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雕刻的技法及风格散文

2024-04-29

象牙雕刻的技法及风格散文(共9篇)

篇1:象牙雕刻的技法及风格散文

考场散文的特点及常用技法

散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也是考生乐于采用的一种文章样式。在考场作文中经常出现的散文佳作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这些成功的应试之作,不但展示了考生的才情,也帮他们获得了高分,为考入理想的大学奠定了基础。下面谈谈这三类散文的特点及写作中的常用技法。

一、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通过写人叙事抒发作者特定的感受和情思。叙事散文与一般记叙文相似,但又有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一般记叙文的要求较散文高得多;散文在叙事时需要饱蘸情感,一般记叙文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来体现,不需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一般记叙文的人物可以虚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而创造出来的。

叙事散文常用技法

1、穿插丰富法

即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情节,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

【示例】

母亲的性格我知道,不到万不得已,她是不会麻烦别人的。我把母亲的脚平放在我的腿上,修剪起来。

母亲的脚是一部沧桑的历史,浓缩了她辛劳的一生。母亲五岁就死了娘,她是穿村里婶子们帮衬的百家鞋长大的。成人时,她穿着自己缝制的绣花鞋嫁给我父亲。母亲赤过脚,在水田里插秧;穿过草鞋,在山地里割草;穿过儿女们扔下的运动鞋,在责任田里劳作。

如今母亲老了,脚面上皮肤粗糙,青筋突起,脚后跟布满了一道道裂口。„„

——《给母亲修脚》

借助插叙性叙述,交代母亲的苦难史,为“我”的孝心复苏作铺垫。这部分文字既不旁生枝节,游离中心,又能宕开一笔,拓展内容。

2、虚实结合法

虚实结合本是诗歌艺术常用的手法,实为眼前实有景物,虚为想象的景物。这种手法也被许多同学用在散文写作中。

【示例】

春天来了!融化的冰水把小溪弄醒了,“丁冬、丁冬”,它就像大自然的神奇歌手,唱着清脆悦耳的歌,向前奔流„„

一幅幅春景,让人从心底漾起圈圈愉悦的波纹,然而我总觉得自然美的后面似乎少了点什么。突然我的心为之一动,一个普通的画面出现在我的眼前:一对深情的恋人在落日的余晖里,在被北约炸为废墟的广场上,紧紧拥抱在一起。而现在,他们已长眠地下。我的心仿佛与它相通了,心灵的触动让我了解了春的真谛,我的思维从未如此清晰地显示出春的内涵:和平与反战才是春永恒的主题。

—— 《春的真谛》

由冰冻融化、小河苏醒的春景联想到废墟上的恋人,由眼前实景到心中虚景,先实后虚,虚实结合,恰到好处地突出了主题。

3、感悟升华法

即在叙述原委、铺垫畜势的基础上抒情议论,揭示感悟,升华主题。

【示例】

母亲的长发柔顺地在脸旁垂下,嘴角微抿,画出一道温柔的弧线,纤细却并不白皙的手指在父亲的鞋带中穿梭回复。

夏日的阳光像一层薄纱,在父亲的侧脸上打出一层光影泯灭的圆圈。父亲低着头,像个犯错的小孩,柔和的目光像一潭深邃的湖水,仿佛隔了千年,恒久不变地穿过氤氲的阳光与浮尘,望着母亲。四目交错的瞬间,相视一笑,没有声音,没有语言,只有阳光般的笑容。

父亲缓缓向前迈了一步,伸出一只手,小心翼翼地将母亲垂落的发丝轻轻地埋在耳际。一抹红霞泛上母亲的脸庞,像少女初恋般的羞涩。

忽然之间,我发现这个瞬间变得盛大空灵,万物生辉,成为了永恒。其实,生活就像一条金色奔腾的大河,虽然其中的每一滴水都那样平凡,但在阳光下,依旧能够成为精彩的瞬间,装点美好的人间。

—— 《精彩瞬间》

文章抓住母亲为父亲系鞋带的细节展开描绘,浓墨重彩,生动形象,最后水到渠成,在抒情性议论中完成瞬间顿悟:平凡能够成为精彩的瞬间,装点美好的人间。

二、抒情散文

与叙事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抒发的情感更强烈,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常常运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借景抒情,即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托物言志即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

抒情散文常用技法

1、叙议生情法

即在叙述之后展开适当的抒情性议论,叙述为议论张本,议论升华叙述的内涵,叙议结合,相得益彰。

【示例】

“那好,你睡吧,我只是顺便。”接着是一阵鞋子与地面碰撞的声音,渐渐变低,远去了,直到再也捕捉不到了。杨老师走远了,但“只是顺便”几个字在我心中久久荡漾,激起了片片水花,荡起了圈圈涟漪,往事也连成一片。

(回忆“我”住院返校后帮“我”补课的情形)

那一次,他故意“闲着”来帮我补课,这一次他又“顺便”前来看我,爱人而不着痕迹,助人而不事声张,这是怎样的爱,又是怎样的美?人说大爱无声,大美无言,我享受着老师的关爱,也感受着善和美的极致。

——《夜半敲门声》

先叙述杨老师半夜来看“我”,却道“顺便”,再回忆以前特地帮“我”补课却说“闲着没事”,然后用一段抒情性议论,彰显了杨老师行为的意义:大爱无声,大美无言。

2、联想深化法

即在描写此时此地的景象时,联想到彼时彼地的情形,实现此时此地与彼时彼地的融会贯通。文章有了这种融会贯通,便有了感受的加深和思想的升华,增加了诗意的芬芳。

【示例】

看着父亲微微弯曲的背影,我的脑海里忽然出现了另一位父亲的形象。

那是中考时的一幕。一位父亲一直站在炙热的阳光下,翘首望着百米外的考场。树阴下的家长劝他挪到阴凉处,他神情肃然的脸上挤出薄薄的微笑,嗫嚅道:“站在这里能看清考场。”他就一直这样守望着,站成一尊雕像。不知过了多久,像软泥一样瘫在了地上。众人将她抬到学校大门口的医务室里,医生给他听心跳,量血压,挂吊针,他仍然紧闭双眼。有人附在他耳边轻轻地说道:“学生下考场了。”他猛地从床上坐起来,拔掉针头„„

——《父辈》

由自己的父亲联想到另一位父亲,这就将对父亲的歌颂升华为对父辈的歌颂,感情更浓郁,主题更深刻。

3、为情造景法

即将在生活中感触到的情愫凝结起来,融注到新造的景象中去,创造景中有情、借景生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以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示例】

凑近那盆梅,花虽不大,却长得细腻雅致,我一直认为黄色是俗气的,而今我眼中的梅,那种黄色却淡雅脱俗。欣喜间,猛然记起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名句,便凑近去,深深吸一口,似乎有一股很清淡的气息,沁人肺腑。香气不浓,但仿佛已久久留在我感觉中了。若能追求得与梅日日为伴,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享受!

沉醉在梅花的清秀之中,我无意间看到了一根梅枝,一下子惊住了,它简直是丑陋的,它长得奇形怪状,外皮粗糙,该平的地方凹下去,该凹的地方凸出来,扭曲盘虬,想不到竟如此丑陋的枝干竟孕育出如此芳香素雅,傲然脱俗的梅花!

——《梅》

这两段文字选自以“追求”为话题的习作。作者围绕“追求”的主题设置了一个“情化的自然”,情感渗透于景、事、理之中,造成一种情景相生、物我双会的境界,有力地表现歌颂追求精神的主题。

三、哲理散文

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是理念的凝聚和睿智的结晶。哲理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之中。哲理散文就是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而写就的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哲理美文。

哲理散文常用技法

1、意境营造法

即把深邃的社会内容融入到自然景物、客观生物的描写之中,以其蕴含的哲理来映衬生活哲理,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示例】

平淡是真

(以“平淡”为话题)

清香四溢的名茶,始于无味,终于无味。„„

湍急飞泻的瀑布,始于宁静,终于宁静。„„

声势显赫的权势,始于落寞,终于落寞。„„

形形色色的人生,始于平淡,终于平淡。„„

平淡,才是人生的真正况味。

文章用名茶的无味、瀑布的宁静、权势的落寞来渲染气势,映衬人生的平淡,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由于文章融入自然景物、客观生物的描写,并寄情于景物,突破一般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2、形象议论法

即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展开议论。一般议论文的写作,关注的焦点是社会人情、国计民生、精神品格,但很难展现那种扑面而来的画面美,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展开议论,则可以弥补一般议论文的这一缺陷。

【示例】

学会共处 让生活充满生机

(以“共处”为话题)

那是从石缝里涌出的汩汩细流,欢快地流向远方,小鱼在水中嬉戏,怡然自得。嬉戏的小鱼与清澈的小溪共处,为了生活的和谐。

那是翱翔在蓝天的雄鹰,在展翅搏击风云,雄鹰点缀天空,天空赖雄鹰而充满生机。飞翔的雄鹰与广阔的蓝天共处,为了生活的和谐。

那是大海中的轮船,在与风浪共处。

那是浪尖上的海燕,在与风雨共处。

那是温驯的绵羊,在与凶悍的群狼共处。

共处充满和谐,也充满危机。小溪与小鱼共处于悠闲之中,雄鹰与天空共处于自由之中,绵绵羊与群狼共处于竞争之中。这一切的一切都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和谐。

聪明的人类,你们学到了什么?是磨难,是悠闲,是自由,还是竞争?

嬉戏的小鱼与清澈的小溪共处,飞翔的雄鹰与广阔的蓝天共处,轮船与风浪共处,海燕与风雨共处,温驯的绵羊与凶悍的群狼共处,一连串生动的形象,有力地说明了“共处”的构建和谐的道理,有着相当强的画面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诗化语言法

即努力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借代等修辞手法,美化语言。语言高度凝练,感情丰富集中,节奏鲜明和谐,这是诗歌的特点;而哲理散文虽然属于议论文性散文,但却极具诗意美。

示例:

渴望沟通的桥梁

(以“沟通”为话题)

小草懂得感受雨点的心声。„„

小溪懂得聆听夜莺的歌唱。„„

大海懂得欣赏浪花的舞蹈。„„

天空懂得观摩晚霞的画展。„„

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沟通,可是万物之灵的人类呢?

