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的答题策略

2024-04-27

散文阅读的答题策略(通用8篇)

篇1:散文阅读的答题策略

作者 | 纸盆

1、 词语或句子的含意

考试最喜欢在文章找出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然后然你分析他的意义。对于这种题,我们要先找出句子或词语在文章的位置,然后联系上下文,先讲明它的意思,然后再描述其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以及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还有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从这几个角度出发。

2、 分析作品结构

有时候会提问某某段在文章中的作用,面对这种题型,我们要从全文出发,看看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开头就引出全文或者埋下伏笔,中间就承上启下。结尾就起了一个总领全文、呼吁开头等作用,具体要看实际情况。

3、 鉴赏艺术手法类

这种题型一般是考察我们如何鉴赏,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效果等,一般答题的模式就是: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方法。

篇2:散文阅读的答题策略

散文的含义很广,凡是独立于小说,戏剧,诗歌等几大体裁之外的,都能归入散文范畴。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形式精粹亲切。表达作者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散文与记叙文的最大区别在于,散文中所写的人生、自然、事件、景物等,都是从自身感悟出发,是作者对事物特殊意义和美的发现。这种发现,体现着作者的深思妙悟,是散文的情、理、意、味。而记叙文是记录生活中的人和事,并不从作者的感悟出发。

记叙文是在教学中为了区别不同的表达方式(议论、抒情、记叙、说明、描写)而约定俗成的一种文体。与之对应的还有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散文。议论文,说明文,抒情散文,记叙文都属于散文范畴。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等等又属于另外一种分类方式了,这其中有这分类交错的现象。譬如说,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都可以以散文的方式写,也可以以其他的体裁来写。记叙文以事件记叙为主,散文以叙事抒情为主。

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人间万象、宇宙万物、各色人等、宏观微观无不涉及,而这些材料一旦出现在文章中,就立即刻上了作者的主观感悟,代表着作者的人生? 散文的写法较其他文体更活泼自由,不拘一格。常见的方式是抒情,即使是记叙,也是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散文常把记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夹叙夹议。表现手法上能出奇制胜,让读者产生新鲜独特的阅读感受。散文的结构追求自然而然的境界。在材料选取上,一般运用联想手法。

4、.散文种类?

(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

5.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针对一节中的主题句应在这一节中找议论、抒情的语句,特别是结尾处最重要。

6.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叙述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7.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8.划分层次?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

9.叙述线索及作用?

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的情感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10.为文章拟标题。

找文章的线索或中心(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文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那个词或短语。

11、叙述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2.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动作和感情,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如冰心的《谈生命〉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如:《皇帝的新装》

(4)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如《卖蟹》

(5)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如《白杨礼赞》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 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4.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times;times;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15.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承接上文(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3)承上启下(过渡)(4)为下文作铺垫

16、一句(一段)话在文中的作用。

(1)结构作用:在开头:点明中心、设置悬念、总领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中间,承上启下(过渡);在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结构完整

(2)在内容上的作用(结合具体内容)

17、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句子的特点(修辞、手法)

(2)位置结构上的作用;

(3)结合关键词语,指出其语境义。

18.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19、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20、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21、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22、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23、描写(或抒情)方式:直接、间接(间接抒情显得含蓄委婉深沉等)

24、环境描写的作用: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氛围,烘托心境;社会环境点示背景,衬托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题。

篇3:散文阅读的答题策略

但据笔者了解情况来看, 在小班化教学中, 不少老师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方法仍是采用“题海战术”, 这种机械的训练使得学生头涔涔而泪潸潸, 导致厌学情绪的滋生。所以笔者以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相关体验为基础, 就现代文阅读有效答题指导策略做了些许整理和思考。

一、语境意识——追根溯源, 回归文本

「历年杭州中考语文试题回放」:

真题 (一)

1 1、根据全文, 用几个恰当的词语概括古井的特点。 (《古井》试题)

17、根据文意, 给"蜂窝结构"下一个定义。 (《高明的建筑大师》试题)

摘自《2006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真题 (二)

1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内容。

(1) 我面前的这头鹿同样处于生命的危险之中。

(2) 疯狂的风暴再次在我心中涌起, 我又抓起两块石头扑了过去。

1 2、文中说“鹿是动物中的唯美主义者”, 从全文看, 鹿的“唯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分点简要回答。 (《不能忘却的纪念》试题)

17.地震造成灾害具有哪些特点?根据第3段文意, 分点概括回答。 (《话说地震》

摘自《2006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真题 (三)

1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 富有表现力, 请加以赏析。

(1) 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 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 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 就再也寻觅不着。

(2) 于是, 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 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向一棵树鞠躬》试题)

