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内涵

2024-05-07

大学的内涵(共8篇)

篇1:大学的内涵

大学文化的内涵

大学文化是由大学历届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成果。大学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它由大学的学科特色和知名学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友)的品格、气质和创造力共同孕育,集中体现着一所大学的个性、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基础,它包括大学的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岗位职责、校风学风等。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在从事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生活娱乐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它是办学理念、精神状态的动态体现。形象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外部表现形式,它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反映着师生员工和社会对学校办学、教学与科研成果、学术水平等的整体评价。

大学文化建设内容的内在逻辑是从无形到有形、从观念形态到物质形态。如果将各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看作同心圆的各个层次,那么,精神文化处于同心圆的核心,其次是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最外层是形象文化。处于核心位置的精神文化对外层的文化要素具有指导和辐射作用。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路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科学把握各文化要素之间的联系,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应把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发动师生参与,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全校共同参与的格局。在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必须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和营养。只有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学文化才能获得丰厚的精神资源。同时,推进文化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如果现代大学仅仅是传承文化而不能创新文化,就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无法发挥新知识、新技术“孵化器”的功能。要通过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使人们既能看到学校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优良传统,又能看到学校的现实追求和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两个车轮,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高等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大学文化建设应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紧密结合,不能顾此失彼、厚此薄彼。

开放性与选择性的关系。大学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受到其他文化形态的影响,又有着自身发展的规律。大学历来是各种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的地方。大学应以开放的胸怀去面对其他文化形态,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有批判性和选择性,注意抵制不良思想和文化的侵蚀。

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大学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即大学文化的一般内容和特点,个性则体现为每所大学自身的文化特色。大学文化体现于办学理念、教育方式、组织形式、管理制度、办学目标、校风学风等方面,这些内容具有普适性。但由于办学历史、文化传统、学科专业、知识沉淀等不同,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办学模式和风格、气质,因而大学文化又有差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和特色是大学的生命。高校应在坚持大学文化共性的基础

上,善于发现并积极培育能够反映自身独有精神和文化特质、富有生机活力的个性文化。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 地位 条件 作用

论文摘要:大学图书馆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环境,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阵地,应充分发挥其导向育人、宣传育人、教育育人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部分,校园文化一方面反映大社会文化,另一方面又有其特殊性,它体现的是在学校这一独特环境中形成的鲜明的文化形态。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特有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及文化设施的总和。大学校园文化,是指以师生为活动主体,以校园为活动空间,以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为主要内容,逐渐形成一种能全面体现一个学校特有的精神气质、文化传统、优良作风和办学理念的校容、校貌。

二、大学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图书馆文化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构成,物质文化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宽敞、明净的馆舍、先进的设备、丰富的馆藏及浓厚的文化学术氛围;制度文化是通过制定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来实现馆员的职业道德的确立、管理目标的实现以及环境设施的建设,来规范、培养大学生的品行;精神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最深层次文化。大学生在馆员的热情引导下阅读丰富的馆藏文献,是通过开展优质的服务和人文关怀来实现加强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

三、大学图书馆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的条件

1.提供丰富的馆藏文献资源

大学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文献资料情报的交流中心,是文献信息资源的聚集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产生、发展、应用,使得现代大学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料更加丰富多彩,品种多样,除了珍藏着古今中外的科学文献,还添充了音像、机读文献及电子出版物、光盘数据库、网络信息等无限的文献资源,这些文献资源拓宽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启迪创新思维、为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精神食粮,同时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为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对大学生提高文化修养,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图书馆要不断加强馆藏资源建设,一方面要扩大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的涵盖面,另一方面要提高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杜绝不健康的书籍和网站。同时,还要提高馆员自身的素质,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文献资源。

2.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场所

大学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场所,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它对学生教育的灵活性、主动性、全面性及可选择性的优势,利用校园文化这个为大学生展示、表现、提高、发展自我的舞台,配合学生会、团委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演讲、辩论赛、国庆征文、卡拉OK歌曲比赛、集体舞、联欢会、摄影展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学习和应用融为一体;把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团结协作精神、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参加活动,使他们的个性和才悦并由此产生自信、产生激情,从而更加激发他们的个性潜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3.提供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环境对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和约束作用,良好的环境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高尔基说:“赏心悦目的环境可以使人心旷神怡,奋发图强的气氛可以促人奋进。”大学图书馆是师

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馆内环境典雅、资料丰富、设备先进、借、阅、藏合一的管理模式,全开架的借阅服务方式,充满了文化和现代科技气息;清新洁净的学习环境,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又起到了催人奋进的作用。图书馆员关爱读者,甘愿默默无闻,做人梯、做蜡烛、做春蚕;用自己的敬业精神和一流的服务为学生铺垫出一条成才之路,要经常聘请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究,交流文化,开展学术导航活动,活跃大学校园的学术气氛,使学生深深地被这种特有的学术文化氛围所感染,内心受到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熏陶。这种良好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动力,给人以创新思维的灵感,真正起到了环境育人的目的。

