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学习心得

2024-04-11

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学习心得(共9篇)

篇1: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学习心得

《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心得体会

“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我原本以为这些字眼离自己很远,当我认真学习完《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以后,我意识到这些处分近在咫尺。做为一名基层柜员,承担最大的是风险是操作风险,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谈一下我的体会:

一、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我联社为了学习宣传贯彻《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使全员自觉遵守各项业务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坚守合规底线,避免触及“高压线”的行为出现,再次掀起学习培训《办法》的新高潮,促进新密市农信社依法合规经营管理水平全面提升,联社在全辖开展员工合规知识竞赛活动。作为大隗信用社一名基层员工,我积极报名参加了竞赛活动,我在业余时间对本办法认真学习并做好笔记,通过我们的努力学习,大隗代表队在刘莉娟主任的代领下在联社组织的竞赛中荣获了二等奖。

二、坚持合规操作,防范操作风险。做为一名基层柜员,承担的最大风险就是操作风险。我们工作中办理每一笔业务都要以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依据,坚持合规操作,坚决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习惯。我们的每一步操作都需要我们谨慎,在我学习《办法》时结合日常业务操作,我发现日常工作中有些我们看来很平常的操作都有潜在的风险,说明我们对制度的学习还是不够透彻。通过本次深入学习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能够有效防范

操作风险,因为它明确了什么不能做以及做了的后果。

三、加强学习,认真履行工作职责。近两年,我联社有些职工无视规章制度的存在,违规办理业务现象偶有发生,有的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信社的形象。这些现象的发生正是由于员工学习教育不够深入、制度执行不够到位。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很多案件的发生,都是因为在执行制度上不够严格,违反了操作规程,从而酿成了案件的发生。因此,系统地进行学习教育显得犹为重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在实际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履行岗位职责。

通过本次学习,我对规章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认识到学习制度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加强规章制度学习,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勤奋工作,深思慎行,做一名合规的信合员工。

新密市大隗信用社

范莹莹

2012年10月24日

篇2: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学习心得

-------------------单中旭

近段时间,受宏观环境影响,金融案件频特别是涉及银行员工违规违法的案件时频频发生,不仅严重损害了银行业的社会形象,更为银行稳健运行带来新的挑战。

通过此次对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的集中学习,看到了总行惩戒违规行为的决心和力度,从内心更深刻的认识到,在从事日常工作的每一天、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在业务合规操作的要求下进行,决不能存在以感情代替制度,以相互信任代替约束监督,更不能单纯从发展业务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将制度规范置之不顾。

一、加强学习,认真履行工作职责。通过此次学习,我要加强有关业务的学习、特别是规章制度的学习,熟悉和掌握规章制度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分析能力。特别是从小处做起,将各项制度落实到业务活动中去。

二、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全员自觉遵守各项业务规章制度及操作流程,坚守合规底线,避免触及“高压线”的行为出现。切实提高我们在工作中的合规意识,杜绝自认为没有风险,而对违规视而不见。其实许多案件都是从小事发展起来。

三、坚持合规操作,防范操作风险。通过此次对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的集中学习,看到了总行惩戒违规行为的决心和力度,从内心更深刻的认识到,在从事日常工作的每一天、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在业务合规操作的要求下进行,决不能存在以感情代替制度,以相互信任代替约束监督,更不能单纯从发展业务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将制度规范置之不顾。

篇3: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学习心得

一、亲社会违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1、亲社会违规行为的提出背景

亲社会违规行为的提出源于对员工遵守或者违背规则行为的相关研究。要探讨员工遵守或者违背规则的行为, 我们需要先定义什么是“规则”。当提及员工遵守或者违背规则的行为时, “规则”一词是相对于“规范”而言的。一个组织的规则 (rule) 是指组织明确阐述的关于成员如何执行其工作的政策、规定或禁令。规则与规范不同, 规范 (norm standard) 是指一个特定社会群体容许或期望的行为范围。规则与规范的区别在于:组织规则是正式的, 强制性的, 通常至上而下实施, 它是科层控制系统 (Bureau cratic control system) 的一部分。如果员工违背了正式的制度, 他们会受到组织的惩罚;如果员工违背了规范, 他们会受到相应社会群体的惩罚。

管理学领域早期对规则的探讨源于韦伯的科层制理论。韦伯认为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所有的组织都必须对其持续的活动做出规定。规则体系被认为是科层制的重要特征。员工遵守规则对组织的高效运作非常关键。因此, 以往对员工遵守或违背规则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促进他们遵守规则, 避免他们违背规则。例如Tyler&Blader比较了命令控制 (Commandand control) 与自我监管 (Self-regulatory) 对员工制度遵守行为的影响, 发现自我控制能更好地让员工执行制度。Reynaud通过个案研究分析了例行程序在促进员工执行制度方面的角色和作用。Sekerka Zolin分析了员工在哪些工作情景下会扭曲制度 (Rule-bending) 。学者们对另一类积极组织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OCB) 的研究还把遵守公司制度作为组织公民行为的一个维度, 即组织服从 (Organizational O bedience) 。组织服从指个体不仅接受组织的规章制度和程序并加以内化, 而且在行为中严格认真地遵守, 即使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对OCB研究的元分析发现, 组织承诺、工作认知、对领导的信任等有利于促进员工的组织服从行为。

上述对规则的研究暗含了一个前提:员工遵守规则有利于组织, 而违背规则多是出于利己的动机。而事实上, 违背规则行为也可能是利他的。例如在组织不当行为的研究中, 瓦迪和韦茨以不同的动机将组织不当行为分三类:破坏型、自利型、组织型。破坏型的行为动机是意图损害组织资源或报复组织, 比如故意破坏公用设备;自利型的行为动机是谋取私人利益, 比如偷窃行为;而组织型的行为动机则是为了组织获得更多的资源或者寻求更好的组织发展的机会。第三类组织不当行为与前两种截然不同, 其行为动机是利于组织本身的, 这对违背规则也可能是利他的提供了有力的依据。瓦迪和韦茨还指出, 大多数学者将研究重点聚焦于破坏型和自利型的不当行为研究中, 只有很少一部分学者关注组织型的不当行为研究。这也导致了管理者忽视了员工利他动机的违规行为, 将这种类型的违规行为与一般违规行为等同起来对待, Dahling用有工作的大学生样本验证了亲社会违规行为与主管评估的任务绩效的关系, 发二者负相关。说明尽管亲社会违规行为的意图是积极的, 但却没有得主管的认可。

