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奥运精神抖开人文的翅膀自由飞翔

2024-04-12

让奥运精神抖开人文的翅膀自由飞翔(精选6篇)

篇1:让奥运精神抖开人文的翅膀自由飞翔

文 / 袁阳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以“新北京、新奥运”为主题,突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这是古老而年轻的北京奉献给全世界的一个全新的奥运会。

不必说它将是东、西文化的广泛交流和借鉴融合的盛会,不必说它将是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华文明相互丰富和互相发展的盛会,也不必说它将是东、西人文思想与和谐精神在体育领域以及整个人类生活的充分贯彻和深刻体现的盛会,单是它将 “更高、更快、更强”与“和平、和谐、和爱”融合统一起来,就已经体现出人类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奥运会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文化珍品,是因为在奥运会这个和平的国际舞台上,奥林匹克精神,以及倡导的积极、朝气蓬勃的生活方式——绚烂多彩的文化、美与尊严的体育魅力充分展现出来。今年5月中旬,在结束了对大阪、巴黎、多伦多、北京和伊斯坦布尔等五个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城市考察后,国际奥委会评估委员会公布了评估报告,其中有句话颇为引人注目:“在北京举行的奥运会将给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独一无二的宝贵遗产。”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将给奥林匹克五环带来什么?国际社会在期待着,世界在关注着。在这座有着3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辽、金、元、明、清五朝故都的历史名城举办的奥运会,必将会以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底蕴丰富奥运会的内涵,必将举办与环境和谐与人相适应与科技相促进的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也必将为中国和世界体育留下一份独一无二的遗产。

人文自始至终都是奥林匹克的主旋律。所谓人文奥运,概言之便是:弘扬奥运精神的奥运;塑造中国人自己价值观的奥运;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奥运;提高中华民族文明素质的奥运。

奥运会的头衔落于一个民族,证明世界承认了一个民族,一个健康、优秀的民族。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因此,人文奥运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借奥运的东风,将中华古老文明的精华,播撒到世界各地。不仅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历史名胜、艺术文化、美酒佳肴,更重要的是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古风民俗、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堪称世界的一大奇迹,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正是因为中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奇迹。相比较而言,在社会的综合发展方面,特别是在社会的基础文明,包括基础的道德文明建设方面,这些年我国也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比较突出的是日常公共生活中的一些道德问题。比如,不遵守公共秩序和公共交通规则,不爱护公共财物和公共卫生,不讲究起码的公共礼节和公共礼貌,不顾及最基本的语言文明和行为文明,等等。人文奥运,正是我们重塑价值观的绝佳载体。抓住机遇大搞精神文明建设,这是这些年我们在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条宝贵经验。1998年抗洪救灾,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1999年抗议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国庆50周年大阅兵;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庆祝建党80周年,所有这些生动具体的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教育活动,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引起了巨大的共鸣。今天,申奥成功,人文奥运的运作,将在更广泛的基础上,唤醒起人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情怀。这样的情怀,是中国加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的最可珍贵的精神动力。人们的精神兴奋都将沉积为一种精神蓄积,把表面化的感觉变得更加深刻起来。

具体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来讲,“绿色奥运”强调对环境的保护,主旨在于创造一个“绿色”、健康的环境;“科技奥运”注重在奥运会中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奥运乃至人类社会更快、更协调地发展;“人文奥运”的宗旨在于不断提高人的素养,培育人文精神,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但是,无论“绿色”环境还是先进科技,都是为人服务的,统一于“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原则。并且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技术开发利用的方向也都必须以人文思想做指导和保证,从这个意义上看,“人文奥运”是三大理念的核心理念,是北京奥运会的灵魂。

“人文奥运”最基本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迄今为止最公平的一次体育大竞赛:公平的参与机会、公平的赛事安排、公平的裁判执法;二是迄今为止最干净的一次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大竞赛——最少的兴奋剂丑闻、最少的体育道德腐败、最少的场下黑金交易;三是迄今为止最没有国别、种族、性别和政治歧视的世界大家庭的大竞赛:国家不管大小、种族不论肤色、性别不分男女、政治不问信仰;四是充分广泛地传播奥林匹克精神,让运动员、观众、市民等广泛地参与,并都能从中体悟到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五是全面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感悟和体验中国;六是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使2008年奥运会成为在不同文明之间实现“翻译”的最佳途径;七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精神与体魄的和谐、全面发展,这一点是最根本的目的。

