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读后感800字

2024-04-23

《浮生六记》读后感800字(精选12篇)

篇1:《浮生六记》读后感800字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两百年前的最初,因“天之厚我可谓至矣,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彼苍之厚”,便有了沈三白的《浮生六记》。那苏州城的万家灯火里,有一盏是属于沈复和陈云的。

沈三白的生活不乏人生百味。他道:“天地厚我可谓至矣”,而陈云,是此生苍天对他最大的恩赐。

从儿时的“淑姐”,到相濡以沫的“芸娘”,是一段羡煞旁人的锦绣时光。陈芸是个可爱的女子。她曾着男装与沈复观神诞花照,游于庙中。他们一路走过,穿过熙攘的人潮与盛世的烟火,把清贫单调的日子过得舒雅温暖。这半生,如此美丽。我最爱芸娘说的一段话,让人瞬间就温柔了起来——他年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群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就是这样一个温柔入骨的芸娘,让沈复深爱不弃。只不过,这相聚相爱,竟在“芸竟以之死”中收束了。嘉庆八年三月,陈芸旧疾复发,药石无力,殒在了料峭的春寒里。从此,三百只身天涯,风霜满肩。

该是如何的情深伉俪,才教苍天嫉妒至此,狠将风月亲手折煞,铺以满面风霜。

沈复的年少岁月,也是让人羡煞的。与挚友高歌纵酒,游历山水,虽“惜乎轮蹄征逐,处处随人,山水怡情,云烟过眼,不道领略其大概,不能探僻寻幽”,但也将川河尽入胸怀,酣畅淋漓。

乘物以游心,悠然于世间。

沈复此生见过美景无数,琉球独得一记。他用简言简语,就展露了琉球风采,似海风拂面,大鱼覆舟。“春云偶住留痕室,夜半涛声听煮茶”,沈三白心满意足。

沈复还记道自己爱插花盆栽,积兴成癖,心得诸多。“点缀花石,亭台楼阁,则要小景入画,大景入神,虚实相合”。三白的孩提时代,与花虫为伴,天真烂漫。大隐隐于市,他是“大隐”,在一方庭院中不理尘嚣,清风朗月,此心与天地同。

读遍此书,绕过几圈,还是最舍不下陈芸的部分。芸娘一死,沈复形容枯槁;接着父亲撒手人寰,又再是儿子逢森离世。“当是时,孤灯一盏,举目无亲,两手空拳,寸心欲碎。绵绵此恨,曷其有极!”

来时风月多,去时霜满面。沈复一生潇洒坦直,最后却落得孑然一身。

他与所爱之人的朝朝暮暮,倾注了世间极致的悱恻与缠绵。只怕日夜耳鬓厮磨,还叹春宵苦短。

读过《浮生六记》,像是走过了沈复的一生,坎坷与情意,快活与伤离。沈复的一字一句,一墨一味,沉淀出百年醇质,轻轻地温柔了文字与光阴。

“觅得浮生半日闲,一醉如梦又百年”。在下一世的绵长岁月里,沈复定会为了见到陈芸,为了他们所向往的清风朗月,流浪千万里,不问归期。

篇2:《浮生六记》读后感800字

三白看“花照”归,“向芸艳称之”,芸娘便也想去看看,“惜妾非男子,不能往”。但三白是个我行我素不拘礼法的人,当即便怂恿她女扮男装,穿上自己的装束,再教她“男子拱手阔步”之行止,好不穿帮。装束好后,芸娘“揽镜自照,狂笑不已”。之后“遍游庙中,无识出为女子者”。但世事总不经意的有些小小的变故。芸娘见到一熟人,过去打声招呼,不自觉把手放在了她的肩上,招徕主婢责难,不得以“脱帽翅足以示之”,那人虽然惊讶,却也觉有趣,相谈甚欢。

芸娘不但可爱,更是个聪明贤惠的才女,她喜欢李太白诗,言“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她与三白聊天多涉文辞书画、园艺插花,她是三白的知己,三白也是她的知己。她二人看淡富贵名利追求天然自得的逸趣。在乡间避暑期间,面对一派田园风光,芸娘欣喜对丈夫说道:“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锈,以为持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

这样的女子,谁人不喜,谁人不爱呢,无怪乎历代文人均喜置书在侧,闲来品读,确有沁人心脾恬淡素雅之味。将其翻译成英文的林语堂曾对友人说,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恩,当真是夫复何求!