2、亲社会违规行为及其特点

Morrison (2006) 首次提出了亲社会违规行为 ( (Pro-social rule breaking, PSR B) 的概念, 指出亲社会违规行为是员工为了帮助组织或者组织的利益相关者有意识地违背正式的组织政策、规定或禁令的行为。她通过访谈研究总结了主要的三类亲社会违背规则行为, 即员工为提高工作效率、帮助同事工作或更好地服务顾客而违背规则的行为。

要理解亲社会违规行为的概念, 首先应理解亲社会行为所涵盖的范围。通常, 我们认为亲社会行为涵盖了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行为人以帮助其他个人或组织团体为目的的自愿行为, 并且不期望其他个人或组织团体给予回报。亲社会行为所涵盖的范围比利他行为要广, 行为人可以期望该行为对自己好的结果, 亲社会行为是指行为人帮助其他个人或组织团体的自愿行为, 并且行为人期望对他人或组织团体有好的结果, 但不排斥利己性。其次, 亲社会违规行为违背了组织规则, 即组织明确要求所有内部成员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或禁令的总称。

(资源来源:参照Parksetal (2010) 根据相关文献整理。)

(资料来源:根据各主要文献进行整理。)

根据Morrison对亲社违规行为的定义, 以及对规则和亲社会行为的阐述, 亲社会违规行为有以下几个的特征:该行为违背了组织规则, 这里强调的是组织的正式规章、政策或禁令, 而非一些非正式的组织规范;该行为是行为人经过理性考虑后有意识的自愿行为, 行为人的无意违规行为、违规的行为意向并没有转化成行为等都不被包括在亲社会违规行为之内;该行为并不一定对行为人完全不利, 行为人也可以期望从该行为中获得好的结果, 这体现了该行为的“亲社会性”而非完全的“利他性”。

学者们基于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提出的近似概念还有积极偏离行为 (Positive deviance/Constructive deviance) 和组织权宜行为 (Organizational expedience) 。积极偏离行为是指员工出于值得尊敬的意图有意识地背离特定群体规范的行为。组织权宜行为是指员工为了达到组织制订或批准的目标而违背、曲解或延伸组织的规则、指令或组织认可的规范的行为。这三者看来既相互关联, 也有所不同。三类行为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出于积极的意图, 同时在违背对象、希望的结果、受益对象、影响因素和结果方面有所区别。

如表1所示, 组织权宜行为与亲社会违规行为的违背对象都是组织的规则, 而积极偏离行为的违背对象是群体规范。组织权宜行为与亲社会违规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 前者强调为达到组织设定的目标而不顾方式手段, 而后者强调员工因希望有益于组织、顾客或同事而违背规则。另外, 现有研究对两类行为的影响因素和结果的分析也有所不同。比较而言, 三个概念中亲社会违规行为的违背对象、希望的结果和受益对象都最清晰, 测量工具也相对成熟。

3、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

目前对亲社会违规行为的研究相对较少, Morrison在提出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同时, 以积极偏离行为的理论模型为模型基础, 认为工作价值、工作自主性、移情、积极的个性、冒险倾向和同事行为对员工的亲社会违规行为有影响。并采用情景模拟调查考察了亲社会违背规则行为的影响因素, 发现工作自主性、同事行为和冒险倾向对亲社会违背规则行为有正向影响。Curtis对饭店行业员工的情景模拟调查发现, 大五人格中的责任感对亲社会违背规则行为有负向影响。Dahlingetal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了亲社会违规行为的测量量表, 提出责任感、工作要求、同事行为和反生产行为会影响员工的亲社会违规行为。并用有工作的大学生样本验证了这些变量对亲社会违规行为有正向影响。

通过对以往亲社会违规行为研究的总结和分析, 发现目前的亲社会违规行为影响因素模型主要以积极偏离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影响因素主要侧重于工作本身的特征 (工作价值、工作自主性) 和个体本身的特征 (移情、积极的个性、冒险倾向) , 另外考虑了个体的环境特征 (同事行为) , 其现有模型汇总情况见表2。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现有模型并没有系统的行为理论作为支撑来解释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发生原因。而以工作特征和个体特征为主要变量也不能系统地解释亲社会违规行为, 比如大五人格特征中其余四个维度的变量均没有得到验证。Dahling (2011) 试图用其他行为来解释亲社会违规行为, 并验证了反生产工作行为与亲社会违规行为的高度相关, 但并没有揭示出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其他影响因素。由于目前的研究模型不具备系统性和完备性, 故较难准确解释和预测员工的亲社会违规行为。在各个行为理论模型中, 计划行为理论对于个体行为一般决策过程有较好的解释度和预测度, 是一个较为成熟的理论, 在许多种行为领域中都有所应用。据此, 我们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模型基础, 探索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影响因素。希望能对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地系统分析, 提出较以往更系统的影响因素模型。

二、计划行为理论简介

计划行为理论是由Ajzen在多属性态度理论 (Theoryof Multi-attribute Attitude) 和理性行为理论 (Theoryof R easoned Action) 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属性态度理论认为人的态度决定着人的行为意向, 进而影响人的行为。人们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和评估又对其该行为态度产生影响。理性行为理论在此基础之上发展, 认为行为意向受到行为态度和主观规范两方面的影响, 而行为意向直接影响人的行为。Ajzen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加入影响行为意向的第三个变量:知觉行为控制。这便形成了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模型, 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 行为意向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个变量的影响, 行为意向作为中介变量影响行为的产生。其中, 行为态度是指个体对执行某种行为的好恶程度, 高行为态度的个体对某个特定行为的偏好越强, 其行为意向也越强。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在行为决策中所感知到的重要他人和群体对自己的影响, 也包括个体在行为决策中所感知到的社会压力。主观规范变量衡量了重要他人或群体对行为个体的影响, 其表现为外界认为该个体是否应该执行该行为。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感知到执行特定行为困难或容易的程度。知觉行为控制越强, 执行该行为越容易, 行为意向越强。另外, 知觉行为控制反映了行为的实际控制情况, 它可以直接预测实际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图1虚线箭头) 。