在落实人文奥运上,我们在文化和大众参与等方面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规划,并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人文奥运”以人为本,将集体育运动的青春活力、教育的深刻内涵和文化的绚烂色彩三者于一身,既生气勃勃、魅力无穷,又流光溢彩、底蕴深厚,使奥运会成为当今世界上少有的文化珍品。我们还希望,不仅在筹办和举办奥运会期间要实践人文奥运,奥运会后,也要大力倡导和弘扬“人文”的理念与精神。只有这样,2008年奥运会才会超越奥运会本身,真正成为我们国家和北京走向世界、迈向现代化的一个时代标志,才会为中国乃至全世界都留下一份永不褪色的珍贵文化遗产。

2008北京奥运会应是弘扬人类精神的殿堂,它将循着奥运会悠久的发展历程,将人类精神发展至巅峰:透过北京奥运,人们将更加震撼于人类体能的强大;透过体育健儿们不屈的奋斗,人们将更加深谙于挑战极限的真谛;透过奥运会那永恒不变的口号“重在参与”,人们将越发感受到过程的美好。08奥运,通过它,人类的精神得以传播到世间每一个角落。08奥运也应成为增强民族意志与自豪感的催化剂,我们为自己国家的运动员呐喊加油;我们高唱国歌,瞻望国旗一次次地升起;我们看着同胞们拼搏奋斗;我们感受到民族激情的爆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在心中升腾。北京奥运将使民族激情迸发得淋漓尽致!北京奥运更应是世界人民增进了解,团结互助的平台。五个活泼可爱的福娃已向世人带去了和平的橄榄枝,自由团结的种子已广播人间。08奥运,团结互助的种子将开花结果!奥运赛场上,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运动员同台竞技,互相鼓励,人们多了一份互信,少了一份仇视。看台上,观众为每一位队员的精彩表现喝彩,堵堵高墙倒下,块块坚冰消融。在奥运会中,我们感受到同是地球村居民的荣耀!畅想08北京奥运,我深深体会到人文的召唤:它将使灿烂中华文化在世界大舞台上闪耀荣光!它也将使人类代代相承的精神发扬光大!它还会令我们为自己的民族自豪不已!它更会让地球村的居民手拉手,共同开拓未来……

让奥运精神抖开人文的翅膀自由飞翔!这将是历史上最棒的一届奥运会。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尊重自己的特色才会被别人尊重,五千年的历史给了我们自己的特色,并不照搬模仿任何的民族,我们又自古以来是善于吸收的国度,奥运精神加上中华民族的精神,北京的奥运会时日,将

是全世界的精彩时日。最为重要的还是2008年我们这些未来栋梁都将成为参天之树,有我们的力量,世界将刮目于这里!

篇2:让奥运精神抖开人文的翅膀自由飞翔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师的语言。作为德育工作者――班主任,与学生间的沟通、交往以及处理班级事务、家校联系等都离不开语言。对同一个学生同一件事,由于教师所使用的语言不同,表达的感情色彩不同,其效果往往不一样。对于女生偏多的文科班来说,语言艺术的作用可想而知,因为文科女生往往感性强、情绪化,稍微说错话就会引起情绪波动,影响学习,下面我就近两年带班过程谈谈班主任工作在语言艺术多样性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善于用肢体语言,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记得在一次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中针对父母与子女沟通的三种主要方式(谈话内容、语言形象生动、肢体语言)各占的比例展开调查,结果是肢体语言占80%,语言形象生动占15%,谈话内容只占5%。可见,有时候,父母或教师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温馨的手势、一次信赖的微笑,甚至一个轻轻的拥抱都能唤醒子女、学生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能使他们天性中最优美、最灵动的东西发挥极至,让它成为学生的“点金石”。

比如,当我们发现班级卫生工作做不好时,就带头拿起扫帚做值日工作,躬亲力行,这样一段时间之后,懒散的学生也觉得难为情了,班级学生的劳动干劲自然被带动起来了,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辅之以一定的制度管理,卫生状况自然大为改观……这些都在无形中感染了学生。一位女生曾这样对我说过:“老师,大家瞧您那自信乐观的样子,觉得对学习更加信心十足了。”带着这股自信,这个集体在~获得“福安市先进班集体”称号,~获得“福建省先进班集体”称号。