再说沈三白,也是颇合余心。他素性淡雅不拘,十三岁时随母归宁,第一次见到芸娘,就跟母亲说:“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我不知古人娶妻妾有多少爱情的成分,礼教之下,爱情所处的地位大概微乎其微,看西厢红楼,梁祝孔雀,那个时代,十三岁的沈三白行此男子大诺,是其情根使然的天性,是与礼教的叛逆与抗争。他在后文中多处提到二人“情痴”,于此亦可见一斑。所幸或是上天悯其情爱之切,母亲也喜欢自己这个“柔和”的侄女,便匀了两人婚事。十八岁那年,喜结连理。

成婚之后,二人如胶似漆,“耳鬓厮磨,亲同形影”,爱恋之甚,不可以言语形容之。沈三白沉迷闺房之乐,毫不思进取功名。蜜月之后,三白去绍兴赵省斋受业,与芸娘暂别,“恍同林鸟失群,天地异色”,三个月,如同隔了十年,以致无心学业。后终得先生之力得返遣归家,“喜同戍人得赦”。二人相见更是“握手未通片语”,“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

篇3:《浮生六记》读后感800字高中

这一章完全跟着沈先生游山玩水,走遍沈先生去过的地方,美景美心情,悠然自得,也是这本书的结束,沈先生也带着我们去领略了庵里的美景与落魄,空旷与葱郁。

从这些游记中,我看到沈先生红色性格的特征,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为人,凡事喜欢独出己见,不屑于随着别人,即算是谈论诗品评画,无不都是带着‘人家喜欢的我舍弃,人家舍弃的我偏捡起来’这意思。所以风景名胜,重要的还是心中有所得。”

红色性格指的是与红色相关联,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特别有分量感,透露出坚定、坚强、热情而奔放的性格。红色性格的人有活力、有个性、喜欢有工作效率等。所以,沈先生喜爱出门游玩,也想多看看名山大川。

红色性格的代表人物是孙悟空。它勇敢、果断、爱憎分明、敢于冒险、不屈不挠。打倒妖魔鬼怪,助唐僧取经。然而,它也有不足,有时刚愎自用,有时在人际关系欠柔和、冲动等。

篇4:浮生六记高中生读后感800字

她很聪明。她听一遍《琵琶行》便会背,还靠着《琵琶行》学习识字。她通晓诗词,写出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极妙句子,还能与丈夫评古论今。她不痴迷金银珠宝,唯有的首饰也送给别人,却极其痴迷于收集破书残画。书中写有“芸于破笥烂卷中,偶获片纸可观者,如得异宝,旧邻冯妪每收乱卷卖之”,将纸片奉为珍宝,多奇怪啊!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痴迷于谈经论典的陈芸,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类。可是,她就像自己最欣赏的诗人李白一样,豪放洒脱,不顾流言蜚语,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十分的洒脱。一日,她想与丈夫同行前往,可惜不能轻易出门,怎么办呢?沈复出了个馊主意:“冠我冠,衣我衣,亦化女为男之法也。”在沈复的一再请求下,陈芸女扮男装开开心心地出去玩了一趟。又有一次,陈芸想跟沈复一起去太湖游玩,正当沈复一时找不到借口应付父母而为难时,陈芸便主动说,只要告诉公婆自己回娘家即可。这次,他们与一位志趣相投的女孩素云泛舟太湖,共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在提倡女子“足不出户”的年代,打破封建礼教,需要多少的勇气!

她特别的善良。年纪尚小,便靠着自己的双手养活家人,甚至为自己的弟弟付学费。而后当沈复来拜访时,她还偷偷地为他藏了一碗粥。为了给得病的沈复祈福,陈芸还吃了几年素。“情深义重”都不能形容她了。婚后,她“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井井然未尝稍失”,对所有人都和和气气的,而且夫妻之间经常使用“岂敢”“得罪”等此,相敬如宾。在游戈园的时候,她甚至因为王二娘摘了一些野花而心疼。这是何等的善良。甚至,丈夫随口说的要纳妾,还被她挂在心上。最后,也因此事,她与公婆关系不和,间接导致自己的早逝。她很温柔,体贴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唯独忘了心疼自己。

虽然,她可能不受当时所处的大家庭的待见,可是,这怎能掩盖她身上的光芒呢?沈复的笔让她彻彻底底地在读者眼前生活,使我们看见了她的聪明、洒脱、善良。照着自己喜欢的方法,在沉沉浮浮之时仍能努力漂向美好,这样子的人,何尝不可爱呢?

篇5:《浮生物语》读后感800字

那个叫“不停”旅店的老板娘裟椤,就爱为来来往往的旅客,泡上那样一杯浮生,在那甜苦交织的味道中,换取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乌衣、巧别、飞天、梦碗、魍蛟、阿朱、翎上、小丑、白驹、羽蛇、地城、初酒。十二个故事,甘醇如清茶,道述了人世间的苦辛,说尽了裟椤的人生。

一杯茶,喝出的不仅是苦与甜,还有人生。听旅客讲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他们的经历,也是在述说一个又一个至深的道理。

《阿朱》这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阿朱这一生注定在修修补补中度过,他用生命修补了两颗残缺不全的心灵,只是想让这个世界上能有更多的好人。他做到了,尽管过程艰苦,他甚至付出了生命,但结果,依然称心如意。