四、大学图书馆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先进文化的传播和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塑造“四有”新人的第二课堂,是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它应主动配合高校的教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高校图书馆独特的文化氛围、优雅的学习环境、丰富的馆藏、网络资源以及现代化的计算机仪器设备,浓郁的学术氛围使学生们深受健康、高尚的文化气息熏陶,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水平。

1.导向育人的作用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社会上各种观点、思想、理论也会在高校中体现出来,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很容易受到社会热点、时尚话题的影响,他们没有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的锻炼,缺乏社会经验,缺乏政治上的鉴别力和坚定性,高校图书馆要抓住时机,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导向、获取知识能力的导向及综合素质能力的导向等几方面的工作,开展新书通告、读者导购、名人赠书、网上书店,开展导读导购活动,把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正确的选择课外书籍,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作品,并向大学生开设“图书基础知识”、“文献检索”讲座,使学生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汲取知识。引导大学生形成爱读书、读好书的校园风气,有利于大学生品格的熔铸、情操的熏陶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2.宣传育人的作用

大学图书馆是教育人、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场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场所、技术、环境的优势,根据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不定期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会、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大学生辩论赛,通过开展清明祭扫活动和每个重大纪念日纪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宣传教育活动,弘扬革命先烈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大学生参加活动的过程也是自身思想受到影响和熏陶的过程,有利于学生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独立动手能力,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望,拓宽知识视野,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教育育人的作用

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正处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在向成人过渡中,自身生理上相对成熟,心理上逐渐成熟,思想活跃,有较强的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但社会经验不够丰富,使得这个年龄阶段矛盾多、困惑多,所以,图书馆员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主动地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对他们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树人;导之以行、以行正人。帮助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善于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潜移默化地引导、启发学生去体验和感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去领略中国古老文化的思想美、形式美、意境美、形象美,在美的艺术世界里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中达到心灵的净化、思想道德的完美、人格的升华,起到文化教育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要把图书馆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大学图书馆在拥有丰富的馆藏、先进的设备、良好的文化氛围的同时,还拥有一批政治素质高、广博的知识、较高的业务水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馆员,他们将以坚定的政治立场鼓舞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以良好的情感感化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激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为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篇2:大学的内涵

廖嘉颖生命科学系06园林

记得有人写过一篇《北大,魂兮归来》,现在看来它是为整个中国大学写的,这是一种悲哀和警醒。“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 ,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 “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但什么是大学精神呢?

大学精神是引领社会的重要内容,大学靠什么引领社会,怎样引领社会?必须有自己的精神。对于大学精神,第一应当是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大学校园里,应该充满着爱国精神,要时时刻刻想起爱国精神,牢固地树立起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爱国精神应是大学精神重要组成部分。同学们,让我们来想一想吧!如果没有爱国精神,我们中华民族还会巍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吗?我们还能自主吗?我们还能坐在教室里学习吗?不!我们不能!我们恐怕早已作了亡国奴了。我们当然不会愿意做亡国奴。正是爱国精神挽救了我们,挽救了中国,挽救了我们的民族。中国现代女作家、翻译家冰心说过:“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这种精神如果能用于我们学习和生活上,那挡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就再不是困难了。

第二是学术精神。学术精神,这就是:实事实功,经世致用;广采博纳,兼收并蓄;求真求是,一本万殊;经史并重,义利双行;学有专攻,贵在创新等。也即是求实求真的精神,宽 厚博大的精神,专业专家的精神,自得创新的精神。学术精神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来自于人们学术研究和学术追求的过程,似乎是书斋里的事情,但事实上学术 精神与民间生活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术研究的主题与精神一方面来自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是对现实生活的总结和回应;另一方面,学术的主题与精神又在 口耳相传、风尚相习的无形过程中以种种形式影响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洪堡在1810年备忘录里有这么一段话:“国家不应该把大学看成是高等古典语文学校或高等专科学校,总的来说,政府应使大学在学术上有所提高,从而不断地开创更广阔的事业基础,并且使人力、物力得以发挥更大的功能,其成效是远非政府的眼前布置所能预料的。”这就是说,保持大学与社会的相对超脱,是大学长远发展的前提。

第三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实际上是如何真正实现人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问题,大学不是只教给学生一个技能,还要培养他们一种精神。人文精神的体现是方方面面的,读一读唐诗宋词,看看“大江东去”,再读读“大漠孤烟直”,你曾感受到的那种心灵的撞击,是人文精神;学会友好相处,学会感恩,是人文精神;学学孔子的文化观,学学孔子待人接物的态度,也是人文精神。但现在社会上缺少人文精神,大学里面也缺少人文精神。