二、善于使用美言,尽量避免使用恶语

如果对学生多一点鼓励,多一点赏识,那么他们的将来会多一份成功,多一点精彩。多元智力理论为我们赏识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视野和空间。记得我刚接手高二(9)班时,有位女生口才好,生性活泼好动,但静不下心来读书,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有时还会搞些小动作惹人发笑,影响班级纪律。一次晚自修期间,我抽空找她谈心,“小冰呀,其实你很有才华,头脑灵活,演讲又出色,将来到大学肯定会很棒,因为大学是才艺等综合素质展示的大舞台,有能力的.人就会脱颖而出。而中学更注重学习知识,你现在应该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学业和活动能力就是让你飞向远大目标的双翅,你一定不会拒绝将来成为一个才女的目标,是吗?”“是!”回答很干脆。

奇怪,从那以后,她真的像换了个人似的,发愤读书,学习时的那股专心劲班上没几个人能比。我不失时机地对她的阶段进步予以肯定,毫不吝惜“太棒了!”等诸如此类的誉词,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鼓励她积极参加,且次次到场为她助威打气,果然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首诗“你这糊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车、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也道出了美言的重要性。

三、善于借用名言、歇后语、广告语、方言、歌词,还可以使用昵称、英语等

在“成人与成才”的主题班会中,我引用了美国加州一所著名大学“斯坦福大学诞生记”的案例,使学生深深懂得“学会尊重每一个人是现代文明人的基本素质。”通过“艾森豪威尔的善举”及“教授和研究生缺什么”两个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缺乏爱心的人是最无知、最贫穷的人,爱心与善良是可以得到回报的,而且一定会的”。通过引用“哈佛学子的不同命运”和“看不到目标的后果”两个案例分析,使学生明白制定短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重要性。通过引用被称为百万富翁的创造者世界成功大师拿破仑・希尔的“PMA(积极心态)黄金定律”及“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两个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将所有的自卑全都抛到九霄云外”这一“自信”的重要性。当学生考试失利时,我又引用“失败1855次的史泰龙”案例,真诚送学生一句顺口溜:“当你遇到挫折重重,请你想想史泰龙”,让学生明白“失败就是走上较高地位的第一道阶梯”。通过引用拿破仑・希尔的“没有‘不可能’的字典”这一案例,树立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当班上出现不良现象时,我便借用司马光《训俭示康》中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通过让学生巧改“奢、俭”两字,明白学坏容易学好难的道理。当我准备要动员学生一起参加活动时,我习惯于说“小的们,Let’go”或唱郭富城的“动起来”,学生马上就跃跃欲试。有位学生在信中跟我说道:“老班,我特喜欢您的班会课,似乎在批评我们,但好多批评与建议中充满关爱,很喜欢您骂人,很带劲,可以鼓舞人。您总是那么干脆利落,将要通知的事情一件一件安排清楚。我很喜欢您称呼我们‘我的心肝宝贝们,姑娘们’,很亲切,仿佛一下子拉近了师生距离。”

教育神奇得很,有时长说不如短说,短说不如不说,多说不如少说,正说不如反说……要达到神奇的效果,我们要学会运用神奇的语言,要因时因人因地因事,用自己美丽的语言为学生喝彩,善待学生的过错,有一首歌形容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双带给他们梦想和希望的隐形的翅膀,那么,我们教师的工作就是让这双隐形的翅膀自由飞翔,带他们飞越高山,追逐成功!

参考文献:

张建荣.教育教学语言艺术之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02).

篇3:让学生的写作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

关键词:教学,写作兴趣,自由飞翔

众所周知,中小学作文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教师拟定了的,对题目、体裁、主题、字数都事先做了规定。每次作文前老师还要进行全面的指导:提供写作例文,明确训练目标,介绍写作知识,引导审题立意,教会谋篇布局,提供写作素材等。作文评改时则完全把是否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当做评判优劣的依据。如此一来,学生在写作时就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作文自有它的长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可以发现文章的优劣,可以确定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可以给竞争者提供均等的表现机会。同时这种作文也暴露出很多弊端:不利于表现学生的真情实感,不利于形成平易朴素的文风,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给学生的写作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

一、给学生自由有助于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方面的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中小学生作文不应该像中国古代那样代圣贤立言,述而不作,也不应该像中世纪的欧洲那样申明基督教义、引申道德教训。写作应当与生活紧密结合,写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作文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的社会阅历、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也是大相径庭的。那么不同事物经过不同的大脑反映出来,自然应该是千变万化的,每个人对事物的感情、态度也是不同的。如果作文前的规定和提示太多,那么教师的认识就会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形成一种心理定势,这样就会出现千篇一律的不良现象。相反,如果教师不规定太多,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感受、去判断、去推理,这样就会有助于学生大胆地表露自己,写出对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真情实感,我们所看到的作文才会姹紫嫣红,争奇斗艳。