我始终坚信,付出了辛苦劳动的人,总会收获到一份甜蜜的回报。有句话这样说 “阳光总在风雨后”还有句话这样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先苦后甜,是人生的成长轨迹。

先苦后甜,后面的甜才会更甜。就像跑800米一样,跑到了一半,你已是累的说不出一句话,不想再跑,一心只想退出,但是当你咬牙跑到了终点时,心中的那份甜蜜是不言而喻的。先甜后苦,后面的苦只会更苦。今天你要完成的事情有很多,是你总想着去玩,“明天再做吧”你这样告诉自己。结果,明天你要做的事情会有更多。

别幻想生活中只有甜而没有苦。苦,可以让人冷静;当然,生活中也不能没有甜。甜,可以给人鼓励。受着苦,想着甜,生活才会更好。

钢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成为一件好的兵器,人也一样,总要经历点打击,才会有所作为。海伦·凯勒失明,写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贝多芬失聪,谱写出了,《命运交响曲》;司马迁被贬入牢中,也还是写出了《史记》。这些伟人的事迹,不都告诉了我们先苦后甜这个道理么。

篇6:《浮生六记》读后感800字

此后,在各个书店留意《浮生六记》,但是遍寻不着。最后,却在一家不起眼的书摊上看到,书都没有浏览一下,就买下了。买来之后,没有急着去读,在床头放了数日。我当然不是书痴,没有这样的雅趣——先闻闻书香,反复抚摸书面,吊足胃口,然后才煮茶燃香静读。

没有急着读,乃是因为近来心情不佳。现在,我终于翻阅本书,果然写得至真至情,让人感动,文笔尤其细腻。读了一会儿,看看前序后编,才知道这也是残本。前四卷是沈复写的,后两卷是曾国藩续写。

我有点疑惑,为什么一些好书总不是全本,例如《红楼梦》。大概后人无比喜欢原作,就大胆地写起续篇,有着修补完璧的美意。《浮生六记》其实是沈复自传,细腻地写了秘而不宣的闺房之乐,生死不渝的伉俪深情,还记载了浮生里种种悠闲的乐趣。何谓浮生六记?一闺房记乐,二闲情记趣,三坎坷记愁,四浪游记快,五中山记历,六养生记道。

读《浮生六记》最大的收获就是享受到幽闲之情趣。古人说过“人非有品不能闲”,而《浮生六记》更在闲情之中浸染了艳情。

写闲情,如月照苔石,写艳情,如雨落发梢。这本书恐怕是中国文人自足常乐悠闲自得的最佳写照,恐怕只有深得生活真味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自传小说,也恐怕只有讲究情趣的闲人才会静下心读读本书。

篇7:浮生如梦作文800字

浮生如梦作文800字—我独自坐在竹席上,旁边雕花梨木桌上放着松针。耳畔依稀传来的爽朗笑声,从耳垂一并蔓延到了唇齿间,复而勾勒梨窝浅浅,我记起那日的时光„„

是黄昏的时候,天边的晚霞映满了天空,如红绸子一样的精灵在天空中舞蹈,苍穹上偶尔飘过几只纸鸢,却早远离故土独往翱翔。

我自天空往下,荡着碧波的湖水熠熠闪光,如今一般良辰美景,奈何天却回不到过往,那时无忧虑,我记得溪边的独角亭,是高高翘起的——做金枝,亦做凤凰。如今的日暮时分,爹爹说李家娘子不输的气节,我亦未输。小厮扶我上船,依稀记得那时低喃:“若有三分酒性,为雅而致,尚不亦繁忙,自行便可。”

可我实际是已经忘了回家的路,记忆里隐隐约约的印记,但不清晰。

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荷花开得正旺,我已多番欣赏,但总觉得不够,不管是海棠、红芍、桃夭、白兰,我总觉得比拟荷花少了一份韵味,欣赏荷而自饮酒,我发觉脸颊烧红,有溢泪灼眼,是欢愉。

泛舟湖面,看着荷花朵朵艳丽,外红内白,渐渐往里变浅——鲜红、桃红、微红、浅红,由纯白变成晶莹的白。看着看着,越看越美,竟是不小心将船划入了荷潭里,我看着左右围满的荷花,去丝毫不是进退两难的苦恼,只有满腔的欢乐。

看见湖水泛着金光,幽静而热烈,我划过船浆,肆意听见耳边水边溅起波澜而发的声响,才是觉得悦耳亦是又划了几下,见没有划出“荷花围阵”带着些许青涩因而焦虑,不过淡淡之间若有若无——怎么划出去,怎么划出去呢? 恰是这之间的间隙,惊起了欧鹭扑闪着翅膀正飞,全然没有平日的惊恐,倒是愈发可爱,看着它们在天空中划过完美的弧线,又落在水面溅起波澜。远处亦是一片红色,那鸥鹭便在红色中沉淀,融为一体了。