第四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有很丰富的内涵,首先是一种顺应自

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次是在科学上的探索与幻想,在科学上的一种反向思维。如果大学里一定要照本宣科,一定要有标准答案,那这就不是培养科学精神。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在纸上画了一个圆圈,拿到幼儿园,孩子们能给出几十种答案来,有的说像太阳,有的说像月亮,有的说像杯子,有的说像皮球;到了中学,中学生能给出十几种答案;到了大学,就只能给出一到两种答案;到了成年人,一种答案也给不出来,因为不敢说,怕说错了。这是一个什么过程呢?实际上这是科学精神逐渐丧失的过程。历史上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起源于科学幻想,但幻想的提出很关键,只要提出就有可能实现,所以科学幻想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3:大学校训中的文化内涵

一、大学校训是历史文化的产物

大学校训是我国大学文化发展中一道文化风景线,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近似大学校训的雏形,它是我国古代书院“院训”的继承与发展,如岳麓书院就有朱熹亲笔题写的“忠孝廉洁”。大学校训是历史文化的产物,是大学精神的提炼与提升。大学校训的深意反映的是学校的历史发展脉络,是传统和文化的归属,是办学理念的高度凝练,是治学态度的彰显。同时也是一所大学学术传统和办学宗旨的体现。不仅如此,校训也深深砥砺着一所大学一代代学子的人格、品行,他对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具有指向和激励的作用,是对大学精神真谛的深刻揭示。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乃中华传统文化之品格,所蕴内涵为双重品性,既有坚强刚毅,亦有温和敦厚。如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语出《论语》,博学是从各方面广博的去学习,以开拓知识的范围,笃志是向远处大处立个志向,立了志向,就要坚定不移,切问是切切实实的问,近思是由近及远的想。

二、大学校训是对真理的追求

大学校训各有千秋,就其内涵而言,有些校训就是对真理的追求,是严谨求实精神的体现,追求真理,而不迷信权威。中国历代大学文化都受传统文化影响,古代文化中蕴含深刻的哲里,体现了古人对真理的追求。《周易》六十四卦中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谓天者,即自然也。其运则刚健,动则强毅。相应于此,君子即应坚卓刚毅,奋发而图强耳;地之气势,应顺地理,厚而和顺,实而宽德,君子与此相和,便应增其美德,容载万物。《大学》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中庸》中有“好学近知,力行近仁”古人对人生、对宇宙的哲学思索与拷问,都成为了构建大学校训文化的精髓,再如中国古代哲学家强调“天人合一”“上善若水”“逝者如斯,不舍昼夜”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校训的直接影响。当然西方大学校训也同样体现出了对真理与文化的追求,如鲁大学校训:light and truth(光明与真理)。华盛顿大学的校训是“通过真理取得力量”。这些校训都使用了真理两字。加州理工学院的校训“真理使人自由”。

三、大学校训是崇尚道德的文化

联合国文教总干事强调学校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认知。美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大学——宾州大学,它的校训就讲到道德:“没有道德的法规是徒劳的”。上海交大校训体现了非常深刻的道德含义:“饮水知源,爱国荣校”“饮水思源”用英文来讲就是thanksgiving,感恩就体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北周的庾信《徵调曲》中有“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之句;宋时的宗礼《大鉴禅师殿记》中有“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哉”之句。哈佛大学提倡“一个人能不能有所成就,不单单看智商,还应该看他的情商,进而看他的德商”。

四、校训文化与当代文化教育意识的结合

校训常常蕴含了大学师生的理想信念、精神气质、文化品位、专业修养等。如古人倡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等等。前总理温家宝也曾经说过“每一个学生首先应该懂得的道理和终身实践的目标,就是热爱祖国并为之奋斗。只有对国家、对人民爱得深,才会有强烈的责任心,才会对国家、人民有献身精神。学生要爱老师,老师也要爱学生。对人民要有真挚的大爱。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以校训激励老师同学们,专研科学与文化。

五、以名言警句、诗及对联等形式传承校训文化

以对联、诗和名言警句为艺术形式,以传统文化为题材,形成了大学校训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容。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形式,它能以最少的字数承载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当年黄埔军校的对联校训“升官发财请走它道,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再如某高校的校训对联“教书育人宜然以身作则,学有所成唯有废寝忘食”,中南大学以七律诗的形式作为校训:“知无涯际可寻根,行尽书山忘晓昏。合力攻坚催堡垒,一心治学筑黉门。经纶满腹酬国家,世味多情养魄魂。致意难言终有待,用人妙处见乾坤。”诗人顾炎武说:“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大学校训中的文化有更多的内涵值得我们研究与探讨。

篇4: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 和谐;大学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7-0668 (2008)0110018-01

一、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中国是最早提倡和谐的国家。早在西周末年周幽王时,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哲学命题和思想理论。《论语·子路》中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学而》中有孔子又说:"礼之用,和为贵",可见,儒家把"和"作为了人们立身行事处世的价值目标、评判标准和理想境界,"和"的思想事实上被置于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传统儒家认为"和"是一个生成的过程,是宇宙万物产生、发展、运行的根本法则和规律,是不同事物与元素的交汇融合,是一个不同事物或元素相克相生的过程。简言之,"和"是一个统一了矛盾,并且实现着融合的互动的过程。