文章将“小草”“小溪”“大海”“天空”拟人化,较集中地体现了“沟通”的思想内涵,加上段首中心句每句11字,两字一个节拍,给人一种强烈的诗意美。

篇2:象牙雕刻的技法及风格散文

几年前,我们曾满怀希冀,期待着走进这个日思夜想的地方,期待着走进着这个听起来都让我们觉得热血沸腾的地方。如今,我们已然要从这个地方走出来,然而却突然发现,自己青春的色彩唯独这一段竟然有些空白。这个所谓的象牙塔,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而我们在这里究竟又失去了什么……

我们终于摆脱了那样一个视时间为生命的时代,不再像当初那样,把每一个小小的闲暇时间当做是宝贝一样,时间在这里成为了我们最不起眼的东西,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在大学里,最多的就是时间。我们开始兴奋,开始得意,开始沾沾自喜,感慨着终于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可是却很快发现,情况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单纯。大学的生活是多彩的,就像一只五彩的水笔,可以图画出任何我们想要的色彩,理所当然的,我们不能失去任何一种填补青春色彩的机会。于是,我们撕碎了曾经写给大学的信,丢弃了曾经信誓旦旦说过要做的事情,我们兴高采烈地向大学开阔的土地上奔跑,宣告着我们新时代的到来。

学业不再是我们的主流,就像一些学长学姐所说,大学里的学习成绩并不是特别的重要,重要的是在这里学会做人。面对只要不挂科就行的人性化考试制度,对于刚刚摆脱学习枷锁的我们来说无疑是象牙塔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那什么是我们该做的呢?答案是实践。正如我们相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样,我们坚信学长学姐的经验。于是,曾经相伴在身边的杂志、散文集和小说等终于退出了自己的世界,电脑、手机成为了身边的必备。我们开始积累所谓的人脉,开始通过不同的联络方式认识一些陌生的人。随着大部分时间的流逝,我们学会了开玩笑,学会了以更多的娱乐方式去接触不同的人,也学会了用更好的交流方式去认识新的朋友。我们的朋友越来越多,多到后来我们甚至只记得认识他们却不知道这些人的名字。朋友,成为了我们衡量大学生活收获的标准之一,可是这两个字的价值却也随着其量的增加而没有了含金量。于是,我们开始在某个熟悉的情境下怀念同桌,怀念死党,怀念和他们一起生活过的日子,也渐渐开始质疑当下生活的真实性和它流逝的价值意义。或许,我们开始疲倦了,当人际交往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这本身的确是一件让人倍感疲惫的事情。

我们明白了这种生活的空白,于是又继续寻找新的生活方式。我们开始不断地参与到校园和社会实践当中,渐渐掌握更多的社会信息。在这些信息的处理与分析过程里,我们筛选着适合自己未来生存的理论,并一点点进行着浅浅的实践。于是我们开始改变,开始一点点所谓的扎根于现实。我们开始明白读再多的书也终究没什么“前途”,在这个社会上,人脉或者背景远远胜过于十几载可悲的努力。书籍成为了很多人眼中无用的摆设,图书馆成为了校园中的`景点,偶尔走进去借一两本书,不再是当初那种渴求知识的状态,而是完全出于一种对生活加些添加剂的态度,毕竟我们是大学生,我们还是要有一些知识涵养的。不过那些选择的书本,不再是以前的文刊或名著,我们似乎没有那样“闲暇的时间”阅读这类对自己生存没有意义的书籍,大部分人选择的是一些厚黑学或者社会关系类的所谓能够让人步入成功的书籍。或许,此时大学的人文教育已经失去了某种意义,教育的职业目的化将我们该学习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在这里被忽略。

实践了这些,是不能够填满我们生活的。我们是大学生,我们有更多的追求与愿望,尽管我们不知道对与错,也忘记了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到底是什么,可是我们依旧没有停下脚步去追寻。是的,我们一直不曾停下脚步,甚至没有停下脚步去思考或者反省,只知道我们要一直走。

事实证明我们这一代是浮躁的,就像城市里每天不断建起的高楼。一位经济学的老师说过,“当代社会的浮躁不用看其他的,只要看楼就够了。楼建的有多快,我们浮躁的就有多快,楼建的有多高,我们膨胀的就有多高”。没错,其实我们从步入大学的一开始就是浮躁的,只是有些人浮躁的少,有些人浮躁的多而已。我们眼看着周围女生从大一的简单清新到后来的花枝招展,男生从大一的懵懂不谙到后来的谈笑风生,手里的拿出去的钱从小变大,从节俭到后来的落款大方。男男女女成伴的出行,夜不归宿成为了每个人成熟的象征,有时候真想知道,这样的景况到底是爱情的驱使还是无聊和荒诞的延伸,但谁又愿意说呢?此时,学校附近的餐饮业、娱乐业越发的生机勃勃,夜晚的灯红酒绿照亮了我们青春的脸庞,可那张脸却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泡沫的破裂伴随着一种破碎的美丽,而膨胀的破裂伴随的则是一片荒凉。当很多的事情从我们青春的年代里转过,我们终于发现原来一切都是那么的无力与苍白。我们终于失去了目标,再没有站起来的力量,看着图书馆孤立的影子,突然觉得自己的青春竟然有些凄凉悲壮的感觉。我们想要笑,可是笑着笑着眼里却流出了眼泪。

谁能说出自己青春的色彩,谁又能告诉别人自己青春的颜色?我们可以和别人讲很多象牙塔里的故事,可是却唯独讲不出象牙塔里的哀伤。很多时候,我们不禁会问问自己,到底是我们哀伤了象牙塔,还是象牙塔哀伤了我们。可是,谁又知道呢?

后记:

篇3:筝曲《五更鸟》的风格及技法特征

《五更鸟》筝曲以陕西迷胡音乐为素材, 以传统的连缀手法结合陕西最具特色的左手大指按弦与现代快速指序技法巧妙的结合而完成。乐曲开始使用了一个简洁的引子, 将听众引入了悠远时代的闺阁之中。乐曲的第一部分慢板《戏秋千》呈示了委婉缠绵的主题旋律, 展示了一个年方二八的少女在闺阁中面对菱镜, 陶醉着自己的花容。每当曲老师讲到这段音乐, 她都会情不自禁的给同学们绘声绘色的唱出戏词:“梳呀梳油头, 金呀金簪明, 两鬓角斜插, 绒线花儿红, 哎呀呀真聪明, 哎呀呀真精灵, 你是谁家的女花童?这个女娃真聪明, 姐儿何不报上名。”这浓郁的风格、优美的旋律总是赢得满场听众的喝彩和掌声。因此, 用筝来表现这段主题音乐达到以人声表达的风格, 不仅要求演奏者有坚实的左手按弦功底, 并且使用了陕西筝曲特有的技法即左手大指按弦技法。《戏秋千》和《五更鸟》这两个段落的音乐中, 由于风格所至竟出现了15次左手大指与中、食指交替按滑音, 这在整个陕西筝曲中可算是出现最多的大指按弦技法, 足以见得此段音乐陕西风格的典型性。

陕西风格的筝曲中其旋律经常出现由la音经小三度的上滑到达do的音高后又紧接着出现下方fa音, 或是出现由re音经小三度上滑到fa音又紧接着出现下方的si音, 这就决定必须由左手大指完成小三度上滑音, 由左手中、食指完成下方所出现的si、fa, 这就形成了陕西筝技法最具特色的大指按滑。《五更鸟》筝曲突出了这一技法的运用, 是训练陕西风格筝曲技法的典型范例。

乐曲的第二部分《五更鸟》在这段音乐中, 表现了母亲与女儿的对话。乐曲运用了左手低沉稳重的旋律交织及扎桩、快速的托劈与按滑音的结合, 生动的表现了顽皮伶俐的女儿思绪万千夜不能寐, 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的场景及与慈祥温情的母亲之间诙谐风趣的交流。

慢板这段音乐使用的是典型的燕乐音阶即还原fa微降si。有不少演奏者将这段旋律用苦音来概括, 但往往产生只要以为是苦音, 就一味的奏成微升fa与微降si, 这不但走掉了风格, 而且违背了陕西戏曲音乐苦音广泛的含义。关于这一点, 曲老师在讲课、讲学中做过多次的讲授, 并以筝的多首作品例举出演奏《秦桑曲》、《香山射鼓》、《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筝曲对音阶理解的误区。

陕西筝曲在一首乐曲中常常出现调式音阶的转换, 大大的增加了乐曲的表现力, 产生了更强烈的感染力。《五更鸟》这一筝曲突破了调式音阶的单一性, 成功的从苦音转至快段的欢音, 使其艺术效果取得了更大的成功。陕西戏曲音乐及筝曲作品中常出现一首作品中调式音阶的转换, 《五更鸟》就是使用由徵调式燕乐音阶转换为商调式清乐音阶的典型曲例。

乐曲通过一个上行刮奏和四小节在la音上的八度按滑使乐曲由抒情优美的慢板过渡到热情奔放的快板。这段音乐以迷胡曲牌《珍珠倒卷帘》为主旋律, 运用现代筝快速指序、八度交替、排比乐句的手法刻画出少女模仿了从一更到五更的蚊虫、蛤蟆、鸽鹁[1]、喜鹊、金鸡的各种叫声。而右手所运用的指序与左手上、下行分解和弦、双手八度的交替及音阶调式的转换的使乐曲激情明快。当进行至高亢、奔放的高潮时, 乐曲以一个下滑音mi的长摇而止, 道出了姑娘迂回了五更才终于吐露的相思之情, 拜托她的虫鸟之友:“你给姑娘捎上一个信”的心声。

《五更鸟》这首筝曲委婉细腻、韵味十足, 是秦筝流派的优秀代表作。要掌握这样一首作品, 不仅要有扎实的传统按滑及右手扎桩的技术基础, 曲老师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民间戏曲的唱腔及深入的采风田野工作。我有幸从小跟随曲云老师学习, 又在她创办的筝培训班任教, 经常得到老师系统地、细致入微的指导, 使我得天独厚的从演奏、教学、研究诸多方面受益匪浅。这篇文章是我长期以来跟随曲老师学习的心得感受, 在此向曲老师致以诚挚的感谢。

摘要:在当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势之下, 我国传统民间音乐为越来越多的听众所了解并且喜爱。筝曲《五更鸟》便是陕西筝曲中的优秀代表作品。这首筝曲常出现于古筝大赛、音乐会及专家讲学中。本文细致的论述了《五更鸟》的音乐风格及技法特征, 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乐曲意境, 完善演奏能力, 更深入的了解秦筝流派及其乐曲。

关键词:陕西筝曲,传统按滑,现代快速指序,调式音阶转换

参考文献

[1]焦文彬.秦筝史话.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2]周耘.古筝音乐.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0.

[3]中国古筝名曲荟萃.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3.