时光前行,那些曾经如此贴近我心的,已渐渐薄成一片谲色的暖意,暖却带着绵长的伤感,深深的隐藏在心底,是谁也触碰不得的珍宝。

纵使今日再想,依旧笑音浮现;纵使今日再思,依旧美好欢愉;纵使今日再念,依旧往如昨夜。

篇8:浮生偷得半日闲800字作文

清晨,一切都在沉睡中。

今天我破天荒地没有等闹钟响后才慢悠悠地爬起来,此时是早晨6点钟,闹钟也正睡得香甜,我比它早了一个小时。

起床后走出客厅,感觉空空的,原来是少了以往熟悉且厌烦的早餐制作进行曲,因为妈妈也还没有起来。我只好带上钥匙自己跑去肯德基买了一份早餐。

路上没有多少行人,天空还灰蒙蒙的,一股冷风趁着我啃汉堡的间隙不怀好意地从衣领钻进了我的后背,凉飕飕的,我不由自主地哆嗦了一下,把脖子往衣领里缩了缩。沿街大大小小的商店都没有开门,调皮的风不时吹动起店门口的垃圾,于是乎,它们跳起了变化多端的舞蹈:塑料袋轻盈地在空中划过一道痕迹;易拉罐表演着杂技,满地打滚;纸屑像飞舞的彩蝶,全都顺着一个方向翩翩起舞;就连躺在地上的沙粒,也忽然得意起来,乘着风势在空中翻滚......专属垃圾们的清晨协奏曲在这个略带寒意的冬天带给了我第一份惊喜。我作为观众饶有趣味地看着它们的表演,它们无间的配合让我的心里充满了佩服。

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上的云慢慢地散开了,太阳虽还未露出笑脸却已从云隙间透出了缕缕金光,给形状各异的云朵镶上了金黄闪亮的边。云朵时而像一团一团的棉花,时而转变成一卷一卷的波涛;这边的云像一座座险峻的雪山,那边的云像一颗颗珍珠洒满天际。在大自然为我精心准备的礼物面前,我的.心情又添了一颗星。在清晨时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每个清晨都是人们一次美的享受。一切都变得美好而充满希望。

为了揭开大自然的第三份礼物,我故意绕路走到了下沙公园。池里的金鱼似乎早已醒来,正等着我去探望它们呢。池水中的鱼种类繁多,我能认出来的少之甚少。各种不知名的鱼儿摇头摆尾地尽情游动着、嬉戏着。有的三五成群、互相追逐;有的一会聚、一会分;有的静静地呆在一旁,小嘴巴一张一合地吐着水泡儿,水池里一片混乱。从池水上方看来,这些小生灵们就像是点缀在水中各色各样的装饰。有人说,鱼的记忆只有七秒,虽然我不太相信这句话,但是,我相信,就算只有七秒,它们也能生活地很快乐。

可乐喝完了、汉堡啃完了,肚子也变得鼓鼓的,已经到家了。一进家门,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刀不停地和砧板打架的声音、筷子打鸡蛋时的搅拌声、汤锅里开始冒泡沸腾的声音、甚至是拆打开一条火腿时塑料剥落的声音,这一切,都在妈妈的操作下不失条理地工作着。我忽然发现,其实,这些声音并不烦人,它们为我们的胃献上了最美味的食物,只要用心倾听,这些声音也可以变得很动听。

是时候该背单词了,以前总觉得生活很无味、很枯燥,每天早上都是一成不变的背单词听英语。可是,我似乎错了。其实,每一小时、每一分钟甚至每一秒,都隐藏着一份惊喜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收获。这些大大小小的惊喜,构成了全然不同新的一天,每一天都是独特的。就如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阳光透过窗户照射进来,打在我的脸上,暖暖的。我贪婪地呼吸着属于早晨新鲜的空气。书本上的单词似乎也有了生命力,一蹦一跳地在我脑子里安了一个温暖的家。

篇9:浮生六记读后感600字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范文600字(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生六记读后感1

很早就听说过《浮生六记》这本书,想找来看看,找了好几家书店,就是未买到,近日去南京看病,顺便到新街口书店转转,偶然发现这本书,随手翻翻,便觉不错,于是就买了回来,一口气看完了,由于工作繁忙(其实也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现在我已很少时候能静下心来,在这样短的时间内看完一本书了,除非书中内容特别吸引我,一本书全部看完后,到现在仍觉得里面有许多情节值得回味。

作者沈复(三白),是清朝一个生活较清贫的文人,虽然不是富贵之家,生活也遭遇诸多坎坷凄凉,但他又非常的幸运的是,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有一个红颜知己相伴,他的发妻芸娘是一个集诸多优点于一身的中国传统女性,聪颖、善良、可爱、活泼,有了她,清贫的生活也充满了乐趣,人生显得多姿多彩,可惜早早离他而去,书中弥漫着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中,虽写乐事但始终有一股淡淡的、深沉的忧伤萦绕其中。