大学校园文化是从属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系统。最早提出"学校文化"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华勒,他在1932年的《教育社会学》一书中使用了"学校文化"一词。他认为学校文化就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的文化"。那么什么是大学校园文化呢?大学校园文化就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一种整合和结晶,它表现为学校的"综合个性"随着大学的产生,大学校园文化便应孕而生了,并伴随着历史、社会进程的脚步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和谐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园文化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和谐校园文化,要求我们对校园文化进行整体性的思考,通过和谐校园文化构建,提高大学教育的绩效,培养适应未来和谐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人群。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大学生是和他们优良的智力水平,意志水平和心理品质是分不开的,他们有强烈的上进心,对外界事物有高度的敏感性,有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有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责任心,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民族心理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大学生,所以在和谐校园文化构建主题是通过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培养能够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高素质人才。

二、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现实意义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是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是创造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推进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育人环境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构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要依附于人类既成的知识智慧和文化载体,单纯、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现实基础的。

建设大学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和谐育人环境,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在具体实践中就是要实现教育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在这种和谐的关系中,每个人都可以充当教育者,每个人也都是被教育者;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言语、行为、信念、追求等影响他人和环境,同时每个人也时时刻刻被他人和环境所影响、改变。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让青年学生徜徉其中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历来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构建大学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实效性,,有利于营造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建设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策略

需要研究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特征与构建和谐大学文化途径。借鉴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通过研究校园文化如下主要特征:精神性、集合性、社会性、历史性、时代性、可塑性,提出构建和谐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途径。通过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以培养出能够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高素质人才。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谐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精神之间关系。校园文化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通过后人不断实践中进行传承、充实、完善、发展。由于大学精神,是指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治学传统和价值取向。大学精神是对校园文化的高度凝炼和提纯,是校园文化的精髓。高等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者是人(教师),被培养者也是人(学生)。

篇5:大学文化内涵的哲学审视

文化是一种社会形态,也是人的生活方式,对于人的存在具有本体的意叉.文化内涵包括理念、行为、制度和器物四个层面的要素.在哲学视角观照下,大学文化是大学对社会文化的`选择、整理、吸收、升华.并融入学校自身特点与条件形成的文化,是大学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共同创造、共同遵循和分享的文化形态.比照文化内涵要素,大学文化由环境、行为、制度、精神文化四个相互联系的层面构成.尽管大学文化中存在着精华与糟粕,但与其他文化相比较,它具有先进性、多元性、创新性、主体性与教育性的基本特征.

作 者:黄遵斌 刘浔 HUANG Zun-bin LIU Xun  作者单位:黄遵斌,HUANG Zun-bin(赣南师范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刘浔,LIU Xun(赣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刊 名: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SOCIAL SCINECES EDITION) 年,卷(期):2009 24(3) 分类号:G64 关键词:大学文化   高等教育   哲学视角   内涵发展   办学理念  

篇6:女大学生修养的内涵与实践

女大学生修养的内涵与实践

摘要:女性在当今社会及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而女性如何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一取决于适世的生存能力,二则取决于处世的内在修养。而依旧处于校园内的作为女性特殊群体的女大学生,如何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上好内在修养这门课,显然尤为重要。本文就从礼仪教育、文化涵养、气质品格三个方面浅谈女大学生修养的内涵及实践。

关键字:修养 女大学生 礼仪教育 文化涵养 内在品质

营造一个温馨而充满活力、与人为善的融融世界,是女人与生俱来的使命。在这个日益文明的时代,女人作为世界风景的一部分,要具有将自己的美丽辐射给世界的能力。冰心这样赞美女人“世上如果没有女人,就会缺少十分之五的真,十分之六的善,十分之七的美。”当代女大学生要从多方面提升自己的修养,最终成为冰心笔下的具有真、善、美的女性,成为社会和家庭良好的融合剂。

一、礼仪教育

礼仪是人们在长期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个体之间的一种行为规范,体现了个人修养,甚至于民族魅力。礼仪并非仅是外在形式,谦恭的态度、礼貌的语言、优雅得体的举止,本质上是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精神气质和思想境界等内涵的外化。没有对礼仪的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就不可能正确把握修养的内涵。

礼仪自古以来都是作为对人进行修养培育、人格完善的重要手段。“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仪教育是提升女大学生修养的重要途径, 礼仪是一面镜子,照出你的修养,帮助你与人和睦相处。每个女人都应该使自己成为真、善、美的使者,每个女人也应该是聪慧、善良、富有魅力的。礼仪教育就能使女大学生逐渐成为这样的人。