[4]曲云, 李萌.陕西筝曲.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

篇4:象牙雕刻艺术特征及防伪

【关键词】象牙种类 雕刻 防伪

象牙具有温润柔和、洁净纯白、圆滑细腻的质地和美感,这是任何其他宝石所望尘莫及的。因此象牙成为统治阶级和帝王将相所喜爱的高贵饰物,历代高官显贵都将象牙制品视作奇珍异宝。象牙是地位身份的象征,自古以来,即被用来制作精美的装饰品和工艺品。

一、象牙的种类及特点

象牙分为亚洲象牙、非洲象牙、海狮象牙、猛犸象牙四种,

亚洲象牙产于印度、云南、泰国。据古时候档案记载,以前的象牙很大,现在象牙变小,是因为传说大象有意念,知道人们宰杀大象是为了获取象牙,大象不长牙,象牙渐渐就变小、变细。亚洲象牙微黄,韧性较好。

非洲象牙,也叫广牙,因为清代象牙是从广州口岸进口,故叫广牙。明代象牙是从福建漳州进口。非洲象牙外皮发黑,有一厘米厚度的裂纹,去掉外皮,非洲象牙与亚洲象牙相比,较白,硬度较高,雕刻时易崩,有脆性。

海狮象牙,较直,棕色外皮,外表有半厘米或一厘米厚度的裂纹。如果外表不抛光是看不出海狮象牙、非洲象牙、亚洲象牙的区别,海狮象牙的脆性比亚洲象牙大,与非洲象牙差不多。抛光后,海狮象牙、非洲象牙、亚洲象牙都有树一样的年轮纹轮廓,牙的外表面有花斑的是海狮象牙。从横剖面上看,在平光面下面有鱼鳞状纹路的是真象牙,在平光面上面有凹凸感的是假象牙。

猛犸象牙,猛犸是古脊椎动物,学名真猛犸象,生活在约五十万年以前。猛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象,身长达5米,高约3米,它的牙齿长1.5米左右。与现代大象不同,它们并非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而是生活在寒冷的北方,是一种古哺乳动物。地球上的猛犸是死于突如其来的冰期,因此它们死亡后的尸体即遭冻结,未来得及腐烂,又由于千百年来在地穴中受到冰雪的保护掩埋,故能完整地被保存下来。我国东北、山东长岛、内蒙古、宁夏等地区曾发现过猛犸的化石,而俄罗斯及北美的阿拉斯加半岛的冻土层中都曾发现带有皮肉的完整个体。20世纪80年代在俄罗斯出土的一批猛犸象,其象牙外皮下一厘米出现钙化,外表是化石,内芯洁白细腻。去掉象牙外皮,内芯有鱼鳞纹状纹路,但无年轮纹。猛犸象牙如白瓷一般很漂亮,可以进行高浮雕、圆雕,但猛犸象牙很脆,磨光后很细腻,猛犸象牙有瓷化感觉。

二、象牙雕刻的时代特征

人类对象牙的使用源远流长,据现代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我国在原始社会就已经有象牙器物的制作,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象牙制品,不但数量多,且饰品制作精美、纹饰流畅。其中有一件象牙梳,是用一段弯曲的象牙雕刻而成,上宽下窄,有精细的回旋纹,梳齿排列细密整齐,既有实用性,又具有美观的装饰作用。

在商代,我国的象牙雕刻艺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出现薄薄的浅浮雕,其造型古朴厚重,纹饰精美,具有同时代青铜器的艺术风格。如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兽面纹嵌松石象牙杯,杯身通体刻满细带纹,十分精美与宝贵。

春秋时期的象牙制品,除了日常生活器物以外,还运用到剑饰等方面。

战国时期象牙的雕刻是直上直下的刀痕。

汉代象牙雕刻出现游丝纹,象牙平雕用游丝纹法进行雕刻。游丝纹是一种浮动的、潇洒的、很细的线条。象牙饰物上的各种图案都用游丝纹来表现,因线条很细小看不出来,故涂上红彩、黑彩,色彩分明,形成优美的纹饰:象牙雕刻使用汉八刀,雕刻简练,磨制较少。汉代象牙制品开始出现象牙尺。

魏晋南北朝时期,象牙雕刻技术日趋成熟,象牙磨制很好,很精致。

唐代传世的象牙器不多,除官员上朝所用的牙笏外,唐代拨镂象牙尺也很多。唐代象牙尺传至日本甚多,奈良正仓院藏有唐红牙拨镂尺六把,绿牙拨镂尺、白牙尺各二把,是当时日本遣唐使或唐朝使者从中国带去的。《大唐六典·尚书令》注:每年二月二日进镂牙尺及木画紫檀尺,唐代朝廷在中和节常以十分精美的牙尺赐王公大臣,白居易有《谢中和节赐尺状》,这说明唐代象牙以制高档实用器为主。“拨镂”即现代称为手刻工艺,“拔镂”是对平刻方法的描绘,即用锋利刻刀在打磨光滑的表面上进行浅刻(很浅的阴刻线,俗称游丝纹法),用刀多依书法,构图多依画论,艺术水平很高。唐代象牙拔镂尺有染成红色、绿色的,是为了观看清楚。唐代象牙尺,正背两面用单线为栏,内以双线等分为十个寸格,寸格内分刻镂鸟兽、亭台楼阁、花鸟虫草,很漂亮。唐代平面雕刻用游丝纹法外,还有很多浮雕、圆雕、镂雕,一般雕刻首饰及装饰盒具。

宋代刻笔筒也用游丝纹法进行雕刻,但线条较唐、汉较宽。宋代象牙雕刻已开始从实用品向珍玩方面转化,小立体的微型雕刻和平刻都已出现。

据史料记载,元代象牙是崇尚白色,宫殿都是用象牙装饰,但目前没有象牙的雕件成品出现。

明代时,福建漳州是象牙的进口地,当时漳州有很多象牙加工作坊,明代象牙雕刻以圆雕为主,以人物为主。明代象牙制品有宫廷制品,主要制作生活用品如碗、杯、花插等。明代文人参与象牙雕刻制作中,文人自行设计、绘画、雕刻,制作文房用品或小挂件或小摆件,即文玩或清玩用品。明代象牙制作讲究三分刻、七分磨,人物表现非常突出。明代男性为高鼔额头,额头很光,在眉毛与额头中间有“三字”抬头纹,他们观察人物很仔细,非常写实,平铺阴线胡须,不打绺,属于飘飘然胡须。手指像葱,又细又长又尖,无指甲的痕迹。明代女性主要看开脸和手,明代女性,以鹅蛋脸出现,额头高,发髻靠后,像大背头,与明代审美观念一致。明代雕刻花瓣树叶时,边缘磨得很好,双边雕刻。通常说“明大粗”,但其工韵很好,简练而富于神韵。图1为明代象牙人物作品。

清代象牙雕刻种类繁杂,有高浮雕、深浮雕、浅浮雕、镂雕等等。牙雕根据地域形成四个流派,分别是南派(广州)、北派(北京)、苏派(浙江)和宫廷艺术派。

nlc202309041819

广州牙雕喜爱追求各种高难度的雕刻技巧,最富于代表性的是多层象牙镂雕技术,著名品种如象牙球,很细腻,很精致。当时象牙球有十一至十三层,每层似蛋壳般薄,层层能转动且满雕花纹,令人叹为观止。广州的象牙劈丝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它是将象牙劈丝、磨光后再进行编织而成作品。它利用象牙本身的纹理和具有韧性的特点,将象牙浸泡在特制的药液里,待其软化后劈成厚薄宽窄均匀的薄片,牙片薄如纸,呈半透明状。再将牙片打磨光滑呈现出洁白光泽再行编织,品种有象牙席、宫扇等。此项技术耗工费时,制作难度极大,制成品价值相当昂贵。至雍正朝,雍正皇帝有感于它的制作劳民伤财而其功用是为了奢侈斗富,乃下令禁止制作牙丝制品,从此这项工艺逐渐衰弱,直到失传。广州牙雕工艺重视刀工而忽视磨工,作品显得锋棱毕露,对于表现象牙的细腻质感不太有利。广州牙雕为了保持象牙的洁白,喜用硫磺熏蒸,并在白地上再进行染色、镶嵌等附加手段。图2为清代象牙庭院人物笔筒。

苏州牙雕的作品多为笔筒、笔架、笔掭等小件文房用具,也有碗、瓶、盒等实用或陈设器,涉及人物、花鸟、山水、历史传说等。常以名家画稿为粉本,追求笔墨的韵味,某些山水作品有吴门画派之风。花鸟则宗清初画家恽寿平,清雅脱俗。为了适应画作的复杂笔法,苏派牙雕长于阴刻和隐起浅浮雕,运刀简洁,磨工甚好。注重留白,不喜染色或漂白处理,注意营造意境,有较高的审美格调。在乾隆时期以后,因广州牙雕的挤压,苏州牙雕逐渐衰落,在清晚期分裂出上海和南京牙雕,在继承苏州牙雕传统的同时,有所创新,成为新流派。

北京牙雕是晚清以来牙雕的重要流派,最擅长的是雕刻人物。讲究利用象牙本形设计动态,注意刻画面部神情,比例适度,衣纹简练挺拔,不失动感,追求逼真写实的效果。以圆雕和浮雕为主要技术,多制侍女、罗汉、刀马武士等。北京牙雕中的花卉草虫如白菜蝈蝈等也很有名,其他像仿古器物制作、微雕细刻“一粒米”、象牙平刻等同样富于特色。北京牙雕讲究自然,不经过硫磺熏蒸处理。

宫廷艺术派是将广州、北京、苏州等地卓有建树的成名牙雕艺人请进宫廷,由皇帝下旨进行象牙制作。将各地工艺去粗取精,工艺很细腻,人物、花鸟纹饰多仿照绘画笔意,着色填彩均有一定章法,逐渐形成了华丽、庄严、富贵、典雅的风格。注重工艺的精湛,注意细节的无懈可击,有时不计工本,近乎卖弄,磨工渐多。既有小如微雕的小件,又有大型的牙雕屏风等家具,这都是地方牙雕所望尘莫及的。雍正时期器型小,壁形薄,有如微雕般的小件。结合广州艺术,乾隆时期象牙染色。总的来说,雍正时期牙雕较乾隆时期牙雕更精美细致。康熙时期牙雕比较清雅,乾隆时期牙雕喜欢堆砌,繁杂不清雅。