书中内容主要有:一是闺房记乐。主要回忆与芸娘从小青梅竹马,婚后在一起的幸福生活;二是闲情偶寄。主要是文人的闲情雅趣,中间穿插与芸娘的生活细节;三是坎坷遭遇。主要是家庭变故,生活落魄,芸娘病逝。四是旅游快记。主要是描写曾经游玩过的山水风景。五是域外游记。主要是记到琉球国所见所闻;六是养生之道。

书中因主要是怀念发妻,故感情真挚,语言平淡朴实,但又深沉耐人寻味,人生的不幸遭遇、对芸娘的深切怀念,用简洁平淡的文字表达出来,寓浓情于简约,委婉而又深致。

作者塑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可爱女性,仿佛就在眼前,令人难忘,因了作者的记载,她的故事、她的形象,从古代活到了现在,直至将来。

浮生六记读后感2

《浮生六记》的取名,源于李白的诗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其中寄寓了作者对人生的体悟和感慨。从内容来看,全书涵盖六个章节: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道,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作者一生的经历。因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境界,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流传至今,已成经典。

沈复十八岁娶舅女陈芸为妻。芸娘,既是前四章的核心人物,也是全书的灵魂主线。林语堂先生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芸娘在沈复眼中是“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芸娘本人既能写出“秋轻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佳句,也能与沈复谈论诗书,赏月饮酒,更有无比的心路。她女扮男装去看庙会,雇馄饨摊子为丈夫赏花温酒,主动为丈夫谋妾,实在是聪颖活泼的一位女子。是娶芸娘为妻乃沈复之幸,同时,托沈复之笔,如今我们才能知晓有芸娘这么一位才女。

婚后,沈复和芸娘虽生活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但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他们举案齐眉,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他们相爱甚笃,始至不渝,不落世俗,耳鬓厮磨二十三年。遗憾的是因受封建礼仪家教之害,俩人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娘死后,沈复“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浮生六记》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沈复和芸娘的爱情并不惊天动地,也非旷世绝恋,更非千古名唱,但我为他们日常生活中最平常、最细微的点点滴滴而深深感动。

浮生六记读后感3

初读《浮生六记》时,总有一种“沈复几乎配不上他妻子”的设法。细细评味后,才创造芸的才情与心爱若无沈复的慧眼识真和倾情书写,便不能被发掘,更不会被传布,我们也不能经由过程文字一见这两百年前女子的风度。沈复看重芸的文艺风雅,芸恭顺沈复的狷介洒脱,恰是他们的三不雅观不雅观同等才铸就二人几十年如一日的举案齐眉、相爱甚笃。若是沈复要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芸想的是“好男儿志在高官厚禄”,那么两人只需互相嫌弃,互相抱怨了。

沈复与芸的三不雅观不雅观同等、志趣相投无时无刻不表如今《浮生六记》的字里行间里。沈复说芸癖好既与我不异,并且能鉴貌辨色、揣摩眉目,所以我的一举一动,对她使个眼色,她便息息相通,无不办得头头是道。

搬到仓米巷后,因新居风光不如故居,芸时常伤感,又神驰老家丁老家“颇有野趣”的住处,沈复便请示怙恃,携芸来到那儿那里所避暑。芸说往后哪年,当与郎君在这里造一个房子,绕着屋买十亩菜田,招来家丁仆妇莳植瓜果蔬菜,来供给日常家用。郎君画画,我来刺绣,算作品诗喝酒的资费。如许平民菜饭,终身欢愉,不必方案去远游他处。沈复对这设法深为赞同。

沈复向芸衬着庙会盛景,芸道可惜本身不是男人,去不了。沈复便辅佐出主见,让芸穿本身的衣服扮为男人。芸扮男人没有合脚的鞋,沈复也辅佐:市场上有卖蝴蝶鞋,巨细脚都可以穿,买起来也极随意,且早晚可以当拖鞋用,不是挺好的吗?芸欣然畅怀。

若是说沈复碰着芸是一种荣幸,那芸碰见沈复不也是一种荣幸。在婚姻是怙恃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社会,沈复对芸成心意,便向母亲说:“若为儿择妻子,则非淑姐不娶。”也算是本身夺取来的幸福。

浮生六记读后感4

《浮生六记》我相信淳朴恬适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间美丽的东西。在我翻阅重读这本小册之时,每每不期然而然想到这安乐的问题——读了沈复的书每使我感到这安乐的奥妙,远超乎尘俗之压迫与人身之痛苦。《浮生六记》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然而我自信这种说法不至于是溢美。想读这书的,必有能辨别的罢。以上这两段话是俞平伯和林语堂对此书写的精彩书评,觉得说的很好,和大家分享下。

我读此书有从书中的感触到,过度教养的影响,不只是教养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现代父母对孩子付出更多的照顾与教导,正面回馈却似乎不如预期,究竟教养出了什么问题?过度的保护、指导与关爱,不仅是个别家庭的教养问题,更是影响整体发展的社会问题,值得反思与警惕。我们都忘了,我们该养出的不是好小孩,而是好大人教养的目标,应该是养出一个心智、情感、能力都与年龄并进相衬的成年人。本书以此为中心思想,希望帮助父母平抚担忧与恐惧,先放下亟欲为孩子铺设成功坦途的急切情绪,而以更稳健的心态、更明智的爱,创造真实永续的教养效果。