在三个前因变量中, Ajzen并没有明确表明行为态度变量刻画的是个体对行为的情感性偏好还是利益性 (工具性) 偏好。情感性偏好指的是个体喜欢或不喜欢执行该行为, 或是执行该行为后体会到的心里愉悦程度;利益性偏好指的是个体认为该行为对自己的有用性程度 (有利的/无利的、有价值的/无价值的) 。这两者有很大的不同, 他们衡量了个体行为决策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维度, 在运用计划行为理论时应注意两种偏好的区别。

三、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变量分析

亲社会违规行为反映了员工一种有意识的选择过程, 员工必须在遵守规则或是帮助他人中做出决策, 但这通常是很难抉择的。一方面, 员工会发现在特定情境下遵守规则会导致比较糟糕的结果;但另一方面, 员工会担心违背规则所导致的公司的处罚。此时, 员工如何决策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依据Ajzen的计划行为理论, 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都会影响员工的行为意向, 进而影响员工对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决策。

1、行为态度对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影响

由于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复合性 (包含了亲社会性质和违背规则的双重特征) , 所以在考虑个体行为态度时, 我们分别寻求个体对待规则的行为态度、个体对待自我的行为态度、个体对待他人的行为态度, 这三个变量分别为:自我监管、成就需要、移情。

(1) 自我监管 (Self-regulatory) 。自我监管 (self-regulatory) 是指员工感觉到让自己的行为符合企业的规则或政策是个体的责任和愿望, 它描述了员工对遵守规则的认同程度。属于亲社会违规行为情感性的行为态度。Tyler、Blader比较了命令控制 (command-and-control) 和自我监管对员工遵守制度的影响, 发现自我监管比命令控制能更好地使员工遵守制度。高自我监管的人认为员工本身应该遵守规则才能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因此他们可能表现出更少的亲社会违规行为。

(2) 成就需要 (Achievement Need) 。成就需要 (achievementneed) 是指个体为完成自己所设置目标的所产生的一种内在需要。高成就需要的人喜欢给自己设定更富有挑战性的目标, 并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和努力来达成目标。随着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 企业规则可能阻碍组织高效率地运行。中层管理者在面临有限的规则支持、紧迫的时间和艰巨的责任时, 他们会更倾向于违背组织规则, 以更好地完成目标。成就需要与工作需要 (jobdemands) 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较高的成就需要会削弱个体自我监管的认知, 从而使个体更容易出现亲社会违规行为。dahling对亲社会违规行为的研究也发现, 工作需要对亲社会违规行为有正向的影响。依据计划行为理论, 成就需要描述了员工亲社会违规行为利益性的行为态度。成就需要越高, 员工们在亲社会违规行为中感知到的好处便越多, 会更倾向于表现出亲社会违规行为。

(3) 移情 (Empathy) 。移情是指个体体会他人情绪或情感并且感同身受的敏感程度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学者们普遍认为移情会增强个体帮助他人的动机, 以往的经验性表明, 以满足他人需要的帮助行为会使得个体忽视自己的行为原因。所以, 移情很可能会影响个体对亲社会违规行为的行为态度, 高移情的人更能感知到他人的情绪, 他们能从满足他人需要中获得更大的满足感, 而忽视了违背规则给自己带来的惩罚。

2、主观规范对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影响

除了个体的个性特征和对待规则的认知, 组织的环境信息对员工的违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计划行为理论的观点表明重要他人和群体支持 (或反对) 对个体的行为有重要的影响。因此, 同事行为变量很好地描述了这一特征。研究表明, 当员工在决策是否执行一种有风险的行为时, 他们会收集这种行为如何被他人看待和回应的信息。这些环境的信息将指导他们判断这种有风险的行为是会被容忍还是会被惩罚。这种对组织环境信息的分析使得在同一个组织中的人具有相似的行为。Morrison (2006) 的研究发现, 如果员工有过类似的亲社会违规行为并且没有受到惩罚, 那么其他同事更倾向于执行亲社会违规行为;Curtis (2010) 和Dahling (2011) 的研究也证实了同事行为对亲社会违规行为有正向的影响。从计划行为理论的角度来看, 同事行为增强了重要他人对个体的支持, 降低了个体对行为结果的负面预期, 这表明即使这种违规行为是有风险的, 但同事行为使得风险性大大降低, 增加了自己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可能性。

3、知觉行为控制对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影响

Ajzen对行为的研究表明, 行为不仅仅受到个体意志的控制, 还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比如慈善捐赠行为受到个人财富的制约) 。对于亲社会违规行为来说, 其客观条件的制约更多地体现在组织科层性和工作自主性两个方面。

(1) 组织科层性 (Bureaucracy) 。组织科层性源于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现代科层组织理论认为组织为了完成既定的目标, 都必须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将各个部门组织起来, 并让所有的员工遵守特定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他们的行为。现代科层组织具有分工明确、依照规章制度行事以及清晰的权责划分的特点, 目前绝大部分公司都是以科层组织的形式存在。由于科层组织依据职能和职位进行权力分配, 以规章制度为主要管理方式, 所以员工的违规行为对科层组织影响非常不利, 严重影响了科层组织的日常管理。所以科层组织通常会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防止员工违规 (比如对违规施以严厉的惩罚、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行为限制等) , 会使得员工违规行为难以执行。通常来说, 组织科层性越强, 员工想要违规的难度也就越大。从计划行为理论的观点出发, 组织科层性越强, 对亲社会违规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也就越强。

(2) 工作自主性 (Autonomy) 。如果说组织科层性从组织层面上描述了知觉行为控制的强度, 那么工作自主性便是针对个体的。工作自主性是指员工为了完成工作目标或任务时在选择完成时间、完成方式、完成地点等的自由程度。比如一位流水线的一线工人具有较低的工作自主性, 而一位企业的客户经理的工作自主性很高。工作自主性越强, 员工受到的限制也就越少, 高工作自主性使得员工觉得自己拥有更多的责任和权力, 有更广的自由空间和自主决策的权力。这种认知使得员工认为他们脱离正式的组织规则, 并增加了在紧急情况或者必要的时候员工无视规则的可能性。在以往的亲社会违规行为的研究中, Morrison (2006) 和Curtis (2010) 也把工作自主性作为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影响因素之一, 并在实证研究中发现工作自主性对亲社会有正向的影响。