16.请根据第二段文意, 简要解释“莲花效应”。 (《洁身自好的莲花》试题)

摘自《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卷》

由上面试题表述中可见, 有的题目要求联系上下文语境, 有的要求回归某一语段, 有的要求回归全文。这其实无声地提示学生要树立语境意识答题。可见, 回归语境答题的重要性。缺乏语境意识的答题, 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其回答是站不住脚的。

就以《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第12题为例, 笔者尝试着给现在所带班级进行练习, 结果, 答案五花八门, 现将几例典型的答案摘录如下:

试题:12.下列句子形象生动, 富有表现力, 请加以赏析。

(1) 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 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 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 就再也寻觅不着。

(2) 于是, 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 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参考答案: (1) 运用拟人手法, 写榆树“拦”不住雨水, “挽留”不住露珠, 表现了它忍受着干旱和贫瘠的苦痛。

(2) 将老人远去的形象比喻成行走着的“永恒的雕塑”, 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乐观生活的精神品质。

学生典型错误摘录:

学生1: (1) 用了拟人, 使句子显得生动形象, 吸引读者。 (2) 用了比喻, 使使句子显得生动形象, 吸引读者。

学生2: (1) 写出了雨水、露珠对树的不屑一顾。 (2) 老人跟雕塑一样, 说明她老了, 行动不便。

学生精彩回答摘录:

学生1: (1) 拟人, 雨水对榆树的不屑一顾, 露珠轻轻吻榆树, 说明榆树得到水分少, 它忍受着干旱。 (2) 这句话将老人比作雕塑, 说明她步履艰辛, 但她不畏艰辛、乐观生活, 对她这种精神的赞美。

其实, 通读文本, 我们不难发现, 文章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答题信息。若能根植文本, 回归语境, 仔细寻觅原文第 (6) (7) (8) 段当中的“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老人告诉我, 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 丝毫不见其悲凉, 仿佛生活就是如此。”“你看这棵树, 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 竞活了十八年, 真要活成精了!”等句包含着答题信息。捕捉这些相关语句, 可以发现, 稍加提炼, 推敲它的情味、色彩, 这几句就很好的赏析出来了。

在精彩回答和试题参考答案的对比展示中, 我欣喜地发现:有些孩子的表述相当有情韵有灵气, 他们所呈现的答案更具有现场感、生成性, 更富有生命力。这些精彩的回答, 绝不是空穴来风的, 是注重回归语境的好习惯给予他们的丰厚的喜悦的回报。

在精彩回答和典型错误对比展示中, 我发现, 错误答案显示出一部分学生在现代文阅读答题中的通病:脱离文本, 仓促地使用空话套话来“贴标签”。这是因为很多孩子不具备语境意识, 不知道答案的依据在文本中, 没有回归原文语境去寻找有效答题信息, 直接导致答题的粗糙和泛化。心急往往吃不了热豆腐。也就是说, “语境意识”的缺乏, 直接导致了答题的失误。

那么, 怎样树立语境意识呢?在小班语文, 现代文阅读中, 教师完全可以逐一指导, 通过大量阅读, 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方法有二:其一, 理解和品味语言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其二, 做到“四个联系”:以整体阅读为基础, 联系主旨、联系人物形象、联系作者情感、联系上下文语境。

二、读题意识——吃透题干, 有的放矢。

现代文阅读有效解答的第二步策略就是增强读题意识。读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解答的结果。学生在解题中遇到的障碍, 很多情况下都产生在读题这一初始环节中。

学生审题出现问题往往有以下几种: (一) 粗心大意, 漏读信息。 (二) 不解题意, 错读信息。 (三) 寻找隐含信息的能力差。 (四) 受心理习惯的支配及定势思维的干扰。

就以《2007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第14题为例:

题干:第4段中说, “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 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题干要点:第4段、含义、作用。

参考答案:含义:难以忘怀故园的绿, 感激故园的绿给自己的精神滋养;作用:点出本文的主旨。

学生答案:

生1:这句话总结全文。 (点评:粗心大意, 漏读信息, 导致表述不全面。)

生2:写出了故园的绿在我心中, 那一忘怀。 (点评:题干一知半解, 答案似是而非。)

生3:这句话写出了故园的绿在精神上支持我, 使我难以忘怀, 永留心底, 起到点名中心的作用。 (点评:全面理解题目, 表述准确到位。这是完全读懂了隐含信息的堪称完美的答题。)

其实, 这题干中的表述相当明确, 为显性信息。稍加注意, 就能比较准确地找到这些显性信息, 并踩点答题。把握了这些显性信息, 明确了题目指向, 就能有的放矢。

但有些题目比较灵活, 对学生的读题能力有进一步的要求, 还要求学生主动地挖掘题目中存在的隐含信息, 准确理解题目要考查的相关知识点。隐含信息往往是解题成败的关键。有时, 学生只看到表面的信息, 忽视隐含信息, 就会造成解题错误。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隐含信息, 这样也就提高了答题的准确度。因此, 培养寻找隐含信息的能力也不容忽视。