清代审美观与明代不同,清代人物流行瓜子脸;雍正时期是以其十二妃子形象为范本,圆脸,尖下巴;清代早期额头高,发髻往前,尖下巴,手有指甲壳。这是与明代不同的地方。

总而言之,清代象牙作品大多采用高浮雕、深浮雕、透雕、镂雕等雕刻技法。清代牙雕讲究七分刻、三分磨,有时候根本不磨。因此,清代象牙作品有时拿在手上比较咯手,有时手会划伤。咸丰以后,于啸轩利用游丝纹法进行微雕,刻完后,借用五倍放大镜欣赏,线条更细,开创微雕的刀绘,一直持续到现在。在米粒上雕刻,这都是游丝纹法的运用和传承。

三、象牙的防伪

目前市场上象牙制品鱼目混杂,有用树脂胶加骨粉做出来的假象牙,表面上的鱼鳞纹是压出来的,里面的横截面有气泡和缝隙,不掉粉。还有用石头粉加树脂胶做的假象牙,如果石头粉添加过多,会比较透明。用塑料冒充象牙,一般用打火机在物件边上烤一下,颜色发黑且有刺鼻气味的就是塑料。还有一种最能蒙人的造假方法,就是象牙皮里包石头粉,封底,但它的重量有问题,这种假象牙不敢用高浮雕雕刻,一般用游丝纹画图,用针往里面搅动会有很多细粉子直掉。还有一种是非洲象牙果,象牙果是一种南美厄瓜多尔的椰树果,是橡扣树的种子胚乳,常见于厄瓜多尔和秘鲁的沿海雨林中。罩胚乳有点像椰子,起初是液体,成熟以后变得坚硬起来,具备了与动物象牙类似的特点,有类似年的环状图案,看起来和真的象牙一样,被人们称为植物象牙。象牙果外表粗糙,里面洁白如象牙,市场上有很多小件是用象牙果雕成的。

篇5:雕刻时光的散文

一、如果云知道

想起小云,就会想起某一段时间,下班回来,她就会坐在高处,开始吹泡泡——无数晶莹多彩的肥皂泡泡在我们周围飘飞。

她会安静的吹上许久,我也会看上许久。有时也淘气,专门去抓,让它们碎在我的手心里。

有一个男孩每晚打电话过来。他也是丽的好友。丽悄悄告诉我:“姐,你知道他喜欢小云什么?”

不知道。

“他喜欢她生气的`样子。所以啊,就总故意逗她,惹她对他吼。”

如果云知道……她一定不明白,那个男孩为什么总是令她恼火?

二、那些眼泪

小丽最爱笑,性情开朗。不过活泼的女孩子很多,我不知道怎么写,能一下子把她和别人区分开来?

三、冬夜

我很喜欢冬夜里的灯火。有温暖的幻觉。风雪天更是如此,满目晶莹耀眼的白,璀璨灯光。

看到冰糖葫芦。妈妈很喜欢吃它。

心总象鸟儿一样,随时会挣脱束缚飞远。有时又陷入滞重的沉默和空虚。时而跳脱,惦念那些没有经历过的事情,没有去过的地方。没有看到过的大海。

“有多久不曾淋过雨,多少心事变回忆。”

习惯看央视一些考古的节目。打开棺木,你看到原本艳丽、栩栩如生的古代衣裙,其实早已腐朽。一见空气,轻微拂拭,就是尘埃。

对很多东西已经看淡。对正在发生的事,也难免如此。愿望都不够热切,不知是不能,还是顺应和无奈。

挂着QQ工作。但是无话可说。即使是和非常熟悉的朋友,也常常不知道如何继续。

有时我非常想念一些人。如米米姐,她要去海南游玩很久。她还未曾出发,我就已经开始想念她。

可是在线上见到米米,我还是不知说些什么。

某一个作家开始抑郁,之后他在学佛,出了一本相关的书。常常写着写着就开始“呵呵”。很平淡的样子,一改从前的尖利刻薄。他一边在苦修,打坐,一边在怀疑着佛教的理论。

因为一些话,我觉得他的思索有一定价值。但又常常读不下去。看了冗长沉闷的一段之后,会沉沉睡去。

我没有他那么投入。皈依之后,没有读过经书。礼佛时只拜三次。信未尽信,爱未尽爱。

重要的是一种心情。方式可以不同,心情在那里。我还是信的。望到佛会平静,有归属感。这样看上去淡淡的人,也许有一天会彻底进入寺院也说不定。

而虔诚之至的人,对佛有更多的期望和要求,对红尘有更深的欲望。

篇6:散文:木质雕刻的时光

遇见,只是一眼,便喜欢。

行走在古镇的小道上,那深褐色的菩提子,闯入眼帘。遇见,只是一眼,便喜欢。很简单的一款手链和一条项链,被小小的菩提子,精致成一个传说。

我总认为,木制的物品都是有故事的。因为根基和叶茂,汲取天地之精华,向着阳光,坚持着生长。 每一个木制雕刻,默默的编织出自己的盛世绝唱。

停下脚步,端详着,摩挲着,玩味着,有暗香迎来,顿时花开。

如果用金钱来衡量菩提子的饰品,我觉得俗了。只有懂它的人,才配得上那些经过的年轮沉淀下来的幽香。

细细的品位着,每一颗菩提子的不同。

与人,便成了缘。

小小的菩提子,被串成岁月里的痕迹,悠长而弥久。于是,知道了,在尘世里,缘分是一种放不下的暗伤。因为爱,所以不舍。

端端的就喜欢上了一些木制品。

那些轻刀细刻的物件,清爽宜人的味道,闭上眼,有幻影浮动,幸福的影子在眼前飘来荡去。恨不得自己也成了这段木制的雕刻,把情感刻在一缕香氛中。

老街深处,又见黄花梨木制手链。卖黄花梨的老太,年过六旬,却穿红戴绿,扫眉画眼,年轮在她的手上,绽放出一朵没有痕迹的花。那样惬意而舒适的开着,在老街深处。

问价,轻声细语。回答,软玉温润。

就在这一问一答中,黄花梨,转世成了一段故事,沉醉而深情。

喜欢木质的东西,由来已久。在感觉里木质的饰品总是那样贴心贴己,比不了钻石的坚硬,也没有金银的受宠,更难得玉石的清凉。

那是有一年的冬天,在一条很复古的街上,一个小小的店铺里,遇见了。原始的色调,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就那样如邻家女孩般,静静的躺在一处。一眼,便是千年。爱上了宁静的她,轻落于掌心里,纯洁如那年冬天的雪,沉静如书香的味道。

老时光里的,新故事。

想起了当初最美好的年龄里,最是那花季里的妩媚与娇俏。

那些爱好木制的人,大多有些故事。

在时光里,熏陶,别具一格。

在记忆里,张爱玲的文字里写过一些关于沉香的文字。也就喜欢上了沉香这两个字。

那一日,看着一檀香手镯,那般的`喜欢。古老的颜色衬托出纤手的白。这檀香的手镯,像极了非常有内涵的少妇。稳重中带着矜持,沉默中含着谦和。看透尘世的空里,有智慧的光泽。

一如多年的相知,需要情感的渗透。那份不言不语中的关爱,渗透在生活中的点滴。那样的真实而丰盈。触摸着它的人,就这样,沉静了下来,不再张扬。

习惯了繁华处,忽然,生在古老的木制品里,总会觉得它们与众不同的美丽。

菩提子,淡淡的,陪在身边。黄花梨,静静的,戴在腕上。

流露出了一袭浅香。

独自摇曳,独自芬芳,独自沉淀出一世的神话,幻化成百年的树木,于根基处,吸取泥土的汁液。于叶茂处,吸收阳光的照射。

凡间的尘世,被一层层诱惑包围着。修得一颗菩提心,放下,自在,快乐。人间的真情里,散发出一段一段的故事,故事里温暖,进取,乐观,明朗。似菩提一样的心宁静,而自生长。

我知道尘世里的轮回,没有长久的誓言。哪怕是爱了,也会有聚散的时候。做一个具有木质性格的人,不尖锐,亲切而暖心,浑身带着阳光的特质,在岁月里,安守流年。

时间久了,也就会沉香多年了。只留一厢的沉香,伴着岁月悠长。

篇7:象牙雕刻的技法及风格散文

我所在的公司,里面大多是毕业没几年的青年才俊,大家在一起,总爱八卦闲聊。最近,公司来了一位小女生,后来才得知,我们同一年毕业的。在相处后,才发现,和同辈的人相比,我的EQ是有多低。面对人与人之间的事情,我只是在坚持自己,看到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说什么。经常惹得大家大笑。每当那个时候,我在想,我只不过说了实话,有错吗?从我的角度出发,我所说的每句话,都是在为别人考虑,我不想伤害任何一个人。就这样,人缘在公司不是太差,也许大家觉得我幼稚,都不愿和我斤斤计较。

人与人之间,真的`是件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我们都在用自己所谓的好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把自己包装起来,生怕受到伤害。白天,我们装作坚强,我们拒人以千里,我们出口伤人,我们这样、那样。

这是怎么了呢,我们都在不停地努力、拼搏,为了名利,为了梦想,为了生活。

我还是一身学生气,我还是一颗单纯心,我还渴望真诚,我还追求梦想。

刚刚走进社会,只是希望,我不被时光摧毁,我可以坚持做自己。

时光,带走了真诚。带走了希望。

时光,沾染了污秽。迎来了事故。

此刻,连续坐在办公室10个小时了,不知道加班到几点了。只是感觉特别疲惫。

好多想说的话,在脑子里蹦来蹦去,逃走了。

篇8:象牙雕刻的技法及风格散文

德彪西的钢琴是从进入到巴黎音乐学院开始的, 他的老师是著名的法国教育家安托万-马蒙泰尔, 德彪西从小的视奏能力就非常强, 她也演奏过许多作曲家的作品, 在风格上德彪西属于印象派的风格, 他的音乐作品和绘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两者都是对景象的描写, 绘画是通过对色彩的运用体现景象的, 但是在印象派的音乐中主要是依靠音调的大小和音色的变化来渲染表现的。音乐即是听觉上的艺术同样也是感觉上的无形的绘画。德彪西的作品虽然涉及的社会方面的题材不多, 但是他本人因为热爱文化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他的生活方面依然有比较丰富的形象比较绚丽多彩, 特色鲜明的作品题材。在这其中就有涉及到神话传说题材方面的作品——《沉没的教堂》。