在教养孩子之前,父母请先照顾好自己,完成自己的人生。本书打破一般教养思维,除了指陈过度教养的影响并提供解决方案,更聚焦于父母的心理建设与自我关照,恳切提醒父母别为了教养孩子而失去自己的人生。当你能好好生活、工作与爱人,孩子就会以你的`身影为榜样,找到自己实践成功、创造幸福的方法。

浮生六记读后感5

本卷主要从沈复的爱好入手进行讲述,从儿时喜欢看虫斗,到长大后的插花、养盆景,每个爱好都能详细描述,甚至能从《浮生六记》的文字中感受到沈复是如何去选花、修理枝干。可以看出只要是他所爱,都会认真对待。

但是从文中也可以看出沈复没有好的功名,没有优厚的俸禄,似乎并不是那么成功的一个人,甚至可以说他的人生轨迹和追求特并非当时传统的人生路线。但是值得庆幸的是,他娶到了那个与他三观一致的芸,一个愿意陪他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并保有对生活的热爱的人。

反观现在,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将成功与金钱划等号,将人生的可能性限定到挣钱。我们老是这样的双标,似乎不去做正式的工作就是玩物丧志,但如果有人能够边玩边挣钱由觉得别人的人生都在闪闪发光,可是人生真的只有一条路么,评价一个人真的只能靠金钱么?因为工作原因和爱交朋友,我认识凌晨两点还在准备文案的自媒体工作人员,见过凌晨四点采购新鲜水果的甜品店老板,我也看到那个自媒体朋友从月薪3000做到月薪30000万的时候仍在努力为粉丝们营造最好的形象,准备最认真的文案,那个甜品店老板从一家小店做到今日的连锁加盟。同时,我也倾听过他们刚开始起步时来自家人和朋友的不理解甚至那些让他们放弃的刺耳言语。可是他们仍在认真地对待自己的人生。

篇10:浮生六记读后感1500字左右

寒冬冷风,灯影印窗红。第一次读完了沈复的《浮生六记》,怔怔之际,感动于前人的这一段恩爱悲欢,羡慕着他们平常生活的诗情画意,倾心于他们的真挚恩爱,致死不渝,仰望着他们一声平凡却心胸磊落,超然脱俗,遗憾着他们之后的悲惨遭遇,阴阳两隔。

本文开篇是《闺房记乐》,记录了沈复和其妻子陈芸的日常生活。叙述以时间为轴,娓娓道来,将古时夫妻生活的点滴用笔墨描绘出一幅精美画卷展现于读者眼前,使人在繁华乱世之中也能感受到一二闲适之情。颇有“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韵味。

云一大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而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而沈三白和陈芸便是如此,没有轰轰烈烈,没有狗血剧情,有的只是止于唇齿、掩于岁月的深情。这种生活极富有诗情画意,看似“人人皆有,确为人人所无”.

其中有篇写到其妻陈芸爱吃腐乳,沈复鄙夷不已,后在芸劝说下尝了一口,然后“真香”,正是“余掩鼻咀嚼之,似觉脆美,开鼻再嚼,竟成异味,从此亦喜食。”看到此处,我也不禁莞尔一笑,沈复对生活中小事的描写,真是趣味横生。其情其景仿佛跨越了3时间隔阂,重现于世人眼中。

陈芸曾发愿:“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绕屋菜园十亩,课仆妪,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持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

是的,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作者夫妻二人最喜欢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乐趣,安度流年。我喜欢沈复文字里的恬淡如水,也喜欢那温暖的烟火气:守着一屋一院,一人一心,一茶一饭,远胜过看乱世红尘的万千风景。

“余年一十三,随母归宁,两小无嫌”…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十三岁那年的夏天,还是少年的三白邂逅了表姐芸娘,自此情窦初开,一片光风霁月,发誓此生非芸娘不娶。白和芸娘的感情是活生生的,是落实到红尘地面上的,是有情有义有温度的,是宜室宜家的。

沈复向来好客,芸娘便准备好茶好酒好菜进行招待。有时缺酒钱,芸就拔钗沽酒,不露丝毫声色,良辰美景,不能辜负。陈芸,会持家,精刺绣,善烹饪,有雅意,爱看山水,爱花草,爱书画,能吟咏诗歌,才思娟秀,能工善文,德贤兼备,有生活情趣。沈复叹其: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