首先,礼仪教育可以提升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其今后能走多远,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广度。其次,礼仪教育可以提升女大学生的审美品位。礼仪教育蕴涵着丰富的审美资源,通过礼仪教育培养女大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为她们的成长进行真善美的教育,从而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塑造完美形象。第三,礼仪教育是提高女① 1

大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如何以正确的态度、方法、礼节对待社会上的人,是当代女大学生走向社会必须掌握的“通行证”,否则将“无礼寸步难行”。

礼仪,说到底是一种善良的心,因为它需要你真心真意地想让与你交往的对方感到舒适、幸福、快乐。我们需要礼仪,是因为我们重视的是更重要的东西:家人、朋友以及人生最好的经历。女大学生应践行礼仪,从而逐渐修成良好的个人修养。以诚相待,朋友间需要礼仪;事业有成,同事间需要礼仪;家和万事兴,家庭需要礼仪。身处校园,懂礼貌,尊敬师长,关心同学,说话得体。礼仪教育还能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女大学生,更能在职场中不让须眉,挥斥方遒。

在家庭中,接受良好礼仪教育的女大学生将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时更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因为女人的位置是承上启下,具有天生的平衡能力。当与父母相处时,以“孝”行之,做到和颜悦色,并以礼待之。多一点称谓,多一点敬语,多一点问候,多一点赞美,却少一点要求,少一点争执。当现在的女大学生将来成为社会和家庭的半边天的时候,礼仪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女性角色的深入而更加重要,礼让爱更加深厚。对待爱人,偶尔帮他放水,让他洗个舒服的泡沫澡;早上让他多睡10分钟,先起来为他做早饭,小小的礼节让“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再是誓言,而是生活的点点滴滴。对待公婆,不是埋怨,而是爱屋及乌,用坦诚的心以礼相待,少怨言,多干实事。面对孩子,更应该用良好的礼仪修养以身作则,因为“母亲站在整个民族的最前面,母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和命运”,这样整个家庭的修养才能绵延相传。②

二、文化涵养

文化素质是长期以来对社会、历史、哲学、文学、艺术,以及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的积累,及对千年来人类所积淀的丰富的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继承,还是人对社会的规律,个人在社会中的义务和责任的了解。文化素质提高过程同时必定伴随着提高修养的自觉性的增强过程,两者相辅相成。另外,文化素质无疑为修养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我们看到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的人谈吐之间尽显修养,若胸无点墨,即使做足礼仪,开口间便将浅陋的内在表露无遗。

而一个人的良好文化涵养必须以大量的知识为背景。知识是素质的基础,注重内在知识的丰富、智慧的修养对气质女性来说是至关重要。女大学生身处校园,在这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除了学习本学科的知识,还可以任意涉猎其他领域的书籍,不断丰富自我。“读史使人①

② 《孔子·雍也》瑞英女社:《女人礼仪书:魅力一生的行为准则》,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页

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培根在《随笔录。论读书》中写出读书的益处。书香是最有价值的“化妆品”一个女人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由内及外地表露出来的深厚温婉的气质。书籍,是女人永不过时的“生命保鲜剂”。而读书学习是一件很孤寂的事,因为它需要你抛弃世间的一切浮躁和喧嚣,全身心的投入,在如今这个喧嚣的社会里,人们很难开辟一片净土。当校园为女大学生们提供这一片难得的净土时,应该好好把握,开始“终身学习”之路,随时给自己充电,寻求一种内在的、精神的充实与丰富,一种思想的前卫与丰满。

而当下中国大学的情况却并不尽如此,很多大学生精神世界空泛,他们中的有些人可能在专业技术、或者专业技术的某一个方面是表现突出的,但却在一些应该具有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观念和品质上面,却表现出令人不解地薄弱和单一。他们不知道或不屑于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对中华文明及其价值观念知之甚少。女大学生也不例外,她们本应在结束了12年的应试教育后开始新的自由的对知识的追求,然而事实却是,大多数女大学生对于课外知识的涉猎比高中时应试压力下攫取的更少,更多的则是沉溺于网络。

民国时期的才女林徽因不仅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还致力于建筑专业,成为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几乎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颜色。“寂寞精灵”张爱玲尽管貌不惊人,但她那弥漫着旧上海忧郁风情的文章以及她深邃的内心世界,使当代人对她的回忆像一坛搁了多年的老酒,越品越香醇。李碧华曾评价她说:“文坛寂寞的恐怖,只出一位这样的女子。”

现在有很多女性难以做到家庭、事业两不误,更不用说注重文化涵养的积累,久而久之,身在职场,却与社会脱节;岁月流逝,家庭琐事让她们丧失女人魅力。这种悲剧的出现,是女性不注重自身修养的结果,因此,当代的女大学生要引以为戒。文化涵养的修炼对于女性来说当是一个终身不懈的过程,红颜弹指,刹那芳华,唯有才智长存。岁月的流逝可以带走姣好的容颜,却无法带走女人越来越清澈和丰富的心灵,内在的文化涵养却能与时俱进,历久弥香。可以说,聪敏机智的头脑和学而不倦的热情,才是女人真正的无价之宝。