二、给学生自由有助于形成平易朴素的文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方面的标准指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笔者认为这其实是要求作文必须形成平易朴素的文风,真实、准确、简洁、朴素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叶圣陶先生说:“说话作文必须老实,必须说得清楚,写得明白。”“作文课是练习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模仿不是好办法,抄袭是自己骗自己。”这些论述正是要求作文要形成平易相互的文风。历史上,作文一直与社会生活脱节,写文章往往不是为了实际运用,而是或粉饰太平,或吟花弄月,形成了华而不实的文风,使之成为少数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专属品。如今,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增强文章的实用性,树立平易朴素的文风。如果作文前就对体裁、结构、主题、题材、表达方式等方面有了严格的限制,学生就有可能或者搜寻别人用过的所谓精彩语句,或者搜肠刮肚,无病呻吟,或者将以前看过或写过的题材改头换面,贩卖出来,而显得过于陈旧甚至陈腐不堪,却偏偏忽视了平易朴素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反之,如果减少限制,则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少一些模仿抄袭,多一些平易朴素。

三、给学生自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兴趣,是人们对于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的一种强烈倾向和喜好情趣,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是激发情感的诱发剂,是主动学习的启动力。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在学习中,对某门功课产生较高兴趣时,其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强,学习的效果就会好,学习的创造性思维就活跃。如果作文时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己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自己确定体裁、结构及表达方式,整个写作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创作的过程,学生就有了一个探求的过程。他们所表达的又是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那么在写作完成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大大地激发起写作的兴趣,写作就会由“要我作文”变为“我要作文”了。

当然,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地看待。给学生写作的自由固然有如上诸多好处,但也有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给初学作文者一些适当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笔者只是针对当前作文教学中指导之风过盛的现状拟定此文,不当之处还请同行斧正。

参考文献

[1]陶西平.把握教学改革的平衡点[J].中小学管理,2014(9).

[2]闫新萍.自主、合作、探究,让英语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4(S1).

篇4:让儿童张开灵性的翅膀自由飞翔

因为和女儿同在一所学校,女儿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教育现状的真实影像。作为教师妈妈的我则有着更为迫切、认真的审视和思考:课业负担和崇尚自由的儿童灵性之间,开始出现了矛盾。要呵护和发展儿童的灵性,出路在哪里?让我们在镜头回放的光影间细细思量……

镜头回放1: 放学后的“追捕”

毛毛上一年级了,渐渐地有了一些家庭作业。我教高年级,放学时间比她晚。于是,毛毛放学后有四五十分钟的自由时间。我每次回到办公室,都是只见书包不见人,今天不例外。我决定揪她一回。

满校园地找,终于逮着了满脸冒油的毛孩子。“干嘛去了?怎么不写作业?”我十分生气。“我在做实验,”毛毛摊开小手掌,露出各种颜色的湿粉笔头,“我想试试红、绿、黄、白、蓝全部合起来是什么颜色?”“都什么时候了?先做作业,再玩。”“啊?做好作业天都黑了,上了一天课,把自由还给我!”女儿的话把我震住了。

这一顿“揪”没有多大的效果,以后的日子里,毛毛躲在办公室里做一些自己发明的游戏,且花样不断。

客观地说,女儿是好学的“课堂小灵通”(老师评价),但放学后的她却是个彻底的自由顽童。教育力求使儿童的生活更富理性,儿童却执拗地固守自由自在的天性和随心所欲的生活。女儿的“把自由还给我”就是被压抑着的儿童灵性的呐喊。

儿童在入学前,处在游戏、音乐、幻想的世界中,心灵是自由的、双手是自由的。而入学后,学习似乎变成了生活的单一内容。课堂上,老师竭力调动儿童的学习热情,一天下来,儿童身心俱疲。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形象描述:“放学后,儿童只要朝那装着课本和练习本的书包望上一眼,就感到厌恶。”

家长也竭力让孩子“学点有用的东西”,想着法子送孩子学奥数、上作文班、学乐器、练书法,唯恐学得太少。

但苦心经营的教师和家长并没有得到学生的感恩。六年级学生在留言本里说:“让重重的书包和长长的作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比我们还要高大的花朵。”“回首六年生活,我的童年在妈妈‘快点写作业’的催促声中消逝。”“我总是偷着做自己喜欢的事,像做贼一样,等做了老爸,我一定给我儿子自由快乐的童年。”