读“题”百遍, 其义自现。在小班语文, 现代文阅读中, 具备读题意识, 引导学生审清题干, 把读题意识根植“心”中, 要做到:抓住题干的关键词;明确答题范围。答题范围一般涉及四种情况;结合句子答, 结合上文答, 结合下文答, 结合全文答;读题干, 注意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三、答题意识——锤炼语言, 高效答题。

有了“语境意识”“读题意识”之外, 还要具备“答题意识”。缺乏答题能力, 将功亏一篑。近年来中考现代文阅读题型更趋开放。“文本阅读, 不应只满足于理解, 更应从中获得感悟。要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个体经验去鉴赏、探究文字潜携暗系的各种‘意义’, 并用精到的文字加以表述。” (4) 有些考题多角度、多方位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过程、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赏析体悟能力。如:赏析题、随感题等。对于这类题目, 提高答题意识, 组织语言, 锤炼语言, 尤其重要。

那么, 在小班语文, 现代文阅读中, 怎样高效答题呢? (一) 根植文本, 选准角度, 找到答题切入口。 (二) 整合文意, 简洁表述, 言之成理。 (三) 分层作答, 条理清晰。 (四) 语言畅达, 可展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

就以《2009年浙江省杭州市中考语文试卷》第14题为例:

试题:第四段中说:“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 安于命运, 顺势而长, 才是生命的根本。”对这种观点, 你是否认同?请简述理由。

参考答案:认同, 因为命运并非能随意改变的, 生活要讲究实际, 像那棵树一样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长, 也不失为人生的智慧。不认同, 因为人需要有更高的追求, 命运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抗争改变的, 安于命运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

精彩回答:

生1:认同。有时候, 命运难以改变。 (点评:选准切入点, 好!) 但难以改变, 并不代表向命运低头, 就像那可榆树一样, 虽然艰难的生活条件无法改变, 但它仍想尽办法, 顽强生长, 依然生活的很精彩。 (点评:整合文意, 表述简洁!) 所以, 安于命运, 顺势而长, 并不是懦弱, 躲避现实, 而是另一种智者。 (点评:深入解读, 引发思考) 。

以上这则精彩答案堪称小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有效答题指导策略影响下的典范之作。在答题策略指导下, 学生提高了答题意识, 巧妙组织语言, 把阅读思考外化为文字。让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现代文阅读有效答题的策略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们看到了小班语文课堂中策略指导效果的明显。

综上所诉, 在小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指导教学中, 语境意识是前提, 是根本;读题意识是实现阅读和思考的桥梁;答题意识的具备使得学生把阅读思考有效转化为文字, 成为笔下流淌的美丽。现代文阅读有效答题指导策略的探索, 是为了让学生巩固所学语文知识, 并重新组合知识系统, 有序地进行语文知识及技能训练, 提高学生应用、迁移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 策略指导不可忽视。

篇4:散文阅读的答题策略

考查要点二:品味语言类

品味语言类的题目包括:妙词妙旬的赏析、修辞手法的运用及作用、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的运用及对蕴藉、含蓄语句的理解等。

如2008年中考连云港卷《生命之芯》第19题:“请品味‘昏睡的葡萄醒了’这句话中‘醒’字的妙处。”云南卷《飘舞一次,美丽一次》第22题:“下列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请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宿迁卷《开镰》第21题:“本文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请从(甲)(乙)中任选一处加以赏析。”重庆卷《别踩疼了雪》第15题:“‘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有什么深刻含义?”

品读散文的优美语段,能够使读者受到美的熏陶,达到“与我心有戚戚焉”的审美境界。散文的语言或质朴、自然,或生动、深刻、隽永,感情色彩浓厚,委婉含蓄,声调和谐,表现力强,很值得读者去玩味。要想深入品味,就须透过语言文字,读出其丰富的内蕴。

答题策略:

这类考题形式多样,角度多变,每种题型都有各自的答题方法,但有一个原则是不可改变的。那就是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切忌“断章取义”。

在这里,只重点阐述一下含蓄语句的理解。散文中的含蓄语句往往是作者表达自己思想的关键,因此,对这些语句的分析,要联系上下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揣摩,然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明晰的表述。进行表述时,首先要“翻译”句子,即用通俗的或文中的词语替换含蓄的词语,其次结合文本的主要内容揭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或感情。