4、模型的提出

本文以计划行为理论为依据, 分别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三个方面探索其可能的影响因素, 总结出影响亲社会违规行为前因变量分别有:自我监管、成就需要、移情、同事行为、组织科层性和工作自主性。其中, 自我监管、成就需要和移情三个变量描述了员工对亲社会违规行为的行为态度;同事行为体现了重要他人对员工执行亲社会违规行为的主观规范;而组织科层性和工作自主性描述了员工执行亲社会违规行为的难易程度, 属于知觉行为控制的范畴。六个变量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个体的亲社会违规行为的行为意向, 进而影响个体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发生 (PSRB行为意向作为其中介变量) 。其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四、结论与讨论

文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系统分析了员工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影响因素, 初步得出以下结论:在行为态度方面, 员工的自我监管、成就需要和移情可能影响其亲社会违规行为意向, 进行影响亲社会违规行为;在主观规范方面, 同事行为可能对员工的PSRB行为意向影响较强, 进而导致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发生;在知觉行为控制方面, 组织科层性和工作自主性描述了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对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客观制约, 影响着个体的PSRB行为意向, 进而影响整体的亲社会违规行为。另外, 组织科层性和工作自主性作为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实际控制指标反映了对亲社会违规行为的现实控制状况, 也可能直接影响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发生。

以往的研究从员工的工作特征、环境特征和个体人格特征等角度发现了一些影响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因素。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固然会影响员工的行为, 但员工对环境的感受和认知更能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因此, 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更有助于企业分析和预测员工的亲社会违规行为。

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 企业为了防止亲社会违规行为带来管理上的混乱,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降低员工的亲社会违规行为。一是提高员工的自我监管能力, 塑造良好的自我监管氛围, 自我监管比命令控制更能够促使员工遵守制度, 降低员工的违规行为。二是建立标准的科层组织, 明确各个岗位的责任和权力范围, 对不同的部门授予与责任相匹配的权力以增加违规的难度, 减少个人的工作自主性。三是适当的处罚措施以增加违规的成本和减少同事行为。另一方面, 对于不同的企业, 亲社会违规行为也很可能有有利的一面。控制恶意违规, 促进员工良好动机的违规行为, 以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 增加客户满意度。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员工的恶意违规转向亲社会违规行为。一是发掘员工的更高层次的需求, 可以通过完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或相关培训增强员工的成就需要;二是培养员工的移情能力, 鼓励员工之间的互相帮助, 鼓以服务顾客为先的原则;三是建立以注重结果为原则奖励处罚措施处罚恶意违规行为, 不处罚甚至奖励有良好结果的亲社会违规行为。

五、不足与展望

本文的不足之处可能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因素分析还未得到实证结果的检验, 每个因素对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影响强度可能有较大的差异。其次, 模型本身可能不够完善, 还可能存在其他影响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影响因素 (例如组织文化等) 没有在理论模型中体现出来。

基于以上的研究不足,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通过实证方法对每个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 比较模型中各类因素影响的强度, 并通过实证结果对影响因素模型进行修改 (比如管理者的领导风格会对员工的亲社会违规行为的怎么的影响) 。二是亲社会违规行为的结果研究。亲社会违规行为对团队绩效有怎么样的影响, 员工的亲社会违规行为是否会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感, 亲社会违规行为是否总是导致坏的结果, 研究亲社会违规行为在什么情况下, 其所得的结果是利大于弊。

摘要:在积极组织行为研究兴起的背景下, Morrison (2006) 首次提出了亲社会违规行为的概念, 它是一种具有亲社会性和利他性的违背组织规则的行为。目前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员工的个性特征和同事行为对亲社会违规行为有较大的影响。文章在概述已有影响因素模型的同时,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 分别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分析员工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影响因素, 进一步丰富亲社会违规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

篇4: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学习心得

第一条 为规范公务员考试录用违纪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严肃考试纪律,确保考试录用工作公平、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报考者和工作人员在公务员考试录用中违纪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认定与处理违纪违规行为,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程序规范、适用规定准确。

第四条 公务员主管部门、招录机关和考试机构及其他相关机构按照公务员考试录用法律法规等规定的职责权限,对报考者和工作人员违纪违规行为进行认定与处理。

第五条 报考者提供的涉及报考资格的申请材料或者信息不实的,由负责资格审查工作的招录机关或者公务员主管部门给予其取消本次报考资格的处理。

报考者有恶意注册报名信息,扰乱报名秩序或者伪造学历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骗取考试资格等严重违纪违规行为的,由中央一级招录机关或者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给予其取消本次报考资格的处理,并记入公务员考试录用诚信档案库,记录期限为五年。

第六条 报考者在考试过程中有下列违纪违规行为之一的,由具体组织实施考试的考试机构、招录机关或者公务员主管部门给予其当次该科目(场次)考试成绩无效的处理:

(一)将规定以外的物品带入考场且未按要求放在指定位置,经提醒仍不改正的;

(二)未在指定座位参加考试,或者未经工作人员允许擅自离开座位或者考场,经提醒仍不改正的;

(三)经提醒仍不按规定填写(填涂)本人信息的;

(四)将试卷、答题纸、答题卡带出考场,或者故意损毁试卷、答题纸、答题卡的;

(五)在试卷、答题纸、答题卡规定以外位置标注本人信息或者其他特殊标记的;

(六)在考试开始信号发出前答题的,或者在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继续答题的;

(七)其他应给予当次该科目(场次)考试成绩无效处理的违纪违规行为。

第七条 报考者在考试过程中有下列严重违纪违规行为之一的,给予其取消本次考试资格的处理,并记入公务员考试录用诚信档案库,记录期限为五年:

(一)抄袭、协助抄袭的;

(二)持伪造证件参加考试的;

(三)使用禁止自带的通讯设备或者具有计算、存储功能电子设备的;