庞大的“课业部队”禁锢着儿童的生命,严重地影响到儿童身心自由灵动发展。儿童在教师、家长的周密安排下被动地学习,很多孩子成为解题的“熟练工”,应试的“榨分机”,灵性之光越来越黯淡,想象之泉越来越干涸,造成一代人的“创造力危机”。研究表明,创造力的生长需要闲暇与自由作为土壤,需要个体高主动高参与的思维经历,需要保护天然的敏感性与直觉力。这里的“闲暇与自由”“高主动高参与”“天然的敏感性与直觉力”都来自儿童的生命余裕。

不少名垂青史的人物小时候都有一段顽皮、淘气的童年经历,如“趴在鸡窝孵小鸡”的爱迪生,“将毒虫子含在嘴里”的达尔文等。这些顽皮的嬉乐,可能就是发明家、科学家最初显露的灵性萌芽。陶行知先生在《假如我重新做一个小孩》一文中说:“我要多玩玩。”

玩,使儿童积蓄灵气。我们呼唤“作业大解放”:教师可以定期安排一些“无作业日”、定制一些“无为作业”,让儿童有心情、有时间去发挥游戏精神,有成为“闲云野鹤”的机会,有片刻无拘无束的时间。我们可以参与“课间大冲浪”:课间禁止抓学生来订正、补做作业,让孩子踏踏实实地玩游戏,并最好能作为游戏专家给予内容和形式上的指导。我们可以鼓励“实践大扫荡”:经常带领孩子们去采集鲜绿、制作玩具、江海嬉水、放牧丛林、走进农家……只有充满嬉乐的生活,才是真正儿童的生活,才是有灵性的生活!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欢快和烂漫的时光不应只在古诗里,还给儿童嬉乐的权利,他们能“玩”出快乐、“玩”出灵性!

镜头回放2:你也会骂我吗?

一年级期末要进行写字比赛。毛毛手腕力量弱,字写得不好。在家练字时,总也达不到要求,有几次我火冒三丈,把本子拍得啪啪响。比赛前一天我彻夜难眠:万一得了C,拖班级后腿影响班级的奖次怎么办?

第二天直到放学才敢打听消息。老师告诉我:“毛毛拿了B,我好好表扬了她!前天练字,写得又黑又大,被我撕掉了揉成团扔在地上,她飞快地跑过去,捡起来拼命擦。眼泪在眼眶打转,就是不哭。”我不由得百感交集,真是“落后就要挨批啊”!我问:“毛毛,你拿了B开心吗?”毛毛笑着说:“开心!还有小朋友拿C呢!”“你准备下次拿什么?”“拿B,拿A,万一我拿C,妈妈你也会骂我吗?”我稳了稳神,笑着说:“只要尽力了就行,你会越写越好的!”

不可否认,比分数、排等级等评价手段依然有用。但为了儿童的明天,我们应尽量完善发展性评价,尊重儿童自然成长的权利,给每个儿童的灵性以最温暖的欣赏。

有一个当全职太太的朋友,她的工作成果是孩子入学前识字一两百、会计算百以内加减。另一朋友的孩子就读于英才班,学龄13个月,学费10000元。作为教师的我没有为孩子的成长加速,但在带女儿听《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一课时,我惊奇地发现例1和“试一试”一经出示,读三年级的女儿即快速解答。原来她早就在老师补充的奥数题里做过。

基础教育阶段,别国的孩子是自己跑,我们的孩子是大人推着跑甚至背着跑,这就难怪比别国的孩子跑得快。人家说我们的孩子后劲不足,其实,这不足的后劲源自畸形的“前劲”。赢在起点不一定能赢在终点。

我们评价孩子,不能盯着当下的“早慧”或“迟缓”,而应关注儿童灵性的发展进程。只有让儿童自然成长,才能踏上发展儿童灵性的幸福之路。回想当年的写字比赛,在女儿“你也会骂我吗”的提问之后,我的心情坦然淡定了许多。即使得了C又有何防?这只是起步,等孩子长大一点,手腕力量大了,认真地书写,一定可以越写越好。事实也证明,从一年级时的担心拿C,到现在女儿一手清秀小字,这中间我完全没有逼迫式的强化训练,她却在自然地成长和进步。如果,我们的写字比赛不是过早地甄别出ABC的等级,那么,我们刚入学的孩子就不必一吃完午餐就“握笔从戎”,苦练出中指上凸出来的一个个老茧疙瘩。如果,即使字写得不好老师也不会愤怒地揉成纸团扔掉,那么,天真无邪的儿童就不会过早懂得“强忍的眼泪颤抖的心”。

