个课题提出疑问,学生们对机器人本身就充满了好奇心理,看到课题马上就会产生质疑:果园机器人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果园机器人能干什么?这恰是本文的重点,而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自主地展开阅读,相信这节课能很快地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轻松。

三、交流法

阅读的过程,就是鉴赏评价的过程,教师在略读教学中设计讨论、交流等活动形式让学生畅谈感受,引导学生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唤起他们的心理体验,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例如,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我让学生先概括文章内容,然后针对“乌塔这样做好不好?”这个话题,再次展开阅读,交流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而且要有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四、迁移法

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的延伸部分,其教法与精读课文有相通之处,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精读课文的一些方法迁移到略读课文教学中去。例如四年级下册年级《花的勇气》一文,是“热爱生命”这一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在前面学过的三篇课文中,学生已通过读书感受了生命的美好,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因此,本篇略读课文的教学设计可以迁移前面几篇课文的学法,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针对这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来说说哪一段话使你感受最深,引出最后一句话:“我们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师接着提问:作者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感受吗?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并结合课文内容各生活经验来谈感受,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美好和作者语言的优美,并能逐渐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达成课文的教学目标。

策略五:内外结合,拓展积累

叶圣陶说过:“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先读相关文章。”这种书籍,这种文章,主要是指课外读物,而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认作是一种教材,一项略读教材,因此,我们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可趁热打铁,内外结合,进行拓展延伸。

一、拓展阅读

在每篇略读课文学完之后,教师可结合单元重点,向学生推荐阅读课外读物,如学完了三年级下册年级的“神话故事”单元后,我推荐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了解到更多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在学完了五年级上册年级“快乐的童年生活”一组课文后,我推荐学生阅读《城南旧事》《呼兰河传》等名家名篇;学完了第五组课文“名著之旅”,我又建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像这样结合略读课文进行大量地课外阅读,既能帮助学生构筑厚实的语文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文化品味。

二、积累语言

大部分的略读课文语言优美,其中不乏名家之作,如果学生能积累起来,用于写作是极好的。如冯骥才的《珍珠鸟》这课的开头“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因为先前看过冰心对此的点评,于是我顺势点拨:这个开头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开门见山”、“直接抒情”、“干脆利落”。然后我又及时补充了冰心的评点:“这个开头起得很带劲,这劲中有着无限的喜乐。”学生经我这么一说,纷纷在写作时争相模仿。另外,从二年级起,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本“采蜜本”,组织学生不定期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并经常检查、督促学生,以促使学生养成好习惯,让略读课上练就的本领能够持久地帮助学生吸收多方面的营养。

三、指导实践

学完了课文,积累了语言后,根据学生特点,教师还可以自行设计一些小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学完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我就让学生们学着就某个问题去采访周围的同学,并以采访稿的形式记录下来;学了《难忘的一课》后,让学生写写自己平时学习生活中难忘的一课,把人物的活动和内心都细细描述下来,促进读与写的有效迁移。另外,如《半截蜡烛》《打电话》等特殊的语言表现形式,我就组织学生演一演;《彩色的非洲》则让学生搜集材料进行介绍,当一回小导游;学了《用心灵去倾听》后,则组织学生讲述自己亲身经历了的真情故事。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享受了略读课带来的乐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略读课文的教学亦如此。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略读课的教学方式应更为开放,更多地体现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们自主学习,自由选择自己的方式,迁移运用各种阅读技巧和方法,落实新课标中“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要求,获得语文素养的逐步发展与提高,享受语文学习带来的快乐。

第五篇:略读课也精彩——探讨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略读课也精彩

——探讨略读课文教学策略

摘要: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我们应力求在思路清晰、条理简约的基础上不失丰赡,努力做到“教略”而“学丰”,简约而深刻。略读课文在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中所占的分量逐步增大,精读课文相对减少,直视“略”而真略的误区,认真找寻略读课文教学的策略,力求使略读课文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独放异彩。

关键词: 略读课文教学 建议策略

让学生通过前面“精读课文”的学习,运用相应的学力来完成对略读课文的自主学习,从而真正“在阅读实践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略读课文,它相对独立但又与前面的精读课文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教学中不能彼此孤立,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略读课文或是被处理成精读课文,或是一带而过(因为这类课文不列入考试的范围),更多情况下,教师们为了赶进度,往往是后者居多。如:

1、略读教学=略读

众所周知,略读是阅读方式之一,是阅读个体为了获取相关信息而进行的一种语文阅读活动;略读教学是教学活动之一,整个过程是为了指导学生通过略读这一阅读方式快速地获得信息,在不断的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略读能力的过程。因此,略读教学应有其相应的组织、引导,不应等同于略读。