考查要点三:探究主旨类

探究主旨类的题目包括:体验作者感情、感受文本中的形象、挖掘文本语言的空白等。

如连云港中考卷《生命之芯》第21题:“从葡萄叶旺盛生长到葡萄叶子过早落尽,作者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重庆卷《别踩疼了雪》第16题:“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徐州卷《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第18题:“结合全文分析‘我’的形象,并说明‘我’在文中的作用。”淮安卷《喝得很慢的土豆汤》第17题:“请你联系文章内容,展开合理想象,(1)写出他们‘彼此嘱咐’的话语;(2)写出小姑娘与她的爸爸在慢慢喝汤时的神态。”

《语文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中的“形象”可以是人,也可指由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生活图景。理解事物、景物的象征意义,对把握文章主旨大有裨益。所谓的体验、感悟,就是考生真正进人作品的生活场景中去,或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在文本中也会留有语言的“空白”,这些“空白”就有待于考生在阅读活动中去参与作品意义的创造。文本中的这种“空白”要由考生用想象力和联想力去填补。

答题策略:

这类考题的回答,需建立在正确理解文本主旨和作者感情倾向的基础上。尤其是“留白”题,一定要思作者所思,想作者所想,不能脱离文本去随意生发。如上文提到的淮安卷《喝得很慢的土豆汤》第17题,对于第(1)题,应抓住当时的背景(儿子将要出国读书,即将远离父母),且题干要求写的是“彼此嘱咐”的话语,因此展开想象时,写出的应既有父母对儿子的嘱托的话,也有儿子对父母关心的话,这样的回答才算是全面。第(2)题,也应抓住当时的背景(小姑娘和爸爸已经好几年没有见面了),那么两人神态中更多的应是喜悦。

考查要点四:感悟拓展类

感悟拓展类的题目包括:联系生活谈感受,谈启迪,表达个性见解。

这类考题旨在鼓励考生对阅读内容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体现了开放性的思想,因此它几乎都在散文阅读的最后一题出现。

如大连卷《青春的门槛》第23题:“作者说要‘义无反顾’、‘欢欣鼓舞’地迈进青春的门槛,你认为该如何迈进呢?”成都卷《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第10题:“读完文章。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呢?请结合你对生活的认识谈谈自己的看法。”徐州卷《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第19题:“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很少受到关注。选择你身边的其中一人,以花喻人写出一段话,表达你对他(她)的评价和关怀。”

《语文课程标准》:“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作出评价。”

阅读散文的重点是进行个性化阅读,要对其中的感情和观点进行评说和鉴别。

答题策略:

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情感,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解答时要用第一人称;可以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要紧扣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和情感,笔墨集中,主旨明确,不能模棱两可。然后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这需要摆事实、讲道理。如果题目中要求“联系生活实际”,或者“结合你的阅读经验”“结合你平时积累的相关名言”,就应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例子要具体,要与所要表达的内容相吻合。同时要注意答题时语言流畅,不能出现病句,语言要有层次性。

[学以致用]

一朵早醒的桃花

(1)残冬季节,世界颓败了,天地间亮丽的色彩全都熄灭。

(2)小院里那株矮小的桃树落尽了叶子,苍黑的棵枝守着它丑陋的疤痕,伛偻在荒秽的角落,卑怯而孤寂。

(3)我想念一朵小花。

(4)这是一朵早醒的桃花,它曾经开放在这株树的一根枝条上,灼灼的颜色将我照亮。至今它那轻柔的枝条还拂动我的记忆,使我舒畅难禁。

(5)那时天空正阴郁。这座被世界遗忘的小院,守着一隅冻土冬眠,白昼和夜晚同样的寂寥,没有色彩,没有生命的消息。

(6)而这朵花却骤然开放了。它独自立在枝头,大胆地舒展那娇小的花瓣,畅舒生命中全部的芳香和颜色,露出新鲜的浅笑,这死寂的世界顿时洋溢着生气。它张开纯真的眼睛,看这寥落的小院,看满院的秽土和残枝败叶,看那白寂的墙和苍灰的楼房,它的眼色越过萧索的棚栏,投向那冥漠的茫茫天宇。

(7)高邈的天空连同它覆盖下的万物冰冷地斜睨它。这朵早开的小花,它太小了,太轻、太微弱了。

(8)但它毫不羞怯地染红自己,红得那么深,那么浓艳,那么沉醉,无忌无讳地红,不掩不遮地红,在天边灰暗的背景上孤独地灿烂。

(9)它就在这一根丑陋的枝条上,独自营造着春天,充实它绚烂的年华,享受它美丽的生命。

(10)它控制不住生命的喜悦,笑出声来,声音是那么甜柔新鲜,昏梦的枝条和上下的根须都听到它这无所不在的声音。于是生命在粗糙的皮下波动、流淌,聚成苞蕾,又有一朵开了,又一朵……一簇簇一团团的花,占领了’所有的枝条。这些追随者,摹仿它的颜色和姿态,拥有和分享着春天。

(11)于是引来一阵阵和暖的风,在它们的花瓣上亲昵地抚摸。把它们美艳的故事,四处张扬。于是招来一滴滴露珠,依偎着它们的娇靥旋舞虹彩,于是__________。

(12)观赏者们群集而至,他们从灰袍中伸出头来,赞美说:这些春的使者,生命的先觉者,领风骚的佳丽,真是“三春第一红,百卉第一香”啊!