一、《沉没的教堂》的由来

《沉没的教堂》是德彪西的《前奏曲 (一) 》的第十首作品。它是根据在法国北部的布勒塔尼地区的一个古老的传说参考完成作品的。这个传说主要就是说在深沉宁静的海面上被晨曦笼罩时, 就会想起轻柔的钟声, 这时海面上就会缓缓升起一座教堂, 在祭司们唱完“素歌”后, 它有慢慢沉入海中。留下的只有教堂的钟声在海面上回荡。作曲家德彪西非常巧妙的运用了这个题材, 使用独特的钢琴的语言表达方式, 对此进行了诠释, 描绘出了一幅生动而又神秘的气息。

二、《沉没的教堂》演奏技法和音乐特点

(一) 《沉没的教堂》的音乐形式

在《沉没的教堂》中德彪西使用了一个贯穿全曲的“三音列”就像是主导动机, 这样的音程结构, 我们可以叫它“骨干三音列”它有的时候是“大二度加纯五度”, 有的时候是“大二度加纯四度”。在横向上可以构成单音或者是加厚旋律来进行。在纵向上可以合成和弦音集。能够以各种的形式出现在乐曲中。其中在单音形式方面, 是由弦衬托出现的, 集中表现在40到42小节中。在带状旋律形式方面, 是由低音衬托出现的, 这个形式主要是由上下行的四五度结构和弦构成的带状旋律, 集中体现在14到15小节, 不管在纵向还是横向上, 都是按照“骨干三音列”结构模式组成的。在28到29小节中, 我们可以看到;以横向的“骨干三音列”的音频关系构成的平行和弦形式的出现。其中主要是带状旋律的前三个和弦。在42到45小节中, “骨干三音列”直接“纵合”成为“四五度结构的和弦”。在其中单独出现。德彪西在根据需要以变奏式的手法将它进行装扮, 在经过改造后使用。这种形式, 不管在横向进行或者纵向纵合上都能给人非常自然的感觉, 这也正是《沉没的教堂》想要做到的。这种音乐形式在我们现今的中国并不陌生。

(二) 《沉没的教堂》的音乐演奏技法

整篇乐曲主要分成了几个基本段落, 不过不包括引子和尾声, 在各个段落之间既有变化也有对比。

1.引子

音乐的引子在全曲中具有比较重要的位置, 它是通过在相隔三个八度的空五八度的和弦上开始的。然后紧接着的是一连串和上面同样性质的和弦, 最后则是五度低音部所奏出的持续的低沉音响。这为下面整个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引子就是在音乐的开头主要展现给人们的是, 在晨曦朦胧的迷雾中, 海面上传来的低沉的钟声的音乐构思。德彪西在此段中巧妙地使用和弦来奏出平行的律动, 和那宽广的大海和教堂的钟声相互衬托, 使两者完美契合。伴随着教堂缓缓浮出水面, 音乐声也跟着越来越强, 一直到最终教堂的钟声在大海的上空中回响。德彪西在曲子的标注中曾写道“奏出朦胧音响”。这就是作曲家在朦胧气氛的创作手法上对于音乐与背景相互结合的成功应用。这些手法体现了德彪西的在音乐造诣上的独特的优点。用这样的创作演奏渲染模式能够给人们带来一种在听觉上独特的冲击, 同样也能够使人融入到音乐中去, 真切的感受一种仿佛置身于空旷的有缘的画面中, 好像那座沉没的大教堂就在自己的身边一样。

2.钟声主题

平行和弦是整个曲子最重要的部分, 是连接各个部分的纽带。在演奏时, 我们需要控制手指来轻轻触键, 从而获得持续且连贯轻柔的声音线条。这段的音乐在音域上比较的宽阔, 混合了明亮和暗淡的低沉这两种截然不用的声音色彩, 清晰的给人展现了漂浮在空中的教堂的那种神秘而又朦胧的感觉。就像是晨曦和大海在写意的勾勒。在乐段的最后, 教堂的钟声在大海的上空回荡然后又渐渐的消失, 这段音乐主要是在钢琴的踏板的作用下, 奏出重复的低音, 上声部起伏不定的波浪音型, 则向我们展现出了平静海面浓雾下的基调。而在不同的音乐色彩变换中, 能够给人一种视觉和听觉上的总体感受, 达到两者相结合的作用。这种音乐演奏形式主要以自然地调试为主的和弦进行的, 很像管风琴在不断的持续发音时所构成的音乐线条。具有绵长而清晰的特点, 增添了音乐声中那座教堂的神秘以及苍凉感, 让人对它的那份古老产生了探索的兴趣。

3.A段主题—“圣歌”主题

本段主题主要是由引子发展开来的, 在那不断的低沉的E音调伴奏配合之下, 响起管风琴声调和祭司们演唱的圣歌, 而这就预示着大教堂将要升出水面。在这段中, 旋律主要分为14个小节, 在音域比较的宽泛, 在本段之中。一直主要运用的是平行的三和弦进行演奏, 音乐演奏中的宽厚宏亮的音调给人们一种空旷且深邃的感受。感觉好像是看到大教堂在面前的大海中缓缓升起的神秘景象。

4.B段音乐主题—教堂浮出海面

在这段中也是由引子发展开来的。用重复的自由手法。在B大调, b E大调, 以及C大调中自由的进行跳转。让音乐在交织中变的丰富起来, 随着力度的渐渐加强, 音乐也越来越大。相当精彩的描绘出大教堂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慢慢出现的壮观景象。

5.C段音乐主题—管风琴奏出的奥尔加农圣咏音调

这一段的圣歌旋律就像是中世纪的奥尔加农风格中的旋律。在本段的低音区中。有一个不断鸣响的C调的持续音。在高音区也有这样的旋律。它是在全曲中音乐力度最强的部分。在演奏的过程中要集中力量去触碰钢琴键, 这样才能够让人们感受到饱满的音色。

6.A1段音乐主题—重现圣咏音调

在C断之后有一个小的过渡句, 是描写教堂钟声的再次响起的, 再接着又是A段旋律在低音区的变化重奏, 把E音变成了#C音。其实, A1段在旋律上与A段是一样的, 只是在持续音上有所改变。在变化中使旋律不断的游移, 变成了飘落而低沉的持续音, 使其在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空间感和不稳定因素。就像教堂在沉没时激起的海水, 德彪西利用这样的音乐演奏方式简练而有效的体现了音乐的视觉感元素。

7.D段音乐主题—在圣咏声中教堂开始沉没

在A1段音乐主题过后是比较靠后的, 也是音乐的情绪逐渐暗淡化的D段音乐主题, 它是A1段音乐情绪的后续发展和延伸。这个时候也就预示着教堂在圣咏歌声中开始的沉没了。

8.C1段音乐主题—海面上再次传来奥尔加农音调的回声

这一段的和前面的C段音乐旋律是相同的。主要的变化仅仅是在两者表现的主体上, 以前的C调持续音变成了这段中流动的八分音符的固定伴奏音型。用这样的音乐演奏, 来向人们展现出大教堂沉入海底的壮观景象。随着教堂的沉没, 奥尔加圣咏的旋律从海中传来, 这一切的音乐的演奏, 让人们仿佛感受虽然教堂沉没了, 但是那微弱的钟声好像还在空中回荡, 慢慢的消失。

(三) 《沉没的教堂》的音乐演奏特点

德彪西在本首钢琴音乐中的演奏非常的完美, 使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 也被带入到了音乐背景故事下的画面中。从开头的引子清晨的海底传来了钟声开始, 音乐由弱渐强的慢慢的走入到人们的内心, 在中间的A段的唱起圣歌时, 音乐伴随着圣歌在人们的脑海中流转, 把我们带到了那个海边, 去欣赏着渐渐浮出水面的教堂的身影。到了C段教堂已经能够清晰可见, 同时也是音乐的高潮时段, 乐声的变换开始变得多了起来, 此起彼伏的进行着。随后我们进入到A1段的重现祭司的圣音调, 到这之后, 音乐就开始慢慢的走向平稳, 渐渐的低沉下来, 不再像中间那么的激昂。到最后, 在教堂又沉入海底的时候音乐声音伴随着钟声久久的在人们的耳边回荡, 然后随着海水的慢慢平静从而渐渐消失。这或许就是音乐在与故事背景的完美契合, 达到浑然天成的作用, 这同样也是《沉没的教堂》的独具音乐特色的重要特点。

三、德彪西的音乐风格

德彪西本人是印象派的风格, 这首《沉没的教堂》无论在旋律还是音色上都鲜明的体现了德彪西的音乐风格, 以及其特有的视觉感艺术才华, 德彪西是一位在细节上比较注重的作曲家, 在他的钢琴乐谱上所记录的每种音乐术语和表情符号, 以及各种的钢琴踏板的音乐节奏连线和分句都有其所在的意义。我们若是忽略了这些标记就不能准确的理解他的作品。许多人都认为德彪西在其钢琴作品中最为重要的是音色, 因为在德彪西的音乐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就拿《沉没的教堂》来说, 整首曲子中从开始到结尾, 有着非常多的音色方面的变化, 在音响和音色上各个断的都不径相同, 音乐的情感丰富, 所要表达的重心明确。运用良好的演奏手法把那座沉没与海底的教堂从出海到又进入海底的中间过程非常逼真的呈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德彪西的音乐有时候会给人一种比较暖融融的感觉, 使人们在触及它的时候感觉非常的柔软, 给人一种绵绵不绝的感觉。在弹奏方面, 以前有人认为想要表现德彪西钢琴音乐的风格, 在演奏中应该朦胧模糊些。但事实却让我们知道;想要准确完美地诠释德彪西的作品就必须具有熟练且严谨的音乐技法, 然后经过清晰地表现, 才能够达到完美的演奏效果。德彪西在钢琴音乐事业上是一位钢琴革命创新者。他突破以往的大小调的束缚, 在变幻莫测的节奏中、通过旋律与力度的配合, 让人对他的钢琴演奏感觉捉摸不定。他在节奏的处理上, 有着令人惊叹的多变性, 在前一段的严肃上包涵着后一段的诙谐, 同时也包含着后一段的急促, 两者浑然天成交相辉映, 达到最佳的效果。

四、《沉没的教堂》的音乐风格

本首曲子在音乐风格上就像作者本人的风格一样, 会具有印象派的特点。用音乐的描述手法, 把基于传说背景下的事物详尽的描述出来, 按照顺序, 从开始到结束, 利用每一道音符叙说每个字眼。都是由一个主导的动机来发展开的。在音乐的演奏中还有着比较鲜明的印象主义手法那就是, 采用首调平行和弦和可使调性不稳定的连续的属七和弦平行进行, 这些都是能够使乐曲能都清晰的显现出故事背景的神秘气息, 有着身灵其境的感觉, 这也是德彪西在音乐造诣上相比别人的出众之处。

五、结语

通过上面的对于德彪西的这首《沉没的教堂》在演奏技巧和风格上的分析。以及对德彪西本人的一些简要的分析, 我们知道了德彪西在创作和演奏这首曲子时的意境, 以及这首曲子在演奏时带给我们的真切的震撼感, 都使我对这首曲子在演奏技艺和音乐风格上更加的崇敬和印象深刻。如果你是一位演奏者, 想要去随意大胆的演奏出这首作品的特有的音响效果, 以及弹奏出丰富多彩的音色。那么在演奏这首作品时就要注意;学会如何去运用德彪西的那种触键方式, 掌握技巧。了解其组织体系的丰富的学位法, 还有就是富有表现力的踏板用法。只有做到这些。你才能将这首钢琴曲子完美的诠释出来。在德彪西创作了24首钢琴作品中, 最具神秘色彩和叙事性的就是这首《沉没的教堂》, 这首曲子以其独有的和声色彩加上钢琴音色的魅力, 把印象主义那特有的模糊感, 朦胧感以及难以分辨的色彩变化发挥到了极致, 音乐所要表达的形象非常鲜明, 能够给听者最为新鲜的感官印象, 这是其他的音乐中很难见到的。

参考文献

[1]窦曼莉.音画意象超逸空灵——以《沉没的教堂》为例解读德彪西音乐中的视听感受[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2 (06) :137-140.