三、气质品格

女大学生的修养还体现在气质品格上。是一种理解和尊重;一种热情和友善;一种宽容和接纳;一种谅解和豁达;一种轻松和乐观。是在阅读漫漫而浩繁的人生长卷中,逐渐明白和懂得的心灵最宝贵的东西,是“心底无私天地宽”的胸怀,是“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胆略,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是“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忍,是“腹有诗书心自华”的自信。

作为一个有气质品格的女性,首先要树立的就是自信,要完善的就是自我的价值观念。“当代中国社会中的性别角色,仍然带有传统的不平等因素,不带偏见的多元价值取向的性别角色尚未真正塑造起来。”这种性别角色模式的形成,是长期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真正有修养的女性不会被束缚于传统理念,男人不再是女人的主宰,女人应该有目标地演绎自己的人生。而现在许多女大学生因为没有自信, 认为女人天生在能力方面不如男人,所以产生依赖思想,失去追求理想的意志,“女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成为她们放弃自我的挡箭牌。女大学生应该重视自信这种品格的培养,这样才能在职场中出类拔萃,在家庭中,也不再是一个主妇的角色,能更多的发挥好为人妻,为人母的职责。

成为有修养的女性,学会善良,这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和源泉,只有心存善念,才会得到别人的欣赏,在不经意间收获爱。学会宽容,这是经历千万次的忍耐而提升的人格魅力。宽容的女人,心胸宽广如海,干预直面困难和挫折,以平静的心态去面对人生。如一朵野花,平平静静地萌芽、生长、绽放,在无边的原野上,有一种开阔的美丽。学会温柔,这不是表面的矫揉造作,嗲声嗲气,也不是一位的顺从、迁就,而是生命本体自然散发出来的一种真性情,通情达理但却要坚持原则,柔中带刚,柔韧有度。温柔的性情不会老去,反而会日久弥新,并深深滋润人的心田,让女人的美丽得到升华和永恒。学会平衡,修修养的女人懂得责任和义务需要平衡;懂得选择和放弃的平衡;懂得梦想与现实的平衡;懂得赚钱与休息的平衡;懂得享乐与勤勉的平衡„„

修身之道如是说: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有事斩然,无事修然;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思之坦然,为之善然。如果女大学生能努力做到宠辱不惊、淡泊宁静,笑看庭前花开花落,那么将会得到更多人,特别是男性的尊重。女大学生面对爱情的态度多样种种,多少人为之黯然神伤,其实,每一份感情都很美,每一程相伴也都令人迷醉。

“我终于离开了他,在说过再见以后,我转过身,让自己淹没在人群中,让脚步尽量洒脱、坚定。我没有回头,不管身后的他是在注视我的背影,还是已经转身离去。因为我知道,尽管爱情消失了,人,还是得往前走。不想让你看到我懦弱的一面,不想让你看到我泪滑过脸颊的那一幕,转身离开,让我们彼此都留下一个最美好的印象。”这便是一份洒脱的气质。

在男人面前,留下一份洒脱,是女大学生的修养。在落泪以前转身离去,留下简单的背影,将昨天埋在心底,留下最美好的回忆,让彼此都能有个更轻松的开始。轻轻地抽出手,说声再见,对他说,真的感谢这一路上有你。

综上所述,女大学生应把握好自身性别特点,发挥优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着重提高自①① 高华:《女人的修养与智慧全集》,朝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123页

身文化素质和内在品质,学习和实践礼仪,最终成为一名有修养的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扮演好自己的职责。这对于女性自身和整个女性群体素质的提高,甚至与社会的和谐进步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7:大学文化内涵

第一,追求真理、严谨求实。哈佛大学的校训就一个单词:truth(真理;有人把它译为:让

真理与你为友)。追求真理,而不迷信权威。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严谨求实的文化。一位刚进哈佛的新生曾对哈佛大学校长说:“我一直在跟踪你的数据,你的数据有错误”。一个新生可以对校长说“你错了”,这就是哈佛的文化:思想胜于权威。耶鲁大学校训:light and truth(光明与真理)。胡锦涛主席2006年4月21日在耶鲁大学演讲时说:“耶鲁大学的校训强调追求光明和真理,这符合人类进步的法则,也符合每个有志青年的心愿”。

第二,崇尚学术自由。加州理工学院的校训“真理使人自由”正是崇尚学术自由文化的体现。

耶鲁大学校长说:“只有自由探索、自由表达,才能真正发掘人类潜能”。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11月13日与文学艺术家谈心时,九次强调自由,并引用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讲的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第三,提倡理论联系实际。麻省理工学院崇尚理论联系实际,他的校训是:“动脑又动手

(Mind and Hand)”;诺丁汉大学的校训是:“城市建于智慧”,用现代语言解释就是“大学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一个城市要想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就必须拥有一流的大学作为后盾,大学带给一座城市的不应该仅仅是物质上、经济上的飞跃,还包含精神文明、文化修养上的提升。