(四)其他应给予取消本次考试资格处理的严重违纪违规行为。

报考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的,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中央一级招录机关作出处理。报考地方各级机关公务员的,由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设区的市级公务员主管部门作出处理。

第八条 报考者在考试过程中有下列特别严重违纪违规行为之一的,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给予其取消本次考试资格的处理,并记入公务员考试录用诚信档案库,长期记录:

(一)串通作弊或者参与有组织作弊的;

(二)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

(三)其他情节特别严重、影响恶劣的违纪违规行为。

第九条 在阅卷过程中发现报考者之间同一科目作答内容雷同,并经阅卷专家组确认的,由具体组织实施考试的考试机构给予其该科目(场次)考试成绩无效的处理。省级以上考试机构确定作答内容雷同的具体方法和标准。

报考者之间同一科目作答内容雷同,并有其他相关证据证明其作弊行为成立的,视具体情形按照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处理。

第十条 报考者在体检过程中隐瞒影响录用的疾病或者病史的,由招录机关或者公务员主管部门给予其不予录用的处理。有串通工作人员作弊或者请他人顶替体检以及交换、替换化验样本等严重违纪违规行为的,由招录机关或者公务员主管部门给予其不予录用的处理,并由中央一级招录机关或者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记入公务员考试录用诚信档案库,记录期限为五年。

第十一条 报考者在考察过程中有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或者其他妨碍考察工作正常进行行为的,由负责组织考察的招录机关或者公务员主管部门给予其不予录用的处理。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严重违纪违规行为,由中央一级招录机关或者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记入公务员考试录用诚信档案库,记录期限为五年。

第十二条 报考者的违纪违规行为被当场发现的,工作人员应当予以制止或者终止其继续参加考试,并收集、保存相应证据材料,如实记录违纪违规事实和现场处理情况,由两名以上工作人员签字,报送负责组织考试录用的部门。

第十三条 对报考者违纪违规行为作出处理决定前,应当告知报考者拟作出的处理决定及相关事实、理由和依据,并告知报考者依法享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作出处理决定的公务员主管部门、招录机关或者考试机构对报考者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

第十四条 对报考者违纪违规行为作出处理决定的,应当制作公务员考试录用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决定书,依法送达报考者。

第十五条 试用期间查明报考者有本办法所列违纪违规行为的,由中央一级招录机关或者设区的市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取消录用并按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给予其相应的处理。

任职定级后查明有本办法所列违纪违规行为的,给予其辞退处理或者开除处分。

第十六条 报考者应当自觉维护考试录用工作秩序,服从工作人员管理,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离开考场;情节严重的,按照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的规定处理;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交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故意扰乱考点、考场等考试录用工作场所秩序的;

(二)拒绝、妨碍工作人员履行管理职责的;

(三)威胁、侮辱、诽谤、诬陷工作人员或者其他报考者的;

(四)其他扰乱考试录用管理秩序的行为。

第十七条 录用工作人员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或者有《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规定情形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处分。其中,公务员组织、策划有组织作弊或者在有组织作弊中起主要作用的,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报考者对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录用工作人员因违纪违规行为受到处分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复核或者提出申诉。

第十九条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录用中违纪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适用本办法。

第二十条 公务员考试录用诚信档案库的管理办法由中央公务员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2009年11月9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试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令第4号)同时废止。

(来源:2016 年8 月 20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

篇5: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学习心得

最近一段时间里,利用下班后的时间,由我支行网点负责人集中组织大家学习了《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2010年版)》,还包括《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管理问责办法(2010年版)》。其中《违规行为处理办法》涵盖全行各级员工,《管理问责办法》涵盖各部门、支行副职以上管理人员。开展此次学习,培养和提高了员工合规和案防意识,牢固树立了“人人讲合规”、“主动要合规”的理念,使员工们意识到合规操作的重要性以及违规操作的严惩性,具体学习汇报如下:

1、学习内容:重点学习了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中对一线员工在现金出纳业务、结算业务、储蓄与ATM业务、外币兑换、银行卡业务、网上银行业务、收付清算业务等易疏忽、技能匮乏造成违规行为进行自我检查,并多次强调了因各业务的违规操作带来的风险,各员工都要时刻保持着对风险的敏感性,杜绝违规行为的发生。

2、学习形式:自我检查是这次学习采取的主要形式,通过各个员工自我检查检讨,来发现平时我们在办理业务中都存在着哪些不合规的操作行为,因为出于长期的习惯产生的“习惯思维”、或者是为了迁就客户吸引客户而减少手续上的繁琐导致的不合规操作都在我们整个学习中进行重点抓出来学习的内容。员工的自我检讨在学习员工违规行为办法处理中是我们一直贯彻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样使我们员工重新认识到自己平时忽视的一些细小问题,加深了对违规操作的认识,从而达到了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篇6: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学习心得

//联社://2012年10月10日

《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

学习心 得 体 会

近段时间,我县联社组织全体员工深入学习了《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利用工作之余,结合自身岗位实际,进行了深入思考,使我更加提高了对信用社规章制度的全面认识,深刻理解到掌握制度、执行制度的重要性,现将学习心得简要汇报如下:

一、通过集中学习,看到了省联社惩戒违规行为的决心和力度,从内心更深刻的认识到,在从事日常工作的每一天、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在业务合规操作的要求下进行,决不能

存在以感情代替制度,以相互信任代替约束监督,也不能单纯从发展业务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做到令方行、禁则止。目前还是有一部分员工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不能一听到投诉就紧张,要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决不能放弃制度来迁就客户。

二、操作风险的人员因素主要是指因信用社员工发生内部欺诈、失职违规,以及因员工的知识、技能匮乏等造成损失或者不良影响而引起的风险。为此,要以深入学习《河南省农村信用社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为契机,不断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和培训。不仅要用规章制度约束员工,还要密切关注员工思想动态,针对员工的思想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防范教育,像抓经营工作一样常抓不懈,只有这样才能使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既不停留在书本上、墙壁上,也不停止于业务考核上,从而贯彻到每位干部员工的头脑中去。