2、粗知大意=浅知

略读文章的学习目标预设中一般都有“粗知课文大意”这一块,即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便可,所谓的“理解词句”不作为课堂训练的重点。但往往因为其“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课文的深意或真意在获取的过程中往往显得浅尝辄止了。

于是,略读课文因为冠上了“略”字,真的等同于忽略的“略”了。

[探寻略读教学]

都说 “教是为了不教”。其实,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告诉我们的是语文精读教学与略读教学之间的关系,要实现所谓的“不教”的目的,就要做好略读教材的教学,在略读教学的实践土地上学会自由地行走。但,略读课文不是让我们忽略地教,而是隐去教师“明目张胆”地教,转而让学生“粉墨登场”地去学。

《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如是说:“略读课文重在略读方法的指导,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这样的话:“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就效果而

1 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精读课文,是例子,是出发点,目的指向是学会自主阅读。”

一、略读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略读”的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内容,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等不是它要关注的。因此,略读课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能读懂课文,粗知文章大意。

第二,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学生学会略读,学会用课内所学方法去从事课外的阅读实践。因此,略读课文教学中,方法指导也是不可或缺的。

第三,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略读课文重在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因此,激发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二、方法要灵活

1、自读为主,指导为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读实践,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标语)。对于提供给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更要体现这一特点,放手让学生自读,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去进行阅读实践。

2、因文而异,因段而异教学中,所选方法应因文而异,找准着力点,抓住要求,忽其枝节,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想练,结果什么也没得到。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什么文如何读,从而为其完全独立的课外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段而异,就要求教者在教学中永远把学生主体放在第一位,把他们的阅读水平放在第一位,视各年段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略读指导的方法。如三年级学生阅读能力还较弱,教者就应指导细些,不能让学生无从着手,而要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明白略读一篇文章一般步骤是:扫读全文———细读要点———概括全文。

A、扫读全文。即尽量加快速度来读,但要边读边想。

B、细读要点。经过对全文的快速阅读,阅读者基本上已明确了文章的重点所在,从整体上有了更清晰的把握。这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兴趣选择文中某些部分继续进行细读,以求读有所得。 C、概括全文。略读虽然不如精读要求细致,但并不意味着可以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略读同样要求把所获知识加以消化吸收。因此,读文后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全篇内容加以概括,理解整体思路,及时总结。

三、结构要简约

略读课文的课堂教学结构宜简约,应解放学生,给学生大块时间来进行自主阅读。笔者认为,一节课可分为这样的几个阶段:一是准备阶段。教者应尽其所能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他们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想读,有信心独立读懂课文;二是自读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

2 时淡出,退位到不引人注意的角落,让学生充分地读,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读,在读中思考,提出问题,再通过读去解决问题;三是汇报交流阶段。这一阶段由学生汇报读书所得(教师可提纲挈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提出存在问题,总结读书方法。

四、设计要恰当

略读课文教学过程可以设计为几读:(1)读读拼拼,读通课文。(2)读读说说,感知大意。让学生自主搜索有效信息,交流阅读收获。教师不时地通过评价梳理学生所获的信息,渗透整理与积累信息的方法,初步感知全文大意。(3)读读画画,理清脉络。也可以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句子旁批注自己的感受。(4)读读议议,品析感悟。全班交流感受最深的语句,教师适机点拨学生难理解的语句,引导交流从文中受到的启发。还可感悟写法上的特点。结合单元学习主题,让学生在对课文精彩片段的阅读欣赏中提升认识,升华情感。(5)读读写写,拓展延伸。既可以补充阅读材料,扩大阅读量。又可以抄写自己最感兴趣的语句,写一段自己的感想,还可以仿写。

总之,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我们应力求在思路清晰、条理简约的基础上不失丰赡,努力做到“教略”而“学丰”,简约而深刻。当然,这个“略”应介于精读课文和独立阅读课文之间,而不是囫囵吞枣,更不是由教师越俎代庖。教师只有在自身对文本的认真解读和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文制宜,准确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地有效引导。通过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沉浸在文本之中,和文本一起呼吸、一起慨叹,一起喜怒哀乐,在实践中主动掌握阅读方法,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有效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逐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大语文目标。

总而言之,略读教学是一种教学行为,不是一种阅读行为;实践中不能以略读去阅读,不能以精读去教学。也许,略读教学可以被称之为“那是一种曾经沧海的简约”,也可以被称之为“那是一种踏平坎坷的坦荡”——需要教师摆自己的位置,适时“隐退”,用更加开放的胸怀引领学生享受阅读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化》

2、教育在线.“读书方法”大看台

上一篇:落地脚手架加固方案下一篇:老党员生活困难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