[2]陈薇.德彪西和他的钢琴音乐[J].大舞台, 2014 (03) :143-144.

[3]徐真.德彪西钢琴前奏曲解析与演奏[D].南京艺术学院2010.

[4]王颖.解析德彪西的钢琴曲《沉没的教堂》[J].时代文学 (双月上半月) , 2008 (01) :134-135.

[5]段诗佳.德彪西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和声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2.

[6]徐洁.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力度解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3 (04) :20-32.

[7]吴黎娜.德彪西音乐的承前启后[D].西北民族大学2013.

[8]陶宁.德彪西十二首钢琴前奏曲的演奏与教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9]汪丽萍.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的教学实践[J].咸宁学院学报, 2010 (03) :121-123.

篇9:高考议论性散文开篇技法

清代著名文艺理论家李渔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人一见惊目,不愿弃去”。文章要先声夺人,必须做到“两要”和“三不要”:

(一)两要:

1.要照应题目,围绕中心,叙议抒写,融为一体。

应试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最好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或者论题,并照应题目。议论性散文还可以将叙述、议论、描写和抒情融为一体,以突出文章的重点。

2.短小精悍,麟凤其采,先声夺人,事半功倍。

除了以故事开篇以外,引论一般要控制在150字以内。要注意文字精美,少用长句,多用短句,排偶句。

如果直接以新鲜有趣的故事开篇,那么既可以用故事引出论题或中心论点,又可以用故事作为论据来论证中心论点,因此可以写300字左右。

(二)三不要:

1、不要作多余的题解。【例】

什么是自信?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谈自信》)——多余。

什么是理想?理想就是人们的一种希望,一种设想。(《谈理想的追求》)——没有词典,难以解释清楚。

对于一时无法解释清楚的事物,最好的方法是用比喻来说。【例】

什么是自信?自信是人的精神钙质,自信是事业大厦的奠基石。(《谈自信》)什么是理想?流沙河说:“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谈理想的追求》)

2、不要故弄玄虚,东拉西扯,入题太慢。

应试作文只有八九百字,冗长的开头使文章入题慢,无法深入论证,而且容易引起改卷人的阅读疲劳。

3、不要照抄原材料或复述不简练,充当出题者的传声筒。

文章开头切忌照搬话题材料或过多复述原材料,否则浪费笔墨,劳而无功。

二、如何写出美丽的“凤头”? 这里介绍一些常见的方法。

(一)修辞添彩法。1.比喻。

——深入浅出,言近旨远。【例】

相信自己,你就是一道风景。

你虽然是一条小溪,却养育了一池的精灵,灌溉了一方的沃野。

你虽然是一滴水珠,却折射出了太阳七彩的光芒,让人们看到了世界上最美的颜色。不管如何渺小,你依然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谱写生命的童话,创造这大千世界的奇迹。其实,你就是一道风景。

(2004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你就是一道风景》)

——比喻+议论,强调“相信自己”的重大作用,突出了中心论点。

诚信是什么?诚信是荒原上流淌的一汪清泉;诚信是寒冬腊月交替傲放的一枝腊梅;诚信是夜晚行路时前方如豆的不灭之灯;诚信是在浮浮沉沉漂泊不定的人海中导航的一座灯塔„„(《诚信是什么》)

——设问+排比+博喻(连续用几个喻体比喻一个事物)2.排比。

——排比点题,铺排文气 ⑴排比设置情景。

曾几何时,在众说纷纭中彷徨,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曾几何时,在他人的只语片言中迷茫,缺一双飞离困惑的翅膀;曾几何时,没有选择坚守抑或听取的胆量,心中少一片照亮前路的阳光„„朋友,别灰心,别丧气,请听取心灵对真善美的呼唤,让心灵之灯为你导航!

是的,听从心之召唤。

(2004年高考全国Ⅰ卷优秀作文《听取心灵的召唤》)

——排比+比喻,多方面设置情境,照应题目,重申中心论点,说明“听取心灵的召唤”的重要意义。

⑵排比略写一组事例导入法。【例】

微寒的春夜或萧瑟的冬晨,沉寂的雨夜或喧闹的街头,宁静地独处或结伴同游。常常不经意间便想起了他们,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僵卧孤村不自哀”的陆放翁。“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还有地球那一边,《荒野的呼唤》中的杰克·伦敦,《老人与海》中的海明威,“自由旗帜”下的拜伦和普希金。真的,我是那样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他们所拥有的快乐和幸福,我甚至可以看到他们顺着他们的思维走向了不同的宿命。

(海南高考优秀作文《作家们的故事》)

——描写+排比略写一组事例+议论点明中心论点。3.对偶。

—— 交相辉映,或对立统一。【例】 当大唐盛世的瓦当不再锃亮,当歌舞升平的霓裳不再绮丽,昨日繁华渐渐褪去。一叶载着一个叫徐福的术士和追随而至的童男童女的扁舟,向一个小小的渔岛驶去,一个名叫日本的民族在中国的臂弯里成长。

可这小小的渔岛,却见证了泱泱中华的悲欢荣辱。(2004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镜中日本》)——对偶叙事+议论,引出论题。【说明】

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中的排比和对偶句式的运用,只要大结构相同就可以。4.顶真。

——层层递进,气势不凡。【例】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我们的人生。

(2004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风雨任平生》)

——顶真+引用,层层递进地议论评价人物,照应题目,提出人物评论文章的中心论点。

5.设问。

——多重设问,或多方作答,渲染铺垫,引人思考。【例】

当你遇上挫折,你会怎么办?

或许,你会选择逃避,找了个避风的港湾; 或许,你会选择哭泣,用泪水清洗伤心欲绝的心灵;

或许,你会选择求救,寻求可以依靠的独木舟,抑或只是一根树枝; „„

傅雷曾长叹:不经历磨难的逃避是轻佻的。哭泣之后你又将如何?求助?也许会有,也许不会!

我们能做的,就是拍拍胸脯,坦然地面对!

曾记否?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主人公——老人桑提亚哥,面对着猛勇的恶鱼,硬是拖着疲惫的身体与之进行不懈的抗争,整整八十一天!他胜了,胜得坦荡!他像一面旌旗,立在海岸上,面对着浩瀚的大海和汹涌的波涛,无语,只是挺着胸脯,以撼人的气魄迎着海风猎猎作响!

(2004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当生活遭遇挫折》)

——连续设问+引用+对比+概述事例+议论,引出人物评论文章的评论对象。【例】

朋友,如果有一天法国的卢浮宫着火了,你会最先去抢救哪一件艺术珍品呢?(《把握机遇》)

——用假设句设问,制造悬念,引人急于了解下文。以“朋友”称呼读者,与读者交流思想。

6.对比。

——正反对比,是非判明。【例】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对挫折,每个人反应各不相同。

有的人怨天尤人,说上帝不公,怎单单给他许多痛苦?因此一蹶不振,天天耷拉着脑袋,活得疲累而被动,甚至一辈子再也直不起腰来。有的人却把挫折当作生活对自己的考验,勇敢面对困难,并能总结经验,爬起来后站得更直,对自己更有信心,脱胎换骨,更加顽强。

古人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们何不把面对的挫折当作生活对自己的特殊考验呢?

(2004年全国高考Ⅱ卷优秀作文《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正反对比举例+引用+反问,引出中心论点。7.引用。

——宗经师圣,引诗摘句,意蕴深远。⑴名言古语发端法。【例】

古语有云:用行舍藏。亦即是在受人垂青之时,当仁不让,以一己之力造福天下;在疾痛惨怛之时,韬光养晦,悠然寄情于天地之间。许多人都懂得这个道理,然而,真正能够宠辱不惊的又有几个人呢?我已经依稀看见苏轼黯然神伤的背影。

(2004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穷则独善其身》)

——引用古语+解释古语+议论引出评论文章要评论的人物。【例】

有人问:幸福是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尼采认为:“能把蜈蚣、碎玻璃、肉虫、石头一齐吞下肚,但却毫不恶心,这种人是最幸福的。”而思多葛派却认为:“拥有无穷的财富和威力,而且能够处事不惊,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设问+用名言作答。【例】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 我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灵魂支撑起来!”(《给灵魂一个支点》)——引名言+仿写名言。

⑵引用诗句发端法。【例】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当韩剧的生死恋情感动了大江南北,当金庸的武侠搬上了课本,当曾苦旅于“文化”的余秋雨变为成功的商业人„„我们不禁要问:三千年前那片繁茂的“蒹葭”究竟是什么?