我是学生们的“老好人”,喜欢给他们一次次的机会,错了、慢了、丑了都能够获得比较体面的“中场休息”。我从不要求女儿一定要做“最好”,喜欢她自导自演的童话剧,赞叹她东摸西弄的小创意。她从不因考不到一百分而难过,不因轮滑远远落后于人而羞于出发。

我由衷地欣赏着孩子们的自然成长。因为儿童灵性的发展不是由外力填塞而得,而是由儿童自己体验、感悟生发、自然流露。孩子的内心都是渴望进步的,教育者应该消除虚荣的攀比心理、功利的实用思想和完美主义,以一颗平常心等待儿童慢慢长大。法国学者卢梭曾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每一个儿童都是唯一的精灵。每一段童年的历程都是不可复制的风景。让我们捍卫儿童自由活动的嬉乐权,玩出灵性;尊重儿童自然成长的生命权,赏出灵性。让儿童张开灵性的翅膀,在未来的广阔天地间自由飞翔!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

实验小学江苏南通226300)

篇5:让奥运精神抖开人文的翅膀自由飞翔

——对小学开展“读书活动”的建议及构想

文章作者:潘森云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90

2众所周知,书籍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知识才是最为有用的财富,只有知识才能够使我们从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

苏州市市长、博士生导师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其实就是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北大刘洪权博士也认为:“语文教育除了教人认字,它还应该提供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人’的基本东西。许多国家都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有具体规定,虽然所选书目不一样,但着重的都是对健全一个人心灵有重要作用的经典名著。”

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一至六年级的小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逐步提升、小脑袋瓜会越使越聪明,知识思想各方面增加成长得较快。而小学这六年也正是他们在学校学习的浪漫时段,此时如果能够让他们接触并阅读优秀的童话故事、优美的古今诗歌、容纳了众多成语与谚语的知识性图书、时文、美文及中外名著等,一定会培养起他们超凡的想象力、激发起无限的创造力,起到奠基人文素养、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塑造人格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对孩子们的童年成长、直至终身的学习生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所以我们的众多小学若能科学、合理、有序甚至是创造性的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无疑是能实现上述目标的最好选择,这项工作如果能施行起来应该说是有百益而无一害、利国利民、利人利己,应该算得上是一件人人称赞、个个叫绝的大好事,应使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产生迫不及待、刻不容缓,丝毫不能懈怠的紧张感和使命感。

那么“读书活动”的开展怎样做才算是切实有效,才算是实现众多小学提出的“捍卫七彩童年、激活师生成长、打造阳光校园”的战略愿景,才算是实现上述“培养人、塑造人”的远大目标呢?

笔者根据已摸索积累的一些经验,站在初中小学教育教学衔接协调的角度,提出三个“对话”的构想,供同行们参考。

一、与文本对话,读出真知

世界上有无数关闭着的门,每一扇门里,都有一个我们不了解的世界。阅读的过程就是打开这些门的过程。打开这些门走进去,浏览新鲜事物,探求未知天地,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也是一个乐趣无穷的过程。我们的老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孩子们进入文本世界,读出真正的知识。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的孩子看小说会废寝忘食,阅读有趣的书时兴趣盎然,都是因为“乐此”,才“不疲”。看来我们的老师首先要在孩子们的兴趣上做足文章。心理学研究证明,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它能极大地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增加快乐的情绪。对阅读而言,兴趣可以激发读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阅读的效率。在兴趣浓厚的情况下,注意力最集中,接受新知识最容易,记忆东西最牢固,思维最活跃、最敏捷。据笔者调查:目前一些重视孩子们阅读兴趣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学校推荐给孩子们的书目有:安徒生、法布尔、凡尔纳、冰心、黄蓓佳、曹文轩等大师、大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内容贴近孩子们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和他们的日常生活,语言优美、生动,艺术价值很高。孩子们一定会非常喜爱。爱因斯坦曾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对读书活动充满热情,明确目的,全身心地投入,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那么这种自己当家作主的读书状态,就能成为孩子们获得真知的不竭动力。

那么,怎样读好读透就需要我们的老师作有效的引导了,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具体操作。