(13)但那朵最早开放的小花此刻却隐没了,人们不认识它,不知它寄托在哪个位置。那朵站得最高的花不是它,那朵开得最显赫的花不是它。那颗曾经被它染红的露珠,那只曾经被它迷醉的蜜蜂,都不记得它。

(14)在这世界的一个季节里,它开放过一阵,最先孤独地红过、香过、美丽过。它自己也没留下记忆,就消逝了。

(15)为此,我悼念它,这朵早醒的小花。

1为什么作者把这朵小花称为“早醒的小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11)段内容,在横线上进行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给“但它毫不羞怯地染红自己,红得那么深,那么浓艳,那么沉醉,无忌无讳地红,不掩不遮地红,在天边灰暗的背景上孤独地灿烂”写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说:“我想念一朵小花。”作者为什么想念这朵小花?读了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1)从字面上来说,这朵小花比其他的小花开放的早。(2)从深层含义上来说,这朵小花使死寂的世界顿时溢满了生气;独自营造春天,生命年华绚烂美丽;追随者摹仿它,拥有和分享春天。

2示例:(于是)引来一群群异乡的蜜蜂,围绕它们嘤嘤飞鸣,倾听那些甜蜜的销魂的诉说。

3运用拟人、排比的手法,写出了这朵小花旺盛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毫不羞怯”“无忌无讳”“不掩不遮”,写出这朵小花的勇敢和自信。

篇5:高考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

不同文体不同的主旨

写人记叙类散文主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价值、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对人生的感悟和认识;

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晤,思想认识程度深广,更富于理趣;

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的揭示,或率直的评价。

对局部的段意的概括,最主要的是认真、仔细地阅读,弄清句子间的关系、段落之间的.照应,抓住各部分最主要、最本质的信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出来。

体会语句丰富含义

所谓“体会文中重要句子的丰富含意”包括三层意思:

一是体会句子的表层意义;

二是体会句子的语境意义(即深层意义),这方面的理解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三是体会句子的句外意义,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这一点也是高考的考查范围。

篇6: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答题思路

2.树立整体意。

3.树立思路意识: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么共同点和意义。 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

4.树立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大大提高阅读的实效性。高考中的散文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而绝非平时的含英咀华。树立问题意识就是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最有用的信息。

<<<返回目录

高考语文复习方法

(一)归纳分类,强化记忆(字音、成语、名篇名句)

对字音、成语、名篇名句这些识记层级的考点,要归纳整理,以强化记忆。

对于名篇名句,要准确记忆,还要在理解和赏析的基础上,分类整理。

(二)结合语境,辨析细微(实词、虚词、成语)

正确使用实词,要注意准确辨别词义,分清词语的搭配关系,明确具体语境,弄清语体,辨清轻重,辨明色彩。近义词的辨析,重在区别不同语素,如遏制与遏止,前者重在制,即控制,后者在止,即阻止。要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在具体语境中确定应该使用的词语。对于虚词,要注意辨明语法关系,弄清搭配组合,明确位置顺序,注意成分完整。对于熟语,要注意感情色彩,不要褒贬不分,要准确理解词义,不能望文生义,故意曲解,不要谦敬失度。

(三)熟记类型,掌握方法(辨析并修改病句)

要熟记病句的六大类型,掌握辨析和修改病句的一般方法。辨析病句是客观题型,可以采取语感感知法、句子成分分析法和逻辑推断法来确定病句的类型。修改病句是主观题型,原则是不改变句子的原意,要对症下药,一般方法是增删换调四个字。辨析并修改病句是语言表达题中综合性很强的题目,历年来得分率都很低。考生要掌握规律,并抓住典型题目和重点病句反复训练,以提高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四)抓住意象,善于表达(诗歌鉴赏)

要学会鉴赏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意象,能够赏析诗歌的语言,体会诗歌的语言风格,能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特别是诗歌的抒情方法,表现手法,用典和诗歌的风格。同时,还要能够评价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以及诗人的思想情感。在本轮复习中,应该以抓住意象,体悟意境和书面表达为重点。要特别注意表达训练,答题要有观点有材料,用观点统帅材料,用材料说明观点。