第四,崇尚道德、感恩社会。美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大学——宾州大学,他的校训就讲

到道德:“没有道德的法规是徒劳的”。此外,还有感恩(thanksgiving),感恩生命,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感恩生活,感恩自然等。总之,人的生活中,感恩情怀是不可缺少的。感恩,人生的必修课。感恩,社会能更和谐。感恩,世界能更美好。

篇8:试析大学文化的内涵、特色和功能

一、大学文化的内涵

目前, 人们对大学文化的认识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如杨福家认为, 大学文化是追求真理的文化, 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它体现的是一种共性, 其核心与灵魂则体现于大学的精神[1]。黄宁认为, 大学文化是高等学校生活和存在方式的总和, 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几个方面[2]。大学文化还有文化氛围说、意识形态说、文化要素复合说、精神体系说、文化潮流说、文化指令说、启蒙说、活动说等多种多样的表述。这些观点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大学文化的内涵。

笔者认为, 大学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 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 是指“大学人”在大学里的一切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及其活动结果。从内涵来看, 大学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有机统一。

大学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思想观念系统, 是师生员工的理想、信念、价值目标和观念体系的总和。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大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二是大学的精神风貌, 主要包括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三是大学的标志性表征, 主要包括办学传统、校徽、校歌、校旗等。这几个方面, 相互联系, 共同组成大学精神文化, 成为大学发展的精神动力。

大学制度文化是在大学这个特定的组织环境内, 大学的管理者制定各种制度的理性原则、价值取向、理念追求、道德标准、利益调整等一系列观念体系以及由此产生的制度体系、所有大学人对制度的认知与习惯。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二是地方教育法规;三是学校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四是观念体系。这四个方面相互制约, 共同构成大学制度文化的有机整体, 为大学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大学环境文化是指大学文化的物化形态, 是大学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大学的地理环境;二是大学的规划与布局;三是大学的教学生活设施、建筑、校园人文景观及绿化美化;四是大学校园网络文化、电教传媒、图书馆、报刊、杂志等学校文化传播载体与设施。这几个方面相互依存, 共同组成大学环境文化的有机整体, 发挥着环境育人的独特功能。

大学行为文化是指大学人在学习、教学、科研、管理、娱乐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化。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是管理人员行为文化;二是教师行为文化;三是服务人员行为文化;四是学生行为文化。这几个方面, 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共同制约和推动着大学人行为的发展和完善。

大学文化的各个构成要素, 相互联系, 密不可分。大学精神文化贯穿于大学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之中, 是整个大学文化的核心;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的凝结, 同时又是大学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正常运作的根本保证;大学环境文化体现着大学精神文化, 又为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正常发展提供物质载体;大学行为文化体现着大学精神文化, 受大学环境文化的影响, 为大学制度文化所规范, 推动着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发展。这四个构成要素, 在大学精神层面实现最高的统一。

二、大学文化的特色

独特的文化氛围, 特有的文化主体, 多样的文化源泉, 使得大学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显示出一些明显的特征。对于这些特征, 人们有多种认识。如刘晖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把大学文化的特征归纳为:历史性与未完成性、保守性与开放性、国际性与本土性三大特征[3]。王长乐认为, 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神圣性、理想性、学术性、批判性和传统性[4]。韩明涛提出, 大学文化的特征是:科学与人文、出世与入世并行不悖, 追求自由、倡导民主和富于批判, 与时俱进和勇于创新[5]。笔者认为, 大学文化的特征应该是大学文化特有的东西, 这些特征主要体现在:

第一, 大学文化相对较新。人类文明历史悠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范围内, 大学文化产生于中世纪。而我国的大学文化直到晚清才出现, 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大学文化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情。所以, 从大学文化产生的角度来看, 大学文化的突出特点是“新”, 是一种新生的、年轻的文化亚种。作为文化亚种, 它与社会母文化相比, 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这个“新”还有一种含义, 即作为大学文化主体之一的大学生, 是一些尚未走向社会的青年, 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人。每年都会有新的力量加盟, 都会给大学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问题, 从而使大学文化建设充满其他文化建设难以具备的生机、活力与动力。

第二, 大学文化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文化传统。任何文化都是在已有的文化成果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大学文化也要坚持、继承和发扬人类已有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 与传统文化存在着交融性和创新性。但大学特殊的职业实践, 造就特殊的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 大学文化有一个特殊的文化源泉, 这就是已有的大学文化成果, 特别是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累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优良校风等积极的大学文化成果。这使得每一所大学的文化都深深打上自身特有的历史烙印。