1.讲究形式,吸引孩子

各所学校可先列出一些不同年段、不同体裁的具体书目推荐给孩子们。对于学校所推荐的书目,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内容,教师们可采用让孩子们感兴趣的形式,或默读,或跳读,或朗读,特别是对于精彩片断可高声诵读,可比赛读可表演读,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只要孩子们喜欢,就可以让他们自由选择,随性、随意,尽力让他们能够发挥爱好,凸显个性。比如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2006开始施行的让六年级12个班的孩子每班买了不同样的书籍,读完后各班轮流交换着读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既调动了他们的阅读兴趣,又实现了资金节约、资源共享。再比如还是这所小学让孩子们每人精心设计一张书签,除了讲究画面

色彩鲜艳外,还强调必须要引用一则名人名言做主体内容。每个班先评选出优胜者上报学校,学校再分年级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在学校的橱窗里展出就是个很有创意的做法,值得借鉴。

2.读写打通,开发潜能

如果说阅读是一次发现的旅程,是和作者的心灵相近相切的一种生命体验的过程,那么写作则是一种召唤,是对阅读“回应”的召唤。读写发生碰撞,能让孩子们不断地积累写作素材,反省自己的阅读经验,深化自己的阅读记忆,提高自己的领悟能力。写的形式最好不加限制,如可让孩子们做一做摘要,写一写读书笔记,记一记日(周)记,练一练随笔,五六年级的孩子们可写一写读后感等。孩子们若能养成常写读书心得、随笔等习惯,那就是真正做到了读书与写作的珠联璧合、融会贯通了。著名作家三毛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她常常是如饥似渴地读书,又常常是文思不可遏制地泉涌笔端,直到深夜。一篇篇闪烁着深邃的思想和洋溢着文学才华的文章,经常是在读书与写作相伴中诞生的。

二、与自然对话,读出真情

“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这是古时候一个孩子写的一首咏四季的诗。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我们的老师要教会我们的孩子用一双眼去发现,用一颗心去感受。据了解,南京市江宁实小开展的“读书活动”中老师推荐给孩子们的书,无一不是名家经典、大家名篇。这些作家写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和生活对话、和自然对接的过程,因此我们的“读书活动”的开展也不能仅限于只在“书”中,还应适时因地的带领孩子们走出“书”外,去观赏四季美丽之景,去倾听花开鸟语之声,去感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去聆听“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去触摸“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去领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意境。在读书过程中,让孩子们融进书中,走近自然,和自然对话,或喜或悲由他们,或哭或笑任其然,总的原则就是要让孩子们能够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的感受,并带着它去体味名家大师们笔下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真情所在,让清新的空气成为每一个孩子的最爱,让自然的色彩成为他们心灵的调色板,让朴实的真情在他们走进书中、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毫不掩的流淌,情不自禁的倾泻。现实中的人、书本中的事、自然中的景交融一体,孩子们沉醉其中定会感到无比的快乐与幸福。

三、与活动对话,读出真我既然强调要开展的是“读书活动”,那么它的整个过程则应是既要有“读书”长伴,又要有“活动”相随”。也就是说“读书中穿插活动”,“活动中体现读书”,让“读书”与“活动”真实地融为一体(首先应强调以“读书”为主,“活动”为辅),真正地让孩子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做到与活动对话,在活动中展示自我,发挥特长,塑造个性。

那么,在读书过程中可开展哪些活动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利用各个年级每个班的黑板报、学校的橱窗和每个班的展板定期将孩子们的读书成果(以文章为主,可辅助些图画)展示出来,可分年级进行比赛,评出优劣,以示促进激励。

2.可尽可能的发挥孩子们的特长、借助家长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将孩子们所读的名篇佳作进行课本剧改编,进行课本剧汇报演出,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的很多篇目,曹文轩小说、黄蓓佳小说中的很多情节都非常适合孩子们演出。每个孩子身上都有潜力,都有闪光点,只要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能给他们一方舞台、一方天地,他们一定能呈现给我们最大的能量,最美的姿态。

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邀请名家大师来学校与孩子们见面畅谈。可以想象孩子们如果真能见到曹文轩、黄蓓佳等大作家,他们该会怎样的兴奋、怎样的欣喜、发出怎样的惊叫?南京一些中学文学社,如十三中大唐文学社、南京九中弘光文学社、江宁高级中学寸草文学社等,都曾成功地邀请北大著名教授曹文轩、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等来校讲座谈,效果很好。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也曾成功地邀请过著名作家黄蓓佳、张之路、祁智到学校与孩子们面对面、零距离接触。如果要说“追星”,我们的学校、老师、家长应当引导孩子追这样的“星”;如果说要成为“粉丝”,我们的学校、老师、家长也应当引导孩子们成为这些作家、诗人的“粉丝”。