(五)注重迁移,举一反三(文言文阅读)

对于文言实词,平时要结合教材认真积累,特别是要能够根据具体语境确定词义,注重迁移训练。对于18个文言虚词,要反复训练,掌握规律。信息筛选有分类和匹配两种题型,要分别训练。综合题是文言文阅读的难点,要注重解题技巧。文言翻译是主观题型,要熟悉评分标准,树立得分意识,加强踩点训练。要把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有关知识落实到译文之中,做到直译与意译结合,力争信达雅。

(六)警惕陷阱,弄清题旨(社科文、科技文阅读)

要整体阅读,宏观把握文意,同时弄清

各段的侧重点和段落的转换过渡。从题型上看,除了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宁夏、海南是主客观综合题外,其余都是客观题型。做客观题要读懂题干,弄清说明或评论的对象,找准对应的阅读区间。要对照题目研读原文,注意细心核对。要熟悉并善于识别命题者设置的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转移话题、无中生有、断章取义、张冠李戴、因果倒置、强加因果、武断绝对、误用模式、错用时态等陷阱,做题时能够对号入座,迅速准确地找到答案。

(七)分清类型,有的放矢(文学作品阅读)

文学作品阅读主要是主观题型,一般有理解关键性词句、信息筛选整合、归纳内容要点、归纳主旨、理清文思、推断和想象、表达技巧、审美鉴赏等类试题,考生要分清类型。要把握文章选用的材料和作者的情感,结合语境深入领会,注意上下文的过渡和照应。命题者设题,有的是简答题,只需问什么答什么即可;有的是论述题,还需要到原文中去找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要按要求答题,有的放矢,不能挂一漏万。

(八)明确题型,有备无患(语言表达与运用)

语言表达与运用包括扩充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和变换句式,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几个考点,是近年来考查的重点。命题形式新颖多样,每年都会出现新题型。命题的语言材料贴近现实生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具体形式有写广告语、串台词、情景对话、增补文段、写点评等。这类题多属于应用文,在本轮复习中要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题型进行必要的训练,做到有备无患。

(九)勤于动笔,规范训练(作文)

写作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平时必须严格训练。基础等级的六项要求,要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打好写作的底子。在本轮复习中,要按文体训练,认真写好几篇记叙文和议论文,并适当训练说明文,熟练掌握这些文体的基本写法。同时,重点训练发展等级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方面的内容,力争在一个方面有所突破。另外,还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积累材料,包括直接的生活材料、间接的书本材料;二是训练写作技巧,如拟题、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可以采取大小作文结合的方法进行训练,如等级训练、文体训练采取大作文方式,技巧训练采取小作文方式。总之,在本轮复习中,要将作文的重要性真正地体现在训练中。

在方法上,要做到五结合。一是训练点与能力点结合。要把能力点作为训练的目标,注意总结类型题的解题思路,解题训练中着眼于提高某种能力或某几种综合能力,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摸索更多的解题技巧。二是着力点与考查点结合。做每一道题,都要清楚这道题和《考试大纲》中哪一部分有关系,弄清试卷结构,清楚每一部分的考查重点和每一道题的考查点。 三是常考点与新特点结合。常考点是重点,不要因为已经考过而忽视它。同时,每年的高考题也有创新的一面,应该密切注视每个考点的新特点。四是得分点与失分点结合。我们平时训练,关注得比较多的往往是得分点,很少注意失分点。就拿高考作文来说,很多考生往往把重点放在如何审题立意和语言表达方面,而忽视了减少失分点,造成已经得到的分数又一点一点地流失。有的不拟题目,造成丢分;有的无视字数要求而失分;有的错别字多,卷面不整洁,结果被扣分。本轮复习时,要建立自己的错题本,把错误的地方分类记载下来,经常对薄弱环节进行训练,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五是解题训练与心理训练结合。高考复习训练不要只关注解题,还要关注心理训练。在第二轮复习中,特别是语文学科,有些学生可能会产生一种焦虑和急躁的心态,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不会,处处是漏洞。有些考生无法建立知识网络,无法形成系统,总觉得自己掌握的知识是一盘散沙。其实,语文学科虽然涉及的面广,但是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引起重视,不断积累,反复训练,认真梳理,就可以使语文知识系统化。

总之,第二轮复习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形成知识网络,掌握解题方法,形成能力。只要我们了解自己,有的放矢,用科学的方法复习,不断积累,语文是能够得到理想的分数的。

篇7: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㈠ 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

㈡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是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其基本特征是寓情于景,寓情于物,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㈢ 议论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

1、原因归纳类(关键词:为什么、原因、理由)