记得书中这样写道两个人不动声色的深情。七月初七,是民间乞巧的日子,芸娘也张罗了一番。三白就趁着佳节刻了两枚印章,上面写:“愿生生世世为夫妻。”他的那枚是阳刻,芸娘的是阴刻。每当两个人通信时,便用印章进行落款。每次读到这里,都被两个人的心思幽情所打动。我想,古人的很多情思是我们今人所无法企及的。一个人能细细体会并感知另一个人的美,亦能抚琴弹得一手好曲子,闻弦歌而知雅意。见花落泪,拂风有声,看得懂花光灯影。

作家庆山说:“《浮生六记》这册薄薄的古人笔记里,引人心动的,不尽然是一对男女之间私自的情感。这样的生活,必然和当时的社会形态,和大众的价值观,和他们对待文化、自然、生命、欢乐的态度息息相通。越过两百年,且看今日的社会,谁还能具有这样的玩心,这样的旷达。灵魂的宴席早已结束,剩下虚妄和空洞的游戏。两百年后的爱情,也已失去彼此欣赏和玩味的从容心境,失却细腻的心思和克制的礼仪。”

一生一世一双人,有人问你粥可温,有人与你立黄昏。古人的意趣及情思单纯美好,花下对酌,举杯邀月,有千年悠悠之思。抑或丝丝细雨撒落江面,江畔游人寥寥,山水青幽,触目皆是澄澈的静。

当下时代熙熙攘攘,不见当年的风花与雪月,人群的喧嚣与热闹,但终究只是镜中花,水中月,打捞起来只是一片虚幻的影子。

通读全书,可以发现,沈复是一个极具温度并且积极乐观的人,非热爱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其文透露着美,于细节之处展露生机。我想: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情趣,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人间不值得,一草一木皆失颜色;人间值得,一草一木皆具风致,单看观草观木之人心境如何了。

篇11:浮生物语读后感600字

俊美的猫妖爱上了一条鱼,天敌之爱,淡如水,却深似火。猫妖疯狂追求鱼妖忘形,殊不知在无意间使鱼妖受到不可避免的伤害。痴迷的它怎会懂得,世上许多事情,其玄妙之处,就在一个“放”字。只有成长,才能体会这个字的玄妙之处。口中的爱,只不过是自己的一己私欲。我想象着:一周之后,猫妖将白鱼放回了一片浅蓝的海水,白鱼摇了摇尾巴,转身,渐行渐远,终于消失于一片蔚蓝之中。这是多美的画面,从哪里来到那里去,一切都恢复了寂静,有时候坚守执着并不是爱的出路,而适当的放手也是爱的极致。

百里族是黄金狮人的狩猎师,死在百里人手上的黄金狮人不计其数,百里家族的女人百里未步为了自己心爱之人变成了和爱人一摸一样的黄金狮人,披上狮皮意味着放弃百里家族的身份,成为黄金狮人的替身,让百里的利剑指上自己,当然也会让他们之间无休止的战争结束,百里未步,这个勇敢的猎人,真的这么做了。

没有智慧的勇气,是鲁莽。没有宽容的勇气,是偏执。没有爱的勇气,是残暴。如果真的勇敢,就会为你披上一张狮子皮,如果真的勇敢,就会让百里的利箭调转方向,指向自己。你真是个勇敢的猎人,未步,我想,我们每个人,或者说每个妖,都需要真正的勇气。

不尝苦,何有甜。人生本就是甘苦与共的一段旅程。区别是,有的人有旅伴有知己,而有的人没有。没有爱的人,身边纵然热闹蜂拥,终是寂寞不去。有爱的人,天涯海角,穿风踏雪,却从不孤独。一缕缕复杂的情绪缠绕这一群执着的妖怪,是爱情是勇敢是梦想是坚守是抉择……

篇12:《干校六记》读后感2000字

邓小军

再识杨绛

似乎是自己初入大学象牙塔的年纪,又一次在书店翻阅起当时放在最醒目处相当热的一本书--即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可惜在那个还只知追求浓墨重彩振聋发聩完全“不识愁滋味”的年纪(想来那会好像是很喜欢类似余秋雨《文化苦旅》之类的“大散文”),这种在少年自己看来平淡如白水的文字,其结果可想而知。我翻了几页便无趣的草草放下,脑中只有四个字:索然无味,以及一个大大的问号:这样的书怎会如此畅销?

然后一个默默离去的身影和与杨绛先生十几年的“疏离”。这就是我和杨绛先生在许多年前第一次也唯一一次的偶然“交集”,转折点也是相当偶然: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出现在了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里,出于长久来对文道兄的欣赏和信任,我将书橱里崭新不知何时买来的《干校六纪》翻出并放到了枕边,恰逢一个失眠之夜,我用这本薄薄的仅用不到两小时就看完的小书,成功治愈了自己。

读完的那一刻,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曾在少年自己看来不过是“一杯白水”的文字,实则是一杯泡了许久,渐渐由浓转淡的还冒着淡淡热气的中式茶,当是普洱,有点苦,当是龙井,有点清甜,是一杯经岁月才能喝下的茶。