4.鼓励孩子们把自己平常写得好的习作、练笔等多参加各种各样的不同级别的比赛,多向报刊和其他各类刊物如《语文报·小学版》《少年文艺》《扬子晚报》《现代快报》等各省市知名报刊投稿发表。看到自己的文章能获奖,能变成铅字,孩子们一定会无比开心。

篇6:让奥运精神抖开人文的翅膀自由飞翔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为逐渐培养学生感悟事物蕴含的哲理,为进一步迁移,我选择从感知入手,着重培养儿童的形象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获取鲜活的表象,感悟体会圆的特征,从而真正认识圆。

一、让大自然启发想象思源

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孩子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得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于是,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我先用课件播放了一组图片动画,使学生了解在自然现象、建筑物、工艺品中都能找到圆的足迹,并在图片中感受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图形,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神奇。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活了,想象也就随之迸发。于是,我顺其自然地让学生通过想象再现生活情景,举出生活中见到过圆形的物体例子,让学生感受圆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

二、在活动中激发想象意识

想,就是动脑筋去想;象,就是形成的图像、形象或画面。想象就是灵视性的东西,想象的空间具有无限性,它不受自然知识、科学定律、传统观念、道德观念等的限制。

1. 开阔视野

圆是一个曲线图形,你能尝试画一个圆吗?于是学生迅速展开尝试,有的用硬币画圆,有的用透明胶带画圆,有的学生用两个相同的量角器画圆,形形色色。只有大胆“放”,才能促其“创”,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探究经验自主探究,让学生不断经历“猜想—验证”,促使认识由模糊逐渐走向清晰,不断扩展自己的认知结构,充分开阔视野,使得他们的想象意识得到最大的激发。

2. 因势利导

在学生借助工具画出各种大小不一的圆后设问,你能画出指定大小的圆吗?于是学生陷入沉思,自然想到用数学工具———圆规画圆,教师迎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水到渠成地向学生介绍圆规的使用方法: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的距离(定半径);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定圆心);让装有铅笔的一只脚旋转一周(旋转一周),让学生按照步骤尝试完成用圆规画圆。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对新知的感知随着不断深入交流而变得完美,同时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再次验证了学生的“想象”。

3. 逐步提升

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自己能从中感悟,探索出圆的特征,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老师让同学们在地上画一个比较大的圆,你们又怎么画呢?”学生叽叽喳喳,出谋划策,有学生提议,在地上钉一根桩,系一根绳子,绕着桩旋转一周,原来他用根桩系一根绳子代替圆规,这说明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想象也得以进一步飞跃。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我特意播放了一段花样滑冰的运动员的比赛视频,让学生的想象与现实接轨,激发他们想象的意识,体会“只有想得到,才会做得到”,同时使学生具体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4. 形成概念

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表述,这样使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想直观化、模型化,就会形成基本概念。

三、调动多种感官激活想象力

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就是要培养他们的具体感。所为具体感就是将模糊的稍纵即逝的表象、幻想,变成清晰的、具体的、永久保存的图像或文字,就是要把头脑中的想象具体表现出来。怎么表现?也就是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因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多种多样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显然需要学生动手、动脑,结合观察与思考,让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刺激他们的各种感官,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想象、验证、总结,这样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想象力,也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回归生活培养再造想象力

在圆的运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车轴为什么要安放在圆心?学生对此作出了充分的想象,假如车轮是方形的、三角形的,或者是其他多边形的,甚至椭圆形的,一动起来就一高一低,车子就不能保证平稳了。车轮是圆的,可以保证它运动轨道的平稳,车轴安在圆心上,当车轮在地面滚动的时候,车轴离开地面的距离,就总是等于车轮半径那么长。因此安装在车轴上的车厢,车厢里坐的人,都将平稳地被车子拉着走。如果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轴安在圆心上,当车轮在地面滚动的时候,车轴离开地面的距离,就总是等于车轮半径那么长。因此安装在车轴上的车厢,车厢里坐的人,都将平稳地被车子拉着走。

这样问题的设计,不仅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锻炼,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路,链接了生活与科学,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科学文化的巨大作用。

上一篇:画鸡蛋教学设计下一篇:镇平县教体局干部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