出题规律:直接从文本中摘取关键词句,追问原因。

解题思路:圈定答题区域,原因准在前后,筛选答案要点,少数自己归纳。

2、句意理解类(关键词:含意、如何理解)

出题规律:句意考查一般针对文中重要的句子设题。重要句子包括昭示全文或段落中心、主要倾向的语句,体现文章思路的总领、总结或过渡的语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语句,使用了修辞、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等。

解题思路:联系上下语境,(位置决定内涵),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修辞手法,把握情感内涵,扣住文章中心,要点定在文中,有时谈谈作用。

作用分析类(关键词:作用、为什么写某物某事)

答题要领:

开头的作用――开篇点题,统领全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引出下文,巧妙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结尾的作用――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情感,深化(升华)主旨;言尽意无穷,引发思考。

内容上的作用――点明主旨、抒发情感、表达观点、揭示特征、概括事理、强调突出。

艺术上的作用――升华中心,渲染(烘托)气氛。

整体结构上的作用――总领铺垫、推动情节、总结上文、承上启下、标志思路、欲扬先抑。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2、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3、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4、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5、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人、物的作用――行文线索、组织材料、贯穿全文、情感载体、侧面衬托、对比、象征。

“我”的作用――见证者、讲述者,增强真实感,

叙述人称的作用: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并更能引起读者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的作用: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描写的作用: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散文阅读答题技巧。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修辞的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人格化,描写生动形象,表达亲切,有情趣。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语言赏析: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表现手法的作用: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答题技巧: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术语使用注意事项: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篇8:PRETCO阅读理解答题策略

一、题型分析

PRETCO考试的阅读理解总共包括5个Tasks。由此能看出,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属于任务型教学, 这与其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是相适应的。在5个Tasks中, Task 1和2同属一类, 都是根据短文的内容对5个questions or unfinished statements进行多项选择。其余3个Tasks则不同。鉴于题型差异, 本文所涉及的阅读理解及其答题策略分析仅针对Task 1和2。从题目要求能看出, 这10个小题与平时练习和常规考试中接触的题型一致。应试者对此类题型并不陌生, 所以不存在因题型不熟悉而丢分的可能性。那么, 要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先要弄清楚该项考试的出题思路。

二、出题思路

高职英语课程教学对学生的阅读技能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理解文章的主旨或要点;理解文章中的具体信息;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意思;根据上下文作出简单的判断和推理;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作者的见解和态度等;就文章内容作出结论;快速查找有关信息。其中, 文章的主旨要点与文章结论在一定程度上有些类似, 而快速查找有关信息则与文章的具体信息息息相关。随机抽取2008年和2013年6月, 天津市高职英语AB级的考试试题进行分析, 结果如表一。

从上表可以看出, 结合上述7项技能, 不难发现, PRETCO考试阅读理解题目的设计完全符合大纲要求。其中, “理解作者的见解或态度”一项, 不仅要求应试者读懂文本的字面含义, 而且要求更深层次的了解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或体现的态度, 相对而言, 难度稍大一些。因此, 在近年的考试中出现的频率较低。由于应试者词汇量和其他基础知识欠缺等限制, PRETCO以考查学生对文本具体信息的把握为主, 从上表可见端倪。

关于阅读文本的选择, 大纲规定为一般性阅读材料, 内容涉及文化、社会、历史、常识、科普、经贸、风土人情等, 但不包括诗歌、散文等文学性较强的材料。本着这个要求, 阅读文本一般在150—250个词之间, 即便偶尔有超纲词, 也会在文中标注其中文意思。常考的应用性文本有信件、电子邮件、广告、合同、说明书等常见类型, 体现了高职高专“实用为主”的教学方针。

三、理论基础:语言符号学的角度

阅读理解的文本是“能够分出来加以研究的对象” (索绪尔, 1980:36) , 因此毋庸讳言, 其文本属于语言。而语言是语言符号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特殊的系统, 它不仅具有符号的一般特征, 而且以其特有特征构成符号系统的一个特殊分支。作为一门交叉学科, 语言符号学主要研究语言符号本身以及用符号学的思想观点来研究语言学问题。其基本思想包括:语言符号的二元对立、层次、意义、指称、关系、时态、功能观、主体观、双喻观、可逆性、标记性和象似性。 (王铭玉, 2003:90-91) 语言符号主要用于表达和传递意义, 从而实现交际的目的。它们具有携带信息的能力。词、句就是交际和信息符号, 执行着指称和述谓功能。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知觉或联想的相似性。阅读理解文本后面的questions or unfinishedstatements, 通过关键词或短语来对应文本中对实际信息和状态进行的描述, 由应试者通过查找和辨别进行选择, 完成题干的表述。因此, 掌握相关的语言符号学理论, 对阅读理解题目的解答大有裨益。