源于什么?而沉溺于今天的蒹葭丛中,我们心中的理想与信念又在何方?(2005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引诗句+摆现实现象+议论,引出论题。【例】

当广袤的天宇被染成漆黑的底色,新月初升无垠的天幕上缀满星星时,依栏凭吊的我总禁不住思绪满怀,我遥问天际的月亮:寂寞是什么?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寂寞的意韵》)——连缀诗句,诠释题目。⑶歌词古语并用法。【例】

“鸡同鸭讲眼碌碌”,这是广东著名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主题曲的一句歌词,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语言在沟通中的重要性。正如“一言不合,倒戈相向”所言,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甚大,所以,我们在沟通中要重视语言。

(2004广东年高考优秀卷《沟通,勿轻语言》)——流行歌词+古谚,引出论点,俗雅相映成趣。⑷引用并且化用诗词法。【例】

唐时的风,吹动了多少公子的飘飘白衣;宋时的雨,打湿了多少女子乌黑鬓发?那是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还是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他们正痴仰着那张张沧桑的脸、期待祝福的脸、渴盼热切的脸。

(2005年江西高考优秀作文《明月,照着我们的脸》)

——描写+化用诗句+引用诗句,照应题目。“唐时的风”和“宋时的雨”受“秦时明月汉时关”或“唐风汉骨”辞句影响而写。

⑸化用熟语法。【例】

上帝造了一个萝卜,就为这个萝卜造了一个坑,凭借这个坑,小萝卜长成大萝卜。上帝造了一个人,就为这个人安排了一个位置,凭借这个位置,平凡与低微成长为卓绝。人优于萝卜,因为人会动会找。所以你如果现在对自己感到不满,不要抱怨,那绝不是上帝给你的位置。

(2005年全国Ⅱ卷满分作文《纵横捭阖》)

——化用熟语+用相同句式编故事+议论,照应话题,引出关于位置与价值的论题。首句从“一个萝卜一个坑”演化而成故事。

8.比拟。——活泼有趣,情理结合。⑴拟人。

时光的呼吸,吹出历史悠远的萧声;轻风的手指,拨响扣人心弦的音响。冥冥中,一种清新而温暖的气息,透过烟锁重楼的朦胧,羽化为感动者清澈的泪。选一个多雨的夜,独啜清茶,静听天籁„„(《静听天籁》)——拟人+对偶,照应题目,即照应中心论点。⑵拟物。【例】

冰雪覆盖的时候,我们需要一团火来取暖;暗夜无边的时候,我们需要点点星光来取暖;前途茫茫时,我们需要一盏航灯来取暖„„

四季轮回,心里滤不去的是烦恼和忧愁,脚下略不去的是艰辛和伤痛。寒天冷日,让我们用什么来温暖迎风而立的自己?

留些真诚给自己取暖吧!

(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留些诚信取暖》)

——平常事例+拟物+大致排比+议论兼抒情+设问+祈使句,引出拟物式的中心论点。

9兼用多种修辞法。—— 互相映衬,先声夺人。【例】

“尝试是什么?尝试是乌云蔽日时能直上云霄的那种最勇敢的鸟;尝试是大浪迭起的海面上勇往直前的一叶扁舟。对于勇敢者,尝试是一条崭新的生活之路;对于弱者,那迫不得已的尝试是一座高筑的墙,十八个春秋,风风雨雨。回顾往事,我无悔无憾;展望未来,我信心百倍。我勇敢地面对生活,因为生活教会了我勇于尝试。”(1994年高考优秀命题作文《尝试》)——设问+比喻+对比+对偶,引出中心论点。【例】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枝独放不是春天,春天应是万紫千红的世界。

即使自己是一颗傲然挺立的孤松,也应明白,一株独秀不算英雄,成行成排的树木才是遮风挡沙的坚固长城。

即使自己是一只整装待发的帆船,也应明白,一船独行不算风景,千帆竞发才能显示大海的壮阔。

自私利己,愚者之见;打造双赢,智者之举。双赢,那是信心的基点,那是力量的源泉,那是开启人生之路的探照灯,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双赢,使你我共辉煌。

(2005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双赢,使你我共辉煌》)——排比+比喻+对比+排比+比喻,点题,引出中心论点。【说明】

排比、对偶、设问、比喻和对比是议论文特别是议论性散文常用的修辞方法,而且在一段文字中兼用两个以上修辞格的写法也是常见的。

(二)类比起兴法。——神与象通,托物比兴。1.动物类比起兴法。

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言之物。可以起类比作用;还可以奠定情感气氛。写时要注意简短,点到就行,不要过长,以致入题太慢,影响下文的论述。

【例】

虎啸深林,震慑百兽,这是强势语言的威力; 鹦鹉学舌,招杀身祸,这是弱势语言的悲剧。

短短三寸之舌,可骂死周瑜,可退秦师,堪谓有千斤之重也。(2004年广东高考优秀卷《千斤之舌》)

——(续写、议论)+(对比+比喻+借代+夸张)。【说明】

要说“语言”,先说鸟兽,把鸟兽的叫声喻为“语言”,对比叫声强弱的不同作用,以此类比语言的重要作用,照应题目,暗含中心论点,说理形象生动。

【例】

种子冲破岩层的禁锢;迎向光明;雄鹰冲破风暴的阻遏,飞向云霄;骏马突破缰绳的束缚,奔向原野;海燕突破雷电的肆虐,迎来自由。

《自由》

——排比+托物起兴,照应题目,引出论题。

2.植物类比起兴法。

小草是平凡的,但它默默地绽绿吐翠,它是自豪的,因为有了它,大地才充满生机;石子是平凡的,但它甘愿充当铺路石,它是自豪的,因为有了它,人们才有了道路;农民是平凡的,但他们默默耕耘,他们是自豪的,因为有了他们,社会才有了具大的物质财富„„

(2004年辽宁高考优秀作文《我平凡,我自豪》)

——拟人写植物+大致排比,由物及人,段末照应题目,即照应中心论点。3.其它自然现象或事物类比起兴法。【例】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是和谐的自然美。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这是和谐的艺术美。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国富民强,万民同乐。这是和谐的社会美。和谐即美,美即和谐。

和谐的社会之美,必须你我共同创造。(编者下水文章《你我共创和谐之美》)——对偶+引诗写物+议论,引出论题。

(三)欲扬先抑法 ——以退为进,曲折有致。

即先放低的调子,抑制住某人或事物,然后再升高格调,呈现给读者一种曲折的美,使主题更加鲜明。

【例】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

(200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独上高楼》)

——“简单而明了”——“偏偏要”,说明生命并不简单,点明他人期望与自我认识的矛盾,引出论题。

【例】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下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千古绝句。也许,这是当时千言万语在无言中的最好写照。但有时,或者说更多的时候应是有声胜无声。

(引自广东2004年高考优秀卷《此时有声胜无声》)——“无声胜有声”——“有声胜无声”点明中心论点。

(四)描写。

——寓理于象中,通俗易懂。1.景物描写引起法。【例】

轻轻推开窗,你看到了什么?天地日月,草木精华。一杯白开水,清澈透明,深吸一口热气,春之润、夏之热、秋之爽、冬之寒,便瞬间全都体会到了。

年轻人喜欢喝咖啡,因为浓郁;中年人喜欢喝茶,因为清香;老年人喜欢白开水,因为可以照见他人。

(2004年甘肃高考优秀作文《一杯白开水》)——写景+叙事,照应题目。2.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法。【例】

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之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贬谪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2004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苏轼的赤壁》)

——写景+写人+叙述+议论,照应题目,引出人物评论文章评论的对象。3.人物描写法。【例】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卷,一舟,一壶冷酒,一位高高瘦瘦的文人。朦胧中,诗仙李白吟着诗,在历史深处向我回眸浅笑。一叶扁舟,悠悠地驶向历史深处文学的长河„„

我心灵上厚重的积灰仿佛一扫而空,心中有了单纯与明朗的诗意。我抬头高吟“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然而,巨幅广告牌上闪烁的霓虹灯刺痛了我的双眼;当我期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动,一阵清脆的手机铃声敲碎了我的思绪。我环顾四周,同学某甲,沉浸在mp3重金属摇滚中,某乙陶醉于《一帘幽梦》的绵绵软语中,某丙„„

我突然感到心灵深处被人掏空了一块。于漪老师曾说:“我们的生活存在着诗意的缺失。”在我的成长岁月中,我的心灵似乎总是跟着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起焦灼躁动,无法宁静。我害怕,我心中的那份美好的诗意会成为火柴般微弱的亮光,一阵令人炫目的世风袭来,就将它熄灭得连灰烬都不剩下。

(2005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何处散发弄扁舟》)

——诗句+诗人形象描写+叙述抒情+摆社会现象+议论,引出论题。【例】

轻轻扫拂着覆盖在心房上的薄薄尘埃,幽幽地打开心的透亮的水晶盒,一束火蓝的焰火犹如精灵般跃动,映照着整个剔透无瑕的世界。而正是这灵动的焰火,闪烁着多少激荡的灵魂,成为我永生的不可磨灭的纪念。

(2005年广东高考优秀作文《心弦上的焰火》)

——用示现修辞格描写想象中的动作和事物+ “纪念”的论题。4.场面描写。【例】

“不要!我求求你,不要啊!”披头散发的妇女在哀嚎,天真的娃儿们眼珠里凸出了恐惧。“哈哈„„”伴着冷酷无情的笑声,刀光一闪,赤喇喇滚几个新鲜的头颅。和着泥土和暗红的血迹,在地上肆意蔓延„„死了,死光了,一座冷森森的老城,死人坑一堆堆骇人的尸骨。日本军官翘着胡子,得意地擦干刀上的血,就这样走了!

肃穆。致哀。沉重。然后愤怒地昂头。那一堆堆怨屈的白骨,怎能平静,你一段段掺和着累和血的历史,谁忘得了?