三、避免“群体思维”和“习惯思维”,养成在操作过程中,多问为什么的习惯。工作中,由于个人知识、素养、成长环境、教育经历、工作背景等因素影响,我们的思维会出现各种偏差,有感觉偏差、认知偏差、记忆偏差、环境偏差,可能会出现盲从、从众等心理现象,认为别人都是这么做的,以前一直都这样做,从没出现过风险等。在工作中,自己意识不到缺乏必要的知识和沟通能力,按照自己认为正确而实际错误的方式工作。

四、要学以致用,通过学习,切实提高我们在工作中的合规意识,杜绝自认为没有风险,而对违规视而不见。其实许多案件都是从小事发展起来的。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这个道理。通过学习,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如下改进措施:一是加强有关业务的学习、特别是规章制度的学习,熟悉和掌握规章制度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分析能力。二是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三是从小处做起,将各项制度落实到业务活动中去。

五、办法的出台,有利于防范经营风险,使员工们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当前,信用社处于转型期间,许多传统的规章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通过办法的学习,可以提高广大高管和普通员工对农信社管理方针的认识,明白自己身为信用社的员工,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办法有利于员工在执行制度中,找到对应的合理依据,用制度来武装自己,保护自己。通过办法的学习,我们能够看到对于违规发放贷款的处理、还有对于不按操作规程办理柜面业务应受到怎样的处罚等等,这无疑是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的指明灯。使我懂得了应该怎样合规操作,预防金融风险,尽量减少差错的发生。在实践办法要求的同时,我更树立了良好的服务意识,提高了业务技能,完善了客户至上的金融市场经营观念。在我的服务水平提高后,我的客户忠诚度也

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这一实惠证明了办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克己奉公,做一名合格的的信用社员工。

篇7: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学习心得

近日在分行的组织下,学习了《员工违规行为处理规定》,我结合工作职责和自身岗位实际,进行了深入思考,现将学习心得简要汇报如下: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防微杜渐,禁于未然。合规不是一日之功,违规却可能是一念之差。万事都要有规矩,一个家庭有家庭的规矩,一个国家有国家的规矩,一个银行员工,也必须要有遵守银行的规矩。遵守规矩,这是人类社会得以正常运行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是保障我行稳定发展的必须条件。因此在切实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需要认真开展自我查找、自我剖析,进一步增强执行规章制度的坚定性。

篇8: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学习心得

在金融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 银行业务创新层出不穷, 合法合规问题更加值得关注①。一般认为, 合规是指使商业银行的管理和业务行为符合外部的法律法规和内部的各项制度的要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是在实现稳健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利润最大化, 稳健经营的根基在于管理和业务的合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的方法具有特殊性, 即商业银行是通过经营风险实现利润的机构, 风险得到有效掌控才能带来收益, 掌控风险的基本要求是管理和业务行为的合规。因此, 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违规行为发展成违规案件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风险防控。按照海恩里希法则, 商业银行每一个违规案件的背后都有若干个案件隐患, 而案件隐患主要由多个违规行为组成, 因此防范违规案件的根本在于纠正违规行为。

笔者认为, 商业银行员工的违规行为是指员工由于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 客观上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商业银行内部规章、操作流程或业务制度等规范的职务行为。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违规行为的危害不容小视。简单的违规行为叠加起来的效应不堪设想, 法国兴业银行、英国巴林银行都是因员工一个简单的违规操作而损失惨重。员工的违规行为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 有的简单, 有的复杂, 有的甚至可能与业务行为无关, 例如:迟到早退行为。但蝴蝶效应告诉我们, 无论多么细小的违规行为都可能会招致巨大风险后果的发生, 其危害具有多样性和间接性。

一般来说, 违规行为的危害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不利于本行业务发展。业务发展的前提是业务流程或操作要合规, 如果违规办理的业务, 发展的再好再强大也有瞬间崩盘的可能。一项业务开展的再好, 如果某个关键环节出现问题, 也可能造成功亏一篑的局面, 目前JL地区某一级支行的小额贷款发展就是忙于发展忽略至关重要的业务制度, 造成大面积逾期的例子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不利于业务条线的队伍成长和员工自身业务水平提高。某个违规行为如没有被及时纠正, 其他员工和新员工会误以为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或者说是习惯性的, 甚至误以为是领导可以容忍的范围, 从而盲目效仿, 导致在本业务条线内产生羊群效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犯错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改正错误。员工本身需要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业务能力来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 自己的违规行为若自己没有发觉或没有被别人发现, 将来可能会酿成大错, 无助于提高员工自身业务素质和自身发展。

三是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甚至是巨额损失。违反内部规定可能会给其他业务人员处理业务带来不便, 导致业务处理混乱, 降低整体工作效率, 最终影响盈利水平;违反外部监管规定会招致法律诉讼或者监管机构的处罚②, 间接放大了风险敞口。这些内部和外部违规行为都无法用风险分散、风险对冲、风险转移等常规管理策略规制, 更无法进行风险定价, 最终的损失可能是灾难性的。

二、纠正商业银行员工违规行为的手段和方法

纠正违规行为的目的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及时纠正违规行为;另一个是教育没有违规的人不要违规。对待违规行为紧紧围绕这两个目的去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手段, 不会出现事与愿违的结果。纠正违规行为的方法和手段有多种, 但各种方法和手段之间有轻重和主次之分, 如何识别这些手段的性质, 正确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手段或者它们的组合去纠正违规行为是关键所在。

教育性的手段主要有约谈、批评教育和责令改正。通过沟通的方式来让员工知道自己的行为违规, 如何纠正违规行为, 更重要的是指导员工再次遇到这种情况时该如何去做, 避免产生抵触或不理解的情绪, 从而达到主动纠正违规行为和避免员工再次违规的双重效果。这类手段较轻, 对上级业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优点是可以让员工知道错在哪里, 如何不再犯错, 减少思想包袱, 从而主动的改正违规行为, 弊端是付出的时间成本和管理成本较高。

帮助性的手段主要有对加强薄弱环节的业务培训和强制违规者学习业务制度。这类手段较轻, 对上级业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 优点是从帮助角度提高本条线员工素质, 易于被接受, 弊端也是付出的时间成本和管理成本较高。