四、答题策略

由于考试时间有限, 为了合理利用时间, 阅读理解题的总体做题原则应该是先浏览文本后面的题目, 找出题干中关键词或短语, 把握题目的意图, 必要的话, 应该对关键词或短语进行标记, 以节省二次浏览的时间;然后对照文本, 在原文中边阅读边寻找相应的关键词或短语。我们结合往年考题, 针对不同考核要求的题目, 提出以下答题策略。

1.细节题。从表1看出, 针对文本的具体细节而出的题目在整个考核项目中占六至七成, 因此, 把握这种类型题目的答题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以2013年6月的B级试题的Task 1为例, 该文本主要讲述了就业合同的相关事宜。设置的考题中, 36—38小题都属于具体的细节题。以36小题为例, 它较为典型, 题干中明确指出“According to the firstparagraph”, 这是非常明显的语言符号, 具有鲜明的表达意图, 表明出题者想通过该语言符号告诉应试者:本题的答案就在“第一段”。进而在段落中找到关键词“a contractof employment”, 很快能排除掉选项C和D, 因为这两项并未在第一段中有所提及。选项A和B的区别在于情态动词的使用。因此, 选项B应为正确答案。类似36小题的题目在PRETCO中反复出现, 应试者一定要注意作为信号出现的语言符号“According to the…paragraph”或“in Paragraph…”, 这是答案之所在。

2.主旨大意题。文本阅读之后, 要求选出文章的主旨或要点。这种题在PRETCO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 不容忽视。一般情况下, 文本由几个段落构成, 其中心意思会在文本的开头或结尾中有所体现。囿于PRETCO阅读理解材料的篇幅较小, 因此, 以开头出现中心句为多, 让应试者有如开门见山, 降低考试难度。面对这类题型, 应试者应当采取排除的方法, 根据文本内容找出排除的依据, 切忌看到某个选项在文中出现过, 就以点代面, 以偏概全。仍以2013年6月的B级试题的Task 1为例, 40小题“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最先排除的是选项D, 因为job responsibilities在文本中没有出现过, 也没有从其他侧面提到相关的内容。选项A和C均在第三段第一句中出现, 谈判的内容就是工作条件, 但这并不是整篇文章讲述的内容。在包含4个段落、154个单词的文本里, contract和employ的各种变形反复出现。第一段介绍了就业合同的定义, 第二、三段讲述了合同的内容, 第四段列举了合同的违法条款。因此, 综合来看, 选项B“the employmentcontract”则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 是正确答案。

3.判断推理题。通常在应试者对文本似懂非懂的情况下, 准确完成细节题和主旨大意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同样情况下, 判断推理题会显得更难把握。它要求应试者不仅完全弄懂文本意义, 还需要对文本的隐含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以2008年6月B级44小题为例。本题的文本主要介绍了一种汽车租赁服务。文本前4段主要介绍了如何租赁、返还汽车以及相关费用。第5段提到在汽车租赁后无需额外费用, 可以给顾客提供的driving and touring guides, 因此才有最后一句“You rent a company!”的感叹。44小题问:“Yourent a company!”means that ( ) .从前面的分析看出, 这句感叹并不是指A你必须为该公司负责、或者B你应该遵守该公司的规章制度、亦或是D你可以选择该公司最好的汽车, 而是指你可以享受到该公司提供的全方位服务。所以C项为正确答案。如果没有前后联系起来分析, 只看了文本的字面含义, 则很有可能选择D。作为顾客, 当然可以选择最好的汽车, 但这并不是发出感叹的原因。

4.词义推断题。不论考试还是平时的阅读, 遇到生词是不可避免的事。因此,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 合理推测生词的含义也是需要培养和锻炼的一种能力。PRETCO虽不是每次都有该题, 但也是常考题型。比如2008年和2013年6月的考试, 只考查了trademarks一词。在考试中, 应试者需要大致读懂文本含义, 对生词进行含义的排除, 寻找最为接近的选项。而说到底, 只要应试者词汇量稍大, 无需去逐一排除就能直接选出答案。

五、结语

阅读是学习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 故而正确理解文本含义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 在正常学习基础知识之外, 仍需努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唯有如此, 并持之以恒, 才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根本。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英语PRETCO-AB级阅读理解Task1和Task2的出题思路, 从语言符号学的角度出发, 帮助应试者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提高答题正确率。同时指出,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才是提高理解能力的根本。

关键词:PRETCO-AB,阅读理解,语言符号学

参考文献

[1]索绪尔, 高名凯 (译) .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2]王铭玉.语言符号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温志.以PRETCO为例, 浅析高职英语阅读测试任务的设计[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 2012 (05) .

上一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调研报告下一篇: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情况和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