那绝对不是一段可以承受的历史,我们记住了,1937年12月13日,日本军国主义在肆意侮辱我们的姐妹将我们的孩子支离破碎„„

(2005年高考广东满分作文《12.13,国祭日》)——场面描写+反问+议论抒情,照应题目,论证论点。

“死了,死光了,一座冷森森的老城,死人坑一堆堆骇人的尸骨。”

——省略句、非主谓句,层层递进,总写浩劫后的老城惨状,更突出了日本军官的兽性,令读者泪水盈夺眶,怒火中烧,没齿难忘。

“肃穆。致哀。沉重。” ——三个独词句,简短有力,掷地有声。【说明】

场面描写,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目的都在有力论证论点,并引起读者共鸣。因此描写要精当,语言要简练,对每个典型形象作三两句描写以突出特点就行。

(五)抒情法。

——沟通心灵,引起共鸣。1.直抒胸意法。【例】

看到你,我实在是义愤填膺。所以,在愤怒火焰的驱使下,我写了这封信来声讨你。答案本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你却偏偏要戴上“标准”这顶帽子。要知道,就因为“标准”二字,发生了无数的悲剧。以下是你的三大罪状:

(《给“标准答案”的一封信》)

——议论+抒情,引出比喻式论题,激发读者产生联想。2.写景抒情法。【例】

群山连绵,我仰观巍巍珠峰;百川奔腾,我遥望浩浩长江;绿树参天,我凝视苍苍劲松;道路曲折,我寻找灿灿明星,星光下与坚韧为伴共奔前程。

《坚韧伴我前行》

——写景+抒情,照应题目,提示中心论点。【例】

溶溶月,淡淡风,犹如那花香,风飘万里却总有散去的一刻。可是,他们的名字却始终名垂青史,万古流芳。

(2005年高考全国Ⅲ卷优秀作文《烟随风逝,名随史流》)——写景+对比+抒情兼议论,照应“铭记”的话题。【说明】

描写要大笔勾勒,目的在于引起读者共鸣,便于接受你的观点。如果精雕细刻,则造成文体不清,且喧宾夺主,无法突出正题。

3.以物喻人,塑造杂文形象法。——寄情于物,形象感人。【例】

鲜红如霞,耀眼似火。

在通往北京香山的路上,一排排不知名的红叶树,恭立于秋风秋雨中,摇曳着簇簇红叶,迎送着南来北往的过客。无论这些赶去观赏香山枫叶的过客,是否向它们投去匆匆一瞥,它们都坚守岗位,始终如一。

俏也不争宠,艳而不为名。一切只为坚守岗位,恪尽职守。

这不正是那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可贵的职业奉献精神的写照吗?

【说明】

议论性散文塑造杂文形象是比喻论证的一种方法。它与抒情散文象征手法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以具体形象来比抽象的精神。不同的是抒情散文对象征体的描写具体,全文的重点是用拟人法描写塑造象征体的形象。议论性散文对杂文形象的描写较少,主要在首尾两段,或者只在最后一段引进杂文形象,作简单描写后议论点明其比喻意义,而其本论部分,仍以摆事实,讲道理为主。

(六)叙事法。

——趣事奇闻,引人入胜。1.故事引入法。

⑴寓言、成语、童话或神话故事引入法。【例】 一只鸟在飞,它的母亲在某个目的地等待它的到达。它只知道母亲在远方等它,不知原因。它风雨兼程,急迫迅速。它需要到达。当它找到它的母亲,它向它母亲炫耀:“三天我飞了几百里,找遍了整个山林,我饥饿,我渴,我的羽毛掉了一大半。我觉得我很坚强。”

它母亲摇摇头:“你坚强,我承认。你找到了我,你这三天找遍了整个山林,你知道这个山林有几条河流几个湖泊吗?”它摇头,满脸困惑。“孩子,太快的速度会让你错过许多美丽的风景。”

速度,在现在的世界已被诠释得很完美了。人们走得不耐烦了,千百年历史的路沉寂在脚下,黄尘四起的时候,人们选择了另一种方式:奔跑。抛弃老年破车,创造更年轻的工具,但人们似乎忘了牛的存在,因而忽略草原,一寸寸黄沙的侵蚀是一行行血泪的悔恨。人类想跑过大自然,跨越生命本源,寻找人造的天堂。美丽与错误共存的幻想,是否正在破裂?

(2005湖南高考优秀作文《真正的天堂》)——讲故事+议论,照应题目,暗示中心论点。【例】

天使的翅膀碎了,落到人间,成了我们的忧伤;诚信的背囊抛了,散到世上,成了撒旦的魔杖。

人生之舟,不堪重负,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失去了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了健康,有才学追随;失去了才学,有机敏相跟。但失去了诚信呢?

——讲故事+议论,引出论题。【说明】

话题给了我们一个寓言故事,可以借此想象,续编几句,给故事编个结尾。以此开篇,也会饶有情趣的。

【例】

小时候,《狼来了》的故事我耳熟能详,知道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要诚实,不要撒谎;撒谎者寡助,以致自取灭亡。

长大了,却要质疑这个故事:孩子三次大喊“狼来了”,前两次是孩子说谎呢,还是救援的农民把狼吓跑了?难道非要孩子付出惨痛的代价才能证实山上真的有狼?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应该要时时告诫自己和他人:“狼”要“来了”。这个“狼”就是天灾,是人祸,只有时时敲响“狼来了”的警钟,我们才能在忧患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编者下水文章《时时敲响心中的警钟》)

——讲故事+点明寓意+寓意翻新+议论点明中心论点,照应题目。【提示】

故事寓意翻新要注意两点:

① 要首先说明故事原来的寓意。而后再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② 提出新观点要慎重,要有理有据,如果无法说服评卷者,那就少说为佳。⑵名人故事引入法。【例】

在绿树遮映的弘一法师骨塔下,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高耸的碑石上,“悲欣交集”四个红色耀眼的大字在萧瑟的松声中屹然不动,年复一年,它又在告诉人们些什么呢?这样密而不宣的内心轨迹,我是没有能力揭示它的任何鳞光片羽,也许你也不能——但我想起来了,那年大师正在书斋中打坐,有一位女子携友而来——那是大师出道前认识的,也许有十几年不见面了,当满山门的弟子都期待一次亲情上演时,大师却执意下令把她赶走,这一举动曾经引来世人唏嘘不已,只有大师自己清楚,只有那“悲欣交集”能告诉我们一些只言片语。

人生的境界是自己的意识组成,浮华的世界仿佛越来越模糊这一点,太多的外人期望,众目已待,太多的众望所归充实进我们的生命,造成了自己理想世界的空白,这样的空白太宽太大,如栖鸟飞过汪洋,使人言语起来陷入了犹豫,在夜阑时分清醒地想象,什么是你孩提时的憧憬和梦想,如今它们在你生命的哪个角落?

(200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自我认识的成功走向》)——讲故事+议论,照应题目,提出论题。⑶动物故事引入法。

从前有个人,他养了一只鹰,后来这鹰逃走了。几天后,在山上发现了鹰的尸体。主人想不出为什么鹰会无缘无故的死,在守林老人的指引下,他剖开鹰腹,才恍然大悟。

原来鹰在笼中,养尊处优,竟失却了猎食的能力,腹中空空如也,活活饿死了。孩子是一群终究要离开笼子的鹰。每一位父母,每一个家庭,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要出海的船,是终究要出海的,要经历的风浪,是终究无法避免的。人生的许多路,许多暗夜,只能独自去面对,孩子的人生,父母无法去替代,去承担。

(2004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放飞孩子》)——讲故事+议论,引出中心论点。【说明】

用寓言故事、哲学家的故事或是儒、释、道各家名人故事和文章,会使文章更富有哲理性。

(六)叙事法。

——趣事奇闻,引人入胜。

1.故事引入法。(略,见上一篇博文)2.摆现象,分析问题。

【例】

据说,成年人图书中的图文书比例正在不断攀升,成年人阅读已进入了一个读图时代。当时间性的艺术在成年人那里也需要图解,变为平面性的形象之时,人类的审美能力 无疑要打个问号了。不甘人后的王朔就曾说过要把自己的旧作改编成所谓“现代新派连环画”,很快即将面世;听说,海岩的《玉观音》也正在改编之中。

(2005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读图时代的忧虑》)

——直接摆出某些社会现象+分析问题,照应题目,说明“读图时代的忧虑”是什么,即提出中心论点。

3.引述新闻时事法。【例】

据新闻媒体报道,去年由于持续高温,某省公园里的一只骆驼热死了。乍一听说,不可思议。素有“沙漠之舟”美名的骆驼以耐劳耐高温著称,怎么会因热而死?仔细一想,这是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

骆驼之悲,源于安乐;骆驼之悲,止于忧劳。编者下水文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引新闻+议论+引出中心论点。4.叙述身边见闻或亲历的故事。【例】

这是一个浮躁却美丽的年代,我们哼着光良的歌在海边大声的许愿,我们手牵着手在草地上大叫“可以陪你这样活着真好”。流行音乐、电视剧、小说以铺天盖地之势将我们紧紧包裹住。虽然偶尔生出一丝迷乱,偶尔有些彷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于真善美的认知。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流行文化与经典同行的年代,当流行的美成为一种时尚,它非但不会撼动经典的地位,反而可能孕育出新的经典。

(2005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美丽的流行,永恒的经典》)——叙述身边或亲历的事+议论,引出中心论点。【说明】

叙事写人目的在于摆现象或举例引出论题或中心论点,所以只能几笔完成。

(七)诠释法。

——解释题意,钩玄提要。【例】 何谓“勤”?

“勤”就是勤用眼,勤用心,勤用脑,勤动口,勤动手,勤动脚。《说勤》

——设问+排比,解释题意,提示全文论述内容。

(八)说文解字。说文解字。

——会意象形,趣解字义。【例】

古人造字,喻形寓意。何为“安”?室中有女即为“安”。

女子,柔软如水的人儿,在古时,地位是如此卑微,终日闭户不出,夙兴夜寐,或织布纺纱,或煮饭浆衣。室有女子,阖家平安——女子,也应为一家之顶梁。

可这世上又有多少流言毁谤女子!什么“红颜祸水”,什么“红颜薄命”,似乎所有罪恶、苦难加诸女人都那么理所当然。

(2005年高考北京优秀作文《说“安”——女子与“安”》)——说文解字+比喻+议论+照应题目+引出对方错误观点。

(九)反常法。

——出人意料,合乎情理。

“从谏如流”常被用来形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古语云;“ 古之贤君,其从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由此可见,古人对此是非常推崇的。波兰的谚语也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至此,我们是否可以下个结论:从谏如流,多多益善,听从一切的谏议? 否也,我认为。因为塞纳克说:“相信—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但丁也斩钉截铁地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既然这么多的古训,名人的说法都莫衷一是,所以我认为:最好给“从谏如流”上把锁。这不仅符合唯物主义的要辩证地看问题的理论,同时,业已被许许多多的事例所证明。

(2004年全国高考Ⅰ卷优秀作文《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引成语+引古语+提问题质疑+作否定回答+引名言+议论,引出中心论点。【说明】

这种写法,推陈出新,也要谨慎使用,注意言之有理,有据,能够在短时间内说服改卷老师才行。

(十)铺垫蓄势悬念法。——引而不发,激发兴趣。

它曾是千年前的儒学大师发自肺腑的呐喊,它曾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中变得不值一钱。它曾是无数饱学之士终生恪守的行为规范,它曾是阴险狡诈之辈赖以飞黄腾达的外衣。它太简单,简单得连牙牙学语的孩童都能叫出它的名字。它又太复杂,复杂得让有些人将它遗失得无怨无悔,无影无踪。

它,就是诚信。

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千年的呼唤》

上一篇:选班长日记下一篇:改装车载蓝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