惩罚性的手段主要是处罚。处罚就是对违规员工实施罚款、处分等惩罚性措施, 是最严厉的处罚手段。正确掌握处罚尺度至关重要, 既要警戒后人, 又要给违规者改正的动力和机会, 在运用这类手段时主要掌握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治病救人的原则。处罚的最终目的之一是帮助违规者改正违规行为和知道今后该如何去做, 其次是让其他人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二是平等原则, 即对待同样的违规行为尽量运用相同尺度进行处罚, 不失偏颇;三是罚当其过原则。即处罚尺度与其违规行为产生的对本业务流程的影响相适应, 不应处罚过重。处罚和前两种手段对比是最重的, 对掌握处罚权的上级业务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低, 优点是操作简单, 付出的时间成本和管理成本较低, 弊端是忽视了业务指导和培训。

识别各种手段或方法的性质的同时, 厘清处罚在纠正违规行为各种方法和手段中的关系和地位也很重要。

纠正违规行为处罚是必要手段, 但不是首要手段。处罚是诸多措施中的一种, 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若缺少处罚措施, 纠正违规行为就不具有严肃性和威慑性, 也无法让人信服, 但它不应是处理违规行为的首要手段, 那种对待违规行为一律采取处罚的措施过于草率, 同时也弱化了业务部门对本条线员工的业务指导义务。

纠正违规行为处罚是重要手段, 但不是唯一手段。对待严重违规行为处罚是重要的手段, 但处罚之前采取约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加强培训、惩罚性学习业务等都可以发挥一定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让员工主动纠正违规行为, 避免产生负面情绪。

纠正违规行为处罚是简单手段, 但不是理想手段。处罚是不以违规者意志为转移的手段, 即处罚者可单方面采取行动, 无论被处罚者改正和接受与否, 也无论做出处罚的上级业务人员业务能力如何, 一罚了之。尽管该手段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管理成本, 但与纠正违规行为的基本目的偏离度较高, 甚至会发生其他效果。通过批评教育的手段或组合手段让员工知道自己错在那里, 应该如何去改正才是较为理想的手段。

纠正违规行为的主要方法还有强化员工和业务管理部门之间的咨询和沟通。员工遇到不经常遇到的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时, 应及时向领导和条线业务管理部门咨询, 作为支行领导在得知员工遇到业务难题时也应该主动与业务部门领导沟通, 同时应注意将咨询和沟通的结果向其他员工通报。审计部门在日产工作中对合规风险的识别、计量和检测结果应及时向管理层或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 便于这些机构对出现的风险尽早做出判断和决策。

三、三道防线在纠正违规行为中应发挥不同作用

风险防控的三道防线都是纠正违规行为的主体, 但他们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纠正违规行为应发挥不同作用。

作为第一道防线的经营部门和业务部门首要的任务是根据本条线业务有侧重地帮助本条线员工更好更快的掌握业务知识, 辅之以引导和培训等手段从而提升员工业务素质, 最终实现帮助支行控制风险、增加客户和业务收入的目的, 但少数人却将处罚混同于督促本条线员工学习业务, 简单的认为只要罚款了就能起到警示作用, 让违规者不再违规, 处处设罚款让员工无所适从, 出现了这样做也罚50那样做还罚100的咄咄怪事, 罚款手段虽有震慑作用, 但同时也是对业务部门指导和培训员工学习业务的首要责任某种规避, 失于没有一次性堵塞违规漏洞, 造成他人有可能在同一环节上继续犯错, 浪费各种资源, 这种伏击式的罚款可以说是弊大于利。商业银行可能受到发展规模和高额利润的诱惑, 经营部门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如何增加客户和业务收入上, 学习和掌握业务制度的时间相对减少, 条线业务部门更应侧重从业务角度给予经营部门尤其是易出现违规的环节予以指导和有针对性的培训, 想尽一切办法提高业务水平, 而不是用简单的伏击式处罚代替职责范围内的业务指导和有针对性的培训。

作为第二道防线的风险管理、合规管理等部门结合自己职能, 发挥在纠正违规行为中两项主要的职能, 一是通过风险防范机制及时在事前发现违规隐患, 通过与第一道防线的沟通与合作, 消灭违规隐患于萌芽之中;二是在发现违规行为之后, 应及时与第一道防线取得联系, 帮助他们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纠正违规行为, 避免发生更严重的后果;同时提醒业务部门加强对某薄弱环节指导和有针对性的培训。

作为第三道防线的审计部门是最后一道防线, 又是独立于风险管理的部门, 关键作用在于对银行风险管理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一个独立的评估③。首要职责就是发现和处罚违规行为, 若某项违规行为在最后一道防线才被发现, 说明其暴露的时间已经很长、性质也相对比较严重, 具有危险性。进一步说, 如果最后一道防线仍没发现违规行为, 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 审计部门发现的问题应给与适当的处罚, 但同时应提醒业务部门加强对该薄弱环节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培训。

四、对于合规行为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

治理国家需要奖惩并举, 管理企业亦是如此。对于违规行为给予处罚, 对于合规行为给予奖励, 两者辩证的统一起来, 建立对等机制, 激励行为正确的员工继续做出正确的业务行为, 逐渐帮助员工在头脑中树立合规意识, 让员工容易找到自己行为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树立企业文化的正确导向, 做到合规行为的良性循环, 也能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

管理层应在适当的时机采取多种手段激励员工的合规行为。激励措施可以通过发放奖金、颁发奖状、评比优秀员工等多种方式给予员工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 同时也应注意这些奖励和鼓励措施的目的是让员工的行为合规, 把手段和目的有效结合起来, 有利于创造员工之间正面的舆论氛围, 间接的降低违规行为的发生频率, 反作用于合规文化的建设。

五、结束语

发现问题并不难, 难的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正确看待处罚在纠正违规行为中的局限作用, 摒弃那些处罚至上论和全能论, 反对那些只有罚他才能记住的歪理邪说, 重点提高三道防线业务主管人员的业务素质, 在处理违规行为时, 分层次的运用诸如约谈、加强学习、批评教育、有针对性的培训等综合手段纠正违规行为, 减少人为的不和谐因素, 同时对于合规的行为给予适当的激励, 会更有效的防止同一个违规行为的再次发生, 也会逐渐减少其他违规行为新的发生。

摘要:合规是商业银行经营的灵魂所在, 个别员工的违规行为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的风险隐患可能是难以估量的, 有的可能造成灾难性损失, 纠正违规行为的意义重大。笔者认为, 处罚不是纠正违规行为的首要手段, 应多策并举, 同时注意激励机制的正面作用, 正确的方法会防止同一个违规行为的再次发生, 也会逐渐减少其他违规行为新的发生。

关键词:处罚,商业银行,违规行为,手段

参考文献

[1]张炜《.银行业务法律合规风险分析与控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前言.