第三, 大学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文化品位也有相对的高低之别。大学是探索学问的场所, 是社会知识精英的集合体, 是重要的先进文化发源地。广大教职员工绝大多数都经历了长期严格的学习训练, 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层次、较高的文化创造能力和较强的欣赏能力。广大青年学子, 大都具有较好的文化基础, 并正处于追求知识的旺盛期, 只有创造较高品位的文化, 才能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同时, 大学文化主体思想敏锐, 知识渊博, 文化品位相对较高, 这使得大学文化往往成为时代文化的先锋。

第四, 大学文化的本质是大学精神。文化的本质是精神, 文化不同, 其精神内涵也会有所不同。与其他文化相比, 大学文化的精神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尤其是处于核心和“灵魂”地位的大学精神。在这个意义上, 大学文化应当是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文化, 是具有大学大爱精神的文化。这是大学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的显著特征。

这些特征, 是大学文化的共性。作为社会主义大学, 我国的大学文化既具有大学文化的共性, 也有来自于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特点:一是以社会主义大学大爱精神为核心和“灵魂”, 即爱校爱岗、敬业负责的精神, 追求真理、广包宽容的精神, 公平正义、团结诚信的精神, 爱国为民、服务社会的精神。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6]这是社会主义大学文化尤其是大学制度文化的显著特征。三是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这些特征相互联系, 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大学文化特有的重要标志。

三、大学文化的功能

由于大学事务的多样性和人们对大学文化认识的差异性, 人们对大学文化功能的认识还不尽一致。笔者认为, 大学文化的功能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其基本功能是导向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辐射功能。

1. 导向功能, 是指大学文化能以直接或潜移默化的方式,

促使大学人确立和形成正确的价值目标, 促使大学人健康地生活和发展。这种作用主要来自于大学精神文化。当然, 大学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也有目标功能和导向作用。

2. 约束功能, 是指大学文化对大学人的规范作用。

这种规范作用是以责任心和爱心为基础的自我约束与以大学制度文化为主的多种大学文化约束的统一。作为大学文化实质和灵魂的责任心和爱心, 一旦化为大学人的内在意识, 就会使大学人自觉地约束和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同时, 大学的教学制度、管理制度、科研制度、学生工作制度等各项大学制度文化都是对大学人思想行为的硬约束;大学环境文化从宏观上决定了大学人活动的心理状态、范围、空间和能力;大学精神文化通过影响大学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意识、价值观等, 从大学人的心灵深处影响和约束着大学人的行为;大学行为文化会通过大学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影响和制约着大学人的行为。大学文化约束功能的充分发挥, 将有助于形成安定有序的和谐校园, 提高大学人的生活质量和办学水平。

3. 凝聚功能, 是指大学文化的向心作用和内聚作用, 是大学精神文化、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合力。

大学精神文化确立的是大学人共同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追求, 是凝聚功能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大学环境文化确立的是大学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有助于化解大学人之间的矛盾, 改善大学人之间的关系, 是凝聚功能的重要条件;大学制度文化有助于形成和巩固稳定的大学人之间的关系, 是凝聚功能的组织基础;大学行为文化是沟通大学人之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 是推动和发展大学人关系的重要途径, 是凝聚功能的行为基础。这些作用, 归根到底体现为共同的责任心和爱心对大学人力量的凝聚。这些凝聚作用的发挥, 将增强大学人之间的团结, 形成和谐校园, 推动大学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4. 激励功能, 是指大学文化能够激发大学人的积极性、主

动性和创造性, 促使大学人形成不畏艰险、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这种功能, 来自于大学精神文化的科学目标, 来自于大学制度文化的赏罚分明, 来自于大学环境文化的潜移默化, 来自于大学行为文化主体的相互影响, 来自于大学文化对大学人原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和新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激励, 来自于爱心和责任心提供的强大动力。激励功能的发挥, 将为大学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5. 辐射功能, 是指大学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大学大爱精神向社会其他领域的扩散和传播。

在我国, 它不仅汇集着我国的传统和现代文化以及优秀精神和大爱精神, 而且也吸纳着当今世界的优秀文化成果和包括大爱精神在内的高尚精神;当大学文化和大学大爱精神传播出去的时候, 当大学培育的具有大爱意识的人才走向社会的时候, 就带动和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精神和大爱精神的发展。充分发挥大学文化和精神的这种辐射功能, 是大学的重要使命。

这些功能, 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明确了大学人的行为方向, 提供着大学人活动的动力, 调整和规范着大学人的行为, 凝聚着大学文化建设的力量, 辐射和带动着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作者系河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河南焦作454003)

参考文献

[1]杨福家.大学使命与文化内涵[N].学习时报, 2007 (08) .

[2]黄宁.关于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6 (02) :39.

[3]刘晖.论大学文化的特征、嬗变与功能[J].高教探索, 2006 (03) :30.

[4]王长乐.试论大学文化的基本特征[J].煤炭高等教育, 2001 (03) :06-08.

[5]韩明涛.大学文化建设[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17-18.

上一篇:家庭医生工作进展下一篇:沈阳市拔萃私立中学办学情况写实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