胡乔木曾评价这本书: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

《干校六记》,书页极薄

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区区75页,33千字,书页极薄。

读完后,我是终于知晓缘何这样一本小书,历年来被各大图书排行版奉为经典长销不衰,口碑销量俱佳。梁文道甚至在《一千零一夜》里专门开篇做了评鉴。当然我是特意避开不看的,因为怕“剧透”,习惯看完书后才去找书评,寻找的多是一种阅读体验的“验证”和“找同好”的快感吧。

约莫也就一个半小时,我倚在床头,借着灯光,很顺畅的看完了。倘若是其它书,这么薄,字印这么大,定价又不低,我一定会边骂“奸商”,边没有耐心“不怀好意”的看下去。

杨绛的书,总是例外

字数少,只因太过精炼,所谓“四两拨千斤”。这些及其认真甚至刻意雕琢过的文字,我觉得先生一定是改了很多遍的,直到好像是拿来一个涮子,仔细来回的涮来涮去,一句话也删不去,一个字却漏不掉才罢休。看似随意的文字,流水账似的点滴,实则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和良苦用心。

全书共计六篇,或为六记,记述了在文革期间,杨先生在接近六十高龄仍被下放到干校改造的轶事若干。字里行间透出杨先生的坚强,果敢,无奈,乐观和苦中作乐的风趣,仅从她的文字里,你定猜不出届时她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

这本书堪称“干校文学”的扛鼎之作,经典中的经典,据说当年出版时唤起了很多有过干校改造经历人的喜爱和共鸣。

生活是苦的,劳动是累的,环境是差的,贫下中农们是不友善的,但她的内心是火热的,是满载着爱的,是依旧看得到生活的甜,未来的盼,人性的善,甚至是一只小狗的情谊的。

不动声色,是大师们才有的功底

先生全书未有半点直接之抱怨或讽刺,读者却可从字里行间读出对那个时代人和事之讥讽嘲弄,也让我们这些对那段历史颇为不明的人,获得最直接的感受。

先生内心是充满爱的,特别是其纪录的和小狗“小趋”的那段缘分,看得人动容伤怀。()个人觉得,杨先生更想表达的也许是,在那个残酷的人性爆炸的年代,狗有时候比人多情通性多了,人在那种环境里的境地又好过狗多少呢?只是狗的性情品德是远好于猪的,那些时代里可爱的贫下中农也许更像后者一点呢。

先生总是乐观的,是读此书最大的感受之一。也许就是这种达观,才能将这么苦的干校生活写的有滋有味,甚至让人笑将出来。

四两拨千斤,短短几十页,却如一部微型史诗。书中不仅囊括了作者在干校时期的细节和处境,更不时通过别人的境遇,暗暗点出当时大环境对知识分子的不屑,糟蹋和迫害。比如不堪凌辱最终选择自杀的女婿(即独女钱媛的丈夫,多么让人心痛!这是杨绛人生中第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吧!),比如死后被草草安葬在山野连姓名都未知的同伴,比如在看电影学习活动结束后因过度疲惫突发脑淤血当场倒地的老人,比如总是成群结队将他们辛苦改造的劳动果实偷偷掳走的贫下中农群众颇为来无影去无踪呢。这是一幅简约却不简单的风景画卷,为本对这段历史脑中苍白一片的我们,开了一扇透亮的窗,可以觅见那些历史的尘埃。

再来说说先生的文字

初初读来如白开水般无味,过了一会方觉得这是一杯泡了各种宝贝各种配料,味道清淡不腻有滋味的茶水,这些宝贝们在里面翻腾,热气四溢,不时漂浮起来,刺激一下你混沌的味蕾,却又总不过分。白水里的宝贝就是那些精心准备的料,看似无意,实则有心,它将无趣枯燥的干校经历变成了有趣有味有情有深度有思绪的风景画。

这杯茶历经岁月打磨发酵,唯有用心,唯有阅历和足够的心性,才能喝出其中沉淀的甘甜和苦涩,表面无味,实则浓烈。一切大爱大恨的过往,都在这杯已化作“清淡”之物,冒着不够丰盛热气的茶水中,幻化成最好的财富和记忆。

文中有好几处让我忍不住噗嗤笑了,又有几处顿觉眼角润润的。“含泪的微笑”,大抵就是这本书的气质吧。

整本书中,钱钟书是一个明显的“配角”,是打酱油的角色,但是杨先生寥寥数笔,几次不经意的带过这位,就将钱先生可爱傻萌的形象活生生勾勒出来,让读者会心一笑。两人的伉俪情谊,和作者对小狗小趋的倾注,是书中最暖心的两处。

读了杨绛先生的文字,你也大致能明白一代才子钱钟书,缘何为并非花容月貌的她一见钟情并倾注一生,赞她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了。

这就是杨绛先生的魅力,人淡如菊,品厚如松,文如其人,字映其神。

遂谓,大师文笔也。

上一篇:《乡愁》教学分析反思下一篇:稳态与环境综合练习