[2]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教材:《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年版第13页.

篇9: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学习心得

第一条 为规范对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的处理,保证招生公开、公平、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招生,是指高校通过国家教育考试或者国家认可的入学方式选拔录取本科、专科学生的活动。

高校、高级中等学校(含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高中)、招生考试机构、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及其招生工作人员、考生等,在高校招生工作过程中,违反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高等教育招生管理规定的行为认定及处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国高校招生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法处理各类违反国家高等教育招生管理制度的行为。

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加强对所属高校招生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 高校招生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接受考生、社会的监督。

高校招生接受监察部门的监督。

第五条 对高校招生违规行为的处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据明确、程序合法、处理适当。

第二章 违规行为认定及处理

第六条 高校违反国家招生管理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给予减少招生计划、暂停特殊类型招生试点项目或者依法给予停止招生的处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招生简章,或者进行虚假宣传、骗取钱财的;

(二)未按照信息公开的规定公开招生信息的;

(三)超出核定办学规模招生或者擅自调整招生计划的;

(四)违反规定降低标准录取考生或者拒绝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的;

(五)在特殊类型招生中出台违反国家规定的报考条件,或者弄虚作假、徇私舞弊,录取不符合条件的考生的;

(六)违规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招生录取,或者以承诺录取为名向考生收取费用的;

(七)其他违反国家招生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七条 高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未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以照顾特定考生为目的,滥用推荐评价权力的;

(二)未按规定公示享受优惠政策的考生名单、各类推荐考生的名额、名单及相关证明材料的;

(三)在考生报名、推荐等工作过程中出具与事实不符的成绩单、推荐材料、证明材料等虚假材料,在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中虚构事实或者故意隐瞒事实的;

(四)违规办理学籍档案、违背考生意愿为考生填报志愿或者有偿推荐、组织生源的;

(五)其他违反国家招生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八条 招生考试机构违反国家招生管理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或者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为高校擅自超计划招生办理录取手续的;

(二)对降低标准违规录取考生进行投档的;

(三)违反录取程序投档操作的;

(四)在招生结束后违规补录的;

(五)未按照信息公开的规定公开招生工作信息的;

(六)对高校录取工作监督不力、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

(七)其他违反国家招生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九条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违反有关管理职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给予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出台与国家招生政策相抵触的招生规定或者超越职权制定招生优惠政策的;

(二)擅自扩大国家核定的招生规模和追加招生计划,擅自改变招生计划类型的;

(三)要求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违规录取考生的;

(四)对高校和招生考试机构招生工作监管不力、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

(五)其他违反国家招生管理规定的行为。

第十条 招生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所在单位应当立即责令暂停其负责的招生工作,由有关部门视情节轻重依法给予相应处分或者其他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违规更改考生报名、志愿、资格、分数、录取等信息的;

(二)对已录取考生违规变更录取学校或者专业的;

(三)在特殊类型招生中泄露面试考核考官名单或者利用职务便利请托考核评价的教师,照顾特定考生的;

(四)泄露尚未公布的考生成绩、考生志愿、录取分数线等可能影响录取公正信息的,或者对外泄露、倒卖考生个人信息的;

(五)为考生获得相关招生资格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

(六)违反回避制度,应当回避而没有回避的;

(七)索取或收受考生及家长财物,接受宴请等可能影响公正履职活动安排的;

(八)参与社会中介机构或者个人非法招生活动的;

(九)其他影响高校招生公平、公正的行为。

第十一条 考生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如实记入其考试诚信档案。下列行为在报名阶段发现的,取消报考资格;在入学前发现的,取消入学资格;入学后发现的,取消录取资格或者学籍;毕业后发现的,由教育行政部门宣布学历、学位证书无效,责令收回或者予以没收;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一)提供虚假姓名、年龄、民族、户籍等个人信息,伪造、非法获得证件、成绩证明、荣誉证书等,骗取报名资格、享受优惠政策的;

(二)在综合素质评价、相关申请材料中提供虚假材料、影响录取结果的;

(三)冒名顶替入学,由他人替考入学或者取得优惠资格的;

(四)其他严重违反高校招生规定的弄虚作假行为。

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情节严重受到停考处罚,在处罚结束后继续报名参加国家教育考试的,由学校决定是否予以录取。

第三章 招生责任制及责任追究

第十二条 实行高校招生工作问责制。高校校长、招生考试机构主要负责人、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招生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校、本部门、本地区的招生工作负全面领导责任。

在招生工作中,因违规行为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除追究直接负责人的责任外,还应当根据领导干部问责的相关规定,对有关责任人实行问责。

第十三条 对在高校招生工作中违规人员的处理,由有权查处的部门按照管理权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依法予以监察处理、作出处分决定或者给予其他处理。

第十四条 高校招生工作以外的其他人员违规插手、干预招生工作,影响公平公正、造成严重影响和后果的,相关案件线索移送纪检监察机关或者司法机关查处。

第十五条 出现本办法第二章规定的违规情形的,有关主管部门应当立即启动相关程序,进行调查处理。情节严重、影响恶劣或者案情复杂、社会影响大的,应当及时上报,必要时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参与或者直接进行处理。

第十六条 对有关责任人员违规行为的处理,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进行。对有关责任人员和考生的违规行为调查和收集证据,应当有2名以上工作人员。作出处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第十七条 对处理决定不服的有关责任人员和考生,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出复核或者申诉;符合法律规定受案范围的,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者诉讼。

第四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特殊类型招生,是指自主选拔录取、艺术类专业、体育类专业、保送生等类型的高校招生。

第十九条 研究生招生、成人高校招生有关违规行为的处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上一篇:实践活动教学计划下一篇:描写有关傍晚的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